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51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4012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年北京肠外内营养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肿瘤病理学诊断研讨会、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等;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相关文献由178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小波、徐文通、叶颖江等。

胃肠道间质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8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012 占比:99.06%

总计:54524篇

胃肠道间质肿瘤—发文趋势图

胃肠道间质肿瘤

-研究学者

  • 梁小波
  • 徐文通
  • 叶颖江
  • 王杉
  • 王国斌
  • 郭立新
  • 陶凯雄
  • 成元华
  • 李宁
  • 梁建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政奇; 仇晓桐; 吕国悦
    • 摘要: 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ocrine tumor,NET)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等器官[1],发生于Vater壶腹的NET较为罕见,占胃肠道NET的0.3%~1%[2],而Vater壶腹NET并发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例更罕见,迄今为止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将1例Vater壶腹NET合并GIST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左丹妮; 赵慧华; 朱仁敏; 杨瑒; 史雯; 毛晶珏
    • 摘要: 目的从医患双方视角,了解老年胃肠道肿瘤共病糖尿病化疗期健康教育的障碍因素。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8名患者、2名照顾者和7名医护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结果老年胃肠道肿瘤共病糖尿病化疗期健康教育的障碍因素可归纳为2个方面9个主题。医方提供健康教育时的障碍因素:患方的阻碍因素(对共病管理认识不够、注意力在疾病治疗、老年患者存在沟通困难);医方的阻碍因素(对共病了解不深入、临床缺乏适用于共病的健康教育方案、化疗患者周转快,健康教育时间有限)。患方接受健康教育的障碍因素:化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对共病患者帮助有限、单一疾病叠加的健康教育存在内容上的矛盾和不协调、共病患者获得延续性健康教育渠道欠缺。结论目前老年胃肠道肿瘤共病糖尿病化疗期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障碍和不足,亟需探索兼顾共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丰富健康教育途径以提升健康教育实效。
    • 廖思琳; 何莹莹; 李小溪; 石宛灵; 卢舒晴; 梁运啸; 郑红雨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D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TIC)与胃间质瘤(GSTs)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经胃肠外科手术切除或胃镜下剥离的术后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高危、低危GSTs患者共62例,分析DCEUS下TIC与其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低危GSTs DCEUS表现以环状增强、均匀低增强为主。高危GSTs DCEUS表现以环状增强、不均匀高增强为主。TIC下,低危GSTs造影剂AT、TTP、BI、PI分别为(10.71±2.05)s、(24.70±4.29)s、(23.80±4.07)dB、(52.61±1.28)d B,高危GSTs造影剂AT、TTP、BI、PI分别为(9.60±2.50)s、(24.17±4.23)s、(24.02±3.38)dB、(58.44±1.01)dB。低危与高危GSTs在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绘制ROC曲线可知,当PI≥54.875 dB时,对GSTs危险度分级的正确率为80.65%(50/62),其中高危GSTs分级正确率为86.49%(32/37),低危GSTs分级正确率为72%(18/25)。结论:DCEUS的TIC对GSTs的危险度分级具有可参考的价值。
    • 侯巧茹; 王晓男; 刘杰; 张文军
    • 摘要: 图1胃间质瘤、胆管细胞癌及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并存A、B.上腹部增强动脉期冠状位(A)及轴位CT图(B)(示胃肿物;黑箭示胆管肿物;白箭示胰腺肿物);C~E.病理图(HE,×400),分别为胃小弯侧GIST、肝右叶胆管细胞癌及胰腺IPMN患者男,70岁,腹痛、腹胀、反酸10余天;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5.99 ng/ml,糖类抗原19933.75 U/ml,谷丙转氨酶48 IU/L,谷草转氨酶301 IU/L,血清淀粉酶3200 IU/L。腹部CT(图1A、1B):胃小弯侧6.0 cm×5.2 cm×4.1 cm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缘光整,边界清,CT值35 HU,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肝S8段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均匀一致的持续强化;胰管扩张,胰头部见多发囊性低密度灶,无明显强化。影像学诊断:(胃小弯侧)胃间质瘤;肝右叶(S8段)血管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行胃小弯肿瘤切除、肝右叶肿瘤切除及胰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小弯处6 cm质韧带蒂肿物,肝右叶3 cm质韧肿物,胰头处1.5 cm质韧肿物,边界均清。病理:①胃小弯侧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条束状排列,细胞密集、异型,可见核旁空泡,偶见核分裂象(图1C~1E);②肝右叶肿瘤由大小不等、结构异型的腺体构成,细胞中度异型,间质明显纤维化;③胰头肿物黏液柱状上皮增生明显,呈乳头状排列,细胞中度异型增生。
    • 孟成立; 钱伟军; 杨国华; 魏牛
    • 摘要: 目的探究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小肠间质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小肠间质瘤情况。结果50例患者出现腹部肿块9例,腹痛23例,慢性腹泻13例,消瘦、乏力4例,贫血27例,发热1例。病理学检查小肠间质瘤切面为灰白色或灰红色,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均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均呈阳性。病理学检查、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出现溃疡分别为45例、43例、44例,肿瘤为50例、48例、49例,血管畸形均为16例,憩室、重复畸形均为6例。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肿瘤、血管畸形、憩室、重复畸形情况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相比,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溃疡特异度、准确度较高(P<0.05)。结论在诊断小肠间质瘤中,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各有优势,多模态小肠磁共振造影具有无创、多方位成像、患者容易接受的优势,还可用于早期的筛查。
