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7-25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CD38+细胞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初发未治及化疗后完全缓解时骨髓组织中CD38+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3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发未治组骨髓组织中CD38+细胞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同一患者完全缓解组,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38+细胞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一定关联.
  • 摘要:目的:应用miRNA-17-92高表达L1210细胞及其对照细胞(L1210细胞)建立小鼠白血病动物模型,观察miRNA-17-92高表达L1210细胞小鼠的不同分组治疗,观察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rn 方法:常规培养小鼠高表达miR 17-92的L1210系,给DBA/2N小鼠以尾静脉注射细胞浓度100×104,造模成功后用拉丁表法将造模小鼠随机分组:17-92观察组、17-92化疗组、17-92复方浙贝颗粒中药+化疗组、L1210化疗组、正常对照组.化疗组药物:环磷酰胺2天给药1次,连续用药3次;中药组药物:复方浙贝颗粒每天给药1次,连续用药14天.在实验过程中每7天检查1次外周血象;于给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计数、骨髓白血病细胞计数、Pgp、脾脏重量等指标检查.rn 结果:各组小鼠均于用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尾静脉取血、留取骨髓液,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为(7.09±2.94)×109/L、(15.30±11.40)×109/L、(15.31±11.42)×109/L、(11.47±4.25)×109/L、(11.40±2.58)×109/L,外周血红蛋白分别为130.33±20.32、159±13.10、145.67±17.077、156.177±13.937、171.677±13.507,外周血小板数目分别为(664.17±284.11)×109/L、(1884.17±335.35)×109/L、(1673.17±428.42)×109/L、(1279.67±650.68)×109/L、(973.67±42.70)×109/L,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37.17±13.06)%、(5.67±3.93)%、(1.33±0.82)%、(0.83±0.75)%、0%,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26.92±10.98)%、(6.83±1.97)%、(3.17±1.03)%、(1.67±1.21)%、0%,脾脏重量(g)分别为0.70±0.18、0.20±0.17、0.44±0.47、0.23±0.19、0.60±0.18,Pgp(ng/ml)分别为32.68±10.88、26.66±10.87、32.00±11.25、20.31±11.12、17.40±2.64.rn 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两两比较miRNA-17-92高表达L1210观察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两两比较治疗干预后白血病细胞比例下降,且化疗+中药干预明显优于单纯化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下调PgP表达没有显示优效性.提示miRNA-17-92高表达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增殖快,化疗缓解率明显低于L1210小鼠,PgP表达高于L1210小鼠.说明miRNA-17-92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上调PgP表达,使肿瘤细胞产生抗药性.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改善miRNA-17-92高表达L1210小鼠的化疗缓解率,脾脏及肝脏白血病浸润灶明显减少,但对下调Pgp并不明显.
  • 摘要:p21WAF1CIP1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CDKs)家族中重要的调节因子,近年来的研究法,它与多种肿瘤化疗耐药作用相关,上调肿瘤细胞P21WAF1CIP蛋白的表达可能是逆转肿瘤化疗耐药耐药的一个有效的策略:P21WAF1CIP高表达,使细胞周期停滞、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临床实验也证实,P21WAF1CIP高表达的肿瘤患者对化疗更敏感,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延长.因此上调P21WAF1CIP表达,将可能是今后抗肿瘤新药作用靶点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蝎毒多肽(PESV)干预NOD/SCID小鼠模型体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融合蛋白p210、Bax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应用K562细胞注入经过铯-137源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CML NOD/SCID小鼠模型;对实验小鼠随机分组,用ELISA法检测PESV治疗后小鼠体内融合蛋白p210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Bax表达水平.结果:PESV能够抑制模型小鼠体内p210过度表达,升高Bax表达水平.结论:PESV通过抑制CML融合蛋白p210表达,促进Bax表达,有利于细胞凋亡,有效地阻断CML进展.
  • 摘要:文章通过病例介绍了ITP的发病机制,分析了ITP的治疗,并总结了ITP患者应用TPO的作用机制。应用TPO可以补充体内的TPO水平,诱导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产生血小板,达到治疗目的。案例1中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后无效,案例2患者既往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明显,故应用TPO治疗。案例1患者应用7天后血小板即上升明显,案例2患者应用14天后血小板上升至安全范围,此2例在应用TPO 14天后均达到治疗效果,但恢复情况并不一致,说明TPO对于不同患者巨核细胞刺激作用不同,但TPO在临床应用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应用限制,此2例患者均未达到长期随访要求,无法判定其远期疗效,但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对于复发或难治的慢性ITP患者建议联合应用。
  • 摘要:癌性贫血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癌性贫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特色,可取得扶正固本、解毒增效的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纠正癌性贫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 摘要: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部分患儿对常规中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鸡尾酒疗法"就是将多种治疗药物同时或分阶段用于同一种疾病的治疗,从而起到全面、综合治疗作用;其本质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多种药物组合,综合治疗;第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摸索、观察和总结,采用"鸡尾酒疗法"治疗儿童ITP,取得较好疗效.主要方法是首先树立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信心,再采用自拟方结合中医辨证加减,配合现代医学的综合性疗法.即在自拟治疗紫癜的仙芍丹归汤基础上结合辨证加减治疗,同时选用小剂量激素、免疫调节剂、微量元素等,以及适时选用抗感染治疗.在临床上不仅出血症状得到改善,血小板计数也能升至正常标准,且较为稳定.笔者认为,针对儿童ITP这一疑难病症,采用个性化、针对性、综合性的"鸡尾酒疗法"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
  • 摘要:目的:探讨"运脾法"对炎症条件下肝源性杀菌蛋白(hepcidin)高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rn 方法:以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在给予小鼠喂饲"运脾法"代表方剂"异功散"(YGS)汤剂一周后,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mg/kg),6小时后处死;或腹腔注射重组IL-6(IL-6,1μg),3小时后处死,设置空白对照、单纯YGS、LPS或IL-6组.麻醉下采集外周血、肝脏及脾脏标本,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hepcidin、IL-6 mRNA,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State3活性.rn 结果:(1)异功散干预后RBCs,HGB,HCT等血液学参数没有明显那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YGS单独作用既能显著抑制肝组织hepcidin mRNA(74.7%),与LPS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O1),且YGS+LPS组与空白对照组及LPS组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l),说明其抑制作用是绝对的;(3)异功散单独作用能直接抑制肝组织IL-6mRNA,与空白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l),与LPS组比,YGS+LPS组肝组织及血清IL-6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l);(4)异功散对LPS诱发的肝组织State3活性没有影响。rn 结论:(1)异功散对LPS诱导的hepcidin的抑制作用不依赖红细胞生成;(2)异功散对IL-6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对hepcidin的抑制作用依赖于IL-6,且作用是绝对的。
  • 摘要: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疾病的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而多药耐药的产生往往成为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由一种药物诱发,同时对其他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的一种现象.ABC转运蛋白可以调控、调节胞内药物的积聚和分布,而诱发耐药.本文就ABC转运蛋白与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关系进行综述.MDR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BC转运蛋白是其主要因素之一。ABC转运蛋白与白血病多药耐药有着一定的关系,利用这些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寻找可以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药物,是提高白血病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目前使用的逆转多药耐药药物主要为钙通道阻滞剂及免疫抑制剂等,如维拉帕米、奎尼丁、环胞素A等,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所以寻求一种低毒、高效的逆转剂,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 摘要:奥沙利铂目前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肿瘤、头颈部肿瘤、卵巢癌、淋巴瘤等常见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随着奥沙利铂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也被发现,特别是神经毒性反应,成为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因此如何预防和减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已引起广泛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预防和减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具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笔者在2013年跟随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铁老师做研究生实习,对一例EB病毒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疗感受进行总结。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铁教授从事临床医疗数十年,经验丰富,学术精湛,始终秉承“读经典、做临床”的从医理念。老师常言,“治病求本”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辨证之精髓,“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乃论治之大法。上述病例中老师初诊用八珍汤补其气血俱虚之本,本虚得补,气血生化有源;二诊以解毒化湿之品泻其毒奎湿盛之标,然该患病势较重,邪入血分,耗伤营血,不耐攻伐;三诊易泻为补,生津滋阴,补气养血,疗效显著。故在临证时只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四诊合参,才能权衡用药,药到病除,彰显中医文化之精深。
