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浙江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暨美国胃肠病协会第二届中国学术论坛
第八届浙江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暨美国胃肠病协会第二届中国学术论坛

第八届浙江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暨美国胃肠病协会第二届中国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浙江绍兴
  • 出版时间: 2015-10-30

主办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省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浙江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暨美国胃肠病协会第二届中国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是否可以在体内促进胃粘膜正常上皮间质转化,并阐述其中的机制. 方法:根据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被研究者,在被研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获取其胃粘膜组织标本.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分为Hp感染与非感染组,HE染色判断各标本炎症、肠化及萎缩程度,免疫组化实验比较两组间上皮间质标记NF-κBp65、p-NF-κBp65、E-cadherin、CK8/18、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 结果:Hp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炎症程度明显高于Hp非感染组(p<0.05)但两组间黏膜萎缩及肠化差异不显著(p>0.05).Hp感染后NF-kB-p65表达无明显增减(p>0.05).P-NFkB-p65表达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2。但其在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CK-8/18,N-cadherin,Vimentin在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平均积分分别为3.93±2.67vs6.13±4.80,0.55±1.27vs0.38±0.80,4.36±1.39vs3.42±1.63,9.32±2.64vs7.25±1.470Vimentin在Hp感染组的表达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而N-cadherin,E-cadherin及CK-8/18在两组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N-cadherin及E-cadherin在Hp感染后分别有上升及下降的趋势。 结论:幽门螺杆菌可以在体内促进胃粘膜正常上皮细胞部分间质化,表现为Vimentin,N-cadherin表达上升,E-cadherin表达下降,但NF-kB通路并不是胃粘膜上皮细胞体内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决定性通路。
  • 摘要:目的:分析缓解期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患者小肠细菌过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氢-甲烷气呼气试验在缓解期C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5例缓解期CD患者(CDAI<150分)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以乳果糖为底物的氢-甲烷气呼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将CD患者分为SIBO阳性组和SIBO阴性组.比较各组间症状(腹痛、腹胀)评分、大便性状、血清学炎症指标(TNF-α、IFN-γ、IL-6、IL-10)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GSH、LPO)水平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①CD组SIBO阳性率(44%)显著高于对照组(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4,P<0.01);②SIBO阳性组的腹胀评分高于SIBO阴性组(P<0.05),而对于腹痛评分、大便次数及性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未发现年龄、病程、病变部位(L)、疾病行为((B)和CDAI评分与SIBO的发生相关。③SIBO阳性组GSH水平低于SIBO阴性组(23.65±16.60umol/L vs 41.86±19.33umol/L,P<0.05),而两组间TNF-α、IFN-γ、IL-6、IL-10和LPO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CD患者较健康人群更容易发生SIBO,且SIBO可能是加重患者消化系症状的原因之一,尤其表现为腹胀。究其机制而言,肠道微环境改变、体内氧自由基的清除可能参与了SIBO的发生及发展。对于SIBO阳性的患者,必要时可考虑给予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的治疗。然而由于本研究例数有限,有待收集更大样本进一步加以证实。
  • 摘要:目的:目前结直肠癌和糖尿病这两种疾病均已经成为常见疾病.虽然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和预后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是其影响因素之一.然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结直肠发病风险和预后与二甲双胍之间的关系仍未阐明.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进行系统评价,以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和预后与二甲双胍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PubMed检索系统、Cochrane数据库等,搜集截止2015年8月已发表的研究.两名调查员独立地筛选文献,将2型糖尿病患者中服用二甲双胍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和预后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进行Meta分析.在Meta分析中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运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来探讨异质性来源和验证结果的稳定性.检验漏斗图的不对称性来评估发表偏倚的风险. 结果:对15项关于二甲双肌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甲双肌可能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约10%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随机效应模型OR=0.90 [95%CI=0.85-0.96]。通过对6项二甲双肌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分析表明,二甲双肌改善了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生存结果,随机效应模型HR=0.67 [95%CI=0.58-0.85]。漏斗图表明研究并没有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二甲双肌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并改善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的生存状况。