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河北省第四届手外科学术会议
河北省第四届手外科学术会议

河北省第四届手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河北保定
  • 出版时间: 2005-10

主办单位:河北省医学会;河北医科大学

会议文集:河北省第四届手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手指屈肌腱鞘内含5个环状滑车,4个交叉滑车,约束指屈肌腱紧贴指骨掌面及指间关节屈伸运动轴滑动,确保手指关节能充分屈曲。滑车损伤可致指屈肌腱远离指骨、绷起呈“弓弦”状,手指屈伸运动功能障碍,指间关节屈曲挛缩,需要修复与重建。手指屈肌胜滑车重建是一种颇具实用价值的手术,但与之相关的临床总结甚少,原因可能在于滑车重建术后常常需要制动,效果要在肌胜松解之后才能显露出来,而松解与重建术者往往不是同一人,重建的效果容易被忽略。此外,其术式较多,影响因素也多,或多或少,都给病例分析总结带来一定难度。基于上述原因,文章首先从材料、数量、位置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影响手指屈肌健滑车重建术质量的关键因素;其次,介绍了利用肌腱移植、腱移位、筋膜移植、伸肌支持带(鞘)移植进行的重建滑车术。最后,介绍了重建术后最常出现的肌腔断裂并发症及其原因。
  • 摘要:目的:健侧小腿皮瓣修复患侧小腿皮肤缺损术中用大隐静脉修复健侧胫后动脉使其恢复生理功能,利用健侧小腿内侧皮瓣修复患侧小腿皮肤缺损时蒂部设计的改进;通过蒂部训练提前断蒂以扩大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范围,最大限度保存肢体功能。方法:将游离的大隐静脉远断端与胫后动脉近断端行端端吻合,大隐静脉近断端与皮瓣蒂部之胫后动脉行端侧吻合。运用血管蒂部四种设计方法行健侧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对侧小腿皮肤缺损40例并进行蒂部训练提前断蒂。结果:术中以大隐静脉修复胫后动脉18例,无一例发生供瓣侧下肢功能障碍,38例皮瓣全部成活,基本达到一期愈合,2例皮瓣小部分坏死;38例皮瓣3周断蒂,随访6个月5年,供区肢体无功能障碍。结论:术中修复胫后动脉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使提供皮瓣的肢体恢复了血供及生理功能,下肢的疼痛、肢冷的发生率有明显降低,无需分期手术,减轻了病人的负担。特别对于青少年患者,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管蒂桥的设计改进扩大了带蒂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范围,提前断蒂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P2Y2受体亚型在脊髓、脊神经节和坐骨神经的表达和具体分布,为研究三磷酸腺苷(ATP)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组将6只SD大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标本置于含有1‰二乙基焦碳酸(DEPC)的4%多聚甲醛液中快速固定、石蜡包埋、超薄切片,根据P2Y2受体亚型的mRNA的碱基序列,制作非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后将切片置于含有NBT溶液、BCIP溶液的检测缓冲液中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2Y2受体亚型的具体分布。对照组切片仅用不含探针的杂交缓冲液覆盖、染色观察结果。结果:脊髓灰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浆中可见到P2Y2受体的表达,呈黄色或棕黄色;脊神经节的雪旺氏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可见到P2Y2受体的表达,且呈强阳性;坐骨神经则见不到P2Y2受体的表达。结论:P2Y2受体亚型主要分布在脊髓、脊神经节,细胞外三磷酸腺苷可以通过P2Y2受体亚型作用于脊髓和脊神经节细胞。
  • 摘要:无缺损的周围神经损伤,通常采用端端缝合法来修复,该法仍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高位神经损伤,如坐骨神经出口处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常因为再生神经生长时间过长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靶器官的萎缩和变性,从而影响最终的功能恢复.自十九世纪出现端侧缝合法继而又出现侧侧缝合法以来,研究证实,经这两种方法修复后其远端可有良好的神经再生,同时对靶器官和运动终板具有一定的营养保护作用。文章设计了本次实验以研究了将高位端端吻合与低位的端侧或侧侧吻合结合起来,是否可以尽早修复经,同时提高神经修复的能力和质量,改善靶器官的最终功能恢复的。
  •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失神经支配兔小腿三头肌模型,经皮电刺激观察肌肉湿重,肌电图,肌纤维横截面积、直径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用体重1.5-2.0kg,新西兰白兔20只,河北医大动物室提供。按体重编号,随机等分四组,A组(1.75±0.08kg):术后第2日开始刺激;B组(1.82±0.10kg):术后2周开始刺激;C组(1.74±0.10kg):术后4周开始刺激;D组(1.78±0.06kg):不予电刺激。白兔取俯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用0.5%利多卡因以每kg体重6~8ml作局部麻醉;行左后肢股后外侧中下1/3纵切口,显露坐骨神经;在膝关节上2cm处切断胫神经经,切断神经干后,两断端逆转180°,分别固定于腓肠肌及股二头肌肌膜上,阻止神经间自然生长,闭合切口,术后不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2周、第4周给予左后肢TENS、采用DXZ-1多形波治疗仪,脉冲频率10mS、脉宽2mS、电流峰值8-10mA频率2-5Hz。电极采用直径为1cm的圆形电极。阳极置于左侧坐骨结节与股骨粗隆之间的坐骨神经出骨盆处;阴极置于同侧腓肠肌肌腹中部。刺激部位剃毛,两电极铅板均用4~6层纱布包裹,浸湿后紧贴皮肤固定。术前曾以3~4mA电流刺激同一部位,兔后肢均出现明显肌肉收缩。鉴于神经损伤后,肌肉电刺激效应减弱或丧失,故术后将刺激强度加大2倍,当峰电流为8~10mA时,兔子整个后肢肌肉出现明显收缩,但此时动物无躁动及皮肤灼伤.电刺激每日进行1次,每次30min。术后6周行肌电图检查,并取材送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观察。结果:TENS对失神经骨骼肌湿重,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有明显影响。本实验表明,术后次日进行TENS肌肉湿重,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要高于术后2周,4周,及未给TENS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2周TENS肌肉湿重肌纤维直径及横截面积也要高于术后4周或未经过TENS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但是术后4周给予TENS者,其肌肉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与未给予TENS者,均无统计学上差别(P>0.05)。