  • 摘要:文章介绍了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机,并通过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同时指出了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本和虚、热、癖、湿为标的理论。认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应有机结合,进行中西医优化选择。其中部分患者合并反复感染,如不能控制,甚可危及生命。此时可选用有效抗生素,结合输注丙种球蛋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有助于迅速控制感染,同时结合支持疗法以改善机体虚弱状态,增强抗病能力。此时中医药常采用攻补兼施治疗法,标本同治,有助于提高疗效。肿瘤患者由于放、化疗药物的大量使用及身体抵抗力的极度低下,极易导致二重感染或加重粒细胞缺乏状态,此时运用中医药,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防治二重感染,为促进病情的缓解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存时间。但化学药物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导致消化道反应等毒副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是其最常见的消化道反应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影响化疗的继续进行,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过程。白血病化疗性消化道反应据其症状应属中医“胃痞”、“呢逆”、“呕吐”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耗伤正气、损伤脾胃、气机失调,使浊阴不降、气机上逆、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而致。方中半夏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主要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腕痞闷等症。半夏可延长硫酸酮致犬呕吐的潜伏期或不发生呕吐,能拮抗皮下注射盐酸去水吗啡犬的呕吐,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C37。生姜亦辛温,入肺、胃、脾经,有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发汗解表之功,主治呕吐、胀满、泄泻、感冒风寒。生姜中主要成分姜烯酮可作用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通经活络,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镇吐功能C47。两者合用共同起到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效。脐为神姻穴所在,为经脉之中枢,经气之汇海,通过经气可沟通上下内外、诸经百脉、五脏六腑。且脐下毛细血管丰富,微循环活跃,细胞代谢旺盛,药物敷于脐部易于渗透吸收,直接扩散于血管进入体循环,并跳过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51。故此我们应用半夏散敷脐防治白血病化疗性消化道反应,能有效发挥作用,起到很好的疗效,为白血病患者化疗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鳖甲化纤丸治疗原发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rn 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和门诊患者120例,予鳖甲化纤丸8g,日2~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rn 结果:好转39例,进步47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71.7%.30例三系减低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血红蛋白、白细胞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血小板增高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有所降低,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后血小板降低明显,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114例脾大患者治疗后脾脏缩小明显(P<0.01),81例肝大患者肝脏明显缩小(P<0.05).骨髓病理活检显示治疗后骨髓纤维化程度有明显改善(P<0.05).服用鳖甲化纤丸患者11例(9.1%)出现少量皮肤出血点,7例(5.8%)有消化道不良反应,减量后消失.rn 结论:鳖甲化纤丸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非重型再障,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 NSAA)造血相关粘附分子CD58/LFA-3及CD11b的影响.rn 方法:将65例NSAA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其中肾阳虚型17例,肾阴虚型17例,应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对照组31例使用再障生血片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并与1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非重型再障患者及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受体CD58/LFA-3及CD11b表达率的变化.rn 结果:NSA患者CD58/LFA-3及CD11b均呈低表达状态,经治疗后两者均有一定程度调整,其中CD58/LFA-3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CD11b试验组的调整程度优于对照组,而肾阳虚型患者CD58/LFA-3疗后与阴虚型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CD11b表达水平则较肾阴虚型患者更易得到纠正.rn 结论:非重型再障患者CD58/LFA-3及CD11b表达水平均异常,这可能是导致NSAA造血衰竭的一个原因.
  •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清热颗粒联合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7例联合参芪清热颗粒患者和22例单药应用地西他滨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加入参芪清热颗粒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加用参芪清热颗粒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22例患者,而对于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骨髓抑制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参芪清热颗粒联合地西他滨可以明显改善中高危MD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联合治疗对缓解率及骨髓抑制时间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 摘要:陈志雄教授为岭南名医,长期致力于岭南血证的发病规律及临床诊治的研究,本文为其学术经验点滴撷英,旨在探索其辨治岭南血证的思路,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方法.陈志雄教授诊治岭南血证,临证经验丰富,他重视三因互参,强调脾肾双补,善于平调寒热。其学术经验对于指导岭南血证之临床实践,具有现实意义。他结合岭南人的体质特点,揭示了岭南血液病的发生、传变规律,并独创性地提出辨治思路,值得进一步挖掘及探索。
  • 摘要:介绍恶性淋巴瘤的证治体会.认为正气内虚,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邪毒相互搏结,阻滞经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痰、瘀、毒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原则为"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健脾扶正".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相当部分病患治疗效果欠佳,易于反复而呈慢性态势,西医常用疗法不尽人意,尤其各类疑难亚型:切脾后难治性,抗核抗体阳性,肝炎病毒相关性,激素依赖性,抗磷脂抗体阳性等.笔者探索出以调肝扶脾为基本方(柴胡、黄芩、白芍、商陆、黄芪、甘草等),分别加减辨治于:侧重健脾益气(黄芪、重用仙鹤草)、顾护卫表(白芍、桂枝与白术、防风等),加减藤类、免疫效应药味(雷公藤、忍冬藤、鸡血藤与补骨脂等),加味解毒护肝与干扰素样效应药味(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等),调肝为主、重用甘草(白芍、枸杞子、牡丹皮与甘草等),介入活血化瘀调治(丹皮、赤芍与三七等)等经验,借此与同道研讨.
  • 摘要:目的:观察补精化瘀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58例患者分3组,阳虚组(17例)、阴虚组(22例)予补精化瘀方为主辨证施治,西药组19例予糖皮质激素为主治疗.各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rn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三组在血小板计数、临床疗效、症状积分上均有明显的改善,阳虚组在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症状积分、临床有效率等方面均优于阴虚组及西药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阴虚组和西药组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症状积分、临床有效率等方面相比较,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补精化瘀法治疗cITP疗效确切,其对脾肾阳虚型的疗效优于肝肾阴虚型(P<0.05),验证了中医"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理论.
  • 摘要:MDS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低危MDS主要包括RA, RN,RT及RARS,主要表现为一系、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临床常应用雄激素、沙利度胺、环袍素等治疗。MDS早期骨髓造血表现为高凋亡$高增殖,异常克隆与正常克隆并存;晚期骨髓造血表现为低凋亡$高增殖,以异常克隆增殖为主#故消灭和抑制异常克隆,扶持正常克隆是治疗原则.MDS属中医学髓毒、血症及虚劳等范畴。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劳伤则血气虚,使阴阳不和,互有胜弱故也”.《景岳全书·虚损》指出:“虚那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类证治裁》曰:“凡虚劳多起于脾肾“.故病位涉及肝、心、脾、肺及肾,而脾肾亏损是致气血不足之根本。故拟补肾法为治疗MDS大法,增加活血法是活血化疲之品可有效改善骨髓造血机能.通过临床总结补肾活血法治疗MDS取得较好疗效,对低危MDS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外周血指标,改善骨髓病态造血.对高危MDS加入具有解毒抗癌之品如山慈菇、黄药子、青黛等,以延缓向白血病的转化.做到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可更准确的认识把握疾病的本质,提高疗效。本方首选熟地、山茱英、构祀子、女贞子、冤丝子、旱莲草等补肾填精,同时加予黄茂补气,加大补益之力,同时有益气敛血之功;补骨脂重在温补脾肾,补骨生髓,直指MDS之骨髓造血之病灶;当归、丹皮、鸡血藤、黄药子等为活血化痰之品,可改善骨髓纤维化,改善骨髓造血正调控,山慈菇具有解毒抗癌之功,以延缓向白血病的转化。以上共奏补肾填精、养血活血、消鹿散结的治疗方法。从总结来看具有较好的临床前景,目前病例尚少,还在继续总结中。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为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和无效造血、造血功能衰竭,可伴原始幼稚细胞增多,并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笔者根据MDS的病机结合临床治疗体会,总结补肾活血法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全部18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病人,其中6例为难治性贫血(RA),6例为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A),2例为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4例为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EB-Ⅰ,RAEB-Ⅱ).均口服补肾活血法中汤药,停用西药.大部分取得很好的疗效.MDS属中医学髓毒、血症及虚劳等范畴.病位涉及肝、心、脾、肺及肾,而脾肾亏损是致气血不足之根本.故拟补肾法为治疗MDS大法,增加活血法是活血化瘀之品可有效改善骨髓造血机能.通过临床总结补肾活血法治疗MDS取得较好疗效,对低危MDS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外周血指标,改善骨髓病态造血.对高危MDS加入具有解毒抗癌之品如山慈菇、黄药子、青黛等,以延缓向白血病的转化.做到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可更准确的认识把握疾病的本质,提高疗效.本方首选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旱莲草等补肾填精,同时加予黄芪补气,加大补益之力,同时有益气敛血之功;补骨脂重在温补脾肾,补骨生髓,直指MDS之骨髓造血之病灶;当归、丹皮、鸡血藤、黄药子等为活血化痰之品,可改善骨髓纤维化,改善骨髓造血正调控,山慈菇具有解毒抗癌之功,以延缓向白血病的转化.以上共奏补肾填精、养血活血、消癥散结的治疗方法.从总结来看具有较好的临床前景,目前病例尚少,还在继续总结中.