但仍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此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 肠化一直被视为胃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对于Hp阴性的肠化病人的病理转归却并无定论.在我们前期的研究中证实内镜下定标活检能更准确的帮助随访胃粘膜的癌前病变.本实验通过以定标活检技术为基础的长期监测随访研究来评估Hp阴性的肠化病人的病理转归. 方法: 1、纳入2006年6月到2013年12月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并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病人,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治疗:A:替普瑞酮;B:替普瑞酮+叶酸,评估叶酸对Hp阴性肠化病人的病理转归是否有影响。 2、定标活检技术:内镜下选取胃窦小弯、胃窦大弯、胃体小弯、胃体大弯、胃角5个部位,进行茹膜层下注射1:10浓度的医用印度墨汁,每点注射约0.3-0.5ml,注射完毕即时同点活检,标本分别标识送病理检查。 3、应用内镜下定标活检技术每年随访病人一次,查看肠化病人病灶点的病理变化。 结果: 1、共纳入Hp阴性肠化病人156例,其中123例病人成功完成内镜定标活检下的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2±1.6年。 2、将123个病人的最后一次与第一次定标活检的病理结果相比较,肠化病灶点在胃窦大弯,胃窦小弯,胃体大弯,胃体小弯及胃角的改善率分别为60.44%,51.33%,83.33%,56.25%,45.13%。 3、4.07%(5/123)的肠化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发展为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没有一个肠化病人在随访过程发展为胃癌。 4、88%(7/8)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人在最后都发生了病理改善。 结论: 1、应用内镜下定标活检技术长期监测随访Hp阴性肠化病人发现肠化病人较高的病理缓解率。 2、Hp根除治疗及其他胃粘膜保护剂的治疗可能可以逆转肠化病人的病理状态,但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去证明。
  • 摘要:目的:总结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内镜下切除技术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月4月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55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 结果:共有41例行EMR,9例行ESD,5例行STER.其中5例术中出现渗血,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及热活检钳止血,内镜下钛夹闭合14例,无1例出现穿孔、皮下气肿及胸腹腔、纵膈感染或转外科手术. 结论:EMR、ESD、STER手术方式是目前切除食管平滑肌瘤微创、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检查前口服西甲硅油对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4月-9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共8705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检查前服用西甲硅油溶液80ml;对照组患者在检查前服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m1.比较两组胃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观察情况. 结果:研究组4382例胃镜检查时,发现早期胃癌病灶31例,确诊早期胃癌2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观察组4323例胃镜检查时,发现早期胃癌病灶9例,确诊早期胃癌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Ⅱa型病灶观察组17例,对照组3例,此类型病灶的检出率较其他病灶均明显增高(P<0.05). 结论:西甲硅油溶液可作为较好的胃镜检查前准备之一,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有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可作为常规内镜下检查的术前准备,值得推广.
  • 摘要:EST为ERCP术后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本例患者为肝硬化患者,尽管凝血功能显示正常,考虑肝硬化导致凝血质量下降,故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正常也应当慎重EST。本例患者应用常规内科止血方法效果不佳,故决定采用覆膜金属支架止血,覆膜金属支架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它是通过自身的膨胀力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主要用于使用常规方法仍不能止血,尤其是出血量大或者出血部位深者。覆膜支架止血后支架拔除时间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拔除时间过早会出现再次出血,过晚则会出现支架阻塞、拔除困难、移位等可能,这成为覆膜支架作为EST出血治疗方法的阻碍因素,有报道称在2至8周内拔除未出现再出血、支架阻塞、移位等并发症,本例患者于16周后拔除内支架,无再出血、支架阻塞、移位等并发症,由于病例数少,需更多临床病例来确定最佳拔除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早预防,改善预后. 方法:对1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并发SBP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了SB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危险因素分析、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腹水总蛋白≤10g/L和合并肝恶性肿瘤,child分级为C级,肌酐升高是并发SBP的独立影响因素(0R=0.180,4.427,0.110,0.397,P均<0.05).而发生肝性脑病、总胆红素升高、白细胞升高也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相关(卡方检验P<0.05). 结论:腹水总蛋白≤10g/L,合并肝恶性肿瘤,child分级为C级,以及肌酐升高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而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胆囊结石、消化道出血、腹泻、血清钙降低、血小板减少,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升高、γ-GT升高则不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病模型小鼠胆红素清除通路变化以及胆红素代谢调控因子组成型雄烷受体的表达情况. 方法:采用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以及等卡热的对照饲料予小鼠自由饮食4周构建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检测总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采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荧光法分析胆红素摄取转运体OATP1al,OATP1a4,OATP1b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泵出转运体MRP2以及胆红素代谢调控因子CAR的表达. 结果:慢性酒精摄入提高血浆胆红素水平,在转录及翻译水平诱导UGT1A1表达、下调MRP2以及OATP1a1.此外,酒精性肝病小鼠肝核蛋白CAR表达明显抑制而肝总蛋白CAR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慢性酒精摄入选择性抑制胆红素清除通路,伴随胆红素代谢调控因子CAR易位损伤.
