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肿瘤病理学诊断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肿瘤病理学诊断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肿瘤病理学诊断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安徽黄山
  • 出版时间: 2006-09-15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肿瘤病理学诊断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在恶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肛管直肠恶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作HMB45、S-100蛋白、vimetin等染色.结果: 10例肛管直肠恶黑临床初步诊断恶黑1例,误诊其他疾病9例.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梭形细胞为主2例,小细胞似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10例HMB345、S-100蛋白均阳性,9例vimetin阳性,其中1例CK阳性,LCA阴性.结论: 肛管直肠恶黑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无明显黏液,肛门异物及息肉样突出肛门为特征,临床极易误诊.形态观察支持恶黑起源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和痣细胞,免疫标记提示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HMB45、S-100蛋白、vimetin,三者联合应用能提高恶黑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 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细胞角蛋白20(CK20)在肝外胆管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59例手术切除胆管癌的279枚淋巴结,行CK19、CK20免疫组化染色和常规HE染色,确定有无淋巴结微转移与转移,并与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比较,分析微转移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HE染色诊断率为27.72%,CK诊断率为35.59%(P<0.05),常规HE染色没有淋巴结微转移者,CK染色发现微转移率15.56%,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结论: CK免疫组化染色能检测出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隐匿的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能更准确判断肝外胆管癌病人的预后.
  • 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上皮癌样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通过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3例淋巴上皮癌样肝细胞肝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瘤细胞异型明显,分散小灶分布,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央,有一个清楚的核仁,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细小颗粒,易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成熟,分散在瘤细胞之间.3例中肿瘤细胞CK7(-)、CK8(+)、Hepatocyte(-)、EB病毒(-)、AFP(+),而间质中淋巴细胞LCA、CD20小B淋巴细胞、CD45RO小T淋巴细胞均阳性.结论: 淋巴上皮癌样肝细胞肝癌是一种少见的肝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 摘要:目的: 探讨南方地区胎儿期体质发育数据,为影像诊断、孕期保健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67例引产胎儿的肝、胰及体重进行测量性分析.结果: ①胎儿肝、体重增长速率与胎龄增加成正相关,肝在28周前、33~37周间变化明显,25~28周为体重变化的敏感期,尚不支持胰与胎龄间存在显著关系.②胎儿体重与肝、胰重量、肝脏大小间,孕周与肝、胰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体重与肝重、肝长间的线性关系较强.结论: 可考虑利用肝大小状况对胎儿体重(间接反映发育状况)进行预测.
  • 摘要:自纤维胃镜开展以来,大大提高了胃病的诊断水平,对胃炎、胃溃疡的治疗,以及对胃肿瘤的术前诊断做到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现就我院临床胃镜活检578例病理诊断进行分析,讨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重要意义及在胃镜取材与病理取材中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中胚叶肾瘤的临床理特征.方法: 对9例CMN进行了光镜和部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9例CMN中,男性6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均为3个月以内.镜下特点,肿瘤分经典型和细胞型,经典型细胞为平滑肌束状及编织状.细胞型:细胞呈多边形、短梭形,细胞密集分布,核分裂象较多.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actin部分(+),CD34(-),WT1(-).结论: CMN是小儿肾脏较少见的肿瘤,生后3个月内的婴儿多发,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完整手术切除可获满意的治疗效果.
  • 摘要:在前列腺活检中,经常会碰到组织学类似于前列腺癌的病变,有时靠HE切片难以诊断.前列腺癌的标记物p504s具有较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与34βE12联合标记,对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有很大帮助.
