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5-19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将针对3D打印技术在血管外科这方面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回顾,并对3D打印技术在血管外科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科领域的发展也不容忽视。目前3D打印技术在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3D打印血管模型、生物打印血管支架与生物打印人工血管等方面。
  • 摘要:目的:对比低渗性造影剂与等渗性造影剂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 方法:入选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间,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介入治疗的下肢缺血患者170例,随机分成低渗性造影剂组(欧乃派克)和等渗性造影剂组(威视派克),终点事件是血清肌酐升高44.2μmol/L以上或相对于基线水平升高25%的患者比例. 结果:欧乃派克组(n=98)和威视派克组(n=72)发生CIN者分别为26(26.5%)及20(27.8%)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且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两组CIN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 结论: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下肢缺血患者中,等渗与低渗性造影剂所致CIN发生率类似,等渗性造影剂未显示优越性.
  • 摘要:目的:探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临床确诊腹主动脉瘤并实施腔内修复术的130例病人资料.术中采用穿刺股动脉方法建立入路并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缝合69例(A组),手术切开股动脉并缝合61例(B组).分析两组在缝合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伤口愈合情况、有无下肢缺血等因素,探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在130例病人中,与手术切开组(B组)相比,使用缝合器组(A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住院时间较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经皮穿刺建立股动脉入路并使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处理穿刺点,该方法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更快,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总结并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下肢缺血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治疗的41例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严重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病因及对ECMO治疗预后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结果:41例患者中,18例完成ECMO脱机并顺利出院(43.9%),另23例患者病情危重,在ECMO辅助支持过程中或脱机后循环衰竭死亡(56.1%),全体患者发生重度下肢缺血者18例(43.9%).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中,2例在术后出现显著的下肢缺血表现(11.1%),但在ECMO脱机拔管后缺血情况均得以恢复(100%).围手术期死亡的23例患者,ECMO支持过程中循环衰竭时间长且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大,16例患者出现了重度下肢缺血表现(69.6%),其中2例(12.5%)ECMO脱机者在动脉插管拔除后末梢血运得到改善,但因脱机后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家属放弃治疗. 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O后发生严重下肢缺血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术前应优先评估、积极干预双髂动脉及双下肢动脉病变,旨在优化ECMO插管方式的选择.经股动脉插管ECMO建立后,应严密监测肢体缺血的征兆,及时进行相关处理从而降低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ECMO的整体疗效.
  • 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成分与患者术前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临床症状较为密切的组织学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间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侧狭窄率数据、术前相关脑缺血症状以及经颈动脉内膜剥脱得到的颈动脉斑块的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具体的脑缺血症状进行分组,分析临床判断的脑缺血症状与斑块成分的相关性. 结果:48例患者有脑缺血症状组30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斑块成分中出现薄纤维帽和不完整纤维帽的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66.7%vs33.3%,P<0.05),语言障碍组的斑块出现血栓形成的比例更高(80.0%vs27.9%,P<0.05),有一过性瘫痪组斑块更容易出现纤维帽不完整、血栓形成和溃疡(P<0.05),脑梗死组斑块更易出现血栓形成和明显出血(88.9%vs38.5%,P<0.05).血栓形成、溃疡形成、明显出血分别对一过性语言障碍[比值比(OR)=10.333]、一过性瘫痪(OR=7.000)和脑梗死(OR=12.800)影响最明显. 结论:患者的临床脑缺血症状,可以提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成分的存在;没有症状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在评价斑块性质时其他检查是不可或缺的.
  • 摘要:目的:探讨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及闭塞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5例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及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中,完全腔内技术治疗4例,杂交技术5例,工血管旁路移置术6例,对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全组无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主动脉夹层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无患者死亡.15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7~112个月,完全腔内治疗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25个月发现无名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其余患者无再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起始部的狭窄及闭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腔内技术、杂交技术以及开放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及远期效果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自1991年第一次被报道以来,已逐渐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不可或缺的手段.TEVAR术中是否封堵左锁骨下以及何时封堵左锁骨下动脉依然存在很多的争议。研究发现,采取何种策略主要还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若患者存在明显缺血高危因素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是势在必行的,而对于一般患者而言,选择性或延迟性的左锁骨下动脉重建似乎对患者来说更加有益。但是目前所有国内外文献数据均为回顾性研究,只有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够为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 摘要:目的:比较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颈-锁)和腋动脉—腋动脉旁路移植术(腋-腋)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因动脉硬化致锁骨下动脉闭塞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其中颈-锁组24例,腋-腋组46例,比较术后上肢血运、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及重要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对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窃血情况,颈-锁组较腋-腋组的优势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种术式对于改善上肢供血以及术后并发整的发生几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颈-锁和腋-腋动脉旁路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均安全有效,但对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窃血情况,颈-锁优于腋-腋动脉旁路术.
  • 摘要:目的:胰头或钩突的胰岛素瘤临近主胰管、肠系膜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且传统腹腔镜手术存在难暴露、难游离、难局部剜除等诸多难点,近端胰岛素瘤的腹腔镜切除技术难度较大.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传统腹腔镜的延伸和突破,应用机器人行近端胰岛素瘤切除是否具有优势,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拟探讨机器人与腹腔镜在胰头及钩突胰岛素瘤切除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胰头及钩突胰岛素瘤切除术治疗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术前经内分泌科诊治,定性诊断为胰岛素瘤的患者;(2)术前增强CT或MRI、超声造影及DSA等定位肿瘤位于胰头或钩突,符合胰腺肿瘤剜除术指证;(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排除标准:(1)恶性胰岛素瘤病例;(2)胰岛素瘤复发病例;(3)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1或MEN-2).对比分析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术中输血、术后出血、C级胰瘘、严重感染、二次手术及死亡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无肿瘤复发.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60~260min(171.36±57.71min),术中出血量为5~400ml(89.09±118.08ml),术后住院时间为3~21d(9.55±5.52d);术后A级胰瘘率为54.5%、B级胰瘘率为27.3%.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60~300min(146.81±84.15min),术中出血量为5~100ml(65.0±43.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5~9d(6.70±1.42d);术后A胰瘘率为63.6%、B级胰瘘率为9.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腹腔镜组11例患者中有4例行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率为33.36%.机器人组11例患者无中转开腹,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应用机器人行胰头及钩突胰岛素瘤切除安全可行;与传统腹腔镜相比,机器人手术成功率高,具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病人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实施LRYGB治疗的7例肥胖合并T2DM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后分析其手术前后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 结果:7例肥胖合并T2DM病人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5,与术前相比,病人术后3年BMI下降(26.47±1.24vs.29.87±2.17,P<0.05),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5.90±0.76vs.8.24±2.19,P<0.05)、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6.28±0.42vs.8.06±1.73,P<0.05)、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4.27±0.22vs.5.10±0.49,P<0.05)、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1.59±0.10vs.1.97±0.14,P<0.05)、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2.67±0.32vs.3.22±0.12,P<0.05)、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1.14±0.06vs.1.04±0.05,P<0.05)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LRYGB治疗肥胖合并T2DM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体重指数,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统计显示接受减重手术的人群中50%左右是18-45岁的育龄期妇女,接受减重手术的育龄期妇女中有32%的人打算在术后两年内怀孕,因此减重术后妊娠的患者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减重手术会增加流产、低体重儿等的发生率,因而研究减重手术对母儿的影响和孕期管理相当重要.作者从减重手术与不孕不育、母体结局、胎儿结局、孕期管理四个方面,查阅了最新相关文献,就减重手术与妊娠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Roux-en-Y消化道重建手术对贲门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血糖的影响. 方法:应用根治性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治疗贲门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 结果:本组32例患者,术后不同时间体重及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 结论:Roux-en-Y消化道重建对贲门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术后血糖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确切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接受胃旁路术治疗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17~54岁.收集术后不同时期的体重、血糖等临床数据,探讨该术式的远期疗效.结果:共有36名患者被纳入到该研究中,术后2型糖尿病缓解2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6例高血压得到缓解或治愈,5例高血脂恢复正常,4例糖尿病肾病消失.疾病缓解者能维持状态稳定无复发.结论:胃旁路手术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水平,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
  • 摘要:减重代谢外科作为普通外科中新兴分支学科,发展迅速.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减重代谢外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文中冲流行病学统计、学科发展、手术指征、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
  • 摘要:减重手术可以治愈或缓解代谢综合征,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讨论了现有的几种主要解释,包括手术后热卡摄入减少、前-后肠理论、胆汁酸与细菌菌群的改变,以及提出的胃中心假说.目前的假说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何不同的减重手术方式都能改善代谢综合征.胃中心假说可能是对这一机制比较好的解释.目前所有减重手术方式都和胃有关.胃壁可能存在特殊的细胞,分泌我们尚未知的激素.减重手术后食物对胃的刺激减少或缺失,引起上述激素的改变,导致代谢性疾病改善.从胃这一“上游”部位来研究代谢手术的机制,才有可能发现手术后代谢综合征改善的根本原因.