骨骼肌失神经电位的改变四组无明显差别,统计学上无显著性(P>0.05)形态学改变可见,术后次日给予TENS组,及术后2周TENS组,HE染色肌纤维排列较整齐,肌纤维间间隙略增宽,部分肌纤维可见胞体肿胀,胞浆着色较均匀。MASSON染色可见术后次日给予TENS者肌纤维间无明显胶原纤维增生,仅肌束间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术后2周给予TENS者肌纤维间及肌束间均有胶原纤维增生。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术后次日TENS组及术后2周TENS者,胞浆中阳性颗粒较均匀,着色较深,部分肌纤维横纹清晰可见。术后次日TENS组及术后2周TENS者形态学改变较术后4周TENS组,及未给予TENS组较轻,后两组HE染色见,肌纤维胞浆淡染,排列紊乱,肌纤维间间隙明显增宽,中性粒细胞浸润,肌纤维明显萎缩.MASSON染色,可见肌纤维间,及肌束间着绿色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免疫组化中阳性颗粒较少,分布不均,着色较浅,横纹消失或模糊。结论:1.TENS可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湿重,肌纤维直径,横截面积的下降。2.骨骼肌失神经后早期TENS可以延缓肌肉萎缩胶原纤维增生。3.TENS对骨骼肌失神经电位无明显影响。4.本实验表明TENS应在骨骼肌失神经后4周以内进行。
  • 摘要:目的:通过胎兔雪旺细胞与经去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桥接物的体外结合培养,观察胎兔雪旺细胞在桥接物中的生长情况,讨论将胎兔雪旺细胞植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桥接体制备组织化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为含雪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桥接体的体内移植提供指导。方法:取怀孕28天新西兰白兔静脉空气注射处死后迅速剖腹取胎兔,使用胎兔坐骨神经利用差速贴壁法及Ara-C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用NGF促进雪旺细胞生长。取成年新西兰白兔坐骨神经作为异体神经来源,用TritonX-100制备去细胞神经移植体,将培养好的雪旺细胞通过微注射法注射入桥接体内然后继续在培养液中培养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雪旺细胞纯度达90%以上,经TritonX-100处理的神经段细胞髓鞘等抗原成分被去除而纤维支架结构保留完整,胎兔雪旺细胞在其内生长良好。结论:种植雪旺细胞重新细胞化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将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组织化人工神经。
  •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因失去神经营养因子及废用而发生萎缩。Sunderlan发现,肌细胞正常形态结构的维持需靠一些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失神经支配后最大的变化便是这种神经营养因子丢失导致的肌肉形态结构,生理变化及新陈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所以如何防止失神经的肌肉及运动终板的退变成为了手外科专业关注的课题。中药成份因其价格低廉,组方灵活、副作用少,且在促进运动神经断裂后轴突的再生及减小脊髓运动神经元及感觉神经元的继发性损害的研究中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我们拟通过应用中药神康胶囊给大白鼠灌胃,观察其在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失神经支配的运动终板及骨骼肌退变中的延缓作用,以期获得良好的结果,为中药成分在该方面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重度虎口挛缩伴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在解除挛缩,皮瓣修复虎口的同时行环指屈指浅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疗效。法:1996年-2005年,对18例重度虎口挛缩伴拇指对掌功能障碍者在切除虎口周围瘢痕组织和粘连带后,将环指指浅屈肌腱转位重建拇外展功能,用鼻烟窝皮瓣、骨间前动脉背侧支皮瓣或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虎口皮肤缺损,并用弓形针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18例患者虎口角平均增大60°(35°-70°),虎口宽度平均增加40mm (35-55mm),拇指外展对掌功能恢复好。结论:重度虎口挛缩在解除其挛缩开大虎口的同时行拇外展功能重建手术一次完成、简单,虎口开大及对掌功能恢复可靠。
  • 摘要:目的:研究腹部带蒂瓦合皮瓣修复手部脱套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到2005年采用同侧髂腹股沟皮瓣与胸脐皮瓣瓦合或双侧胸脐皮瓣瓦合修复手部脱套伤8例。结果:术后4周断蒂,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6个月,外观颜色好,8例均未分指,但患手持物功能好。结论:腹部带蒂皮瓣瓦合修复手部脱套伤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 摘要: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7%,其中约1/4的骨折累及关节面,常为不稳定骨折。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如何提高复位质量和疗效日益受到重视。外固定器作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国外十分普及。作者自1998年起,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60例,骨折均愈合。拆除外固定架锻炼1-3个月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25°-55°,掌屈20°-25°,腕关节活动度在45°-105°间。一例发生针孔感染,经换药后愈合。
  • 摘要:手部基本动作的完成不仅需要骨的支撑,关节的活动,肌肉、神经和血管的完整,而且覆盖全手皮肤的正常与否也直接影响手功能的发挥.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手部皮肤的缺损,如何修复,直接关系到后期手部的功能恢复状况.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人们逐渐积累了很多修复皮肤缺损的方法,寻找一种既能够完成手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又能允许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便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应用微型皮瓣可以一期完成手指多种组织损伤的修复,病程大大缩短,利于早期功能练习。还可以一次修复多个手指的皮肤缺损,减轻患者痛苦及其经济负担。微型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表浅,便于操作,易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皮瓣质地薄,外观满意,同时也可以避免应用其他皮瓣引起的臃肿及手指屈伸功能受限。
