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7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
第7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

第7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6-22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7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扩大的淋巴结清扫(D2+)与标准的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研究共纳入远端胃癌病例47例,随机分配到D2手术组及D2+手术组。参照日本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远端胃癌D2根治术清扫第1站的No.1、No.3、No.4sb、No.4d、No.5、No.6、No.7及第2站No.8a、No.9、No.11p、No.12a组淋巴结。结果:两组47例均完成RO切除,其中D2组平均手术时间(137±38)分钟,D2+组平均手术时间(164±29)分钟,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2+手术组中,扩大清扫的淋巴结8p、12b、13和14v阳性率分别为0、8.3%、8.3%及12.5%,其中13组淋巴结的阳性率还与是否累及十二指肠有关,在累及十二指肠的病例中,其阳性率要明显高于未累及十二指肠的病例(p=0.04)。
  • 摘要:目的:探讨PCF化疗联合手术切除在治疗晚期胃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前瞻性地入组初诊时不能R0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共72例,采用2-4周期的PCF方案联合化疗:PTX 150 mg/m2 d1,CDDP 25mg/m2/d d1~3,CF250 mg/m2 d1~3,5-FU 750 mg/m2/d d1~3,3周重复。然后进行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的减灭性切除:以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为主,联合D3、D4清扫,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结肠切除,卵巢切除,腹膜切除,肝段、肝叶切除,肝、肺肿瘤射频等。术后再进行2-4周期PCF方案化疗。统计分析治疗计划的完成率,患者的耐受性和总生存时间。结果:50例患者(69.4%)按计划完成化疗+手术切除的计划(单纯的剖腹探查、活检、短路术除外),其中R0切除42例,RO切除率58.3%;联合脏器切除17例,占总手术切除的34.0%。非RO切除包括姑息性肿瘤切除,腹膜转移灶的减瘤术,以及未达到彻底坏损的肝、肺转移瘤射频术,左锁骨转上转移瘤的放疗等。围手术期死亡1例。47例患者(65.3%)患者按计划完成6个周期的化疗;化疗总有效率(CR+PR)为72.2%。生存分析: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3.5个月(95% CI 15.8-31.2月),1年的生存率67.0%,2年生存率47.0%。其中RO切除组的生存时间达33.7个月;手术切除组与非手术组相比,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30.2月VS8.9月)(P<0.01,x2=45.27)。结论:强有效的化疗联合肿瘤RO切除能使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获益。PCF方案联合手术切除对部分晚期胃癌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Objective: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umbers(N classification),the Ratio of Positive LymphNodes(rN classification),Log Odds(LODDS classification),which is the most suitable classification for gastriccancer when lymph nodes are retrieved no less than 15.Methods: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7 Clinic-pathologic and prognostic data of 561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ere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log-rank statistics, 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and ROC curves were used.Results:Univariate and three-step multivariate analyses identified that rN classification wa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and rN classification was superior to both the N and LODDS classifications when lymph nodes are retrieved noless than 15. For patients in each rN classifications,prognosis was homologous between those in different N orLODDS classifications.rN classification has more potential in minimizing stage migration than N classification.Furthermore ROC curves show rN classification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classificationsConclusions: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hen the numbers of lymph nodes are retrieved no less than l5 in operation, the rNclassification is more suitable than N and LODDS classifications for prognostic assessment.
