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年北京肠外内营养学术年会
2009年北京肠外内营养学术年会

2009年北京肠外内营养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10-3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9年北京肠外内营养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肠外、肠内营养应用40多年,挽救了无数肠功能障碍危重病人的生命。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管饲的途径为日常膳食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的病人提供宏量营养素。本文介绍了肠内营养禁忌症和适应证,浅谈了肠内营养的理念,分析了肠内营养的治疗规范。
  • 摘要: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己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从要素饮食、肠外营养,直到今天的肠内肠外综合营养支持,并随着免疫营养和代谢调理概念的普及,逐渐明晰地奠定了现代“药理学营养”的基础。本文介绍了炎性反应状态评价、营养素利用能力评价以及具体监测指标等代谢状态评价的内容。
  • 摘要:目的:评价结直肠手术后使用谷氨酰胺强化的完全肠外营养对病人的作用。rn 方法:2009年4月~7月住院的接受结直肠手术治疗的65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术后均给予等氮等热卡的完全肠外营养治疗连续治疗5天,其中实验组在给予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予不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观察两组的免疫功能(血淋巴细胞、血浆球蛋白)、氮平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之间的差异。rn 结果:(1)手术后第6天,实验组的血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2.75±0.42 vs.1.72±0.26×109/L,p<0.05),实验组的血浆球蛋白水平(19.1±2.0g/L)高于对照组(17.5±1.8g/L)(p<0.05);(2)术后3天累积氮平衡指标实验组(-4.9±2.6g)高于对照组(-12.3±3.9g)(p<0.05);(3)实验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7±2.1d)短于对照组(8.0±3.0 d)(p<0.05)。rn 结论:结直肠手术后的病人,给予谷氨酰胺强化的完全肠外营养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氮平衡,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方案(FTS)在胃癌病人应用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FTS方案为新理念组,另一组应用传统方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新理念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45.58±26.91) h]早于对照组[(58.01±23.5)h, (P=0.0287)],新理念组术后住院时间[( 9.4±3.3 ) d]明显少于对照组[(12.4±3.6 ) d,( P =0.0002 )],新理念组住院总费用[( 2.96±0.44)万元]明显少于对照组[[3.46±0.34万元,( P <0.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232)。结论:胃癌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可以明显加快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 摘要:目的:探讨饲料中鱼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对小鼠脑组织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影响,同时观察肝、脑组织中△5和△6去饱和酶表达的变化。rn 方法:使用3-4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分别给予4种不同含量的鱼油n-3 PUFAs(n-3 PUFAs占总脂肪酸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8%,5.4%,10.0%和23%)饲料喂养3个月:饲料中n-6/n-3 PUFAs比值分别为20:1、10:1、5:1、1:1,其中n-6 PUFAs来自葵花籽油;以n-3 PUFAs缺乏(含纯葵花籽油)饲料为对照。应用气相色谱分析对血浆、肝脏和脑组织中脂肪酸进行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对小鼠肝脏和脑组织中△5和△6去饱和酶mRNA表达进行分析;同时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小鼠肝、脑组织中的SREBP-1和PPARβ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rn 结果:与n-3 PUFA缺乏饲料组相比,含鱼油n-3 PUFAs饲料喂养组小鼠血浆、肝脏及脑组织中的DHA含量均明显增加,饲料中鱼油n-3 PUFAs含量变化对脑聚集DHA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剂量一效应关系。进一步发现,在肝组织中,鱼油n-3 PUFAs饲料喂养组△6去饱和酶mRNA表达量和SREBP-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在脑组织中,只有n-6/n-3PUFAs(1:1)组△5、△6去饱和酶mRNA表达量和SREBP-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n 结论:脑组织中DHA的聚集随饲料中鱼油n-3 PUFAs含量的升高而增加;脑中△6和△5去饱和酶和SREBP-1的表达在高含量鱼油n-3 PUFAs摄入时才受到抑制,提示膳食摄入DHA需要在很高含量时,才有可能满足脑的需求。
  • 摘要: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个概念,胃肠道间质肿瘤占所有肉瘤的5%,每年的发病率是10-20/100万,其中的20-30%是恶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起源于肠道肠道起博细胞(Cajal间质细胞),目前间质肿瘤的主要的诊断手段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其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使其成为胃肠道间质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在5—7%的间质肿瘤中CD是阴性的。基因突变在胃肠道间质肿瘤中广泛存在,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基因突变类型是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为CD117阴性间质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更为特异的依据,DOG1(Discovered onGIST-1)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在GIST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由DOG1基因编码,它不但有比CD117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CD117阴性的间质肿瘤细胞中呈现出高表达,新的基因检测手段以及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不但使得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能够明确诊断,更使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的准确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手术是胃肠道间质肿瘤唯一能治愈的方法,但约40-90%的病人术后复发或者转移,靶向分子药物的研发为胃肠道间质肿瘤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关于伊马替尼的大宗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揭示了伊马替尼的耐药发生率可高达63%,但舒尼替尼的研发应用成为伊马替尼耐药的一线替代药物,具体的临床效应还需要流行病学研究的证实,近年来新的诊断技术以及新的药物的出现显著的改善了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胃肠道手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组(EN组20例)和肠外营养(Parerltral Nutrition)组(PN组20例)。EN组术后24h内即开始用Kangraroo ePump电子泵输注以氨基酸为氮原的肠内营养2天,之后应用整蛋白肠内营养,PN组采用标准的肠外营养。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血浆蛋白、肝肾功能、血糖和体重,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不良反应。