  • 摘要:An important drawback of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 for harvesting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LDMF) is a long, posterior donor-site incision. Current techniques involve endoscopic or robotic harvesting via a combined approach of open and closed surgery, which necessitates an open axillary incision and the use of special retractor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fully enclosed laparoscopic technique for harvesting latissimus dorsi flap (LDF) using only three small trocar ports. This technique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axillary and donor-site incisions and specialized retractors and considerably reduces the incision size.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常规检测的临床病理生物指标与脉管瘤栓形成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医院乳腺中心2013年连续收治的1125例乳腺癌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单侧原发性乳腺癌,均行手术治疗,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与脉管瘤栓形成有相关性的众多临床病理指标后,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通过对几率比(OR)和置信区间(CI)的评估计算,HER-2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的蛋白表达程度,在众多相关因素中与脉管瘤栓形成关系最显著. 结果:1125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2.2(±10.7标准差)岁,肿瘤平均大小2.23(±1.04)cm,绝经前占48.3%(543例).导管癌86.5%(973例),小叶癌4.7%(53例).TNMⅠ期34.3%(386例),Ⅱ期51.7%(582例),Ⅲ期14.0%(157例).总体脉管瘤栓形成率38.5%(433/11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大小、导管癌、高淋巴结转移数目、晚TNM分期和组织学高分级与脉管瘤栓形成存在明显统计正相关性.与ER、PR、Ki-67、P53和TOPO2A生物学标志物相比,单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IHC方法检测HER-2蛋白表达程度结果与脉管瘤栓形成有统计显著正趋势相关性.按IHC方法检测HER-2表达程度,脉管瘤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IHC024.6%(42/171),IHC1+34.0%(110/324),IHC2+43.0%(161/374),IHC3+46.9%(120/256),相应的单因素分析OR(95%CI,P值)分别为1.000(参考),1.579(1.040-2.396,0.032),2.322(1.550-3.477,0.001),2.710(1.770-4.150,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为1.000(参考),1.437(0.904–2.284,0.125),1.976(1.254–3.113,0.003),1.708(1.050–2.778,0.031).但是,同样分析HER-2IHC2+结果亚组(374例),其FISH结果(阳性、阴性、未检测者)未显示其和脉管瘤栓形成发生有相关性. 结论: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脉管瘤栓形成发生率与HER-2的IHC表达程度呈正相关.
  • 摘要:由于国内外有关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研究较少,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的诊治规范,现将各指南中有关单纯DCIS的部分内容加以整理。综合上述指南的意见: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单纯DCIS的主要治疗手段。保乳手术+放疗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不能忽视DCIS的肿瘤学特点和乳房全切的肿瘤学安全性。在全身治疗方面,ER(+)的保乳/+放疗患者可以使用内分泌治疗。
  •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选择乳房重建手术的影响因素,重点探讨居住地距离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方法:纳入1999年-2015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0-Ⅱ期乳腺癌行全乳切除及乳房重建的全部女性患者,以线性回归探讨居住地距离与乳房重建比例的关系,以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年龄、BMI、居住地距离等因素对乳房重建的预测作用. 结果:非上海患者选择全乳切除术后乳房重建比例高于上海患者(6.14%vs4.48%,P<0.001),居住地距离与乳房重建比例存在直线回归关系,y(乳房重建比例,%)=3.374+0.004x(居住地距离,km),P=0.035.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居住地距离越远,选择乳房重建手术比例越高(OR=1.000,95%CI1.000-1.001,P<0.001);年龄、BMI、TNM分期与乳房重建的选择负相关(P均<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BMI增加、TNM分期较晚(P均<0.001)是拒绝行乳房重建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01);居住地距离不是乳房重建的独立影响因素(P=0.233),并且与具体重建方式无交互作用.年龄与居住地距离呈负相关(P<0.001). 结论:乳腺癌患者的居住地距离与乳房重建比例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年龄、体质指数和疾病分期是影响乳房重建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PALB2(Partner and localizer of BRCA2,PALB2)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关系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应用SP法免疫组化测定178例TNBC中PALB2及AR的表达情况,将PALB2按表达不同分为两组,并分析其与不同AR表达状态时临床病理特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178例TNBC中,PALB2缺失表达47例(26.4%),AR阳性表达60例(33.7%),两者呈负相关(-1≤r<1,P<0.05),在PALB2阴性组中,A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家族史、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复发转移明显相关(P<0.05),且5年无瘤生存率也要低于AR阴性表达患者,Log rank=4.453,P=0.035. 结论:TNBC患者中,PALB2缺失表达与AR的阳性表达,对TNBC疾病进展起到协同促进作用,PALB2和AR联合检测可为TNBC的预后判读提供新依据,建议采取进一步研究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术中缝合腋窝悬韧带对术后引流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科室行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方式的改进,即在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乳房切除后即时行腋窝悬韧带的缝合,共20例患者,术后记录引流情况.再选取我科2014年36例仅行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患者,查阅病历登记其引流量情况,再将两组的引流量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 结果:行腋窝悬韧带缝合的患者的总引流量平均为224±79ml,较2014年原手术方式患者的平均引流量(259±91ml)有所减少,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改进之后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为115±35ml,较改进之前的111±38ml,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二天的引流量在改进之后为57±25ml,在改进之前为63±25nl,虽然改进之后的引流稍有减少,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到术后第三天,手术方式改进之后的引流量开始显现出减少的趋势,约为28±16ml,与改进之前的35±14ml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P值为0.069.直到术后到第四天,手术方式改进之后的日平均引流量为14±13ml,明显低于改进之前的日平均引流量(22±11ml),P=0.027.手术方式改进之后的平均拔管时间为4±1天,改进之前的平均拔管时间为5±1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结论:缝合腋窝悬韧带关闭腋窝可以明显减少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术后的创面渗液,从而缩短患者带管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 摘要: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分类诊疗的效果. 方法:对2013年-2015年就诊资料完整的218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资料包括临床基础数据、影像、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和效果,并采用X2检验分析三种不同类型肉芽肿性乳腺炎棒状杆菌阳性率及高泌乳素血症比率的差异效果. 结果:均为育龄非哺乳期妇女,平均年龄为33.5岁,平均退乳后3.6年发病,其中64%有不同程度哺乳障碍史.97.6%的患者表现为乳腺癌样的巨大肿块.从临床影像学方面,不规则肿块、皮下脓肿形成为该疾病的最常见表现.29.5%的病理报告显示大范围的微脓肿及坏死的肉芽肿性炎症.类固醇激素为所有入组患者的初始治疗方式.抗生素及抗分支杆菌药物在部分病例中有不同的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平均随访时间15.8月,总复发率为12.6%,肿块型复发率最低. 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因不明,大部分病例对类固醇激素激素治疗后手术效果好,部分病例对抗生素或抗分支杆菌药物治疗有效.难治型病例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覆盖影像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外科学的多学科诊疗方法是该疾病的最佳处理方法.