  • 摘要: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再障及再障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52例获得性再障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ERT mRNA表达情况.结果:获得性再障患者TERT mRNA表达情况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医各证型间,肾阳虚型患者TERT mRNA表达水平较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与肾阳虚型患者相比,肾阴虚型患者可能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病变,端粒损耗程度和造血细胞凋亡可能更严重.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并能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恶性浆细胞疾病.目前本病仍难治愈,西医主要采用联合化疗及免疫调节药物,蛋白酶抑制剂等,但有些患者化疗并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而中医依据不同时期辨证用药,使病情相对稳定,延长患者缓解期和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研究扶正透毒祛毒复方中药含药血清对髓系MRD-L患者CD34+细胞源DC诱导培养的不同阶段各组血清中白介素-2 (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含量变化,探讨扶正透毒祛毒复方影响MRD-L患者CD34+细胞源DC诱导及生物学效应的机制.rn 方法:将AML-CR骨髓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后,用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提取CD34+细胞,培养扩增后用不同浓度中药含药血清与细胞因子进行体外培养诱导DC,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3、CD80、CD86、CD1a、HLA-DR的表达.在培养的第0天、第6天和第9天用ELISA法分别检测、比较各组血清中IL-2、sIL-2R的含量.rn 结果:1.各中药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能促进CD34+细胞分化为形态特征典型的DC,并高表达CD83、CD80、CD86、HLA-DR等DC的表面标志,与胎牛血清及空白兔血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中剂量及低剂量含药血清组能促进CD1a的表达提高,与高剂量组、细胞因子组比较有差异(P<0.01).2.IL-2含量:含药血清制成后(第0天)各中药组均高于空白组;各中药联合细胞因子组第9天、6天均高于第0天,中剂量联合细胞因子组第9天明显高于第6天(P<0.01),高剂量联合细胞因子组第9天高于第6天(P<0.05);在同一时间内,各中药联合细胞因子组均高于空白兔血清组.3.sIL-2R含量:含药血清制成后(第0天)各中药组均低于于空白组;各中药联合细胞因子组第9天均明显低于第0天、第6天(P<0.01),高剂量联合细胞因子组第6天低于第0天(P<0.05),其余各组第6天与第0天无统计学差异;在同一时间内,各中药联合细胞因子组均低于空白兔血清组.rn 结论:扶正透毒祛毒复方能增加血清IL-2的含量和降低sIL-2R的水平,随着DC的不断成熟,其含量变化更加明显,可能对CD34+细胞向DC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 摘要:血栓事件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中医的"血瘀证"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从肿瘤高凝状态与血瘀证关系、肿瘤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探讨了血瘀证与血栓事件的相关性,以期指导临床辨证治疗,为进一步评价临床疗效提供可靠标准.
  • 摘要:文章介绍了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病机,指出惰性B细胞淋巴瘤中医药当分层辨治,并提出了临证加减再变通的临床方法,指出三位一体,协同治疗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疗效。中医药防治疾病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从文献来看,中医辨治恶性淋巴瘤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如何发扬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优势,总结、整理、提炼中医药诊治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经验,以尽早形成惰性B细胞淋巴瘤规范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是一项重任。
  • 摘要:作者根据恶性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前常见临床表现,将恶性淋巴瘤分为寒痰凝滞证、气滞毒瘀证、虚火痰结证、血瘀癥积证、血热风燥证、肝肾阴虚证和气血双亏证七种中医证候;恶性淋巴瘤放化疗后患者症状发生变化,总结放化疗后证候变化,可分为痰湿蒙胃证、阴虚火旺证、毒热内结证、气血两虚证和肝脾失调证,并拟定中医药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其放化疗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探索中医临证治疗此病的新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阿胶浆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作用靶点.rn 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治疗组(常规治疗+复方阿胶浆),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GB)及血清EPO浓度变化.rn 结果:①HGB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RBC、HGB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第4周RBC、HG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第3、4周RBC、HGB水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EPO浓度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EPO浓度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EPO浓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复方阿胶浆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疗效肯定,复方阿胶浆可提高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的血清EPO浓度.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MDS-RAEB-Ⅱ(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Ⅱ)是其中恶性程度高、病情急重的一型,祖国医学中无其对应病名.该病对常规化疗耐受性差、疗效差,死亡率高,因此,探索和寻找对MDS-RAEB-Ⅱ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本科采用复方黄黛片联合地西他滨方案治疗MDS-RAEB-Ⅱ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MDS-RAEB-Ⅱ以倦怠乏力、感染发热及蛆血为主证,多表现出舌质淡、苔薄腻、脉弦滑之象,为邪实正虚之病,可归属于“虚劳”、“血证”、“瘾积”等范畴,本单位以“血癌”命名之。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DNA甲基化这一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被认为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芳香化浊,益肾活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疗效.rn 方法:采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HSPN60例,待紫癜明显消退、腹痛、关节痛缓解后逐渐减量停用西药,仅用中药(益肾消癜方加减)治疗至尿常规正常后6-1g个月.观察尿常规(潜血、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蛋白的变化.rn 结果:(1)95%(57/60)患者治愈,随访至今未复发.(2)尿蛋白、潜血转阴时,38.33%(23/60)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高,91.67%(55/60)尿微量蛋白增高,治疗至9月时全部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正常,但仍有48.21%(27/56)患者尿微量蛋白增高,继续治疗至12、15、18月时尿微量蛋白增高者则分别降至26.67%(16/60),22.50%(9/40)和14.82%(4/27),但三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芳香化浊,益肾活血法可有效消除尿蛋白、潜血,逐渐降低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和微量蛋白(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促进肾损害的修复.
  •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祛邪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长春新碱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耐药细胞株HL60/VCR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选择HL60/VCR细胞为靶细胞,观察不同浓度扶正祛邪含药血清对其凋亡率的影响.结果:经扶正祛邪含药血清处理的HL60/VCR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扶正祛邪含药血清高、中、低三个剂量间两两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以高剂量组最明显.结论:经扶正祛邪含药血清处理的HL60/VCR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说明扶正祛邪含药血清对白血病HL60/VCR耐药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其凋亡而实现的.
