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
2008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

2008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0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8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经胃镜置营养管及支架序惯治疗食管手术吻合口瘘的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及前景。rn 方法:对15例来自本院及院外的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根据病变情况分为两组:一组为胃肠减压+空肠营养法12例,另一组为可回收支架堵漏3例。rn 结果:⑴胃肠减压+空肠营养法12例,该组置管成功率100%。术后12例中死亡1例;余11例均漏液逐渐停止且吻合口瘘全部愈合。⑵可回收支架堵漏3例,3例中胸腔闭式引流减压引流液均逐渐停止,并1个月后成功取出可回收支架2例。rn 结论:适时选择支架堵漏经口或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胃肠减压与胸腔闭式引流结合是一创伤小、治愈率高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因而是治疗严重的食管胸腔瘘的可选用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m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结肠传输减弱,肠内容物通过缓慢而导致的便秘,据统计此型便秘约占便秘的16%~40%,其病因不清,治疗困难。本研究应用HANS仪对STC患者进行随即对照治疗,观察HANS仪治疗STC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
  • 摘要:@@探讨柴芍承气汤是否提高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疗效。48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奥曲肽等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柴芍承气汤治疗。B组在腹痛缓解、血尿淀粉酶恢复、住院天数上均少于A组,P
  •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内镜外径越来越向细发展,这样可以明显减少被检查者恐惧心理,减轻其不适感。尤其是可以经鼻腔途径进镜,这样可以明显减少经口途径由于压迫舌根引起的咽喉反射,减少被检查者的恶心、呕吐等反应,使患者易于接受(图1)。下面就我院应用极细内镜(鼻胃镜)的情况进行总结。
  • 摘要:@@胰腺癌主要指胰外分泌腺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瘦、黄疸和消化不良的症状。胰腺癌具有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胰腺癌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胰头部居多,约占60%左右,体部占20%,弥漫型占6%~19%,其余的胰腺癌未能定位。胰腺癌确诊时大多已有转移,这是由于胰腺周围无坚实的包膜、而且胰腺血管、淋巴管丰富,故癌肿发展快,容易早期转移;胰腺位于腹膜后,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
  •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CIST)具有恶变潜能,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内镜检查发现的GIST,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大;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切治疗,由于病变较深圈套器容易滑脱,难以一次完整切除病变,肿瘤残留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尼龙绳套扎治疗病变有时较为困难,不能获得病理诊断资科,本研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大学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rattyliver disease,NAFLD)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相互关系。rn 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体检同济大学4 148例在校学生,确诊NAFLD398(9.6%),男性347(8.4 %),女性51(1.2%),平均年龄(20.5±2.5)岁;轻度NAFLD 278(6.7%),男性243(5.9%),女性35(0.8%);中度NAFLD 76(1.8%),男性65(1.6%),女性11(0.3%);重度NAFLD 44(1.1%),男性39(0.9%),女性5(0.1%);随机选择无NAFLD 402(9.7%)作为正常对照组,男性204(4.9%),女性198(4.7%),平均年龄(21.0±3.0)岁。内容包括肝脏实时超声;血清D-PAP酶法测胆固醇(TC)、GPO-PAP酶法测甘油三酯(TG)、磷钨酸-镁法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ELISA法测定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葡萄糖氧化酶法测空腹血糖(FBG);特异引物扩增人DNA ApoE基因265 bp片段和探针杂交后,通过分析熔解曲线检测基因突变点及多态性。rn 结果:①组间比较显示:NAFLD组和健康对照组ApoE基因型分布总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区别(x2:10.52,P<0.01);男女NAFLD患病率差异显著(P<0.05),但基因频数分布无性别差别(P>0.05);中重度NAFLD组较对照组e3(E3/3表型)减低、e4(含E3/4、E4/4表型)增加(P<0.01)。②单因素分析e4组BMI、WHR、TC、LDL-c、ApoE均值高于对照组,而HDL-e、ApoA明显降低(P<0.01)。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HR、TC、LDL-c是有意义的影响因素。④相关性OR值分析提示e4组无论男女均与WHR、TC、LDL-c、ApoE升高,HDL-C降低及NAFLD检出率高度相关(P<0.05)。rn 结论:携带E3/4和(或)E4/4型的个体在决定大学生NAFLD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ApoE基因112位和158位的氨基酸残基发生相应的变化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障碍,并与中心性肥胖相关,可能从而导致NAFLD。
  • 摘要:目的:探讨良恶性胃溃疡患者红细胞CR1、CD58的表达及其与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关系,为其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黏附法和SAP法检测良恶性胃溃疡患者红细胞CR1和CD58的数量、CR1的活性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rn 结果:35例恶性胃溃疡组红细胞CR1、CD58、G3bRR和TRR(10.86±4.46、46.86±4.66、16.03±3.76、23.13±5.78)明显下降,显著低于38例良性胃溃疡组(18.79±4.65、56.73±4.82、19.97±4.29、34.58±6.45)和32例正常对照组(24.57±5.82、65.62±5.79、25.36±5.67、43.82±6.73)(P<0.01)。CD3+、CD4+和CD4+/CD8+在恶性胃溃疡组(58.82±4.92、32.75±4.36和1.08±0.15)也显著低于良性胃溃疡组(63.19±5.38、36.62±4.85和1.23±0.21)和正常对照组(67.76±5.86、42.35±5.10和1.48±0.23)(P<0.01)。RBC-ICR和CD8+在恶性胃溃疡组最高(8.67±3.14和31.89±4.42),良性胃溃疡组次之(6.95±2.56和30.91±4.63),对照组(5.35±1.98和27.47±4.59)最低(P<0.05)。良恶性胃溃疡组红细胞CR1的数量和活性、CD58与T细胞亚群(CD4+/CD8+)呈正相关(P<0.05)。rn 结论:红细胞CR1、CD58与T细胞亚群可能参与了良、恶性胃溃疡的发生与发展。红细胞免疫可能通过CD58调控了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某些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共同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症,按病情轻重可以分为轻型和重型,其中轻型占85%~90%,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型占10%~15%,病理表现为胰腺的坏死性、出血性炎症,病变往往波及胰周组织,临床症状危重,病情凶险,至今仍有高达20%~30%的病死率,总体病死率为5%~10%,目前仍是临床上最棘手的急症之一。
