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8-04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由于细胞毒药物无选择性、毒副作用较著,化疗显示出"平台"趋势、提高剂量和延长治疗均难大幅提高效果.为突破治疗瓶颈,高选择、低毒性的靶向药物应运而生.其中,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异军突起、有效地延长了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但其仍面临很多难题,尚未找到能准确地评估其疗效的指标便是之一.本文仅就此问题及发展方向作阐述.作为新兴的有效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抗血管生成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疗效评价标准无法动态监测其疗效、确定何时应终止治疗、何时应继续用药。分子显像、CT灌注成像等无创检查可能观察到肿瘤内部的血供情况,反应近期治疗,正逐渐被临床所接受。外周血CECs作为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疗效的生物标记物,由于取材方便、检测成本低廉具有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但对其表型及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仍缺乏共识;相信随着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及标准化,CECs将会成为很好的标记物去监测抗血管生成药物活性、以确定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最佳用量、筛选最适治疗的病人。但血管生成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某一指标也不能“包打天下”、疗效评价体系必定是一个包含了各种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相信随着对肿瘤血管形成过程认识的深入和新检测技术的完善,针对抗肿瘤新生血管的特有疗效评价体系已呼之欲出了。
  • 摘要:肺癌的治疗进展离不开新药的开发.我科是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是国内承接肿瘤新药研究最多的单位,涵盖了最新的国际、国内多中心的Ⅰ、Ⅱ、Ⅲ期研究.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亮点,本科也成功参与完成多项国内、外新药临床研究.总结出了氨柔比星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IP)治疗初治广泛期SCLC,同时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方法。
  • 摘要: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乳腺癌影像检查方法很多,常用检查方法包括乳腺X线摄影、超声和MRI.PET-CT显像在乳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评估预后、疗效评价及判断肿瘤复发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FDG标记的PET-CT扫描是一种非侵袭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它将CT图像和PET图像进行融合,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全身的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近年研究显示FDG PET-CT扫描在多种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分期、监测疗效及治疗后再分期中起重要作用。FDG PET显像在诊断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转移灶方面都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St.Gallen乳腺癌会议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通过讨论将两年来乳腺癌领域的信息整合,看看哪些临床研究结果影响临床决策.作为会议的亲历者,对本次会议做一概述.双麟酸盐的抗肿瘤作用如何也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话题。一直以来,双麟酸盐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近年来的一些临床研究也看到双嶙酸盐可能在减少乳腺癌患者复发上有一定作用,但是目前这还不是一个肯定的答案,其确切机制、最佳治疗方案等等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次会议大奖得主是V Craij Jordan教授。Jordan教授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他首次提出了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概念,30年来致力于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机理方面的研究。本次会议中就10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表决,外科主要是前哨淋巴结方面问题;放疗主要涉及DCIS、部分乳腺加速放疗等;病理学方面涉及ER ,PR,HER2,KI-67在临床治疗决策中的意义,如何根据分子指标确定乳腺癌的亚型;化疗方面主要是化疗适应证的讨论,包括分子指标、增殖指数、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等;内分泌治疗仍集中于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TAM、芳香化酶抑制剂如何选择;靶向治疗还是赫赛汀的使用方法、适应症;此外还包括双麟酸盐使用方法、男性乳腺癌治疗。
  • 摘要:随着新辅助化疗在的Ⅱ、Ⅲ期乳腺癌中的频繁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有关诊断和治疗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新辅助化疗改变了肿瘤的原始信息,影响预后判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临床研究表明,与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保乳率,但未降低远地转移率,也未改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新辅助化疗患者应在化疗前尽可能地获得准确的临床分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保乳术后患者应常规接受全乳腺放疗,腋窝淋巴结4个者需要照射高危区域淋巴引流区。目前对改良根治术后临床分期、病理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应给予术后放疗,对于新辅助化疗前腋窝淋巴结阳性、化疗后病理转为阴性的患者,是否需要术后放疗,也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 摘要:2010~2011年,乳腺癌领域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早期前哨淋巴结活检、新辅助靶向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中新靶点药物(包括三阴乳腺癌)以及内分泌治疗等方面,现就主要国际会议报告的亮点作一综述.靶向药物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是一个亮点,包括两种靶向药物联合使用在新辅助领域的优势,联合内分泌治疗可能改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辅助治疗方面,传统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得以进一步确证,卡培他滨在辅助治疗中也有部分获益。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中抗血管治疗遭遇到挑战,但是新药物的获批以及研究数据给大家带来希望,特别是三阴乳腺癌的治疗也值得期待更好的消息。
  • 摘要: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是高发国家.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既使手术切除,预后仍很差.为了提高手术患者的生存率,在术前和(或)术后辅以化疗、放疗或化放疗.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合并放疗的化放疗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对局限性进展期患者,化放疗的疗效与手术相当,因此全身化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地位.现有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虽不一致,但多数研究证实,提高了长期生存率。在目前尚无根治疗法的现实情况下,综合治疗尤其是同时化放疗后手术切除的三联治疗模式,是一个共认的可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出我国自己的综合治疗模式和临床完全缓解率、病理完全缓解率、术后无进展生存期和5年总生存率的研究结果,提高中国食管癌的临床研究水平。
  • 摘要:绝经前女性雌激素的主要来源为卵巢,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作为激素依赖性肿瘤,降低雌二醇水平,消除瘤细胞赖以生存的激素环境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基于上述各项临床研究结果,目前对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共识:他莫昔芬单药仍是标准基础治疗;对具有高复发风险患者卵巢功能抑制联合TAM可作为标准治疗,在特殊情况下,如不能耐受TAM可采用卵巢功能抑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单独给予可逆性药物卵巢功能抑制。虽然上述观点存在一些争议,但在2Q11年NCCN指南中仍建议对于绝经前早期患者,三苯氧胺基础上可酌情卵巢抑制2~3年。可见卵巢功能抑制在绝经前早期患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摘要:化疗不仅对肿瘤有细胞毒作用,还可以抑制卵巢功能,引起短暂或长期的停经,称为化疗后停经.本文将阐述CIA相关的影响因素、预后和CIA出现后的内分泌治疗对策.由于刚刚CIA后的绝经状态还不明确,体内激素水平受药物和自身代谢的影响还有一定的波动,我们需观察一段时间直到绝经状态更加明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价换药的获益和风险。此外,TAM治疗本身也可干扰对CIA患者绝经状态的评价和治疗的选择,因为它可影响正常的垂体负反馈机制,增加血浆雌二醇和FSH水平,并可直接作用于颗粒细胞,调节LH受体表达和雌二醇生成。对于换AIs的问题,目前认为TAM治疗2~3年进人绝经后可以改用AIs治疗共5年;TAM治疗5年进人绝经后改用来曲哇后续强化治疗2~5年;有高危复发因素的年轻患者(如肿瘤分化差,有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等)可以考虑卵巢功能抑制后选择TAM或AIs治疗;对部分不适合TAM治疗者,可以考虑在有效的卵巢功能抑制后选择AIs治疗。
  • 摘要: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cancer treatment-induced bone loss,CTIBL)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随机临床试验显示,许多肿瘤的治疗都会引起骨丢失,尤其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其中最迫切需要管理的是与乳腺癌治疗相关的骨丢失.无论是化疗还是内分泌治疗都可能造成骨丢失,从而增加骨折风险,降低生存率,而随着抗肿瘤治疗的进步,患者可长期生存,这就意味着在抗癌期间和之后保证骨健康的重要性.而且由于denosumab(狄诺单抗)开始用于骨转移,2011年最新的ASCO指南将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更新为骨调节剂。由于芳香化酶抑制剂(AI)的使用,比TAM增加了骨丢失,在绝经前妇女,同时用卵巢功能抑制加AI将加重骨丢失。使每年骨折的风险以1~3%的比率增加。病理性骨折发生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mata分析显示无论是乳腺癌或前列腺癌,发生骨折的患者死亡发生概率明显升高,尤其是乳腺癌,死亡风险升高50%以上。而越来越多的新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出现,需要关注癌症治疗导致的骨丢失的管理。而新指南强调,骨改良药应仅用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未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禁用此药,但人组临床试验的患者除外。骨转移必须通过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检查(MRI)来确诊,而且单次骨扫描结果异常不足以作为治疗指征。临床医生应该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发生癌性骨疼痛时就立即开始对其使用骨调节剂,并同时给予止痛治疗。
  • 摘要:特殊类型乳腺癌也称为特殊形式的乳腺癌,有不同于一般常见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或是不易临床发现或是在治疗、预后上有特殊性,需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特殊类型乳腺癌种类较多,发病率低,本文就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几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炎性乳癌、乳腺Paget's病、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介绍.大多数分叶状肿瘤的上皮成分存在ER阳性(58%)和/或PR阳性(75%),但内分泌治疗在分叶状乳腺癌中的作用并未得到证实。同样,没有证据显示辅助化疗能够降低复发率或死亡率。至于放疗,其确切效果亦不清楚,但有学者提出对不能保证≥1cm阴性切缘或有间质过度生长且瘤径>5cm的患者进行辅助放疗。Pandey对37例恶性分叶状肿瘤患者中的25例进行了术后放疗,5周行23-25次放疗,每次45-50Gy,结果发现术后辅助放疗可以减小复发风险比及提高5年生存率,从而得出术后辅助放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率及延长生存期。
  •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临床上根据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basal-like乳腺癌是一种分子亚型,最早是通过基因芯片技术(cDNA microarrays)而定义的,是根据基因芯片技术对乳腺癌表达的基因谱进行分类的5种类型中的一个亚型.虽然三阴乳腺癌大多数属于basal-like乳腺癌亚型,但这二术语并非同义词.三阴乳腺癌不能从内分泌治疗或曲妥珠单抗中获益。在全身治疗中,化疗是三阴乳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尽管三阴乳癌作为一个群体,经过化疗后的预后仍劣于其他类型。三阴乳腺癌及basal-like乳腺癌在临床上表现为进展快、预后差的一个亚型,但其中的一小部分对常规化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这一亚型并非完全相同的肿瘤,而是不同类型的集合,其对铂类药物以及靶向治疗的疗效也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找出其特征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才能获得更高的疗效。
  • 摘要:应用抗肿瘤药物或化学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潜伏着造成病人伤害的可能性,随着化学治疗药物种类的增加,如何在治疗过程中保护病人的安全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是一个挑战.化学治疗相关的意外事件,包括给药错误、药物外渗所造成的伤害或化学治疗引起相关的副作用,可能影响病人的治疗结果、生活质量、引起并发症甚至造成病人死亡.rn 为了有效的提升化学治疗给药安全,须从建立标准程序做起,并且有持续性质量监测的机制.化学给药的流程包括医师处方、药师备药、发药和护理人员给药,而护理人员在给药前需先评估病人的情况和帮病人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以进行化学治疗,病人接受化学治疗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充分的信息和心理支持,同时需要监测给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副作用。肿瘤护理人员需负责给药过程的安全,包括确认对的药给对的病人、经由对的路径、对的剂量和对的时间,并且预防及处理化学治疗药物外渗。因此肿瘤护理人员在开始执行化学治疗给药前需接受一定的时数的训练以确认其安全给药的能力和资格,所以可以保障病人的安全。rn 本文将从结构、过程和结果等层面探讨化学治疗病人安全给药的原则,将强调肿瘤护理人员的教育、标准流程的建立和监管的机制。
