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4-08-01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微生态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生命科学.在人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10_14个,约400万多种细菌,占粪便湿重的20-40%,通过对微生态制剂分类的介绍,总结了其在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指出微生态制剂种类很多,但都大同小异,作用机制大体相似,但具体应用时应根据临床特点及其生物学特性来选择。
  • 摘要:进展性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预后恶劣.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无论是吉西他滨单用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均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冷冻消融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进展性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生存期.这一结果提示,采用将经皮冷冻(C) (125碘粒子植入)、肿瘤血管(微血管)介入(C)和联合免疫治疗(C)组合起来,个体化应用(P),形成"3C+P模式",可作为治疗进展性肿瘤的新策略.
  • 摘要: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初次出现时治疗并不困难,通过休息、低盐饮食、利尿药、白蛋白等即可促进腹水消退.本文通过对顽固性腹水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究,总结了该病的诊断要点,并分别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对其治疗进行了总结,根据肝硬化腹水的虚、实不同病证特点,考虑到“肝络阻塞”共同病机,拟定虚胀方:益气温阳、通络逐水,药用生黄芪、制附片、肉桂、丁香等;实胀方:行气化瘀、通络逐水,药用生大黄、莱菔子、沉香、丁香等。提取有效部位与组分,制成巴布剂,外敷脐部。试验组患者的腹胀减轻程度明显,而腹水减轻的程度好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尚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目前实胀方己经固定制剂,以“消胀贴膏”命名,作为新技术临床应用,并在进行临床新药试验。
  • 摘要:"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来源于《素问-逆调论》,通过对前人理论的升华,对于一些现代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依旧可以用这个理论进行解释,本文旨在通过这一理论来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并通过这一认识进一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睡眠质量的改善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治中的重要性,指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综合多种临床表现的症状,无论中药和西药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通过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挖掘,对理论进一步升华,通过更多的理论认识来制定更有益于患者的治疗方法。而通过“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来认识胃食管反流病并制定治疗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为以后的痊愈打下坚实的基础。
  • 摘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起病缓慢,很难引起患者注意,并且病情持续时间长,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总结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总结了中医不同证型的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检测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食管粘膜组织IL-23、IL-17mRNA表达及IL-17蛋白的含量,观察中药方剂丁香降气方对上述检测指标含量的调控,从IL-23/IL-17炎症轴角度探讨疏肝和胃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现代医学机制.rn 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除正常组外均行贲门肌切开术加幽门半结扎术制备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术后24小时禁食不禁水.造模后一周,中药组予丁香降气方颗粒剂混悬液,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胶囊所制混悬液,每日2次灌胃,连续14天;模型组和正常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14天.末次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小时,予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大鼠食管粘膜中IL-23、IL-17 mRNA表达;采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食管组织IL-17蛋白的含量.rn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组织中IL-17蛋白、IL-23及IL-17mR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IL-17蛋白含量比较,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含量显著低于西药组.中药组食管组织中IL-17mRNA表达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IL-17mRNA表达显著低于西药组.食管组织中IL-23mRNA表达,中药组、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n 结论:IL-23/IL-17炎症轴所介导的炎症反应是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病理基础;疏肝和胃中药对IL-23/IL-17炎症轴的调控是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现代医学机制.
  • 摘要: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凶险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内镜下操作技术的发展,食管胃底静脉硬化及栓塞等止血治疗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本院内镜中心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对58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在无痛胃镜下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指出普通胃镜下硬化剂注射术,由于胃镜刺激咽喉使患者频繁恶心呕吐,严重影响内镜插入,同时容易使注射针刺破食管壁血管,导致术中出血,危及生命,也影响医生对视野的观察和对注射部位的判断。无痛胃镜硬化剂注射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易行,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要求内镜护理人员更专业化,技术化,全面化,不仅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胃蛋白酶、胰液、胆汁等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中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反食、咽异物感以及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通过对其发病机制的探究,总结了痰邪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临证表现和治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疏肝和胃方对内脏高敏感状态下酸灌注大鼠模型脑、脊髓背角ncNOS及c-Fos蛋白与食管组织P物质及CGRP的含量变化,探讨疏肝和胃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中枢与外周敏感性机制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OVA)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的方法建立内脏高敏性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脑、脊髓背角ncNOS及c-Fos蛋白及食管粘膜SP、CGRP的表达.rn 结果:疏肝和胃方组大鼠脑ncNOS与食管S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为正相关性;模型组脊髓fos与食管S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为负相关;脊髓ncNOS与食管S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为正相关性.rn 结论:疏肝和胃方能够改善中枢可能通过脑ncNOS与食管SP神经通路调节食道内脏高敏感性.
