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肠

小肠

小肠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420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5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836篇;相关期刊1069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东北三省暨内蒙古自治区免疫学学术会议等;小肠的相关文献由10253位作者贡献,包括乔铁、王为忠、黎介寿等。

小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5 占比:78.80%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1.33%

专利文献>

论文:836 占比:19.87%

总计:4207篇

小肠—发文趋势图

小肠

-研究学者

  • 乔铁
  • 王为忠
  • 黎介寿
  • 王建友
  • 刘伟
  • 李宁
  • 陈耀星
  • 李幼生
  • 王恬
  • 田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余利; 蒋玲; 周杰; 候鹏飞; 糜漫天; 易龙
    • 摘要: 目的建立小鼠肠道(包括小肠和结肠)黏膜固有层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3)检测与分析的方法。方法小鼠麻醉后分离小肠和结肠组织,利用不同的消化液分别获得小肠和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悬液,通过CD45^(+)CD3^(-)CD90.2^(+)RORγt^(+)流式分析策略检测ILC3比例,通过IL-23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ILC3的IL-22表达水平。结果小肠和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成功分离,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ILC3细胞分群显著并明显表达IL-22。在小肠和结肠中,ILC3在淋巴细胞中的占比分别为(8.30±2.42)%和(1.43±0.34)%,IL-22^(+)ILC3在RORγt^(+)ILC3中的占比分别为(38.98±8.76)%和(85.86±1.72)%。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小肠和结肠黏膜固有层ILC3的检测和分析方法,为相关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 张厚宁; 盛佳曦; 孙凤涛; 禹璐
    • 摘要: 目的评估256层多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clysis,MSCTE)在诊断小肠结核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63例疑似小肠结核患者行256-MSCTE检查,阳性病例与病理结果相对照,阴性病例与临床随访结果相对照,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5个月。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计算256-MSCTE诊断小肠结核的效能,以评估其诊断小肠结核的价值。结果63例受检者中,61例耐受256-MSCTE检查;2例受检者因出现反复呕吐而不耐受检查。256-MSCTE诊断阳性病例45例,阴性病例18例;最终确诊阳性病例46例,阴性病例17例。256-MSCTE诊断小肠结核的敏感度为93.48%、特异度为88.24%、阳性预测值为95.56%、阴性预测值为83.33%、诊断符合率为92.06%、误诊率为11.76%、漏诊率为6.52%、约登指数为81.71%。结论256-MSCTE诊断小肠结核的效能较高,是评价和诊断小肠结核实用且准确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蔡鹏; 孙小燕; 阿迪莱·艾力; 雷艳; 单宝轩; 赵红琼
    • 摘要: 【目的】研究荨麻促进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植株主要部位,分析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监测麻叶荨麻皮刺与内茎(不含皮刺)水提液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结果】2倍浓度递增(0.1%~3.2%)的皮刺剂量依赖性增加小肠收缩幅度、收缩张力和收缩峰值(P0.05);而内茎浓度达0.4%后使小肠收缩频率减慢(P0.05)。M-受体阻断剂ATr与0.8%皮刺联合用药可使收缩幅度显著减弱(P<0.05)。【结论】荨麻植株的皮刺对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促进作用,且可能部分作用是通过激活M-受体而实现。
    • 李贞; 彭思嘉; 左淑贤; 王月君; 罗海玲; 张英俊; 王占军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人工草场不同饲养模式对羔羊小肠脂肪消化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33只体重[(19.69±0.29)kg]相近的3月龄断奶滩羊公羔,随机分为舍饲组(H组)、人工草场放牧补饲组(GH组)和人工草场放牧组(G组),每组11只。H组单栏饲养,每天饲喂2次;GH组每天放牧4 h,归牧后进行单栏补饲;G组每天放牧12 h不补饲。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不同饲养模式下,G组小肠重量显著高于H组(P<0.05),G组小肠指数显著高于GH组和H组(P<0.05),而十二指肠及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GH组和H组(P<0.05),但空肠的隐窝深度G组显著高于GH组和H组(P<0.05),GH组和G组空肠的肌层厚度显著高于H组(P<0.05)。H组空肠食糜上清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G组(P<0.05)。H组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裂解酶(HMGCL)、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G组(P<0.05)。结果提示,H组和GH组羔羊小肠形态发育更优,H组空肠脂肪酶活性更高,利于脂肪消化;H组羔羊肝脏CPT1、HMGCL、HMGCR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利于体脂沉积。
    • 秦玉梅; 郭庆斌; 黄微微; 郭世杰; 韩剑众
    • 摘要: 肠道是食物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良好的肠道体外培养模型有助于推动新型食物营养物质及功能活性物质的吸收及功效评价方法建立。本文以含有肠道干细胞的肠道隐窝为基础,通过优化不同区段小肠隐窝分离方法和体外培养基组成,建立一套完整的不同区段小肠类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培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进一步证明不同区段小肠类器官与相应肠道组织具有相似结构特征及细胞组成,而且这些性状在传代过程中具有稳定性。结论:本文建立的不同区段小肠类器官培养方法,可能为食品领域研究营养物质功能评价及吸收评价提供良好的体外研究工具。
    • 王德淼; 尚培中; 蒋童新; 张伟
    • 摘要: 近年小肠脂肪瘤临床报道病例不断增多,多层螺旋CT及其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多模态磁共振小肠造影等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消化内镜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微创治疗机会,从而减轻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加快了切除术后康复过程。
    • 贾军峰
    • 摘要: 肠道包括小肠和大肠,是继胃以后的第二个“食物加工厂”。小肠与胃相连,全长约为5-7m,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位于腹部中央。大肠承接小肠,环绕在小肠四周,终末于肛门,全长约为1.5m,可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 陈林凤
    • 摘要: 人体小肠的环形皱襞和绒毛是肉眼不可见的微观结构,可借助物理模型放大,化抽象为具体。根据小肠的工作原理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可生动、直观地呈现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以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
    • 庄培卿; 洪明观; 庄小倩; 陈小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小肠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流程规范化措施对图像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20例进行小肠CT增强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的图像检出合格情况,不良事件、护理质量、舒适度、血压心率波动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图像检出合格率为86.7%,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造影剂渗漏、重复扫描发生率为16.7%,显著高于研究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对照组的血压和心率波动发生率分别为31.7%、33.3%,研究组分别为13.3%、15.0%,研究组的血压和心率波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3、5.502,P<0.05)。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舒适度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2、2.599,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率为83.3%,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5)。结论对小肠CT增强扫描检查中应用流程规范化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图像检出合格率和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 陈哲; 李文洁; 韩旭; 苏鑫; 殷旻皓; 桑慧; 周颖; 朱宏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AI)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领域,包括医学影像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疾病风险预测等。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辅助检测和诊断系统在消化道疾病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文就AI技术在食管、胃、小肠、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推动AI消化内镜个体化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