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神经鞘瘤

胃神经鞘瘤

胃神经鞘瘤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9782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中华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等;胃神经鞘瘤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曲渊、刘宏斌、卢国丰等。

胃神经鞘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9782 占比:99.90%

总计:99881篇

胃神经鞘瘤—发文趋势图

胃神经鞘瘤

-研究学者

  • 曲渊
  • 刘宏斌
  • 卢国丰
  • 卢国丰2
  • 史传兵
  • 张年邱
  • 张雪林
  • 徐玮
  • 徐荣
  • 徐荣1

胃神经鞘瘤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康; 宋丹琳; 李凯园; 褚传莲
    • 摘要: 胃神经鞘瘤起源于胃黏膜下神经丛中的雪旺细胞,发病率低,治疗上既往多依靠外科手术。本文报道胃神经鞘瘤经双镜联合切除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手术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选择。
    • 吴树剑; 翟建; 范莉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联合全瘤不均匀度(HDT)对胃低危险度间质瘤(GIST)与胃神经鞘瘤(G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或免疫组化证实的68例GIST及21例GS患者的MSCT图像特点,分析肿瘤的一般影像征象,测量肿瘤平扫及增强后三期CT值、平扫及增强后三期HDT。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预测MSCT影像学特征模型、HDT模型及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GIST组和GS组肿瘤的生长方式,周围有无增生淋巴结,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HD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特征模型的AUC为0.847,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1%、85.7%;HDT模型的AUC为0.809,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6%、57.1%;联合诊断模型的AUC为0.884,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3%、81.0%。结论:MSCT影像学特征联合HDT建立的联合诊断模型对GIST与GS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柳亚伟; 卢锦辉; 雷衡阳
    • 摘要: 目的 总结胃神经鞘瘤(G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间断性腹胀不适1月余”入院。腹部CT检查示胃体大弯侧团状软组织肿物,直径37.9 mm,部分突出于胃腔外;腹部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见胃窦体交界处一团状软组织肿物,部分突出胃腔外,边缘较清晰,瘤体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见瘤体轻—中度强化影,病灶周围腹腔内可见轻度增大的淋巴结影;超声内镜见胃窦体交界大弯侧黏膜下一隆起性病变,球形,表面光滑,胃体可见陈旧性出血斑,超声胃镜扫描见一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类圆形病灶,呈高低回声混杂,回声不均匀,弹性成像以蓝色为主。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为胃占位性病变?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体大弯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GS,顺利出院。术后正常随访1 a,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GS表现为腹胀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腹部增强CT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GS的首选方法,如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等,术后不推荐放化疗。
    • 王磊; 任法云; 张俊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92例,其中,胃间质瘤患者7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20例,给予MSCT检查,对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MSCT对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胃间质瘤形态呈分叶状、边界模糊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胃神经鞘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胃间质瘤形态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低中危胃间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分级胃间质瘤患者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诊断结果 对照,MSCT诊断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48/72)、70.00%(14/20)、88.89%(48/54)和36.84%(14/38).结论 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MSCT征象存在差异,MSCT对二者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 孙骏; 沈力; 傅剑雄; 王军; 叶靖; 施斌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增强CT灰度共生矩阵(GLCM)纹理分析对≤5 cm的胃间质瘤(GST)和胃神经鞘瘤(G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 cm的GST 46例和GS 15例的增强CT影像学资料.使用Image J软件在静脉期肿瘤最大层面图像上手动勾画瘤体感兴趣区(ROI),进行GLCM纹理分析,获得角二阶矩、对比、相关、逆差距、熵5个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或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GST的逆差距、熵分别为(12.72±2.48)×10-2、6.86±0.39,GS分别为(15.33±2.81)×10-2、6.38±0.3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83.2组间角二阶矩、对比、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CT GLCM纹理分析有助于≤5 cm GST和GS的鉴别诊断,其中熵和逆差距的鉴别诊断效能较高.
    • 王小娟; 施育鹏; 梁树辉; 刘清
    • 摘要: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3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或腹部隐痛者24例,消化道出血3例,健康体检发现4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体17例,胃窦9例,胃窦体交界4例,胃底2例,胃角1例。8例行内镜下胃黏膜下肿瘤剥离术或全层切除术;2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细胞呈梭形,呈束状、旋涡状或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S-100均阳性,2例白细胞分化抗原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CD34)呈局灶阳性表达,CD117、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胃肠道间质瘤内发现的蛋白1(discovered 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protein 1,DOG-1)和H-Caldesmon均阴性。结论胃神经鞘瘤是来源于胃壁神经组织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 傅宁; 于可; 陈柱典; 胡春峰
    • 摘要: 目的:分析12例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的CT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9年5月经手术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S患者共12例,搜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5例仅行CT增强检查,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肿瘤最大径1.0~6.4 cm,12例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类椭圆形肿块或结节,生长于胃体8例,胃底2例,胃窦2例.4例有溃疡形成,2例存在钙化.12例中3例腔内生长,3例腔外生长,6例为跨壁生长.CT增强扫描均呈渐近性强化,静脉期CT值平均增加14.58 HU.结论:GS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在CT上常表现为孤立性、界限清楚的肿块,多位于胃体,一般很少出现坏死囊变,CT增强扫描呈渐近性强化.但这些特点尚缺乏特异性,GS与其他胃部肿瘤,尤其是胃黏膜下肿瘤易相混淆,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 张年邱; 郭大鹏; 龙仲云
    • 摘要: 目的:探究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MSCT(多层螺旋C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神经鞘瘤患者20例与胃间质瘤患者30例进行调查研究,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两组患者在MSCT诊断中的CT征象以及CT值变化情况。结果:经回顾性分析后,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直径、有无钙化、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有溃疡上无明显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囊变坏死以及周围组织脂肪间隙有无淋巴结上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胃间质瘤患者,胃神经鞘瘤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且大多数患者周围组织脂肪间隙伴有淋巴结。而胃间质瘤患者强化程度较高,且强化更不均匀,同时囊变坏死更多,因此,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MSCT诊断中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这些差异特征可以为后期鉴别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张年邱; 郭大鹏; 龙仲云
    • 摘要: 目的:探究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MSCT(多层螺旋C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神经鞘瘤患者20例与胃间质瘤患者30例进行调查研究,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两组患者在MSCT诊断中的CT征象以及CT值变化情况.结果:经回顾性分析后,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直径、有无钙化、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有溃疡上无明显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囊变坏死以及周围组织脂肪间隙有无淋巴结上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胃间质瘤患者,胃神经鞘瘤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且大多数患者周围组织脂肪间隙伴有淋巴结.而胃间质瘤患者强化程度较高,且强化更不均匀,同时囊变坏死更多,因此,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MSCT诊断中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这些差异特征可以为后期鉴别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舒进鹏; 徐佳佳; 赵年; 温建安; 赵艳玲
    • 摘要: 目的探讨CT对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根据肿瘤类型分为胃间质瘤组(86例)和胃神经鞘瘤组(22例),同时均进行CT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不同危险程度CT检查表现,以及两组患者CT检查表现等。结果胃间质瘤组中高危险度患者肿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中危险度、低危险度、极低危险度,以及胃神经鞘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诊断即鉴别诊断中CT检查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