  •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DDP细胞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逆转多药耐药的可能机制.rn 方法:采用MTS法检测复方浙贝颗粒(CZBG)对体外培养的白血病亲本细胞L1210,耐药细胞株L1210/DDP的增殖抑制作用,测定非细胞毒性剂量或低细胞毒性剂量的复方浙贝颗粒作用后L1210/DDP IC50变化,通过RT-PCR方法检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作用后L1210/DDP细胞miR-17-96和PTEN表达情况.rn 结果:非毒剂量筛选结果为1/4中剂量(4g.d-1.kg-1) CZBG药物血清,对细胞基本无毒性,非毒剂量复方浙贝颗粒含药血清对L1210/DDP细胞处理后,L1210/DDP对各组浓度ADR敏感性增加,IC50变为0.36mg/L,复方浙贝颗粒药物血清逆转倍数为7.25,real-time 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miR-17-92在L1210/DDP细胞中显著低表达,下调倍数为(0.51±0.03)倍,P<0.01,PTEN在L1210/DDP细胞中显著高表达,上调倍数为(1.8±0.1)倍,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ADR血清组miR-17-92和PTEN在L1210/DDP细胞中表达无差异.rn 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具有显著的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了miR-17-92和上调PTEN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复合天然药物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脑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rn 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糖尿病脑病组、复合天然药物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7只.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予3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1%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溶液建立糖尿病模型.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fasting serum insulin,FSI)、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验证模型成立.第8周开始复合天然药物提取物治疗,对糖尿病脑病干预组给予低、中、高剂量复合天然药物提取物,治疗5周.在第12周进行跳台实验(Step down test)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maze test)进行行为学测试,比较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rn 结果:糖尿病脑病大鼠跳台实验反应期延长,错误次数增加,复合天然药物提取物高剂量组干预可改善糖尿病脑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跳台实验反应期缩短,错误次数减少;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发现,糖尿病脑病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功能下降;高剂量复合天然药物提取物可以对其进行纠正.rn 结论:复合天然药物提取物有改善糖尿病脑病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
  • 摘要:在虚劳、血症以虚为本的治疗中,扶助正气固护中焦脾胃应作为治疗大法贯穿始终,文章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确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通过中药复方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汇总过敏性紫癜的证候类型,提炼过敏性紫癜的证候要素,为该病临床路径研究及临床证候研究提供标准化依据.rn 方法:对符合要求文献中涉及的有关过敏性紫癜全部证候、证候类型录入EXCEL2003,比对证候要素表进行逐一分解、提取,进行频次描述,提炼出文献中出现过的所有过敏性紫癜的证候要素.rn 结果:经过证候要素的提取,过敏性紫癜涉及到的病性要素有:内火、火、阴虚、血瘀、气虚、风、湿、内湿、出血、毒、气郁、血虚、阳虚;病位要素有:络脉、血、胃、肾、大肠、经脉、营、脾、卫、肝.rn 结论:通过对证候要素的提取,遵循王永炎院士提出的"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理论,确定了过敏性紫癜理论上证候类型共计130个,证候类型组合形式包括:病位要素(1个)+病性要素(1个);病位要素(1个)+病性要素(多个);病位要素(多个)+病性要素(1个);病位要素(多个)+病性要素(多个);病性要素+病性要素=证候类型等多种,下一步通过专家的反复论证,进行多次筛选,将理论上与临床当中应用的证候类型进行统一定位,确定该病的证候类型,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统一标准.
  • 摘要: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一般病情均较复杂、危重,为邪正相争的结果,邪为病邪,正为精气,所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而《素问·生气通天论》日:"故风者,百病之始也.""多变善行".血液病变化多端,初起入气分,之后入血分,此变化符合风邪的善行速变之特点,所以血液疾病中治风尤为重要,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黄振翘教授认为血液病与风邪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血液病中治风的理论.
  • 摘要:目的:本文依据"少阳"理论,探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的传变规律.方法:本文从"少阳为枢"理论出发,探讨了少阳作为阳气之始,在祛邪外达、正虚邪进、邪注潜藏中的枢机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少阳"与慢粒初期在发病、证候、病程转归中的关联性.结果:少阳作为表里之枢、脏腑之枢、气机之枢、阴阳之枢,在慢粒初期的发病、证候、病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慢粒经络病证、脏腑病证的传变特点;以及探讨了该认识对慢粒辨证的意义.结论:以少阳为基础,把握传变规律,指导辨证论治,做到有病早治、既病防变.
  • 摘要:目的:探讨鹤蟾片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病人60例入组.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鹤蟾片)与对照组30例(达那唑).对照组给予达那唑,实验组给予鹤蟾片,两者均连用12周.rn 结果:经治疗前后实验组CD4+T细胞(17.2±3.4VS33.5±4.1)、与对照组(33.5±4.1VS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Treg/CD4+细胞表达水平(11.4±3.4),与治疗前(3.0±0.4)及对照组(25.3±6.2,6.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112.3±11.7)水平升高明显,与治疗前(16.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rn 结论:鹤蟾片能改善患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调节T细胞亚群的失调,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摘要:目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ATG后20%-30%的病人不能获得有效治疗反应,仍有感染、出血及重度贫血的风险,再次应用ATG治疗存在费用昂贵、血清病反应等不良因素,而alIo-BMT因供体等因素使治疗受到限制,为探讨针对ATG治疗无效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RSAA)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治疗措施,我科进行了环孢菌素A联合中药对37例RSAA临床疗效观察.rn 方法:观察2006.1~2012.6住院的37例经ATG治疗后无效的SAA,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6岁~52岁,平均22.6岁;应用ATG后6个月~2年;WBC0.8~2.3×109/L,HB43~68g/L,PLT2~21×109/L,骨髓像示:增生极度低下~活跃.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CsA(3~5mg/kg·d)联合中药凉血解毒汤治疗,其中有12例患者加用十一酸睾酮胶丸(80~120mg/日),20例患者加用司坦唑醇(6mg/日),并依据血常规及临床症状给予G-CSF或血制品输注等支持治疗.观察随访8个月~3年.rn 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14例无效患者中,2例在治疗半年后转为AML,4例联合治疗8个月无效而放弃治疗,8例虽未达到明显进步的标准,但临床症状稳定,已脱离血小板输注,输血间隔已明显延长.起效时间40天~240天.联合中药治疗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上升较快,在治疗40天时与治疗前相比p值<0.01,而白细胞总数在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p值<0.01.联合中药治疗后输血及输血小板间隔时间均在40天时p值<0.01.在FAS数据分析集中,中医单项症状与体征疗效显示治疗前后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出血、发热等症状较前均有所好转(p<0.05).疗效统计37例患者中基本治愈6例,缓解8例,明显进步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达62.2%.入院时有12例患者伴有明显的牙龈增生,间断渗血,在原西医方案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无牙龈出血,增生明显好转.rn 结论:我科应用环孢菌素A联合中药凉血解毒汤治疗RSAA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有效率高,有望成为今后治疗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RSAA)的有效手段.
  • 摘要:MDS是一组常见的恶性血液病,是源于造血干细胞损伤而产生的异常克隆性疾病,主要见于老年人群,90%的患者年龄>60岁。MDS常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细胞、白细胞及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引起周围血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患者主要脏器功能差,治疗过程中易出现骨髓抑制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本例报道MDS患者合并PLA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白细胞减少,反复发生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力低下,相应的增加了细菌性肝脓肿发生风险.PLA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和肝肿大,血清学检查大部分病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而此患者表现为剑突下、左胁下疼痛剧烈,胃脱部有包块,不发热、消瘦,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低,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均不典型,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在临床诊断时注意。患者不发热、腹部疼痛剧烈,消瘦,肝部CT肝左叶外侧段异常密度影,不除外占位性病变等证据一度让我们考虑患者肝脏肿瘤的诊断,所以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合并感染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患者基础病为MDS,平素白细胞在1.0×109/L,粒细胞缺乏,吞噬细胞质量和数量的下降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初期体温不高,高度考虑患者为肿瘤疾患,如不及时进行一步步的检查,易造成延诊,误诊,预后则大不相同。患者诊断肝脓肿后一周出现发热,血清学检查白细胞计数较基础状态时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出院时复查C反应蛋白正常,可见,C反应蛋白可敏感的反应感染的程度,而且,其作为肝脏内皮细胞合成的炎症蛋白,还可用来监测治疗效果。患者两个月前住院时发热、咳嗽、咳痰,肺部CT示肺炎,痰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经抗炎治疗后症状好转。平素多次肺感染病史,痰培养多为阴性,此次肝脓肿送检标本显示也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显然,此例患者是由于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细菌随动脉血液进入肝动脉,到达肝脏而引起的肝脓肿。该患者多次、不同部位感染,其致病菌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此病菌导致患者出现的肺部感染和肝脓肿有无联系呢,其他患者有借鉴吗?这需要进行多中心的统计调查,以期更好的指导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工作。PLA在治疗上,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灵活的选用保守治疗、经皮穿刺引流或手术治疗这三种方法,制定出最切合患者实际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传统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癣,清热利湿,使患者病情较短时间内即得到了控制,体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不失为血液病患者合并感染疾病时的选择手段。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治疗手段的进步,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需要注意的是,该病人今后仍易再发生肝脓肿或其他感染疾患。如何提高血液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MDS老年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是血液科医生今后研究工作的关键。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由于当前在治疗上临床医生往往只注重实验数据的变化,更多关注化验指标的改善,而忽视了病人的社会活动、工作能力、心理变化等生命质量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对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必须从存活率的提高和生命质量的改善两方面来评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生命质量无疑成为评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的标准或尺度之一.目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生命质量的研究很少,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调查评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人的生命质量,确定病人受疾病影响最严重的方面,并运用补肾中药干预,探讨补肾中药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生命质量的作用.
