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9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3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9193篇;相关期刊364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六届微创外科论坛等;胃间质瘤的相关文献由2622位作者贡献,包括秦鸣放、卢光荣、李鹏等。

胃间质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3 占比:4.77%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9193 占比:95.08%

总计:20187篇

胃间质瘤—发文趋势图

胃间质瘤

-研究学者

  • 秦鸣放
  • 卢光荣
  • 李鹏
  • 张伟
  • 李际辉
  • 江志伟
  • 王刚
  • 蔡振寨
  • 薛战雄
  • 郑成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玉根
    • 摘要: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接受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术后出血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患者中15例(13.64%)ESD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组),95例(86.36%)ESD术后未出血(术后未出血组)。术后出血组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房颤、陈旧性脑梗死患者占比显著高于术后未出血组(P<0.05),术前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术后未出血组(P<0.05),术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术后未出血组(P<0.05)。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房颤、陈旧性脑梗死、术前血小板计数<120.00×10^(9)/L、术前降钙素原≥0.40 ng/mL、术前C-反应蛋白≥90.96 ng/mL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危险因素较多,不仅与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房颤、陈旧性脑梗死有关,还与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有关,值得临床关注。
    • 杜静; 卢桂芳; 马文慧; 任牡丹; 殷燕; 卢新兰; 和水祥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治疗措施等,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胃间质瘤患者多为中年人,其平均年龄为(59.10±12.92)岁。首发症状最常见的为腹部不适。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与首发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肿瘤生长部位最常见的为胃底,直径以2~5 cm最常见。免疫组化分析可知CD117、DOG-1、CD34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7.70%、97.70%、97.70%,Vim、SMA、Desmin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0.57%、17.24%、5.75%。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SMA表达、Demsin表达、Ki-67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与危险度分级有一定相关性。87例患者中行开腹手术27例,腹腔镜手术25例,双镜联合8例,内镜下治疗27例,11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靶向治疗,外科手术及内镜手术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但可能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临床上确诊还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必要时可结合患者年龄、SMA表达、Demsin表达、Ki-67 LI进一步判断危险度。
    • 吴菁菁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的手术方法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2018-06—2020-08行EFTR治疗的28例胃底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6.49岁(范围:37~72岁)。术前均经CT检查未见肝、肺等远处转移。镜下确定肿瘤部位并用针形刀在周边标记。于肿瘤表面及外缘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美兰、肾上腺素混合液,充分隆起黏膜。应用针形刀切开肿瘤周边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显露肿瘤。以Dual刀或IT刀沿肿瘤周围环形剥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完整切除肿瘤,钛夹闭合创面。记录手术时间、治疗效果、肿瘤直径、术后病理性质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的复发率。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均完整切除瘤体,肿瘤直径1.0~4.2 cm,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40.70min(范围:26~83min)。术后病理及CD117、CD34检查结果均诊断为胃间质瘤。其中:19例为极低度,8例为低度危险度,1例肿瘤直径4cm的患者为中度危险。术后1例患者发生电凝综合征,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后痊愈。未发生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术后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其间复查全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EFT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具有效果确切、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安全性较高等优势。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 郑文博; 朱健康; 程玉刚; 仲明惟; 张光永
    • 摘要: 全球肥胖人口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减重外科的迅速发展,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的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加,但大部分为术后病理意外发现或联合手术切除。GIST是少见的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近年发病率略有增加[1-2]。本文报道的1例胃间质瘤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术前发现胃底及胃体大弯侧多发胃间质瘤,经独立的LSG治疗后胃间质瘤得到根治,且患者体重、血糖、血压明显改善,恢复良好。在本病例报告中,我们强调因代谢综合征而计划行LSG、术前检查中发现合并胃良性肿瘤的患者,尽可能一次手术,以期解决患者所有的临床问题,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李特; 邓桂秀
    • 摘要: 1资料患者,女性,41岁。2016年6月,患者因腹痛2周伴肛门坠胀,病情加剧2 d,赴上海市某医院就诊,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左上腹腔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临床拟诊“胃底部间质瘤伴恶变可能大”收治入院。2016年6月28日全麻下行胃间质瘤和腹腔转移瘤切除术、腹腔广泛粘连松解术。术中探查发现胃底部巨大间质瘤。
    • 崔新华; 贾志强; 徐春伟; 陈治横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和术中处理体会。方法 整理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病人共计38例,总结临床治疗体会。结果 不同类型的胃间质瘤(GST)灵活采用相应的手术处理方式,最终全组病人均顺利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无出血、胃腔狭窄、早期复发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胃间质瘤(GST)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胃间质瘤治疗在遵循肿瘤完整切除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长特点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陆芬英; 成翠娥; 王伟; 肖龙; 陆志平; 黄国进; 王斌; 黄夏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弹性成像技术在胃间质瘤危险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经普通胃镜疑诊为胃间质瘤患者49例,行超声内镜及超声内镜弹性成像技术检查,采用Giovannini计分法对病灶弹性进行评分。对超声内镜疑诊为间质瘤患者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或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胃间质瘤的最终诊断,判断超声内镜及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诊断胃间质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弹性评分的分界值,分析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评估危险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49例疑似胃间质瘤患者超声内镜发现47例有粘膜下病灶,根据ESD和手术后病理结果,5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为神经鞘瘤,39例为胃间质瘤患者。39例间质瘤患者分为低危组23例(极低危10例,低危13例)和高危组16例(中危10例,高危6例)。低危组弹性分值2.17±0.80分,低于高危组的4.25±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75.0%,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诊断胃间质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和87.5%。低危与高危组肿瘤大小、肿瘤形态、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弹性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弹性分值是胃间质瘤危险度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弹性分值判断胃间质瘤危险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1,以弹性分值3分作为判断胃间质瘤低危或高危的分界值,其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100.00%。结论:超声内镜弹性成像在低危与高危胃间质瘤中具有不同的弹性分值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胃间质瘤危险度评估。
    • 喻鑫; 周波; 韩涵; 曹先东
    • 摘要: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手助腹腔镜组(手助组)18例、完全腹腔镜组(腹腔镜组)22例和开腹组20例,分析比较3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胃出血)以及术后病理学结果(肿瘤破裂、切缘阳性、危险度分级)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肿瘤破裂及残留情况。手助组、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均小于开腹组(P0.05);手助组的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P0.05);3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助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兼备开腹手术及常规腹腔镜手术的优势,而且创伤小、恢复快。
    • 唐钊; 邱志泽; 彭祺祺
    • 摘要: 目的探究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6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研究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中死亡率、肿瘤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比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2~5 cm胃间质瘤,其临床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利于预后。
    • 关国定; 郭盈利; 郭麦军; 车虹
    •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0例胃间质瘤和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分析不同患者间MSCT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及特征。结果胃癌的CT强化值、平均CT值以及.CT三期动态扫面的CT值均显著高于胃间质瘤(P<005);胃癌患者其CT扫面中CT最大值出现在静脉期,而胃间质瘤CT最大值出现在平衡.期;胃癌患者强化程度显著大于胃间质瘤患者(P<005)。胃癌CT可表现为胃浆膜面凹凸不平,存在结节状及条絮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静脉期表现团状强化,动脉期呈现线状强化。胃间质瘤CT轴位平扫示: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向腔外生长,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均呈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中胃癌和胃间质瘤均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但在CT增强扫描中,两者CT值、强化程度以及其增强模式均存在差异,故临床可通过仔细观察分析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数值及表现来对胃癌和胃间质瘤进行鉴别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