  • 摘要:近年来,由于乳腺超声检查和乳腺X检查的广泛应用,女性接受乳腺检查人数逐年增多,有越来越多的良性病变被检出.这些良性病变中又以乳腺增生性病变最为常见,所以在超声检查和乳腺X检查报告中,以及门诊病历中经常出现“乳腺增生”这一病理检查才能诊断的病名,以致造成过度诊断和治疗,再加上过度宣传“乳腺增生”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也给广大妇女造成困扰.因此,正确认识乳腺增生性病变,正确评估这些病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显得重要而迫切。总之,在乳腺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下“乳腺增生”的诊断,而乳痛症是生理性变化,要充分告知正确的相关信息,以免妇女过度焦虑影响生活质量,并造成过度诊疗;要重点关注非典型增生病变,积极预防,降低乳腺癌风险。
  • 摘要:临床工作中,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少见,且部分患者表现为快速生长的乳腺囊实性肿物,彩超通常考虑良性病变(BI-RADS分级多为3-4a类)。回顾文献中,初诊为乳腺脓肿、乳腺囊肿、乳腺叶状肿瘤者并不少见,部分患者还经历了二次手术。虽然乳腺鳞状细胞癌好发于中老年妇女,但本案例表明该类乳腺癌仍可发生于年轻女性。随着乳腺穿刺活检术的开展,本病术前诊断并不困难,但在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上尚无充分依据,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以及在更多病例的积累统计中得出结论。
  • 摘要:目的:探讨E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配对盒基因PAX2(Paired box2)和乳腺癌扩增因子AIB-1(Amplified in breast cancer-1,又称SRC-3)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的关系.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streptavidin peroxidase conjugated method,S-P法)分别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PAX2和AIB-1在乳腺非肿瘤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组织中PAX2和AIB-1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两个基因之间的表达关系. 结果:在mRNA水平,乳腺癌组织中AIB-1的表达高于非肿瘤组织,AIB-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正相关,PAX2表达与C-erbB-2表达负相关;在蛋白水平,AIB-1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C-erbB-2表达正相关,PAX2表达与C-erbB-2表达负相关,PAX2蛋白表达与AIB-1蛋白表达成负相关. 结论:PAX2和AIB-1的量化关系预示了C-erbB-2的表达高低,进一步说明PAX2和AIB-1的量化关系可能是ER阳性乳腺癌抗雌激素治疗耐药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作为RNA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调控、染色体修饰、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不仅涉及机体的正常基因表达过程,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乳腺癌作为威胁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肿瘤界的研究热点,随着乳腺癌潜在的关联基因不断被发现,对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了探索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焦点方向.LncRNA作为近几年来新出现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在乳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正在逐步被科学家所认识.因此,探究LncRNA在乳腺癌中的功能或许能够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验证Statticruxolitinib对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三阴乳腺癌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三阴乳腺癌细胞株,待细胞细胞传代3代以上用于实验.1、通过MTT发检测抑制剂Stattic、Ruxolitinib对处理后的HCC1806细胞体外增值的抑制效应.2、通过悬浮球实验,验证HCC1806具有较高的肿瘤干细胞比例.3、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tattic、Ruxolitinib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接种HCC1806细胞于裸鼠,观察Stattic、Ruxolitinib对裸鼠体内的肿瘤具有抑制作用.5、通过活性氧实验证明,Stattic、Ruxolitinib对HCC1806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结果:HCC1806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形成微球体(MSs),Stattic、Ruxolitinib抑制HCC1806细胞的生长,诱导HCC1806细胞的凋亡,对HCC1806细胞具有杀伤作用.Stattic、Ruxolitinib在裸鼠体内的抑瘤作用明显,能够有效遏制肿瘤的生长. 结论: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Stattic,JAK1/JAK2信号通路抑制抑制剂Ruxolitinib,可以有效抑制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三阴乳腺癌细胞系的体内外增殖,对治疗三阴乳腺癌提供新的靶点.
  • 摘要:对于乳腺癌的发病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众多,近年来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临床试验也很多。从现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和高血脂都很大可能地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和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因此,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对于降压降脂的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研究统计,乳腺癌治疗期间对于降脂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降低。相关治疗的依从性也明显影响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这极大程度提示了外科医生在对乳腺癌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原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富含糖原透明细胞癌(Glycogen-rich clear cell carcinoma,GRCC)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乳腺GRCC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本病例符合富含糖原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R(-),PR(-),Her-2(0+),Ki-67(+70%),PAS(-),Vimentin(+),CD(-),PAX-8(-).结论:乳腺GRCC是一种罕见的上皮性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目前治疗原则与非特殊浸润性癌无差异,其预后还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 摘要:目的:糖尿病与乳腺癌的发生、预后的关系;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以及对化疗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搜集近10年关于糖尿病、二甲双胍与乳腺癌关系的文章,进行总结,形成综述。 结果:糖尿病确实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患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贯穿于乳腺癌诊治的全过程,包括初始发病、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以至于影响死亡率.不同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可能对乳腺癌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亚组具有更好的临床预后,非二甲双胍治疗亚组具有更差的预后。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比应用其他降糖药物,具有更低的患某种癌症的风险和死于某癌症的风险。二甲双胍会增加患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二甲双胍对于乳腺癌有正性影响,但是影响到何种程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结论:还需有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某种特异性糖尿病治疗方式对于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关于糖尿病对于乳腺癌治疗的不利影响,以及糖尿病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需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分析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DCIS的患者115例.根据术后病理情况,分为低估组和未低估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是否可触及肿块、肿瘤大小、影像学表现、BI-RADS分级、穿刺方法、穿刺组织条数,分析粗针穿刺活检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 结果:总的病理低估患者为31例,低估比率为27.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可触及、原发肿块大于20mm、钼靶显示肿块或钙化、B超的BI-RADS分级高、14/16g活检针穿刺及穿刺≤3次是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14/16g穿刺活检针(p=0.007,OR=0.152)是DCIS病理低估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对于粗针穿刺活检为DCIS,使用14/16g穿刺活检针是造成病理低估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研究乳果糖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介质、肠道菌群、Fas/FasL表达量的影响. 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在院就诊的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乳果糖、生长抑素联合常规治疗,B组患者给予生长抑素联合常规治疗.治疗后3天时,测定血清中炎症介质、sFas、sFasL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Fas、FasL的表达量以及粪便组织中肠道菌群的拷贝数. 结果:治疗后3天时,A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IL-10、IL-18、sFas、sFasL的含量显著低于B组,外周血中Fas、FasL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显著低于B组,粪便组织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的含量显著高于B组,粪便组织大肠杆菌、肠球菌、变形杆菌的含量显著低于B组. 结论:乳果糖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能够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并减轻炎症反应、抑制Fas/FasL所介导的免疫抑制.