  • 摘要:目的:总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治疗胃癌120例的经验,并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2年间,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治疗胃癌患者共120例。根据病人资料库,总结病人手术情况及近期康复结果。结果:120例患者中男74例,女46例;平均年龄58.5岁(22-80岁)。其中远端胃次全切除52例(BⅠ5例:BⅡ32例);全胃切除45例;近端胃次全切除23例。其中55例患者采用了腹部辅助小切口完成消化道重建;65例在机器人下完成消化道重建。中转开腹1例(0.9%)。平均手术时间245±50min,其中装机时间平均17±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45ml。获取的淋巴结数平均22.5±10.7枚;切除标本切缘均阴性;术后病理分期:Ⅰb 9例:Ⅱ18例:Ⅲa85例;Ⅲb 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分别为十二指肠残端痰1例,食道残胃吻合口痰2例;术后肠梗阻1例;残胃排空障碍1例;术后出血1例;通过手术或保守治疗均治愈。术后30天内死亡率为0%。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3±2.6天。
  • 摘要:本文对2008年8月19日修订的第7版的肿瘤分期手册进行简要介绍,最重要的内容是将原来的N分期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将原来N1(1~6个淋巴结转移)分解为Nl(1~2个淋巴结转移)和N2(3~6个淋巴结转移);将原来的N2(7~15个淋巴结转移)定义为新版的N3a,原来的N3 (>15个淋巴结转移)定义为新版的N3b。
  • 摘要:目的:分析70例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胃癌患者化疗后氟尿嘧啶(fuorouracil,5-FU)血药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70例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胃癌患者随机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docetaxol+cisplatin+fluorouracil,DCF)或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docetaxol+oxaliplatin+fluoroumcil,DOF)3周方案化疗至少4个周期,于每周期5-FU持续滴注开始后12h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FU血药浓度(均控制在5am±1h)。分别取各周期血药浓度的平均值,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5-FU血药浓度相关的因素。再根据5-FU血药浓度有效预测可信区间分为≤25.5 mg/L、25.6~37.4 mg/L及>37.4 mg/L3组,分析不同5-FU血药浓度与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回归分析显示,5-FU血药浓度与骨髓抑制、黏膜炎、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overa11 survival,OS)相关,3组5-FU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20.73±3.80)mg/L、(31.98±3.10)mg/L和(40.32±3.45)mg/L(χ2=66.24,p<0.001),中位PFS分别为(4.50±0.19)、(6.00±0.32)和(7.50±0.75)个月(χ2=22.09,p<0.001),中位OS分别为(8.50±1.00)、(13.00±1.58)和(12.50±2.66)个月(x2=32.32,p<0.001),第2、3组均明显高于第1组,第3组骨髓抑制和黏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前2组(p=0.04和p=0.03)。结论:晚期胃癌患者在5-FU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后,5-FU血药浓度维持在25.6~37.4mg/L者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患者耐受性较好,骨髓抑制(尤其是Ⅲ/Ⅳ度)和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低。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和效果。方法:34例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3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6例。结果:34例中,除4例中转开腹外,其余30例均成功进行腹腔镜手术。术后近期效果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助手应遵循的原则和掌握的技巧。方法:选择2009.12~2011.03期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小组收治胃癌患者143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87例,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1例。通过分析手术过程、中转开腹原因、导致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提出助手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140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例中转开腹。术中并发症最多的为出血10例,其次为误损伤为3例。结论:助手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作用十分重要,应掌握协助术者操作的一些原则和技巧。
  • 摘要:目的:探讨既往腹部手术史对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对265例胃癌患者施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其中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PAS组)46例(胃部手术史12例,非胃部手术史34例),无腹部手术史患者(NPAS组)22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的差异,并对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PAS组和NPAS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8.2±12.0)枚/例、(31.1±9.6)枚/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S组中既往胃部手术史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少于非胃部手术史患者;进一步按淋巴结的不同组别分层分析显示,除No.5、6组外,其余各组别淋巴结清扫数目在既往胃部手术史、非胃部手术史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PAS组相比,P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时间较长,而其余术中、术后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时间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既往腹部手术史不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腹部手术史的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可行的,且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经左膈肌胸腹联合术式治疗贲门癌的安全性和根治性。