  • 摘要:本文对一例男性患者膀胱小细胞未分化癌,其临床症状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尽感及略有排尿困难2周,B超发现双肾积液10余天入院,无排尿中断及肉眼血尿,尿线及射程无明显改变.B超示双肾积水,左肾囊肿,前列腺增生症.行膀胱镜检查:膀胱内壁不光滑,三角区部黏膜充血明显,输尿管周围黏膜不光滑,颈部10~12点可见黏膜突起如蕈状,蒂不明显.膀胱镜诊断:(1)膀胱炎.(2)膀胱肿瘤.临床诊断:(1)膀胱炎.(2)膀胱肿瘤.肺部及全身其他器官未发现肿瘤.眼观:粟粒大软组织3块,灰白色.镜检:移行上皮黏膜慢性炎,黏膜间质内可见小细胞恶性肿瘤细胞呈片块状、巢状浸润,细胞呈瓜子状或短梭形,核浓染,胞质极少,部分瘤细胞胞质宽广透明(图1~7),初步诊断:膀胱小细胞未分化癌.免疫组化结果:CgA(-)、NSE(-).病理诊断:膀胱小细胞低分化癌。
  • 摘要:约5%~10%前列腺腺癌伴有较多成巢分布的神经内分泌分化灶,小细胞癌多为此类前列腺腺癌治疗后发生,而始发既为纯小细胞癌者少于整个前列腺肿瘤的1%.现1例前列腺小细胞癌,患者,65岁,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硬结,MRI示右侧周围带40mm×38 mm异常信号,血清PSA为1.92μg/L.6点穿刺5条组织内见纯小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PSA、PAP阴性,低分子量CK阳性,高分子量CK阴性,p504S强阳性,CgA阳性,TTF-1、S-100蛋白、NSE弱阳性,Syn、AR、LCA、CEA阴性.患者放疗后2个月发生全身多发转移.综上所述,前列腺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高度恶性、非激素依赖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 摘要:目的: 多重荧光PCR片段分析技术检测NCI方案微卫星不稳定.方法: 应用ABI 3100-Avant型遗传分析仪对54例肿瘤和36例正常人对照样品的5个STR位点(D2S123、D17S250、D5S346、BAT25、BAT26)进行多重荧光PCR片段分析,数据处理使用GeneMapper软件v3.7.结果: 44例散发性肠癌肿瘤组织的MSI检出率为27.3%(12/44),微卫星稳定(MSS)的检出率为72.7(32/44);3例子宫内膜异型增生中检出1例MSI-H,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表现为MSI-H;4例前列腺癌和2例胃腺癌均未检出MSI.正常中国人中此5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及杂合率均与NCBI的参考数据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中国人群中这5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具有种族特异性.多重荧光PCR片段分析技术结合基因测序仪GeneMapper软件进行MSI检测敏感、高效、定量可靠.
  • 摘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肝癌(HCC)及癌旁组织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达,阳性率达82.5%,表明HBV感染与HCC发生密切相关.HBsAg在HCC中表达较癌旁组织中少而弱,可能系肝细胞癌变后不利于HBsAg表达及S基因发生重排或缺失之故.碎点状HBsAg小包涵体,可能为HCC中HBsAg的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对癌旁各病变中HBsAg的观察与比较,发现小细胞LCD(肝细胞结构不良)中HBsAg表达程度显著高于癌旁其他类型病变.由于HBsAg与肝细胞的癌变密切相关,因而支持小细胞LCD更接近癌前病变的观点.HBsAg染色可作为鉴别HBV感染的肝病中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及高分化癌的一种辅助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CK7阳性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7、CK20在68例结直肠癌及20例增生性息肉的表达.结果: 68例直结肠癌CK20表达阳性率89.7%;CK7表达阳性率39.7%,其中结肠癌阳性率35.7%(15/42),直肠癌42.3%(11/26);增生性息肉CK20表达阳性率100%,CK730%.CK7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腺癌分化程度及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K7很可能是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癌变途径发生的结直肠癌标志物之一,检测结肠息肉样病变CK7的表达,可能对判断结肠息肉癌变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非上皮源性常见肿瘤.由于该肿瘤在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和免疫组化表型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和新的发现,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工作中遇到了胃癌/食道癌合并胃肠间质瘤4例,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
  • 摘要:目的: 本实验对乳腺癌组织中肝素酶(Hpa)及bFGF的表达情况进行联合检测,探讨它们在乳腺癌血管生成、转移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5例乳腺癌组织中肝素酶蛋白及bFGF的表达情况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及5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pa及bFGF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高于Hpa及bFGF阴性表达组MVD值;二者共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高于共阴性表达组MVD值及单独一种表达阳性组MVD值.Hpa表达和bFGF表达呈正相关.二者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无关.