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
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

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内蒙古通辽
  • 出版时间: 2016-07-07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作为一种转录抑制因子,含有结合甲基化DNA和转录抑制两个特征性的结构域,具有调节转录激活、调节染色体构想等多种功能,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来的研究表明,MeCP2基因突变、细胞中表达水平的降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这已成为研究基因型与风湿免疫性疾病关系的一个热点.本文就MeCP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的研究和中医药治疗SLE的进展作一综述.SLE患者在大部分病程阶段表现为"肝肾阴虚为本,毒、热、瘀为标"的虚实兼夹之象,针对此病机,范永升教授创立了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滋阴益肾"为治则的"解毒祛瘀滋阴方",此由生地黄、炙鳖甲、青篙、白花蛇舌草、赤芍、丹皮等10味中药组成,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该方具有调节细胞免疫的功能、参与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MeCP2作为人免疫系统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深入地研究其结构功能和作用靶基因,使中医药在治疗SLE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利于对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有益的参考。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1].治疗方面,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以生长因子、沙利度胺和输血为主,而治疗高危患者则以去甲基化药物、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为主,分析了补脾益肾复元汤联合司坦唑醇片的治疗效果及T细胞亚群的水平变化,发现联合治疗后患者的CD,CD4/CD8比值均高于单纯西药组,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复方补肾冲剂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MDS肾阳虚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复方补肾冲剂能调整MDS患者T细胞亚群分化失衡状态,促进CD4+细胞的分化,抑制CD8+细胞的过度分化,提高CD4+/CDB+比值,从而解除CDB+细胞对造血的负调控作用,细胞因子是免疫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近期研究显示中药复方还可以直接影响造血因子,还包括中医药对MDS基因克隆选择及表达的作用,中医药对MDS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中医药治疗MDS的免疫细胞表型改变等。
  • 摘要:依据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过程中的临床症状,从蒙医学理论角度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中期和晚期.初期属蒙医学"未消毒症"范畴.是因为长期大量服用了含有人体非必需物质酒精而导致胃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泛酸、食欲减退,胃部出现烧灼感等"希拉"增盛性症状.而中期和晚期属"通拉嘎未消症"范畴.主要出现非正常性脂肪过盛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腹部肥胖、四肢消瘦、食欲减退、面色灰暗、乏力等.而通拉嘎-5(红花、石榴、桂皮、荜茇、白豆蔻)是蒙医学中治疗"通拉嘎未消症"的代表性方药,具有调节胃之消化能、促进精华(通拉嘎)与糟粕(楚布)的分解、祛除"巴达干萨撒利苏"之功效.因此将其选定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蒙医三根调节法及其代表性方剂对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当中调节"三根"之一"巴达干"的代表性方药.从本试验结果来看,模型组与空白组间血清和肝组织中的TC和TG指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血液和肝脏中TC和TG出现了显著升高。而通拉嘎-5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血清TC,TG均有显著性差异。通拉嘎-5高、中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肝组织中TC,TG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通拉嘎-5对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并且也证实了中剂量通拉嘎-5为最佳治疗剂量。通拉嘎-5的降脂作用可能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理之一。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仍无较好的的治疗方法.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有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肿瘤特性,近来报道此药对白血病有效,而对MDS的作用国内外少有报道.本文观察Triptolide诱导SKM-1细胞凋亡,探讨其机制.本研究发现,Bcl-2表达随Triptolide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而下降,Bax表达则上升,且SKM-1细胞出现典型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示细胞凋亡率增加,说明Triptolide可能通过下调Bcl-2水平和上调Bax水平,使Bcl-2/Bax比率下降,促进细胞凋亡。
  • 摘要:过敏性紫癜是以全身性弥漫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伴有IgA为主的免疫沉积.临床以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炎为主要表现,其中儿童肾脏受累发生率为20%~60%.过敏性紫癜所引起肾实质的损害称为紫癜性肾炎,其预后相对较差,且易于复发、较难治愈,部分病程迁延,可发展至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紫癜性肾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血尿伴蛋白尿型最多,因其易于反复,故其治疗也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在本期治疗中,要注重疏风清热、清利湿热、养阴透邪、凉血止血等相互兼顾,辨证施治,使驱邪而不伤正。阴虚火旺者方选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湿热蕴结者,需兼顾利湿与清热。
  • 摘要:紫癜病属中医"血证"、"发斑"范畴,古代医家多从热、虚、瘀等方面论述,现代医家将其证候归结为热盛迫血、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阻滞四种.紫癜病之热有实热(火)、虚热(火)之分.正如《景岳全书·血证》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此为实热(火)所致紫癜病的病机要点;《血证论·咳血论治》云:"凡病血者……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指出阴虚火旺是常见的紫癜病致病原因.而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温阳药如姜、桂、附以大扶颓衰之元阳;配潜镇药如三甲磁石以潜制其虚亢之阳,具有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的作用,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的阳虚证。因此在治疗紫瘫病时,应加以重视。若病人却有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的阳虚证(紫瘫病之阴证),应酌情考虑使用温潜之法。
  • 摘要:目前,病证结合是中医临床重要的诊疗模式,其特点是既注重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又重视对中医证候的辩证施治.在中医研究领域,在研究一组中药能否用于治疗疾病,或要探讨临床疗效很好的一组作用机理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予以证实.但由于在动物实验中不能充分运用中医四诊理论(缺少问诊、切诊与舌诊),复制的动物模型多为疾病模型,而缺乏中医证候表征.为解决这一难题,通常在建立疾病慢性基础上,研究者在施加其他干预方法建立一个病加证或证加病动物模型.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与疾病发生、进展之间有一些差距.就此,提出了"既然能够复制疾病模型,就可以通过模型小鼠的某些外在表征观察,找到与人类疾病相似的中医证候特征".基于这一假设,对三批非附加如何干预条件复制的ITP小鼠模型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按照拟定的ITP病证结合模型辨识标准,评估注射APS的被动性免疫造模法复制的ITP小鼠模型是否能模拟人类ITP发病过程与临床特征.
  • 摘要: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血液系统疾病均可以引起出血现象,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AA)、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等,其出血机制主要与患者外周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目前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除针对疾病治疗外,输注血小板、药物止血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依然是其有效的止血措施.但反复临床应用会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原因是输注血小板的抗体产生以及激素治疗的无效或依赖等.按照中医理论,急性发病者多属血热妄行证候,慢性出血者多属于气不摄血证候.临床实践证明,在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指导下,应用中医药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多与血小板输注、止血、激素等合并使用,复杂的临床合并用药给评价中药止血效果带来了难度.为真实的评价中药或方剂的止血疗效,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用辛伐他汀诱导斑马鱼出血模型,以健脾益气摄血、清热凉血法则组成的中药方剂为干预药物,评价两种中医治则(治法)的止血效果,并观察对斑马鱼血流量与运动的影响,试图为健脾益气摄血方用于治疗脾不统血证提供直接证据.通过分析解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辛伐他汀诱导的斑马鱼出血具有体表出血、血流速度减慢与运动速度下降等特征,与脾不统血证临床特点相似;健脾益气摄血药物在有效的止血同时,对出血斑马鱼血流量、运动速度均有提升和改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为健脾益气摄血药物用于脾不统血证的慢性出血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 摘要: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由于机体内铁持续丢失、需求量多而摄入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求或铁的代谢障碍等,导致机体贮存铁耗竭,表现为机体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缺铁性贫血治疗的关键是查找病因,在祛除病因的基础上给予补充铁剂、纠正并发症等,临床治疗中补充铁剂是重点,本研究采用补铁生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贫血发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饮食营养缺乏,化源不足,血液生成减少。脾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从而产生精微物质,使血的生成提供物质来源,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变化而赤,形成血液。"肾藏精。精者,血之所从也",若肾精亏损,精不化血,则血必稀少.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病理变化.因此.肾虚是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另一主要病机。此外,使脾胃功能受损还有虫体人侵机体,进一步影响脾主运化的功能,导致嗜异物,脾胃运化失调,导致腹胀,升降失司,出现恶心呕吐,或虫体吸收大量营养物质,耗伤血液,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中医对IDA的临床研究颇多,可归纳为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理疗、饮食疗法等。"补铁生血法"是董昌虎主任医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补铁生血法"是运用整体观念,采用辨证论治将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分为:脾气亏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分别在四君子汤、归脾汤、四神丸加减的基础上加用血红素铁,中药有益气健脾的功效,能进一步促使血红素铁被肠粘膜细胞直接吸收,提高吸收率,是一种高效的补铁剂,具有天然、廉价、高效、无毒副作用等众多优点。
  •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组以造血干细胞及(或)造血微环境严重损伤为主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本病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以进行性贫血、出血及反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其中慢性再障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感染、出血症状相对较轻.指出了中医病机和临证治疗的经验方法,总结了选方用药的规律,擅用对药,随证加减经方时方,药味简洁,配伍严谨,临证施用,效验可期。
  •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以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可见贫血、出血、感染三大临床症状,属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对应于中医学的"虚劳"、"血虚"、"血枯"、"血证"等.现代中医血液学者将其定名为"髓劳病"全面性阐释其病位、病性以及病程等特点.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医中药在慢性髓劳病治疗中的不可替代性日益突出,中医学者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为补肾为主的中药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及中药行之有效的广泛应用,髓劳病的中医中药治疗已成为目前髓劳病的优势治疗手段之一,长期服用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疗效确切。
  •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以造血组织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h1/Th2细胞比例失衡、Th1细胞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损伤造血微环境、诱导造血干细胞凋亡,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初始CD4+T淋巴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可分化成不同亚型的T淋巴细胞,包括Th1、Th2及Th17型效应细胞,执行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发现,Th17细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是有别于Th1和Th2的第三类Th细胞,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募集中性粒细胞,促进炎性反应,Th17参与了AA的病理生理过程.CSA可能作用机制为抑制T-bet表达,降低Th0向二Thl细胞分化水平;减少因Thl细胞功能亢进而引起的免疫损伤CSA对再障小鼠有治疗作用,能改善再障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外周血三系水平。
  • 摘要:患者女性,22岁,自幼确诊为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一直间断输血治疗,1997年患者行脾切除术.2011-09-15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行骨髓穿刺术,骨髓象:红系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早幼红占2%,中幼红+晚幼红细胞占84%,幼红细胞形态无殊,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目前,输血治疗和有效的去铁治疗大大提高了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生存。但是研究发现,在地中海贫血中,特别是β一地中海贫血患者中,越来越多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被报道发生在成人地中海贫血中,其中较常见的静脉栓塞有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栓塞等。由于JAK2基因有许多突变,而本次试验研究的主要是JAK2V617F这个位点的突变,因此还需要后续更多的试验去证明地中海贫血患者和JAK2基因之间的关系。本例患者自幼诊断为p型地中海贫血,且既往有输血治疗和脾切除术治疗,血三系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均高,本例为首例地中海贫血伴有JAK2V617F突变阳性的病例,实属罕见,值得广大临床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 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血液病,临床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但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以皮肤、粘膜甚至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虽然西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伴有易复发、副作用大、造价昂贵的弊端.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分型中以气虚型居多,,诸药之中,当归、鸡血藤促进骨髓造血,提高血小板计数;猪苓、白花蛇舌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血小板减少,促进疾病向愈。全方气血同补,活血、行血、止血共用,使气足血旺,提高摄血能力减少紫瘫的发生。所以益气摄血法治疗慢性气虚型ITP疗效显著.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主要由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CD19+B细胞是分泌自身抗体的主要细胞,miR-155转录来自于21号染色体B细胞整合簇区域,与B淋巴细胞的分泌自身抗体有关,并影响B淋巴细胞功能的发挥.本研究通过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中miR-155的表达,分析其与B细胞数量、免疫功能及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miR-155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其靶蛋白SHIP-I表达降低,且与疾病严重程度、B细胞的数量及活化功能密切相关。