  • 摘要: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正迅速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的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与代谢综合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多以肥胖患者多见,但出现越来越多的消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本研究旨在明确消瘦型脂肪肝患者所特有的临床特点. 方法:将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并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其BMI值分为2组,将BMI>25kg/m2的患者定义为肥胖组,BMI<25kg/m2的患者定义为消瘦组,同时设置无肝脏疾病的健康人(或患者)作为对照组,详细收集患者信息,比较两者之间的特点. 结果:共收集124例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63例消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12例无肝脏疾病的健康人(或患者),共发出问卷287份,有效问卷247份.通过问卷统计,两组在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周围环境上有统计学差异,而消瘦组患者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较肥胖组低,文化程度、TSH高于肥胖组,且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脂肪肝患者在一般情况、转氨酶、总胆固醇、血糖、LDL-C、HDL-C及病理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通过比较消瘦组与对照组提示:消瘦组脂肪肝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即使是正常BMI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腹围大于对照组人群,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消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社会、心理压力较大,其发病机制与体内TSH、胰岛素等与脂肪动员相关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消瘦型脂肪肝患者体内内脏脂肪沉积较肥胖患者多,因此,腹围较BMI更能反映脂肪肝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Lxn对CD133+panc-1胰腺癌细胞增殖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panc-1中CD133+的细胞;通过成球试验及成瘤试验研究CD133+细胞的特性及Lxn对CD13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应用CCK-8法检测Lxn对CD133+panc-1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经Lxn处理后CD133+panc-1细胞bcl-2、bax等表达改变. 结果:成功从panc-1中分选出CD133+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CD133+细胞形成干细胞球,而CD133-细胞则缓慢贴壁生长、逐渐凋亡.此外,CD133+细胞呈高致瘤性,而外源性Lxn治疗后能明显抑制CD133+panc-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CCK-8显示Lxn能抑制CD133+panc-1细胞增殖,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或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逐渐增加(均P<0.05).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显示,Lxn治疗后CD133+panc-1细胞bcl-2表达下降,而bax表达则增加(均P<0.05). 结论:Lxn抑制CD133+panc-1细胞的增殖,可能与调节bcl-2、Bax表达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肝汤组,每组各30只.制备四氯化碳酒精复合肝硬化大鼠模型,正肝汤组大鼠予正肝汤(1.5g/100g/d)灌胃干预.对肝及小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采用鲎试剂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摘取肠系膜淋巴结以及适量肝脾组织置血平板培养进行肠道细菌移位检测.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假小叶形成,肠粘膜充血、水肿,粘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绒毛萎缩、脱落.正肝汤组大鼠的肝脏胶原增生程度分级以及肠粘膜损伤指数(Ogura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较显著下降,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大鼠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均为0%,肝硬化模型组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分别为55.6%和66.7%,与正常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均p<0.01.正肝汤组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分别为10%和0%,与模型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分别p<0.05和p<0.01. 结论:正肝汤能显著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中的胶原沉积以及肠粘膜损伤,改善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
  •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的胃肠动力状态,中、西药治疗对胃肠动力的作用,及检测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采用适度夹尾刺激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分别予健胃合剂及多潘立酮对照性给药,检测各组小肠推进率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小肠碳末推进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所有实验大鼠小肠碳末推进率与血清胆碱酯酶浓度值显示实验大鼠小肠碳末推进率与血清胆碱酯酶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健胃合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有与多潘立酮类似的促进作用.胃肠运动随胆碱酯酶升高而相对活跃.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c-myc、P16、hMLH1DNA甲基化水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探讨中医证型与癌基因、抑癌基因之间的关系,寻求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 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中医证型问卷调查表.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选取180例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72例患者胃黏膜中的c-myc、P16、hMLH1DNA甲基化表达.统计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胃黏膜癌基因、抑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1)c-myc基因甲基化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证型中c-myc基因甲基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脾胃虚寒>气血双亏>肝胃不和.与肝胃不和组比较,痰湿凝结、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寒组比较,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血双亏组比较,痰湿凝结、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16基因甲基化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证型中p16基因甲基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气血双亏>痰湿凝结>胃热伤阴>瘀毒内阻.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与肝胃不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MLH1DNA基因甲基化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c-myc、P16基因甲基化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有一定相关性.(2)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hMLH1DNA基因甲基化率不存在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ERCP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3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LC联合ERC治疗,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治疗成功者31例(88.6%),4例(11.4%)改行开腹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无胆管穿孔、大出血、胆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LC联合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高效.