结论: 乙酰肝素酶和bF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二者的表达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协同作用促进肿瘤的浸润与转移,促进肿瘤间质微血管生成,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 摘要: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erbB-2基因蛋白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乳腺癌的预后判断及内分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0例乳腺癌PCNA、C-erbB-2及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 PCNA、C-erbB-2、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浸润性导管癌(133例)76.7%、67.7%、55.6%、63.2%;其他类型乳腺癌(17例)64.7%、58.8%、64.7%、58.8%;乳腺良性病变0、10%、40%、30%.乳腺癌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C-erbB-2表达阳性组淋巴结转移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浸润性导管癌与其他类型乳腺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CNA、C-erbB-2及ER、PR联合检测有利于更好地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乳腺癌的预后判断及内分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一例皮肤Rosai-Dorfman病的男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诊断,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
  • 摘要:脊髓内肠原性囊肿(intraspinal enterogenous,Cyst)罕见.脊髓内肠原性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病变,绝大多数是胚胎早期发育中的内胚层和背索组织不完全分离造成的。最常见于颈胸段脊髓的前方,肠原性囊肿往往伴随显性或隐性脊柱裂。本文对1例脊髓内肠原性囊肿的病例进行了报道和讨论。
  •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瘤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ocytoma,AFH)的临床病理与形态学的特征.方法: 收集病例2例,均经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光镜下观察.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真皮深层,瘤细胞呈短梭形及卵圆形,排列致密,其间有出血性囊腔,囊壁衬以扁平的肿瘤细胞,肿瘤组织中有较多充血、出血的小血管、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周围由纤维组织形成的假包膜.肿瘤细胞在Vim、MAC387、LYS中呈阳性表达.结论: AFH是发生在软组织的比较罕见的肿瘤,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大部分患者小于20岁,极少见于40岁以上成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最常发生在肢体,其次为躯干及头颈部,66%发生在有正常淋巴组织的部位,肿块多表现为皮下缓慢生长的结节或囊性肿块,无明显疼痛及触痛,平均直径2.0 cm.组织学有4个特点:(1)梭形或卵圆形的细胞组成结节样或实性区域;(2)多灶出血性的囊腔,但无内皮细胞衬覆;(3)慢性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4)肿瘤周围纤维组织形成假包膜.AFH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2002年WHO分类中将其归为不能确定分化的中间性肿瘤,肿瘤可以复发,甚至发生转移,形态学上易与血管瘤,卡波西氏肉瘤等肿瘤混淆.本文总结2例AFH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
  •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组织学起源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鼻咽型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肿瘤呈息肉样,镜下肿瘤位于黏膜下,境界清楚,瘤细胞形态一致,呈卵圆形或梭形,弥漫性排列,细胞质比较丰富,透亮或嗜酸性,细胞边界不清.无核分裂象.肿瘤组织内富于薄壁或扩张的静脉样血管,但未见"鹿角"样血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in、SMA,而CD34、S-100蛋白、HMB45、CK均表达阴性.结论: 鼻咽型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可能起源于血管周细胞的惰性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血管球瘤相关或相同,但与软组织血管外皮细胞瘤不相关.
  • 摘要:目的: 探讨长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长骨2例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进行病理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该肿瘤多见于胫骨,好发于中青年,临床以疼痛性或无痛性肿块为主.光镜下见纤维组织间多个被覆上皮细胞的裂隙样结构及数个大小不等的上皮细胞巢,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上皮细胞巢及裂隙样结构均表达CK14、CK19、EGFR及S-100蛋白.结论: 长骨纤维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长骨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光镜、X线及免疫组化.
  • 摘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高度恶性小圆细胞肿瘤,也有人称为促结缔组织增生的小圆细胞肿瘤、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多向分化的纤维增生性小细胞瘤等.1989年由Gerald和Rosai首先报道,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迄今为止国内外报道近300例,可以预见,随着对本疾病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率会有所上升.为探讨DSR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文献复习,对3例DSRCT的临床经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做一报道.