  • 摘要:独活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属(Angelica L.)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性味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其功能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等症.《本草正》:"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现代研究表明,独活有抗肿瘤、抗炎、镇痛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压作用.在传统医学中,独活多用于治疗风湿类疾病,近年来随着各国学者对独活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表示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达到抗肿瘤作用①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②抑制DNA复制;③影响细胞Ca2+浓度,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④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⑤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独活的有效成分可抑制部分肿瘤的生长和增殖;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上亦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同时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还能抗肿瘤血管生成。虽然独活有效成分的某些作用机制已经明确,但仍有许多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探讨独活的有效成分抑制肿瘤生长及其作用机制,将可能为独活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讲述了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及治疗新思路,提出了逆转肿瘤免疫逃逸在细胞因子,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通过回输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以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以DC载体的肿瘤疫苗等方面的新策略,Provenge的成功是肿瘤免疫治疗一个令人鼓舞的进步,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总体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在肿瘤治疗中处于辅助地位。由于各种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总是处于一个复杂的免疫网络中,治疗研究的思路都必须避免局限于某类抗原肤、某个因子、某种细胞。期待随着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研究的不断深人,越来越多的新的免疫治疗思路能得以应用于临床。
  • 摘要:胃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可谓丰富多彩,不仅靶点多样,而且药物繁多。抗HER-2治疗的成功为转移性胃癌的靶向治疗下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阐明,而EGFR拮抗剂有望带来新的突破。胃癌靶向治疗有着复杂的一面,其疗效不仅受到靶点表达状况的制约,而且与胃癌的发生部位、病理类型甚至地域人种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研究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胃癌的靶向治疗尚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如寻找疗效预测因子、如何优化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明确在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等。另一些作用机理独特的靶向药物,包括泛素蛋白酶酶抑制剂、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也对转移性胃癌进行了临床研究,但尚未看到明确的疗效。
  • 摘要:SPTCL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是以青壮年多发,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粒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甚至全血细胞都减少,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病情进展迅速,HPS为SPTCL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SPTCL在临床病理诊断方面易与结节性非化脓幽旨膜炎混淆。对SPTCL TCR基因重排发现有TCRα, TCRβ、TCRγ, TCRδ等四种类型。本病主要应与结节性脂膜炎和覃样霉菌病等疾病进行鉴别。结节性脂膜炎又称Weber-Christian病或回归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以反复发作的皮下脂肪层炎性结节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联合化疗、局部放疗或局部放疗联合化疗及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及生物治疗等治疗方案。SPTCL是一种少见的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其发病率较低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差。因此对不明原因的全身皮肤多发硬结伴发热的患者应该考虑该病的可能,并作活检明以确诊断,一旦确诊就应该严格治疗。对伴有HPS的高危患者,应该尝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用环抱菌素A联合泼尼松治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氟达拉滨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以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 摘要:灰区淋巴瘤(Grey zone lymphomas)即介于两种类型淋巴瘤之间.由于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局限性,有时候,淋巴瘤的分类在不同类型之间,病理专家无法达成一致,这些淋巴瘤就称为灰区淋巴瘤.这样的病例数并不多,因其病理分类的不确定性,治疗缺乏统一性,往往需要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经验来决定其治疗.幸运的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临床资料显示,对这些病例,无论按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来治疗,其结果有明显差异.随着更为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淋巴瘤病理分类的准确性越来越高,灰区淋巴瘤的病例还将会更少.讲述了介于弥漫大日细胞淋巴瘤与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介于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与霍奇金淋巴瘤之间的治疗,随着淋巴瘤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淋巴瘤靶向治疗的进展,淋巴瘤的病理分类的越来越精确,但仍然存在不同的灰区淋巴瘤,如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包括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伯基特淋巴瘤与霍奇金淋巴瘤等,其治疗主要依据临床而定。一般原则是按诊断考虑的病理类型中,按恶性程度较高的类型进行治疗。
  • 摘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肿瘤最主要的死因之一.手术是可切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唯一可治愈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术前已有潜在的转移灶和微小转移灶、术中病灶切除不彻底、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原因,手术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40%左右,而术后辅助化疗也仅能使4%~15%患者从中获益.美国和中国版NCCN指南对Ⅱ到ⅢA期NSCLC患者推荐术后行辅助化疗.而对于更早期的ⅠB期NSCLC患者是否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或哪些因素要考虑术后辅助化疗一直存在争议. ⅠB期NSCLC为(T2aNOMO),至少符合下述条件之一:①肿瘤直径>3cm但≤5cm;②肿瘤扩散至主支气管,距隆突(气管与支气管交汇处)2cm以上;③肿瘤扩散至肺表面的脏层胸膜;④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蔓延至肺门但未累及全肺。对于ⅠB期高危人群需要辅助治疗(2B类推荐)。ⅠB期高危人群是指切缘阴性的ⅠB期患者,且具有分化差(包括神经内分泌癌)、血管受侵、楔形切除、肿瘤直径>4cm、脏层胸膜受累及Nx这些高危因素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相同TNM分期的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存在很大差异,一些TNM分期较早的病人术后生存期很短。而另一些TNM分期较晚的病人也不乏较长期生存的情况。上述现象说明目前的肺癌TNM分期并没有完全反映肺癌的本质生物学行为。临床上不仅仅要考虑TNM分期,还要考虑患者自身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类型、年龄、PS评分等)和分子标志物(k-ras、ERCC1、RRM1、β-tublin等)多个因素。预期在TNM分期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体生物学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术后辅助化疗才是未来研究方向。
  • 摘要:肺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仅25%~ 30%的患者就诊时适宜手术,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5%~50%,其中Ⅱ和ⅢA期分别为30%~40%和20%~25%.70%~75%的不可手术的肺癌患者总体生存仅为7~11月,而靶向药物给NSCLC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EGFR突变阳性者总体生存时间可达27m.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愈肺癌的主要手段,但是ⅠB~ⅢA期NSCLC患者术后复发及死亡仍可达50%~75%,目前研究证实术后给予顺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根据MSKCC的结果,要达到复发与死亡率下降47%,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对照试验至少人组320例EGFR突变患者,结果才有可能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是一下子可能很难累积这么多突变患者,尤其是在突变率仅10%左右的白种人群,所有可以先等待已经在做的前瞻性试验的POOL分析结果。目前有一些相关研究正在进行:NCT00567359研究由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发起,拟人组100例患者,旨在探讨切除的具EGFR突变的早期NSCLC患者给予厄洛替尼作为辅助治疗的疗效;RADIANT研究是一项比较I B—ⅢA期术后患者4周期含铂二药方案接受后予特罗凯或安慰剂治疗的研究,据报道278例患者结果突变率12%,则本实验可能人组120例EGFR突变的患者;而之前的BR19试验中EGFR突变者为76例,这3个试验总例数接近320例,也期待可以看到复发与死亡风险下降47%的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 摘要:近百年来肿瘤发病率不断增高,在发达国家成为主要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如此。作者回顾了很多肿瘤学进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都是基于对于肿瘤认识的提高。重要科学的进展推动了临床肿瘤学的进步。rn 中国临床肿瘤的开端是1933年在北平协和医院成立的肿瘤组。新中国建立以后1954年成立了上海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是卫生部下属的肿瘤专科医院(地位等于美国的NCI),成立于1958年。此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肿瘤防治机构,目前正在推向地市级。回顾50年来我国临床肿瘤学的成就,高发区防治研究(包括食管癌、鼻烟癌、肝癌和肺癌等)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世界同行的瞩目。此外,作者扼要介绍了我国研制的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包括N甲酞溶肉瘤素、恩度、参一胶囊和埃克替尼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临床肿瘤学家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很多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而且主持开展了IPAS, EACH and OPTIMAL等临床试验取得重要成果。rn 正是由于最新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推动了临床肿瘤学进入诊疗个体化时代。而基于近年来很多常见肿瘤逐步被制服,从分子水平认识肿瘤和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控制肿瘤的前景摒弃了悲观论点持乐观态度。
  • 摘要: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约80%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不足30%的患者存在手术治疗机会.且肺癌术后复发率较高,文献报道术后5年复发率Ⅰ期为40%,Ⅱ期为60%,ⅢA期为75%,因此降低术后复发率至关重要.而术后患者的辅助化疗无疑是有效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近年多组研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临床意义.纵观以上多项大型Ⅲ期临床研究或前瞻性研究,结果如下:①对Ⅱ~Ⅱ期完全切除的NSCLC需行4个周期含铂方案化疗,目前以顺铂+诺维苯作为辅助化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力度最强。ⅠB期患者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尚缺乏证据;②探寻新的高效低毒的辅助化疗方案迫在眉睫,如培美曲赛、分子靶向药物均是深具潜力的备选药物;③目前仅小部分患者(5%~15%)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大部分属过度治疗,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探寻能预测从辅助化疗中获益的分子标志,从而实现真正的分子基础上的个体化辅助治疗。
  • 摘要:第7版分期中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分期放在食管癌部分,显然会引起较大争议。东西方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差异及亚型分布不同,病因也有较大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食管鳞癌的分期引入了分化程度(G),提示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注及今后肿瘤分期的趋势将会朝向分子分型的趋势发展。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药物治疗,尽管没有看到如TOGA研究一样明显改善患者生存或新靶点的治疗药物的出现,但仍对胃癌的治疗充满信心。今年ASCO会议上,韩国Bang报告了CLASSIC研究结果,显示胃癌D2根治术后XELOX辅助治疗有DFS获益,而且相关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接受(49%),为胃癌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新希望;晚期胃癌中,意大利的GATE研究提示TE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较有前景;韩国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认为接受过一线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BSC十单药二线化疗耐受性好,可显著改善患者总生存(OS),使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化疗渐成标准。这些都为肿瘤临床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显示肿瘤内科医师在胃癌临床治疗中大有作为,期待着明年NCCN指南的更新。
