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5国际暨第八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
2005国际暨第八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

2005国际暨第八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河北香河
  • 出版时间: 2005-09-02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05年国际暨第八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了解甲状腺癌再手术情况,对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残癌率进行评估,制定再手术的适应症,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总结56例在外院行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又到我院行再次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首次手术前肿瘤和再手术前辅助检查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病理证实再手术患者残癌率为42.8﹪;首次手术前肿瘤大于4cm,残癌率为80.0﹪;肿瘤小于2cm,残癌率为11.1﹪;单发结节残癌率为27.5﹪,多发结节为81.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者残癌率为86.3﹪,未侵及被膜者为14.7﹪;首次手术行结节切除术者残癌率为47.6﹪,行腺叶次全切除术者为12.5﹪.再手术前CT检查发现癌残留的敏感度为60.0﹪,阳性预测值为85.2﹪. 结论: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残癌率较高,但慎重再手术是必要的,首次手术前肿瘤情况和CT扫描对筛选再手术患者有首要意义,按适应症选择手术病例,可以使不必要再手术的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 摘要:头颈癌前病变(premalignant lesions,PL)具有恶变危险倾向,临床典型表现是黏膜白斑.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引起细胞非致死性的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使细胞发生转化.从本质上说肿瘤是基因病. 头颈癌前病变多用微卫星分析.微卫星是广泛分布于生物基因组中的DNA重复序列,具有数目大、分布广、高度多态性、稳定性好、突变率低等特点.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是指肿瘤组织与其相应非肿瘤组织相比,其结构性等位基因的大小发生了改变,即微卫星重复单元的增加或丢失.肿瘤中比微卫星不稳定性更常见的是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杂合性缺失表现为肿瘤与其相应的非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的一个等位基因的一条或几条带,甚至整个条带的丢失.微卫星的缺失是相应区域DNA片段缺失的标志.由于许多微卫星都与基因紧密连锁甚至位于基因内部,微卫星的缺失常表示其连锁基因的缺失.LOH首先在大肠癌中被发现.以后相继在多种肿瘤中发现有广泛的微卫星LOH"热点",研究证实许多染色体上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或杂合性缺失与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介绍了头颈癌前病变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进展。
  • 摘要:科技论文入选条件:创新性、科学性、可读性.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工作的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科技论文的资料要翔实、可靠,使结论有说服力。本文将在编辑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举例。
  • 摘要:目的: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材料与方法:统计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1年至2005年治疗的30例鼻颅底沟通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包括嗅神经母细胞瘤、筛窦癌、上颌窦癌、软骨肉瘤、鼻腔乳头状瘤恶变、恶性黑色素瘤,良性肿瘤有复发的鼻咽纤维血管瘤、颅底骨瘤、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中16例进行颅面联合进路肿瘤切除,5例在鼻内经辅助下开颅手术切除;良性肿瘤中2例进行颅面联合进路肿瘤切除,7例在鼻内镜辅助下开颅切除,对颅底缺损的修复以帽状腱膜-颅骨骨膜瓣、颞肌-肌筋瓣、前臂皮瓣等. 结果:21例恶性肿瘤中随访2年以上6例,1-2年8例,1年以下7例,1例死亡,1例脑转移带瘤生存,其余均健在.9例良性肿瘤1年以上6例,1年以内3例,无复发. 结论:对鼻颅底沟通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颅内累及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保证肿瘤切除彻底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损伤,对部分鼻颅底沟通性肿瘤,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可减小创伤,同时面部无疤痕.
  • 摘要:根据文献,将腮腺肿瘤外科手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介绍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术式;讨论了腮腺癌的颈清除问题以及临床诊断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Miccoli术式条件下的镜下视野运用及操作方位控制方法. 方法:04年6月~05年6月在我院接受此类手术的甲状腺良性占位患者139例.设立基本,放大和扩大三种镜下视野和中线中上、中下份,腺叶中上,中下份,腺叶侧缘-背外侧份和腺叶背内侧六个观察区.然后在逐步分离的手术进程中运用各型视野,分析各观察区内可用的解剖标志.期间,重点考察借助这些区域性近邻标志实现方位控制的可能性. 结果:①能兼顾方位控制的最佳型视野为基本视里(放大倍率1:4~1:6);②在基本视野条件下,各分区的内均存在一些可被确认的恒定或相对恒解剖标志;③组合利用这些近邻标志可为方位控制所用. 结论:通过镜下视野规范运用和分区观察,总能在各步操作过程中找到一些相应的区域性近邻解剖标志.有意识地辨认并将之组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小腔室内操作时的方位控制.后者不仅有助于避免误操作损伤,而且对手术的顺畅实施也有积极意义.
