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危险度分级

危险度分级

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83250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2009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论坛暨第七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研讨会、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8年技术交流会等;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文献由36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飞、汤林梦、董婷宇等。

危险度分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3250 占比:99.95%

总计:183342篇

危险度分级—发文趋势图

危险度分级

-研究学者

  • 杨飞
  • 汤林梦
  • 董婷宇
  • 任采月
  • 佟淑娇
  • 倪磊
  • 刘峰
  • 卞海涛
  • 周梅香
  • 崔书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静; 卢桂芳; 马文慧; 任牡丹; 殷燕; 卢新兰; 和水祥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治疗措施等,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胃间质瘤患者多为中年人,其平均年龄为(59.10±12.92)岁。首发症状最常见的为腹部不适。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与首发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肿瘤生长部位最常见的为胃底,直径以2~5 cm最常见。免疫组化分析可知CD117、DOG-1、CD34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7.70%、97.70%、97.70%,Vim、SMA、Desmin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0.57%、17.24%、5.75%。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SMA表达、Demsin表达、Ki-67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与危险度分级有一定相关性。87例患者中行开腹手术27例,腹腔镜手术25例,双镜联合8例,内镜下治疗27例,11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靶向治疗,外科手术及内镜手术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但可能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临床上确诊还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必要时可结合患者年龄、SMA表达、Demsin表达、Ki-67 LI进一步判断危险度。
    • 董婷宇; 刘峰; 汤林梦; 杨飞; 马永青; 崔书君
    • 摘要: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69例及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53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高风险49例,低风险37例)和验证组(高风险20例,低风险16例)。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对训练组动脉期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Lasso算法对提取的特征信息降维并筛选。将筛选获得的特征参数纳入逻辑回归方程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联合患者一般资料建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影像组学标签(U=267.00)与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发生部位(χ^(2)=5.50)、Ki-67表达情况(χ^(2)=2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620、0.752。训练组预测模型的AUC最高为0.930(95%CI 0.876~0.9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9%、81.1%,较影像组学标签、患者一般资料各自独立鉴别风险分级的检验效能均显著提高。验证组预测模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9(95%CI 0.825~1.000)、85.0%、87.5%。结论通过基于GIST增强CT图像获得的影像组学标签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对于术前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应用价值。
    • 吴佳美; 刘梦奇; 周印; 李庆姝; 张静; 毛芸
    • 摘要: 目的探讨增强CT中不同部位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学定性和定量指标对胃原发GIST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分类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9月—2020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3例具有完整术前CT增强扫描图像的胃原发GIST病灶,根据危险度分级将病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按照原发病灶部位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组。分析3个部位组增强CT中胃原发GIST形态学定性(生长方式、轮廓、边界、有无破裂、坏死或囊变、溃疡、钙化、肿大淋巴结、器官侵犯、粗大血管征、强化方式以及强化均匀度)和定量指标[①病灶CT值,包括平扫(CT_(N))、动脉期(CT_(A))、静脉期(CT_(V))、延迟期(CT_(D))、增强峰期(CT_(max))、动脉期绝对增强值(CT_(A-N))、静脉期绝对增强值(CT_(V-N))、延迟期绝对增强值(CT_(D-N))、静脉期同平扫的比值(CT_(V/N))以及延迟期同静脉期的比值(CT_(D/V))。②病灶形状:角A、角B、角C、角D、最长径(DAB)、肿瘤形状角度比值(SA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风险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胃底组在边缘(χ^(2)=12.604)、坏死或囊变(χ^(2)=8.408)、强化均匀性(χ^(2)=7.300)、粗大血管征(χ^(2)=17.741)、Ki-67(χ^(2)=5.995)、DAB(U=241.500)、角B(U=762.500)、角C(U=950.000)、角D(U=899.000)方面,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体组在边界(χ^(2)=4.940)、坏死或囊变(χ^(2)=13.862)、强化均匀性(χ^(2)=14.238)、粗大血管征(χ^(2)=13.862)、DAB(U=119.00)、角A(U=448.500)、角C(U=313.500)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窦组在DAB(t=4.549)、CTN(t=4.102)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纳入各高风险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后,3组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胃底组0.905(95%CI 0.844~0.966)、胃体组0.875(95%CI 0.794~0.956)、胃窦组0.869(95%CI 0.688~1.000)。结论本研究针对不同发病部位胃原发GIST成功建立了较高诊断效能的CT影像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对胃原发GIST危险度进行术前评估,从而作为病理学评估的有效补充。