  • 摘要:众所周知,霍奇金淋巴瘤(HL)是肿瘤内科医生最擅长也是治愈率非常高的淋巴类肿瘤.大多数中早期新确诊患者应用放疗、化疗或放化疗联合等方法可获得完全缓解(CR).如果在首次缓解后出现疾病复发,继续应用放疗、大剂量化疗及干细胞移植患者通常可获得再次缓解及较长的无病生存期.在新确诊患者中开展的三项大型临床试验,对Stanford V(阿霉素、长春花碱、氮芥、长春新碱、博来霉素、足叶乙贰和泼尼松)方案与ABVD方案进行了比较。尽管放疗并不是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的唯一因素,化疗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放疗确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单用ABVD可产生与联合放化疗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摘要:霍奇金淋巴瘤是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早期和晚期HL的治愈率已分别达到约95%和80~85%.晚期HL治疗水平的提高,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是随着可选择的化疗药物的增多,以及大量设计良好、大样本临床研究的开展而持续提高的.ABVD与basBEACOPP, escBEACOPP方案的组成药物和剂量强度对比,ABVD与basBEACOPP, escBEACOPP方案的疗效对比,ABVD与BEACOPP方案的毒性作用比较,2周期化疗后的早期PET-CT检查,对于提示预后和调整后期治疗方案的价值已逐渐得到认可,并已应用于晚期HL的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中,这对于根据肿瘤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调整治疗强度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GHSG-HD 18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评价escBEACOPP × 2周期化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是否可以用于指导以后化疗的强度。2周期后PET-CT阳性的患者将继续接受6周期的es-cBEACOPP+美罗华,而阴性患者则仅继续完成2周期的escBEACOPP。这样将根据患者的预后风险进行分组治疗,显著降低预后良好者的化疗周期数和剂量,从而减少近期和远期毒性,目前这一研究还在人组阶段。
  • 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为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在过去的30年里,非霍奇金淋巴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几乎增长了1倍.人口老龄化、HIV感染、免疫功能下降和环境污染等可能是其发病率增长的原因,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NHL治疗的瓶颈目前主要分两方面:目前有标准治疗的亚型,进一步提高高危或晚期患者的疗效。而目前没有标准治疗的亚型,建立治疗常规。
  • 摘要:PCBCL是一组发病率很低的且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疾病。分为原发性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性淋巴瘤、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和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型。每一病理类型又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特点。了解上述特点,有助于人们对该病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亦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PCNSL的治疗可包括激素、化疗和放疗。手术切除病灶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为病灶通常位于脑的深部并呈浸润性生长,可累及软脑膜和眼,使得完整切除病灶非常困难。即使手术后可以获得短暂的症状缓解,但很快复发,单手术的生存率仅1~4个月。恶性淋巴瘤对激素敏感,PCNSL接受激素治疗后可使肿瘤部分退缩、水肿减轻,因而得到症状缓解。然而,单纯激素治疗的疗效无法持久。临床怀疑PCNSL而尚未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时,应该暂缓使用激素。激素可以使淋巴细胞溶解,造成病理诊断的困难。PCNSL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尽管对放疗和化疗敏感,但治疗后获得长期生存的患者比例较低。包含大剂量MTX的化疗是治疗首选,但由于开展随机临床试验困难,目前尚无达成共识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已经认识到,老年患者全颅放疗的神经毒性抵消了放疗疗效对于延长生存期的贡献,对于老年患者可选择单纯化疗。对于化疗后达到CR的患者,尚不明确是否可以减低放疗剂量。需要进一步研究大剂量MIX联合化疗方案的最佳配伍,包括一些新药在PCNSL中的价值。
  • 摘要:本文讲述了过度生长综合征(SGBS)的分子基础,总结了硫酸乙酞肝素链和磷脂酰肌醇锚在GPC3功能中的作用,分析了GPC3在肿瘤中的作用,GPC3在一些癌种中发挥着促癌作用,而在另外一些癌种中发挥着抑癌作用,这充分说明了GPC3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目前有关GPC3在肿瘤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仍在深入,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 摘要:促淋巴管生成因子、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现研究已经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在肿瘤血管的形成(vaculargenesis)、血管的发生(angiogenesis)、淋巴管的生成(lymphangiogenesis)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C是VEGF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主要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在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合近年文献,就VEGF-C、肿瘤淋巴管生成及两者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作一综述.VEGF-C是VEGF家族的重要成员,淋巴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在肿瘤机体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VEGF-C作为促淋巴管生成因子促进肿瘤组织淋巴管的生成,并促进肿瘤向周边淋巴结及远处发生转移。因此,抑制VEGF-C及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对抑制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以VEGF-C为靶向的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有望成为抗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有效途径,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
  • 摘要:软组织肉瘤是软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成人恶性肿瘤的1%,为儿童恶性肿瘤的15%.其组织形态学上超过50种亚型,一般都有各自独特的临床、预后和治疗特点.依据肿瘤细胞的分化方向和临床病理特征等分为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等,及一些组织起源或分化方向还不很清楚的肿瘤如滑膜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等.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特殊的遗传学改变并常常伴有相对单一的核型,例如特异性染色体的易位并形成融合基因或特殊基因的突变;另一类缺乏特殊的遗传学改变,但常常伴有复杂的核型,并常伴随染色体拷贝数的改变.了解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分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不仅利于软组织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而且可以为以特殊的蛋白产物作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是综合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为辅的格局仍占主导地位。
  •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40%、S-100蛋白阳性率5%,Desmin阳性率2%.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指导临床治疗.讲述了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伊马替尼标准剂皿失败后的治疗选择,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密切相关,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是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局限性GIST危险度的评估应该包括: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原发肿瘤的部位及肿瘤是否发生破裂。术前治疗的主要临床意义为: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可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对于瘤体巨大,术中破裂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减少医源性播散的可能。
  • 摘要:在西方国家前列腺癌位居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总体仍较低,但呈快速上升趋势.转移性前列腺癌上前期以内分泌治疗为主,抗雄激素治疗早期对大多数患者均有效,中位缓解时间18~24个月,但此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逐渐失去对激素的敏感性,发展为去势抗拒的前列腺癌.CRPC的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只有12~18个月.CRPC的治疗目标是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Sipuleucel-T(provenge)是丹德里昂公司(Dendreon Corporation)开发的一种针对前列腺癌的自身肿瘤疫苗,其制作过程复杂,首先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抗原呈递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并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中孵育活化,然后回输人患者体内诱导产生针对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达到抗肿瘤目的。与以往预防疾病的疫苗不同,它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的治疗性疫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多种已上市的靶向药物均在CRPC中进行了实地临床考察,包括贝伐珠单抗在内的抗血管生存药物、小分子的多靶点TKI抑制剂、EGFR抑制剂等,但均未取得肯定的疗效。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作用机理新颖的靶向药物在CRPC的治疗中崭露头角,值得期待。
  • 摘要: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近年来有较大进展,主要是综合治疗代替了放疗为主的经典治疗.早期霍奇金淋巴瘤是指Ⅰ、Ⅱ期的患者,其治疗方针以往以放疗为主,国内外的经验均证明了其有效性,可获得70%~90%的5年总生存率.近年来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综合治疗(化疗加受累野照射)可以获得更好的无病生存率,大约提高15%,但总生存率相似,预期可以明显减轻放疗的远期不良反应.对于早期HL的治疗已不再推荐单纯放疗作为其标准方案,而是推荐综合治疗的方法,较好的方法是ABVD+IF的组合。一般对于预后好的早期HL应采用2~4周期的ABVD方案化疗缓解后,加受累野照射20~30Gy,或考虑单纯化疗4~6周期,加或不加受累野照射,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对于预后不好的应采用4~6周期的ABVD方案化疗,缓解后加30~36Gy的受累野照射。
  • 摘要:除了传统的内分泌腺体以外,肺、胃肠道和胰腺等尚存在分布广泛的内分泌细胞,此类细胞本身含有胺,同时具有摄取胺前体并脱羧的能力,与神经细胞有许多形态和生物学共性,故又称神经内分泌细胞(neuro-endocrine cell,NE细胞).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是起源于胃肠道和胰腺NE细胞的一类少见肿瘤,约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2%.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由多种异质性肿瘤组成的一大类肿瘤,目前手术是局部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达治愈目的的唯一手段。晚期肿瘤没有单一的治疗标准,放射治疗仅适用于控制脑转移或骨转移所致的疼痛;全身化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手段,具体方案的确定有待今后的深人研究;靶向药物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治疗带来新的突破;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对于GEP-NET相关疗效预测和预后因子的筛查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要深入探讨。随着人们对胃肠胰内分泌肿瘤生物学行为更深人的研究,多学科综合治疗必将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是起源于内胚层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约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0.4%~1.8%.GEP-NETs是一种少见疾病,研究发现近三十年来其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Yao等回顾性分析美国自1973年到2004年GEP-NETs的发病率,发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年龄调整发病率由1.09/10万上升为5.25/10万,增长达380%.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有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对这类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有了更深的理解,主要包括p53,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其中VEGF的表达研究得比较早,发现其在胃肠和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高表达,并且和肿瘤的转移和肿瘤无进展时间(PFS)有一定相关性。开展临床、病理学和实验室研究,在病理学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病理学诊断、诊断术语和病理分级;实验室生化检查对于临床症状可疑,但是又不能确定供选择的诊断,生化检验(CgA,肤类和胺类)有助于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小肠NET检验24小时尿样的5-羟基-3-吲哚乙酸(5-HIAA)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由于对于神经内分泌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多种原因,使得国内开展上述生化检测的医院并不太多,使得这类疾病早期诊断受到一定限制。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开展临床研究提高对此类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和遗传基因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国对此类疾病诊治水平,造福患者。
  • 摘要:癌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肿瘤专科医师及肿瘤治疗相关医师应当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姑息治疗先驱Dame Cicely Saunders曾指出,“痛苦的死亡属于医学急症”,为了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时应优先处理患者的疼痛症状。当前癌痛治疗趋势就是治疗患者的系列症状(如癌痛-便秘-恶心-失眠综合征)、根据患者自身要求给予的规范的镇痛治疗并联合使用辅助药物和介入治疗等手段。当然,应重视研究镇痛新技术,如目前开展的介人脊髓镇痛技术,经皮硬膜外导管,蛛网膜下lmg吗啡的止痛效果相当于口服吗啡300mg,技术上易广泛开展,费用也低。植人脊髓泵存在感染率低、并发症少、长期费用一效益比优等优点,值得研究推广。
  •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提高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改善对肿瘤患者的医疗服务,保障肿瘤患者合法权益,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卫生部医政司决定于2011~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拟至2013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50个"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和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负责"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的具体实施工作.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医院"示范病房"创建相关工作.