  • 摘要:基因治疗和其他药物治疗一样,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治疗方案的筛选;2)临床前动物物毒、药理实验;3)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临床前动物试验非常重要,特别是基因治疗,许多在体外试验有效的方案在体内证明无效或者安全性差.本研究体外阶段已经证实多基因联合重组腺病毒在喉癌细胞中能有效表达目的蛋白,这些蛋白在体外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试验第三部分设计动物体内实验阶段,目的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通过体外给药,观察肿瘤细胞是否凋亡,以及生长是否受到抑制.
  •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应用复合的喉气管瓣及胸大肌肌皮瓣,重建下咽癌广泛切除后环形下咽及颈段食管缺损的可靠性、有效性及其近远期疗效. 材料和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5年2月,共有15例晚期下咽癌患者应用手术进行了治疗.均为男性.其中T35例,T410例.手术切除后均造成2~7厘米的环形缺损,全部应用复合的对侧未受累及的喉气管瓣及胸大肌肌皮瓣进行重建. 结果:全部15例重建之复合瓣均成活,除有2例发生小的咽瘘外,其余13例创口均一期愈合,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手术死亡.全部病例术后均可经口进普通饮食,X线钡餐造影无梗阻或狭窄.随诊期7~23个月,中位随诊期15个月.有2例分别于术后7和12个月时因颈转移复发死亡外,其余13例均无瘤生存. 结论:结果显示此项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而且功能效果良好.并发症少而轻微,肿瘤效果充分.
  • 摘要:目的:探讨会厌喉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 材料与方法:自1992年1月年至2002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共行喉部分切除术会厌瓣下移修复残存喉腔的前壁或侧前壁53例,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平均57岁.病理:腺鳞癌1例,其余均为鳞癌.分期:按UICC(1987年)分期标准,T2N0M035例,T3N0M011例,T3N1M07例.术前有手术史13例(声带癌8例,声带息肉3例,喉乳头状瘤2例,均行支撑喉镜下C02激光切除术),全部行Tucker术式,伴单侧选择性颈清扫10例,伴单侧根治性颈清扫2例,伴双侧选择性颈清扫3例.术后辅以放疗12例,放疗剂量为50-60Gy.. 结果:患者术后喉功能恢复良好,总拔管率为91﹪;所有患者均于出院前拔除鼻饲管,鼻饲时间7-14天,平均9天.发音可接受率为88﹪,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 结论:会厌瓣是喉部分切除喉成形术理想的修复材料之一.
  • 摘要:颌骨缺损常造成颜面部畸形和咀嚼功能障碍.颌骨缺损的修复历来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植骨修复方法仍是最常用的形式,但由于存在以牺牲身体其它器官为代价来进行修复,增加了手术创伤,且骨源有限,所形成的骨组织难以达到正常的外观要求和功能水平.因此寻找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是当今骨修复重建的热点问题,其中又以组织工程构建骨的研究最为有效途径和有发展前途的方法.然而由于现今的研究存在物理性能差、易诱导人体自身超敏反应,游离出的酸性降解产物能引起人体组织的炎性和异物反应而影响骨组织再生等一系列潜在缺陷,因而无法用于治疗较大的骨缺损病例.迄今为止,骨组织工程相关研究仍主要局限于动物实验阶段.据此研究现状,本文应用预制型无机诱导因子复合性支架材料来修复山羊下颌骨角部箱形缺损,以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及骨构建的效果.