  • 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osis PT)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多,同时伴有其他造血细胞轻度增生,常有反复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血栓形成和脾脏肿大.现代医学常用骨髓抑制剂或干扰素或血小板单采术等治疗方法,虽然治疗后血小板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因停药后易复发、药物的副作用大等,患者依从性较差.自拟金蛭丸由水蛭、郁金、三棱、莪术均以粉入药,采用传统方法制成蜜丸,其功效为行气破血、逐瘀消瘕之法,对因血瘀气滞导致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棱、莪术有较好的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化疗、抗白血病等多种药理作用。全方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共同发挥破血逐瘀消痹之功效。本组病例采用金蛙丸联合羟基脲治疗血小板增多症,能够有效降低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并可不同程度的减轻血栓及出血等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疗效好于单用羟基脲,且安全性好,未出现不良反应。
  • 摘要:铁过载是血液科常见并发症,由于人体缺乏有效的排铁机制,输10~20单位红细胞悬液就会导致铁过载.出现"输血相关铁过载",突出的临床表现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心衰、皮肤色素沉着、睾丸萎缩、糖尿病和关节病,本院应用三七总皂苷(血塞通(冻干)(国药准字z20026437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输注治疗10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输注治疗,成份:三七总皂苷,同时口服西药常规治疗。用药巧天,停药5天算一个周期,用药3个周期后,分析其临床疗效。血塞通注射液具有舒张平滑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的作用,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显著抑制脑血栓形成,同时能减低机体氧耗,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通过检测应用血塞通治疗输血相关铁过载病人的铁蛋白、中医症状,表明:血塞通的有效率达到80%,但未应用于大样本,并且无治愈病例,是否与用药时间、剂量相关,尚不可知,故血塞通应用于临床治疗输血相关铁过载,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 摘要: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是一种常见的自由基清除剂及铁螯合剂,它是从一种链球菌属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天然的铁运载体,这种细菌先螯合铁,再使之转移至细胞中,达到溶解环境中铁的目的,皮下注射是最有效的去除血液病患者铁沉积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注射部位为脐周5-10厘米处,由于皮下注射时间较长,易导致局部皮肤疼痛,红肿,甚至硬结.散瘀膏为本院自制的外用膏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皮下淤血、软组织挫伤、闭合骨折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中药按摩组擦散瘀膏于去铁胺注射部位方法,在预防和治疗皮下硬结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散瘀膏为自行配制的中药制剂,以黄连、黄柏、黄芩、生大黄等16味中药为主方,与麻油、黄凡士林为基质混合调制而成。主方各药共奏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麻油及凡士林药有利于药物穿透、吸收,具有易涂布、易洗除、柔润舒适、滞留时间较久、不易干燥等优点。此外还能使热毒得解,瘀浊得通,痰凝得化,最终使结肿能消。涂擦前应告知患者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污染衣物等情况,清洁局部皮肤;注意遮挡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防毛孔堵塞;观察期间局部疼痛、皮下硬结消失时,可提前终止疗程;如出现皮肤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轻症者观察,重症者应用抗过敏的药物缓解症状,并嘱患者勿搔抓皮肤,以免皮肤破溃。中药按摩操作方法容易学习掌握,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散瘀膏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接受度度高,舒适度好,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藤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效主要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养血通络、利水消肿等.藤类药物因其"皆可以通经入络"在风湿免疫性疾病、骨科疾病、皮肤肿痈及肿瘤性疾病等方面应用广泛.近来发现藤类中药在免疫相关性血液病、血液淋巴肿瘤等方面呈现疗效优势,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发现雷公藤、番薯藤、千金藤等中药均可调节免疫,克服激素依赖而增效减毒。鸡血藤、雷公藤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疗效良好。通过研究乌骨藤中抗肿瘤成分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发现乌骨藤的水层提取物中含有的葡聚糖和杂多糖,可影响细胞增殖速度及细胞形态。目前藤类药物辅助治疗血液病的药理研究多见于雷公藤、鸡血藤、乌骨藤、番薯藤等药物,其余药物的现代研究较为匾乏,如何全面开展藤类药物的成分及药理研究,以便发挥其更广泛的作用需要大家的努力,综合文献可看出藤类中药在减轻贫血、抗炎止痛、调节免疫、抗肿瘤、改善循环、改善骨髓微环境等方面确有成效,对改善血液病激素依赖、化疗时不良反应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移植后排斥反应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等人类疾患的一种规范化治疗手段,引领了整个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潮流.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经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干细胞输注给受体,使之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造血干细胞具有增殖、分化为各系成熟血细胞的功能和自我更新能力,从而实现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重建.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质量是HSCT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护理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患者对于治疗的理解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思维导图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提出,由一个中心关键词向外扩散出多个知识要点分支,每个分支由符号、数字、词汇等构成,然后再由每个分支要点散发出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树枝状的结构图,可用不同的颜色、图像建立记忆链接.为了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全面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注意事项,本院血液科自2015年1月起设计并运用思维导图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借助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特点,将枯燥的宣教文字转变为生动的图形信息,帮助患者尽快理解记忆,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对患者进行标准化宣教,与以往传统宣教方式相比,一方面可以使宣教者的讲解条理清晰、避免遗漏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思维导图的丰富图形及色彩效果,吸引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在宣教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关注,且宣教过后,把思维导图交由患者查看阅读,帮助其理解记忆,进而提高其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和宣教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思维导图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标准化宣教,使患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行为,迅速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自觉锻炼行为,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康复。
  •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难治性血液病的主要手段.而出血性膀胱炎(HC)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移植后早期或数周后,发病率7%~52%,平均发病时间35.6d,严重死亡率可高达30%~40%,可直接影响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根据血尿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级:Ⅰ级指镜下血尿,Ⅱ级指肉眼血尿,Ⅲ级指肉眼血尿伴血凝块,Ⅳ级指肉眼血尿伴有血凝块和泌尿系统梗阻.Ⅰ、Ⅱ级为轻度,Ⅲ、Ⅳ级为重度.2015年11月我科收治一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移植移植后33天并发重度出血性膀胱炎,皮肤排异,通过抗排异、抗病毒、水化碱化,皮肤护理后,最终病情稳定出院,主要介绍了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出血性膀胱炎的护理,水化和碱化尿液的护理,三腔气囊导尿管的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等,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本已给患者造成身心及经济负担,而出血性膀胧炎又是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极易引起继发感染,往往危及患者生命。且出血性膀胧炎的尿路刺激症状给患者带来了难言的痛苦,因此在护理中提前预防,积极护理治疗对出血性膀胧炎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它可能是免疫介导的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因此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临床特点是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血小板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呕血、咯血、便血和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如何进一步拓展治疗思路,是血液科专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中医认为外感、内伤均会诱发血证f认为ITP的病理关键为肝郁脾虚。肝主藏血,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的作用,若肝气条达则血行畅达,若外感、内伤等多种因素使肝气失于疏泄,致气血不和、肝脾失调,出现气郁化火,迫血妄行;或气结血瘀,血不循经;或肝郁脾虚,气不统血;终致血溢脉外,痕血内阻。因此ITP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到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瘀血内阻为标,病机特点是郁、虚、瘀。治疗上提出从肝脾论治的原则,采用调和肝脾法,选用逍遥颗粒治疗慢性ITP。
  • 摘要: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引发的常见疾病,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GC)仍是现代医学治疗CITP的首选药物,但随着剂量撤减,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反弹现象,疾病反复并逐渐呈现糖皮质激素依赖,而且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因此,现代医学对于CITP缺乏有效的替代手段,故探讨中医药防治CITP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笔者采用自拟通络止血胶囊治疗CITP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通络止血胶囊3g/k g体重和1g/k g体重两个剂量,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证明通络止血胶囊对急性炎性渗出有明显抑制作用;另外用通络止血胶囊治疗华发林所致凝血障碍模型小鼠,证明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缩短;通络止血胶囊治疗血瘀证模型小鼠发现其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综上,通络止血胶囊有显著的抗炎、止血和抗凝血作用。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通络止血胶囊对于C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及症状体征积分的降低方面,治疗作用明显。提示通络止血胶囊可能有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减轻骨髓内环境对巨核细胞的抑制。从而起到了很好升高血小板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通络止血胶囊治疗CITP无毒副作用,故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患,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多数病例以进行性的骨髓衰竭为特征,并最终会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雄性激素、维甲酸、促红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环孢素A及小剂量化疗药物等.总体上缓解率不高,单一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且治疗过程中常伴有贫血、出血及感染,需要配合输血、抗感染等支持疗法.治疗组病例,分别按辨证分型治疗方案予以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三个疗程。同时给予口服司坦哇醇、保肝及必要时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治疗。观察过程中因病例过少,所以未设对照组。对治疗前后蒙医症候以及血象、骨髓象等检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蒙医学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血之粘、毒症"及"血之功能紊乱"的范畴,经蒙药治疗后,尤其是RA、RAS两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一般服药1-2个月后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明显改善,输血间隔延长,部分患者血象有所上升。服药3个月时,多数病例无明显头晕、乏力等症状,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明显上升,血小板缓慢上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原始细胞增多的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的风险性增高.近年来发现WT1基因有类癌基因样活性,在成人AL、MDS等恶性血液病中可有异常高表达,WT1基因与原始细胞百分比具有关联性,其可能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及进展有关.儿童MDS患者的WTl基因表达水平较再生障碍性贫血高,且随着疾病进展而增高。在检测的7例MDS-EB患者中(2例为缓解后复发,2例为疾病进展),WT1基因表达异常增高者占6/7例。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在治疗MDS-EB患者的过程中WT1基因表达异常增高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少儿MDS-EB患者疾病进展的指标,还有待于增加病例进一步研究。
  • 摘要:"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传播及应用过程.医疗作为刚性需求,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医疗已成为我国医疗领域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能够为健康中国的目标的实现做出巨大的贡献.互联网医疗为慢性血液病管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机遇,慢性血液病管理在互联网医疗中的优势及切人点何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与异常艰巨的挑战,慢性病管理作为医疗行业的分支,甚至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先驱.首先,多数慢性血液病的诊断要基于骨髓像、骨髓病理、基因及普通血常规、生化等检查,检查结果易于转化为快捷图像,便于互联网甚至是移动终端传输,为慢性血液病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其次,慢性血液病长期持续用药、定期复查、定期监测体征数据以及经验分享和饮食调节的需求决定其慢病管理最适合互联网化.
