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6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170958篇;相关期刊593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高峰论坛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文献由4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文莉、李扬秋、杨文华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0958篇
占比:98.97%
总计:172732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研究学者
- 冯文莉
- 李扬秋
- 杨文华
- 王小中
- 刘静
- 陈少华
- 宋永平
- 杨力建
- 曾建明
- 钱林生
- 李静
- 金洁
- 黄峥兰
- 余先球
- 刘红
- 刘霆
- 吴英理
- 孟凡义
- 房佰俊
- 李薇
- 陆益龙
- 黄宗干
- 刘启发
- 吴德沛
- 朱彦
- 李杰
- 李玉峰
- 林江
- 王冠军
- 王椿
- 耿素霞
- 魏旭东
- 于波海
- 周健
- 孙玲
- 巴荣
- 张日
- 张涛
- 朱焕玲
- 梁英民
- 王伟
- 肖志坚
- 费嘉
- 邱录贵
- 郝征
- 钱军
- 陈宝安
- 马军
- 高炳华
- 刘晓力
-
-
白平;
胡陵静
-
-
摘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为0.36/10万,占成人白血病的15%。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善了CML的预后,但对于急变期CML、TKIs耐药和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难治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半年。我们用健脾益肾法治疗CML 1例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
-
付春梅
-
-
摘要:
目的:探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接受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外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5年生存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情况、完全分子学缓解率情况、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外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为92.00%(23/25),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为96.00%(24/2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355,P=0.552);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均未有明显差异,提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与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相当。
-
-
罗丽;
祝先进;
施鹏冲;
陈鹤鸣;
李钊钟;
宋艳芳
-
-
摘要:
目的探讨红细胞参数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诊断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反应性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CML-CP患者155例(CML-CP组)以及17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TKI治疗时患者的治疗反应性,进一步将CML-CP患者分为敏感组(105例)和耐药组(50例)。比较对照组与CML-CP组的红细胞参数,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红细胞参数对CML-CP的诊断效能;比较敏感组与耐药组的红细胞参数,并评价红细胞参数对CML-CP患者TKI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ML-CP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升高,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诊断CML-C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0,截断值为13.7%,灵敏度为98.7%,特异度为92.1%。Hb、HCT、MCHC和RDW联合检测诊断CML-CP的AUC为0.980,灵敏度为98.1%,特异度为93.3%。耐药组MCH低于敏感组,RDW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预测CML-CP患者TKI治疗反应性的AUC为0.633,截断值为17.4%,约登指数为0.2476,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64.8%。结论Hb、HCT、MCHC和RDW在辅助诊断CML-CP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RDW的诊断效能最佳。RDW在预测TKI治疗反应性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
陈亚勤
-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规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施加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30个月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为95.35%(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83.72%(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元化健康教育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中,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预后。
-
-
尹凤雷;
许卫星;
李淑晨;
张薇;
王娟;
马洪玉;
赵芳;
刘静
-
-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Ⅰ型细胞因子受体与JAK2V617F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4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PN患者50例设为MPN组,另选择同期健康者45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和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设为CML组,运用定量逆转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对受检者外周血或骨髓JAK2V617F突变及Ⅰ型细胞因子受体[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PN组中30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占比60.00%,其中PMF患者、ET患者以及PV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73.33%、55.00%,但正常对照组和CML组无JAK2V617F突变情况。CML组c-Mpl、GCSFR、EPOR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MPN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N组中JAK2V617F突变阴性初治和JAK2V617F突变阳性初治患者的c-Mpl、GCSFR以及EPOR的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V617F和Ⅰ型细胞因子参与MPN的发展,并且在多种造血系统肿瘤疾病中Ⅰ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高,但并不是决定MPN发病的唯一因素。