  • 摘要:本病病位在髓,涉及脾肾,有脏腑虚损、气虚血癖、正虚邪侵等不同的侧重点。早期多见气阴两虚或脾肾两虚,治疗应扶助正气为主;而中后期患者往往虚实夹杂,实证为标为急,辨证分型为热毒炽盛、癖毒内阻证,在扶正基础上应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疲为基本法则。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证候复杂,病情多变,治疗困难,临床疗效不佳,中医对此病有着一定优势,但目前辨证尚不规范,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结合本病病机及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应用中药进行分型治疗髓毒劳,且清热解毒、活血化疲不同程度地贯彻在辨证治疗的始终。在临床实践中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危险分级,疾病各期各阶段杂证变证的特点,正邪消长的趋势,将辨证辨病相结合,采用益气养阴扶正的治疗方法,适当加入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清热解毒中药。临床资料表明中药能够明显改善MD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外周血象,临床疗效较为确切,且不良反应较低,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 摘要:过敏性紫癜属于血证范畴,与古籍中出现的"肌衄"、"葡萄疫"、"斑疹"的形态相近.李铁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任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在诊治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实践中,李铁教授结合温病学传统理论,认识到"瘀热互结"为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从"瘀"、"热"论治本病,获得较好疗效.总之,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床价值。“瘀”、“热”论治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CD34+细胞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实验组及对照组骨髓组织中CD34+细胞表达情况.结果:CD34+细胞在实验组骨髓组织中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细胞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4+细胞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中有一定关系,CD34+细胞与两者之间的转化无必然联系.
  • 摘要:NOD/SCID小鼠在目前的白血病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如何获得良好的模型在研究中至关重要,通过对文献分析和笔者的造模经历,笔者认为细胞株在小鼠体内的增殖能力强弱和一些相关因素与造模成功关系密切.综合文献报道及所收集的病例和处理细胞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认为造模的成功与否,虽然有很多的因素,但与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增殖能力关系密切,因此如何收集到或者培养出具有较强增殖能力的细胞株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相信如果在此方面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会对白血病的研究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 摘要:目的:建立P388/VCR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动物模型,为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及筛选有效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药物奠定基础.rn 方法:体外培养388/VCR细胞,分别取对数生长的白血病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给裸鼠腹腔直接接种2.5×107/ml、1×107/ml、5×106/ml细胞,每只0.2ml,观察肿瘤、腹水的形成情况,并收集腹水离心制成细胞悬液,检测其耐药倍数;并采取裸鼠外周血、腹水及胸骨骨髓涂片,吉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按细胞形态计算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了解肿瘤细胞的浸润情况;rn 结果:1)裸鼠腹腔注射P388/VCR耐药细胞量分别为2.5×107/ml、1×107/ml、5×106/ml,其瘤块形成率分别为100%,100%,83.3%,平均形成天数分别是6.17天、9.08天、10.42天,腹水形成率均为100%,平均形成腹水时间分别是5.42,6.58, 8.25天,接种细胞后平均存活时间分别是14、17.17、18.42天;2)MTT法测定体外培养P388/VCR细胞及其移植腹水瘤细胞的耐药倍数分别为:7.6倍与5.7倍;3)外周血、腹水及胸骨骨髓涂片均有白血病细胞浸润,且每张涂片均有有核细胞大于200个.rn 结论:以P388/VCR细胞建立的裸小鼠耐药腹水瘤模型,裸小鼠外周血、腹水及骨髓全部被白血病细胞所浸润,且仍保持近似体外的耐药活性,为耐药机制和逆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体内模型.白血病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顽症,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这种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联合化疗,但是反复多次化疗会导致疾病对药物的敏感性越来越低,从而产生多药耐药(MDR).因而在临床中对MDR的耐药机制研究日益引起重视.目前认为它的发生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是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上调,故研究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前期实验研究均须在动物内进行.本研究采用P388/VCR耐药细胞株接种于裸鼠,建立体内多药耐药的模型.
  • 摘要:目的:研究Th17/Treg相关转录因子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意义及与中医肾虚分型的相关性.rn 方法:收集CAA患者91例,用RT-PCR方法检测Th17/Treg相关转录因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再根据不同肾虚分型分别统计,分析其相关性.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相关转录因子IL-6mRNA,FOXP3mRNA,IL-17AmRNA,IL-17FmRNA,ROR-γtmRNA,TGF-βmRNA表达水平均大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NSAA组ROR-γtmRNA/FOXP3mRNA较正常组明显升高;IL-17AmRNA和IL-17FmRNA水平比较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4(P<0.001);FOXP3mRNA和TGF-βmRNA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1(P<0.001);ROR-γt与IL-17A和IL-17F,FOXP3,TGF-β的mRNA均成正相关;ROR-γtmRNA在肾虚组间比较有差异(肾阴虚组>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P<0.05).其余转录因子在各中医分型内无差异;ROR-γtmRNA与肾虚分型有相关性,系数为R=-0.286,P<0.01;TGF-βmRNA与肾虚分型有相关性,系数为R=-0.257,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Th17/Treg相关转录因子与NSAA发病有一定相关性,Th17,Treg相关转录因子水平升高是Th17/Treg免疫异常在CAA发病作用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异常发生在Th17细胞及其转录因子之间的调控.中医肾虚分型与转录因子有相关性.
  • 摘要:干细胞(stem cell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是干细胞的一种,是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特征的造血前体细胞,即干细胞通过不对称性的有丝分裂,在不断产生大量祖细胞的同时,使自己不增殖也不分化,而造血祖细胞进一步的增殖与分化是补充和维持人体外周血细胞的基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和功能异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症.本文主要就造血干细胞凋亡机制及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介导造血干细胞损伤、造成造血功能衰竭做一个综述.再障的免疫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Thl细胞反应,并且这种反应与其造血衰竭程度相关,也可能是再障区别于其它良性及恶性血液病所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标志之一。推测AA的病理机制可能是:抗原刺激--Th1增多--IFN-γ和IL2分泌增加--CD8+增殖、TNF-α分泌增加--Fas与Fast介导髓系造血细胞凋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超过70%的再障患者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得到好转,综上所述表明,再障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损伤造血干祖细胞,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中医对癌性贫血中医证候的认识,寻找其规律,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结合的方法,对癌性贫血中医证候进行文献分析,数据应用Frequencie法进行处理.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9篇论文,分析结果显示多认为癌性贫血为虚证(89.66%);常见类型为脾肾两虚(41.38%)、气血亏虚(17.24%)、脾虚血亏(10.34%)和肾虚(6.90%)证;多认为病位在脾、肾,而其中脾虚是癌性贫血的重要发病因素,治疗选药首位亦为健脾益气类药物.结论:目前对癌性贫血中医证候的证型分析尚属研究阶段,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必要展开大样本的中医证候调查.
  • 摘要:目的:中医药是治疗癌性贫血不可忽视的方法,通过收集中医药治疗癌性贫血的文献,探索中药治疗癌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方法:笔者统计了1995~2013年发表于国内关于中药治疗癌性贫血的文献资料,通过频数分析方法分析并总结癌性贫血中医治疗的特点及其应用规律.结果:共筛选出有关中医治疗癌性贫血临床文献32篇,对文献中涉及到的癌性贫血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评述.结论:中医药治疗是癌性贫血的有益补充.
  • 摘要:"瘀热病机"原创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作用于人体可表现为瘀热相搏证.是瘀与热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的一种证型,可见到血瘀征、血热征、出血征等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见发热,出血,疼痛,癥积,神志异常,肌肤赤紫暗,面色红赤或暗红等,在治疗多种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获得良效,结合病机病因的特点,采取分门分证的论治方法,其深刻的内涵及外延蕴含深远的辨证思维,丰富了中医理论,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因机论治,指导了临床实践.
  • 摘要:中医血液病学属于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临床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中医血液病名词术语混淆、错误使用现象和欠缺规范等问题.为促进中医血液病学理论发展与创新,有必要继承和挖掘历代中医文献中与血液病相关的名词术语,并分门别类,对其原义和新解予以诠释.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发展优势,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东直门医院图书馆等文献资料平台,通过《中华医典》光盘初步筛选相关古籍,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检出其他书目,机检与手检相结合,确定最终选用的医籍,检索出血液病相关的名词术语。检索出与血液病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后,将其按照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归类,按照生理病理、病证名称、临床症候、治则治法、常用方剂顺序进行整理。采用上述研究方法,对中医血液病名词术语加以检索,分门别类,系统整理。以论著的形式展示对血液学科中医名词术语整理的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CD34+细胞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初发未治及标准化疗后完全缓解时骨髓组织中CD34+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发未治组骨髓组织中CD34+细胞阳性表达率与完全缓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4+细胞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一定关联.