  • 摘要: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亚型,约占GERD的50%~81%,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而无内镜下食管黏膜破损,本文分别从西医和中医对该病的诊疗进展进行了总结,指出PPI作为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线药,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对PPI治疗反应不理想;目前抗忧郁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容易产生依赖性及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中医药对于改善NERD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不失为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耳间放血在消化系统术后胃瘫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消化系统术后胃瘫急性期经针灸治疗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耳针配合体针组(耳体组)25例,选取与手术部位相对应耳穴穴区的充盈毛细血管,选用小号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日治疗1次,左右侧交替,先取血管充盈明显的一侧;体针取穴:足三里、三阴交,避开切口酌情选取上脘、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体针组15例,仅采用体针治疗,取穴、手法、留针时间、治疗频率同耳体组的体针治疗.两组治疗次数均以产生排气,能进水、进食为止,或治疗至10次.观察和统计两组针次以及治疗前后胃液量.rn 结果:两组针治后胃液量都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耳体组针次和疗后胃液量明显少于体针组.rn 结论:针刺是治疗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耳间放血在术后胃瘫急性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提示在吻合口炎性渗出的术后早期应用耳间放血可能有利于尽早消退吻合口水肿,配合体针促进胃肠动力,二者协同作用加速术后胃瘫的恢复,缩短康复进程.
  • 摘要:背景:中药被广泛的应用于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治疗,但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尚缺乏系统的评价.rn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制定符合数据库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医学中央志、科学引文索引(SCI)等医学网站平台进行网络检索;手工检索相关专业医学杂志;调查正在进行的试验及灰色文献.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为从建库截止至2013年10月1日.纳入比较中药与西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rn 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付照试验,涉及1016例NERD患者.纳入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在总有效率方面,中药与西药相比(RR=1.06,其95%CI=[1.01,1.11],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复发率方面,中药与西药相比(RR=1.06,其95%CI=[1.01,1.11],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rn 结论:中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疗效优于西药。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不多,质量不高,仍需要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种检测手段可供选择以确定诊断,近年的诊断进展使人们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深入.本文对GERD诊断的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包括证候学诊断,上消化道内镜诊断,影像学诊断等方法,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根据临床需要及医院的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以提升该病检出率.
  • 摘要:目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NERD患者发病与心理或精神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探讨NERD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心身综合治疗对此类疾病的疗效,以进一步深化对NERD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探讨有效治疗方法.rn 方法:将70例伴情绪障碍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分别接受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服药1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2个组反流症状评分、24小时食道压力测定及24小时食道pH监测、汉密尔顿焦虑/抑郁他评量表评分.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治疗后在反流症状评分中西医组>常规治疗组(P<0.05);24小时食道压力测定和24小时食道pH监测改善情况上,两组均较前改善,中西医组>常规治疗组(P<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改善情况,中西医组>常规治疗组(P<0.05).rn 结论:情绪障碍在NERD患者中占有相当比例,对其给予加用调节不良情绪的药物,明显疗效提高,说明社会心理因素在NERD发生、发展、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加强NERD的心身综合治疗非常必要.
  • 摘要:总结王庆其教授宗《内经》、《伤寒》之法,以"反激逆从"立意,用下相反相成药对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举例介绍寒热并投、润燥互用、通涩并用、补泻互寓、动静结合、升降有常之相反相成之法,依据病情,擅用简洁的药对配伍,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属中医的胃痞病范畴,本文从病因病机,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予以阐述,指出胃痞病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痊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应长期坚持治疗,并应饮食有节,勿贪凉饮冷,力戒烟酒,以免损伤脾胃,心态平和,开朗,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气机郁滞。
  •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胃排空率的影响.rn 研究方法:1、分组方法:纳入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柴胡疏肝合剂,每日1剂,每次150ml,2次/日,餐前30分钟温服;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5mg,3次/日,餐前30分钟温水送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3、观察指标:两组入组前及治疗结束后均需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安全性检查(包括:血、尿、大便常规检查,心电图、血生化检查).两组治疗前、后均用不透X线法检查胃排空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及胃排空率变化及安全性检查情况.rn 研究结果:1.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下同)为65.6%,对照组愈显率为38.7%,两组均能改善FD证候,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单项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愈显率为65.6%、早饱愈显率为53.1%、上腹疼痛愈显率为87.5%、上腹烧灼感愈显率为65.6%、嗳气愈显率为56.3%、纳差愈显率为71.9%;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愈显率为58.1%、早饱愈显率为48.4%、上腹疼痛愈显率为32.3%、上腹烧灼感愈显率为45.2%、嗳气愈显率为22.6%、纳差愈显率为45.2%.经统计分析,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症状.两组间比较,在改善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纳差症状方面,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餐后不适、早饱症状方面,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3.FD亚型(PDS、EPS)证候疗效比较:PDS型,治疗组愈显率为61.9%,对照组愈显率为47.