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磺酸伊马替尼

甲磺酸伊马替尼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7803篇;相关期刊225种,包括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肿瘤诊疗新进展及新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八届中国西部肿瘤学术大会、2013抗肿瘤药物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北京论坛暨第一届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年会等;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相关文献由1430位作者贡献,包括吕爱锋、赵军军、洪承杰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6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7803 占比:98.62%

总计:28192篇

甲磺酸伊马替尼—发文趋势图

甲磺酸伊马替尼

-研究学者

  • 吕爱锋
  • 赵军军
  • 洪承杰
  • 钟慧娟
  • M·马兹
  • 严荣
  • 杨浩
  • 许永翔
  • 张燕
  • 张素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春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接受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外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5年生存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情况、完全分子学缓解率情况、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外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为92.00%(23/25),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为96.00%(24/2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355,P=0.552);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均未有明显差异,提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与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相当。
    • 苏凤; 汪一帆
    • 摘要: 采用定量核磁共振法(qNMR)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质量分数。采用Bruker AVANCEⅢ6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核磁共振氢谱,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进行质量分数测定,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相比较。当m(甲磺酸伊马替尼)∶m(马来酸)为0.92~5.77时与定量峰面积比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简称RSD)分别为0.93%,1.6%,1.08%。qNMR法测得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质量分数为98.6%,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98.2%)基本一致。建立的qNMR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用于甲磺酸伊马替尼质量分数测定。
    • 刘晨旭
    • 摘要: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药物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复杂,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混合式教学引入药物化学教学中,通过对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期为祖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制药专业技术人才。
    • 周红琳; 李源; 刘洋; 贾一凡; 王新芳
    • 摘要: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发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羟基脲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羟基脲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免疫功能、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EGF水平、bFGF水平降低,观察组VEGF水平、bFGF水平及CEA水平、CA125、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淋巴细胞CD8^(+)、CD4^(+)/CD8^(+)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 金英
    • 摘要: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难治性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20年11月收治的难治性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化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比较两组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缓解(CR)率、生存(OS)时间、无复发生存(RFS)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88.89%、中位生存时间为30.63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5.12个月,均高于对照组的38.89%、11.62个月及9.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难治性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 李红; 李洋; 曹鸿鑫
    • 摘要: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培门冬酶+去甲氧柔红霉素(VDLD)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7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分为联合组(n=40)和对照组(n=37),联合组患儿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LD方案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VDLD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近期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计算CD4^(+)/CD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4^(+)、CD8^(+)水平和CD4^(+)/CD8^(+)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患儿CD4^(+)、CD8^(+)水平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与对照组患儿的10.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LD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远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 陈书平; 李艳平; 王雅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LD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疗效及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VDLD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37例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LD化疗方案治疗.比较2组的近期疗效、血常规及凝血指标、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异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以上各项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LD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近期疗效满意,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血常规及凝血指标,提高免疫功能,并且用药安全性可靠.
    • 万军
    • 摘要: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8例,进展期2例,慢性期29例,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比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性、效果.结果:慢性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进展期,P<0.05,进展期的耐药性高于慢性期,P<0.05.慢性期组临床效果高于进展期组,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 王东海
    •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12~2019.12月期间我院血液内科初治的2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化疗,研究组在羟基脲过渡治疗后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血液学缓解有效率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遗传学缓解有效率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在细胞遗传学缓解方面,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化疗.
    • 汤卢伟; 安明伟; 唐勇; 李炳辉; 叶梦琪; 刘光; 王艳茹
    • 摘要: cqvip:胃肠道间质瘤定义为胃肠道、肠系膜和网膜中的KIT蛋白(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阳性间充质梭形细胞、上皮样或偶尔多形性间充质肿瘤,通常(约95%)表达为KIT蛋白,并且通常(高达90%)含有编码Ⅲ型受体酪氨酸的基因突变[1]。发生在直肠的间质瘤较为少见,占所有直肠肿瘤的0.1%[2],因其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和特殊的发病位置,早期诊断和治疗直肠间质瘤这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挑战性。故本文报道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并检索近10年于PubMed发表的文献,来探讨该病的发病位置、临床表现和手术方式,现报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