  • 摘要: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探讨HPSE与微淋巴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的关系. 方法:以D2-40标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s density,LMVD),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中HPSE及D2-40表达,并分析HPSE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与LMVD的关系.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PSE阳性表达率(34/50,68%)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50,0%),HPSE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乳腺癌癌周组织LMVD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央区,HPSE表达阳性乳腺癌组织LMVD高于HPSE阴性表达乳腺癌组织LMVD(P<0.05);HPSE表达与癌周LMVD具有正相关性(r=0.67,P<0.01). 结论:HPSE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了肿瘤的侵袭、转移及微淋巴管生成.
  •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BRCA1/2编码区SNPs的突变频率,并探讨相应位点多态性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对69名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对BRCA1/2基因的49个外显子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同时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初潮年龄、首次妊娠年龄、肿瘤的TNM分期、免疫组化情况、是否为双侧乳腺癌及是否具有家族史等. 结果:研究共发现34个SNP位点,其中14个位于BRCA1基因,20个位于BRCA2基因;25个高频位点及9个低频位点.其中,rs80356892位点多态性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该位点突变的患者倾向于双侧乳腺癌、存在家族史以及三阴性乳腺癌,且rs80356892位点突变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BRCA1/2编码区SNPs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及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SNPs的检测有助于发病风险的评估及遗传性乳腺癌的筛查、防治.
  • 摘要:通过细胞的指数级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Cell-SELEX)获得能特异识别炎性乳腺癌细胞SUM149的核酸适配体,对筛选出的核酸适配体进行特异性、亲和力等理化性质研究,并对临床全血及组织样本进行结合能力的初步检测.
  •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的变化,筛选乳腺癌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方法:本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TMT(tandem mass tag)标记技术对68例乳腺癌患者及62例健康女性血清蛋白进行检测,并对蛋白质组学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Unipro数据库搜索和用Proteome Discoverer及STRING软件,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中共获得67个差异蛋白,其中26个蛋白质表达上调,41个蛋白质表达下调.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和功能聚类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蛋白质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新陈代谢进程、生物黏附等相关. 结论:TMT定量蛋白组学方法能有效筛选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
  •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组在临床标本中,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人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且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差的乳腺癌亚型.不能给予内分泌治疗或HER2蛋白的靶向治疗。本文主要回顾了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重要研究和相关的结果,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标记物、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了解目前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研治进展,为更好的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比较腔镜下保留皮肤及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Endoscopic total skin-sparing mastectomy,ETSSM)合并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与保乳手术在疗效上的差异.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46例,其中保乳手术189例,腔镜下保留皮肤及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合并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157例.通过术后30~60个月的随访(中位时间44月),将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美观度;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进行比较. 结果:ETSSM在手术时间上长于保乳手术;但在出血量及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美观度方面,ETSSM组患者更容易获得满意的乳房外观. 结论:ETSS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在保留了TSSM的优点上进一步改善了术后的美容效果,而且并没有增加其他风险.该术式为较早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摘要: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治疗后常见的淋巴系统并发症,将引起患肢功能障碍、外形改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效评估并合理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缓解疾病进展.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手术的技巧及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的4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左侧腋静脉植入共有25例,经右侧腋静脉植入共15例.结果:经超声引导腋静脉途径行输液港植入术成功率100%;术中无一例患者出现气胸、动脉穿刺、血肿、气体栓塞、心律失常等急性期并发症;化疗期间未出现药物外渗、导管脱落或断裂等远期并发症;1例出现囊袋切口裂开,经重新缝合后伤口愈合.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临床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常用技术.经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植入为一项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的技术.
  • 摘要:笔者回顾了自身从医历程,对自身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笔者善于和病人换位思考,使病人少受痛苦,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症状,早期诊断早日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腹部手术前是否有控制血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1062例行腹部手术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员的围手术期病情变化.结果:一、二级原发性高血压术前控制血压与否对围手术期病情无显著影响(P>0.05),三级及收缩期高血压术前未控制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显著高于术前控制组(P<0.05).结论:一、二级原发性高血压术前抗高血压治疗与否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三级及收缩期高血压术前应控制血压低于180/110mmHg,且宜平稳1~2周,待病情稳定后施行择期手术.
  • 摘要:目的:总结医院96例炎性肠梗阻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6例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护理配合.结果:96例病人通过非手术治疗及护理配合,病情恢复良好,平均住院时间为14.18d.结论:炎性肠梗阻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做好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对促进患者肠蠕动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手术室护士掌握规范体位护理操作,最大限度避免手术体位损伤,降低压疮风险. 方法:通过先学习手术体位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了解体位的摆放原则及注意事项和并发症.再通过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的循环方式基础体位技能培训,采用情景仿真模拟亲身体验当病人被安置体位的操作过程,PPT形式回放每个人操作演练,练习手术基础体位的标准摆放与安置.采用定时定期按摩受压部位措施,每隔2h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背部从上到下按摩至足跟部,学会对皮肤、骨骼等细节的有效管理. 结果:通过对手术体位实施情景仿真模拟,采用PDCA循环模式,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和确定质量问题,控制和改进质量,提升改进能力和水平,通过四个季度的培训周而复始进行,一个循环解决一部分问题,尚未解(新问题)进入下一循环.达到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创新并实践手术体位的安置方案,可有效缩短手术开台前的准备时间,达到可预见性过称管理并控制过程质量,使用美国集速化干预护理理念定期按摩受压部位措施,增加了护士的执行自信,达到良好交接,保障围手术期体位与压疮的安全. 结论:通过四个季度对手术体位安置的培训、评估与分析,体位的不舒服性找到问题,在摆放安置时加以改进,掌握操作动作的力度,对受压皮肤及骨骼的细化管理,掌握按摩皮肤的操作技巧,使护理流程更规范化,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有效降低皮肤压疮风险.
  • 摘要:目标指导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的基本理念是术中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的优化,即通过输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补充红细胞等措施来调控心搏量,进而提高组织氧输送,改善术后转归.本研究拟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以每搏量变化值(△SV)为目标指导液体治疗,并与传统液体治疗方案相比较,观察GDFT策略对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间、死亡率等预后因素的影响,为此类患者术中合理液体管理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晚期结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10例胃癌合并腹水患者,采用顺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腹腔循环热灌注治疗,术后一个月复查患者癌胚抗原(CEA)下降的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腹腔灌洗液中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比例变化. 结果:10例患者中,CEA明显下降者8例,无变化者2例(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腹腔灌洗液中MDSC的比例,发现腹腔热灌注化疗后MDSC比例明显下降(P<0.05)(图2).而比较其中CEA下降和无变化的患者,发现MDSC比例均有明显下降.. 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有效治疗晚期结肠癌,可能主要通过杀伤肿瘤的方式,间接解除MDSC的免疫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假性动脉瘤(VP)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VP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VP破裂出血时间为术后10天到64天,平均22天.经动脉导管栓塞治疗15例,3例死亡.手术治疗4例,死亡2例.结论:CT血管造影或/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确诊VP破裂出血,而经动脉导管栓塞治疗是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肝肾功能、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术后通气时间的影响. 方法:选取80例年龄在65岁到80岁之间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后两组病人给予等热量肠外营养(PN),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含ω-3鱼油脂肪乳和普通脂肪乳.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肝肾功能、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的长短. 结果:经过术后6天的PN治疗,试验组患者的肝功能、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炎症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肾功能及术后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应用含ω-3鱼油脂肪乳有利于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而对肾功能和术后通气时间作用不大.