rn 结果:术后7天EN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高于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体重两组均有下降,体质指数减少值EN组明显小于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EN组血糖在正常范围内,PN组术后血糖高于正常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EN组术后腹胀的发生率较PN组高,但患者均能耐受。rn 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肠功能恢复,提前进食时间,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是临床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 摘要:腹部手术后早期胃肠动力障碍,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现象,严重时可导致麻痹性肠梗阻,增加感染及再手术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等。本文研究了ω-3脂肪乳剂对腹部手术后炎症因子水平、胃肠激素水平、胃肠动力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腹部手术创伤后,经胃造口给予ω-3脂肪乳剂,较生理盐水、中长链脂肪乳剂能够明显下调手术创伤后72h血清炎症介质(IL-1,IL-6,TNF-α等)及COX-2水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胃肠动力的抑制程度,改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促进胃肠动力的恢复。ω-3脂肪乳剂组与中长链脂肪乳剂组均可在术后72h提高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
  • 摘要:合生元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主要是各种膳食纤维)的联合使用。在外科肠内营养领域,合生元主要用于腹部手术后、重症急性胰腺炎和ICU危重症患者,以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已发表的研究对于合生元的有益作用没有定论,尚需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确定合生元的有效性并探索更合理的合生元配方。
  • 摘要: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don,EN)现在已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肿瘤患者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的医学文献,主要介绍肿瘤患者肠内营养的目标、应用时机、营养组成、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及肠内营养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临床应用等,以期为肿瘤患者肠内营养的使用提供参考。
  • 摘要:介绍影响肠外营养液配置时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脂肪乳的不稳定性、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沉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降解以及包装材料的吸附等,确定肠外营养液处方组分合理化的设计。
  • 摘要:营养支持是危重患儿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方法选择主要取决于患儿的胃肠功能状态,肠内营养已成为小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营养支持不仅可纠正和预防患者的营养不足,还可通过其中特异营养物质的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本文仅对小儿危重患者的代谢特点、营养支持的时机、途径、所用营养剂特点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予以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中最适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的方法、剂量与疗效。rn 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的方式,以“肠外营养”、“肿瘤”等关键词,在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以“parenteral nutrition”、“tumorcancer”、等在Elsevier数据库中检索国外相关文献。rn 结论:以非蛋白热量15~20 kcal·kg-1·d-1,含氮量0.1~0.2g·kg-1·d-1的低氮低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较传统的PN具有优势。添加适宜剂量的特殊营养素如谷氨酰胺、精氨酸、1,6-二磷酸果糖的肠外营养在调节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可发挥更大作用。
  • 摘要:为了促进工作中更好的使用静脉注射用脂肪乳,本文从脂肪乳乳滴粒经要求的角度阐述影响脂肪乳稳定性的因素:包括配置过程,脂肪乳本身成分,包装材料,贮存条件,并且介绍了静脉注射用脂肪乳新制剂的一些研究进展。
  • 摘要:按照WHO的标准,65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于2001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病人逐渐增多。国外资料显示: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约为15%,老年病人的发生率为62%,需要护理的老年住院病人的发生率为85%。营养不良不仅是蛋白质一热量不足,也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本文介绍了导致老年病人人营养不良的原因,浅谈了肠内营养支持的特点,提出老年外科病人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建议,阐述了老年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
  • 摘要:准确评估患者能量消耗是评价营养状态和制订营养配方的重要基础。疾病无论轻重都会显著影响患者营养状态。为避免营养治疗不当所致并发症,首先应防止营养过度,特别是能量供给过高。本文介绍了危重症患者能量消耗的评估内容和方法,浅谈了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和营养不当的后果。
  • 摘要:近代临床营养始于20世纪中期,随着对应激状态下代谢变化的认识,以及制药技术的进步,以Dudtick及Randall为代表的学者先后于1968及1969年创立了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本文介绍了对机体代谢的认识、从“营养支持”到“营养治疗”以及对“指南”、“规范”的理解等我国临床营养的主要进步,浅谈了我国临床营养的发展和存在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展望。
  • 摘要:目的:评述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作用。rn 方法:回顾146例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患者,入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术前给予肠内营养,术后进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围绕术后营养指标变化,临床部分结局指标,就诊治过程中的各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rn 结果:本组146例患者NRS评分评分≥3分者91例,<3分者55例;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者118例,平均肠内营养支持时间9.6天,平均肠外营养支持时间5.4天;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70.7±17.1小时;死亡3例,术后感染15例次,其他并发症13例,中位住院日为25.5天。rn 结论:肝切除患者入院后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主,术后需要联合肠外营养,强化护理作用是实施营养支持的保障。