  • 摘要:近20余年来,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治疗痛原则"的普及,使全球数以千万计的癌痛患者在治疗中获益,既提高了官方和民众对疼痛问题的认识,也提高了医务人员对疼痛的诊疗水平.患者觉悟到,向医方提出无痛的诉求是自己的权利;医生认识到,让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无痛,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政府开始把切实保障止痛治疗的顺利实施,作为应尽的社会管理职责.讲述了药物可协同阿片类药止痛,兼顾患者精神情绪状况,并使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希望能逐渐为我国一线医生所接受,成为常规止痛辅助用药。相信今后还将会有更多辅助性药物被开发利用。NSAIDs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终末期止痛用药与安乐死。
  • 摘要:1865年Trousseau观察到一例疑诊为恶性病的有胃肠症状的患者伴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6个月后诊断为胃癌.Trousseau的这一观察结果在以后的几个回顾性的广泛基础的研究和良好设计的前瞻性研究得以证实,因此也称为Trousseau症候群.从而确定恶性肿瘤与止血障碍之间的联系,肿瘤发生的止血异常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止血障碍在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在临床可出现血栓形成和DIC,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是恶性肿瘤的前驱症状,大量的研究已明确肿瘤细胞表达的组织因子(TF)和促凝物质(PCAs)是引起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而且肿瘤细胞的促凝活性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也有重要作用,采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在这一方面尚有待进行更多的双盲随机观察以进一步明确。
  • 摘要: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作为第三代铂类广谱抗癌药,它与绝大多数抗癌药物,例如氟尿嘧啶类药物、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微管抑制剂等都有较好的叠加或协同作用,其毒性相对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其所致的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同时也有文献报道,在单独使用L-OHP静脉注射的体内试验中,L-OHP并没有显现出理想的抗肿瘤活性,这主要与它在红细胞的高结合率,出现明显的早期累积现象导致在肿瘤组织的低聚集量有关,这些都限制了L-OHP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靶向药物投递系统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靶向性的L-OHP微粒系统的研究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控释系统。但其研究工作大多还处于体外和动物实验阶段,要使该微粒控释系统成为临床常用剂型,还需大量人体临床实验予以证明。通过这些实验,阐明TDDS在体内的一系列独特的药物效应及代谢动力学特点,为其走向临床提供依据。最后,在其他技术手段的帮助下,深人研究TDDS抗肿瘤的具体作用机制,设计更有效、靶向胜更好的L-OHP靶向投递系统将是医药学工作者的目标。当满足了这些条件后,L-OHP的研究和应用才能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 摘要:天然皂苷抗肿瘤机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其分化,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化疗、放疗的增效减毒等.但天然皂苷作用靶点往往尚未明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rn 本文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六种天然皂苷的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进行综述,以此展现目前天然皂苷大体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天然皂昔从多方面发挥抗肿瘤作用,辅助临床治疗:一方面,虎眼万年青等皂昔成分具有极强的抗肿瘤作用,有希望成为新的肿瘤化疗药物。其次,重楼、人参等皂昔成分有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抗肿瘤转移等作用,为解决临床治疗难题提供思路。再者,人参、黄蔑、九节龙等皂昔成分具有免疫扶正、增效减毒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放化疗的治疗疗效,并且减轻治疗毒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关于皂昔成分抗肿瘤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和诱导凋亡等浅显机制,没有深人到具体的分子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的层面,并且绝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另外,在纵深研究皂昔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皂昔的研究广度,挖掘出对肿瘤治疗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皂昔成分。同时,皂昔成分的分离提取工艺有待优化,给药方式和给药剂型有待探索,不拘泥于中药的传统治疗模式,中药有效成分治疗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 摘要:吉非替尼治疗NSCLC的反应率、总生存时间、无肿瘤进展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以及疗效预测因素等已在很多文献中报告,但是这些研究的最终结果包括了无效的病人,单独观察受益患者的生存相关指标及远期病情变化的文献不多.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体会,讨论吉非替尼治疗有效之后病人的生存状况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临床问题,希望引起关注.两个未见于说明书的副作用是:吉非替尼有可能引起脑出血,吉非替尼治疗有效的病人,骨转移的发生率及有效率未见有说服力的研究。
  • 摘要:本文讲述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进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类和分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诊断,总结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化学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放射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治疗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 摘要:来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表现为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近年来分子发病机理研究的进展,使对这种疾病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加深了理解.自从基因表达谱检测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区分为生发中心型与非生发中心型等亚型十年来,大量新的研究结果改变了诊断,指导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更多的个体化治疗有望实现.DLBCL的免疫表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经标准的CHOP, R-CHOP方案治疗后,GCB型较ABC型有更长的生存期。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生存,开展了很多研究,其中有前景的新的靶点和治疗方法有新靶点BCL-2,用于治疗浆细胞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些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其他信号通路抑制剂,blinatumomab,对ALL和NHL分别进行I期和11期临床试验。Ⅰ期试验显示,复发NHL全部7名病人都取得了客观缓解,除了1例在14个月后复发外,其余病人未观察到治疗失败。另外两个抗CD19靶向药物SAR3419和MDX-1342也在进行人群试验。
  • 摘要:本文讲述了滤泡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总结了滤泡淋巴瘤的预后因素,滤泡淋巴瘤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是一个伴高死亡率的高发事件。滤泡淋巴瘤虽大多为惰性发展过程,但由于其自身发展或早期转化,约15%的病人可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这种差异需要进一步认识其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行为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利妥昔单抗主要通过三个机制杀灭肿瘤细胞: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补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诱导凋亡,此外利妥昔单抗还能增加对化疗耐药的B细胞淋巴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决定滤泡淋巴瘤的治疗策略时应考虑以下的因素:①病理组织学类型级别和恶性程度;②病程的发展尤其是结外病变;③An-Arber分期;④3b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近,发展呈侵袭性过程,治疗上应把3b鉴别出来按侵袭性淋巴瘤处理。治疗策略应对每一个病人根据危险风险及组织上转化的可能及复发的情况选择治疗,包括观察等待、放疗、烷化剂或利妥昔单抗单药、不同的化疗联合、免疫化疗或更强烈自体/异体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 摘要: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瘤细胞在淋巴结中呈套区侵犯并伴有染色体t(11; 14) (q13;q32)异常.MC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中位发病年龄60岁,男女比例2∶1以上,在西方国家占NHL的3%~10%,起病时可缺乏系统性临床症状,一般状况良好,表现为惰性淋巴瘤病程,但均最终发展为侵袭病程并对化疗耐药,预后差.采用常规化疗,MCL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仅为8~20个月,中位生存期只有3~4年.复发后,MCL的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期仅剩1~2年时间.本文首先讲述了早期MCL的治疗和晚期MCL的治疗,含大剂量Ara-C的强烈化疗在MCL中占重要地位,联合利妥昔单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而巩固以ASCT可能使部分患者达长期缓解。因此,NCCN指南推荐MCL的一线治疗为R-HyperCVAD/M-A方案或北欧淋巴瘤组的R-mix-CHOP+HD-Ara-C方案,并建议行巩固治疗,如ASCT或参加临床试验。总结出了治疗MCL的新药的治疗过程。
  • 摘要:实体瘤脑转移是肿瘤病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尸检表明:大约25%死于肿瘤的病人有颅内转移.临床研究表明:2/3的颅内转移瘤病人在其生存时间内有症状出现.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加,肺癌发病率的稳步增加,肿瘤治愈率的极少变化,与颅内转移瘤相关的问题将会更多.另外,一些临床医生应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治疗肿瘤,延长了肿瘤病人生存期,同时也导致了肿瘤颅内转移的更高发病率.手术切除是根治放疗抵抗的脑转移瘤的唯一可靠治疗方法。也是治疗颅内巨大转移瘤的可靠方法,可以不考虑肿瘤细胞类型。手术作为治疗的主要方法,避免了象放疗那样对广泛正常脑组织内在的损伤,但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人不多,目前手术仍局限于明显单发、没有其它部位肿瘤征象的病人,这类病人至多占全部病人的20%,而很少对多发的脑转移瘤病人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及瘤腔止血后,瘤腔用林格氏乳酸盐溶液冲洗数次,防止瘤组织播散到临近的脑组织。除了小脑手术外,缺损的硬膜用骨膜修补,即使脑膜并无受损,也可使用脑膜修补物修补脑膜,因为这样可以更为疏松的关闭硬膜。
  • 摘要:肺癌是脑转移瘤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1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同时也是严重影响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肺癌脑转移以腺癌最多见,其次为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瘤的四大主要症状有:头痛(50%),局灶性肌无力(20% ~ 40%),认知障碍(33.3%),癫痫(40%).本文对近年来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主要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结合患者自身条件、PS评分和神经功能状态,原发肿瘤和脑转移瘤的大小、数目、部位和侵袭状态,病理类型和分子生物学行为,有无颅外多发转移病灶存在,科学合理地选择应用现有的微创导航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和新一代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是目前肺癌脑转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
  • 摘要:近一年来,肺癌领域的研究可谓异彩纷呈,靶向治疗特别是新型靶向药物的研究、生物标志物分析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研究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作为晚期肺癌治疗基石的化学治疗无论是作为单独治疗手段还是与靶向治疗联合,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步.肺癌的治疗正在逐步向个体化治疗模式发展.总结出了选择性ALK和MET/HGF受体抑制剂,不可逆EGFR-TKI,MET受体拮抗剂,多靶点选择性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方面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介绍了对既往一线或二线化疗后进展的晚期NSCLC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等效,阿法替尼对比安慰剂改善PFS,未改善os,舒尼替尼联合厄洛替尼与安慰剂联合厄洛替尼相比显著延长PFS方面的晚期NSCLC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
  •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恶性肿瘤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原因在于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尽管靶向药物等新的治疗手段对于晚期肿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对于病人总生存期的改变并不显著.更多的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然而,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治疗疗效进行评判及血液中肿瘤细胞难获取是主要的阻碍因素.随着美国FDA分别在2004年,2007年和2008年批准采用Cellsearch检测系统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前列腺癌的预后评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预测,CTCs检测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预后和预测指标,也有可能成为药效学的生物标志物。此外研究CTCs也有助于发现新的肿瘤治疗靶点和阐明肿瘤发生转移的机制。