  • 摘要:胃十二指肠术后淋巴漏是腹部手术的少数并发症之一,由于大多数病例并无明显临床表现而且无需特别治疗,因此发病率可能存在低估。进食含脂肪食物后,出现乳白色腹腔引流液,伴有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水电解质的丢失,是明显淋巴漏的主要表现。腹腔动脉根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和腹膜后淋巴组织清扫程度越大,发生率越高,另外由于术中淋巴漏不容易被发现,术中凝固的淋巴管可能术后再开放而出现淋巴漏,因此,淋巴漏这种术后并发症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手术质量的问题。胃十二指肠手术后的淋巴漏,通过饮食成分的调整,应用生长抑素和静脉营养补充,一般可以愈合,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少见。淋巴漏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很少,如何加快淋巴漏的治疗等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内脏转位是一种罕见的解剖异常,除内脏位置与常人相反以外,还可能合并多种解剖变异,如内脏血管与常人左右相反以外的其他变异也可见,因此在涉及深部血管的手术中需要谨慎注意.现报道一例内脏反位合并胃食管交界区癌病例.患者在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切除,机器人辅助下缝合方法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术中发现血管变异同CT发现,另可见小肠不全旋转不良,空肠起始段经肠系膜上血管后方穿越至左侧后随即返回至右侧腹。手术时间370分钟,术中出血85毫升,术后24小时开始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第7天出院。
  • 摘要: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或联合脾切除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最主要外科术式,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及外科器械的进步,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作为我国学者的一项创新并有前景的手术方式,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接受.但受巨脾特点、手术视野、操作空间及患者凝血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仍然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手术.Da Vinci手术机器人有效弥补了腹腔镜技术在视野、操作灵活性等方面的局限性,突破了腹腔镜的应用瓶颈,增加了门静脉高压症微创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现总结本单位实施的2例达芬奇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过程及结果,为Da Vinci手术机器在本疾病的应用提供浅薄的经验,供外科同道参考借鉴.
  • 摘要:病患确诊为盆腔脏器脱垂合并盆底疝,文中分析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采用MOV手术方式,即盆底悬吊、盆底加固抬高、盆腔腹膜筋膜固缩、子宫圆韧带缩短、阴道后壁折叠缝合部分切除。
  • 摘要:因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肝脏手术在微创领域取得了长足的突破,但由于高位肝段,如肝Ⅷ段的位置较为特殊使得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操作受到限制,因此肝Ⅷ段切除术被视为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忌症.而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在肝切除方面克服了一些腹腔镜手术的固有缺陷,使得微创复杂肝切除术成为可能.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团队自2011年开展机器人手术以来,共完成机器人肝胆胰手术1000例,其中肝切除术260例. 目的:依托中心机器人手术丰富经验,进行机器人肝脏Ⅷ段肿瘤切除术,初步探究机器人肝脏Ⅷ段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在手术过程中探索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脏Ⅷ段手术中的优势。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行机器人肝脏Ⅷ段肿瘤切除7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其一般情况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情况及并发症等数据. 结果:术中患者取头高脚低截石位,右侧抬高30°-45°,术中通过3臂下压肝Ⅴ段协助暴露术野,使用超声刀切肝,创面使用双极电凝或百克钳止血.7例病人均在机器人下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病人右肝静脉和中肝静脉均保留.其中2例为机器人肝脏Ⅴ、Ⅷ段切除,1例为机器人Ⅷ段良性肿瘤切除,其余4例为机器人肝脏Ⅷ段恶性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20.7±21.7)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06.7)ml,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胆漏,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均经过保守治疗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3±1.8d出院. 结论:早期临床应用提示机器人下肝Ⅷ段在病灶区域显露、精细操作的还原程度以及器械与术者的协同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上均较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有一定优势.证明肿瘤局部或规则性切除均安全、可行,但在trocar布置、体位和手术方法上应注意技巧.
  • 摘要:自2002年首次报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辅助胃癌根治手术治疗胃癌见诸文献后,达芬奇辅助手术在胃癌外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等相对复杂的手术操作,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展期胃癌手术难点在于淋巴结的清扫,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应同样遵循传统胃癌根治原则即:完整切除原发灶,保证阴性切缘;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完全消灭腹腔内脱落癌细胞.因此达芬奇手术难点亦在于术中淋巴结的清扫.甘肃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临床中心自2016年6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胃癌根治术以来,在淋巴结清扫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此,本文就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 摘要:目的:总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中的初步临床经验,对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近期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成功实施了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8例:Trocar位置选择按照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2015版)进行,其中采用五孔法(用R3臂)2例或四孔法6例;先行腹腔镜探查,确定具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可行性后,再在腹腔镜引导下放置戳卡,摆放体位,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分离解剖:采用中间入路手术,R1臂选用电凝钩,R2臂选用单孔双极电凝抓钳.应用R2臂及助手自辅助操作孔提起乙状结肠或(和)直肠牵向左侧,用R1臂在骼骨岬处切开直肠系膜根部腹膜,找到Told间隙,向上游离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清扫周围脂肪与淋巴组织,裸化离断肠系膜下动脉,随后,游离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显露乙状结肠与左侧腹壁之间的Toldt线、左侧输尿管和生殖血管;最后依据全直肠系膜切除(THE)游离直肠,以隧道式分离模式进行THE分离;直肠的离断及吻合转在腹腔镜下完成: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手术体会。 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20min,平均190min;术中出血量30-110ml,平均60ml;清扫淋巴结数量13-20枚/例,平均15.2枚/例;术后排气时间19-25h,平均23h;术后尿管拔除时间2-4天,平均3天;术后住院时间7-13d,平均9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残留。另外,笔者经过2例五孔法(用R3臂)操作后体会到其有不足,Trocar间距相对较窄,R1,R2和R3臂之间容易发生碰撞,由其对腹腔狭窄的患者,且助手操作也不方便,所以6例我们采用四孔法,放弃使用R3臂,进而使R1和R2臂操作起来更为灵活。 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手术创伤小,肠功能和排尿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应用四孔法戳孔操作更便利。
  • 摘要: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28例B-CS并发PVT患者的临床资料(PVT组).随机选取同期确诊的B-CS未并发PVT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非PVT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B-CS类型、Child分级,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点.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非PVT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门静脉内径、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PT、APTT、INR、FIB、Child分级、B-CS分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VT组患者在门静脉血流速度、血红蛋白低于非PVT组,D-二聚体、脾脏厚度水平则高于非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是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1.67、0.61、1.23(均P<0.05).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267、0.673,D-二聚体、脾脏厚度诊断B-CS并发PVT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0.283μg/L、49.5mm. 结论: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是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当D-二聚体为0.283μg/L、脾脏厚度为49.5mm时预测PV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综合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后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肺间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经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的5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彩超评估患者术后脾肺间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根据术后3月的彩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存在明显侧支循环组(最大侧支直径≥2mm,n=43)和无明显侧支循环组(最大侧支直径<2mm,n=16),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脾动脉主干内径、脾脏长径、射血分数、一秒率及脾上极被膜处理方法. 结果:术后3月时5例患者脾肺间未见侧支循环形成,余54例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侧支,共43例存在明显侧支;术后6月所有患者脾肺间均可见侧支循环形成,共53例存在明显侧支,明显侧支形成率与术后3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侧支循环组的脾脏长径、一秒率显著高于无明显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脾动脉主干内径、射血分数及脾上极被膜处理方法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门静脉高压患者经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后脾肺间可形成明显的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与脾脏长径及一秒率有关.