  • 摘要:腹部桥式皮瓣也称双蒂皮瓣,其特点是在形成皮瓣的早期皮瓣的血运是靠皮瓣两端的蒂部同时供应,因此该皮瓣长度可以超过常规腹部随意皮瓣的长宽比例,形成超长皮瓣,特别适合于上肢环形皮肤缺损,对上肢环形皮肤缺损很难用常规任意皮瓣一次将掌背侧创面完全闭合,而桥式皮瓣因有双蒂而不受常规任意皮瓣长宽比例1:1.5的限制,可形成一窄长皮瓣完成创面筱盖。其缺点是由于形成皮瓣的早期只有部分皮瓣与受区创面相接触,重新建立血液循坏的面积较小,因此在完全断蒂前需要一次迟延断蒂,即术后3周形迟延断蒂,术后6周完全断蒂,将迟延断蒂部分皮瓣反折缝合于皮肤缺损处,使环形皮肤缺损创面得以完全修复,因此病程较长,固定时间长,容易影响肩肘关节功能。
  • 摘要:指端是手在生产生活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部位,受伤机率高,其损伤为手外伤中最常见,损伤性质复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选择适当治疗方能取较好的疗效,指端损伤的治疗目的是闭合创面、保持手指长度、恢复指腹部软组织垫和感觉、恢复指端外形、保持关节活动、避免指端的残余痛。以下几个因素可以影响对损伤的处理:致伤原因、受伤时间、损伤的组织、患者的职业、年龄、指别、有无联合伤。治疗的方法有保守疗法,游离植皮,一期缝合,皮瓣移植,离断组织原位缝合、再植,复合组织移植,内外固定恢复骨折连续性。
  • 摘要:讨论手指因急性创伤和晚期手术造成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常合并骨、关节、肌胜、神经血管的外露。可选用邻指皮瓣修复。邻指皮瓣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伤指的长度和功能;旋转角度大,用于修复手指掌面、指腹及手指残端皮肤缺损;(3)患指修复后外观良好,不臃肿,皮肤质地好,耐磨度好,皮瓣供区在伤指与受损区接近,故皮瓣颜色与质地和指端接近色泽接近正常指腹,由于周围含有感觉的正常组织可被牵拉入受损区,感觉功能可有部分恢复,不易冻伤、烫伤。(4)该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成活率高,两周左右薪蒂,固定时间短,从未出现关节僵硬现象。(5)供区对于感觉功能要求相对较低,且操作时层次较清晰,植皮后并无伸肌腆粘连出现。(6)不牺牲指主要血管神经,对健指的感觉血运无影响;(7)可以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脱套伤,保留手指的长度;(8)多个伤指可一次完成子术,缩短了治疗时间,尽早地恢复手指功能;(9)能为指端提供足够的软组织垫,利于以后功能恢复手指的捏持。
  • 摘要:目的:报道指端黑色素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讨指端黑色素细胞瘤临床误诊或漏诊原因及鉴别诊断。方法:临床诊治指端黑色素肿瘤11例,病理检查确诊恶性黑色索细胞瘤7例。结果:2例患者于术后7.5个月和11个月左右死亡,2例术后失访,3例术后4年健在。结论:应当重视对该病临床表现的认识,病理检查为确诊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对腕前区毁损性损伤的早期显微外科修复。方法:1998年10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腕前区毁损伤13例,分别对肌腱、神经、血管、皮肤损伤进行显微外科修复。结果:术后13例手全部成活,随访4个月至5年,屈指功能优9例,良2例,可2例。正中神经优3例,良6例,可4例。尺神经优1例,良3例,可9例。结论:对腕前区毁损伤采取早期显微外科修复可极大程度恢复手的功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介绍、总结四种微型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选择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并随访351例各型指端缺损的手术治疗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示指背侧岛状皮瓣68指,成活率97.1%,随访48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平均2.8个年),随访病例感觉优良率93.8%;掌侧推进皮瓣108指,成活率93.5%,术后随访52例(63指),随访3个月-10年(平均5.1年),随访病例感觉优良率95.2%;指掌面V-Y皮瓣81指,成活率95.1%,术后随访随访42例(49指),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8个月),随访病例中感觉优良率91.8%;交臂或交腹皮瓣交臂179指,成活率100%,随访89例(102指),随访时间6月2年(平均1.2年),随访病例中感觉优良率21.7%。结论:指端缺损是手外科最常见的损伤,本文介绍的四种皮瓣成活率高,适用范围较广,术者可根据缺损情况和自身经验合理选择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长屈肌肌瓣修复小腿中下段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保留屈趾功能的趾长屈肌肌瓣翻转修复小腿中下段胫前组织缺损,再以不打包的游离皮片敷盖肌瓣。结果:临床应用8例,肌瓣全部成活,外观良好,屈趾功能正常。结论:应用保留屈趾功能的趾长屈肌肌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胫前组织缺损,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介绍用吻合邻指指背皮瓣静脉治疗断指再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的方法。方法:对8例再植指术后3-48h出现静脉危象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取邻指背侧带蒂皮瓣转位至再植指指背区,切除再植指指背栓塞静脉段及炎性水肿皮缘后,将皮瓣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术后4周断蒂。结果: 8例再植指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7.5%。供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利用邻指背侧带蒂皮瓣移位可修复再植指的静脉回流,又可用健康皮肤覆盖创面,手术简便,效果好,实用性强。