-
-
赵俊婷;
刘晓英;
曾孟兰;
魏锦
-
-
摘要:
Trousseau综合征是肿瘤引起全身凝血功能异常的一种副癌综合症,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报道较少,而CML继发继发肿瘤导致Trousseau综合征的病例国内外罕见。现将1例CML伴Trousseau综合征诊断肺癌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1岁,因“反复下肢肿胀伴疼痛3月+”于2021年2月27日入院。
-
-
王珂;
尹列芬;
杨欢;
许逸风
-
-
摘要: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抑制BCR-ABL基因,改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长期生存,与正常人寿命无差异。CML患者使用TKI早期出现不良反应较轻,可对症处理或自行恢复,较严重时可考虑更换TKI。国内报道TKI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多表现在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文献报道少见,本文通过查询国内外文献,对TKI引起骨髓、心血管、肺、肝胆胰、胃肠、皮肤、骨骼肌、肾和血糖血脂异常及液体潴留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及处理进行综述。
-
-
廖志华;
刘静;
李书琪;
姚芳苡;
黄波;
章海斌;
张静;
王小中
-
-
摘要:
目的探讨METTL14在伊马替尼(Imatinib,IM)敏感和耐药慢粒(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PKM剪接体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的健康对照组、CML慢性期、CML急变期各5例外周血或骨髓,运用RNA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进行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另收集30例IM敏感的慢性期CM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作为IM敏感组,10例IM耐药急变期标本作为耐药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40例临床样本中METTL14基因差异表达,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METTL14和PKM剪接体的相关性,同时通过SRAMP网址预测PKM基因是否含有m6A修饰位点。结果RNA测序结果显示,分别与对照组和慢性期比,急变期基因表达谱有很大的差异,且差异基因显著富集的是剪接体功能通路;METTL14 mRNA在IM敏感组和耐药组中相对表达量分别是(13.720±2.512)和(21.450±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qRT-PCR结果显示METTL14 mRNA在敏感组中的表达较耐药组显著降低(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METTL14 mRNA表达水平与PKM2/PKM1比值呈正相关(r=0.495,P=0.005);SRAMP网址预测PKM基因9号外显子区域高度富集m6A修饰位点。结论高表达的METTL14介导的m6A修饰PKM基因外显子9使其高度甲基化而不被剪接,PKM1生成减少,PKM2相应增多,从而促进CML耐药,为探讨CML耐药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
-
张赵光;
杨建军;
董琳
-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7年前因发热来我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6.62×10^(9) L^(−1),红细胞计数3.08×10^(12) L^(−1),血小板计数1169×10^(9) L^(−1),余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经患者同意,行骨髓穿刺活检。结果与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一致。后对BCR-ABL1融合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BCR-ABL基因拷贝数为603拷贝,ABL1基因拷贝数为1460拷贝,BCR-ABL/ABL比值为41.3014%。
-
-
马志英;
李婕;
金娜;
邹浩
-
-
摘要: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口服羟基脲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均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儿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记录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缓解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5.0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2%,与对照组患儿的31.2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可以调节血清TGF-β1和VEGF表达,提高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效果。
-
-
金芳芳;
余爱萍
- 《《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索综合性护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睡眠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n 方法:选取2016年2月13日至2017年2月13日期间本院收治的7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将其随机化分组,两组各有3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综合性护理和常规护理.rn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DS(23.43±2.69)分、SAS(22.05±3.98)分、社会功能(96.38±2.47)分、物质生活(97.85±1.36)分、躯体功能(96.38±2.15)分、心理功能(97.11±1.36)分、PSQI(9.65±1.58)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综合性护理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负面情绪.
-
-
- 《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慢粒发病率约占全部白血病的15%,杨文华教授根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病证结合,现将杨教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验做以介绍,慢粒乃本虚标实、痰毒瘀患,慢粒治疗大法当祛邪扶正杨文华教授选取以温病代表方剂为主,从疏利少阳三焦,把握气、水、血关系,补气、理气、化痰、通络、逐瘀、散结相互配合。在治疗中,贯穿扶正祛邪的总原则,但根据辨证"随其所得而攻之",体现了扶正与祛邪之间变化的灵活性。在遣方中体现了杨文华教授"法方合一"的重要原则,疗效明显,增强治疗信心,以利于疾病向愈。
-
-
Francois-Xavier Mahon;
江倩
- 《2018ASH北京传达会》
| 2018年
-
摘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靶向治疗成功的最好范例.今天,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CML患者总体生存已经接近于健康人群.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更长远地去改善CML患者的临床结果?一些临床试验表明,一些患者Tkl治疗后获得持续的深度分子学反应可以尝试停药,并且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一定会复发.一些长期的随访研究中,相当数量的患者达到无治疗缓解(TFR).未来,TFR应该被认定为评价临床试验成功的标准,尤其是要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经济层面的因素.因此,今后是该讨论治愈CML这个主题了.