  • 摘要:在急腹症中,外伤性脾破裂大多出血凶猛,易因失血性休克而致死亡,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急诊行脾切除术是其标准治疗术式,但随着对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的认识以及脾脏功能研究的深入,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治疗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先进的手术器械和愈发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也为选择性保脾提供了可靠保障.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依据脾外伤程度选择恰当的保脾术式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脾切除手术前后外周血细胞变化、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创伤性脾破裂脾切除病人10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术后外周血PLT计数显著升高(P<0.01),RBC计数保持不变(P>0.05),WBC计数反而明显降低(P<0.05).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26%,均用尿激酶治愈.结论:脾切除后,外周血PLT计数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是消除了脾脏储存血细胞的场所;RBC不升,可能与术前失血过多、脾内RBC巳经溢出有关;WBC显著下降与炎症被控制有关.术后常规应用抗凝和溶栓药物,可防治门静脉血栓.
  • 摘要: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并发外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及其构成比,以利于选择治疗. 方法:研究近17年来笔者医院收治非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并发外周血细胞减少183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病人皆施行了脾切除术,术前均伴有1种或多种外周血细胞减少,累计血细胞减少390例次.脾切除后79.2%(309/390)外周血细胞减少的计数恢复至正常值以上水平;15.9%(62/390)外周血细胞减少虽有上升,但未达到正常值水平;4.4%(17/390)外周血细胞计数术后反而比术前低,远期随访5例血细胞计数已恢复至正常值水平,7例血细胞计数仍低,5例己死亡;0.5%(2/390)无变化. 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病人并发外周血细胞减少约80.5%(309+5/390)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16%是综合因素所致,3.5%(14/390)与脾功能亢进无关.由此可以断定脾功能亢进仍然是当今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全部.脾切除术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出血的几种主要术式的疗效. 方法:检索门静脉高压症相关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及质量评价表筛选,应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根据观察指标评价各术式的疗效. 结果:根据纳入要求,最终选出文献2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术式的手术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断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9,95%CI:0.22~0.39,P<0.00001),而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分流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6,95%CI:0.20~0.64,P=0.0005),在术后1年、3年生存率方面优于断流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56,95%CI:1.24~5.31,P=0.01)、(OR=2.24,95%CI:1.37~3.67,P=0.001),术后5年生存率两者无统计学差异(OR=1.43,95%CI:0.85~2.40,P=0.18).;与分流术组相比,术后1年、3年生存率方面则无统计学差异(OR=2.92,95%CI:0.46~18.52,P=0.26)、(OR=1.81,95%CI:0.85~3.88,P=0.13). 结论:断流联合分流术疗效优于单纯断流术或分流术,而手术死亡率三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断流术,适用于有高危出血倾向且肝功能较好的病人.
  • 摘要:虽然脾脏淋巴管瘤为良性疾病,但存在继发外伤性及病理性脾破裂的危险。此外,由于本病十分罕见,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常难以确诊,且不排除恶变的可能,故一旦发现建议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本例患者实施了脾脏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院后随访3个月,近期治疗效果尚可,但手术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诊。
  • 摘要:本例患者最终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但两种疾病之间是什么关系尚不清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病因还是伴发疾病或是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脾大患者行脾切至今仍有争议。因此,临床上对于脾大患者,诊断依据要充分,切脾指征需严格把握。本例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门静脉海绵样变并门静脉高压、巨脾、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诊断明确,虽然切脾有一系列弊端,但是考虑患者生活质量极低,生不如死,最终决定为患者行脾切除手术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 摘要:微创化的外科治疗一直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医生所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近二十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全腹腔镜下静脉高压症手术己经快速发展,在很多国内外中心己经成为常规手术开展。科室自2010年开始逐步开展腹腔镜门脉高压症手术,通过回顾2011-2015年期间共开展全腹腔镜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258例,初步结果表明不论是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肝功能影响的相关指标上腔镜手术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在这种条件下,认为己经是时候摘掉手术治疗的“巨创”帽子,并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微创外科治疗策略在门静脉高压症的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达芬奇外科机器人系统是微创手术发展的新阶段,理论上只要是腹腔镜能完成的手术都可以在达芬奇外科机器人系统下完成。
  • 摘要:目的:制定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最优化、最佳临床路径,规范其手术方式及术后创面愈合管理.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医院60例进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病人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试验组严格按临床路径模型实施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用传统的临床管理方法. 结果:两组平均愈合天数、恢复正常生活天数、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有1例术后复发脓肿,无其他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无其他不良事件等. 结论: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路径透明度较高、病人依从性好、具有规范化的流程,有效地提高肛瘘治疗的医疗质量,为lift术的临床操作流程提供了一种标准.
  • 摘要:肛周瘘管型疾病在克罗恩病患者中十分常见,其中复杂性肛瘘或多发性瘘管在这类患者中可高达23%.肛周瘘管型克罗恩病在肛周克罗恩病的治疗中最为棘手,对肛周瘘管型克罗恩病的处理原则是依据局部病变特征,及时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多学科协作全面细致地评估后,通常先进行手术引流感染灶治疗,随后应用药物治疗控制炎症,最后实施确定性手术闭合瘘管.
  • 摘要:文中介绍了VAAFT的操作流程,及目前国内外临床相关研究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应用条件.分析表明VAAFT治疗肛瘘是有效、安全、损伤性小的手术,并能保护肛门括约肌.
  • 摘要:目的:比较“牵开式”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传统手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8例内痔和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住院号末尾数字进行分组,其中28例奇数者实施创新设计的“牵开式”改良PPH术(改良组),30例偶数者行传统PPH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及随访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便血、肛门水肿及肛门坠胀感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改良组术后第1、3、7d各项并发症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其中两组术后第1、3d各项并发症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失禁、肛门狭窄、复发等远期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 结论:“牵开式”改良PPH术治疗重度痔安全而有效,较传统手术,具有操作空间大、术野暴露好、术后并发症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摘要:马蹄形肛瘘是临床常见、多发且难治性疾病,临床常采取开放引流内口挂线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其治疗周期较长,愈合缓慢,且有术后疤痕大、肛门变形、术后排便障碍、复发率高等弊端.医院肛肠中心近年来采取分段开窗,开窗口间挂中药线引流技术治疗此类病人.药线引流技术治疗此类病人。大大缩短治疗周期,且治疗后肛门不变形,肛门功能良好,复发率低。其治疗优势在于不用全部开放瘘道、保持肛门结构完整。中药线对口引流,初期用祛腐中药线为主,后期以生肌中药线为主,使瘘道经过一段时间引流及生肌作用后自然愈合闭死。原发内口一期或二期开放切除的方法处理。
  •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骶神经刺激术(SNS)对难治性便秘多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并首次将一种新颖的3D打印辅助穿刺装置应用于SNS对便秘的治疗. 方法:难治性便秘患者3例接受为期四周的骶神经刺激测试治疗(Peripheral Nerve Evaluation,PNE),2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电极经皮穿刺植入完成手术,1例子患者采用3D打印辅助穿刺装置完成手术.测试前患者被要求指出各自最关注的三个主要症状,测试疗效评价方法包括排便日记、克利夫兰便秘评分(CCCS)及便秘生活质量评分(PAC-QoL),永久植入标准为三个主要临床症状同时改善≥50%. 结果:患者的关注的临床症状多样且不尽相同.在测试治疗期末,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完成电极植入的2例患者未能实现全部主要临床症状均改善≥50%,CCCS评分自治疗前19和13降至治疗后10和8,而PAC-QoL评分结果无明显改善,采用3D打印辅助穿刺装置完成电极植入的1例患者全部主要临床症状均改善达50%以上,CCCS评分自测试前19下降至2,PAC-QoL评分4个维度明显改善,遂接受二期永久植入. 结论:难治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个体化评估同时存在的诸多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并结合便秘评分及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有助于客观评价SNS的治疗效果.3D打印辅助穿刺技术能实现SNS电极精准植入,有望精准提高SNS S治疗难治性便秘的疗效的疗效.