  • 摘要:目的:探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1995年至2005年在临床上采用小腿内侧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皮瓣局部转移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8例,缺损性质:重物压砸伤5例,车祸伤20例,机器绞伤3例。缺损部位:踝关节部位21例,足跟3例,足跟合并踝关节损伤4例。皮瓣使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5例,小腿内侧皮瓣8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5例。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其他3例患者皮瓣边缘发生部分坏死,经过换药治疗后好转,一例病人由于皮瓣边缘坏死而再次行皮瓣清创修整缝合后好转,随访6月至10年皮瓣感觉均恢复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组织瓣桥接移植和外固定器固定对严重毁损的断肢进行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9例由于严重创伤离断合并骨、软组织、皮肤缺损的肢体,采用游离组织瓣桥接移植再植,以修复肢体复合组织缺损。同时应用A-O管状外固定架行骨固定,维持肢体长度、稳定性和肢体关节活动,二期植骨。结果:9例患者移植皮瓣和再植肢体成活。其中1例用足背皮瓣桥接再植的断掌中指坏死,食、环、小指成活。2~4月时植骨、拆除外固定架,植骨顺利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游离组织瓣桥接移植再植是修复肢体复合组织缺损断肢的方法;同时A-O管状外固定架维持肢体长度、稳定性和肢体关节活动,可拓宽再植指征,提高再植肢体成活率,减少肢体短缩,早期活动关节,改善其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手指脱套伤及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术后手指掌侧皮肤感觉重建方法。方法:应用足趾皮瓣重建手指掌侧皮肤感觉共5例,其中左示指脱套伤2例,右中指脱套伤1例,右2-5指掌侧皮肤缺损2例。单叶皮瓣3例,双叶皮瓣2例。皮瓣切取面积3.5cm×3.0cm—5.5cm×4.0cm。结果:术后1例2指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处理1例危象解除皮瓣成活,1例部分坏死,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手指外形满意,皮肤颜色,弹性,质地良好,两点分辨觉达6-10mm。足部植皮成活,1例足趾坏死。结论:应用足趾皮瓣重建手指掌侧皮肤感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本术式最适合单纯食或中指脱套伤且要求较高的患者。
  • 摘要:掌指关节对于手的功能极为重要,如果掌指关节不能屈曲则手仅能用手指去钩物体,既不能攥拳,也不能握物,使手的功能严重受限。外伤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掌指关节挛缩畸形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15例68指掌指关节不同程度的挛缩给予手术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说,对于手术治疗掌指关节挛缩畸形不同程度的掌指关节挛缩应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在足、手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方法:15例患者均为足、手部皮肤缺损,采用足底内侧皮瓣带蒂或游离皮瓣来覆盖,以修复软组织缺损后深部组织外露。结果:15例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手术除1例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皮瓣成活良好,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手术在修复足及手部软组织缺损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 摘要:以小腿皮肤缺损患者为例,介绍该患者存在骨缺损骨不愈合,如直接切开贴骨瘫痕植骨必将造成皮肤坏死骨外露,因此首先要用血运好的皮瓣替换贴骨瘫痕,为植骨创造良好的基床。贴骨瘫痕创面位于小腿下段前侧无法应用交腿皮瓣覆盖,患者之前右小腿曾接受游离排肠肌皮瓣治疗,皮瓣坏死,术前查体足背动脉未触及,胫前动脉不可靠,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治疗血管蒂长度不够,另外患者拒绝游离皮瓣治疗,我们采用股前外侧岛状皮瓣逆行交腿移植,既解决了创面覆盖间题,降低了游离皮瓣吻合血管发生血管危象的风险,又满足了患者的要求,4周断蒂皮瓣成活,为后期植骨创造了条件。
  •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治疗尺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16例高位或较高位尺神经损伤的病人,应用骨间前神经的旋前方肌支修复高位或较高位损伤的尺神经的腕部深支,来修复尺神经支配的内在肌功能。结果:手内在肌恢复优良率达77%。结论: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可达到肌支-肌支修复,缩短再生距离和时间,有利于手内在肌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恢复尺神经内在肌功能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12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病人,分别行外固定及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练习。结果:术后随访4月-18个月,X线示桡骨远端骨折全部愈合,掌倾角160-220,关节面无不平整,桡骨无短缩。结论:对桡骨远端粉碎骨折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及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练习,可达到骨折复位的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指尤其是指端的损伤越来越多见,而指端缺损修复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手指功能的恢复和患者以后的工作。2002年4月-2004年4月,我们利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了指端缺损42例48指。本组48例皮瓣中,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伤口均甲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半,皮瓣质地良好,指腹外形饱满。其中4例因指端缺损面积较大,修复后早期外观臃肿,后期经磨造练习,外观恢复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逆行随意型筋膜瓣在手外科的临床价值及应用原则。方法:对手外伤及手部瘢痕挛缩病人行清创及瘢痕切除,按长宽比例设计逆行随意型筋膜瓣加中厚皮片移植。结果:57例手术后植皮完全成活54例,部分皮缘坏死漂浮3例。随访3个月到2年,植皮区皮肤柔软、弹性良好,与深部结构组织无粘连。结论:逆行随意型筋膜瓣是修复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具有手术简单,成活率高,植皮不臃肿等优点.