  • 摘要:介绍虚拟显微镜和虚拟病理切片的原理及其在病理科的应用.虚拟切片技术是集自动显微平台、影像镶嵌等多项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病理学前沿研究领域,目前普遍认为20倍物镜采集的数码图像比较适合作虚拟切片.现阶段虚拟病理切片的应用为远程病理诊断带来了光明,今后虚拟病理切片将和放射影像一样作为病人资料存入病理科的网络服务器中,可以十分方便地用于远程会诊、读片查阅.利用基于图像内容的检索软件,虚拟切片影像数据库将来可为远程肿瘤辅助诊断提供帮助.
  •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已逐步进入"基因组医学"时代.WHO版病理学书名已改为病理学和遗传学(Pathology&Genetics).病理学诊断手段也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基因分子水平. 2004年引进美国ABI 3100-Avant Genetic Analyzer遗传分析仪及相关软件,根据Gene Bank研究成果及WHO Pathology Genetics列出的与疾病有重要意义的基因及其片段,使用基因测序仪测定DNA的核苷酸序列,为临床提供有重要诊断治疗意义的基因信息,受到临床和社会的欢迎.目前对肿瘤、癌前病变和心脑血管疾病开展p53基因5~9外显子,K-RAS基因、BRCA1基因、C-KIT基因、EGFR基因、APC基因、YM-DD乙肝病毒耐药基因和APOE基因多态性序列分析.
  • 摘要:目的: 探讨双标记技术在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的应用.方法: 对81例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进行CD30、BSAP的标记和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进行BSAP/CD30的标记.结果: CD3O、BSAP的阳性率分别81/81(100%)、47/81(50.02%),BSAP/CD30的阳性率为80.25%.结论: 针对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背景细胞较杂、肿瘤性H/RS细胞较少的特点,BSAP/CD30双标记的应用可有效防止背景细胞在免疫组化标记中的影响,对H/RS细胞属性的研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高.
  • 摘要:众所周知,正确的治疗依赖于正确的诊断,尤其是肿瘤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对肿瘤患者的正确治疗和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学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来提高查找恶性肿瘤细胞的来源、分型及病人愈后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实际工作中有些细胞学标本仅靠形态学难以确定肿瘤性质、类型或来源等因此我们根据前人经验摸索出一套细胞学涂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的最佳方法,本文作以简要介绍,仅供同道参考.
  • 摘要:组织芯片是近年来的较为广泛开展的病理实验新技术,使用环钻切割包埋制作方法,标本取材方便、组织定位准确、切片平整舒展,本文对其具体制作方法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 探讨显色原位杂交法(CISH)与免疫组化法(IHC)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一致性以及显色原位杂交(CISH)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Zymed公司生产的HER2 CISHTM检测试剂盒,对69例已由IHC即用型二步法检测c-erbB2表达分别为(+++)15例、(++)32例、(+)6例、(-)16例的乳腺癌石蜡标本进行Her2基因状态检测.结果: 15例c-erbB2表达(+++)的乳腺癌标本中,9例Her2基因扩增,其余6例无扩增;32例c-erbB2表达(++)中,23例Her2基因扩增,其余9例无扩增;6例(+)和16例(-)乳腺癌标本,Her2基因全部没有扩增.结论: IHC是初步筛查Her2基因状态的首选方法;IHC(+++)和(++)的乳腺癌标本存在一定数量的假阳性,需进一步用CISH法确诊.
  • 摘要:目的: (1)探讨乳腺癌前驱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要点;(2)进一步印证WHO分类的可行性.方法: 乳腺标本131例,包括DIN152例(包括ADH35例,低度DCIS17例),DIN2(中度DCIS)8例,DIN3(高度DCIS12例).镜下观察ADH和低、中、高度DCIS的细胞特征及形态结构.结果: ADH组共35例,18例ADH显示了UDH结构,在UDH的背景上混杂有非典型细胞或特征性结构,以搭桥和拱形为主;另17例显示了与低度DCIS相似的结构和细胞学特征.DCIS组共37例,按结构特征分类:实体型7例、筛状型6例、粉刺型11例、混合型13例(实性、筛状、拱形、微乳头状、乳头状两者以上混合).低度者细胞大小、形态一致,体积稍大,异型性不明显,细胞界限清楚,间隙一致,结构单一,核圆形,核质比例轻度升高,有者可见核仁,无坏死;中高度者细胞极性消失,异型性明显,核深染,中度可见灶状坏死,高度则可见大片坏死.结论: (1)ADH、低度DCIS与中高度DCIS在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有明显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2)部分ADH具有与低度DCIS相似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难以鉴别,WHO新分类中将ADH和低度DCIS合并为DIN1是可行的.(3)诊断这类病变应依赖于病理形态特点.