  • 摘要: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对目前混合痔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目前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目前保守治疗方法大多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治疗的术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优势与缺陷.
  • 摘要:目的: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14年8月接受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的环状混合痔患者29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式,找出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结果:术后尿潴留117例(39.3%),肛门胀痛12例(4.0%),吻合口出血15例(5.0%),吻合口狭窄1例(0.3%),肛旁脓肿1例(0.3%).局部单点复发1例.无直肠阴道瘘及肛门失禁病例.结论:PPH作为一种成熟的手术方法,明确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正确处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评价菱形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自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11例采用菱形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结果:11例手术完成顺利,伤口裂开3例(27.27%),皮下血肿1例(9.09%),所有病例无切口感染,伤口痊愈中位时间21d,术后随访1-18月无复发.结论:菱形皮瓣转移术是治疗藏毛窦,尤其是复发性藏毛窦理想的手术选择.
  •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林奇综合征相关性结肠与散发型结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进一步了解林奇综合征相关性结肠癌,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2016年某胃肠外科组的结肠癌患者共61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家系分析筛查出其中的林奇综合征患者共19例,以此分为林奇综合征相关性结肠癌和散发型结肠癌两组,分别统计并对比两组中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首发症状、肠梗阻情况、肿瘤部位、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手术情况及TNM分期,利用卡方检验,评估每个项目两组之间的差异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进一步分析LS相关性结肠癌组中MMR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1.散发型结肠癌患者中男女比例约1.43∶1.林奇综合征相关性结肠癌组患者中男女比例约0.73∶1.两者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散发型结肠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8±12.5岁;LS相关性结肠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8±11岁;两组在年龄分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S相关性结肠癌组中主要以腹痛症状为主.散发型结肠癌组中主要以便血为主;4.散发型结肠癌患者中共有172人出现完全或者不全性的肠梗阻,LS相关性结肠癌中共有5个;两组在是否合并肠梗阻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5.散发型结肠癌中位于左半结肠的肿瘤病灶有330个,位于右半结肠的肿瘤病灶有279个.在LS相关性结肠癌患者中,右半结肠肿瘤病灶有15例,左半结肠肿瘤病灶有4个,两者在左右结肠肿瘤发病率的差距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1).6.散发型结肠癌隆起型肿瘤有201例,溃疡型有335例,浸润型有26例;LS相关性结肠癌患者隆起型有11例,溃疡型有5例,浸润型有2例;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散发型结肠癌中共有579例为腺癌,其中以中分化腺癌为主有376例.LS相关性结肠癌癌中均为腺癌,其中中分化腺癌最多有11例,粘液腺癌有4例,低分化腺癌有3例,高分化腺癌有1例.两者在组织学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散发型结肠癌组中有509例行根治性切除术,48例性行姑息性手术治.LS相关性结肠癌组中,1例行姑息性手术,18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9.散发型结肠癌组中,Ⅰ期病人有58人,Ⅱ期有176人,Ⅲ期有271人,Ⅳ期有87人.LS相关性结肠癌组中有1人为Ⅰ期,7人为Ⅱ期,Ⅲ期有10例,Ⅳ期有1人.两组在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在林奇综合征组中12例为MLH1和PMS2蛋白缺失,5例为MSH2和MSH6蛋白缺失,1例是PMS2蛋白缺失,1例出现MSH6蛋白缺失. 结果:1.LS相关性结肠癌发病早于散发型结肠癌。2.散发型结肠癌的肿瘤主要位于左半结肠,其中以乙状结肠为主,肿瘤大体形态上以溃疡型肿瘤为主;LS相关性结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大体上以隆起型肿瘤为主。3.LS相关性结肠癌临床症状上主要以腹痛为主;而散发型结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血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症状;散发型结肠癌更容易出现不全或完全性肠梗阻。4.结肠癌主要的病理组织是腺癌,散发型结肠癌以中分化腺癌为主,而LS相关性结肠癌以粘液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为主。5.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最主要手段。6.MLH1及PMS2缺失是本地区林奇综合征相关性结肠癌常见类型。
  • 摘要:目的:分析70岁以上Ⅲ期老年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年龄≥70岁并因直肠癌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TNM分期为Ⅲ期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确定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各种单因素,继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辅助化疗病人再按照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比较OS率及DFS率差异. 结果:101例70岁以上Ⅲ期老年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pT3-4、淋巴结外肿瘤种植结节阳性(Extranodal Tumor Deposits,ENTD)、肿瘤低/未分化是DFS的危险因素(P均<0.05);pT3-4、ENTD阳性、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是OS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pT3-4、ENTD阳性、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含氟尿嘧啶类及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与含氟尿嘧啶类的单药化疗方案相比,DFS(P=0.454)、OS(P=0.253)无差异. 结论:对于70岁以上Ⅲ期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术后T3-4分期、ENTD阳性、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使DFS和OS更差;使用含氟尿嘧啶的药物辅助化疗可改善DFS和OS,但增加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未给患者带来DFS和OS的额外获益.
  • 摘要:笔者结合医院的统计资料,对复杂腹腔感染的处理归纳为三级防治策略做些介绍。一级防治措施,早期诊断减少复杂腹腔感染发生率;二级防治措施术中恰当的处理感染源,可以减少术后肠瘘的发生;三级防治策略无法控制感染源时,可行腹腔开放引流。此外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肠漏患者如果营养支持治疗不当,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的几率非常大。使患者失去了抵抗感染和伤口愈合的物质基础。
  • 摘要:总体来说,肠空气瘘仍是腹腔开放后不可回避的严肃问题。由于肠空气瘘口与周围分离缺乏支撑,难以形成自然窦道而自发闭合,必须外科的干预。肠空气瘘的管理可用以下六点进行概括:全面预防各种并发症;在评价全身状况后谨慎进行瘘口修补;积极控制瘘液外溢;使用血运良好的组织覆盖瘘口;择期确定性手术;高年资医师日查房。尽管肠空气瘘的死亡率较高,但只要通过全面综合的管理,这一难治并发症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里仍可成功治愈。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肠外营养处方中维生素的应用情况,推动我国肠外营养中维生素的合理应用. 方法:以“肠外营养”或“静脉营养”和“处方分析”或“合理用药”或“医嘱分析”为关键词,检索万方医学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2006年至2015年间报道的有关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分析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 结果:检索34篇文献中总处方数为158874份,145400份(91.52%)处方使用了维生素;有73508份(46.26%)处方应用了12或13种维生素,53388份(33.61%)有超说明书使用情况,18504份(11.65%)处方维生素添加不完全;1663份(1.05%)处方未添加维生素制剂.使用12或13种必需维生素的处方占比依次为肿瘤科97.72%,内科86.62%,ICU77.99%,外科52.83%. 结论:肠外营养中维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存在,肠外营养应添加符合推荐的维生素的观念仍需加强.
  •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营养补充疗法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5例在门诊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术后患者,在饮食指导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口服营养补充疗法,同时增加500Kcal/d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持续90天,分别患者观察30d、60d、90d时的体重、体重指数等人体测量指标,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等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胃肠功能状况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等变化.
