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5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16930篇;相关期刊343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胃肠间质瘤的相关文献由2631位作者贡献,包括曹晖、李健、汪明等。

胃肠间质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5 占比:5.69%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6930 占比:94.02%

总计:18006篇

胃肠间质瘤—发文趋势图

胃肠间质瘤

-研究学者

  • 曹晖
  • 李健
  • 汪明
  • 何裕隆
  • 沈琳
  • 张鹏
  • 张信华
  • 陶凯雄
  • 沈坤堂
  • 张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姚志恒; 高歌; 陈名钦; 欧阳海涛; 魏凯凯; 钱波
    • 摘要: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瘤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NA-148a-3p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37例间质瘤患者和10名体检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间质瘤患者组和正常组两组。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间质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高通量测序和qRT-PCR检测外泌体中miRNA-148a-3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间质瘤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NA-148a-3p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血清外泌体miRNA-148a-3p的水平与间质瘤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危险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泌体miRNA-148a-3p在间质瘤患者中特异性高表达,并且和预后不佳相关,提示外泌体miRNA-148a-3p可能成为间质瘤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 邓薇; 翟育豪; 郑智; 尹杰; 刘小野; 白志刚; 张军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基因层面的差异,为今后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调用GSE63453的相关数据,比较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标本的miRNA表达差异,选择差异mi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KEGG)分析。通过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明确靶基因表型差异,并对通路表达进行GO和KEGG分析。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运用Cytoscape进行Hub基因筛选。并通过筛选临床样本,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对已筛选出的靶基因与免疫相关基因取交集,筛选出明确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明确二者在免疫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包括hsa-miR-133a-3p在内的12种差异miRNA,通过GO和KEGG两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发现了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在生物功能学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数据库发现了在这两类肿瘤中可能存在差异的靶基因,建立PPI网络图,筛选出了包括PIK3CA和BDNF在内的10个Hub基因,并通过临床样本的检测对关键基因进行了外部验证,最终发现了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间的差异基因。结论胃肠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存在基因层面差异,可以对两类肿瘤进行鉴别和治疗。
    • 黄萱; 李艳; 陈琼霞; 陈莹; 镇鸿燕
    •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8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并随访;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该类病变形态学表现多样,平滑肌样肿瘤细胞形态一致,较温和,呈编织状、束状排列;肿瘤细胞也可呈上皮样外观,部分瘤细胞呈假菊形团样结构及栅栏状结构,细胞增生活跃,可见多核瘤巨细胞及黏液样基质。肿瘤细胞在Vimentin、CD117、Dog-1、CD34均表达阳性;S-100和SMA在部分病例中表达阳性;Ki-67增值指数随着肿瘤级别增高,呈2%~25%;p53在中、高级别的病变中呈阳性表达;ER-α36在瘤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定位在胞膜/浆。全组病例建立随访,其中10例失访,11例死亡。结论胃肠间质瘤是一种不同恶性潜能的间质肿瘤。组织形态学特点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指标CD117和Dog-1的联合检测可辅助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雌激素受体-α的新亚型ER-α36在胃肠间质瘤中呈高表达,为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沈阳; 朱庆强
    • 摘要: 目的:总结小胃肠间质瘤(GISTs)的CT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漏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小GISTs(长径0.05)。重建前漏诊25例(44.64%),重建后漏诊19例(33.9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GISTs多位于胃;以腔内型多见;多呈类圆形,可伴局部钙化、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均可见强化,且门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长径<1 cm者较长径1~2 cm者在CT增强扫描中更易漏诊。腹部CT检查时,应尽量做好胃肠道准备,降低小GISTs漏诊率;薄层重建或许更有利于病灶的检出。充分掌握小GISTs的CT征象,可减少漏误诊。
    • 郑静; 王旭; 夏阳; 江海涛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CT纹理特征的联合模型在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s)肝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高危GISTs 204例,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53例,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51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2例)和测试集(62例)。根据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是否有肝脏转移分为肝转移组(76例)和无转移组(128例)。采用ITK-SNAP软件勾画高危GISTs三维容积感兴趣区,通过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筛选出有效特征,建立纹理特征标签。