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EPS型,治疗组愈显率为72.7%,对照组愈显率为2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胃排空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均能改善胃排空,疗效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rn 研究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两组均能改善FD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证候及胃排空率.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纳差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餐后不适、早饱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DS型,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PS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柴胡舒肝合剂治疗FD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大承气汤联合现代医学化学疗法治疗植物性胃石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5例植物性胃石症患者,采用大承气汤加减及碳酸氢钠溶液序贯治疗溶石排石,伴溃疡形成者以质子泵抑制剂静点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复查胃镜,结石均完全消失,治愈率100%,复查胃镜时伴溃疡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伴有出血者均已停止出血.结论:中药大承气汤加减配合化学疗法治疗植物性胃石症无痛苦、创伤小、费用低、治愈率高、安全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焦虑抑郁因素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病中对中医证型及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的影响.rn 方法:收集符合条件并经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估的89例CAG患者,HAD量表得分≥8分60例,HAD量表得分<8分29例.对焦虑抑郁及非焦虑抑郁人群中医证型进行比较,焦虑抑郁及非焦虑抑郁人群GAS、MTL进行比较,及各中医证型与GAS、MTL进行比较.rn 结果:(1)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组以肝胃不和证为主证多见,或兼以脾胃湿热、脾胃虚弱,非焦虑抑郁组以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多见.(2)焦虑抑郁组GAS、MTL的mRNA表达量低于非焦虑抑郁组(P<0.05).(3)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主要中医证型与GAS、MTL的mRNA表达量比较:焦虑抑郁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GAS的mRNA表达量低于肝胃不和证(P<0.05),三个主要证型MT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焦虑抑郁组脾胃湿热证GAS、MTL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脾胃虚弱证(P<0.05).rn 结论:焦虑抑郁因素对CAG的中医证型有一定影响,焦虑抑郁人群相比非焦虑抑郁人群胃肠激素(GAS、MTL)变化更为显著,焦虑抑郁与非焦虑抑郁各组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比较部分存在联系,GAS、MTL水平变化部分反映了CAG中医证型间的差异.
  • 摘要:目的:观察消食和胃冲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胃排空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将50例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消食和胃冲剂,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l0mg,3次/天,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并用超声全胃圆柱体法检测胃排空情况.rn 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除呕吐、反酸改善不明显外,FD患者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1.56±14.57,治疗后为4.40±11.94 ,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反酸的改善率分别为60.38%,70.83%,51.52%,32.14%,73.91%,77.78%,100.00%,63.41%和50.00%;rn 结论:消食和胃冲剂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评价泄肝和胃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食管粘膜炎症改善情况的影响.rn 方法:纳入符合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证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泄肝和胃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均治疗一疗程(8周),采用电子胃镜检查、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及中医症状积分表,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对食管粘膜炎症改善情况的影响.治疗结束3月后,予两组胃镜复查评定为治愈的病例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rn 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胃镜下分级及症状积分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按照疗效评定标准,经统计学处理后,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及内镜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3月后,治疗组在远期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防止RE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疗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泄肝和胃法联合奥美拉唑具有一定的临床安全性.rn 结论:使用泄肝和胃法联合奥美拉唑能显著改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消除食管粘膜炎症,降低复发率,疗效优于奥美拉唑组.
  • 摘要:目的:通过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观察临床疗效,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 (IL-10)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REG的患者36例,予以口服中药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若有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服用中药治疗前予以抗Hp治疗,疗程14天.36例REG患者中,4例临床相关资料不完整,另失访2例,有30例进入最终统计分析.并设正常对照组20人.观察REG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形态、病理变化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IL-8、TNF-α、IL-10水平,对比REG组与正常对照组三个指标情况,及三个指标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rn 结果:1.中医症候疗效:根据症状积分评定,痊愈17例;显效5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3.34%.2.胃镜疗效:REG组治愈16例,显效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6.66%.3.病理疗效:REG组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6.67%.4.对比正常对照组,REG组中患者IL-8、IL-10、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REG组治疗后IL-8、IL-10、TNF-α表达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1.健脾清化散瘀饮对于REG治疗有效.2.促炎因子IL-8、TNF-α与抗炎因子IL-10表达升高可能是导致REG发病的重要因素.3.健脾清化散瘀饮能够显著降低IL-8、TNF-α及IL-10的表达水平,其疗效机制可能通过调控IL-8、TNF-α、IL-10的表达水平而起作用.