  • 摘要:随着ERCP(经内镜逆行性胆道造影)技术的日趋成熟,ERCP已被广泛应用于胆道胰腺疾病的诊疗.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建立在ERCP技术基础上的用于改善和解除胆道梗阻的一种良好的方法,临床中用于引流胆汁、控制胆道感染和防治ERCP术后胰腺炎,可以达到胆道引流、减压、退黄、消除炎症的目的.自2013年1月-2015年8月415例胆胰疾病住院患者行ERCP+ENBD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积极准确的护理为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作为临床护理人员,特别是专科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ERCP+ENBD的鼻胆管引流术的原理和特点及其术后诸多可能的出现的状况并加以适当的处理,是ENBD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首先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宜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可减少患者负面心理和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配合,保证手术成功进行。再次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包括鼻胆管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是否正常、患者一般情况及腹部体征变化)可预见潜在危险因素,便于医生掌握病情,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产生,有效提高ENBD的治疗效果。
  •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m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结肠传输减弱,肠内容物通过缓慢而致的便秘.本试验首次将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用于STC的治疗,观察其对STC的疗效。结果显示TENS后能明显改善STC患者的大便性状,增加排便次数,加快结肠的运转速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2周时有效率为58.6%,4周时有效率达79.3%,改善的程度与替加色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总之,TENS对STC患者具有确切近期疗效。由于TENS只将电极贴于相应穴位的皮肤上,不需穿刺皮肤,故无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非常适合于便秘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在家庭内进行长期治疗以控制症状。
  • 摘要:肠系膜血管病变以血栓形成及栓塞多见,极少数表现为自发性破裂出血,但后者来势凶险,病死率高,而且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故又称为肠系膜卒中(mesenteric apoplexy).鉴于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又无特异性检查方法,故肠系膜卒中术前确诊率低,常于剖腹探查后得以确诊。由于肠系膜卒中病情进展快,即使术前不能确诊,只要临床上明确有腹腔内出血,应尽快行剖腹探查手术,尽可能寻找并结扎出血的血管。手术止血是治疗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对于年龄偏大,尤其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者,突然出现腹痛、休克及腹腔内出血征象,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内占位,除怀疑常见的肿瘤破裂等原因外,尚须警惕本病可能,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及时予以剖腹探查,以免延误病情。
  • 摘要:目的:研究槐果碱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探讨槐果碱对小鼠肠道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和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采用2.5%DSS饮用6d诱导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前1天及实验全程中槐果碱组给予腹腔内注射槐果碱30mg·kg-1·d-1,每日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损伤情况;Real-time 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白介素-6(IL-6)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肠黏膜组织中TLR4/MAPKs及JAK2/STAT3信号通路中重要蛋白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c-Jun氨基端激酶1/2(JNK1/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JAK2及STAT3变化情况. 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DAI、结肠长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槐果碱干预组上述指标则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模型组TNF-α,IL-1β,IL-6较正常组明显上升(P<0.05),槐果碱干预后不同程度下调(P<0.05).正常组中TLR4蛋白表达量少,P38,JNK1/2,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低下,模型组中TLR4蛋白表达上调,P38,JNK1/2,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槐果碱干预组TLR4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38,JNK1/2,JAK2,STAT3磷酸化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调. 结论:槐果碱能抑制TLR4/MAPKs,JAK2/STAT3信号通路活化,减少肠道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从而有效防治实验性结肠炎.
  • 摘要:目的: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s receptor,CysLTsR1)在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I/R)肝损伤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以I/R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特异性CysLTsR1拮抗剂孟鲁司特(2mg.kg-1)加以干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western-blot,和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并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血清丙胺酸铵基转移酶(C amino acid ammonium 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水平,确定CysLTsR1对肝组织损伤影响;结果:肠I/R可继发肝组织损伤,ALT和AST均显著升高(p<0.01,p<0.01);肠I/R时肝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应用孟鲁司特后,肝肝功能改善,ALT和AST均降低(p<0.05,p<0.001);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肝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肝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低;肝组织CysLTR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病理损伤和肝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 结论:CysLTR1参与肠I/R肝损伤的形成,炎症反应和介导肝细胞凋亡是CysLTR1引起肠I/R肝损伤的重要机制,孟鲁司特可以明显减轻肠I/R肝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重叠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5例,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筛选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采用t检验、x2检验,分析重叠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85例RE组患者,符合IBS RomeⅢ诊断标准的为27例,重叠率为31.8%;患者在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P=0.038<0.05),性别、年龄、平均体重指数、平均年龄、HP相关方面P>0.05.结论:精神因素与GERD和IBS重叠症有相关性.
  • 摘要: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是近年新兴的内镜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观察消化道粘膜表面微细腺管形态及微血管形态,从而发现一些普通内镜下难以发现的病灶,更加精确地指导靶向活检,提高消化道病变的诊断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医院内镜及病理诊断BE的30例患者资料,比较在常规白光摸式、NB1模式下Barrett食管病变的清晰度,结果表明两者对Barrett食管病变轮廓的显示存在明显差异,NBI模式明显优于常规白光内镜。
  • 摘要: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20例怀疑小肠疾病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腹部CT及胶囊内镜检查选择进镜方式.其中经口进镜5例,经肛进镜15例。结果:20例病人中发现小肠疾病15例,检出率为75.0%,其中肠克罗恩病4例,,空回肠非特异性炎症3例,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4例,空回肠多发溃疡1例,肠结核1例,回肠血管畸形2例,5例未发现病变,检查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能安全快速地检查全小肠,具有直视、可控性好、图像清晰、能取活检及进行镜下治疗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检查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中医院2008-2012年收治的80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0例患者中明确诊断有68例,出血原因分别为:克罗恩病28例(41.1%),小肠炎症及息肉14例(20.6%),血管病变9例(13.2%),小肠肿瘤9例(13.2%),肠结核4例(5.9%),憩室3例(4.5%),小肠梗阻1例(1.5%)其中2例为联合发病(3.0%),分别为:小肠血管畸形出血合并小肠憩室及小肠间质瘤合并血管畸形;胶囊内镜42例,发现病变38例(92.8%);小肠镜检查23例,发现病变21例(91.3%);CT48例,发现病变37例(77.1%);小肠气钡双重造影22例,发现病变16例(72.7%);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3例,发现异常2例(66.7%)。 结论:克罗恩病为小肠出血最常见病因之一,其次为小肠炎症及息肉、血管病变、小肠肿瘤.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检查方法,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方法.