  • 摘要:由于下颌骨特殊形态和复杂功能,下颌骨重建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修复重建外科更注重外形和功能协调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目前无法达到口腔颌面系统完整性修复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残留下颌骨的功能以及如何充分发掘下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全面提高下颌骨功能性重建的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的:本课题在保存性下颌骨功能外科、修复性下颌骨功能外科以及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的功能性评价三个方面,针对当前关于下颌骨功能性重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诸如:①颌骨巨大囊性病变和动静脉畸形的非截骨治疗,如开窗减压术,介入栓塞治疗;②失位性跨中线大型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重建;③血管化骨肌瓣同期牙种植下颌骨功能重建技术;④腓骨肌瓣结合牙种植牵引器(Dental Implant Distracter,DID)在下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的应用;⑤钛生物力型下颌骨(Bio-Mechanical Mandible,BMM)模型的建立;⑥下颌骨动力性功能重建涉及的咬肌-骨再附着;⑦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的功能评价等方面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功能性下颌骨重建相关的,具有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填补国内乃至国际空白. 材料与方法:①对临床93例行开窗减压术的下颌骨巨大型囊性病变患者严密跟踪随访,采用影象学及组织学的检测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②应用直接穿刺"静脉池"栓塞,结合动脉内血管栓塞的"双介入法"对7例颌骨动静脉畸形行永久性栓塞治疗,术后随访观察,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方法评价介入栓塞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③通过对80例华东地区正常牙合成年人的同期分次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的头影测量分析,采用多元回归统计学方法,寻求下颌骨外形线与颅颌面结构的定量相关关系.应用下颌骨外形线相关性研究结果,结合CAD/CAM技术对一例失位性跨中线大型下颌骨缺损患者行个体化下颌骨重建.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2例一侧下颌骨节段缺损行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后义齿修复,评价重建下颌骨的咀嚼功能.⑤应用影象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研究手段,对管状骨垂直牵引结合牙种植实验动物模型山羊胫骨,进行牵引成骨骨量的动、静态观察,TGF-β1表达的测定,不同膜引导骨再生技术的比较以及牙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强度的测定.⑥对10例下颌骨缺损患者行腓骨肌瓣结合DID下颌骨重建的临床疗效分析.⑦应用CAD/CAM技术行下颌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山羊)的个体化下颌骨重建,对植入性假体的整体结构、固位方式设计以及假体与软组织的附着关系进行组织学、影象学分析.⑧行基于CT图象数据资料的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应用有限元分析法与CAD软件的无缝集成技术对钛生物力型下颌骨进行整体结构含种植牙基桩孔道及连接方式的一体化优化设计,并进行有限元分析.⑨以9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制作咬肌-下颌骨骨皮质和骨松质再附着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再附着过程及再附着界面的组织学变化和生物力学特性.⑩分别对54名和34名下颌骨缺损重建患者采用客观评价(咀嚼、口腔运动和感觉、语音)和生存质量问卷评价方法进行下颌骨功能评价. 结果:①开窗减压术的总有效率为86﹪,统计学证实颌骨囊肿的病理类型与开窗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p<0.05)②7例颌骨动静脉畸形经"双介入法"栓塞治疗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随访3~24个月口内均未发现再出血,CT和X线平片显示颌骨病变处有新骨形成,DSA表明原病变处无异常血管团显示.③下颌骨外形线与颅颌面结构间存在着显著的定量相关关系(p<0.01),且性别差异显著(p<0.01),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根据对颅颌面结构的头影测量分别推算得到患者下颌骨外形线变量值(ArGo、GoGo、GoPg)及下颌骨外侧下弧线方程(Y=KX2),结合CAD/CAM技术行下颌骨重建获得理想的外形效果.⑤12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同期牙种植重建下颌骨的32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性结合,义齿修复后恢复牙合关系,患侧咬合力达健侧31.9﹪~48.3﹪.⑥山羊胫骨平均牵引增高7.83mm,四环素双标及TGF-β1的表达呈时相递减趋势,牵引完成1月后最高,3月最低,而骨痂生物力学强度呈时相递增趋势,1月最高,3月最底;暴露侧骨不连的发生,对照组高于钛膜组,钛膜组高于自体肌膜组;牙种植牵引组与单纯种植组在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平均值以及推出力测定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牵引完毕后1,2月差异明显,3月后趋于相似.⑦10例患者的腓骨组织瓣获完全成功,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显示正常下颌骨外形和骨愈合.植入33枚DID,成功率达70﹪,共有4位患者完成义齿修复,效果满意.