  • 摘要: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疾病最准确、最直接的方法,但其属于侵入性,一些受检者往往由于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难以耐受操作而选择静脉麻醉无痛下进行,其中超重肥胖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加,而这些患者在静脉麻醉下的呼吸道管理有一定的困难,容易发生舌后坠、呼吸道梗阻而引起低氧血症,甚至威胁生命,故采用麻醉前预充氧的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院完成无痛胃镜操作的时间通常是4-5分钟,少于本观察中无通气安全时限6.667±1.862分钟,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在无通气状态下超重肥胖病人的SP02降至90%前可以完成胃镜检查,避免胃镜检查中断,同时大大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脾虚气陷型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胃下垂诊断,且为脾虚气陷证的病例57例,其治疗组30例,予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7例,予养胃颗粒治疗,两组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胃肠钡透结果,疾病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能有效改善脾虚气陷型胃下垂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下垂程度.
  • 摘要:随着研究不断进展,现己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如:Fas、FasL、Bcl-2、Bax等.因此,就该阶段而言,深入发掘因子通路机制对慢性胃炎的病机效应,则成为指导研究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策略.现以Fas、FasL等因子对慢性胃炎的各方面影响为重点进行具体归纳总结,分析了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推测除了Hp感染因素之外,集体气机阻滞也会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加强,机体在气机阻滞的情况下细胞有可能通过类应激途径启动效应器阶段,引起原癌基因Fas高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 摘要:目的:主要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主要包括Hp的根除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两个方面,为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提供新的研究依据.rn 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疗法(兰索拉唑30mg bid+阿莫西林1000mg bid+克拉霉素500mg bid+荆花胃康胶丸160mg,tid,根除治疗10天后,再单独服用荆花胃康胶丸2周);对照组给予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兰索拉唑30mg bid+阿莫西林1000mg bid+克拉霉素500mg bid+枸橼酸铋钾220mg bid,根除治疗10天).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的可比性,记录服药期间的症状变化以及不良事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组内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以及比较两组停药28天后Hp的根除效果.rn 结果:(1)在Hp根除率方面,治疗组为84.4%,对照组为88.9%,前者低于后者,但经统计分析,P=0.535 >0.05,二者并无统计学差异,效果相当;(2)在总体症状改善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发作程度和发作频度方面,均P<0.05,说明两组总体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在单项症状改善方面,分别进行组内前后比较,两组的各项P<0.05,说明两组对各项症状的改善,无论在发作程度,还是发作频度上,都比较明显;(4)在单项症状改善方面,两组组间比较,纳差症状P>0.05,说明二者在纳差这个单项症状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效果相当,但在其他三个单项症状上,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组的上腹胀(有效率为93.6%)明显高于含铋剂的四联对照组的83.7%;荆花胃康胶丸组嗳气有效率为95.7%,高于含铋剂的四联组的87.8%;上腹痛的有效率为97.9%,也是高于含铋剂的四联组的95.9%.rn 结论:(1)在Hp根除方面,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组与合铋剂的四联对照组效果相当;(2)在症状改善方面,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组在上腹胀、嗳气、上腹痛的改善方面优于含铋剂的四联对照组.
  • 摘要: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以及作者的临床经验.《伤寒论》总结了一般外感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规律、诊疗原则以及药剂配伍的方法,将理、法、方、药系统地贯联并有效地指导外感疾病的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含内科、外科、妇科等四十多种疾病,根据脏腑经络的病机指导辨证,理法方药的严谨为后世对中医内、外、妇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今强调认真学习四大经典是有道理的.通过对胃肠疾病的临证中会用到的仲景经方包括四逆散、理中汤、麻子仁丸等,仲景经方组方精炼严谨,药味数量不多,但针对性很强。临证时可根据病者具体的病、证、地域气候、体质素廪、饮食习惯等情况将经方做适当的加减,或数方合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尿囊素铝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临床症状、内镜下黏膜变化情况以及3个月溃疡复发情况.rn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05例Hp感染的活动期胃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第1周Hp三联方案之一(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第2~6周,雷贝拉唑每次10 mg,qd,联合尿囊素铝,每次200 mg,tid,po;对照组:第1周Hp根除三联方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第2~6周,予雷贝拉唑每次10 mg,qd,po.治疗6周末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随访所有患者3个月溃疡复发率.rn 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第6周末复查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及黏膜炎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6周末胃镜下溃疡黏膜活动性炎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的治疗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尿囊素铝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率,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 摘要:《脾胃论》是为金代著名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其中体现的脾胃学说为中医治疗脾胃疾病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认识,认为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的主张,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脾胃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摘要: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在消化疾病领域内,新的医疗理论观点不断涌现,先进的诊疗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应紧跟形势,开拓新的思路方法,探索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的融汇之处,通过对肠肝轴与中医肝木克土的以及肌少症和衰弱症与脾主肌肉的相关性的分析,应用中医药治疗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疗效较西医药具有更大的优势,不仅疗效提高,而且副作用少,尤其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和反流性胃炎等均能较快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应用中医药和西药的三联或四联疗法,对于耐药的幽门螺杆菌患者,能取得更高的根除率,只是这些疗效苗头,均有待更多的大量的经过循证医学验证的报道加以确认。