  • 摘要:目的:探讨八珍补髓生血汤治疗化疗后气血两虚型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60例化疗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八珍补髓生血汤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对照组单纯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分别记录治疗后第4、8、12天血小板计数,后分析结果、评定疗效.结果:八珍补髓生血汤治疗化疗后气血两虚型血小板减少症与单纯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补髓生血汤治疗化疗后气血两虚型血小板减少症优于单纯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肠梗阻是中医六腑急症,中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对此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定名“关格”。“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关格者,忽然而来,乃暴病也,大便秘结,渴饮水浆,少倾即吐,又饮又吐,唇燥,眼珠微红,自病起粒米不思,滴水不得下胃,饮一杯吐出半杯者”。本病病位主要在肠、属腑,但与脾胃功能失调甚为密切。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功能失调则气机奎滞,甚则不通,不通则痛。白血病患者并发肠梗阻多为本虚标实,治疗不能仅用通腑泻下一法,只有详辨虚实寒热,兼顾气血阴阳,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补泻兼顾,才能取得突出疗效。且要重视“未病先防”,因为在疾病的初期,正气未衰,邪气对机体的损害也较轻浅,所以易于治疗,预后也多较好。在出现早期症状如恶心,纳差,腹胀,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或无大便干结,但排便周期延长,或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等临床特征时就要及早治疗,改善预后。中医药的应用不仅解除便秘、肠梗阻,使得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调整,并可使患者体质状况得到改善,是单纯使用西药所难达到。
  • 摘要: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紫癜风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观察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总结中医药辨证论治紫癜风的经验.rn 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辽宁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58例紫癜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辨证分为风盛血热、气不摄血、阴虚火旺三型,给予相应中药汤剂,中成药配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点,口服金水宝胶囊及黄葵胶囊.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疗效和疾病疗效.rn 结果:1.证候疗效:三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风盛血热型的疗效最好,但治疗后三组间证候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疾病疗效:治疗后三组患者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87.93%,其中风盛血热型的有效率最高,但三组间疾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3.疗效指标:三组尿红细胞、尿蛋白定性、尿微量白蛋白治疗后明显减少,但三组间疾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中医药辨证论治紫癜风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血尿和蛋白尿.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对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Foxp3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的影响.rn 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 3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再障患者45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中药+基础治疗组27例与基础治疗组1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甲基化特异性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oxp3mRNA、Foxp3蛋白以及Foxp3DNA甲基化水平.rn 结果:(1)中药+基础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有效患者23例,无效患者4例,有效率为85%;基础治疗组18例患者,有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7例,有效率为61%.(2)中药+基础治疗组治疗后Foxp3mRNA较治疗前升高(P<0.001),Foxp3 DNA甲基化水平降低,Foxp3蛋白略升高,基础治疗组Foxp3mRNA较治疗前升高;Foxp3蛋白升高,Foxp3DNA甲基化水平略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补肾中药组方可能通过下调Foxp3DNA甲基化和促进Foxp3mRNA表达从而减轻再障患者免疫性造血损伤实现促进造血.
  • 摘要: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贫血,发病率高,对人体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婴幼儿、生育期女性常见的病因有铁摄入不足、铁丢失过多;老龄人群常见的病因是胃肠道疾病,特别是胃肠道肿瘤、胃肠道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对于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找出各种可能的出血途径之前,不能满足于用补充铁剂的方法来治疗缺铁性贫血,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将消化道的检查作为重点,进行粪便找虫卵、粪隐血试验、胃肠道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中尤其是消化道内镜检查,对老年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定期开展老龄人群胃肠道普查(胃镜、肠镜),不仅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也是预防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键。因此,对不同人群应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纠正不同病因,是阻止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发病的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四物汤结合分期辨证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以参芪四物汤结合分期辨证治疗慢性再障患者3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T细胞亚群变化,评价临床疗效,计算患者生存期.rn 结果: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计数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T细胞亚群CD4值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值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D3值变化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0例患者中基本治愈6例,缓解9例,明显进步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随访至2014年3月,有3例患者因感染、出血死亡,余生存至今,其中生存达1年以上者26例,3年以上者20例,5年以上者11例.rn 结论:应用参芪四物汤结合分期辨证治疗慢性再障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急性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化疗.但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多药耐药现象,使患者的缓解率及无病生存率大大下降.多药耐药是影响难治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是提高难治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的最好的方法之一,研究克服白血病多药耐药的药物和方法在白血病的研究领域中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初步研究六神丸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DOX细胞在抑制生长、逆转耐药、诱导凋亡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为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提供有益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依据.rn 方法: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蟾酥的含药血清,以MTT法分别检测蟾酥含药血清联合柔红霉素,或单用蟾酥含药血清处理后,不同时段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DOX的抑制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蟾酥含药血清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DOX的BCL-2 mRNA表达;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蟾酥对K562/DOX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蟾酥组BCL-2 mRNA表达降低;rn 结论:蟾酥可能通过下调MDR1表达水平进而逆转K562/DOX细胞的耐药性.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起病以全身皮肤黏膜紫癜为首发症状,常反复发作,经久缠绵,其病机与中医学的脾虚不能摄血密切相关.本文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分析了从脾论治ITP的有效性.基础理论方面,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代文献,论述了中医"脾"脏象与现代医学解剖的"脾脏"部分概念的融合,并从生理、病理与治疗角度提出了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在实践方面,通过检索与整理近五年相关文献,分析了中医药治疗ITP的临床资料,发现从脾论治的诊疗思路及其方药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舒缓出血倾向,展示了从脾论治rrP的独特优势与应用前景.
  • 摘要:根据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规律,我们总结出急性白血病三步疗法.第一步采用凉血解毒中药结合化疗取得血液学缓解.急性白血病发病时,白血病细胞快速大量增殖,体内白血病细胞总数可达1百亿个,病人常有发热、出血、肝脾肿大、乏力等表现,常因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而死亡.此为急性白血病初发阶段,多因感受邪毒,直伤髓府,而成髓毒.此时邪毒实盛,治疗的目的就是尽快遏制病情,达到缓解.治当凉血解毒.第二步取采用扶正祛邪中药结合化疗或DC-CIK细胞治疗取得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缓解.研究证实取得血液学缓解的病人,体内仍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总数约1000万到1亿个,残留急性白血病处于较高水平,急性白血病基因阳性.患者多有气色差、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此时患者正气已虚,邪已不盛,治当健脾益气,滋阴养血,解毒祛邪,以获得遗传学或分子学缓解,使急性白血病相关基因或染色体转为阴性.第三步采用解毒祛邪中药结合细胞免疫治疗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达到治愈.取得遗传学或分子学缓解的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显著减少,但并未彻底消失,仍是复发的根源.此时化疗对这些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成效不大.此阶段患者血象、骨髓象正常,自我感觉无明显不适,属正气亦复,邪气已微.治当重用解毒祛邪中药清解毒邪,以达根治.