⑧两枚假体于术后平均5周(8周、2周)外露,一枚假体(50﹪)于术后4周连接体断裂.植骨区肌肉附丽通过肌肉-骨-假体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假体-肌肉的真正附丽.⑨BMM整体结构包括主承力支架和镂空结构,固位方式采用沿下颌骨生物应力轨迹的BMM双延伸肩台拉力螺钉固位设计.四种工况条件下BMM整体应力分布均匀、合理,最大应力位于下颌角部;固位结构间应力呈等强度分布(F=1.42,p=0.2997>0.05);BMM下延伸肩台周围骨组织所承受应力值最大,但与正常下颌松质骨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间无统计学差异(T=-0.0849,p=0.9377>0.05).⑩组织学观察发现,咬肌与下颌骨骨皮质和骨松质的两种界面在再附着早期表现不同,8周后趋于相似,12周后形成的肌-骨界面结构类似正常咬肌附着;生物力学检测提示,2~12周肌-骨界面附着强度随时间延长有显著增强,而同一时间两种骨面的肌附着强度无显著差异.(11)口腔功能评价显示:在牙合力和咀嚼效能方面骨瓣修复组>钛板+软组织瓣修复组>不修复组.在舌运动、口唇功能和唇舌感觉方面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语音功能方面,骨瓣修复组优于钛板+软组织瓣修复组(P=0.017<0.05).生存质量评估结果表明:UW-QOL得分骨瓣修复组(1001分)>钛板+软组织瓣修复组(908分)>下颌骨不修复组(869分),p<0.05.EORTCQLQ C30量表的总体健康状况评价骨瓣修复组优于其余两组(P<0.05);功能评分方面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症状评分方面钛板修复组明显占优(p<0.05).但在EORTC QLQ H&N35症状评分中,骨瓣修复组得分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 结论:①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颌骨巨大囊性病变特别是角化囊肿、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有效方法,是下颌骨功能性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②"双介入法"栓塞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颌骨截除带来外形和功能的影响.③下颌骨外形线与颅颌面三维结构间存在显著的定量相关关系,实现了从颅颌面结构推测下颌骨外形的可能性.④下颌骨外形线相关性研究拓展了CAD/CAM技术在失位性跨中线大型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⑤血管化髂骨肌瓣同期牙种植体植入安全可靠,可明显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而且治疗周期短,减少二期种植的痛苦,是目前下颌骨体部缺损功能重建的理想技术.⑥山羊胫骨是研究人类腓骨种植同期垂直向牵引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阻隔膜技术能有效地防止纤维组织细胞进入牵引间隙,增加暴露侧牵引成骨区新骨形成的量;管状骨种植同期垂直牵引后,管状骨的高度增加、种植体固位好,颌骨内置式牵引种植体(DID)在管状骨的牵引同期种植中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⑦DID可成功用于游离腓骨肌瓣下颌骨功能性重建,牙种植体植入与骨牵引同期完成,缩短了手术周期,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⑧CAD/CAM制造的仿生钛假体在龈骨膜下的部分容易暴露在口腔内,暴露处易于引起假体周围炎症,破坏假体与骨间的结合.肌肉与假体之间的再附丽,要通过假体中植骨的存活及肌肉-骨-假体结合模式实现.⑨钛生物力型下颌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合理,符合下颌骨生物力学原理.⑩山羊咬肌失附着后,肌与松质骨和皮质骨骨面都能形成再附着,而且界面形态类似正常咬肌附着,可认为山羊咬肌与下颌骨形成再附着与骨面结构没关系;生物力学研究亦提示咬肌再附着的强度与附着骨面结构无关.(11)下颌骨重建后各项客观功能评价,骨瓣修复组均占优,而钛板+软组织瓣修复组在口周软组织运动、感觉功能及语音能力方面最差;下颌骨重建后生存质量评价,骨瓣修复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国外文献报道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 protein,Glut)1型、3型在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而且其表达水平与肺癌、结直肠癌等的临床分期、转移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头颈部癌中Glut-1、Glut-3的表达情况,及与头颈部癌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 摘要: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肿(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又称为(Rosai-Dorfman disease,RDD),由Rosai和Dorfman于1969年首先报道.为一种罕见的良性全身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有自限性.本文将诊治的一例RDD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报道。
  • 摘要:北京同仁医院自1992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开展各类喉部激光手术10325例,其中各种声带良性病变8124例,喉癌及癌前病变732例,其他病例1469例.主要并发症有:术中即时并发症,包括气管内燃烧,门齿脱落,颈前皮下气肿;术后迟缓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喉狭窄,喉前脓肿,粘膜水肿.本文分析了咽喉气管激光手术并发症。
  • 摘要: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居第3位.2004年Ezzat等综合分析了13篇垂体腺瘤英文文献,通过尸检和影像学检查共统计100449人,发现垂体腺瘤的发生率高达16.7﹪.可见垂体腺瘤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良性肿瘤.于1996年开始开展此项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其进行了报道.