  • 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占所有癌症的第四位,而死亡率为第二位,2009年全美有106100例结肠癌和约40870例直肠癌的新发病例,而同年估计将有49920例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结直肠癌的好发部位不同,一般亚洲和拉丁美洲人直肠癌发病率较高,我国直肠癌发病占大肠癌的60~75%.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结直肠癌最有效的首选手段,但对于多数患者来说,手术并不能完全避免复发的危险,辅助治疗作为防治复发转移的有效方法,显示出其日益重要的临床地位和价值。直肠癌的临床特点与结肠癌不同,直肠癌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主要因为直肠无浆膜包裹以及手术切除时因技术难度而难以获得较宽的手术切缘,因此NCCN指南推荐对大部分的Ⅱ期和Ⅲ期直肠癌患者实施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切除直肠癌的辅助治疗在控制局部复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术前辅助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获得pCR。术前放疗加化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术后辅助化疗的经验多是来自结肠癌已知治疗数据的外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未能提供辅助治疗在生存改善方面的显著作用,有必要开展更多的大型Ⅲ期临床试验。
  • 摘要:本文讲述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胃癌一线治疗中的再探索,总结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肿瘤中配伍化疗方案的优化,分析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结肠癌辅助化疗中的尝试,后吉西他滨时代的胰腺癌一线化疗,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发病率不高,以往Etoposide ,顺铂、链佐霉素等化疗药物对进展期NET患者的疗效亦不佳;但上述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PNET这一癌肿的研究兴趣。mTOR抑制剂RAD001可上调IGF-1表达,并可能导致耐药;而生长抑素类药物则可下调IGF-1水平,两者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 摘要:晚期肺癌的内科治疗是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的最主要手段,在近些年来肺癌的治疗在内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一线靶向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根据肺癌肿瘤组织学类型选择化疗方案以及根据个体化临床因素选择肺癌治疗方法等.个体化治疗不仅是体现在不同的肿瘤,而且对同样肿瘤即使是同样组织学类型的肿瘤都需要个体化的治疗。个体化治疗的最大意义在于可显著提高缓解率和疾病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和有害治疗。那就是在所常规应用的临床病理分期外,还应该建立肺癌的分子分期、靶点分型系统,循此思路研究者应该设计出针对每一位患者特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的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就目前肺癌治疗而言,NSCLC铂类化疗的作用仍具有主导地位,而从分子耐药机理和分子蛋白、基因水平检测铂类耐药的所谓分子“分期”已见端倪,而对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使对选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有了更准确方法。对靶向治疗研究的深入,相信会发现更多的分子靶向指标指导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 摘要:目前批准作为NSCLC的二线治疗药物包括多西紫杉醇、培美曲塞和EGFR-TKI(包括Iressa和Tarceva),其中多西紫杉醇单药是最早批准的方案,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2000年,Shepherd等开展的TXT 317试验中,应用单药泰索帝75mg/m2二线治疗NSCLC病人,与最好的支持治疗比较,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7.5个月及4.6个月,生存时间延长2个月(P=0.01),1年生存率分别为37%及12%,1年生存率提高25%(P=0.003).明显延长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并改善了症状.多西紫杉醇和培美曲塞二线治疗NSCLC的试验都得到了阳性结果,而ISEL试验的总体人群的疗效并未优于安慰剂。培美曲塞的疗效有组织学差异,既在非鳞癌中优于多西紫杉醇,而INTEREST等结果都提示EGFR-TKI与多西紫杉醇在腺癌中疗效相当,因此腺癌二线首选培美曲塞可能提高疗效。鳞癌同样是EGFR-TKI的非优势人群,疗效可能更差,而多西紫杉醇疗效无组织学差异,因此鳞癌二线使用多西紫杉醇可能提高疗效。后续治疗中,因为EGFR-TKI有三线治疗的适应症,而且有一些报道其治疗ECOG3/4分的患者也能安全有效,因此EGFR-TKI从伦理、可行性和疗效上可能更适合三线后的治疗。即使对于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目前尚无任何临床试验提示一线使用EGFR-TKI可以延长生存,更无试验提示二线使用会优于三线后再使用。
  • 摘要:随着小分子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应用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规范也不断更新.在这其中也出现很多不同观点,突变不明的二线患者在TKI和化疗之间应该做何选择便一直有不同意见.无论患者是否具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易瑞沙二线治疗的总生存期均与多西他赛相当。但易瑞沙的生活质量改善更好。如果EGFR突变阳性,TKI的PFS和ORR都显出了优势。如果EGFR突变阴性,TKI的PFS, ORR以及OS与化疗相当,那么对于突变状态不明的患者,亚裔本就突变率较高,因此先用TKI是合理的选择。另一方面,从患者的成本效益分析来看,TKI类药物,无论是特罗凯还是易瑞沙,在服用半年仍可收益时可申请慈善赠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没有进一步研究结果前,EGFR突变与否尚不能成为二线TKIs的治疗选择的前提条件。在无条件获知EGFR是否突变时,亚裔、腺癌或非吸烟的临床特征是选择二线TKIs的优势群体。对于不能耐受化疗的经治患者,EGFR是否突变,不应成为患者选择TKIs治疗选择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基因突变状态不明的NSCLC患者,二线治疗时可优先选用EGFR-TKI,有可能在不降低疗效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 摘要: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所有癌症之首.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的药物治疗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靶向治疗时代,即针对已知的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设计和研制药物,进而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然而不同来源的肿瘤标本进行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是否一致,转移灶组织的检测结果是否与原发灶检测结果一致,这些都是临床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K-Ras基因,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与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分子标志物探讨不同来源肿瘤标本对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取材于不同来源的肿瘤标本,由于标本类型本身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对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要求更高,同时不同类型标本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也可能导致样本的改变。另外,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不同时间检测以及检测不同来源肿瘤标本中的分子标志物,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检测中,应尽早地选择来源新鲜且肿瘤细胞丰富的样本多次进行多种来源标本中的分子标志物检测,更有效的推进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程。
  • 摘要: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广大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呈快速上升态势且出现低龄化现象.如何尽早地发现乳腺癌并对其做出准确的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是病理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并一直为之做着不懈的努力。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乳腺癌的诊断无疑是最为精确可靠的,但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和复杂的技术使其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因此,人们尝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乳腺癌进行分型,得出结果与分子分型方法相近。由于BLBC在诊断、临床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上的独特表现引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的研究兴趣。目前用于诊断BLBC的标准尚未统一,Nielsen等,首先提出BLBC的诊断标准,即ER、HER2阴性,CK5/6和(或)EGFR等基底细胞表达标记物中的任何一种呈阳性表达,结果与基因表达谱基本相符。Kim标准以Nielsen标准为基础进行改良扩充,ER、PR、HER2阴性,CK5/6和(或)CK14和(或)EGFR阳性,目前国内外较多研究采用此标准,并认为其更为合理。研究结果显示,将EGFR、cK5/6、CK14组合进行BLBC的鉴别优于任何单一抗体。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达138万,约有45.8万患者死于该病,并且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相对于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其死亡率反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这主要得益于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等多方面的进展.特别是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总结出了内分泌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传统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是针对ER阳性乳腺癌的有效“靶向”药物。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的陆续上市,不仅显著延长了HE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而且显著提高了HER2阳性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成功,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和进步,极大提高了大肠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等难治性肿瘤的疗效。随着基础研究的进步,新的分子靶向药物定会层出不穷,将会使靶向治疗更加精彩纷呈,从而不断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 摘要:自从1893年英国医生Beatson博士应用切除双侧卵巢治疗晚期乳腺癌首获成功,开启了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大幕,已经一百多年了.而ER、PR受体的发现,以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至后来应用ER、PR受体,筛选内分泌治疗的优势人群,把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推上了新的水平高度.但在这其中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ER,PR受体认识的深人,而近二十年来随着ER,PR受体检测技术的丰富和发展,临床医生在应用ER, PR受体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发现ER,PR受体检测高达20%不准确等诸多问题。具体概括如下:①ER,PR受体检测的标准技术;②ER受体阳性的阂值标准;③PR受体阳性的阑值标准;.ER, PR受体检测的适用范围;⑤ER,PR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而死亡率则呈现下降趋势,这得益于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治疗.在初次诊断时,大多数为早期乳腺癌,约6%~10%的患者为转移性乳腺癌.早期的病例,尽管经过规范化的治疗,淋巴结阴性的患者约有24%~30%出现复发转移,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复发转移率高达50%~60%.目前对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内科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双麟酸盐治疗及新兴的细胞免疫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低剂量的环磷酞胺可以选择性清除Tregs,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Ghiringhelli等采用环磷酞胺节拍化疗方式治疗化疗耐药的恶性肿瘤患者,结果显示环磷酞胺可选择性地减少循环Treg,认为环磷酞胺化疗方案是一减少肿瘤诱导的免疫耐受的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另外,环磷酞胺还能促进IFN-α的释放,而激活DC。因此环磷酞胺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模式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也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靶向治疗通过对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形成等多个靶点作用于肿瘤细胞,近年来乳腺癌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尤其是对于晚期乳腺癌,出现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治疗靶点,主要包括PARP抑制剂、IGF-1R抗体、mTOR抑制剂、RAS/MEK/ERK通路抑制剂及HSP90抑制剂等.近几年来,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迅速,靶向治疗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比较成熟,出现了许多疗效确切的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从中的获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靶向药物显示出不衰的活力,新的潜在的药物靶点治疗显示出了初步的前景。随着信号通路机理研究的深入以及癌细胞生长、增殖,凋亡过程中涉及的基因表达、转录,调控的关键因子和步骤的进一步阐释,会有更多的靶向治疗药物面世,届时乳腺癌的治疗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 摘要:乳腺癌领域是新药开发的重点瘤种,每年均有大批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或者上市.随着中国乳腺癌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扩增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治疗药物选择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甚至从Ⅰ期临床研究就进入中国.更为可喜的是,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也出现了一批由我国学者研发的Ⅰ类新药,不仅有望给我国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也显示了我国医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当前正在我国开展的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新药,及其相关的临床研究项目,其中主要为靶向治疗药物,也包括了化疗药物和内分泌药物.