    • 杨雪莲; 刘华; 李航; 李晓宇; 徐永红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征象、Ki-67指数对评估上消化道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的价值。方法收集196例原发性上消化道GIST病人EUS征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探讨Ki-67指数与危险分层的关系、EUS征象与Ki-67指数的关系。应用R软件构建可预测Ki-67指数的列线图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Ki-67指数与GIST核分裂象数、肿瘤直径和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259~0.373,P<0.05)。不同Ki-67分组EUS下GIST回声不均匀( χ^(2)=4.482,P<0.05)、有无液化( χ^(2)=18.920,P<0.01)和有无表面溃疡( χ^(2)=18.912,P<0.01)差异有显著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肿瘤直径(OR=1.045,95%CI=1.011~1.080,P<0.05)、液化(OR=3.219,95%CI=1.116~9.287,P<0.05)、表面溃疡(OR=3.009,95%CI=1.094~8.275,P<0.05)为预测Ki-67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肿瘤直径、表面溃疡和液化构建的预测Ki-67表达的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95%CI=0.619~0.858)。结论Ki-67指数可用于评估GIST的危险分层;基于GIST的EUS征象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其Ki-67表达,为术前评估GIST的恶性潜能提供参考。
    • 李伟正; 俞照妹; 朱利勇; 李鹏洲; 杨湘武; 朱晒红
    • 摘要: 在中国,腹腔镜下Roux-en-Y胃旁路手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已被证明是一种治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5 kg/m2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发病率很低,而关于GIST和LRYGB的相关研究稀少.本例男性低BMI的T2DM合并GIST行LRYGB患者为首例报道.病例的体重和身高分别为67 kg和175 cm,BMI为21.9 kg/m2,通过胃镜和增强CT诊断患有GIST.该患者在接受LRYGB的同时接受GIST和T2DM治疗,手术成功摘除GIST.术后4个月和1年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正常;随访胃镜及腹部CT检查,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转移.LRYGB可能是治疗低BMI T2DM合并GIST的最佳选择.
    • 吕清湖; 林端瑜; 刘道佳; 李生栩; 张杰平; 唐明灯
    • 摘要: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灶^(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7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确诊肝转移的33例GIST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34~70岁)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早期显像,另有9例后行延迟显像。对患者PET/CT图像行视觉分析,比较病灶与肝本底的放射性摄取,将转移灶分为高代谢、稍高代谢、等或低代谢;计算并比较GIST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另分析两者的关系。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数据。结果33例GIST的肝转移患者中,肝转移单发9例,多发24例,共104个病灶。104个肝转移病灶直径为0.8~14.6[2.2(1.5,3.9)]cm,SUVmax为1.4~21.5[3.6(2.4,5.7)]。94.2%(98/104)的病灶边界清楚;65.4%(68/104)的病灶密度均匀(其中2个囊性病灶),34.6%(36/104)的病灶密度不均匀,可见出血、囊变或坏死。PET图像视觉分析中,38.4%(40/104)的病灶为高代谢,26.0%(27/104)的病灶为稍高代谢,35.6%(37/104)的病灶为等或低代谢。24例多发肝转移患者中,79.2%(19/24)同时存在不同代谢水平的病灶。67个代谢增高病灶中,34.3%(23/67)呈均匀代谢,其中13个病灶直径<2.0 cm;65.7%(44/67)呈不均匀代谢,其中36个病灶直径≥2.0 cm。15例GIST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与肝转移灶SUVmax[9.2(6.8,14.5)与3.8(2.1,6.0)]间呈中等程度相关(rs=0.556,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8,P<0.01)。延迟显像中,13/15的等或低代谢肝转移病灶转为稍高代谢。结论GIST肝转移^(18)F-FDG PET/CT显像通常边界清楚,常合并囊变、出血或坏死;代谢表现多样;延迟显像有助于低代谢GIST肝转移病灶的诊断。
    • 王艳; 蔡忠芳; 沈湘萍; 王倩; 董小芳; 金璐璐; 王超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胃肠间质瘤(GISTs)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收集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6年1 月至2019年6月检查的GISTs 组织石蜡标本1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GISTs组织中HMGB1的表达,分析HMGB1胞核高表达及胞质阳性表达与GIST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ISTs组织中HMGB1胞核高表达率、胞质阳性率分别为75.4%(98/130)、23.8%(31/130).在肠道及肿块>5 cm的GISTs患者中,其HMGB1胞质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非肠道及肿块≤5cm者(x2=6.672、14.412,P=0.036、<0.001).与核分裂象≤5个/50高倍视野(HPF)GISTs患者(19.8%,19/96)相比,HMGB1胞质阳性率在核分裂象>5个/50 HPF的GISTs中有增强(35.3%,12/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23,P=0.068).HMGB1胞质阳性率在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的 GISTs 组织中分别为0.0%(0/15)、12.2%(5/36)、24.1%(7/22)、42.2%(19/26),呈逐步增强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31,P=0.001).HMGB1胞核高表达与GISTs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均P>0.05).结论HMGB1胞质阳性表达与GISTs患者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及危险度分级密切相关,提示其高表达与GISTs患者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
    • 宋学林; 杨世锋; 顾慧; 王锡明
    •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胃间质瘤与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165例胃间质瘤(GST组)与37例小肠间质瘤(SIST组),对比观察其CT征象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GST组与SIST组肿瘤生长方式及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ST组中95.76%(158/165)肿瘤增强CT三期强化方式为渐进性强化,SIST组89.19%(33/37)强化方式为速升-缓降型强化,2组肿瘤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IST组病理学危险程度分级明显高于GST组(P<0.05),其CD34阳性率明显低于GST组(P<0.05),而2组肿瘤大小、内部情况、坏死、钙化及免疫组化指标CD117、DOG1、Ki-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ST与SIST虽同属胃肠道间质肿瘤,但其CT征象及病理学特点均存在一定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