  • 摘要:易栓症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缺乏,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导致高血栓形成倾向.易栓症不是一种特定的临床疾病,易栓症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易栓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生在下肢静脉,其次为髂静脉、肠系膜静脉,少部分可发生肺栓塞、动脉血栓.从易栓症症状表现可将易栓症归属中医"血瘀证"以及广义的"痹病"范畴.无论是遗传性易栓症还是获得性高凝状态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血栓易发倾向,获得性高凝状态患者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期临床表现随原发疾病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介绍了非药物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疗法、饮食调理、情志调节等,以及辩证治疗的方法,还有中成药的应用,包括,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片等。
  • 摘要:过敏性紫癜属蒙医学"巴木病"范畴.过敏性紫癜肾炎属"巴木病"落于肾脏型.临床上主要出现肉眼血尿、乳糜样尿、腰腿酸软无力、腰腿痛、畏寒、脸部浮肿等症状.过敏性紫癜肾炎的西药治疗方法比较常见,笔者采用单纯蒙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6例,与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蒙医的辩证施治和辩证护理不仅能加快疾病的好转,而且对愈后影响深远。另外蒙医药治疗本病疗效可靠且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微量,患者依从性好,有益于评价疗效,并复发率低,维持时间长。蒙医学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和辩体治疗,认为同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个体时除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外,还会出现个体上的特殊症状,此时需要进行辩证和辩体施治。辨证即对同一种疾病进行寒、热、虚、实、表、里等诸多分型。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同时因为每个个体都具有体质方面的先天遗传特征,对同一种疾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疾病的变化和病程、愈后等。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开展和系统研究蒙医蒙药诊治的优越性,在临床上更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查干教授认为整体观是蒙医学认识人体生理与病理现象的精髓,从广义上讲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对立与统一存在,若自然环境的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度,即可导致"三体素"的失衡,继而出现"七体能"的紊乱.此时自然环境就成为"四大致病因素"之一.社会环境的失稳、人际关系的紧张及工作及生活的压力均可造成人的身心处于紧张、焦虑、忧郁,久之则造成人的身心受损导致疾患.所谓狭义即人体是"三体素"、"七体能"相互依存、相互滋养协调、相互制约以及脏腑之间和脏腑与其他器官之间、以黑脉和白脉相连接与联系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是蒙医学的最主要的理论特色,在诊疗疾病中不可脱离的理论体系."紫斑血症"主因过食生冷食物、变质食品、辛辣、锐性、热性食物、坚硬及油腻食物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及由外感湿毒,风寒侵袭而导致三根失衡,胃火衰败,其分解清浊的功能失调,精华与糟粕分解受阻,引起精华未消化症后在扩散的过程中,恶血与巴达干相搏,并与黄水相混,起先降于下肢,继而播于全身,导致赫依、齐素运行不畅的疾病.
  • 摘要: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约占出血性疾病的1/3[1],且2/3的患者因病情反复,常常进入慢性阶段,共识规定,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则定义为CITP.CITP患者治愈困难,预后较差,出血或/及出血恐惧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西药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多,血小板提升不明显.采用最新的ITP-BAT量表对纳入患者进行出血评估,发现调肝扶脾之怡癫饮治疗成人CITP,不仅可改善出血分级,减少出血发生,而且对皮肤黏膜及器官出血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血小板的数量,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出血恐惧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调肝扶脾法防治成人CITP出血提供依据。
  • 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ITP诊疗指南推荐糖皮质激素仍作为其治疗首选,其有效率可达到60%~80%,但激素相关副作用较大,且部分病人呈现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现象,明显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激素联合自拟健脾补肾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观察,总结本方的治疗及临床推广价值,脾肾亏虚既可以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也可以成为病因导致ITP患者吐血、便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的加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常常因为脾肾亏虚而陷入"越出血,越虚;越虚,越出血"的恶性循环,病情逐渐加重。健脾补肾,可以防治动血、出血而治标,还可以促进气血生成而治本。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9%,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结果同时表明,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1%,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60.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本研究结果提示,健脾补肾方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良好.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系成熟障碍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学"血证、紫癜、肌衄、葡萄疫"等范畴.现代医学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存在副反应大、易复发、治疗费用高等问题.中医药辨证治疗ITP在防治出血、减轻西药毒副反应、撤减激素、防止复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章教授治疗ITP的经验,主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适当辨病选择用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止血、升高血小板、调节免疫的药物可以提高疗效,但章师特别强调,在选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效来遣方组药,不可一味堆积乱用,为我所用必须遵循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系,不可盲目地寻求某一单方验方。
  •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白血病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病人的完全缓解,而致力于最终使病人长期无病存活乃至痊愈.目前支持治疗在白血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治疗,要想取得成功的治疗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白血病辅助治疗的支持疗法尤为重要,可采取如下支持治疗:维持营养.注意休息、感染的防治、纠正贫血,控制出血,高尿酸血症的防治,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综上所述:白血病的支持疗法也是一种复杂的治疗过程。稍有处理不当,将影响对白血病治疗的整个方案,每项处理措施都要慎重,要因地制宜,在临床上真正体现出白血病支持疗法的重要作用。
  • 摘要: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现象是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化疗失败及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化疗药物也产生交叉耐受性.白血病细胞MDR的根源是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s,LSC)MDR使LSC残留患者体内.MDR的LSC通常会发生几种改变:细胞膜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结合盒式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ABC)家族中ABCB1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ABCG2编码的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表达上调,外排进入细胞内化疗药物;细胞质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激活下游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启动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1,MDR1)和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1,ALDH1)氧化胞浆中醛类物质如环磷酰胺(Cytoxan,CTX)的中间代谢产物醛磷酰胺等水解化疗药物活性基团;细胞核内NF-κB和MDR1过度表达介导白血病LSC的MDR细胞信号通路;LSC在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各种分子的改变帮助其实现MDR.