  •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甲床由于外伤后处理不当导致坏死比较常见,甲床外伤常伴有骨及皮肤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处理甲床坏死一般是手指短缩方法,但是这样处理会影响手指的长度及功能。我科自1998-2004年采用邻指筋膜蒂皮瓣及局部转移皮瓣修复68例甲床坏死的病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在腕部损伤中大多角骨坏死较舟状骨、月骨坏死少见,常见方法多为大多角骨切除后,健球填塞。手术后患者对掌握力会不同程度的减弱。本手术方法,以拇长展肌膛悬吊第一掌骨,增加了手术后第一掌骨的稳定性,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行功能练习,拇指对掌力量及握力无明显减弱,功能良好。
  • 摘要:手部脱套伤是一种严重的手外伤,临床处理较为困难。目前,大多采用袋状皮瓣插兜,腹部S形皮瓣修复创面,但这两种皮瓣均有手术次数多、时间长等缺点。2005年3月我科采用双侧胸脐皮瓣瓦合修复手部脱套伤1例,经过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供、受区皮肤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保持正确体位,皮瓣血运阻断训练以及早期指导功能锻炼,术后4周断蒂,双侧皮瓣成活,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 摘要:拇指与手指的对捏是完成手握捏功能的基本条件。而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40%,示、中指各为20%,环、小指各占10%。如果拇指或示、中指缺损,将对患者工作、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所以再造手指成了许多患者最大的愿望。目前,再造拇指的方法有多种,较为理想的为足趾移植。我科多年来成功的进行了多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护理,无论是功能和外观都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 摘要:顾玉东首创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目前已被国内外认可并广泛采用,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像臂丛上中干撕脱、下干不全损伤这样的患者特别是伴有同侧脯神经、副神经及肋间神经损伤时,同侧可供移位的动力神经远不能满足动力需求,此时健侧颈7应是修复患侧上干的最佳动力神经源,且尺神经此时因部分功能尚存不能作为桥接神经,故应采用排肠神经移植桥接。
  • 摘要:临床上由手术不当造成臂从神经损伤者并不多见,我院曾在2003-2005年收治因先天性斜颈手术不当导致臂丛神经损伤2例,二者均行手术探查,沿原手术人路暴露手术野,见其解剖层次混乱且深部组织有瘫痕粘连现象,故将颈5,6两断端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直接行外膜缝合,颈7近端回缩,两断端不能直接缝合,用隔神经近端与颈7远端后股缝合。二者均给予石膏外固定,术后抗炎营养神经治疗。经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最常见的肿瘤,可发于头颈、胃、食管、纵隔、腹膜后,亦有在肺、肠系膜、脊髓内及骨内者,但以四肢为多。发生于上肢的可见于臂丛到指掌侧固有神经,多为与神经走行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肿瘤大小不一,小者仅如黄豆大小,大者如拳,多为2cm*3cm大小。巨大神经鞘瘤多发生于胃、臂丛、上臂等神经主干,发生于指固有神经者极少,我院于九月份收治一例巨大指神经鞘瘤,通过行左鱼际肿物切除术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随着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伤及交通事故屡有发生,闭合腘动脉损伤常常因诊断不清,漏诊,延误治疗最佳时机,而导致肌肉坏死,失神经损伤肢体功能丧失,截肢。早期诊断和妥善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保住肢体最有效的方法。骨支架的建立是血管修复的基础,简单、稳固、有效的固定方法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采用超膝外固定架对股骨裸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脱位进行固定,维持膝关节功能位。若碎骨块移位较大,同时螺丝钉、克氏针固定。大大缩短了固定时间为尽快修复血管创造条件。自1995年至今我院共收治56例闭合腘动脉损伤患者,因延误治疗导致截肢4例,治疗及时获得良好功能52例。所以对闭合胭动脉损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膝部的骨折及脱位高度重识血管损伤。避免造成漏诊延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5年1月,对23例外伤性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了单纯或联合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指动脉侧方岛状皮瓣、趾腹皮瓣、母甲皮瓣移植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月~24月发现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均良好,拇指功能恢复良好,对掌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恢复良好。结论: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我们认为不同皮瓣对于拇指软组织缺损有不同的适应症;手术时皮瓣选取适宜、设计合理,可以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拇指修复效果。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小腿外侧轴型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小腿外侧轴型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因骨折导致的组织缺损12例。结果:所有病例的术后随访时间为432个月,术后皮瓣成活10例,1例经再植皮后成活,1例部分坏死后又行局部转移皮瓣成活。供区植皮愈合良好。结论:小腿外侧皮瓣具有血供稳定、厚薄适中的优点,是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但若小腿外侧软组织挫伤严重破坏血供,可能造成皮瓣坏死,给伤肢带来较多瘢痕,影响美观。
  • 摘要:掌骨为手部的重要骨性支撑,而临床中掌骨骨折为常见损伤,掌骨对手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重要的骨支架,故急诊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对手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所以掌握手术指征及方法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凡关节面受累25%以上且关节内骨折移位>1mm、掌骨颈及干骨折成角>10度,均需手术治疗。而斜型、粉碎型、不稳定横断骨折为手术适应症。微型钢板以其固定牢固的特点,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已由传统的掌骨干骨折固定扩大至掌骨颈骨折、基底骨折、多发掌骨骨折、不稳定横断骨折、骨折不愈合、粉碎骨折骨移植及假关节形成范围内,其固定牢固的优点,可使术后不行石膏固定而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水肿消退,减少关节僵硬,最佳的恢复了手功能。