  • 摘要:血小板减少导致肌衄、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出血诸症为血液科所常见,且多缠绵难愈,有效提升血小板数量,减少出血风险,为血液科每日需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医理论中血液的化生和五脏功能有关: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化血;肺主治节、朝百脉;心主血脉等.文章通过分析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症型,得出了“肝气”有肝郁与肝逆之分,当分别疏肝、平肝;“肝火”者有实火和虚火致血妄行,当分清虚实;补“肝虚”需注重肝肾乙癸同源,必要时阴阳双补的结论。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多有"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本研究采用注射APS方法建立小鼠ITP模型,将实验小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泼尼松组、维血宁组、补气消癜汤组,观察了补气消癜汤对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及产板巨核细胞数的影响,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ABC-ELISA法)测定了中药复方补气消癜汤对ITP模型小鼠血清IL-2、TNF-α、IL-6、IL-10及TGF-β1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补气消癜汤能明显提高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总数,差异显著(P<0.05,P<0.01),且能明显降低ITP模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TGF-β1、TNF-α因子含量(P<0.01,P<0.05),提高小鼠体内IL-10的浓度(P<0.01),提示补气消癜汤可通过调节实验小鼠体内细胞因子的分泌及改善骨髓巨核细胞分化异常,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为探索中药复方治疗ITP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摘要: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包括天然型Treg(CD4+CD25+Treg)和诱导型Treg(iTreg).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监视逃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Treg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逸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Treg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通过多种免疫抑制机制干预机体的免疫应答。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逃逸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这一观点仍然广为认可,但根据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关于Treg细胞与肿瘤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更多新的思路,从而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脂变化及其与分期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MM患者化疗前后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探讨MM患者化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及其血脂水平与MM临床分期的关系.以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rn 结果:MM患者血清T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组血清TC、HDL-C及L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患者血清TC、HDL-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Ⅱ期患者血清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Ⅰ期患者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2疗程化疗后治疗有效者TC及HDL-C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rn 结论:血脂水平可以辅助MM的诊断及对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 摘要:本文就多发性骨髓瘤中医病因病机、分型诊治以及中药雄黄的治疗发展进行综述。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中药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过程中,具有减轻西药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优势。但中医在治疗MM的过程中依然以经验主义为主,缺乏科学透明的规范标准,而且治疗上多以临床观察为主,缺乏相关循证医学的研究。雄黄治疗MM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证明雄黄具有高效,无明显毒副反应及抗药性,经济、方便、易于推广应用等优点,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开辟了诱导凋亡新途径。
  • 摘要: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系统大多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癌栓的形成,促进肿瘤的进展、血管的生成及转移,其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存在严重的影响,可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血液高凝状态属中医"血瘀"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禀赋不足等,以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亏虚,气滞、痰湿、瘀血、热毒等病邪搏结,留滞不去,聚而发为本病.在其治疗方面,中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目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合理诊疗提供依据.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并能有效的延长生存期,所以应对恶性肿瘤合并血液高凝状态从基础到临床应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尤其在中医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寻求新的、更好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过敏性紫癜患儿在发病过程可合并心脏损害,大部分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心脏损害的临床症状多发生于起病后2-4周,有的患儿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有的患儿可表现为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乏力、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但引起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脑综合征、心肌梗死等临床上十分少见。免疫因素异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因其原发病发生的机制为免疫功能的异常,导致心脏本身毛细血管及冠状动脉出现免疫性损害,血管周围有渗出及炎性细胞侵润形成局灶性心肌炎;感染所导致的心脏损害也不容忽视,感染是诱发过敏性紫疲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病毒感染,会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而出现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慢性炎症病变;另外,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异常、代谢异常等因素可进一步加重心脏微循环障碍或影响心肌代谢,使心脏损害程度加重。作者还详细的分析了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方面.
  • 摘要:目的:观察二联疗法防治白细胞减少症60例的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方法:对我院肿瘤科收治的因恶性肿瘤化疗引发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60例行口服地榆升白片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之二联疗法治疗,疗程2周,于治疗前、后查血常规,明确白细胞计数,并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为5.21±0.79,明显高于治疗前之2.8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联疗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肯定.
  • 摘要:恶性淋巴瘤目前尚无统一中医病名,多按照中医"恶核(痰核)"、"癥积"和"虚劳"等病进行论治.关于"癥积"病因《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患而成积."《中藏经·积聚癥瘕杀虫论第十八》提出"真气失而邪气并"的发病观.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散结攻逐法.《素问·六元正记大论》对"积证"的治疗又指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提出"虚劳(干血劳)"用大黄蟅虫丸治疗,《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采用内服外治综合治法,《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法与"积聚"病程初中末三期结合起来,"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治疗应"屡攻屡补,以平为期."后期出现"虚劳"证候,《圣济总录·虚劳统论》提出治法皆以补养为宜,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目前临证治疗淋巴瘤常用化痰散结、化瘀消癥、清热解毒、虫类攻毒剔络、泻下通瘀、凉血解毒、利水逐饮、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治法,且常诸法合用,攻补兼施.
  • 摘要: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医病因病机涉及湿、痰、毒、瘀、虚.辨证论治与扶正祛邪是淋巴瘤中医治疗基本原则,利湿、化痰、解毒、解瘀、扶正是淋巴瘤的重要治法;当代中医发展了益化汤、紫牛散、克瘤胶囊、吴氏消瘤散等淋巴瘤治疗复方,以及淋巴瘤中医药治疗专利37项;中医药治疗淋巴瘤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研究淋巴瘤细胞特异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阿胶浆对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贫血的疗效,在肯定中药疗效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操作性强的治疗指导原则;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原则,将66例气血两虚型中晚期肿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叶酸片10mg/次,3次/日,口服,及琥珀酸亚铁片(速力菲)0.2g/次,3次/日,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阿胶浆,每日3次,每次1支,口服,连续服用28天.两组病例观察时间均以28天为观察周期.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贫血改善情况,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生存质量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价.rn 结果:治疗组贫血疗效显效8例(24.2%),有效17例(51.5%),总效率为75.6%;对照组显效4例(12.1%),有效13例(39.4%),总有效率为51.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显效10例(30.3%),有效23例(69.7%),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中显效5例(15.2%),有效18例(54.5%),无效10例(30.3%),总有效率为69.7%,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P<0.05).治疗组KPS评分改善8例(24.2%),稳定25例(75.8%),总稳定率为100%,而对照组改善4例(12.1%),稳定21例(63.6%),总稳定率为75.6%,治疗组KPS评分情况改善优于对照组(P=0.046,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监测的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未见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复方阿胶浆对心、肝、肾功能无损害.rn 结论:结果证实复方阿胶浆能显著提高气血两虚型中晚期肿瘤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白细胞,并改善临床症状,提高KPS评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青蒿鳖甲汤对髓系MRD-L患者CD34+细胞源DC诱导过程中对TNF-α、sTNF-αR的影响,探讨扶正透毒祛毒复方影响MRD-L患者CD34+细胞源DC诱导及生物学效应的机制.rn 方法:制备中药含药血清.从AML-CR患者骨髓中分离纯化得到CD34+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后,与不同浓度中药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GM-CSF+ IL-4+IFN-α+TNF-α)共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9天后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免疫标志CD80、CD86、CD83、CD1a、HLA-DR的表达.分别在0、6、9天检测培养液上清中TNF-α、sTNF-αR的含量.rn 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前3天细胞呈半悬浮生长,体积较小、形圆;4-6天细胞成簇并形成较多集落,大部分细胞悬浮,体积较前增大,形态呈星状;诱导培养第7-9天可见大而精细的突起,突起细而长,呈刺状,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学特征,表达成熟DC的特异性标记(CD86、CD80、CD83、CD-1a、HLA-DR).各中药组TNF-α、sTNF-αR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rn 结论:复方中药对AML-CR患者CD34+来源DC具有诱导作用,在CD34+向DC转化过程中,复方中药对白血病细胞及DC细胞分泌TNF-α、sTNF-αR有抑制作用,对DC分化、成熟、功能产生有利的影响,提高其特征性标记的表达,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
  • 摘要: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G-1a细胞移植瘤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rn 方法:将KG-1a细胞接种BALB/c-nu裸小鼠腋前皮下构建移植瘤动物模型,给予复方浙贝颗粒灌胃联合阿霉素腹腔注射,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将瘤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免疫组化结合Image ProPlus 6.0免疫组化彩色图像分析,观察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G-1a移植瘤细胞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与阿霉素组比,高剂量CZBG可以明显抑制mTOR蛋白的表达(P<0.05),CZBG各剂量组均可以抑制NF-κB蛋白的表达(P<0.05).rn 结论:CZBG可以协同阿霉素下调mTOR及NF-κB的表达.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CZBG)药物血清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及MDM2-p5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rn 方法:MTT法测不同剂量组CZBG药物血清对HCT-116细胞的抑制率;Annexin-V-FITC/PI双染经流式细胞仪(FCM)定量检测CZBG药物血清诱导HCT-116细胞早期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ZBG药物血清对HCT-116细胞MDM2-p53信号通路中MDM2、P53(DO-1)、P21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高、中、低剂量组CZBG药物血清对HCT-116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00%、42.37%和26.78%;高、中、低剂量组CZBG药物血清诱导HCT-116细胞早期凋亡百分比分别为18.75%、20.00%、15.32%,均高于对照组的凋亡百分比5.19% (P<0.05);各剂量组CZBG药物血清作用HCT-116细胞96h均可增加P53、P21蛋白的表达,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CZBG能增加MDM2-p53信号通路中P53、P21蛋白的表达,抑制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使其早期凋亡.