  • 摘要:目前治疗慢性便秘的药物众多,包括各种泻剂(包括容积性、渗透性、润滑性和刺激性泻剂)及肠促动力剂等,但大多数不能有效缓解症状,近一半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且不良反应明显.本研究采用普芦卡必利治疗CC患者25例,籍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的普芦卡必利(2mg qd)能显著缩短结肠转运时间,且以对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症状和TCTT)最佳,说明其对于增加结肠动力有很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慢性胃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诊断标准,探讨按病因(幽门螺杆菌相关和不相关)、内镜(糜烂和非糜烂胃炎)和病理(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进行慢性胃炎新分类的临床价值. 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2月882例慢性胃炎患者,了解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内镜和病理符合率. 结果:共八地区30家医院同期收集882例慢性胃炎患者,结果发现:(1)病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占48%,非幽门螺杆菌中主要病因包括NSAID药物2%,酒精9%,胆汁反流5%,饮食不当19%,吸烟7%,其他10%;(2)既往胃镜诊断标准中,使用新悉尼标准为43.48%,井冈山标准27.09%,大连内镜诊断标准3.01%,上海慢性胃炎标准25.42%,其他1%;(3)按照既往胃镜诊断标准,萎缩性胃炎的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一致率为57.8%,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分类中萎缩占15.23%,肠化占27.75%,异型增生占4%.(4)按内镜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其病理诊断萎缩的分别为46.3%和47.3%,胃镜所见糜烂诊断为病理萎缩的符合率为65.2%. 结论:浙江省慢性胃炎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其萎缩性胃炎的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一致率为57.8%。按内镜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胃镜所见糜烂诊断为病理萎缩的符合率为65.2%。按病因(幽门螺杆菌相关和不相关)、内镜(糜烂和非糜烂胃炎)和病理(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进行慢性胃炎新分类有一定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病理类型对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及生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期间SEER数据库里登记的2007例Ⅳ期可切除的结直肠癌病人.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用于区分两者统计学差异.采用COX模型生成HR及95%可信区间的方法对多变量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种族,肿瘤位置,CEA与病理类型的关系.采用卡方分析进一步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无效手术的差异. 结果:2007个病人中1571(78.3%)个病人死于结直肠癌,中位生存时间27.0月。生存分析表明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的病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个月,22个月和16个月,5年存活率为25.7%,19.0%和7.1%。两两之间生存均有异差(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为独立预测预后。病理类型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腺癌比较,粘液腺癌的比例在女性(p=0.021),CEA阴性(p=0.003),结肠癌中(p=0.032)相对多见。印戒细胞癌在年轻(p=0.007),女性(p=0.001),CEA阴性(p=0.009),结肠(p=0.044)亚组中较多见。多因素分析认为仅CEA(p=0.002)与粘液腺癌发生相关。年轻(p=0.006),CEA阴性(p=0.007)与印戒细胞癌相关。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三者在手术无效率上有差异(p=0.003),进一步两两比较,印戒细胞癌和腺癌(p=0.001)、粘液腺癌(p=0.004)比较均有差异。 结论:病理类型可作为IV期可切除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可切除的IV期结直肠癌;年轻与CEA阴性与IV期可切除印戒细胞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病理类型为印戒细胞癌者,手术切除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金属支架对食管良恶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 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食管支架置入患者64例(其中晚期食管癌性狭窄患者57例,癌性食管气管瘘2例,自发性食管破裂3例,炎性食管气管瘘1例及食管化学性狭窄1例,平均年龄68岁);通过造影及内镜检查确定狭窄段长度、上缘距门齿距离或瘘口大小、形态、数目,以及瘘口上缘距门齿距离,根据病交情况选择支架类型,通过胃镜置入导丝,予扩张器常规扩张,置入支架后再进镜观察支架位置及复张情况.随访并统计分析患者置入支架后吞咽困难的改善情况(吞咽困难级别判断采用Takita吞咽困难分级法--0级:无吞咽困难;1级:进食固体食物吞咽困难;2级:对半固体食有吞咽困难;3级:对液体吞咽困难;4级:不能吞咽唾液)、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结果:64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位置准确,术中、术后近期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周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显著改善(P<0.05),良胜病变在食管支架置入术后2月均顺利取出,无相关并发症;电话随访,10例失访,有6例目前存活,分别为食管破裂(3例),气管瘦(1例),化学性狭窄(1例),食管癌(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15天(5天-11月);远期并发症有再狭窄5例(1-7月),严重胸痛5例;移位6例;致死性大出血2例(肿瘤放疗后)。 结论:内镜下置入食管金属支架操作简便,对良恶性食管疾病的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但应重视远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医院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采用超声内镜引导下行胆管穿刺引流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1.一般情况: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48-82岁,平均63.5岁;2.原发肿瘤:胰腺癌6例,胆管癌4例,胆囊癌3例,其他部位肿瘤胆管转移3例;6例患者因胃肠切除术后或十二指肠梗阻无法ERCP,10例患者因肿瘤侵犯浸润乳头部位经2-3次ERCP插管困难;10例患者因肿瘤肝转移无法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B);3.穿刺情况:16例患者中15例穿刺成功,操作成功率93.7%;经胃底左肝管穿刺引流术5例,置入胆道塑料支架1例,金属支架4例;经十二指肠降部胆总管穿刺引流11例,置入胆管金属支架5例,双猪尾塑料支架6例;8例先放置鼻胆管后改为支架置入;4.临床疗效:术后总胆红素均在1周内下降50%以上;5.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出血,1例胆管炎,发生率18.8%,无胆漏发生,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 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术操作成功率较高,能明显降低黄疽,具有很好的胆道引流作用,可作为ERCP不能成功的替代引流方法。