  • 摘要:1983年Dvorak发现了血管生成最重要的生长因子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随后Ferrara发现了其受体.1997年首次合成了针对VEGF的抗体-贝伐珠单抗.由此,抗血管生成的恶性肿瘤治疗策略开始进入临床.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MBC的治疗中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如何将此类药物以最佳的方式应用于最合适的患者仍在不断地探索中。不可否认,部分患者能从抗血管疗法中取得很好的疗效,但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分子标志物作为预测指标去选择敏感患者,故总体疗效参差不齐。即便如此,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深人,期待着这种新疗法将会给肿瘤临床带来惊喜。
  • 摘要: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之一,表达ER的乳腺癌患者,无论(新)辅助治疗,还是复发转移都可能从内分泌治疗获益.他莫昔芬,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药物性卵巢抑制剂LHRH-A是最常用的内分泌药物.根据肿瘤ER表达,月经状态,选择恰当的药物和治疗,常常使晚期患者疾病得到缓解,部分患者疾病控制可长达数年.尽管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肿瘤复发和转移和治疗失败仍然是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内分泌治疗研究,极少推出新型药物,在内分泌耐药机制上有许多研究,但是在临床中的价值仍然没有得到证实。内分泌的临床研究主要进展在新辅助,AI在绝经前及乳腺癌预防ABCSG 12,AI在新辅助治疗临床研究,他莫昔芬与药物基因学,AI在乳腺癌的预防研究报告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
  • 摘要: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雌激素受体(ER),指导临床治疗.其后成功研发他莫昔芬(TAM),把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确立了它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998年以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进入中国,国外材料已经证实其疗效好于或等于TAM,但明确要求是绝经后的患者才能应用.因为这是了解性激素检测过程中,无法跨越的一个坎,也是用好AIs的基本准备。而在以后临床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矛盾情况还应及时反馈检验科,加做必要的质控检查,不断探讨修正性激素检测的报告内容。在完成上述CBCSG008调研以后,再凡遇到60岁以下、没有切除子宫及卵巢的、但不来月经的乳腺癌患者,就可以通过E2,FSH(和/或LH)等性激素检测,来判断她们是否达到绝经的标准。如果测定值更多符合绝经后的水平,那么可以应用AIs;如果更多符合绝经前的水平,则只能用TAM,或加用去势处理后再用AIs。相信随着这一研究的完成,无疑将为我国合理应用AIs打下坚实的基础。
  • 摘要:乳腺癌保乳术后10年内约有10%~13%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3%~8%改良根治术后加放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局部复发.术后放疗的缺失可能会增加局部复发风险30%.保乳术后同侧乳腺复发有时甚至发生在术后10年后,而80%改良根治术后复发的患者局部复发发生在术后5年内.由于乳腺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的迥异,以及缺乏设计良好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术后局部复发至今仍无标准的治疗.保乳术后局部复发乳腺癌行解救的改良根治术后的病理提示:20%以上的肿瘤标本存在多象限的肿瘤组织残存。因此对于保乳术后出现局部复发的乳腺癌,通常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是:行解救性的患侧乳腺根治切除术加/减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中,仅10%因肿瘤弥漫或呈炎性改变而不能行根治术,这些患者预后较差。行解救性根治术的患者能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和预后,5年生存率可达60%-86%。rn 不推荐二次行保乳手术的治疗措施,因其可能增加局部再次复发的风险。二次手术中是否需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解救性根治术后有肿瘤残存或切缘阳性的患者,如未曾行术后辅助放疗者,需行解救术后的胸壁放疗。有局部放疗史的患者,如行二次放疗会增加局部组织坏死、纤维化及肋骨骨折的风险。术后预防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对生存的益处尚需更多研究证实。有研究表明,局部复发解救术后的内分泌治疗可以降低受体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其优势在绝经前患者中更为显著。但化疗对这一人群的优势作用并不显著。因此认为,解救治疗术后给予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较温和的内分泌治疗是合理的选择。
  • 摘要:本文讲述了医院获得性感染,总结了CR-BSI的检验与诊断,分析了CR-BSI的感染途径,提出了建立专项工作组,确立CR-BSI诊断标准,确立血培养标本采集标准,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物品准备等方面的导管干预集束策略的实施。
  • 摘要:独活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属(Angelica L.)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性味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其功能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等症.《本草正》:"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现代研究表明,独活有抗肿瘤、抗炎、镇痛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压作用.在传统医学中,独活多用于治疗风湿类疾病,近年来随着各国学者对独活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表示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达到抗肿瘤作用①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②抑制DNA复制;③影响细胞Ca2+浓度,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④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⑤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独活的有效成分可抑制部分肿瘤的生长和增殖;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上亦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同时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还能抗肿瘤血管生成。虽然独活有效成分的某些作用机制已经明确,但仍有许多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探讨独活的有效成分抑制肿瘤生长及其作用机制,将可能为独活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胃癌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多种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改变参与胃癌的发生,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研究表明miRNA在人类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和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在胃癌中许多异常表达的miRNA,和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细胞周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在miRNA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研究完善和丰富了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机制,为胃癌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其它恶性肿瘤一样,miRNA在胃癌中的表达也发生异常。虽然不同的miRNA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各不相同,但是最终都是通过调节增殖,凋亡,侵袭相关信号途径实现其功能。基于miR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起着重要作用,miRNA未来也许在胃癌治疗中发挥作用。已经有研究显示以腺病毒载体为miRNA的传递系统在小鼠肝癌模型中有治疗作用。化学合成的抑制miRNA表达的寡核昔酸(antagomirs)也可以用来抑制肿瘤中高表达的癌基因miRNA。随着研究的深人,对胃癌中异常表达的miRNA和其参与的信号途径的更多了解,将对胃癌的治疗起更大的作用。
  • 摘要:讲述了关干神经性疼痛,分析了关于神经性癌痛的阿片类药物治疗,阿片类药物是治疗MNP的一类重要镇痛药物,多项临床试验均已证实该类药物能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鉴于其种类和剂型丰富,药理特点、作用机制不同,宜继续深人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其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循证医学依据。因MNP多与伤害感受性疼痛并存,客观上限制了临床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借鉴非癌性NP的临床研究结果仍是目前MNP治疗的主要策略。
  • 摘要:胃癌是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发病率都很高.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胃癌排名第四.在日本,它仍然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比任何国家都多,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以非近端胃癌为主.在西方国家里,胃癌的发病部位逐渐向近端偏移,最常见于近端胃小弯侧,如贲门和胃食管结合部,在未来的数十年,亚洲也可能会出现这种变化趋势.关于胃癌术后放化疗建议:根据多中心试验的结果,部分切缘阴性(RO切除)且术后没有肿瘤转移证据的胃癌患者可以接受辅助性放化疗。对于未接受术前治疗的患者,RO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为T1S,T1NOMO和T2NOM0期的患者可以观察。T2N0期患者,如果存在高危因素,以及所有达到RO切除的T3,T4或任何T伴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NCCN专家组推荐术后辅助性放化疗,建议术后应接受5-FU/土甲酞四氢叶酸(LV)或希罗达化疗,然后同步氟尿哦咙为基础的化放疗(45-50.4Gy)。R1切除和R2切除但无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术后应予同步氟尿嗜陡为基础的化放疗(45-50.4Gy)放疗;如果患者体力状况很差,可以选择姑息性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对于已接受术前治疗的患者,RO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为T2NOM0期的患者可以观察。T2N0期患者,如果存在高危因素,以及所有达到RO切除的T3,T4或任何T伴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NCCN专家组推荐术后辅助性放化疗,建议术后应接受5-FU/t甲酞四氢叶酸(LV)或希罗达化疗,然后同步氟尿嗜陡为基础的化放疗(45-50.4Gy )。值得注意的是,INT-0116试验中有20%的患者肿瘤位于胃食管结合部,因此,对类似的癌症患者也应当推荐术后辅助治疗(I类)。R1切除和R2切除但无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术后应予同步氟尿嗜吮为基础的化放疗(45-50. 4Gy)放疗;如果患者体力状况很差,可以选择姑息性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
  • 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源于胸腺后成熟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NK/T细胞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ALK(-)的ALCL、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ETTL)及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与B细胞淋巴瘤相比,PTCL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治疗上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因此正成为淋巴瘤治疗中最具前沿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PTCL生物学本质、疾病特点、以及各亚型异质性认识的深人,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对每一种亚型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策略也愈来愈个体化。总结出了新化疗药及其联合方案,组蛋白去乙酸化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其他生物靶向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这两种病变的组织学和分子病理学表现。介于纵隔原发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MBL)与经典何杰金氏淋巴瘤(CHL)之间的灰区淋巴瘤(GZL),具有ALCL样形态和CHL样免疫表型的GZL-ALCL样GZL,介于DLBCL和BL之间的GZL-BL样GZL,TRLBCL和NLPHL在肿瘤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上非常相似,二者之间的鉴别有赖于参照淋巴结的结构和背景细胞种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可以避免诊断和治疗中的鲁莽行为;同时,诊断医师也应该清楚,与上述3类病变相比,GZL属于少见类型,一定要严格把握诊断标准。毕竟,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和分型是保证淋巴瘤合适治疗以及比较客观地进行预后评估的基础。
  • 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单克隆性淋巴细胞侵犯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为特征.小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SLL)指仅有淋巴肿大或脾肿大,组织病理学符合小细胞淋巴瘤,且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5×109/L的患者,现在认为SLL与CLL属于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两者免疫表型及治疗原则一致.讲述了CLL的遗传学异常与预后,总结了CLL的治疗演进,分析了不同遗传学异常的治疗选择,CLL疗效取得了长足进展,从症状改善提高到了目前的延长生存。但在目前提倡个体化治疗的时代,需要结合患者的疾病危险度进行分层治疗。17p-仍然是CLL最强不良预后因素,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积极探索依赖与非依赖p53途径作用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提高这部分患者疗效。11q-患者应用FCR方案可显著提高疗效。而伴+12异常者,FR方案可能是最佳选择。对于既往认为预后良好的单独13q-异常患者,可谨慎采取较为保守缓和的治疗方式。
  • 摘要: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直是肿瘤综合治疗研究的热点.多年来根治性手术是其标准治疗,单纯完全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20~35%,术后复发率、死亡率高,目前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已有Ⅰ类循证证据显示其明确的临床获益.ⅢA期NSCLC包括T1~4或N0~3,异质性很大,研究热点集中在N2患者,对于ⅢA(N2)患者,仅行手术/化疗的局部复发率达30%~60%.综合目前发表文献和先前Meta分析结果,目前对于ⅢA(N2)术后切缘阴性的NSCLC患者,应给予术后辅助化疗(高级别证据)联合放疗,不推荐术后单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化疗和放疗的顺序并未确定,各试验中心多采用先化疗后放疗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Meta分析中大部分临床试验采用选择性淋巴结照射,靶区包括双锁骨上区域、全纵隔、肺门淋巴结。追加放疗则应用简单的对穿斜野避脊髓或应用脊髓挡块前后对穿照射,这种简单的放疗技术导致较差的局部控制和较高的放疗毒性。高危的区域淋巴结放疗常剂量不足,尤其是应用应用脊髓挡块前后对穿照射技术。过多正常组织照射、简单的放疗技术、大分割的放疗分割方式、无CT模拟定位为基础的放疗计划导致较高放射性心脏损伤、放射性肺炎和非肿瘤相关死亡的发生。放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正常组织在放疗中更好的保护,这将会明显减少放疗的毒副作用。一些研究显示,术后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适形调强放疗等先进放疗技术,提高了有患者生存率并降低了术后放疗相关性疾病死亡概率。在新的放疗技术条件平台下开展对手术完全切除后的ⅢA期(N2)患者进行术后放疗临床价值的Ⅲ期研究势在必行。