  • 摘要:儿童的多数恶性肿瘤,包括实体瘤与非实体瘤,在病理学上大多表现为一致性小细胞(母细胞)组成的肉瘤,以往曾经被称为"small blue cell sarcoma",其病理诊断有时十分困难.近年来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和基因重排、染色体易位检测技术的发展,儿童的小细胞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了巨大的进展,同时带来治疗上的进步.目前多数儿童的淋巴瘤/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可以说,儿童淋巴瘤/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先于成人肿瘤,尤其是实体瘤。
  • 摘要:目的: 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5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广泛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5例肿瘤光镜下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化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desmin和SMA阳性,CK和CD10阴性.5例患者随访时间不长,现均存活.结论: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子宫间叶肿瘤,属PEComa范畴,有较特征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复习文献知该肿瘤有良、恶性潜能不能确定和恶性3类.
  • 摘要: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的方法观察35例1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和10例正常增生期的子宫内膜中GnRHR的表达.结果: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GnRHR阳性表达为30.00%(3/10),而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nRHR的阳性表达为37.14%(13/35).讨论:正常的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存在着GnRHR.部分GnRHR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同时伴有ER和PR的表达,提示这些癌细胞中的GnRHR可能得到雌激素的调节.c-erbB-2呈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对激素受体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少数肿瘤组织内的GnRHR,ER,PR三种激素受体依然存在,反映部分肿瘤细胞在癌基因突变时GnRHR及ER,PR并未完全受到破坏.
  •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LP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通过对6例LPD的临床病理分析,探讨该病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结果: 肿瘤在腹腔内呈多发性结节状生长并突出于腹膜表面,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瘤细胞呈束,相互垂直交错排列,除其发生部位和生长方式不同外,其他组织学改变类似于普通平滑肌瘤.结论: LPD是发生于腹腔内的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可结合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组织形态等正确诊断该病,注意与分化好的平滑肉瘤相鉴别.
  • 摘要:目的: 研究外阴鲍文氏病和鲍文样丘疹病的免疫组化和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发生在外阴的39例鲍文氏病、34例鲍文样丘疹病和32例鳞状细胞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 鲍文氏病属于原位癌而鲍文样丘疹病可视为良性病变.p27在鲍文样丘疹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鲍文氏病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P<0.01).Ki-67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鲍文氏病和鲍文样丘疹病(P<0.05).结论: 通过免疫组化可以评估鲍文氏病和鲍文样丘疹病的恶性潜能并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子宫平滑肌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罕见的低度恶性子宫平滑肌间质肿瘤采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见肿块胶冻样,质软,色褐,界限欠清;肿块内有一灰白色区域,质硬,旋涡状,与胶冻样部位界限尚清.光镜检查胶冻样区域:多量小动脉及较多小的圆形、卵圆形到梭形细胞,细胞质较少,染色质较深,细胞核轻度异型,核分裂象0~1/10HPHF,其中夹杂少量多核细胞,肿瘤局部有灶性坏死.呈舌状浸润子宫肌层.SMA、CD10阳性,Caldesmon、desmin阴性.灰白色区域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呈旋涡状或条索状排列.SMA、Caldesmon、desmin:阳性;CD10:阴性.结论: 恶性子宫平滑肌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易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能很好的将其与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黏液样平滑肌肉瘤进行鉴别.本病治疗与预后同相应的内膜间质肿瘤.