-
-
李昕;
王二华;
邓倩;
陈方平
- 《2017中国血液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极大改善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预后,但随维持治疗时间延长,CML出现克隆演变,部分突变导致BCR-ABL激酶构型的变化而对TKI的耐药.二代-TKI如尼诺替尼,达沙替尼等对抗大多数BCR-ABL突变所致耐药,但对T315I突变的BCR-AbL无效.三代TKI博纳替尼可有效治疗BCR-ABL T315I突变,但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且价格昂贵;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受供者来源、经济条件、患者自身基础状况等条件限制.因此亟待更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用于治疗BCR/ABL T315I突变的CML。2015年Nature一篇文章的体外试验发现,VEGF受体抑制剂Axitinib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水平有效对抗BCR-ABL T315I突变,但治疗BCR-ABL T315I的有效血药浓度不足以抑制未突变的BCR-ABL1。医院收治一名38岁CML的男性患者,在接受两年半的TKI治疗(伊马替尼哒沙替尼)后,出现BCR-ABL T315I突变,检测发现患者体内同时存在T3151突变和未突变两种BCR/ABL克隆;联合应用阿西替尼6mg qd和达沙替尼150mg qd治疗,2月后患者的BCR-ABL拷贝数下降为原来的10%,后继进行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随访1年,BCR-ABL持续阴性。通过临床应用证实Axitinib联合达沙替尼治疗BCR/ABL T315I突变CML安全有效,为T315I突变所致TKI耐药CML患者治疗提供新途径和依据。
-
-
TENG Wen-jing;
滕文静;
SUN Chang-gang;
孙长岗
- 《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遗传相关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两部分,探索经典方剂大黄廑虫丸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内在机制及生物学行为.rn 方法:筛选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的CML遗传相关基因,应用Cytoscape 3.0软件和插件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 2.8,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CML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应用插件Clusterviz,发现网络中的可能包含的分子复合物;基于DAVID,富集分子复合物的生物学通路.针对关键通路JAK2-STAT5,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进行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大黄廑虫丸对K562细胞增殖及JAK2、STAT5表达的影响.rn 结果:CML是一个受多种信号通路、多种基因构成的网络体系协同调控的复杂过程,并非简单地由某个基因或某条信号通路控制;而在该信号网络中,JAK2-STAT5很可能是"关键调控点",大黄廑虫丸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其内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JAK2-STAT5的表达有关.rn 结论:CML蛋白质基因网络复杂,其中JAK2-STAT5很可能是关键节点,而大黄廑虫丸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机制之一是降低JAK2-STAT5通路的表达.
-
-
张伟锋
- 《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肿瘤药物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从中药中筛选抗肿瘤药物,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有很多中药单体进入了临床研究或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如鸦胆子、紫杉醇、喜树碱、苦参碱、葛根素等.蝎毒多肽(PESV)是传统中药全蝎的主要有效成分,ESV为含50~60氨基酸的多肽混合物,纯度89.1%,分子量6000~7000,大多数有3~4对二硫键交联而成,该研究证实,蝎毒多肤具有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并且此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但是抑制K562增殖、导致凋亡及诱导分化的机制,仍然需进一步的研究。
-
-
Yayun Wang;
王雅云;
崔中光;
Zhongguang Cui;
Guanglun Li;
李广伦;
Xue Shi;
史雪;
Hong Xu;
许宏;
Yang Zhou;
周扬;
赵腾;
Teng Zhao;
Hongguo Zhao;
赵洪国
- 《山东省抗癌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省第四届肿瘤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临床选择. 方法:对近3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时间节点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估不良事件. 结果: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治疗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77%、79%和67%,6个月为89%、88%和81%,12个月为92%、91%和90%.三组治疗3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55%、53%和33%,6个月为71%、73%和51%,12个月为86%、88%和69%.三组3个月达到BCR/ABLIS≤10%的患者率分别为85%、86%和67%.3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11%、9%和1%,6个月为27%、29%和9%,12个月为49%、50%和28%.达沙替尼组2例(4%),尼洛替尼组2例(5%)出现疾病进展,而伊马替尼组6例(8%)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药物安全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结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及尼洛替尼较之于伊马替尼,治疗反应更快,缓解程度更深,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