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6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16454篇;相关期刊352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3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与肿瘤个性化药物治疗论坛等;伊马替尼的相关文献由366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晓军、江倩、吴德沛等。

伊马替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6 占比:5.58%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16454 占比:94.13%

总计:17481篇

伊马替尼—发文趋势图

伊马替尼

-研究学者

  • 黄晓军
  • 江倩
  • 吴德沛
  • 江浩
  • 秦亚溱
  • 孟凡义
  • 师英强
  • 江滨
  • 陈珊珊
  • 仇惠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白平; 胡陵静
    • 摘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为0.36/10万,占成人白血病的15%。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善了CML的预后,但对于急变期CML、TKIs耐药和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难治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半年。我们用健脾益肾法治疗CML 1例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 毕铭洋
    • 摘要: 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Ⅱ)治疗老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50例老年CML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Ⅰ)——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采用TKI-Ⅱ——尼洛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临床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68.10±2.66)%、(1.55±0.13)、(40.11±4.60)%,均高于对照组的(58.97±2.64)%、(1.23±0.15)、(35.45±4.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I-Ⅱ治疗老年CML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还能改善临床指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摘要: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的应用显著延长了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期,但因为肿瘤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现有靶向药物敏感性各有差异。并且随着治疗后继发耐药性突变位点的出现,传统的靶向药物已经难以为继。瑞派替尼和阿泊替尼的出现进一步改善了晚期GIST患者预后,使得晚期患者能有更多的治疗选择并改写了临床指南。与此同时,随着新药研发水平提高,国内外涌现出一系列临床机构与生物制药公司推进的新药临床试验,如HQP1351、Binimetinib、DS-6157a和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等用于晚期GIST患者的治疗。
    • 刘芳岑; 邱毓灵; 王琴; 韦笑; 李琳; 吴楠蝶; 李茹恬
    •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作为GIST的一线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率高,且能减少复发和转移,其耐药是GIST患者面临的最主要的临床挑战之一。本综述旨在阐述伊马替尼耐药机制,并从免疫微环境的角度阐述伊马替尼耐药型GIST的特点,为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和联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 马志英; 李婕; 金娜; 邹浩
    • 摘要: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口服羟基脲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均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儿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记录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缓解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5.0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2%,与对照组患儿的31.2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可以调节血清TGF-β1和VEGF表达,提高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效果。
    • 韩阳利; 王双玲; 王战芳
    • 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血液学缓解率以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盲法将68例CML-CP患者均分为伊马替尼组(n=34)与尼罗替尼组(n=34),治疗1年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尼罗替尼组3个月后达到BCR-ABL^(IS)≤10%、治疗6个月后达到BCR-ABL^(IS)≤1%以及治疗12个月达到BCR-ABL^(IS)≤0.1%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但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尼罗替尼组MMR获得率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两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尼罗替尼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伊马替尼组(P0.05)。结论 尼罗替尼在初诊CML-C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于伊马替尼,有望成为CML-CP的一线用药。
    • 王敦建; 焦慧文; 钱依; 徐江浩; 徐皓; 孙鲁宁; 王永庆
    • 摘要: 目的建立测定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并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方法以伊马替尼-d8为内标,采用甲醇沉淀蛋白处理样品,以平衡透析法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并同法检测GIST患者血浆中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的游离浓度。结果伊马替尼在120、4000 ng/mL浓度下,与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球蛋白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2.5±1.0)%和(91.7±0.4)%、(56.6±2.0)%和(62.6±2.6)%、(56.3±3.1)%和(68.0±8.6)%;N-去甲基伊马替尼在60、2000 ng/mL浓度下,上述结合率分别为(90.6±3.5)%和(91.3±1.5)%、(54.1±5.1)%和(63.7±1.3)%、(56.2±7.6)%和(67.5±7.3)%。与低浓度伊马替尼(120 ng/mL)及其代谢物(60 ng/mL)比较,高浓度伊马替尼(4000 ng/mL)及其代谢物(2000 ng/mL)与α1-酸性糖蛋白、球蛋白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显著提高(P0.05)。空白血浆中,高浓度伊马替尼(4000 ng/mL)及其代谢物(2000 ng/mL)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显著低于低(120、60 ng/mL)、中(750、375 ng/mL)浓度(P<0.01)。GIST患者血浆中,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的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9.0±0.3)%、(99.2±0.3)%,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的浓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5、-3.3323(P均小于0.05)。结论成功建立了测定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GIST患者伊马替尼及其代谢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
    • 郑研; 李岚; 高秋英; 牛奔; 张维华
    • 摘要: 目的探究miR-140对伊马替尼(IM)耐药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KBM5R的IM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ML细胞系KBM5和KBM5R细胞中miR-140和Bcl-2的表达水平。将miR-NC或miR-140 mimic转染入KBM5R细胞,然后用25~100 nmol/L的IM处理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100 nmol/L的IM处理已转染miR-NC或miR-140 mimic的KBM5R细胞24 h,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细胞凋亡,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表达。用生物信息学与荧光酶活性分析法验证miR-140与Bcl-2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与KBM5细胞比较,KBM5R细胞中miR-14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Bcl-2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在IM存在的条件下,与miR-NC组比较,miR-140 mimic转染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1或P<0.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01),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Bcl-2是miR-140的靶标。结论miR-140可能通过抑制靶基因Bcl-2来增加KBM5R细胞对IM的敏感性。
    • 陈晨; 李霞; 董艳; 王永静
    • 摘要: 目的为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的联合用药提供药物用量调整思路。方法对临床药师全程参与的1例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该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期间合并真菌感染,临床药师从药物的代谢特点、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建议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但需对伊马替尼进行剂量调整;结合患者病情将伊马替尼调整至每天0.2 g,后增加至每天0.3 g,并对伊马替尼进行血药浓度测定;联合用药期间评估和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伊马替尼联合用药期间,患者的感染得到了良好控制。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显示1372.08 ng·mL^(-1),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正常,病情平稳。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了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为其制订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的联合用药提供药物用量调整思路。
    • 冉攀; 张军; 李娟; 吴星烨; 阳昊
    • 摘要: 目的探讨中高危酪氨酸蛋白激酶生长因子受体(KIT)外显子9突变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采用伊马替尼(IM)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同时探讨其预后、IM血药浓度和IM服用剂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中高危原发局限性KIT外显子9突变GIST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在排除初诊时,肿瘤已复发或远处转移、合并其他肿瘤、以及接受其他靶向药物(非伊马替尼)治疗者后,根据术后是否进行伊马替尼(IM)辅助治疗,将经纳排标准筛选过后的患者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根据术后每天服用的IM剂量,将用药组进一步亚组分析,分为高剂量组(600 mg/d)和标准剂量组(400 mg/d)。观察并比较上述各2组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基线资料、IM血药浓度分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控制混杂因素。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中高危原发局限性KIT外显子9突变GIST患者,用药组(n=36)与未用药组(n=18)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高于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IM辅助治疗(P=0.01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标准剂量组(n=28)与高剂量组(n=8)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IM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组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结论IM辅助治疗是有效的,但加量治疗仍待商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