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病理模型、CT纹理特征模型、临床病理联合CT纹理特征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正曲线分析评估模型对高危GISTs肝脏转移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验证曲线下面积(AUC)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高危GISTs肝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Ki-67、发生部位、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CT图像中共提取107个纹理特征,使用LASSO算法降维后筛选出13个平扫、7个增强图像的纹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其中,临床病理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为0.870、0.855;CT平扫和增强纹理特征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分别为0.918、0.836和0.920、0.846;临床病理联合CT平扫纹理特征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为0.930、0.889。经Delong检验,CT平扫与CT增强纹理模型间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临床病理联合CT纹理特征模型与临床病理模型、CT纹理特征模型间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3)。结论CT平扫纹理特征可无创预测高危GISTs肝转移的风险,且临床病理联合CT纹理特征模型的预测效能更优。
    • 徐洁; 卢娅萍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内ALT、LSR及NLR对胃肠间质瘤(GIST)病情分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GIST患者82例,根据病情分级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病情分级GIST患者ALT、LSR及NLR水平,并研究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中危组、高危组ALT、LSR及NLR水平均显著高于极低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ALT、LSR及NLR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危组(P<0.001)。高ALT组、高LSR组、高NLR组高危病情患者所占比例、核分裂象≥5个/HPF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低ALT组、低LSR组、低NLR组(P<0.001)。高ALT组、高LSR组、高NLR组术后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ALT组、低LSR组、低NLR组(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分级(高危)、高水平ALT、高水平LSR及高水平NLR是影响GIST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清内ALT、LSR及NLR水平与GIST患者病情分级密切相关,且ALT、LSR及NLR水平异常升高是GIST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雪岩; 孟兴凯
    •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1例胰腺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排除筛选最终选取38例病例资料进行复习及统计分析。结果共39例(笔者单位1例加文献报告病例38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7例,女22例。肿瘤部位:胰头18例,胰体1例,胰尾11例,胰头体2例,胰体尾7例。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66.67%),可伴有乏力、体重减轻等,多无特异性,还有部分患者因体检发现。3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降低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间质瘤极为罕见,根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减少复发或转移,应给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随着舒尼替尼、雷戈拉非尼、瑞普替尼、阿伐他尼被批准为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新标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但能否应用于胰腺间质瘤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 韦振轩; 周永淳; 张伟; 陈小勋
    • 摘要: 胃肠间质瘤(GIST)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超声内镜的广泛应用,GIST的检出率逐步提高。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难以早期诊断。经过多年深入研究,该疾病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而对于该疾病患者,主要应用手术切除方式。结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结合不同的基因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使患者获得更佳疗效。另一方面准确评估GIST危险度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GIST是专科化较强的实体肿瘤,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最佳治疗模式是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才能真正提高GIST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王鹤峰
    • 摘要: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疾病特点,评价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9月本院诊治的82例胃肠间质瘤疾病患者,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结合手术方法进行开腹治疗、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各41例。比较2组胃肠间质瘤疾病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应激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半年复发及转移情况、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组间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比较,观察组胃肠间质瘤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与术后康复时间短,P0.05;组间术后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率(7.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远期效果接近,而后者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患者满意度高。
    • 李凯平; 刘丽萍; 曾秋
    • 摘要: 对1例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在全麻下行十二指肠降段巨大间质瘤切除+十二指肠修补+幽门成形+胃空肠吻合+胃造瘘+空肠近远端造瘘术,围术期加强营养筛查及评估、肠内外营养支持、消化液回输、导管维护、营养相关并发症预防护理等策略。全营养期间,患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维持基本稳定,未发生水电解质失衡、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术后第47天携带导管步行出院,经2月持续随访管理后拔除胃造瘘管及空肠营养管,恢复正常经口进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