  • 摘要:@@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直肠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的发现迅速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肠段,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随着内镜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开展,绝大部分结直肠病变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微创切除,本研究旨在评价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的内镜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特异检测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的方法。rn 方法:采用碱裂解法抽提漱口水来源的颊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因组DNA;优化各种改善高GC含量的添加剂种类和浓度,包括二甲亚枫、甘油、甲酰胺、甜菜碱等,PCR产物进行HhaI酶切并DNA垂直电泳从而分析个体的ApoE基因型。rn 结果:漱口水来源的基因组DNA能替代外周血DNA进行PCR扩增。甜菜碱、甲酰胺、甘油等对于ApoE4基因的扩增效果并不明显,而5%DMSO能显著提高ApoE4基因的扩增效率,并显著提高PCR扩增的特异性。rn 结论:无创的简单的ApoE4基因分型被建立,极大易化了对ApoE4相关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其他基因的基因型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 摘要:目的:探讨胃体上部溃疡的性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胃体上部溃疡的胃镜检查资料。rn 结果:86例病例中,良性溃疡(innocence ulcer,IU)占90.7%、恶性溃疡(maligant ulcer,MU)占9.3%;随年龄增长,IU、MU发生部位上移;IU、MU在胃镜下的性状、部位等因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性别差别,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多以小溃疡为主,其中15例溃疡直径>2 cm,以MU为主,71例溃疡直径≤2 cm,以IU为主。rn 结论:进行正规胃镜下钳夹活组织病理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利用荧光胃液分析技术与胃液中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的研究,评估对胃癌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rn 方法:收集980例胃内良、恶性疾病患者的胃液,用荧光胃液分析仪进行胃液荧光光谱检测,同时进行胃液Hp检测。rn 结果:以ROC曲线为最佳截断点KJF≥0.85为判断指标,诊断胃癌的灵敏度达82.0%,特异性为79.2%;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的KJF值接近胃癌患者的值;而在胃癌中胃液Hp检测阳性者占45.2%,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Hp阳性者占68.3%。rn 结论:荧光胃液分析对胃癌的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而胃液Hp在胃癌患者中感染率降低。
  • 摘要:患者,男,2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6年,再发5 d收入院。患者6年来无明显诱因下间断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泻糊状或稀水便,曾抗感染(具体不详)治疗,可好转,但易反复复发。2年前患者复发并出现腹水,当地医院抽腹水化验提示渗出液,以结核性腹膜炎治疗半年,病情无缓解。5天前患者又发生上腹部疼痛及呕吐、腹泻和腹胀,就诊我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胸痛,无午后低热、盗汗,无意识障碍,无明显消瘦。否认平素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消瘦,无黄疸及皮疹,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肺心(-),腹软,全腹按压不适,肝脾肋下未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0.8×109/L,N62%,E36.8%,均升高。B超示脾稍厚,腹腔积液(腹水前后径71 mm)。腹穿腹水常规:利凡他试验(+),有核细胞计数0.42×109/L,多核91%,单核9%,腹水生化:蛋白59.70 g/L,肝肾功能正常,血及腹水肿瘤标记物(CEA及CA199)正常,胸片正常,PPD(-),血沉25 mm/h。腹部增强CT示:腹腔积液。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底息肉,病理见胃壁全层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肌层为主。肠镜:十二指肠炎,病理见肠壁全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肌层为主。骨髓穿刺示白细胞升高,以成熟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患者入院后予以一般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腹泻缓解,但呕吐及腹胀减轻不明显,第5天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并腹膜炎后给强的松片30 mg/d,顿服,1周后呕吐及腹胀明显减轻,复查血常规WBC 8.6×109/L,E20.6%,复查B超示腹水前后径48 mm,激素减量15mg/d,半月后症状完全缓解,复查血常规及B超均正常。
  • 摘要:@@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病变的内镜治疗,文献报道其残留和复发率高达9%~18%。对于残留和复发病变的治疗,由于首次EMR术后疤痕形成,很难再次EMR治疗;单纯激光、热电偶、氢离子血浆凝固术(APC)等虽然治疗了病变,但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本研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MR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rn 方法:我们采用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作为实验组,而幽门螺杆菌阴性组作为对照组,我们通过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来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rn 结果:幽门螺杆菌阴性组胰岛素抵抗低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组,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阴性组胰岛素水平也低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组血糖水平高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阴性组,而甘油三脂和高密度脂蛋白均低于阴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有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可能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幽门螺杆菌可能升高血糖;幽门螺杆菌不能使血脂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
  • 摘要:@@研究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对大鼠食管上皮细胞间隙的影响,同时比较应激后雌性和雄性大鼠食管上皮细胞间隙变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体状态下食管内灌注酸化胃蛋白酶(简称酸灌注)后食管上皮细胞间隙的进一步变化及黏膜组织学的改变。另外,通过比较CRS组和对照组大鼠食管黏膜下肥大细胞数目的差异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激素的变化,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导致GERD患者食管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