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之一,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为特征.中医学属"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本文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探究,总结了中西医对该病的治疗进展,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微生态制剂、粪便菌群移植和生物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难治性溃结的临床疗效,指出通过多学科合作,基础和临床并重,临床多中心、大样木、随机双盲观察,必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我国UC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社会节奏的改变,以及结肠镜技术的开展与提高,UC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呈逐步上升趋势.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维持治疗的必要性的分析,总结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指出中医药疗法副作用小,且疗效较理想,已被临床医师们广泛认可和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存在优势,故应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优化方式。此外,UC复发与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在维持治疗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UC缓解期的维持治疗虽在认识、思路与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深度和水平还有待加深和提高,以更好的提升UC的临床诊疗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定标活检术评价氩气刀烧灼对Barrett食管的疗效的前瞻性研究.rn 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经胃镜和定标活检后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BE)患者35例,予以氩气刀烧灼(APC),术后辅以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通过定标处内镜下所见及病理结果评价其疗效,并分析并发症等情况.rn 结果:35例患者共行40次APC治疗,平均1.14次/例,经治疗后34例 (97.1%)获得BE完全逆转.单次定标成功率100%,随访超过6月、10月及12月的患者中,定标存在率分别为100%、93.3%及77.8%.rn 结论:氩气刀烧灼术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用定标活检术评价氩气刀烧灼治疗Barrett食管更为科学和精确.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与压力、情志因素、胃反流异常以及肥胖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该病的分型与诊断的介绍,总结了5-羟色胺在该病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反流病的治疗中,食道的动力及其高敏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与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症”与“证”的结合是一致的。在治疗上只有“症状”与“病机”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痛苦。这对于抑酸剂不敏感的患者尤为重要,以5-HT为靶向,应用受体激动剂及SSRIs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胃食管反流病中5-HT通路的改变基础实验研究还较少,5-HT的合成,作用的发挥,到代谢途径中更进深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利胆和胃法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以疏肝利胆和胃法为组方原则的清胆和胃汤,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利胆和胃法能够有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 摘要:背景: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具有抗肿瘤血管新生作用,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报道了其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对比,但两种疗法的效果谁更好,目前尚无相关系统评价的研究证据.rn 目的:系统评价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3期)、Web of Science(1986~2014.3)、PubMed(1966~2014.3)、CNKI(1917~2014.3)、维普(1989~2014.3)、万方数据库(1998~2014.3),收集所有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要求,对选择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对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KPS评分、不同年限生存率、AFP的变化、VEGF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最终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5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有效率[RR合并=1.29,95%CI=(1.15,1.44)]、疾病控制率[RR合并=1.27,95%CI=(1.16,1.39)]、生活质量KPS评分[MD合并=9.23,95%CI=(6.90,11.55)]、半年生存率[RR合并=1.10,95%CI=(1.01,1.20)]、1年生存率[RR合并=1.25,95%CI=(1.13,1.39)]、 2年生存率[RR合并=1.45,95%CI=(1.18,1.78)]、 3年生存率[RR=1.70,95%CI=(1.16,2.50)]、VEGF水平的变化[MD合并=-123.64,95%CI=(-143.72,-103.55)]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药物性皮疹发生率方面,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明显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50,95%CI=(2.34,8.64),P<0.00001];在减少消化道反应发生率[RR=1.08,95%CI=(0.93,1.25)]、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RR=1.12,95%CI=(0.82,1.52)]、降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RR=1.00,95%CI=(0.72,1.39)],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相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n 结论:目前研究显示,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法相比,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在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KPS评分、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降低VEGF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安全性方面,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在药物性皮疹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而在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率、肝功能异常方面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相似.