  • 摘要:目的: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pancreatitis,FAP)患者发病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rn 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15例FA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心率(heart rate,HR)、肱动脉平均动脉压(mean brachial artery pressure,mBAP)、左室射血分数(1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桡动脉平均动脉压(mean radial artery pressure,mRAP)、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动脉舒张压(pulmonary artery diastolicpressure,PAD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变化特点。rn 结果:治疗后6小时对比入院时,心率明显下降、CVP明显升高;治疗后12小时对比住院时,HR明显下降;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LVEF明显升高;CO与治疗后6小时相比明显增加。rn 结论:FAP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了解其特点对于液体复苏治疗有重要意义。
  • 摘要:商品化的肠内营养制剂品种众多,组分不同,特点各异,对肠内营养产品进行分类归纳,了解众多肠内营养产品的组成要素和比例、能量密度、渗透压、产品特点及适用疾病,以及剂型等产品信息,临床医生才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营养需求,在进行正确的评估后,选择适用的肠内营养制剂。欧洲肠外和肠内营养协会(ESPEN)继续教育提供了正确选择肠内营养制剂的途径,临床可根据这个途径在众多的肠内营养产品中,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肠内营养产品的特征为患者选择最为适用的营养制剂,使得患者可以在营养支持中获益。
  •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判断重症病人胃排空功能的可行性及指导价值。rn 方法:①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定27名健康受试者的胃排空动能。采用自身对照法,交替空腹饮温开水500 mL(传统法)及300 mL(改良法)充盈胃腔,用B超胃窦单切面法分别测定并计算胃窦切面面积(S空腹、S即刻)、胃窦收缩频率(antralcontraction frequency,ACF)、胃窦收缩幅度(antral contraction amplitude,ACA)、胃窦运动指数(movement index,MI)及胃排空时间(gastricemptying time,GET),并分析传统法与改良法间上述参数的相关性。②应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检测39例APACHEⅡ≥8分的ICU重症病人胃排空功能,并记录其每天的肠内营养应用情况。rn 结果:①改良与传统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定的健康受试者ACF、MI及GET呈一元线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56,0.53,0.55,P<0.05)。改良法与传统法测得的ACA间有差异,但无相关性。②重症病人测得的ACF和MI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GET明显延迟(P<0.05)。③ACF、MI、GET与EN总量及EN百分比明显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MI和GET均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rn 结论:①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可作为床旁胃排空功能评价的客观指标;②重症病人胃排空功能明显下降;③ACF、MI及GET的变化与肠道喂养量相关,对判断重症病人能否接受完全肠内营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自1980年Garland and Garland首次提出太阳紫外b线照射与结肠癌的关系是有维生素D3介导的假设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维生素D3这个一直被人们认为仅仅与人体营养代谢有关微量元素与结肠癌联系起来,许多临床的研究表明体内高维生素D3能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本文从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方面对维生素D3与结肠肿瘤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激素联合低热量营养支持对脓毒症患者的影响。rn 方法 17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为低热量营养83.7kj/(kg.d)+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12U/d,肌肉注射,共计7d)。对照组采用热量125.4kJ/(kg.d)营养支持。蛋白质均为1.5g/kg.d。于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4天和第8天分别测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浓度;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rn 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浓度均有显著改善,IgM、IgG也提高,IgA未见明显差异。rn 结论:生长激素联合低热量喂养可以增加患者的营养耐受性,同时增加蛋白质合成,改善氮平衡。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一种常见且极为凶险的外科急腹症,近年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SAP是由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常继发感染、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达30%,这与SAP引起的机体高代谢、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衰竭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早期空肠营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浅谈了空肠内营养的开始时机,阐述了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单一或联合应用谷氨酰胺(Gln)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全胃切除患者术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将37例接受全胃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Gln组(n=9)、rhGH组(n=10)、Gln+rhGH组(n=10)和对照组(n=8)。术后2天开始进行等氮、等热量的全肠外营养(TPN),持续12天。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尿乳果糖,甘露醇(L/M)、空肠近端粘膜绒毛高度及陷窝深度进行测定。rn 结果:L/M升高的幅度Gln+rhGH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ln组和rhG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绒毛高度和陷窝深度Gln+rhGH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Gln组和rhG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后绒毛高度小于术前(P<0.05),陷窝深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Gln组和rhGH组手术前、后绒毛高度和陷窝深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Gln+rhGH组术后显著大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rn 结论:联合应用Gln+rhGH更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肠粘膜通透性、维持肠粘膜形态完整性。
  • 摘要:1968年美国Dudrick首次报告应用中心静脉营养成功治疗1例先天性肠闭锁。此后,国外临床营养发展迅速,成为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我国成人临床营养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北京、上海的一些小儿外科医生开始进行小儿营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小儿营养支持的历史与现状,浅谈了小儿营养代谢特点,分析了新生儿营养支持的相关知识和基础问题,阐述了新生儿肠外营养方案的实施过程,探讨了新生儿外科疾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情况。
  • 摘要:肠外肠内营养在临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临床药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肠外肠内营养工作。本文主要从合理用药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临床药师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