  • 摘要: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是一种通过微创术将放射性核素粒子直接插植到肿瘤内进行高剂量放疗的治疗肿瘤方法,它具有靶向精确、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对正常组织损伤轻、全身反应小的优点,在国外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我国,由于低活度放射性核素粒子125碘的研制成功、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和B超、CT、MRI引导技术的介入,粒子种植治疗肿瘤的前景同样看好.本文主要介绍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插植治疗。
  • 摘要:目的:为探索更好治疗晚期口咽/腔癌的化疗方案. 方法:对1994年~2003年3月用甲基斑蝥胺+卡铂+FT-207方案治疗晚期口咽/腔癌10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CR2例PR8例NC2例,总有效率达80﹪.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Ⅰ06例,Ⅲ01例,脱发、皮肤症状及血液学反应Ⅰ0各1例. 结论:本方案特点:1能杀灭增植周期中各期癌细胞;2凑效快;3使用方便经济;4毒副作用相对较轻;5可作为手术和放疗前的诱导化疗.提出TNM分期及肿瘤发生部位能预示化疗效果;消炎痛能解除免疫功能抑制具增免效果;化疗周期3周期比2周期好;本方案可作口咽/腔癌早中期手术/放疗前的诱导化疗;而晚期患者经3-4疗程后可酌加放治疗及或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C02激光手术治疗声门型喉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1992年8月~2002年4月激光手术治疗的504例声门型喉癌进行临床分析.504例中原位癌(Tis)51例,T1a病变261例,T1b病变80例,T2病变403例,T3病变9例.术后随诊3~12年. 结果:504例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后49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9.8﹪(49/504).T1a复发率5.4﹪(14/261),T1b复发率20.0﹪(16/80),T2复发率12.6﹪(13/103),T3复发率33.3﹪(3/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值=7.511,p<0.01).病变侵犯前联合复发率21.6﹪(30/139),病变未侵犯前联合复发率5.3﹪(19/36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值=15.624,P<0.01).504例激光手术治疗的患者,458例存活,失访22例(按死亡计算),死亡24例.3年生存率97.2﹪(490/504),5年生存率89.3﹪(318/356). 结论: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可靠,喉功能保全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 摘要:目的:探讨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78年至1994年施行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125例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76例,年龄30-73岁,平均50.2岁,按UICC2002年标准分期:Ⅰ期2例,Ⅱ期78例,Ⅲ期33例,Ⅳ期12例.随访均满10年,随访率92﹪.对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进行一些改进.常规切除舌骨;用甲状软骨外骨膜内翻与喉室切缘缝合;缩小梨状窝粘膜游离范围;舌根肌肉与残喉紧密缝合. 结果:10年生存率为56.8﹪(71/125).吞咽功能全恢复.发音功能良好.拔管率89.6﹪(112/125).咽瘘形成18例,2例再次手术闭合,余皆保守治愈.致死原因颈淋巴结转移占35.2﹪(19/54),喉复发为18.5﹪(10/54).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18﹪(18/100),cN1-3转移率为84﹪(21/25),总转移率为31.2﹪(39/125). 结论: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较早期声门上喉癌的理想术式,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保留喉的全部生理功能,远期疗效较好.