  • 摘要:患者,男性,59岁,退休干部,家住城关镇邮政局旧宿舍,因"皮肤黄染伴纳差乏力2月"于2016年4月20日再次入院.2016-3-23~4-20在邵逸夫医院住院诊断"①慢性亚急性肝衰竭;肝炎肝硬化,乙型,腹腔积液,胸腔积液,食管下端及腹壁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脾脏切除术后;②肝癌(神经内分泌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③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胆道感染;④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2016-3-26邵逸夫腹部B超:肝硬化待排,脾术后改变;肝内占位,Ca考虑;左肝内胆管栓塞伴扩张,胆道Ca考虑.2016-3-29腹部MR:左肝占位,肝癌考虑;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门脉高压,侧支开放.肝穿刺:恶性肿瘤,考虑神经内分泌癌;予护肝降酶,抑酸,降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4.5静滴q8h+万古霉素针0.5静滴q8h抗感染,能量补液等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今由家属送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门诊即拟"慢性亚急性肝衰竭"收住入院.原发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PHNET诊断比较困难,诊断PHNET必须严格满足两个条件: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无肝外原发病灶。免疫组织化学法是确诊的最佳方法,首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外科肝叶切除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射频消融术等。
  • 摘要:在临床中,发热是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常出现的一种症状,同时也是在诊断上困扰临床医师最多的一种症状.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是发热的两大主要原因,因恶性血液病患者、特别是粒细胞缺乏患者继发感染时,具有炎症反应轻,体征不明显,有时仅以发热为唯一体征,对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诊断造成困难.因此,对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进行尽早和有效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笔者收集了我科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的患者98例、对照组30例,检测了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并进行了分析,CDb4是IgG的Fe本研究证实,在恶性血液病感染性发热组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且随着感染的控制,CD64指数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不但在感染时增加,而且还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这表明,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是反应感染的一个指标。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感染发生的0、24h分别作CD64,CRP的ROC曲线,发现曲线下面积CD64高于CRP,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中性粒细胞CD64在诊断感染的灵敏度上更具有优势。中性粒细胞CD64在诊断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在90%以上,显示出很好的诊断优势。段受体,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
  • 摘要:血乃在心气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中之赤色液体,由营气和津液组成,其内注于五脏六腑,外滋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具营养和滋润之功,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纵观历代中医文献,血之属性可归纳为其色赤,其味成,其气腥,其质温,其性动,呈液态,易凝泣,质稠浊八个方面.学习总结和掌握血液的属性及特点,对于弘扬中医学术,丰富中医血液学理论,指导血液病临床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皮毛筋骨、五脏六腑,都必须在血液运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血之病理变化有亏损、瘀阻、流溢之别,故可发血虚、血瘀、出血等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 摘要:发热是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由于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化疗耐受性差、化疗后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治疗过程常合并发热,不但影响了本病的治疗,甚至还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应用温热毒理论辩证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探讨清解凉血方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热的疗效,治疗当按照"温者清之"的原则,在卫分、气分阶段时即用清气泄热,凉营透邪并重的治法,本课题以经方"羌蓝石膏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拟定"清解凉血方"为主方,并根据临证加减。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清解凉血方"治疗,对于患者发热的持续时间、体温下降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对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明显,证实以温病学热毒理论辨证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能减轻患者的发热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本病经过规范化治疗,仅有不到5%的患者生存期可达10年.[1]且患者大都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年老体弱,多病缠身,化疗有时难以耐受,临床疗效欠满意.大量文献报道证实:中医药治疗MM可以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生命,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对本病的治疗有所体会,现就其辨治思路与大家分享交流,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肾虚精亏毒蕴为基础,辨治原则以补肾填精解毒为主线,肾亏毒蕴证,肾亏血虚毒蕴证,肾亏瘀毒证,肾亏毒蕴水停,并提出辨证辨病三三合用的原则,分别是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蛇六谷、蛇葛、蛇舌草及透骨草、补骨脂、骨碎补的三子、三蛇、三骨的用法。
  • 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化疗方案以ABVD及BEACOPP方案为主,随着分期的细化,这两种方案的选择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将本院近15年收治的25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ABVD及BEACOPP方案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的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 摘要: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据《WH02008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为3/10万和1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约为1.5到2倍.近年,我国恶性淋巴瘤发病率明显上升.祖国医学对各种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恶性淋巴瘤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之,"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建后防复等,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发展变化和整体联系的思维特点,是中医学的思想精髓。临床实践中,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未病之时,节饮食,调情志,适运动;既病之后,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而言,都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 摘要:急性白血病是一组造血组织的原发恶性血液病,其主要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白细胞异常增生并侵润体内各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祖国历代医书中无白血病名的记载,从症状来看,大致属于"血证"、"温病"、"急劳"等范畴,临床常以贫血、出血、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其发病率有逐年上涨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种急性凶险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最佳手段,但是许多病人因经济或供体原因无法行造血于细胞移植,化疗仍是大多数白血病病人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针对化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应用中医护理方法帮助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及改善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回生胶囊配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老年AML患者行小剂量柔红霉素(DNR)加阿糖胞苷(Ara-C)组成的DA3-7方案或高三尖杉酯碱(HHT)加Ara-C组成的HA方案化疗,同时口服回生胶囊进行治疗.结果:经1~4疗程治疗,CR率63.64%,有效率72.73%,且毒副作用较轻.结论:回生胶囊配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老年AML疗效可靠,毒副作用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慢粒发病率约占全部白血病的15%,杨文华教授根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病证结合,现将杨教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验做以介绍,慢粒乃本虚标实、痰毒瘀患,慢粒治疗大法当祛邪扶正杨文华教授选取以温病代表方剂为主,从疏利少阳三焦,把握气、水、血关系,补气、理气、化痰、通络、逐瘀、散结相互配合。在治疗中,贯穿扶正祛邪的总原则,但根据辨证"随其所得而攻之",体现了扶正与祛邪之间变化的灵活性。在遣方中体现了杨文华教授"法方合一"的重要原则,疗效明显,增强治疗信心,以利于疾病向愈。
  • 摘要:缓和医疗既往称姑息医疗,译自palliative medicine。香港译为纤缓医学,台湾泽作安宁疗护,大陆一直以来译为姑息治疗。缓和医疗是指对患有威胁到生命的疾病患者进行四全照顾(全人、全家、全程、全队),通过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生理和精神心理痛楚,使患者及其家人获得最好生存质量的医学。缓和治疗的对象:包括处于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各阶段患者,也包括临终患者。血液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都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更需要缓和医疗,当疾病复发、耐药,难于达到缓解时,治疗的重点就是控制症状和维持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缓和医疗的具体方法有症状控制(医疗十人文);社会/心理/灵性关怀(人文);沟通(人文);家庭支持(医疗+人文)。其主要任务是:关心病人生活质量;减轻因临终末期病症所引起的痛苦和不适;帮助临终病人与家属在临终阶段增加入世亲情,使生、死两相安;满足临终病人在生命最后一段日子中的所有需要;在病人离世后继续为其家属提供慰籍。沟通是缓和医疗的重要方法血液肿瘤患者心理反应有"五阶段":否认一震惊否认期;愤怒一愤怒期;挣扎一讨价还价期;抑郁一抑郁期;接受一接受期。在我国,绝大多数血液肿瘤患者在吃中药,当现代医学已无能为力时,求助于中医就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最后一道防线,患者从心理上可以接受,中医也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这方面的很多职责。文化背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是组成中医学体系的三大板块。中医认为血液肿瘤是在内虚的基础上,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引起病理产物聚结。中医药治疗重在调平,具体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扶正与驱邪,内治与外治,局部与整体结合,量体裁衣,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实际上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也是杂合以治与综合治疗,尤其中医外治。根据治疗的途径不同,中医外治分:整体治疗:导引、体育、音乐疗法等,缓和医疗的主要任务是减轻患者及亲属的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涉及医疗技术、道德伦理、社会保险、国家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对医学本源、医学根本目的和对医学局限性的认知,是缓和医疗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有序发展的持久动力。
  • 摘要:蒙医护理学是研究使人合理调养身体,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使病者康复的一门学科.蒙医护理学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既注意饮食和起居这两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还要注意精神的调养,避免外邪侵袭及突发因素.其次是使人体生命活动保持正常状态,延年益寿或人体内外关系失调时,使这些关系恢复正常,使体内失去平衡的"三根"与"七素"关系恢复到正常平衡状态.对于乳腺癌患者应当注重心理护理,对那些产生自卑心理、失去生活信心、情志低落等的患者要对她们细心、耐心地进行心理干预,慢慢唤起她们对生活的激情,同时还有对不良反应的护理等。
  • 摘要:小建中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而在《金匮要略》中适应症更加丰富,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尤其拓展涵盖了出血性病证.其理法方药对于后世血证诊治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清代唐容川撰写了《血证论》,集诊治血证之大成,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然其理论确立秉承仲景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唐容川尤其推崇小建中汤在治疗虚损性出血病证中的立法,对其给予了极高评价,小建中汤证不仅治疗虚劳里急腹痛,也适用于虚劳出血之证。其治法在于从中焦入手,建立中气,温复脾胃摄血,小建中汤证对于后世治疗虚损性出血病证确立了治疗大法,同时也阐释了组方规律。指出其组方规律和选药方法对后世治疗血证的启示。
  • 摘要:据统计四分之三胃癌患者伴发贫血,晚期胃癌患者贫血发生率高达84.4%.贫血严重影响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贫血作为胃癌独立预后因素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调查显示中国纠正贫血的治疗状况不容乐观,接受贫血治疗的患者不及13%,往往在血红蛋白低于80g/L才予以治疗.因此,积极探讨胃癌合并贫血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案,对于改善胃癌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不同方药治疗胃癌贫血患者的主症、次症等进行观察研究.对于没有实现提高贫血纠正或改善率的目标,分析可能有下列原因:本次所入组病例多数处于晚期阶段,肿瘤负荷过重的血液消耗、化疗胃肠道功能损伤导致造血物质吸收降低等均能使贫血呈进行加重,而包括西药在内的治疗升血速度远低于实际消耗。因此,以贫血纠正或改善率评价疗效存在着缺陷型。部分患者依然在进行常规化疗,化疗导致的血液与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有效改善。贫血属胃癌终末期阶段,预防胃癌贫血的发生或舒缓血色素下降速度,可能较治疗更具有优势。胃癌合并贫血需要长期的支持治疗,该课题用药为一个月,虽然在纠正或改善贫血疗效方面收效不大,但在改善中医证候、单项症状与提高体能评分方面已经显示了益中生血胶囊、复方阿胶浆特有疗效优势,如果在能够延长治疗时间、适当加大用药剂量,预计可能获较好的血液学疗效。
  • 摘要:白细胞减少症是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白细胞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要成分,故白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缺乏为主.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2.0×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医学虽无"白细胞减少症"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诸虚不足"等范畴。病机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在心、肝、脾、肾诸脏有关,其中与脾、肾尤为密切。总的来说,病机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先天的关键在于肾,后天的关键在于脾。"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治疗当以补益为主。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人手,再辅以个体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常见的中药专方有复方皂矾丸、健脾益肾冲剂、地榆升白片、升白口服液、参麦注射液等,随着中医药治疗对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特别是对抗放、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及改善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方面都有显著疗效。与此同时,中药制剂又以价廉、毒副作用小、升白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使其临床应用价值不断增强。
  • 摘要:研究表明,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LSC)具有无限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且通常处于静息状态而能够逃逸化疗药物的杀伤,且容易产生多药耐药,最终导致白血病复发.因此,LSC的存在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RAML)不能获效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索辅助化疗能够提高RAML临床疗效的复方浙贝颗粒对LSC表面标志物的影响,寻找能够针对于LSC靶向性治疗或辅助治疗药物,选取高表达CD34+的人急性白血病细胞系(KG1a)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移植瘤模型,并以复方浙贝颗粒(CZBG)联合阿霉素(ADM)为干预药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SC特异性表面抗原CD34、CD123、CD33、CD96表达,拟从LSC水平探讨CZBG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效应机制.