  • 摘要:目的:应用SGA和NRS2002工具,调查不同疾病住院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变化. 方法:在2014年6月-2014年9月期间,对国内34家大医院进行前瞻、平行和多中心的调查研究;对因以下疾病的住院患者:恶性肿瘤(2487例),消化系统良性疾病(1358例),神经系统良性疾病(1043例),骨性良性疾病(451例),呼吸系统良性疾病(395例),心血管良性疾病(227例),甲状腺乳腺良性疾病(179例),内分泌疾病(149例)等进行调查,满足住院时间在7-30天,年龄≧18岁;于入院和出院24小时内记录其临床资料、进行人体物理指标测量,应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和主观全面营养评定(SGA)工具;记录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情况. 结果:纳入住院患者6289例,男女比例为1.39:1;中位年龄为60岁;中位身高为1.66m;中位体重为62Kg;中位日MI为22.89。与入院时相比,恶性肿瘤患者出院时的体重、日MI、握力、上臂围和小腿围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P<0.05);消化系统良性疾患的体重和小腿围与入院时有显著下降(P<0.05);恶性肿瘤患者出院时营养风险(NRS2002)发生率显著高于入院时(p=0.000);恶性肿瘤和骨科疾病患者,出院时中度以上营养不良(SGA)发生率显著高于入院时(p=0.000,p=0.001);其他类型疾病患者结果相似;本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除消化良性疾病患者,其他病患接受营养支持的比例没有超过50%,并且肠外营养的应用比例较高。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出院时有恶化表现;应规范住院期间的营养治疗,重视出院患者的营养状况筛查和评价,合理干预,预防体重丢失和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微创介入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将微创介入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2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使用循证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躯体疼痛、血糖变化情况、依从性及住院时间.结果:在循证护理模式干预下的观察组围手术期发生动脉痉挛、饮食及药物使用依从性、血糖波动情况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循证护理模式干预明显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明显的缩短了住院时间,达到促进术后愈合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开放手术、腔内介入术和复合手术治疗血液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l2月接受不同手术治疗的24例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介入手术1O例.开放手术12例,复合手术2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l2个月,评估血流量、狭窄程度、透析时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4例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术后透析通路血管搏动及震颤恢复正常.透析流量满意.复查彩色超声均显示狭窄处解除,血液流速恢复.随访期间无再次狭窄或闭塞发生,瘘口流量可满足透析需要;无心功能异常或肢体远端缺血、严重肿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效果确切、安全,透析通路长期通畅率良好.
  • 摘要:目的:延长设备安全使用率,降低器械耗损率,提高工作效率.为长相相近性能不同的器械提供分辨资料.为手术医生、护士、进修、实习护士提供学习器械的资料.为器械数量不符或性能改变或丢失产生矛盾提供沟通介质平台,减少器械交接的矛盾.为手术精细化发展提供安全有力保障. 方法:将手术室所有设备器械进行拍照,进行图片式的各专科分类,并将各专科所有的器械和正在使用的器械进行分类,并配有图片、名称、规格、数量、型号、生产厂家及用法的文字说明. 结果:提高了设备器械管理的效率及安全性,缓解了器械供需矛盾.普及各专科器械和设备运用的知识,提升了手术护士配合手术的能力.整体提高了手术室设备器械管理水平. 结论:手术设备器械的图片式管理对现代手术的发展、现代化手术室的管理起到了促进与提升的作用,增进了手术器械管理的安全与有效性,为所有手术人员认识、了解、熟悉手术室设备器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通过对此平台,了解医院手术发展史和目前手术发展的方向.
  • 摘要: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指腹部受到外界某种原因(如机械性打击、钝挫、挤压等)所造成的腹腔内脏器官的损伤。而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有出血凶猛,病程进展快等特点.所以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就显得尤其重要.腹腔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例如手术、介入术栓塞、腹部加压等。如出血量较大,出血时间较长,患者就越容易发生IAP或者ACS。ACS的治疗关键是尽早诊断,及时采取腹腔减压措施。
  • 摘要:以临床上多用于某些骨伤病及皮肤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近年来又出现用热罨包改善糖尿病肾病症状、改善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等目的的用法.热罨包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治疗病种繁杂,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诊治法则.研究热罨包的作用机制、所用中药、使用方法等方面,可以指导如何在临床上更加灵活应用这一安全性高、易于操作、价格低廉的方法.
  • 摘要: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产生并传到胃肠慢波,还具有转导神经递质的作用.目前认为ICC数量、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会影响正常的胃肠蠕动,从而导致多种胃肠动力疾病.本文就ICC的形态特征、功能特点,以及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粘连机制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的不断探索,腹膜粘连研究也有新的进展,本文旨在分析腹腔手术后的粘连机制,总结目前国内、外预防腹腔粘连的防治措施。在数十种预防粘连的方法中,隔离物展示了最好的前景,如HA-cMC.其可保护受损腹膜再上皮化至第7d,这样因手术改变位置的肠管就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肠蠕动在顽固性纤维粘连形成之前,恢复手术前的自然顺序而保持通畅,从而避免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其已基本符合临床应用。随着对腹膜再上皮化及粘连形成过程复杂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以及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对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揭示,会有新药、新的隔离物及生物制剂不断应用于临床,在不久的将来,腹膜损伤无粘连愈合会变为现实。
  • 摘要:目的:消化道梗阻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其外科干预策略不外乎这几个方面:解除梗阻、去除失活或者失功能段,恢复肠道通畅;引流肠道内容物,缓解症状,包括梗阻上端引流,或者是动力性肠梗阻时肠腔引流。由于内镜可以直接进入消化道,明确梗阻性质、解除梗阻状态,因此在处理消化道疾病时会有特有的微创与精准优势。外科手术与内镜技术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消化道梗阻的治疗水平。本文就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梗阻中的应用进行述评。
  • 摘要:在生物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已经被定义为纳米医学领域。纳米医学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纳米材料在诊断、成像与药物靶向传输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纳米技术促进了个体化医学的发展,患者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基因及疾病的特点进行调整。本文回顾了纳米技术在分子诊断与药物传输中的应用。纳米技术策略与电信通讯之间的联合将提高诊断与治疗的精度,并且将影响到如肠道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管理与治疗。
  • 摘要:既往研究表明脾脏免疫可影响大鼠肝纤维化进展,但脾脏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的数目及表型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以切脾为干预措施,对比切脾组与假手术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单核巨噬细胞数目、表型变化,明确肝纤维化病变时脾脏对肝脏单核巨噬细胞数目及表型的影响。结果证实,肝纤维化时,脾脏可能促进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
  • 摘要:当人体遭受创伤刺激时,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而由应激反应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加大创伤后继发感染的几率,高血糖还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并造成器官功能损害,从而严重影响创伤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对目前创伤应激后高血糖的机制、不良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的探讨,帮助临床工作者能更加良好的控制创伤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患者继发感染及多脏器损伤甚至衰竭的出现,从而能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浅析机器人辅助Roux-en-Y胃旁路术(RRYGB)和单纯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治疗肥胖的短期(1月)效果,以及RRYGB和LRYGB疗效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院行RRYGB和LRYGB共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RRYGB组(3例)和LRYGB组(6例).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脂(TG)及总胆固醇(TC)等.对手术前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机器人辅助代谢手术的治疗效果;对分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种术式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术后1月,RRYGB和LRYGB均可显著减轻体重,且两种术式减重效果未见显著差异.RRYGB手术前后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LRYGB手术前后血糖及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前此指标处于正常水平,可知随访期内RRYGB及LRYGB对糖脂代谢无显著影响.RRYGB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LRYGB组,但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机器人辅助代谢手术对肥胖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腹腔内操作更精细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在有相关条件的医疗机构,机器人代谢手术可以逐步开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