  • 摘要:白血病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化疗失败及难治性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逆转多药耐药、寻找高效低毒的耐药剂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有研究显示,环袍霉素A、异博定等药物具有一定的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作用,然而这些药物对心、肝、肾的毒副作用较大,极大的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IFN-a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与抗癌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能增强细胞毒性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平宝红等研究显示,工FN-a可提高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内药物浓度,提示IFN-a有一定的逆转耐药细胞的作用,本试验研究发现,IFN-a可明显提高柔红霉素对耐药细胞HL60/VCR的细胞抑制率,且IFN-a的毒副作用较小,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可能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逆转剂,本课题将进一步研究干扰素逆转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希望能为进一步探讨干扰素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提供依据。
  • 摘要:对于本例MDS合并不全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了分析,患者年老体弱,反复呼吸道感染,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使条件致病菌生长产生大量气体致肠胀气,肠管进一步扩张,肠壁水肿,加上病程长,营养摄取不足,吸收不良,造成恶性循环,使胃肠道血运障碍,进而出现肠道梗阻。但也不能排除亚砷酸诱发或加重肠道梗阻的可能。砒霜自古为剧毒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蚀疮、去腐、杀虫、劫痰定喘、劫疟之效。因其毒性难以控制,历代多外用。目前对三氧化二砷代谢途径的阐述以及慢性毒性机制中包括氧化应激、DNA修复抑制、DNA甲基化改变、影响信号传导及细胞周期调控等研究。亚砷酸不良反应中,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四肢骨骼疼痛、皮疹的症状与慢性砷中毒的某些表现类似,故推测可由三氧化二砷在体内的甲基化代谢和氧化应激等一系列慢性砷中毒的机制来解释。从氧化应激的角度去考虑,如果患者体内的某些器官已处在病理状态或还未表现出疾病症状时,其相应的组织和细胞中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较高,此时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疾病,则必然导致这些“敏感”细胞的坏死或诱导凋亡。三氧化二砷在不同剂量下可以促这种凋亡和致坏死,如果坏死的细胞细胞膜破裂,其内容物泄漏,诱导正常组织释放致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炎症的发生,就可能出现本例患者的表现。临床上应用亚砷酸对MDS治疗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但对于其副作用出现肠梗阻确少有报道,本次观察虽只有1例,希望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也会进一步观察,深入研究其发生机理,并思考应用中医中药是否能减轻减缓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为广大临床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总结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有效的因素.rn 方法:计算机检索1995年1月至2014年1月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资料.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并交由第三方筛查核对.采用Revman 5.0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检索到310篇文献,有15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12,95%CL(0.80,1.57),P=0.51],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较正常增多,则激素治疗有效率会明显提高[0R=6.10,95%CL(3.37,11.04),P<0.00001)],治疗前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则激素治疗有效率会明显提高[OR=3.64,95%CL(1.73,7.64),P=0.0006],激素治疗对儿童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成人组[0R=1.86,95%CL(1.05,3.32),P=0.03],急性组激素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慢性组[OR=2.27,95%CL(1.55,3.32),P<0.0001].rn 结论:激素治疗ITP的有效因素包括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较正常增多、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儿童ITP患者、急性ITP患者.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又是回顾性研究而不是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所以要进一步得出更具说服的结论,有待于多个设计科学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
  • 摘要:黄世林是解放军大连第210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黄老为国家、军队第一、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中医师承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军"国医名师".从医60余年,黄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从"温毒"论治,强调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而温毒内发致病;命名SLE为"温毒红斑",分期辨证论治;以"清温解毒、益肾补脾"为基本治则,创立了以清温解毒方、清温益肾方为代表的基础方药.
  • 摘要:介绍黄振翘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黄振翘教授认为,该病的病机是脾肾两虚为本,肝火瘀毒为标;辨证治疗注重健脾补肾,调治肝木,益气化瘀;分型为髓枯温热证、肾阴亏虚证、脾虚血亏证、肾阴阳俱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进行辨证治疗.并附典型病例1例.
  • 摘要:通过搜集的古今医家99人的175则古今紫癜病医案,运用文献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数据库,使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求紫癜病的治疗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紫癜病提供更多借鉴和辨证的新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以化瘀消斑汤合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62%和71.8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瘀消斑汤合用常规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G-CSF对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rn 方法:对21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对照组: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治疗组: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每日一次,从化疗结束开始应用至采集结束.rn 结果:全部21例患者经两次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均成功采集到目标值所需MNC及CD34+细胞数,但黄芪治疗组采集所获得的MNC和CD34+细胞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次采集达目标值例数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可促进干细胞的释放,提高采集效果,减少采集次数,疗效确切.
  • 摘要:铁过载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胰岛功能损害以及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早期重视MDS铁负荷情况,一旦发现与原发病不符且常规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应考虑到铁过载的情况及早去铁治疗以防重要脏器的损害.祛铁治疗可以改善铁过载导致的各种脏器功能损害,同时可能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可以降低MDS病人的铁含量。对住院病人的回顾分析显示铁鳌合剂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整体存活率,去铁治疗起效较慢,应长期坚持。铁鳌合剂一直为本病的一线用药,但由于口服去铁剂可致粒细胞缺乏,静脉去铁剂昂贵的费用,繁琐的用药途径,及眼耳毒性、生长迟缓、骨骼改变等不良反应,或者不愿接受去铁治疗,或不能坚持规律用药,使得中医药治疗铁过载成为必然。根据患者常见皮肤黛黑、肌肤甲错、肝脾肿大等常见临床表现,考虑疲血证为其常见症型。故在对依赖输血治疗的疾病进行处方用药时,可适当加用活血化癖类中药,如红花、丹参等以去瘀生血,进一步减轻铁过载的程度,延长输血间隔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 摘要:本患者以面黄乏力2年余,加重伴发热、皮肤紫疲3月余就诊,从患者舌脉症可知,患者为髓毒劳,证属疲毒内阻证,为正气亏虚,感受邪毒,不解而入里化热,蕴结于骨髓,气血生化乏源而气血亏虚、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疲血阻滞,日久搏结于胁下而成瘾痕痞块,疲痕皆由寒热不调,饮食不化,与脏器相搏所生也。”加之患者化疗后正气愈亏,阴虚内热,故治疗应活血化疲,养阴透热,药用脆下逐癖汤和青篙鳖甲汤加减。方中青黛、雄黄组成青黄散,于明代《奇效良方》即有记载,青黛咸寒,消肿散疲,凉血解毒;雄黄辛温,解百毒,消积聚,化揍血,两药合用祛邪解毒,活血化痪。外用药西黄丸原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为清代名医王洪绪的家传秘方,由磨香、牛黄、乳香、没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之功效,联合外用共达解毒化癖之功效。经治疗后患者疲毒渐去而正气亦亏,故应佐以益气健脾扶正,药用归脾汤加减。方中虽无大寒清热之品,亦无破血逐癖之药,而予补中益气、健脾扶正为主,亦能“平中见奇”,通过调补脾胃,以助化源,益其元气,达邪外出。回顾患者治疗过程,病程较久,症状复杂,兼证较多,变化难极,故内科疑难杂症,难在辨证,此时应执简驭繁,通观全局,有先有后,分步进行,先以清热,再与化揍,终以补虚,而方药证对,随证加减,驾驭自如,才能其效如神。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厚朴酚(Honokiol,HNK)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MTT法检测HNK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P53、P21、P27、bc1-2、bc1-x1、bax、caspase-3/9、MAPK信号通路蛋白.结果表明,HNK能够抑制HL-60细胞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HNK阻滞HL-60细胞于G0/G1期,S期细胞显著减少(P<0.05).HNK作用HL-60细胞24h后,CyclinD1、CyclinA、CyclinE、CDK2/4/6显著下调(P<0.05),P53、P21表达显著上调(P<0.05).HNK作用24 h后使HL-60细胞凋亡增加,活化的caspase-3/9表达显著增加;bc1-2和bc1-x1表达下调,而bax表达上调.MAPK亚族P38、JNK表达无明显变化;而MEK1/2-ERK1/2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HNK通过干预MEK1/2-ERK1/2信号通路阻滞HL-60细胞于G0/G1期并诱导HL-60细胞凋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