  • 摘要: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中医学无此名,根据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中属虚劳、血证、癜积的范畴.因其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且常有发热,又有称"急劳"、"热劳".发病过程中,常有高热伤阴,热逼营血,耗气动血,神昏谵语,舌绛发斑等特点,又可纳入温病范围,按卫气营血辨证.《圣济总录》中说:"热劳之证,心神烦躁,面赤头痛……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食饮无味,肢节酸痛,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渐赢瘦者是也."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尚有差异。病因大致与邪毒内侵、正气亏虚、气机郁滞、痰凝血瘀等有关。由于AL的病因病机理论尚未取得共识,AL的中医辨证分型也极不统一。根据其发病症候特点,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湿化痰为治疗总原则。还应重视调理脾胃,使纳运能得以改善,培护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逐渐恢复。"有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 摘要:白血病(leukemia)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中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以成人多发,克隆性白血病细胞由于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受阻导致正常造血受到抑制.AML化疗完全缓解率(CR)50%~80%,部分患者很难达到完全缓解,成为难治性白血病(refractory leukemia),同时由于化疗药物对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具有选择效应,诱导化疗期相关毒副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各种并发症成为制约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本院血液科采用中医分期辨治联合化疗治疗成人AML,诱导化疗期,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参芪杀白汤口服,诱导化疗期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给予验方参芪杀白汤口服,骨髓抑制期治疗同对照组。诱导化疗期化疗同对照组,骨髓抑制期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芪仙补汤口服。诸药合用功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益气生血,调节机体免疫力,保护脏器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同时提高化疗药物疗效,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促进骨髓早期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本研究治疗I组相关结果表明,减少化疗造成的心脏及胃肠道反应、感染、肝肾损害等毒副反应,并可促进骨髓造血恢复,治疗n组、治疗111组相关结果表明参芪杀白汤重点在于改善化疗毒副反应,参芪仙补汤重点促进造血恢复,减少血制品输注;两者均对AML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而序贯治疗组生存质量最佳,说明两个方剂具有一定的协同治疗作用。
  • 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所致的常见出血性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直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然其应用因副作用多、长期缓解率低而受到了限制.根椐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采用健脾补肾泻火凉血作用中药制成的生血灵(SXL)治疗ITP患者124例,生血灵治疗ITP疗效良好、稳定持久,作用于不同的发病的环节,推测生血灵治疗ITP通过扶正固本、泻火治标、协调阴阳,改善了全身体质,使感冒次数减少,有利于ITP的治疗与恢复;调整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了NK细胞活性,阻抑了Th2的功能、加强了Ts的功能,减少了IL-4等淋巴因子的分泌和释放,从而抑制B细胞产生血小板抗体,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促进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及释放增加;降低毛细血管脆性,防治出血倾向,因而获得良好疗效。
  • 摘要: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血液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恶性淋巴瘤为我科优势病种.对恶性淋巴瘤相关古籍文献进行梳理,继而全面整理和研究、系统分析和归纳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之一.中医古籍中无淋巴瘤病名,但根据淋巴瘤患者常见的如浅表肿物、颈项多发、坚硬如石、漫肿无头、局部皮色不变、不热少疼,或伴发热、形体消瘦、面容枯槁等临床表现,符合古代医家所记载的"石疽"、"痰核"、"阴疽"、"瘰疬"、"失荣"、"恶核"等病证范畴.对古代文献中关于淋巴瘤辨治理论与用药经验的收集、整理,对提高恶性淋巴瘤诊疗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结合文献学知识,对中医恶性淋巴瘤相关疾病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加工,建立了文献资料数据库。目前尚无针对恶性淋巴瘤古代文献系统整理的报道,但其他疾病古文献整理的经验可以借鉴。我科通过对恶性淋巴瘤常见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进行初探,设定"石疽"、"痰核"、"阴疽"、"失荣"、"恶核"等六大类恶性淋巴瘤相关疾病为文献查阅对象,借鉴现有的古文献整理经验,对上述疾病从病名溯源、病因病机、病证鉴别、治则治法、证治分类、医案整理等各方面进行挖掘整理,分门归类,编撰书籍,建立数据库,服务于学科建设,同时为恶性淋巴瘤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临床上血液系统方面比较常见而且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损伤和免疫机制改变,从而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全血细胞减少.该类患者生理抵抗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明显较弱,常常伴随有肺部感染发生.此外,临床上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现象普遍,从而导致细菌耐药及二重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他格适(Teicoplanin),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药物,可用于治疗各种严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其适用于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或其他抗生素类药过敏或者产生耐药性的葡萄球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患者的确诊及拟诊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准确掌握用药方法及剂量。他格适耐受性良好,但还是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因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复杂、进展快、疗效差、死亡率高,患者以及家属常常会感到悲观、恐惧,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甚至抗拒治疗和护理。为了帮助患者克服这些悲观情绪,就要给予一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和家人重拾生活信心;耐心听取患者的心理想法和担忧,尽量与患者保持沟通,使患者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舒缓。同时还要注意高热护理和营养支持,并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的血液系统疾患.临床以难治血细胞减少和高风险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为特征.因以倦怠乏力、头晕、心悸、纳差、面白等虚证为主,兼有出血、发热、胁下积块等,属于中医"虚劳"、"血证"、"瘕积"、"热劳"等范畴.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将本病创新命名为"髓毒劳".徐瑞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使用中医膏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病机关键在于"虚"、"毒"、"瘀"共同致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虚"是发病的基础;"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并根据MDS发展过程正邪虚实变化,可分为三期多以正虚为主,应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陈皮、白术、生地等,中危及高危期MDS患者,多以瘀毒为主,应活血化瘀。徐瑞荣教授自拟MDS补益方,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补气生血,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芍滋阴补血,茯苓、炒山药健脾益气,助黄芪补气,共为臣药,临床可根据肾阴阳的不足,加减运用。
  • 摘要:卢某某,男,56岁,教师,上海瑞金医院检查,凝血因子Ⅷ因子活性4.60%,(正常为50.00~150.00%),诊断为"血友病甲".患者有家族史,符合性联隐性遗传规律,有手术后出血史。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血浆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VIII因子活性下降。符合张之南主编的第三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血友病的诊断标准,为轻型至中型川。甲型血友病的发病基础是凝血因子VIQ缺乏,出血多为关节、肌肉、深部组织,患者39年来表现为反复黑便,无关节、肌肉及其他内脏出血;血友病与非血友病患者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消化道基础病变差别不大,由于血友病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消化道出血会比非血友病患者严重。患者39年前胃大部切除术后,病情稳定10余年,提示有消化道基础疾病引起出血可能。但此后25年,本例患者缺少溃疡病的节律性上腹疼痛,胃镜未提示溃疡、糜烂,病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 摘要:过敏性紫癜(简称HSP)的相关文字叙述在蒙医古代文献中无记载.蒙医认为HSP属于"巴木病"范畴.对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条件在蒙医古籍文献中有赫依、希拉、巴达干、齐素共同参与的聚合性疾病.多由外感湿毒,风寒吹袭而所致.蒙医学对此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其临床症候,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蒙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以皮肤症状为首,这与蒙医学"人病六门"的规律极为相似,以皮肤、肌肉、脏、腑、骨骼、脉道等的顺序循序渐进,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跳至下一个阶段。本组所见,以外感风热致人体三要素失去动态平衡,与血相搏而导致该病最多见,其他各型也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医者应根据临床实践,区别不同具体情况,依据不同情况而辨证论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缩短疗程,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 摘要:血液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出血、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以及全身衰竭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的"血证"、"发斑"、"癥积"、"虚劳"等范畴.而这些病证的形成,多与瘀血有关.活血化瘀止血法,恰适用于瘀血而致出血证,是治疗血证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具有调节血流动力、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调节免疫功能、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涉及临床上多系统疾病,活血化瘀方药有复活肝脏清除能力的作用,并有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及抗缺氧能力,又可促进凝血物质和FDP等抗凝血物质的及时清除,从而全部或部分地清除了形成急性DIC的促发因素,使已形成的血管内凝血不再发展,并得以治愈。终上所述,在秉承辨证论治基本法则的基础上,谨守"瘀血"病机,在瘀血而致出血证中,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是理是证时,活血化瘀法当在瘀血而致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神奇的疗效。
  • 摘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NPUF),以红细胞数和全血容量绝对增加,血黏度增高,伴有白细胞与血小板增多,脾肿大以及各种血管神经症状为特征.现代医学治疗的方法采用放血治疗、血细胞单采术以及联合化疗.其远期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均值得商榷,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和预防并发症有一定优势,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从瘀论治,活血化瘀辅以疏肝理气,养阴清热是值得探讨的思路和方法,本病病因多与先天察赋不足,外感邪气或七情内伤有关。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真性红细胞的主要原则治疗本病常洗用的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川芍,赤芍,当归,丹参,茜草等。
  • 摘要:本课题是研究益气养血中药治疗重型再障的疗效及其治疗前后SAA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从研究结果分析,益气养血法治疗重型再障总有效率达80.65%,证候改善效果的有效率可达90.32%。在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发现,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治疗后较治疗前CD8+有明显减少,临床实践中体会AA尤其是SAA患者因肾精亏耗导致精不化气生血而能出现气血两虚的诸多症状。八珍汤功能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本研究中SAA患者服用益气养血中药后,负调控因子数量减少,正调控因子数量增加,初步证实其治疗重型再障的作用机制是:益气养血法可以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细胞的平衡状态,减少负调控因子数量,进而减轻其对骨髓的抑制及减少造血细胞的凋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益气养血中药的具体机制奠定的研究基础。