  • 摘要: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是为患者制定治疗指南的重要依据.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在肺癌领域开展的相关试验多达百余项,其中一些"阳性结果"已经或即将改变肺癌的临床实践.此外还有大量"阴性结果",它们所反映的关乎试验设计、统计效能、终点指标和试验药物特异性等诸方面问题,也在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中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本文聚焦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大部分靶向药物与化疗联合一线应用的临床试验结果均呈阴性,包括prino-master, BMS27529、PCK-a, lonafarnib、bexarotene, sorafenib, PF-3512676、celecoxib和figitumumab。究其失败原因,主要是没有应用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富集潜在获益人群。在靶向治疗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运用预测分子标志物、选择合适的目标人群已经成为临床试验设计和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
  • 摘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吸烟受检者中检出的肺癌病例多于吸烟者,但多有二手烟暴露,提示除吸烟的影响外,还有其他有害因素在肺癌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检测/诊断系统的研发令肺结节测量和分析更加精确。CAD作为放射科医师的“助手”,能够在提高肺结节检出的敏感性、减少漏诊率方面发挥作用。利用CAD对同一结节不同时间的三维体积进行测量和比较,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肺结节的体积变化率和体积倍增时间,对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提供有力的帮助。对LDCT肺癌筛查是否有利一直存在着质疑之声。质疑者认为,筛查中较高的早期肺癌检出率以及较高的长期生存率可能与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度偏倚和过度诊断偏倚等因素有关,亦可能包括筛查对象的选择性偏倚。而疾病死亡率不被各种偏倚因素所影响,是判断筛查措施是否有效的最可靠的指标。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研究为非随机对照,尚未证明LDCT筛查能够降低肺癌的死亡率。多数研究者认为,LDCT是一种理想的肺癌筛查手段,可明显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从而明显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但尚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导致受检者的焦虑和心理负担、多次随访增加辐射、过度诊断和治疗以及筛查费用较高等问题。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一方法仍需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完善。
  • 摘要:Ⅱ期和Ⅲ期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1. 6%和80.7%。即使扩大淋巴结的清扫范围仍然有一定的比例因复发而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单一手术后复发率高为综合治疗提供了治疗的依据。得出结论如下:①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射治疗能提高Ⅲ期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②能降低放疗部位的复发率;③术后放疗不增加吻合口狭窄等与放疗有关的并发症。④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食管癌生存率的另一主要因素之一;⑤提出食管癌分期新建议:ⅢA(T4NOMO-没有淋巴结转移),ⅢB(T3-T4NIMO-淋巴结转移个数1-2枚),ⅢC(T3-T4N2MO-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①术后常见复发部位或手术不易彻底清扫如清扫该区域容易造成喉返神经麻痹的部位如上纵膈区域或不清扫的部位。周纯武等报道食管癌术后有CT扫描诊断复发的70例患者中,以纵隔淋巴结转移占87.1%(61例)为最高,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占45.9%(28例),其中2R、2L和7区的复发率分别为80.3%(49例)、42.6%(26例)、37.7%(23例)。进一步显示,这些发生高比例的复发和转移部位、手术不易清扫的部位是术后放疗的重点;②吻合口:Tam等报道肿瘤切缘在5cm以下吻合口的复发率为20%,5-lOcm吻合口的复发率能降至8%.>lOcm无吻合口复发;③瘤床:Visbal等报道食管癌术后T3和T4期的5年生存率为17.4%和0%;复发率分别为68.9%和100%。多位学者报道即使行3个野淋巴结的清扫术,术后复发率也高达28.7%-46.2%。因此应根据不同病变段淋巴结转移规律、手术淋巴结清扫的程度、肿瘤是否外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术后放疗范围。
  • 摘要:尽管接受了根治性手术,绝大多数局部进展期(ⅢB期)胃癌患者仍然易于复发.目前为止,术后辅助化疗在该患者人群中显示出极小的生存获益.除了缺乏有效的化疗方案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助化疗的足量给药.新辅助化疗的发展为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即给予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的理论优,包括:①与胃切除术后相比具有更好的化疗耐受性;②降低肿瘤分期,从而提高根治性切除率;③局部化疗敏感性测试;④对肿瘤微转移灶的早期治疗.
  • 摘要:与其它恶性淋巴瘤相比,成人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疗效与疾病的期别关系更为密切.在早期及不具备预后不良因素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单纯放疗或联合ABVD方案化疗即可达到90%左右的治愈率;而在晚期患者(具有大肿块、预后不良因素的ⅡB期及Ⅲ/Ⅳ期)中,ABVD样方案化疗的治愈率不到60%.随着晚期霍奇金淋巴瘤相关研究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治疗早期PET/PET-CT作为疗效评判的指标,多数研究采用化疗2周期后PET检查结果作为疗效判断的独立指标,一项360例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研究显示,早期PET检查的总体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97%。同时,更多的研究逐渐以此作为方案设计或进一步治疗的评判依据。
  • 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一种异质性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起源于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WHO分类将NHL按细胞来源(B、T或NK细胞)分类,并各自再分外来源于前体淋巴细胞的淋巴瘤及来源于成熟淋巴细胞的淋巴瘤.随着研究的深入,希望能通过一些分子指标,来预测患者的转归,并通过预后信息帮助患者得到更恰当的治疗,本文将对不同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引导下的治疗的进展做一概述.随着恶性淋巴瘤临床预后因素和预后模型的不断发现,人们对淋巴瘤预后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蛋白组学等研究也将有利于患者在未用药前预测药物的疗效和毒性。然而,目前的现实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治疗仍然是依赖于组织学亚型和分期。因此,分子标志物引导下的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尚需要积极开展转化研究.
  • 摘要:灰区淋巴瘤(gray zone lymphoma,GZL)是一种独特类型的淋巴瘤,指介于两种淋巴瘤之间,不能归为其中任何一种.1998年"灰区淋巴瘤"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正式引用了GZL.这里将探讨3种灰区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①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即中间型DLBCL/BL;②介于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和经典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cHL)之间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即中间型PMBL/NScHL;③介于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和富含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HRLBCL)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
  • 摘要:原发皮肤的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PCL)是一大组异质性B细胞或T细胞淋巴瘤,定义为:疾病诊断时仅有皮肤病变而缺乏皮肤外病变的一类淋巴瘤性疾病.PCL中T细胞亚型的治疗原则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决定,多数经验来自草样霉菌病(MF)的治疗。因为这类疾病发生率低,仅有少数临床研究资料的支持。针对MF的治疗方法可分为2大类,针对皮肤的局部治疗,全身系统性治疗。多采用联合方案的治疗,放射治疗对缓解疾病症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还有一些针对新靶点的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被批准用于治疗MF。
  • 摘要:癌基因MDM2(murine double minute 2,鼠双微染色体2),其产物MDM2蛋白,是p53的重要负性调节因子,通过p53途径、非p53依赖途径等多种方式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已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证实有MDM2基因突变、扩增、过表达,且该基因表达与功能异常对恶性肿瘤的易感性、生物学行为、预后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简要介绍MDM2的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作为分子标志在肿瘤易感性、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潜在临床意义.随着对MDM2作用及其机制的深人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MDM2在人类肿瘤中的重要性。且随着对MDM2与肿瘤的易感性、预后及治疗关系的不断研究,MDM2作为新的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已显示出在肿瘤预后、肿瘤治疗等方面的临床预测和指导意义。此外,正因为MDM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们不断尝试以MDM2-p53相互作用为抗癌靶标,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这也为MDM2基因表达及多态性作为肿瘤疗效预后等预测指标提供依据。进一步研究将着眼于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病例,对于MDM2基因表达及SNP309是否能够成为重要的化疗药物的选择指标进一步予以证实。
  • 摘要:不根据临床分型人为制定治疗方案,而是根据上述发病机制,染色体分型、基因检测、骨髓病理和细胞特点制定的治疗方案.定向治疗较以前阶梯治疗更贴近患者发病机制,具有模糊靶向治疗特点,有效率更高,骨髓特点是:增生活跃或减低,造血前体细胞明显减少,中粒以前红或粒系比例缺失或明显减低,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失,骨髓纤维细胞增生。随着治疗效果出现和病程进展,各型之间会发生转化,如疗效稳定较长时间或疗效一度出现后再度失效,应根据其病理变化调整药物应用方案。
  • 摘要:简要介绍诊疗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及即将开展的淋巴瘤相关临床研究项目。RAD001(依维莫司)是一种有效的口服雷帕霉素衍生物(针对mTOR),能够抑制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增强化疗、放疗和分子治疗的活性。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或耐药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挽救治疗方案。评价R-ICE挽救治疗的临床疗效。抗HP无效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NCCN推荐首选放疗,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评价早期胃MALT淋巴瘤中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效果。晚期HL采用标准化疗方案ABVD的长期治疗效果仍然不令人满意。开展了改良的BEACOP方案治疗晚期HL的研究,提高剂量强度的BEACOP与标准剂量的BEACOP比较,观察其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改善。
  • 摘要: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但治疗困难,容易复发,需和相关外科医师共同合作完成.除考虑病变的解剖部位外,还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分期及分级来确定手术范围及切缘,并要求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的方法主要分为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和手术综合治疗,化疗的方法,靶向治疗,基因治疗方面。
  • 摘要:晚期肾癌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自2005年美国FDA批准索拉非尼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以来,晚期肾癌的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晚期肾癌的治疗进入了靶向治疗为主的时代.在过去的6年里共有6个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索坦,贝伐单抗,替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帕唑帕尼)获得美国FDA申请用于晚期肾癌的治疗,2011年ASCO大会公布了Axitinib用于晚期肾癌的二线治疗临床试验结果,相信也很快得到FDA批准,使得目前用于晚期肾癌的靶向药物增加至7种,肾癌也因此成为所有肿瘤中靶向治疗药物最多的恶性肿瘤.原有索拉菲尼、贝伐单抗、舒尼替尼、替西罗莫司等四大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新的靶向药物层出不穷,且前景看好,尤其是在抗VEGF等治疗失败的二线药物上。由于肾癌自身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基础研究的发展,使之成为实体瘤中靶向治疗获得成功的典范。相信对于肾癌,尤其是转移性的肾癌治疗,已经进入靶向治疗的时代,将会拥有更多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很有可能是寻找晚期肾癌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个体化的靶向治疗,从而更好的造福于晚期肾癌患者。
  • 摘要: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该病在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上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近10年来,抗CD20利妥昔单抗(R)的应用使得DLBCL的一线治疗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尽管GELA 98-5试验中,老年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58%.CORAL试验将复发DLBCL患者随机分为R-ICE组和R-DHAP组,治疗有效者行ASCT,随后再随机分为利妥昔单抗维持组和观察组,发现移植后利妥昔单抗维持并不改善EFS、PFS以及OS。这个结果提示,复发后已经接受过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恐难从随后的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中获益。除利妥昔单抗外,有Ⅱ期临床研究将Bortezomib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Vorinostat联合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ASCT之后的维持治疗,结果尚未报道。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DLBCL的一线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无效、复发甚至死亡,说明还需要优化目前的一线R-CHOP方案。对预后不良的DLBCL生物学机制的更深入认识、新药的不断开发以及更优化的治疗模式有可能带来新的希望。