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又称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代谢密切相关的应激性肝损伤,主要以肝细胞脂肪变和甘油三酯(TG)蓄积为特征,本文就中西医结合防治NAFLD的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病名诊断的统一,病因分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建立相关的疗效判定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流行病学的临床资料.rn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电子数据库,入选2013年12月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GERD流行病学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估.根据纳入文献中GERD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讨论中国人群GERD患病率情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与GERD之间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以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计算合并效应量,以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以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rn 结果:24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总体方法学质量较好.以每周至少发生一次反流症状作为诊断标准时,GERD患病率为2.5%~6.2%;以蒙特利尔定义作为诊断标准时,GERD患病率为2.8%~8.4%;以胃食管反流性诊断问卷(RDQ) ≥12分为诊断标准时,GERD患病率为2.7%~10%;以SGER评分≥6分作为诊断标准,GERD患病率为5.77%~8.68%.Meta分析结果显示,肥胖、饮酒、居住农村地区、油腻饮食、进食过饱、甜食、咖啡、便秘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肥胖1.75(1.51,2.04)、饮酒1.10(1.01,1.20)、农村地区1.39(1.23,1.56)、油腻饮食1.41(1.15,1.71)、进食过饱1.92(1.64,2.25)、甜食1.43(1.15,1.79)、咖啡1.25(1.04,1.50)、便秘1.82(1.44,2.31);性别、吸烟、工作类型、辛辣食物、浓茶与GERD之间无相关性:男性1.13(0.99,1.29)、吸烟1.10(0.86,1.42)、脑力工作0.92(0.68,1.23)、辛辣食物1.10(0.97,1.26)、浓茶1.17(0.96,1.44).部分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存在发表性偏倚.rn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GERD流行病学调查存在不同的研究设计,各地区GERD患病率有差异,但差异不大,患病率均在10%以下.肥胖、居住农村地区、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便秘等因素是GERD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从生理状况、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评估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的生活质量.rn 方法:纳入70例GERC患者,完成LCQ积分、SF-36积分记录.rn 结果:患者-LCQ心理及社会区域积分均低于生理区域积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心理区域与社会区域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积分与LCQ总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24、0.880 (P<0.01),生理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积分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6、0.647、0.579(P<0.05).患者SF-36生理健康总分(PCS)与精神健康总分(MCS)比较差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CS低于PCS;MCS与PCS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0.53,P<0.05).SF-36与LCQ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GERC除影响患者生理状况外,对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都有负面影响,且GERC对患者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的影响大于其对生理方面的影响;本病对患者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影响可能与生理状况受损有关.
  • 摘要: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和食管粘膜破损.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体现在食管防御机制削弱和酸清除能力的下降上.本文通过介绍对该病的治疗进展状况,重点介绍了唐旭东对该病的经验和相关病案,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用药多以抑酸药为主,质子泵抑制剂(PPI)控制反流症状的疗效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有研究认为,在4-6周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药物抵抗,长期疗效不理想。中医辨证治疗对缓解症状,降低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较好效果,为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提供借鉴。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肝都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rn 方法: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0工,并与40例只采用中药治疗、40例西药对照组比较,总疗程均为3周.rn 结果:(1)针刺疗法组、中药组、西药组的平均疗效指数分别为97.5%、95.0%、92.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三组治疗后早饱、脘腹痞满、纳呆等症状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经餐后胃电观察结果显示:针刺疗法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胃电主频率、增高电幅值、减低胃电节律紊乱系数,虽然治疗后其主频率、增高电幅值的提高程度不及西药对照组,但其可以明显减低胃电节律紊乱系数,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胃肠激素检测提示:①针刺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GAS水平,虽然不及中药组对GAS的影响程度大,但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针刺疗法治疗可以同西药一样调节FD患者GAS水平;②针刺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血浆MTL水平,虽然其提高程度亦不及中药对照组,但与西药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③针刺疗法能降低患者的血浆VIP、CCK水平,降低程度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针刺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通过对一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内镜下行皮圈结扎术(EVL术),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EVL术后3~20天内时有再出血,皮圈结扎处坏死脱落引起出血是最常见的原因,尽可能应用药物如特利加压素控制出血,此时的内镜干预性治疗风险较大。本例患者的临床处理也很合理。