    • 杨雪莲; 李航; 郑淑贤; 闫静; 徐永红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在评估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至2021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治疗的62例胃间质瘤患者。根据2008年NIH危险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极低危组(n = 11例)、低危组(n = 29例)、中危组(n = 13例)、高危组(n = 9例),分析各危险分层组胃间质瘤的超声内镜征象特点。应用Photoshop软件将超声内镜图像量化,以灰度平均值(回声强度)、灰度标准偏差(回声均匀度)表示,分析肿瘤直径、灰度平均值均值(Tmean)、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TSD)在各危险分层组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三者评估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效能。结果:肿瘤内部液化、钙化、血流信号在GST危险度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2.5 mm,Tmean 17.3775,TSD 8.0988,预测GST为高侵袭性风险的效能AUC值分别为0.872、0.769、0.885。结论:EUS对于术前评估GST的侵袭危险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肿瘤内部发生液化是评估GST危险分层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图像分析技术(Tmean、TSD)作为区分GST高恶性潜能的重要指标,可更好地辅助EUS对GST的评估。
    • 储海瑞; 张群峰; 郭东闯; 何剑; 郑屹峰; 吴晓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图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行增强CT检查并经内镜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GIST的135例患者资料。根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潜在恶性组74例(极低危险度43例,低危险度31例)和恶性组61例(中危险度24例,高危险度37例)。对两组间的增强CT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部位、生长方式、边界、形态、液化坏死、强化方式、静脉期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2.636,95%CI:1.180~5.890,P<0.05)、形态(OR=0.055,95%CI:0.005~0.570,P<0.05)、液化坏死(OR=0.042,95%CI:0.004~0.434,P<0.05)是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该3个特征构建术前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列线图模型,其AUC为0.952,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为0.833,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度良好。结论基于增强CT征象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比较精确的术前量化预测方法。
    • 董婷宇; 汤林梦; 杨飞; 崔书君(审校)
    •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多样,病情发展迅速且术后容易复发。纹理分析可以挖掘肉眼无法捕捉的影像信息,在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鉴别基因突变类型、评估辅助治疗预后以及与其他胃肠道肿瘤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就CT影像纹理分析在GIST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于秀芳; 王挺
    • 摘要: 随着2012年影像组学概念被提出至今,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影像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就影像组学技术在预测GISTs危险度分级、鉴别基因突变类型、疗效评估以及与其他胃肠道肿瘤鉴别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张婧文; 曹新广; 刘靓; 焦文云; 郭长青
    • 摘要: 目的探讨Ki-67增殖指数(Ki-67 PI)与胃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度高低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的225例原发性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依据Ki-67阳性表达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关于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标准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Ki-67表达的最佳截断值。结果依据约登指数计算出Ki-67的最佳截断值为7.5%,敏感度为0.556,特异度为0.882。不同年龄、临床表现、肿瘤直径、肿瘤发生溃疡、出血、坏死、危险度分级及核分裂象胃间质瘤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42.5个月,随访期间11例失访,3例复发,1例死于其他疾病。Ki-67高表达组复发率高于Ki-67低表达组(P<0.05)。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i-67 PI高低与危险度分级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Ki-67 PI可辅助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标准共同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及预后。
    • 张亚栋; 赵瑞峰; 李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IST)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8年4月至2921年4月6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扫描,并以手术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根据危险度将其分为低危险度组(n=19)、中危险度组(n=16)及高危险度组(n=27),分析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与生长方式、转移、信号特点无关(P<0.05),与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边界、肿瘤形态、囊变坏死、ADC值有关(P<0.05);MRI对GIST危险度分级诊断的总准确度为85.48%(53/62);MRI对低危险度、中危险度、高危险度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8.95%(15/19)、81.25%(13/16)、9 2.59%(25/27)。结论 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可通过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边界、肿瘤形态、囊变坏死、ADC值判断GIST危险度分级,MRI对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王沛哲; 闫呈新
    •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故较难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传统的影像学特征较难分辨,近年提出的基于CT的影像组学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医学影像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图像的特征,来量化鉴别肿瘤,可以用于胃肠道肿瘤的鉴别诊断、病理危险度分级的预测和评估以及预测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