  • 摘要: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在于比较ESD和外科手术在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 方法:检索1966年1月~2014年12月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有关比较ESD和外科手术治疗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由两位独立的研究者进行检索与交叉核对,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项回顾性研究(7篇全文,1篇摘要),其中包括1343例ESD治疗组,958例外科手术治疗组。Meta分析显示在治愈性切除率(704/733,96% vs 871/993,87.7%,P=0.13)、复发率(3.4% vs 2.7%,P=0.98)和平均手术时间(78~131min vs 50~265min,P=0.44)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外科手术治疗在肿块完整切除率方面高于ESD(511/511,100% vs 402/461,87.2%,P<0.01),而ESD在并发症(78/1267,6.2% vs 84/809,10.4%,P<0.01)和住院时间(2.5~13.0dvs4.0~18d,P=0.001).方面更具优势。 结论:ESD与外科手术相比,在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而安全性更高。这一结果可能需要未来更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
  • 摘要:目的: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观察即刻体表穴位电刺激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人食管动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02.01-2015.1.15门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及胃镜结果,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首次测压结束后即刻行体表穴位电刺激,所选穴位内关、足三里,电刺激30分钟后再次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采用2014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评价以上病人食管功能,对比电刺激前后食管动力相关参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1.本次研究共入组难治性GERD 38例,根据2014芝加哥标准分析高分辨食管测压结果,18例患者食管动力正常,20例患者存在轻度食管动力障碍,这其中18例为无效食管动力,2例为间断蠕动。2.食管动力正常者即刻体表穴位电刺激前后食管动力相关参数未产生明显变化,仍在正常参数范围内。3.食管动力障碍患者即刻体表穴位电刺激前后LES静息压分别为16.20±6.09和19.04±5.91mmHg(1 mmHg=0.133 kPa),远段收缩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63.92±279.17和530.76±215。53mmHg·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2.86,P均<0.05),而治疗前后同步收缩压,LES以上7cm波幅,LES以上3cm治疗前后波幅,食管体部速度,收缩前沿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即刻体表穴位电刺激可提高难治性GERD食管动力障碍患者LES静息压及远端收缩积分,从而增加食管整体收缩力度,提高食管廓酸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并验证SNM-FP03神经电刺激仪刺激内关穴、足三里穴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建立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代替传统的药物和针灸治疗. 方法:以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实验组SNM-FP03神经电刺激仪刺激内关、足三里(1h,bid),对照组YM-W型胃动力治疗仪(家用型)刺激胃窦、胃体体表投影处(1h,bid),连续14天.针刺前1天及最后1天分别进行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并填写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 结果:SNM-FP03神经电刺激仪治疗2周后,总体有效率为83.3%,症状评分由7.10±2.92分降至1.80±1.85分,P<0.01;症状评分改善值(5.30±2.84分)与对照组(5.00±2.88分)无差异,P>0.05;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不同亚型疗效相当(P>0.05)。焦虑、抑郁状态影响其治疗效果(r=-0.906,r=-0.612)。病程、体重指数等也与治疗效果低度相关(r=-0.118,r=0.134)。1月后随访,症状有不同程度复发,转药物治疗。 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内关穴、足三里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且方便无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探究褪黑素(MLT)联合顺铂(CDDP)对人胃癌AGS细胞的疗效及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AGS细胞株分为4组,即AGS对照组、AGSMLT组(2mmol/L)、AGSCDDP组(4μg/ml)和AGSMLT+CDDP组(2mmol/LMLT和4μg/mlCDDP).采用CCK8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Annexin-VFITC/PI凋亡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早晚期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无论褪黑素联合用药组还是单用顺铂组,细胞形态都趋向变圆,分布扩散,细胞间隙较大,细胞碎片多。通过CCK-8检测显示CDDP从2ug/ml开始对AGS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4ug/ml浓度作用逐渐加强,6ug/ml浓度对细胞增殖抑制效果最明显,其细胞生存率分别是67%、5g%和44%,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LT联合CDDP组干预细胞抑制作用更加明显(4ug/ml CDDP+2mmol/L MLT组生存率为47%;4ug/ml CDDP+3mmol/L MLT组生存率为22%),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用4ug/ml CDDP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使用1mmol/L MLT对正常胃黏膜细胞GES-I无影响,而2和3mmol/LMLT对GES-I细胞仅存在低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提示,药物作用于胃癌AGS细胞24后,与对照组相比,CDDP(4ug/ml)组和MLT(2mmol/L)组细胞总凋亡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7.9%(35.3%+12.6%)和16.42%(9.7%+6.72%)。而联合组在早期凋亡率(40.1%)相中晚期凋亡率(21.7%)都高于其他组;蛋白水平研究表明,相比单药组和正常组,联合用药组的Bcl-2、原形态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Bax及活化态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增高。 结论:与单用顺铂相比,褪黑素联合顺铂能明显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并加强促凋亡能力,这可能与联合药影响相关凋亡蛋白表达有关。本研究为褪黑素用于临床抗癌辅助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目的:同源盒基因(Hox)编码的转录因子在正常组织的癌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之前cDNA微阵列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癌旁组织,HoxC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而其在胃癌中的作用以及上游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7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HoxC6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将靶向HoxC6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感染人胃癌细胞后,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同时将靶向HOTAIR基因的小干扰RNA感染人胃癌细胞后,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胃癌细胞中HoxC6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HoxC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是高于相邻癌旁组织(P<0.01)。