  • 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通降和胃方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方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纳入70例GERC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予通降和胃方)和西药组35例(予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疗程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临床症状、LCQ、SF-36评分、内镜检查,并随访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内镜下疗效.rn 结果:1.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2.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29%, 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5.71%,中药组总有效率较高.3.中药组、西药组LCQ总积分随治疗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在改善生理状况、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方面均优于西药(P<0.05).4.中药组、西药组SF-36中PCS随治疗时间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西药组MCS变化趋势不同(P<0.01),中药组MCS改善程度大于西药组;中药组PCS、MCS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PCS、MCS治疗前后变化趋势不同,西药组PCS改善程度较明显(P<0.01).rn 结论:1.通降和胃方能够有效改善GERC患者的临床症状.2.通降和胃方能够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多个维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分别从中医和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究,并总结了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食物、按摩、针灸、低频脉冲等,为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借鉴。
  • 摘要:自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下同)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以来,有关PLGC的实验研究己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文从PLGC的模型复制以及临床和实验角度对中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进行回顾,认为具有益气养阴兼理气解毒活血功效的胃炎消可明显改善PLGC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戴膜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摘要:目的:1、采用清化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进一步观察清化饮的临床疗效.2、通过分析健康对照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清化饮治疗前组(治疗前组)、清化饮治疗后组(治疗后组)胃黏膜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找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差异蛋白质点和清化饮治疗后的差异蛋白质点,为进一步鉴定差异蛋白质点奠定基础,为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和清化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rn 方法:1、用清化饮治疗30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2、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分离来源30例正常人及30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清化饮治疗前后的各组胃黏膜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GS710扫描仪扫描,使用PDQuest 8.0软件分析获得差异蛋白质点.rn 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愈率为3.33%,显效率为33.33%,有效率为60%,总有效率96.66%.2、镜下疗效:治愈率为10%,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3.33%,总有效率93.33%.3、病理疗效:治愈率为0%,显效率为26.67%,有效率为53.33%,总有效率80%.4、蛋白质点表达情况:(1)在对照组、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凝胶图谱中检测到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510±22个、527±49个、526±30个.(2)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组有差异表达蛋白质点91个,其中上调59个,下调32个.(3)与治疗前组比较,治疗后组有差异表达蛋白质点98个,其中上调50个,下调48个.5、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n 结论:1、清化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明显.2、初步建立了健康对照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清化饮治疗前组、清化饮治疗后组胃黏膜蛋白的2-D图谱,找出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差异蛋白质点和清化饮治疗后的差异蛋白质点,为进一步鉴定差异蛋白质点奠定了基础.3、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及清化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有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胆汁反流人群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表皮生长因子(EGF)、胃泌素(GAS)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胆汁反流对CAG患者中医证型及EGF、GAS的影响,为CAG伴胆汁反流人群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CAG患者共108例,分伴胆汁反流组69例,无伴胆汁反流组39例,参照中医证型标准进行辨证,另选正常对照者15例.空腹经胃镜取胃粘膜组织后放入保存液中,-80℃保存.根据RT-PCR检测方法,测定EGF、GAS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伴胆汁反流与无伴胆汁反流人群中医证型进行比较,伴胆汁反流与无伴胆汁反流人群EGF、GAS进行比较,及各主要中医证型与EGF、GAS之间进行比较,并与正常对照相比较.rn 结果:胆汁反流组与非胆汁反流组中医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组以肝胃不和为主证多见,或兼有脾胃湿热.胆汁反流组Hp感染率低于非胆汁反流组(P<0.05).胆汁反流组与非胆汁反流组萎缩程度、肠化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组EGF表达量低于非胆汁反流组(P<0.05);胆汁反流组GAS表达量高于非胆汁反流组(P<0.05).胆汁反流组中,各主要证型间EGF、GA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胆汁反流组中,EGF表达量脾胃虚弱证与脾胃湿热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S表达量脾胃虚弱证低于脾胃湿热证(P<0.05).胆汁反流组中各症状、体征,如口苦烧心、胃脘灼痛及胃窦糜烂,与非胆汁反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胆汁反流对CAG患者中医证型及胃肠激素有一定影响,与非胆汁反流组相比,胆汁反流组有更显著的临床症状,并且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炎症更严重.因此在临床诊治CAG时,除需考虑病因病症相结合外,仍需考虑胆汁反流等伴随症状对疾病证型及发展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的效果.方法:根据病人胃脘痛的分型,对相应穴位进行不同中药贴敷或磁铁贴敷.结果:穴位贴敷能有效减轻疼痛,缓解症状.结论:穴位贴敷可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药物作用可消除病邪、恢复阴阳平衡、协调脏器功能,能减轻胃脘痛病人的症状.
  • 摘要:目的:观察姜术胃康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用抽签法以3: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0例和对照组150例.治疗组口服姜术胃康丸;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胶囊和多潘立酮片.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0.0%,总有效率86.0%,进步率8.9%,无效率5.1%,未发现副作用;对照组临床痊愈14.0%,总有效率44.0%,进步率32.0%,无效率24.0%;,副作用率12.0%.结论:姜术胃康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效好,总体效果优于雷尼替丁胶囊和多潘立酮片.