  • 摘要: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肾上皮样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表现,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SMA、Vim、CK、EMA、Lys、S-100蛋白和FⅧRAg的表达情况.结果: 2例肾上皮样AML中1例被临床误诊为肾癌,另1例的临床诊断为肾良性肿瘤.其组织结构为上皮样和少量短梭形的瘤细胞密集排列成片,细胞质嗜酸性,细胞核较大且深染,散在多核瘤巨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可见少量核分裂象.HMB45、SMA和Vim表达均为阳性,而CK、EMA、Lys、S-100蛋白和FⅧRAg均为阴性.结论: 肾上皮样AML没有特殊的症状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临床容易发生误诊,其诊断要靠病理活检,并且因其组织形态复杂多变,确诊应结合免疫组化结果.
  • 摘要:1999年Srigley等首先描述了一种"伴有明显梭形细胞改变可能与髓袢有关的不同寻常型肾癌".2004年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确定为一种新的肾上皮性肿瘤,并命名为"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of kidney).该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以往常被诊断为高度恶性的肉瘤样癌、集合管癌.由于是新近认识的少见肿瘤,为了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本文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 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癌细胞的表面形貌差异与其转移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光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3种遗传背景一致,具有不同转移特性的大肠癌细胞株SW620(选择淋巴道转移)、SW480(血道和淋巴道转移)SW480/M(选择肝转移)的表面形貌结构.结果: 3个细胞系主要由4种形态细胞构成,包括类圆形细胞、单极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及瘤巨细胞.SW620瘤细胞变形明显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较多,表面有较多的微细绒毛和胞突,瘤细胞间黏附不紧.SW480/M4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分化的特点,主要由类圆形和单极细胞构成,细胞与细胞连接紧密,胞质融合,细胞膜表面特化结构不明显.SW480细胞形态介于SW620和SW480/M4之间.结论: 常规培养下3种瘤细胞的固有的表面形貌存在差异,与其相对应转移特性具有相关性.
  • 摘要: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34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的瘤细胞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胞质嗜酸性较经典的平滑肌瘤者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CD117和CD34的阳性率为88.2%(30/34)和76.5%(26/34).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GIST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胃黏膜肠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观察PTE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以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TEN在胃黏膜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单发或多发的2~3 mm大小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为12.24%(6/49).(2)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下反光较正常胃黏膜强8.16%(4/49).(3)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呈鱼鳞状,一般呈条片状或弥漫性分布为16.32%(8/49).(4)黏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为63.26%(31/49).内镜诊断符合率95.5%.在肠型胃癌组织中PTEN水平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在不同型肠化生中,PTEN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4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肠化生的特异性标志.PTEN在肠型胃癌的多步骤多阶段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p53和Bcl-2表达与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低度恶性、高度恶性伴低度恶性以及高度恶性肿瘤组织中Bcl-2阳性率分别为79.4%、57.1%、40.9%,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阳性率31.4%,高度恶性组p53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53和Bcl-2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MALT的恶性度从低到高的转化中,p53和Bcl-2基因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胃黏膜、结肠黏膜癌变过程中硫酸黏液的变化及p53蛋白的表达,寻找有助于胃癌、结肠癌发病高危人群的随访指标,以提高胃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应用黏液组化染色高铁二胺-阿尔辛蓝(HID-AB)染色法,对60例慢性胃炎伴肠化、27例胃癌癌旁肠化及35例胃腺癌的胃黏膜组织,24例正常结肠黏膜,71例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癌的结肠黏膜组织进行黏液分泌变化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vision两步法,检测胃腺癌、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腺癌中硫酸黏液阳性组及阴性组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硫酸黏液阳性率在胃黏膜组中,胃腺癌和癌旁肠化(91.43%,92.67%),高于慢性胃炎伴肠化(30%)(P<0.05);在结肠黏膜组,结肠腺癌(22.41%)(P<0.05)低于正常结肠黏膜(91.67%)及溃疡性结肠炎(63.38%)(P<0.05).p53蛋白的检出率:硫酸黏液阳性胃腺癌(60.40%)高于硫酸黏液阴性组(22.41%);硫酸黏液阴性结肠癌(53.33%),高于硫酸黏液阳性组(21.43%);硫酸黏液阴性组p53蛋白阳性率结肠癌(53.33%)高于溃疡性结肠炎(6.67%)(P<0.05).结论: ①胃黏膜出现分泌硫酸黏液的肠上皮化生与胃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②结肠黏膜中硫酸黏液分泌减少,在癌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③对胃癌、结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胃黏膜肠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访硫酸黏液分泌变化及p53蛋白的检出,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病例,从而提高胃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 摘要:目的: 对18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头及乳晕区浸润情况进行观察.方法: 采用整个乳头及乳晕区全部取材病检方法检出乳头及乳晕区浸润者29例,总阳性率16.1%.结果: 其中Ⅰ期乳腺癌受浸率6.9%,Ⅱ期12.6%,Ⅲ期30.4%.观察肿瘤期别、肿瘤位置、乳头大体表现等特征与乳头乳晕受累的密切关系.肿瘤期别与乳头乳晕受累成正比(P<0.05).肿瘤位置距头越近,乳头受累机率越大(P<0.01).乳头大体表现一旦异常,镜下多有浸润.结论: 严格掌握保留乳头乳晕的适应症条件.乳腺癌保留乳房成型术能更加安全.