方法:从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贲门癌病人70例,按前瞻非随机的方法分为经腹经左膈肌组和经左膈肌组,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情况等。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两组间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数和3/4度食道返流病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缘阳性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经左膈肌胸腹联合术式治疗贲门癌是安全、可行的,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或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牵引法放置食管抵钉座行食管残胃或食管空肠吻合新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中心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应用牵引法将吻合器抵钉座置入食管新技术,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或根治性近端胃大部食管残胃吻合的2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五孔法,在完成胃周游离淋巴结清扫和食管游离后,先在超过肿瘤上方3cm处切开食管,将带牵引线抵钉座完全置入食管近端,保留牵引线在食管切口外,然后切割缝合器横断食管,借助牵引线将抵钉座定位杆拉出,最后在腹腔镜下完成吻合。结果:21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15例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6例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56.8±38.2min,术中出血量118.5±32.3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5±0.5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2.6d。术后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21例患者术后随访6~1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7±3.5)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食管抵钉座置入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显著降低了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的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为腹腔镜下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
  • 摘要:本文首先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概念进行阐释,然后从解剖学角度对生理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病例采取个体化疗法,旨在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Ln5γ2对胃癌SGC-7901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对照组(A)、EGFR干扰组(B)、空载体组(C)。将SGC-7901以Ln5γ2诱导趋化SGC-7901观察穿过铺和未铺Matrigl胶的Transwell小室滤膜的细胞数目。再采用ELISA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缓冲液中MMP-2和MMP-9浓度以及细胞骨架结构改变。结果:Ln5γ2诱导趋化SGC-7901观察穿过铺和未铺Matrigl胶的Transwell小室滤膜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在EGFR干扰后数目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EGFR干扰组(B)细胞MMP-2和MMP-9浓度下降,细胞骨架结构模糊,伪足形成减少或消失。
  • 摘要:目的:通过新型高通量筛选技术研发针对胃癌细胞表面新型靶点标志物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方法:贴壁肿瘤细胞系培养于5%FBS无血清MD6培养基,悬浮细胞则培养于5%FBS有血清MD6培养基。使用四种胃癌活细胞(MKN45、SGC7901、NGC823及MKN28)免疫A/J小鼠并通过标准化工艺流程制备筛选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57单抗对应的靶点抗原蛋白进行定位;利用免疫沉淀联合质谱鉴定技术鉴定#57单抗的靶点抗原蛋白;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靶点蛋白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57单抗是否具有抑制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筛选出包括#57单抗在内的几株胃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57单抗可与特定胃癌细胞株、胃癌组织膜蛋白结合,而不与胃部正常组织膜蛋白、胃癌细胞分泌的蛋白如CA15-3、PG-1/2、CEA或幽门螺旋杆菌相结合。
  • 摘要:目的:研究P13K信号通路对胃癌BGC-823细胞中P27与磷酸化P27(p-P27)蛋白表达分布的影响。方法:LY294002处理BGC-823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处理前后两组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1otting测定两组细胞总蛋白、胞浆蛋白、核蛋白中P27与pr-P27(Thr187、Thr157及Ser10)蛋白含量及分布特点。结果:处理后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83.9%vs.67.6%,P=0.001)。P27在总蛋白、胞浆蛋白和核蛋白中表达均显著增加(P=0.000,0.000,0.001);p-P27(Ser10)在总蛋白、胞浆蛋白和核蛋白中表达均显著下降(P=0.000,0.001,0.001);p-P27(Thrl57)在总蛋白、胞浆蛋白中表达均显著下降(P=0.001,0.001),在核蛋白中下降不显著(P=0.482);p-P27(Thrl87)在总蛋白、胞浆蛋白中表达均下降,在核蛋白中表达增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254,0.070,0.223)。结论:阻断P13K通路可增加胃癌细胞P27蛋白表达,减低p-P27蛋白表达;改变P27和p-P27蛋白的核浆分布。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诱导细胞凋亡。