  • 摘要: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居全世界首位.虽然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据估计,仍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手术切除能提供胃癌最大的治疗机会,但术后复发和转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在20%~30%,日本胃癌发病率高,由于早期筛查,早期胃癌的比率高,5年生存率达50%.西方国家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5%~15%,我国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40%.由于该研究方案未包括手术部分的要求并且术后才开始入组,只有10%的患者接受胃癌标准根治术即D2切除术,36%的患者接受D1切除,高达54%的患者接受D0切除。NCCN指南由此研究确定了术后辅助放化疗作为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后的标准治疗。
  • 摘要: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疾病,在日本是位列第5的最常见致死疾病.约80%的患者诊断时已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且一半以上已有转移.吉西他滨(Gem)已被用作晚期胰腺癌的标准化疗药物,是基于Ⅲ期临床试验显示生存期优于5-FU的结果.然而,Gem单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有限,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其反应率约为10%左右,中位总生存期约为6~7个月.因此,为了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亟待进一步开发有效的化学治疗.在此报告日本进行的胰腺癌临床试验的结果,主要集中于S-1,是日本研发的一种口服氟尿嘧啶的衍生物。S-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胃癌等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Ⅱ期试验报告:S-1对于转移性胰腺癌,反应率达21.1-37.5%,总生存期为5.6-9.2个月。此外,吉西他滨联合S-1(GS)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多中心Ⅱ期试验显示良好结果,反应率达44%,中位生存期达10.1月。由于S-1在胰腺癌的明确疗效,决定开展晚期胰腺癌Ⅲ期临床试验,命名GEST。GEST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个试验组:GEM单药组作为对照,以及S-l单药组和GS组。试验主要终点是总生存(OS),S-1与GEM非劣效比较,GS与GEM优效性比较。总计834位患者纳入该试验,结果发表于在今年的ASCO年会。最终报告:S-1和GS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1%和29.3%,均显著高于GEM (13.3%)。GS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PFS)(5.7 vs 4.1月;P<0.001)。尽管骨髓抑制和胃肠道毒性的发生率GS较高,但较GEM和S-l亦是可耐受的。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GEM是8.8个月(95% CI,8.0 to 9.7)和35. 4%;S-1是9.7个月(95% CI,7.6 to 10.8)和38. 7%;GS是10.1个月(95% CI,9.0 to 11.2)和40.7%。由此可确定S-1不劣于GEM,GS优于GEM单药未见统计学差异。由于已证实S-l疗效和耐受性与GEM相似,S-l可以成为治疗胰腺癌晚期一线用药。GS提高反应率和PFS,并且使OS有更好趋势(HR,0.88;97.5% CI,0.71 to 1.08;P=0.15),同时未增加毒副反应。参照此事实GS方案已在日本被接受用于临床。
  • 摘要:姑息治疗是以病人和家庭为中心的治疗,重点在于有效地处理疼痛以及其他令病人感到痛苦的症状,这些治疗要根据病人和其家庭的社会需要、价值观、信念以及文化,与精神、心理社会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姑息治疗与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的区别有时也不能够截然界定。在肿瘤病人的姑息治疗中,谵妄、认知障碍和疲劳是常见但又不易识别的问题,其诊断和处理笔者已有专门介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谵妄有可能系麻醉性止痛药所致,但此时病人经常主诉疼痛而被增加麻醉性止痛药的剂量,使谵妄更加严重。这时可以换用另一种麻醉性止痛药并给予氟呱啶醇或氯硝安定处理。在晚期肺癌病人中,积极的姑息治疗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不言自明,延长生存也有可能。但该文包括的病人数过少,晚期病人的症状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研究中两组完全匹配确有难度。如果要说该研究是重大进展,可能是对改变美国肿瘤医生的理念有帮助。
  • 摘要: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硬膜外转移引起的脊髓压迫症、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脑转移引起的颅内高压、放射性食管炎、肺炎、直肠炎等效果明显,且宜短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力状态差等可起到明显作用,而且小剂量即可达治疗目的,长期应用副作用小。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虽有上述诸多益处,但长期大量的应用,有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等风险。在疾病转归的过程中,应注重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调整同药,以期改善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权衡治疗的利与弊,进行个体化治疗或综合治疗。
  • 摘要: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人们对凝血与抗凝机制及抗凝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针对传统凝血理论也产生了许多新观点.这些新观点为更恰当使用抗凝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戊糖与比伐卢定都有很好的防治自身性血栓的能力,但他们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却有巨大的差异。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戊糖等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抑制Ⅱ。因子(凝血酶)的能力。普通肝素具有很强的抑制Ⅱa因子的能力,因此具有很强的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可以用在体外循环等强促凝(接触性血栓)操作中。低分子肝素抑制Ⅱ。因子的能力较普通肝素明显降低,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也显著降低,不适用于体外循环等强促凝操作,但可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等低促凝操作中。低分子肝素主要有达肝素、那屈肝素和依诺肝素等。达肝素抗Ⅱa活性最强,其次为那曲肝素、依诺肝素。达肝素理论上讲有较好的抑制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应用于PCI中有一定优势,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戊糖不具备抑制Ⅱ。因子的能力,因此即使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等低促凝操作中也需要补充抗Ⅱa因子活性(普通肝素50U-lOOU/kg),以弥补其抑制接触性血栓能力的不足。
  • 摘要: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一疾病在不同发病阶段、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两种重要的临床表现形式.DVT与PTE有着重要的联系,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完全划分,其发展进程是连续的,初期由DVT开始,最后导致PTE发生.外科手术或创伤相关危险因素:外科手术与VTE的关系已有较多研究,除手术前患者的状况外,手术本身对组织、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凝血系统激活,麻醉、体外循环等造成血流缓慢以及输血等引起血液赫度增高,均是手术诱发VTE的参与因素。内科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尽管VTE经常被看作是手术和创伤后的并发症,事实上,50-70%的症状性血栓栓塞事件和70-80%的致死性PIE发生在非手术条件下,尤其是内科人群,内科疾病的急性期住院患者VTE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8倍以上。医源性干预措施相关因素:抗凝、抗纤溶、抗血小板等多种血液类药物以及抗肿瘤药等均可造成药源性血栓形成,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免疫抑制剂如环抱菌素等也具有一定的致栓危险。推荐机械性血栓预防措施主要用于高出血风险患者,或者在应用抗凝药物的基础上的辅助应用。对于应用机械性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推荐给予密切的关注,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的坚持应用。对于VTE预防措施在医院内的推广应用,推荐所有综合性医院建立正式、有效的VTE预防方案。推荐各医院的血栓预防方案均以书面形式建立,并在全院内统一实施。推荐应用持续有效的血栓预防方案,包括应用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预先印制工作规则,以及定期的审核和反馈。
  • 摘要:恶性肿瘤可以引起静脉血栓、动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还可引发非感染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为常见的是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而肺血栓栓塞症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VTE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相关的VTE已成为临床肿瘤内科和外科医师十分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进行综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TE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被逐步阐明。恶性肿瘤患者VTE的诊断、治疗、预防策略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也应该看到,针对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仍是有限的。在我国有关肿瘤合并VTE的流行病学资料十分匾乏,临床医师缺乏对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VTE的诊断意识,而预防工作几乎没有开展。相信随着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工作的开展,将为减少恶性肿瘤患者VTE发生、提高诊断率及改善预后带来更多益处。
  • 摘要:环氧化酶-2基因的遗传变异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可能导致基因功能或其活性改变,从而使得不同个体COX-2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的易感性不同.因此,COX-2 SNPs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肿瘤病因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通过大量关于COX-2 SNPs与肿瘤易感性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表明COX-2 SNPs与多个肿瘤的易感性相关.现对COX-2 SNPs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进行综述.rn 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COX-2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到,COX-2 SNPs与多种肿瘤的易感性相关,如肺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等,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可能原因如下:①不恰当的研究设计,统计把握度不够,如非随机抽样、样本量有限、未知的混杂因素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②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基因频率可能存在差异;③暴露因素不同也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DNA损伤改变;④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结果;⑤由于COX-2多态性位点较多,测定某位点有一定盲目性,研究覆盖面狭窄,而且单个位点的作用可能是微小的,现倾向于若干个多态位点进行联合分析,如单体型分析,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rn 因此,COX-2基因多态影响其功能的具体机制以及COX-2基因多态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还需要:①科学的实验设计、操作;②多中心研究合作;③大量数据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恰当的分析方法;④对最新实验技术和基因学当前研究成果的应用,不断测定多个基因位点,反复加以证实。随着肿瘤易感性基因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将会在预测肿瘤高危人群和判断肿瘤易感个体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而且也会对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 摘要:以5-Fu和顺铂为基础进行的食管癌辅助化疗目前已经被证实了能够使肿瘤缩小,并且相比于单纯的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来说,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在生存上占有优势.然而,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生存期仍然不尽相同,这可能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化疗耐受、恶性肿瘤细胞的克隆、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有关.因此,预测化疗的反应性,从而在化疗前区分患者对于化疗方案是否有效的诊断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以上重点阐述了5-Fu疗效相关的几个分子标记物与食管癌化疗临床疗效间的关联,但各个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全相同,表明单个基因的研究并不能准确判断预后,因此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多分子联合地检测技术是必需的。对食管癌患者基因表达水平以及遗传状态进行分析,设计选择是否含5-Fu方案治疗并预测其疗效,可以避免药物相关的严重毒副作用的发生,真正实现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为其治疗翻开新的篇章。
  • 摘要:肝细胞癌是世界上第五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0,000人不断发展的诊治手段已经大大改善了HCC患者的自然病程,在西方国家,大约40%的HCC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肝移植或局部消融(RFA或PEI)获得治愈,20%患者可以接受化疗栓塞术(TACE)而有效延长生存.本文讲述了HCC的分子发生机制概述,总结了HCC的分子靶向治疗,分析了含有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提高分子靶向药物疗效,晚期HCC的二线治疗方面的治疗应用前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