此外,HoxC6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在高分化的胃癌组织中HoxC6表达降低。干扰HoxC6表达后,胃癌细胞BGC-823和SGC-7901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表明HoxC6可能与长链非编码HOTAIR存在交互作用。长链非编码HOTAI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干扰HOTAIR表达后,胃癌细胞BGC-823和SGC-7901中HoxC6的蛋白表达下降。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表明HoxC6与长链非编码HOTAIR可能存在结合。 结论:HoxC6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量下降,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长链非编码HOTAIR可能通过HoxC6调控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摘要:目的:近年来,以既往经典三联疗法来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并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找到恰当的补救疗法对初治失败者有意义重大.本研究包括多西环素、呋喃唑酮和铋剂的四联根治方法和序贯治疗方法来对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不成功者进行补救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180例于2013.03-2014.11期间在衢州市人民医院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不成功者,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序贯疗法组(具体方案为:前面5天连续给雷贝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 bid,接下来的5天连续给雷贝拉唑20mg+左氧氟沙星200mg+奥硝唑500mg bid,总治疗时间长为10天)、四联疗法的10天疗程组和14天疗程组(具体方案为:雷贝拉唑20mg+多西环素100mg+呋喃唑酮100mg+胶体果胶铋200mg bid,分别为10天或14天).按照以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4周后再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以了解H.pylori根除效果,并比较其不适症状好转情况,不良反应及依从性. 结果:分别进行ITT分析、PP分析,四联疗法的14天疗程组的H.pylori根除率明显高于序贯疗法组(86.7%vs.65.0%和89.7%vs.75.0%)(P值分别为0.0056、0.0424),而四联疗法10天疗程组根除率与序贯疗法组无明显差异(71.7%vs.65.0%和72.9%vs.75.0%)(P>0.05);四联疗法14天疗程组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序贯疗法及四联治疗方法10天疗程组(89.7%vs.71.2%和89.7%vs.76.3%)(P值分别为0.0244、0.0336);三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差别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H.pylori根除不成功的患者,包括雷贝拉唑、多西环素、呋喃唑酮及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和序贯疗法方案都是一种有效的补救疗法,但与序贯疗法相比,疗程为14天的四联治疗方案对H.pylori的根除效果更好.
  •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软肝汤联合拉米夫定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两组均口服拉米夫定片100mg,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甲软肝汤治疗,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2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Ⅳ型胶原测定(Ⅳ-C),血清Ⅲ型胶原测定(PC-Ⅲ),血清层粘连蛋白测定(LN),血清透明质酸酶测定(HA)],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肝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指标(除对照组血清白蛋白)、肝纤维化指标等各项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治疗后改善(除对照组),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二甲软肝汤联合拉米夫定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疗效确切,可减轻肝脏损害.
  • 摘要:目的:比较胃苏颗粒联用奥美拉唑治疗成人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内镜下溃疡愈合率以及组织学溃疡愈合质量、生命质量改善程度.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92例经胃镜证实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人活动期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第1-2周,两组均予幽门螺杆菌根除四联疗法,试验组同时给予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泡服.第3-8周,试验组给予胃苏颗粒(剂量服法同前)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 结果:治疗第2周末,试验组改善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烧心的发生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改善腹痛、腹胀程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两组内镜下溃疡愈合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试验组腺体密度和腺管形态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生命质量改善程度比较,在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变化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生理功能变化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活动期胃溃疡,在质子泵抑制剂有效抑酸基础上,联合应用中成药胃苏颗粒,能更快缓解多种临床症状,能显著促进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的恢复,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同时改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
  •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高脂血症性(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HLAP组患者与同期20例ABP组患者在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胰腺炎评分、重症胰腺炎发病率及影像学表现等的差异. 结果:HLAP组脂肪肝患病率、胰腺炎复发率明显高于ABP组(P<0.01),而在年龄上较ABP组小(x2=-3.783,P=0.001);HLAP组血清TC、TG、FBG均显著高于ABP组(P<0.05),而血AMY及ALT、AST、ALP、TBIL、DBIL、血钙浓度、白细胞数均低于ABP组(P<0.05);HLAP组改良CT评分≥4分及Ranson≥3分者以及SAP比例高于ABP组;两组在肾周间隙改变、胰腺受累部位上存在差异. 结论:HLAP患者在基础疾病,生化指标改变及影像学表现上和ABP组存在差异,且存在容易复发,重症胰腺炎发病率高等特点.教育患者控制饮食,进行降脂治疗,减少胰腺炎复发.