  • 摘要:本文介绍了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部肿瘤切除Beger改良术的临床应用,对保留消化道解剖、生理学上的正常状态和完整性有较大优点,术后病人生活质量较高、营养状况恢复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Extraluminal 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ELWR)治疗胃的胃肠道问质瘤(GIST)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06月,对31例胃GIST施行了ELWR,分析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31例胃GIST均成功施行了ELWR,无一例中转开腹。肿瘤位于胃底22例,位于胃体前壁9例。肿瘤直径1.5~5cm,平均(3.3±1.5)cm。全组患者ELWR的手术时间45~65min,平均(54.1±6.2)min。术中出血量15~55ml,平均(35.2±10.5)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2~1.9d,平均(1.5±0.2)d。术后住院时间3~6d,平均(4.5±1.0)d。全组病人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经过4~48(平均18.8)个月随访,未发现复发者。结论:ELWR治疗小于5cm的胃GIST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阐明胃癌生物学特征与第16组淋巴结(No.16)转移和微转移的关系,探讨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PAND)的指证及意义。方法: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将100例进展期胃癌病人随机分成D2和D2+PAND根治术组,以CK20mRNA为标志物检测微转移情况,并对反映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各临床、病理参数与其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除手术耗时外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D2+PAND组50例病人中15例发生No.16淋巴结发生转移和微转移(30%)。肿瘤大小。N分期,病理类型与No.16淋巴结转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No.16组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率较高,与各胃癌生物系特征性参数有关,只要正确的掌握手术适应症,PAND手术是安全的和必要的,PAND手术的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9例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胃癌病例,根据2000年WHO肿瘤国际组织新分类标准重新分类为I型胃类癌、Ⅲ型散发性胃类癌、胃小细胞癌、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比较分析各组的年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包括病理类型、大小、肌层侵犯等)及肝转移对生存的影响。结果:Ⅰ型胃类癌2例(10.5%),Ⅲ型散发性胃类癌9例(47.4%),胃小细胞癌3例(15.8%),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5例(26.3%)。胃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与贲门胃底部及胃体,侵犯食道下端5例(35.7%),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临床无特异性表现,78.9%(n=15)术前误诊为低分化腺癌。预后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大小(<2am与≥2cm)、有无脉管癌栓对生存无显著影响(P>0.05);肿瘤侵犯肌层及有无肝转移对生存影响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胃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于贲门胃底部及胃体,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胃癌术前确诊率低,肿瘤肌层侵犯及肝转移对生存有显著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全(残)胃切除空肠食管Roux-en-v吻合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3月共995例行全胃切除及残胃切除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病例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实施全(残)胃切除,无1例出现术中死亡。(1)、全部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1.5h,手术平均出血量:200±45ml,平均住院天数:13±2d;(2)、患者术后3~5d开始少量多餐进食流汁,6~8d开始少量多餐进食半流汁。术后12天左右每天4~6次的进食半流汁饮食,日进食量均>1000g,每餐进食>300g,大部分患者感觉良好而出院;(3)、出院后进食量逐渐增大,术后1年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满意,进食软食无梗噎、上腹痛及进行性消瘦等症状,个别病例出现轻度的消化道不适症状,如饱胀、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等;(4)、全部病例术后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返流性食管炎及倾倒征综合症等并发症;(5)、有7例术后1个月进软食有梗阻感等吻合口狭窄症状,大部分患者症状慢慢减轻直至消失。仅1例因梗阻症状加重患者仅能进食流汁,在胃镜下查看吻合口并无狭窄,后开腹手术证实为距离食管空肠吻合口下12cm处空肠有粘连并成角行粘连松解术后梗阻症状消失;(6)、有2例术后当天出现吻合口出血经在胃镜下止血及止血药物治疗后均停止出血。结论:全(残)胃切除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了解年龄≤40岁年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1年至2002年间行胃癌根治术、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3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440岁与>4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并分析年龄440岁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全组360例患者中年龄≤40岁45例,年龄>40岁315例,年轻组患者中有更高比例的女性(P=0.000)、PS为0-1分(P=0.041)、原发部位位于下部(P=0.025)、病理分化程度较差的患者(中低分化)(P=0.000)。