  • 摘要:目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造血功能衰竭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目前认为多数患者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免疫介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和增殖,使抑制性细胞因子产生增加,从而抑制造血,再障中医之热毒与细胞免疫亢进有内在的联系。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梁冰等提出了急性再障的温热毒邪发病学说,部分中草药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作用,中草药对免疚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再障是一个慢性过程,中药具有副作用小、服用方便、价格便宜等优势,且中医的阴阳调和、未病先防等理论也为中医药免疫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当确认病情或者病程过长疗效不佳时,患者往往会难于接受现实,埋怨时运不济,焦虑迁怒于家人,恐惧导致情绪低落,悲观消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黄帝内经》日"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当代医学也表明,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所以对AA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一位患者由于其自身素质及社会背景、对疾病了解程度等的不同,个体间心理可能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心理也有差异,所以心理的个体化非常重要。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包括医师、临床医学专家、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等)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或手术的、标准化的照顾计划。使用临床路径管理AA患者,可以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实施动态监测,从而更好的调整护理方案,实施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从而达到恢复病情的最终目的。不同护士在专科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沟通技巧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无统一标准格式,随意性大,因此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效果也参差不齐,不尽人意。临床路径具有整体化、规范化的特点,将AA患者从人院到出院期间的整个心理护理过程,进行程序化、标准化,并对所有纳入临床路径的AA患者实施全程跟踪,动态观察,根据护理效果随时调整方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临床路径模式在AA患者的心理干预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意义,它使得的心理护理更加程序化,标准化。同时,能够使病人参与到自身的疾病治疗与护理中来临床路径模式在AA患者的心理干预中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如药物、化学品、辐射和感染等)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再障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可表现出贫血、出血和容易感染等特征,而继发感染再障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再障患者治疗时防止继发感染是临床治疗中不可疏忽的环节.本文以流感病毒作为感染因素来观测或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继发病毒感染时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化学法成功制造了小动物再障模型,然后接种感染流感病毒,观测病毒对再障的发生和致重的影响,其实验结果表明:流感病毒虽然能激发感染细胞的干扰素产生,而感染的细胞位于呼吸道的粘液细胞,局部产生粘液免疫为主,对骨髓细胞的影响极少所致。流感病毒对再障小鼠动物有明显的致死作用。流感病毒虽然很少引起再障,但对激发免疫反应较大,可能更加对骨髓细胞的分化增值的抑制,从而使得再障病情加重。因此,在再障临床诊治时,预防病毒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加以足够重视。
  • 摘要:梁冰,主任中医师,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全国中医血液专病中心主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血液病40余年,积累丰富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特将其辨治溶血性贫血经验进行整理,其认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瘀内蕴为标,而以健脾补肾,利湿活血为其治则,治以补肾活血辨治为主,兼以健脾利湿;梁老自拟参芪仙补汤,包括太子参、黄芪、补骨脂、仙鹤草、女贞子等,并采用分期分型论治的策略,临床取得不错疗效。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血液出血性疾病之一,寻找ITP难治后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其未来主要研究目标.根据中国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除了一些微量元素,黄芪的主要包括黄芪多糖、黄芪皂苷和黄芪黄酮类化合物等68种有效化学成分,具有增强人体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不同成分群的功效也有不同,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黄芪多糖.研究认为ITP发病与其体液及细胞免疫紊乱均有关。黄芪对自身免疫学疾病SLE(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黄芪能降低细胞凋亡的易感性,对细胞凋亡起抑制作用。
  • 摘要:目前普遍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发病机制是细胞、体液免疫异常,使体内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吞噬或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以及血小板寿命缩短及其功能改变.但在临床实际中,有部分ITP患者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虽然血小板计数并未达到正常或接近安全水平,但出血倾向却有明显改善,推测其缓解出血和/或有效止血除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对抗巨噬细胞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以及修复血小板功能外,还可能与调控血管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如β-内啡肽(β-endorphin,3-E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密切相关.为证实这一事实,采用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与血管活性物质变化,以探讨强的松治疗ITP的有效止血机制.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的血液系统常见病,该病几乎占据出血性疾病的70%.临床上首选治疗方法是糖皮质激素,但单纯的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部分病例疗效不确切,其副作用较大,因而中医药成为本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因而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思路与方法,找到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的中药组方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ITP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损为本、火伤血络为标、瘀毒内袭为变"。健脾补肾是其治疗根本益元生血方是经反复临床筛选而成治疗ITP的有效方剂。全方由黄芪、白术、党参、冤丝子、女贞子、当归、何首乌等药组成,本方以八珍汤益气养血兼顾,补气之中又有行气,补血之中又有和血活血;大补元煎以大补真元,益气养血,辅之以活血止血、活血祛瘀、活血凉血药。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疗程后西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益元生血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总有效率为85%,且白细胞计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说明益元生血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可以提高ITP患者总有效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
  • 摘要: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属于介入性超声范畴,是在超声仪器实时监控引导下对活体组织进行穿刺以取得细胞及病理诊断的方法.我国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科研与临床实践,现在超声介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的进步和穿刺针具的改进以及操作医生经验的积累,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已经成为微创治疗最重要支撑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疾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治疗的选择以及治疗中、治疗后的评价与随访提供了重要信息.近年来随着肿瘤基因检测诊断的开展及肿瘤分子靶向药应用于临床,能够在治疗前明确诊断的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本院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于今年开展,本人在本院蒙医血液肿瘤科超声介入室就诊的96例患者中做了统计,总结如下.
  • 摘要:"和血法"是中医八大治法之一"和法"用于血证治疗的具体表现,最早于东汉便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柴胡剂治疗妇人各种血证的记载.直至现代医学体系中,和血法在临床内科血证诊治中仍然不乏验案,尤其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取得独特疗效.这既是和血法范畴的一大完善,更启示对和血法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现藉由复习相关文献予以综述,"和血法"在血液病施治中,在稳定病情、改善症状、增效减毒、提升疗效等方面尤其获得独特效果。然而章之和血法在血液病临证施治应用中多局限于辨证治血的应用中,未能结合现代血液病临床特点系统给予总结及进一步推广发挥。在此基础上,广东省中医院李达教授结合现代血液病不同临床特点,提出和血法辨病治疗血液病。针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李达提出紫癜主要由于肝脾不和,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气血不调,血溢脉外所致,临证采用调肝扶脾治疗,运用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的怡癜饮施治而对于血液肿瘤常见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秉方和谦教授"和乃扶正、解乃祛邪"之学术思想,李教授多采用和解之柴胡类方药调和益气养阴与解毒抗癌之药共同施治,总结古今文献及现代临床运用经验,"和血法"的理论支持可靠,临床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诊治思路一大常法。尤其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其经验值得进一步完善包括贫血相关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增殖性疾病乃至血液肿瘤的治疗,以及放化疗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面的经验的总结,及和血法的相关推广,对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病理学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伴随其吞噬各种造血细胞为特征的综合征.本院血液科2016年2月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患者,介绍了对其进行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高热护理和回输护理以及疼痛护理、癫痫发作抢救配合等,研究认为复发难治的HLH只要有合适的供者,尽可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获得长期缓解甚至彻底治愈。但治疗过程中积极有效地控制各种并发症、做好全面个体化护理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 摘要:国外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不良的营养状态会对病人的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如造血重建延迟、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等.而国内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营养状况却鲜有报道.因此,为了保证造血干细胞病人的营养和纠正造血干细胞病人的营养不良,在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对骨髓移植中心的17例造血干细胞患者进行中医膳食管理,以了解中医膳食管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中医食疗具有运用简便、无草药的苦涩和难闻的气味,同时还保留了食物的鲜美,寓医于食,医药结合,将药物作用于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物的作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辅相成,既能顾护脾胃,滋补身体,扶助正气,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辨证饮食中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施食基本原则,再根据阴阳气血,脏腑病机,生克制化,病势缓急,施以不同饮食,良好的中医膳食管理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来说至关重要,改善患者食欲,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鼓励少食多餐改进烹饪方式,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及饮食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中医饮食宣教,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本次研究可见中医膳食营养管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营养支持的作用,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的能力及效果。中医饮食护理实质上是疾病治疗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人的生命健康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
  • 摘要:黄老治疗紫癜,常用清热、凉血、滋阴之法,除此之外,还重视调肝.黄老认为,治血之法不能仅仅拘泥于见血止血。要从病机出发,辩证来看待。因出血反复,病情缠绵不愈,容易情志不畅,致肝木失调.肝木之火偏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肝木之火失于条达,亦可横逆犯脾,脾虚精血化生乏源,又致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迫血妄行.正如《丹溪心法.六郁》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而《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提到:"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在紫癜病的辨证中,除了脾肾二脏正虚之外,肝脏功能失调也贯穿其中,尤其出血明显的中晚期。"肝用"辨证当注意疏肝、泻肝,方药如柴胡汤、四逆散等,"肝体"辨证需注意上柔肝、滋水涵木,如生地、鳖甲、当归等。
  • 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是以皮肤、黏膜出血,甚或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外周血象示血小板数减少,骨髓象示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认为与免疫异常相关,以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本病的病因病机分为外感和内伤,集中于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气亏虚、气阴两虚和瘀血内阻这几个证型,故临床实践中辩别证型阶段,未用激素患者温补脾肾阳为主;应用大量激素后以滋阴清热凉血为主,逐渐减少激素剂量同时渐加温补脾肾药物;应用小剂量激素者停用激素后,平补阴阳。此外,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肾为阴阳之根,阴阳互根互用,故各证型均可稍加温阳之品,为阴阳同补之意。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发病机制与患者机体细胞、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机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lgM),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吞噬或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以及血小板寿命缩短及其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目前,ITP治疗的一线药物依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制剂.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短期内血小板有明显上升,出血倾向可得到明显改善.但长期或反复应用除激素导致向心性肥胖、高血糖、水肿、高血压、骨坏死等不良反应外,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效,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降低.有鉴于此,从常用中药里寻找可以替代激素治疗的药物或组合物会给患者带来临床治疗受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临床常用的健脾益气摄血方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迅速缓解出血倾向,缓慢提升血小板数值效果,显示了良好的替代激素治疗效应.但健脾益气摄血方这是否与免疫调控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归纳健脾益气摄血方结论如下:①在提升ITP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数值方面有与强的松相似的效果。②能下调β-EP数值、上调VIP,SIgA数值以及维护脾脏、胸腺两个免疫器官的相对稳定。因此,对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依赖或无效的ITP患者,健脾益气摄血方可作为替代治疗措施,主要优势有:①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出血倾向,虽然提升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比较缓慢,但不会出现药物依赖。②健脾益气摄血方处方组成多数属于药食两用,长期临床使用不会引起脏器损害或其他不良反应。