  • 摘要:目的:总结利用克氏针治疗指掌骨粉碎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利用0.8mm-l.5mm不同规格克氏针固定指掌骨粉碎关节内骨折51例,掌骨头13例,近节指骨头7例,近节指骨基底7例,中节指骨基底5例,中节指骨头9例。术后石膏托保护46周。结果:术后随访8-16个月,所有骨折均于46周达到临床愈合,开始功能训练。根据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定,51例病例中,20例达到优,18例达到良,10例达到可,3例为差。结论:利用克氏针治疗指掌骨粉碎关节内骨折,能治疗粉碎的小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恢复较好的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咬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处理措施。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9例11指人畜咬伤的诊治。结果:9例病人全部随访,2-17月,功能良好,无迟发感染。结论:人畜咬伤极易感染,均应彻底清创开放换药,全身和局部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 摘要:目的:探索腱鞘巨细胞瘤的特点与术后易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手部腱鞘巨细胞瘤30例,均经手术治疗与病理证实。结果:术后随访26例,时间16个月至9年。治愈19例,手部功能恢复正常。复发7例,复发率为27%,均经再次手术切除。随访16年,未再复发,手功能良好。结论:手部腱鞘巨细胞瘤,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不完全,不彻底,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 摘要:四肢血管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修复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手术探查、修复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血管危象的处理也有一定的难度。我院自2002年年8月-2004年6月应用介人辅助外科手术修复肩部血管损伤的基础上,又应用在四肢其他部位急性血管损伤,共治疗16例,经10个月-3年随访,所有病例血管损伤肢体无坏死。两例腋动脉损伤手术后复查,血管均通畅。全部病例合并的骨折均愈合。1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差,其余功能均满意。
  • 摘要:本院自1998年2月~2002年8月对6例锁骨下动脉损伤的病人使用了介入性球囊阻断术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后,对受损血管进行修复,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损伤血管修复满意,远侧肢体功能及血运正常。术中出血极少,平均400ml,无任何并发症出现。
  • 摘要:手指末节指腹缺损是手外科临床常见的损伤,修复方法较多。自2000年7月-2004年10月,采用顺行指动脉推进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97例102指,末节指腹缺损修复的基本要求是要保持患指的基本长度,恢复指腹的感觉功能。经术后3个月2年随访,皮瓣全部成活。早期5例曾出现皮瓣暗红、肿胀、张力性水泡,经拆除蒂部数针缝线,皮瓣做小切口皮下滴肝素后一周左右好转。病例手指外观及感觉功能满意。
  • 摘要:目的:介绍带血管蒂小鱼际皮下脂肪瓣治疗复发性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6月始,对5例腕管综合征已行腕部正中神经松解术后复发的病人,设计带血管蒂小鱼际皮下脂肪瓣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术后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功能评定按Mathoulin标准:优4例,良1例,腕部疼痛减轻率达100%。结论:带血管蒂小鱼际皮下脂肪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血供可靠等优点,适合治疗术后复发性腕管综合征,手术方法简单,效果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提前断蒂训练器在带蒂皮瓣早期断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2例患者在带蒂皮瓣成形术后5天开始应用训练器对皮瓣进行断蒂训练,分别在术后12-18天断蒂,应用训练器、彩色多普勒、皮温计和临床观察方法监测皮瓣血流变化提出皮瓣早期断蒂的客观指标。结果:断蒂后皮瓣100%成活。结论:应用训练器可为提前断蒂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缩短断蒂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 摘要:对本院接收的一例左膝部砸伤致左下肢感觉及运动障碍80余天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进行血管移植中,于右小腿中下部,切取大隐静脉长约20cm,标记其远近端,肝素盐水浸泡,并用注射器进行液压扩张,于粘连组织上部胭动脉起始部夹动脉夹,于夹下动脉侧壁用显微剪刀剪口开窗,呈椭圆形,其口径与大隐静脉内径相同,将大隐静脉远端修成40度斜面,将其与胭动脉窗窗口用7“0”无创线行端侧吻合8针,放松动脉夹,观察吻合口无漏血,将大隐静脉近端与胫后动脉用7“0”无创线做端端吻合8针,放松动脉夹,观察所移植之大隐静脉两端无渗血,充盈好,伤口内胫后动脉近端可触及搏动,血管移植完毕。于手术当天用多普勒探测胫后动脉血流好,术后4天即可触及胫后动脉搏动,足部夜间痛逐步消失,术后10天行下肢血管造影示移植大隐静脉及胫后动脉血流灌注好。
  • 摘要: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上肢的严重伤残,预后极差.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显微外科、显微解剖及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进展,利用各种丛外与丛内神经移位,使“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臂丛由第5,6,7,8颈神经前支及第1胸神经前支所组成。文章首先介绍了臂丛的分支,其次说明了臂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及睫状交感神经通道及组成臂丛的脊神经在椎管及椎孔内的形态与结构与臂丛损伤的类型有紧密关系。再次,提出丛神经损伤由间接暴力所致者,常有两种损伤机制:一类为对撞性损伤,另一类为水平位或向上的胶体持续性牵拉伤,并指出了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步骤。最后着重介绍了对常见的牵拉性臂丛损伤,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即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损伤部位进行理疗,如电刺激疗法、超短波、红外线、磁疗等,患肢进行功能锻炼,防治关节囊挛缩,并可配合针灸、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经震荡的消除,神经粘连的松解及关节松弛。观察时间一般在3个月左右。
  • 摘要:正常大小的虎口是保证拇指一定范围自由活动的基本条件。若虎口挛缩变小或消失,则拇指内收,外展功能障碍,丧失捏持,握及对掌功能,这样将严重影响到拇指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也必将影响到全手的功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虎口狭窄的治疗。治疗的方式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文章中主要介绍了手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总了总结性的介绍。
  • 摘要: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室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电生理检测。术后30、60和90天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成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短、神经传导速度快且波辐较高,SFI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分米波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最近发展的化学萃取方法可有效清除神经中的雪旺细胞及髓鞘,从而减轻异体神经的抗原性,为临床寻找理想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物开辟了新的途径。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分别自梨状肌下缘水平以远切取lOmm双侧坐骨神经60根,随机分为6组,其中神经萃取前先在手术显微镜下剪去表面的脂肪组织和部分神经外膜,然后置40℃蒸馏水中静置6小时,再将神经放入3%的Triton X-100水溶液中分别静置12h,然后置于蒸馏水中展荡、漂洗6h,以使溶于水的Triton X-100膜蛋白复合体充分脱离神经干。如此反复。在光镜下对各组神经进行观察,并用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光镜下对各组神经进行观察,新鲜神经可见雪旺细胞分布均匀,髓鞘、基底膜排列整齐。随着萃取时n的延长雪旺细胞、髓鞘逐渐减少,髓鞘与基底膜的界限不清,至%h时神经上雪旺细胞、髓鞘消失,纵切片上基底膜呈栅栏样排列,膜与膜之间为中空结构的基底膜管,萃取时间.至一周时,基底膜仍清晰,但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管状结构排列疏散,不规则,部分有断裂。结论:用Triton X-100萃取可去除周围神经的细胞和髓鞘而保留完整的神经基底膜管和纤维支架结构,并且对神经基底膜主要成分一层粘连蛋白无影响。