  • 摘要:基因治疗应用于恶性肿瘤,源于上世纪后期对肿瘤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肿瘤实质上是一种基因病,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出现异常改变以及机体局部或全身的免疫缺陷所形成.和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不一样,肿瘤基因治疗主要通过病毒或非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直接和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是纠正或改变异常基因使细胞功能向正常转变.本文介绍了头颈肿瘤基因治疗现况,展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发展。
  • 摘要:目的:评价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到2000年初次在我院诊治的329例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1病变82例,T2病变190例,T3病变43例,T4病变14例.综合治疗186例,单纯手术84例,单纯放疗59例.单纯部分舌切除36例;部分舌切除伴肩胛舌骨肌上清扫或颌下清扫26例;部分舌切除伴根治性颈清扫199例;部分舌切除伴扩大的肩胛舌骨肌上清扫9例.77例为原发灶切除后行Ⅰ期修复,其中胸大肌肌皮瓣60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2例,颈阔肌肌皮瓣2例,颏下瓣3例,前臂皮瓣9例,腓骨瓣1例. 结果:91例患者组织学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同侧Ⅰ区淋巴结转移36例,Ⅱ区淋巴结转移65例,Ⅲ区淋巴结转移18例,Ⅳ区淋巴结转移10例.舌鳞状细胞癌cN0患者颈部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8.3﹪,其中T11.3﹪,T24.3﹪,T344.4﹪,T4100﹪.T1病变患者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23﹪和65.21﹪,T2分别为38.38﹪和33.¨﹪,T3分别为10.63﹪和10.63﹪,T4分别为7.14﹪和7.14﹪(P=0.0000,Log-rank=75.99).单纯手术组患者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13﹪和47.28﹪,单纯放疗组分别为17.49﹪和17.49﹪,综合治疗组分别为43.51﹪和39.04﹪(p=0.0000,Log-rank=42.23).总的复发率为47.18﹪,其中局部复发率是30.7﹪,颈部复发率为8.5﹪,局部和颈部同时复发的复发率为11.9﹪,远处转移率为8.2﹪. 结论:早期病变可考虑单纯手术,而中晚期应给予综合治疗,对T3和T4病变cN0患者可考虑扩大的肩胛舌骨肌上清扫.
  • 摘要: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人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最佳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我们在2002年4月~2003年12月应用鼻内窥镜经单鼻孔鼻中隔-蝶窦径路进行垂体腺瘤切除术2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对其进行了报告。
  • 摘要:喉部分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是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的一种后遗疾病.近年来,随着喉癌功能保全性喉外科的发展,喉部分切除术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喉全切除术,使喉癌患者在保证生存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喉的发音、呼吸、吞咽防护功能效果.但由于各种喉切除术造成不同程度的喉腔缺损和解剖结构的破坏,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了喉的呼吸、吞咽和发音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喉狭窄,拔管困难,需要长期带气管套管,严重误吸和重度声音嘶哑.为使喉部分切除和扩大部分喉切除术术后长期戴管者去除气管套管,保证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恢复喉的呼吸、发音和正常进食功能.我们对71例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不良病人,包括喉部分切除术后喉狭窄67例(外院手术65例,本院2例),严重误吸伴重度声嘶4例(外院手术3例,本院1例),应用颈前双蒂转门肌皮瓣等方法进行喉癌术后功能不良Ⅱ期喉功能整复性手术,并对喉癌术后功能不良进行原因分析.
  • 摘要:《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十余年来,本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编审稿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作者,以丰富多彩的栏目满足读者,以服务创新的意识打造期刊品牌的为宗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也在不断进步,作为我国第一本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命名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先后成为科技部统计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中的一员,在专业期刊中处于的领先地位,得到了大批读者的喜爱和支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每年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由于种种原因文章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近半数的稿件经过审阅,不符合刊登的要求而退回给作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服务,便于大家有效地撰稿和投稿,不断提高杂志刊出稿件的质量,现将2003-2004年本刊稿件退稿原因作一分析说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