  •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第18、19、21外显子基因突变状态.方法: 32例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通过模板DNA提取、定量和Touchdown PCR扩增EGFR exon 18、19和21序列,进行正、负链基因测序分析,并与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标本对照.结果: 3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发现7例共9种突变,即已报道的5个19外显子缺失和未见报道的21exon T>G(L833V)及A>T(H835L)杂合性突变,另有2例内含子多态改变.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突变率为9/32(28.1%)肺腺癌突变率为31. 6%.结论: 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突变率与已报道的亚洲人女性肺腺癌的突变率类似,但存在中国人自身新的突变位点(L833V和H835L)及内含子改变,该突变率与国内易瑞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基本吻合.
  • 摘要:目的: 探讨肺原发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5例肺原发滑膜肉瘤的大体、镜下形态、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原发滑膜肉瘤为圆形或结节状肿块,灰白色,质中等或偏软,部分鱼肉状有坏死;组织学3例为单相梭形细胞型,双相型1例,低分化小细胞型1例;免疫组化特征为EMA、VIM及CD99 5例均见表达,CKpan、CK7、CK19、BCL-24例多少不一的表达,MyoD1、MSA、SMA、CD117、HMB45、CAL、TTF-1均未见表达.结论: 肺原发滑膜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应注意和转移性滑膜肉瘤及其他上皮肿瘤和少见间叶肿瘤区别.
  •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既能直接反映肺癌组织局部病变信息又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BALF.CEH)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根据胸部X线片或胸部CT及镜下特征定位,钳取病变组织及刷片后,用0.9%生理盐水在该肺段开口多次灌洗,然后回收其灌洗液经高速、快速离心取沉淀物涂片与活检,刷片,术后痰检等标本同时作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72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腺癌34例,鳞癌12例,小细胞癌14例,肺泡癌8例,未定型癌4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钳取活检(TBLB)刷片(BB)及术后痰检(PBS)阳性结果分别为:80.6%(58/72)、64%(46/72)、50%(36/72)、22.2%(16/72).BALF与TBLB,BB,PBS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 对周围型肺癌行选择性支气管BALF肿瘤细胞学检查,可作为肺肿瘤组织局部"液相活检"的一种方法,特别是癌组织局部损伤后的"活检",为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提供可靠依据.如以BALF结合TBLB,BB等多种方法联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在肺癌的诊断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 摘要:2004年成都淋巴瘤分类修改稿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以淋巴瘤的深入研究为先导,对淋巴瘤的警惕性普遍提高,很多患者得到正确诊断.但另一方面,由于试剂来源的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仅局限于少数科研单位和大医院,在鉴别诊断上尚存不少问题.我院收治的患者多数来自本地县乡级医院,我们分析1998~2006年6月间的会诊病例时发现过诊病例约占30%.这些患者被诊断为淋巴瘤后,经受不必要的化疗之苦,作为病理工作者对这些患者,心情十分沉重,有必要引为教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