  • 摘要:目的:研究普乐可复(FK506)缓释膜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异体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中局部应用FK506缓释膜,术后分别于4、8、12周对移植物行大体和光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移植神经电镜检查、小腿三头肌肌湿重比较、患肢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C组(应用FK506缓释膜)神经生长最好,基本与D组(自体神经移植)相同,B组(经预处理异体神经移植)次之,A组(新鲜异体神经移植)最差.经过对肌电图、轴突计数、肌湿重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C、D组之间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别。结论:应用FK506缓释膜有助于减轻同种异体神经免疫排斥反应,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条件;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应用FK506缓释膜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
  • 摘要:目的:通过对移植肌腱重建A2滑车的不同缝合方法和宽度进行力学对比分析,为临床重建滑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手标本20只,离断8小时内取示、中、环、小指指浅屈肌腱(均无损伤和疾病),取宽度为0.5cm的屈指浅肌腱72条;低温(-20摄氏度)冰箱保存,另保存12只成年人新鲜前臂标本(自肘下6cm处离断,手完整无损)亦保存在-20摄氏度冰箱内.实验前将标本置密闭塑料袋中,用27度温水解冻,复温,将肌腱放置在湿润的生理盐水纱布上。结果:所有重建滑车的断裂方式为缝线豁出,无缝线断裂。结论:1.五种缝合方法中,Tsugel法重建A2滑车的最大抗拉强度最大,能够满足伤肢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应为首选。2.临床上用屈指浅肌腔重建A2滑车,缠绕两圈的最大抗拉强度较缠绕一圈的最大抗拉强度大,能够满足伤肢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应为首选。3.同一种缝合方法两种宽度重建A2滑车对屈指肌健滑动摩擦的影响P<0.05水准上有显著差异,1.0cm宽度的A2滑车对屈指肌腔的滑动摩擦小于0.5cm宽度的重建滑车,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对屈指肌腔的绞勒作用,应为首选。
  • 摘要:目的:探讨部分腕骨融合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压力负荷,对腕关节生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用12例新鲜腕关节标本随机分为三组,A组:舟大小融合术;B组:舟骨三角骨切除+头月融合术;C组:四角融合+舟骨切除术。通过CSS-44020系列生物力学试验机,用100N力,以5mm/s的速度分别牵引腕关节被动掌屈、背伸、尺偏和桡偏,来测量A、B、C三组标本的活动角度;然后于腕关节内放置压敏片,用自制的实验架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以5N/s的速度对腕关节施压至200N,维持60s后测量压敏片上所反映的正常腕关节和各组标本的受力面积和压力负荷。结果:(1)舟大小融合组掌屈68.4°±5.2°、背伸51.5°±4.6°、尺偏24.5°±2.3°、桡偏15.7°±3.4°;舟三角骨切除+头月融合组掌屈64.5°±7.1°、背伸60.0°±5.2°、尺偏42.4°±3.2°、桡偏26.9°±5.2°;舟骨切除+四角融合组掌屈61.9°±6.6°、背伸54.9°±5.3°、尺偏27.1°±3.9°、桡偏17.0°±4.9°。(2)腕关节的受力面积舟大小融合组265.00±8.97(mm2)、舟三角骨切除+头月融合组125.81±5.97(mm2)、舟骨切除+四角融合组164.00±8.43(mm2);腕关节负荷压力舟大小融合组53.87±3.07(N/2)、舟三角骨切除+头月融合组112.86±0.74(N/2)、舟骨切除+四角融合组55.28±5.11(N/2)。结论:舟大小融合术、舟骨切除+四角融合术对腕关节应力负荷的影响与正常腕关节相比变化不大,而舟三角骨切除+头月融合术对腕关节的影响较大,其应力负荷的增加明显超出了正常腕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负荷。
  • 摘要:目的:测定正常腕关节和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和生物力学变化,探讨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功能丧失和并发症出现的机制。方法:选用16例新鲜腕关节标本,通过CSS-44020系列生物力学试验机(中国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制造),牵引腕关节被动掌屈、背伸、尺偏和桡偏,测量正常腕关节和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然后腕关节内放置压敏片,于中立位对腕关节施压,分析压敏片上相关信息。结果:正常腕关节标本掌屈74.2°±4.9°、背伸63.3°±3.6°、尺偏36.8°±2.6°、桡偏20.2°±3.4°;近排腕骨摘除后掌屈48.1°±5.6°、背伸43.6±4.6°、尺偏21.0°±4.3°、桡偏10.3°±4.1°;正常腕关节的受力面积平均为640.57±23.15(mm2),近排腕骨摘除组为81.26±2.38(mm2);正常腕关节负荷压力为27.68±0.73(N/2),近排腕骨摘除组为169.81±2.27(N/2)。结论:近排腕骨摘除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丧失的较大,其应力负荷的增加明显超出了正常腕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负荷,使腕关节功能丧失较多并容易在术后产生腕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用血管束植入神经卡压段的方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观察血管束植入神经卡压段重建神经卡压段血供的再血管化过程以及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大白鼠坐骨神经卡压动物模型。于卡压3个月,将实验动物切口重新打开,观察坐骨神经并测量其卡压近端、远端和卡压段的直径,同时做肌电图检测。将实验组在3, 7, 14天各处死3只,做植入血管碳素墨汁灌注和毛细血管染色,观察植入血管束在卡压神经中的再血管化情况。结果:术后3, 7, 14天见移植神经的再血管化迅速。在4, 8,20周通过电生理测定及组织学观察,发现血管束植入移植神经的血供丰富,神经纤维的再生速度、质量、数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束植入神经卡压段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是一种简单、适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带蒂皮瓣血流量的影响及断蒂时间的机制和方法。方法:取新西兰家兔20只,雌雄不限,体重2.0-3.0kg,动物随机分组。皮瓣形成手术方法家兔俯卧位固定,常规消毒,在1%盐酸利多卡因局麻下,于背部中三分之一段,距背正中线2cm处,左右侧各做一个蒂在头侧面积为7x5cm2的皮瓣,切开皮肤、皮肤达皮下结缔组织,将皮瓣钝性分离,向蒂端掀起,于皮瓣内可见背部主要动、静脉,创面止血,将皮瓣复置原位,间断缝合。结论:补阳还五汤疗法增加皮瓣局部血流,促进皮瓣与受区尽早建立血供,加速愈合时间,达到缩短带蒂皮瓣断蒂时间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末节缺损拇甲瓣游离移植拇指再造的最佳方法。方法:对2000年5月至2003年3月对21例拇指末节缺损、坏死及脱套伤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游离拇甲瓣移植再造拇指,并进行长期随访和疗效评定。结果:21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和功能均佳。结论:拇甲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对拇指末节部分和全部缺损、坏死及套状撕脱伤为最佳适应症。