  • 摘要: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的儿童系统性血管炎,临床以皮肤紫癜,腹痛伴消化道出血,关节肿胀和肾炎等症状为主要特点,其中以肾损害为最严重.近年来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其中免疫功能的紊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的关键是使其恢复正常.笔者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本院制剂羚黄凉血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50例,收到良好效果,并探讨羚黄凉血颗粒对儿童HSP淋巴细胞亚群状态的影响,笔者认为过敏性紫瘫是由于外感时邪,入里化火,熏蒸于血分迫血妄行,或久病耗气伤阴,致气阴两伤,气不能摄血,血不能循经,故溢于脉外而发病,临床以血热妄行为多见。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羚黄凉血颗粒联合西医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瘫(血热妄行型)疗效可靠,病程缩短,且无激素的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率,且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MDS/MPN)是一组克隆性造血组织肿瘤性疾患,在就诊时既有一些临床/实验室或形态学表现符合MDS,又有另一些表现符合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临床和血液学特点是骨髓髓系有核细胞增多,其中一系或多系是有效增殖,导致外周血中该系细胞增多,而另一系或多系是无效增殖,导致外周血该系细胞减少.同时,髓系各系细胞可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或功能异常.本患者体质性症状明显且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治疗的目标是改善症状,而非获得痊愈,因此,采用了低剂量地西他滨的治疗。经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体质性症状及脾大、全血细胞减少等明显改善,但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及JAK-2阳性仍无法逆转。另一方面,本患者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期间安全性好。本研究表明,低剂量地西他滨能有效的治疗骨髓纤维化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尤其在改善体质性症状及稳定血象方面,不良反应轻微。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性是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可伴原始细胞增多,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地西他滨(Decitabine)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2006年,FDA批准地西他滨用于MDS的治疗,2008年9月28日SFDA正式批准其用于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中危-Ⅱ和高危的初治、复治MDS患者,包括原发、继发MDS,按照FAB分型所有的MDS亚型.用地西他滨联合中药辨证治疗中高危MDS,临床观察中发现地西他滨最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尤其第1次治疗,因此对发生骨髓抑制患者早期给予积极支持治疗,并加用中药辨证治疗,患者虽发生3/4级骨髓抑制,但较少发生致命感染、出血。大量研究证实中药复方、单体成分能够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地西他滨治疗间期结合益气养阴、解毒救髓中药辨证治疗,临床观察发现能改善患者出血、感染等情况,但能否增加地西他滨疗效,增加其对DNA甲基转移酶的抑制作用,减少向AML转化进程,有待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 摘要:胃癌发病率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死亡率居第3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相关统计提示胃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4.9%.尸检资料显示胃癌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6%.胃癌治疗依赖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上述治疗手段会影响患者凝血状态,促进高凝发展,增加血栓栓塞症发生风险.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可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液高凝状态,且无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消癌平注射液为中药乌骨藤水提物,《中药辞海》记载乌骨藤可"活血止血",本研究拟通过观察消癌平注射液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评价其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观察凝血指标与事件发生情况,但未发现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化疗对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尤其是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但全球高凝状态的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工作者正积极明确活血化瘀药物防治高凝状态的有效性。本研究由于试验周期短,化疗周期少,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未见到显著差异。研究样本量小,不能完全反映化疗及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未严格限制患者合并高凝状态为人组标准,不能良好评价消癌平注射液治疗高凝状态疗效,且缺乏血痛证中医证候学评价指标。
  • 摘要: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健康和生命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不衰,关键在于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取得了世人公认的确切疗效,而中医经典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历代名医贤士,凡成中医大家者,无一不娴熟经典,并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拘于古,博采众长,灵活运用而形成新的理论和建树.吾师孙伟正教授为中医之名家,潜心于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为中医血液医家所认可,并推而广之。如指出"肾虚髓枯"为慢性髓劳病的主要发病病机,确立以"补肾生血"为主立法治疗本病,孙伟正教授在治疗慢性髓劳病时十分注意对阴液的固摄,并避免使用辛燥药物。这都得益于《血证论》的有关论述。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临床运用,不断的进行验证修正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掌握其精华,悟出其真谛,为学以致用之本也。读经典、采众长是临床实践之基础,而做临床是对读经典、采众长之深化。
  • 摘要:血清铁蛋白具有结合铁和贮备铁能力,是铁贮存于人体的主要形式,也是维持体内铁的供应和血红蛋白的相对稳定关键蛋白.血清铁蛋白测定是检查体内铁缺乏的最灵敏指标,临床常用于铁贮备减少的识别与铁缺铁性贫血诊断,也是肝病、恶性肿瘤重要标志物之一.铁是人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除此以外,铁还是人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系统中一些酶及电子传递的载体,也是过氧化氢酶和细胞色素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血清铁代谢是在"封闭"系统内反复循环,重复利用的过程,血清铁蛋白缺乏与增高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老龄人群中更具有临床价值。一方面,血清铁蛋白缺乏与增高可能是老龄人群多种慢性病发生的前期基础,也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指标之一,另一方面,血清铁蛋白缺乏除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以及加速生理性衰老外,也会导致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恶化或进展,因此,早期发现铁代谢紊乱现象,对于早期诊断和预防老龄人群疾病的发生或进展、提高老龄人群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总之,由于目前中国尚缺少可靠的老龄人群血清铁蛋白调查的文献资料,对于北京部分区域老龄人群血清铁蛋白减少或增高原因以及所导致的危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血小板过度破坏及生成不足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祖国医学中无ITP的病名,根据其出血的临床特征,当属中医的"葡萄疫"、"斑病"、"肌衄"、"紫癜风"、"发斑"等范畴.按中医理论分析,与"脾不统血"密切相关,"脾不统血"且在慢性ITP的发病及临床表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健脾益气法治疗本病可使患者获益.因此,为进一步认识"脾不统血"在ITP发病中作用,笔者基于"脾统血"理论浅析从脾论治ITP的临证思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傅汝林等认为脾气充足是脾统血的生理基础,脾胃虚弱是脾不统血的病理实质,脾虚失其统摄之职是ITP的病机关键,益气健脾摄血是ITP的重要治法。慢性ITP基于脾气虚不能摄血的的关键病机,治以健脾益气摄血,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实践均提示从脾论治ITP在改善临床出血症状及调节免疫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而中医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施个体化治疗可使ITP患者获益,体现中医药从脾论治ITP具有一定优势及应用前景。
  • 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病理免疫使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本病为血液系统常见病,临床以慢性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至可因并发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至今尚无理想的防治方法.现代医学仍以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要治疗手段,因(10~15%)等使其应用收到了限制.笔者通过多年对该病临床和文献的研究,根据祖国医学"伏热"理论,提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热伏卫分"的中医病机实质及治疗对策,根据ITP“肾气亏虚为本,热伏卫分为标"的病机实质,认为ITP病变部位主要在肾,尤多以肾阳不足、肾精无以化生血小板为本病的起始因素。因此针对该病机提出"温肾清卫"为主方的协定处方方用巴戟天等温肾填精;黄柏、桑叶、山慈姑等清卫透热,参三七等活血止血。最后列举两例,证明疗效明显。
  • 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减少、伴或着不伴有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ITP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符合血证论"失血家"的病机特点及临床特征."失血家"属已失血或易失血之体,不仅阴血不足,且往往并见气与津液的病变或脏腑功能异常.出血病症在止血、消瘀之后,为安潮动之血,需用宁血之法.杨文华教授运用《血证论》"失血家"理论的治疗方法,补血益气,并用扶绥平缓之品,调整了ITP患者阴虚火旺的失衡状态,减少了血小板下降及出血症状的风险,达到了宁血的治疗目的.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减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引起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根本原因是患者免疫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自身抗体还可影响巨核细胞克隆的形成和血小板的生成.此外,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固有免疫系统在ITP的发病机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是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素之一,其中microRNA-146a(miR-146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miR-146a表达异常可能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miR-146a是miR-146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典型的多功能基因本研究从临床运用的实践出发,旨在深入研究参芪益气生血合剂的具体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ITP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I46a参与ITP的发生发展,发挥免疫调节作用。miR-146a表达异常可能与ITP的发生发展相关,参芪益气生血合剂可能通过参与调节ITP患者miR-146a的表达,从而改善ITP。
  • 摘要: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临床上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予后很差,死亡率高的特点.根据二十一省、市、自治区二亿多人口地区调查,白血病的死亡率达十万分之三.包括孙伟正教授在内的血液病专家及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工作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治疗的优势之一便是可以有效的预防白血病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中医治疗可以延长白血病的缓解期甚至阻止白血病的复发,中西医治疗可以防治白血病多药耐药因为传统的治疗白血病细胞会对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或者耐药性,细胞本身对毒物的排异机制一旦启动将会影响化疗药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如果白血病细胞产生可耐药性或者抗药性,那么就会阻碍化疗的有效治疗。但是如果使用中药的抗耐药介导疗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种情况,这种治疗方法已经让数千例产生化疗耐药的患者达到缓解得以继续治疗的目的。所以中医药可以恢复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这一结论事实得到了很多学者与专家的认可与赞同。