  • 摘要:目的:介绍毛德西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方法:笔者通过跟随毛师一年的临床学习,分析总结毛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结果:毛师通过调节脾胃升降,调和肝脾、肝胃的关系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毛德西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 摘要:目的:在前期对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疗效观察的基础上继续采用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进一步观察健脾清化散瘀饮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REG患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前后的变化来探讨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可能的作用机制,阐明健脾清化散瘀饮对REG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健脾清化散瘀法治疗REG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根据,为REG的药物治疗开辟新途径.rn 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病房确诊为REG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6例作为治疗组,予以"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3个月,其中Hp阳性者在中药治疗前予抗Hp治疗14天;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胃镜形态、病理变化、EGF、bFGF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EGF、bFGF值进行对照比较.rn 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据治疗前后疗效指数判定,痊愈率为56.67%,显效率为16.67%,有效率为20.00%,总有效率为93.34%.2.镜下疗效:镜下治愈率为53.33%,显效率为10.00%,有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76.66%.3.病理疗效:病理改变上,治愈率为16.67%,显效率为26.67%,有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86.67%.4.EGF指标变化情况: (1)正常对照组EGF IOD值为370329.31±1.91026E5,治疗组治疗前REG患者EGF IOD值为476692.1000±1.78061E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治疗后REG患者EGF IOD值为363673.35±2.21820E5,较治疗前EGF IOD值显著下降(P<0.05);(3)治疗后REG患者EGF IOD值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已降至正常水平.5.bFGF指标变化情况: (1)正常对照组bFGF IOD值为236869.86±106444.12,治疗组治疗前REG患者bFGF IOD值为741050.41±394244.69,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治疗后REG患者bFGF IOD值为494425.95±212814.36,较治疗前EGF IOD值显著下降(P<0.05);(3)治疗后REG患者bFGF IOD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可予继续治疗.6.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n 结论:1.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疗效明显;2.EGF、bFGF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促进REG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健脾清化散瘀饮能够显著降低EGF、bFGF的表达水平,其疗效机制可能通过调控EGF、bFGF的表达水平而起作用.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常见疾患,其临床表现以具有消化不良相关症状且无器质性病变为特征.这不仅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为科研中动物模型的制作提出难题.在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模型较为成熟,其中较为经典的是郭海军的适度夹尾法和张勇的不规则喂养及饮用酸化水法,指出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或是为了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相关探索,或是为了更好满足自身实验设计的客观要求,对于两种经典造模方法的改进、多种造模方法的联合应用、对于新的造模方式的探索等多种新型造模方法,也在我国医学科研界悄然兴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FD动物模型的制作与中医证型间的密切联系。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rn 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rn 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区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m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 (29/37).rn 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 摘要:马鑫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脾胃病的治疗要点在于根据脾胃阴阳属性的不同,燥湿之喜恶,气机之升降等特点,治脾当升,治胃宜降.提出脾胃病用药的特点应根据脾胃生理和病理特点的不同,用药宜补之以甘以治脾,辛升苦降治肠胃.
  • 摘要:杨晋翔教授认为脾胃病与湿热关系密切,提出胃热学说为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主张以"清法"为基本治疗大法,具体提出清热泻火、清热祛湿、清热通腑、清热生津、清热化痰、温清并用、清热解毒、清化和解等具体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通过收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rn 方法: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将120例FD病例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两类;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脾虚气滞、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胃不和、寒热错杂五个证型;根据不同发病诱因将病例分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气候变化、劳倦过度、无明显诱因五组;进行数据统计.统计治疗药物出现的频次.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X2检验,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rn 结果:120例FD患者中,PDS与EPS患者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数量最多,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相对较少.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中脾虚气滞证数量最多,存在关联性(P<0.05);上腹痛综合征(EPS)中肝胃不和证数量最多,存在关联性(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在不同FD西医亚型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诱因为情志不畅的患者数量最多;其次为饮食不节;气候变化和劳倦过度数量较少.饮食不节引起EPS较PDS多,气候变化、情志不畅和劳倦过度引起的PDS和EPS数量无明显差异.治疗用药中健脾理气药运用较多.rn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有明显差异,PDS以脾虚气滞证为主,EPS以肝胃不和证为主,FD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用药注意临证加减,注重调和肝脾,理气和胃,灵活运用理气药物.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无器质性原因可究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中上腹症候群,与肠易激综合征一样,属于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一种.中医理论体系对该病有着深刻的剖析,在该病的治疗上有着一定的优势,陈大权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继承和发展了中医理论,根据不同的症侯、病机进行了归纳和分型,疗程短,疗效好,费用低,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 摘要: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是其主要病因.然而对于本病的治疗,冀于胃黏膜炎症完全治愈,显然不大现实,临床治疗对于症状的控制是主要的治疗,但对此具有明显效果的药物并沁多,而且不少患者症状顽固,较难缓解,实践表明,本病若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食疗药膳调理,则不仅能提高疗效和缩短治疗时间,而且还能改善病人的营养,恢复脾胃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笔者认为,食疗与药膳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根据慢性胃炎常见证候,列举了数则食疗与药膳方,治疗调理时可对证选择服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