  • 摘要:目的:总结不同程度的虎口挛缩的外科修复方法,探讨各种方法的手术适应症。方法:1996-2005年共收治103例虎口挛缩患者,根据其挛缩程度在彻底解决挛缩及粘连后分别用Z字成形加植皮术,带蒂皮瓣,游离皮瓣等13种皮瓣进行虎口区的修复。并用虎口宽度、虎口角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轻度虎口挛缩病例行Z字成形加游离植皮术,植皮全部成活,88例中重度虎口挛缩采用13种皮瓣修复后85例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坏死,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6个月虎口宽度增加35-55mm,虎口角增加35-70°。结论:虎口挛缩的修复应根据其不同程度,损伤机制及虎口周围皮肤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修复。
  • 摘要:目的:通过对15例临床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病例的分析,总结其手术治疗方法及评价其愈后情况。方法:对15例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病人采取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原位复植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经过6个月两年的随访,术后皮肤成活率达95%以上,外观、感觉、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对于大面积皮肤脱套伤且皮肤挫伤不是十分严重的病人,运用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将脱套皮肤原位回植是临床上处理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效果较好的手术方式。
  • 摘要: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LA)是发生在淋巴系统的比较少见的肿瘤,以前曾称“湿瘤”或“囊状水瘤”等,它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有淋巴管道的部位,可以侵犯骨骼系统、结缔组织、内脏器官等任何系统,甚至是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肿块和周围器官受压迫产生的症状,术前确诊困难,常常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而手部发生淋巴管瘤的机会更少,常容易引起误诊,以我科诊治一手部淋巴管瘤患者为例,研究了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在淋巴管瘤的各种治疗方法中,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淋巴管瘤有浸润性生长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因此手术切除时应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侵及的范围,尽量一次完整彻底切除瘤体,以减少复发的机会。
  • 摘要:通过对腹直肌及腹壁血供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腹壁下动脉在脐旁有粗大的的穿支供应脐旁皮肤,通过对腹壁下血管及其脐旁穿支解剖技术的改进,将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腹直肌皮瓣改造成单纯皮肤瓣,称之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胸腹壁、腹股沟及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也可用于会阴部器官的再造,从而拓宽了该组织瓣对器官缺损畸形进行修复与重建的范围。腹直肌肌皮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供血范围广、切取容易等优点。
  •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发病特点,并对保守治疗(类固醇激素鞘内注射)、腱鞘松解手术这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予以评价。方法:糖尿病组患者191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426指,其中130例(318指)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61例(108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并以191例非糖尿患者241个患指作为对照组.根据临床触诊将所有患指分为两种类型:患指A1滑车处肿大界限清楚、较局限者为结节型;而肿大无明显界限、范围较大者为弥漫型。对所有患指先进行保守治疗:于A1滑车近侧指屈肌腱鞘内注入类固醇激素,每周一次,共三次.经一次注射症状毫无缓解,或经三次注射症状仍未消失或复发者,行A1滑车松解术。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照组保守治疗治愈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分别为76%与52%,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组中NIDDM患者保守治疗及手术治愈率均高IDDM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保守治疗失败需手术治疗的占50%,对照组占24%,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手术治愈率高于糖尿病组,分别为95%与79%,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多指受累发生率及弥漫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IDDM病人弥漫型腱鞘炎多于NIDDM,但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糖尿病组比对照组病程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中27例(48指)有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术后疼痛未缓解并出现局部触痛、手术瘢痕处不适、近位指间关节轻度屈曲挛缩等.没有术后感染及指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对照组手术并发症3例(3指),为术后瘢痕疼痛。结论:糖尿病人特别是IDDM病人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比非糖尿病人治疗难度大,多指受累、弥漫型较多,需手术缓解症状及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尽管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激素注射都有效,但这仍是首选疗法,因为可以在手术之前缓解疼痛和不适。应向糖尿病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说明两种疗法的效果有可能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 摘要:目的:介绍应用游离复合组织皮瓣移植再造拇指及虎口挛缩的方法。方法:自2002年5月以来,共对13例拇指缺失或拇指皮肤套状撕脱伤合并虎口挛缩的病人应用游离拇甲皮瓣并切取第二足趾胫侧翼状组织瓣或应用游离第二足趾并切取坶趾腓侧带翼状组织瓣移植的方法再造拇指及虎口挛缩。结果:13例手术均取得了成功,再造拇指与皮瓣存活,拇指功能良好,虎口平均扩大了4.3cm。结论:应用游离复合组织皮瓣移植再造拇指及虎口挛缩的方法是解决拇指再造合并虎口挛缩的良好选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