  • 摘要: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凋亡受阻,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为特点,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中医学并无白血病的明确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属中医学"急劳"、"血证"、"髓枯"、"血虚"、"虚劳"等范畴.中药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天然耐药逆转剂,具有多靶点、多阶段的作用特点,本身即可发挥抗白血病的作用,亦可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其有效成分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并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逆转耐药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寻求抗白血病的相关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靶向治疗、抗白血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摘要:患者79岁,于2016.4.2至4.12在本科住院,诊断"①肝硬化腹水;②自发性腹膜炎;③不全性肠梗阻;④左肾小结石",给予"生理盐水100ml+头孢哌酮舒巴坦针2.0ivgtt Q12h控制感染,莫沙比利片促胃肠蠕动,兰索拉唑针抑酸保护胃粘膜,参麦针营养心肌,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利尿,以及中药保留灌肠通便等"治疗,症状减轻出院.出院后服用中药7天后停服药物,4天来上述症状加重,4天未解大便及肛门停止排气,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闭,2016.4.21来本院复诊,门诊即拟"肝硬化腹水"再次收住入院.自病以来,神清,精神软,胃纳下降,睡眠一般,小便减少,大便4日未解,体重明显减轻,体重未测.出院诊断为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②腹水,自发性腹膜炎;③肠梗阻;④右侧卵巢囊性病变,待排卵巢癌。卵巢癌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女性,可有下腹部疼痛、月经不调、下腹包块、消瘦、腹水等表现,结合彩超、CT等检查可定位,CA12,200kU/L需考虑卵巢恶性肿瘤,定性是关键,可给予行阴道后弯窿吸液涂片检查,子宫直肠凹穿刺液检查、腹腔积液细胞脱落学检查,腹腔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可以明显诊断。该患者,年龄79岁,主要表现为反复腹胀伴乏力纳差,伴发热,肛门排气排便停止,腹水提示渗出液,血象升高,抗炎有一定效果,故产生延误诊断。
  • 摘要:"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传播及应用过程.互联网医疗,更适合作为稳定期的慢性病诊疗,应用互联网医疗可弥补当前中医科研项目样本量小、实验规范化欠佳等不足之处;血液科多数疾病的诊断便于互联网甚至是移动终端传输,最后,通过大数据科研分析,使血液科中医药更加精准。将中医血液病典型病例以精简病案分析形式录入系统归类分析,将同一种病的所有中药方剂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应用最多的方剂、对药、单药,由"广"至"精",使中医血液病成为精准医学。另外,中医药在开发毒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新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个案报道,针对特效药、减少副作用的药物等,结合药理学分析,开发新药。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疾病,其特点是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外周血血细胞计数减少,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以及向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演变风险不同程度的增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MDS在欧美国家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5/106,60岁以上老龄人群发病率上升到20~50/106,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MDS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关于MDS的诊断与分型目前多采用WH02008年的修订版本,将MDS分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RCUD)、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RCMD)、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RAEB-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RAEB-2)、MDS未分类(MDS-U)和MDS伴单纯5q-共7型.鉴于MDS发生的分子生物学行为与急性白血病无根本性区别,且又是急性白血病发生的前期基础(30%}60%的病例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 HO)基于MDS骨髓恶性克隆增殖特征,明确将其定位于骨髓肿瘤性疾病。基于上述可以看出,表观遗传学特别是DNA甲基化异常在MDS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MDS的研究热点。Wnt信号通路是调节HSC的主要通路,该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与MDS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密切相关。DNA甲基化抑制剂治疗MDS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如何改进HMAs,Wnt信号通路探索MDS甲基化诊治新思路,提高临床获益,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及临床实践意义。
  • 摘要:焦中华教授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之一.焦中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肿瘤疾病的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肿瘤病方面潜心研究多年,博采众长,融汇中西,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血液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有着独到的见解.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焦老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生髓,人至中年肾气渐衰,若房事不节或情志刺激皆可进一步耗伤肝肾精气,精血不足,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可见骨痛焦老根据多年经验,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 肝肾阴虚型,痰瘀阻络型,气血双亏型,热毒炽盛型,本病病机多虚多瘀,因而临证时酌情应用扶正补虚、活血化瘀药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摘要:病名溯源,石疽属于阴疽的一种类型,疽为发于肌肤而坚硬如石者,指发生在颈项、腰部、膝盖或两侧部等部位或全身其它部位的肿核,发无定处,主要分为上石疽、中石疽、下石疽.上石疽生长在颈部的两旁,皮肤色泽无明显改变,如同正常皮肤,大小如桃李般大,质硬如石,肿痛不热,多由肝经郁结,气血凝滞经络而成.此证初小渐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疲顽之证.中石疽长在腰胯之间的部位,多因寒气侵袭,瘀血阻于脉络而成,时而有麻木样疼痛感,病情缠绵难愈,难消难溃,坚硬如同石头,皮色不变.下石疽生长在两膝盖之间,多由正气内虚,寒邪趁机深袭,致血瘀凝结而成肿溃.石疽病因复杂。阴寒内盛,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均可使五脏受损,寒邪侵袭肌表,客于经络,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正气亏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患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石疽的形成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寒、滞、瘀、毒、虚五个方面,石疽在治疗上宜内外合治。内外治法都应以温补为主,内治法尚可兼清肝顺气化痰、补虚排脓,外治法主要以补虚托里为主,同时可行针灸治疗,内治外治药物主要有犀黄丸(西黄丸),紫元丹,加味二陈汤,木香散贴方,鹿角散方等等,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调理、劳逸结合等。
  • 摘要:恶性淋巴瘤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而B细胞惰性淋巴瘤发病率亦明显增多,本病老年人发病率高,进展缓慢,按照非何杰金淋巴瘤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国B细胞惰性淋巴瘤诊疗指南,部分病人可以暂不化疗,等待观察.近年来针对B细胞惰性淋巴瘤,12例初诊患者,8例复发患者,采用纯中药煎剂口服治疗,使用中药益气养阴解毒散结剂,浓煎每次口服200毫升,每日2次,3个月1疗程,2疗程后评价疗效。主要观察患者有无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性状等,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20例患者均完成中药煎剂治疗2个疗程,6个月治疗观察,疗程结束后复查血液、B超及CT等影像学资料,评估疗效。复法大方有序,组合配伍严谨,兼顾扶正与祛邪,以平为期,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摘要:患者,俞某,男,50岁,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6个月,巩固化疗入院.2月25日骨髓检查: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11.5%,血常规:WBC6.1×109/L,N0.56,Hb130g/L,PLT137×109/L,3月13日予VDCP化疗,同时水化、碱化、利尿、止吐,及支持对症处理.化疗后旨髓抑制严重,3月24日出现高热,白细胞最低0.2×109/L,中性粒细胞0,血培养肺炎克雷伯氏菌.经泰能、丁胺卡那霉素及粒细胞刺激因子等治疗,发热控制,白细胞上升,4月1日骨髓检查:原始淋巴细胞2.5%,血常规:WBC4.2×109/L,Hb105g/L,PLT238×109/L,但出汗明显,盗汗更著,舌质淡红,苔薄白干,脉濡细数,辨证为气阴两虚,邪毒内伏,治以益气养阴,扶正祛邪.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12g、炙鳖甲(先煎)15g、地骨皮9g、知母9g、丹皮9g、乌梅12g、生黄芪20g、党参30g、当归12g、五味子9g、淮小麦30g、蛇舌草15g、山萸6g、毕地15g.每日1剂,水煎服.2剂汗出即止,精神明显好转.
  • 摘要:目的:探讨回生胶囊配合小剂量化疗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NLL-M5)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ANLL-M5患者行小剂量柔红霉素(DNR)加阿糖胞苷(Ara-C)组成的DA3-7方案,或高三尖杉酯碱(HHT)加Ara-C组成的HA方案化疗,同时口服中药回生胶囊进行治疗.结果:经1~3疗程治疗,CR率72.9%,PR率12.5%,总有效率85.4%,且毒副作用较轻,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少.结论:回生胶囊配合化疗治疗ANLL-M5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Ph染色体是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BCR发生融合,形成融合基因BCR/ABL.常发生在CML患者病例中,也可见于2%~5%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0%~35%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常规治疗期间不能达到完全缓解或缓解后很快复发.通过文献复习,目前罕有报告Ph+伴有复杂核型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现将本科成功治疗的一例Ph+AML-M5伴复杂核型报告,达沙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加速期CML有效,但相应的经济负担及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本例患者服用后曾出现多浆膜腔积液及关节疼痛,给予短暂停药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患者诱导成功,巩固治疗维持缓解,获得移植机会,目前情况理想。
  • 摘要:肿瘤药物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从中药中筛选抗肿瘤药物,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有很多中药单体进入了临床研究或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如鸦胆子、紫杉醇、喜树碱、苦参碱、葛根素等.蝎毒多肽(PESV)是传统中药全蝎的主要有效成分,ESV为含50~60氨基酸的多肽混合物,纯度89.1%,分子量6000~7000,大多数有3~4对二硫键交联而成,该研究证实,蝎毒多肤具有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并且此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但是抑制K562增殖、导致凋亡及诱导分化的机制,仍然需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2013年承担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药提升恶性肿瘤疗效系统研究"项下的"中医药治疗胃癌合并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研究"课题.该课题立项基于存在于胃癌中的高凝状态是胃癌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以及课题组前期的相关研究结果,旨在探求解决该问题的中医药治则治法与有效方药.在初步形成方案后,经临床、评价学、统计学专家多次论证,切合临床实际与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是论证的中心,最后形成了课题终稿方案,课题研究结果以中医证候学与量化的实验室指标共同呈现,为今后推广与应用奠定良好的前期基础.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脾胃虚寒、气虚血瘀"是胃癌合并高凝状态的重要病机,实验室检查提示的异常血凝指标是中医血瘀证微观辨证的基础,为运用活血化痕中药纠正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课题首次利用中医药优势系统地针对胃癌合并高凝状态治疗,意在通过纠正存在于胃癌中的高凝状态,减低血栓事件发生率,改善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研究方案将中医理论与实验室指标结合,主要终点观察指标包括血凝检测相关项目、血小板计数、_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以及症状与证候积分情况,从客观指标与生活质量两方面综合判断中医药治疗胃癌合并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并基于目前无恶性肿瘤合并高凝状态的诊断标准的现状,积极探讨临床实用的诊断标准。方案设计遵循医学伦理学保护患者的基本原则,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规定的受试者权利和义务,研究者在病例入组时必须向受试者详细介绍临床试验,以便受试者充分了解临床试验,经充分考虑再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信息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便于及时处理临床试验相关事宜,如提醒及时复诊,避免失访。受试者随时可联系研究者,在出现病情变化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保证了临床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可操作性与顺利性。
  • 摘要: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最早发现于19世纪初,随着医学界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的认识,至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使用"慢性(疾)病贫血"这一名称,又称炎症性贫血,指继发于慢性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的一种贫血,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年龄≥65岁)中发病率已达17.4%.AC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基于慢性病贫血病程较长的特点,按照久病必虚理论,有医家认为"虚、毒、瘀"为其中医病机,也有医家提出"脾运无权"为其主要机制.本文对ACD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西医提出的分子层面诸如红细胞半衰期降低、对促红细胞素反应迟钝、铁代谢紊乱以及中医提出的虚毒瘀理论和脾运无权等理论,Hepcidin(铁调素)能够影响十二指肠对铁的吸收,参与巨噬细胞对铁的回收以及肝细胞对铁的储存,从而调控铁的分布。这一过程与中医的"运化"理论相应,而脾主运化,能够输布精微,促进铁的代谢,若脾失健运则运化无权,导致铁代谢紊乱。故如何调节hepcidin的过表达及如何"运脾"为治疗ACD的新思路,中药单药对铁代谢的而影响或复方对"脾运"功能的调节将是中医药治疗ACD的新突破。
  • 摘要:患者女,65岁,2011年5月8日初诊.主诉:乏力反复发作2年余,中医古籍虽无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的记载,其发病原因有因先天不足而致者,亦有因起居、饮食失调所致者。孙师认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应积极去除各种可影响骨髓造血和白细胞生存能力的因素,中医药通过调理脏腑阴阳,健脾补肾,益气生血,可促进骨髓的造血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只是通常起效较缓,治疗时间每需较长,主要选用中医药治疗,西药可作为辅助性措施配合运用或不应用,此时中医药常采用攻补兼施治疗法,标本同治,有助于提高疗效。此时运用中医药,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防治二重感染,为促进病情的缓解起到积极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