年轻和年老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4.4%和60%(P=0.086)。年轻患者中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cm、大体分型(B0rrmann Ⅲ/Ⅳ型)、肿瘤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N2/N3)、TNM分期(Ⅲ/Ⅳ)和神经侵犯是预后不良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未能提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年轻胃癌患者有更高比例的女性、PS为0-1分、原发部位位于下部及病理分化差的患者。可手术切除的年轻胃癌与年老患者相比,预后年轻胃癌更好。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肿块、大体分型晚、肿瘤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多、TNM分期晚和神经侵犯是年轻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未能提示独立预后因素,可能与本研究中年轻患者病例数较少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体外模拟不同压力CO2气腹环境对人胃癌MKN-45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模拟CO2气腹环境,实验组分为三组气腹压力分别为9、12、15mmHg,作用时间均为4h。实验组经气腹处理后第0h、24h、48h、72h和96h,对照组普通细胞培养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MKN-45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v6、ICAM-1和E-cadherin表达。结果:胃癌MKN-45细胞经9mmHg和12mmHg CO2气腹作用后CD44v6和ICAM-1表达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4h、48h与对照组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72h时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表达变化为先降低后恢复,处理后即与对照组比降低非常显著(P<0.01),48h时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mmHg组CD44v6、ICAM-1和E-cadherin表达变化均更为显著,CD44v6和RAM-1在处理后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cadherin表达在48h较对照组降低仍非常显著(P<0.01),但在72h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临床常用的CO2气腹压力对胃癌MKN-45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可产生一过性影响,但均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 摘要:目的:研究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式对小肠动力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比格犬分为手术对照组,功能性间置空肠组和Roux-en Y组,手术后48小时处死。处死前1小时灌入活性炭,己检测小肠转运率。吻合口处取材,检测卡哈尔细胞,小肠炎症反应和凋亡。结果:功能性间置空肠组的小肠转运率显著低于Roux-en Y组,提示其能提供更好的食物贮存功能。功能性间置空肠组较Roux-en Y组的小肠分布更多的卡哈尔细胞。功能性间置空肠组的小肠浆膜炎症(包括出血、纤维渗出、溃疡),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均明显低于Roux-en Y组,提示较小的损伤可能减少对卡哈尔细胞的影响。结论:减少手术创伤,保持小肠连续性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利于术后小肠动力的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时间对腹腔镜辅助胃远端癌D2根治术患者的影响及与其相关的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32例胃远端癌患者施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并D2淋巴结清扫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05±56)分钟/例,比较分析手术时间≥205分钟患者(长时间组)与手术时间<205分钟患者(短时间组)的术中、术后情况的差异,并分析与手术时间长短相关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输血例数、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时间组相比,长时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经验和吻合方式是影响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淋巴结转移和手术经验是影响患者手术时间长短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与体重指数和转移阳性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而与手术例数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早期开展腹腔镜辅助胃远端癌D2根治术者应选择体重指数较小、淋巴结转移较少的病例,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保温对减少术后SSI(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影响,将86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4例)和对照组(32例)。方法:实验组采用充气保温毯、输液和冲洗液加温的保温措施,对照组系未干预组,记录两组手术过程中体温及相关指标,并利用ELISA法监测IL-8变化。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显示手术结束核心体温对照组35.3±0.3℃,实验组为36.5±0.4℃,两者之间P<0.05。其SSI发生率对照组为18.6%,实验组为3.8%(P=0.02)。而且手术结束时体温与SSI发生率呈正相关(P=0.001) 2.IL-8与SSI发生率:IL-8浓度与手术结束时核心体温呈相关(P<0.001)。而且IL-8浓度下降,SSI发生率增加。结论:联合保温能有效地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而且有效地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