  •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于对酒精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硬化所呈现的营养状况是否不同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从而为下一步的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可参考信息. 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院既往住院病例173例,酒精性肝硬化103例,乙肝肝硬化70例,根据人体测量指数和实验室检查对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营养风险筛查2002表(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均值的比较用t检验和或方差分析和或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 结果:以BMI为标准,child-pugh分级越高,营养不良发生率越高(A级33.33%,B级44.83%,C级57.38%).child-pugh分级不同,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白细胞、总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MCV、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肌酐、血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级中有营养风险占55.56%,B级中占98.28%,C级中占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MI为标准,酒精性肝硬化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57.28%,乙肝肝硬化40.00%);根据不同的病因,白蛋白、血钙、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M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硬化A级中有营养风险占70.97%,乙肝肝硬化A级中有营养风险占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 结论:在此项研究中,肝硬化级别越高,营养不良呈现的比例越高.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乙肝肝硬化患者较早呈现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的缺乏.
  • 摘要:文献报告食管黑色素瘤占全食管恶性肿瘤的0.1%-0.29%,好发于食管中下段,肿瘤常呈灰色或黑色息肉状肿物突入管腔,增大时可致吞咽困难,临床上多误诊为食管贲门癌。胃镜下见到黑色素肿物易做出黑色素瘤的诊断,但部分黑色素瘤黑色素沉积不明显,与癌鉴别困难,胃镜常易误诊。由于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很高,容易发生淋巴道转移和血行播散,因此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比食管癌差,半数以上的手术病例在1年内因发生远处转移而死亡。如果诊断明确,吞咽困难无肿瘤广泛转移或远处转移,就应该选择外科手术治或吞咽疼痛症状较重,病人的全身健康状况较好,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全身机能状况差、手术风险高、有明确的转移灶和拒绝手术治疗的病人。有些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经过单纯放疗后,可得到姑息性治疗的效果,但单纯放疗的总体效果都不理想。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内镜(EUS)对特发性急性急性胰腺炎(IAP)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分析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9例诊断为IAP的患者采用超声内镜检查,同时与腹部CT、MRCP检查结果比较. 结果:IAP病因诊断阻生率依二次为:EUS88.89%(8/9),CT22.22%(2/9),MRCP33.33%3/9).胆管微小结石、胰腺癌、十二指肠乳头病变三者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对胆囊淤泥、慢性胰腺炎等检出病因构成比要明显高于CT和MRCP,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US对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率明显高于CT、MRCP,可作为IAP病因诊断中的首选筛查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模型胃排空障碍情况下胃壁乙酰胆碱能神经传导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中药复方健胃合剂的作用. 方法:采用适度夹尾刺激法复制FD大鼠模型,分别予健胃合剂、多潘立酮对照性治疗,比较各组VAchT、胆碱酯酶、CHRM1及mAChR3的差异. 结果:FD模型组大鼠VAchT蛋白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各组大鼠胆碱酯酶浓度无明显差异;中药组CHRM1与模型组比较相对升高,P<0.05;中药组大鼠mAChR3浓度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FD大鼠胃肠动力障碍与乙酰胆碱能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有一定关系,健胃合剂的促胃排空作用可能通过恢复大鼠胃壁VAchT含量、调节CHRM1、mAChR3水平来完成.
  • 摘要:目的:探讨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LN和ZO-1表达的影响. 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肝汤组,每组各30只.制备四氯化碳酒精复合肝硬化大鼠模型,正肝汤组大鼠予正肝汤(1.5g/100g/d)灌胃干预.对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小肠组织的超微结构,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OCLN和ZO-1的蛋白表达.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假小叶形成,电镜见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稀疏,减少、变短,排列不规则,部分断裂扭曲,脱落明显.正肝汤组大鼠的肠粘膜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正常组大鼠小肠组织中OCLN和ZO-1的表达量分别是模型组2.94和3.91倍,均p<0.01,差异显著.正肝汤组的小肠组织中OCLN和ZO-1的表达量分别是模型组1.74和1.91倍,与模型组相比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正肝汤能显著减轻肝硬化大鼠的肠粘膜损伤,并上调小肠组织中OCLN和ZO-1的蛋白表达.
  •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半胱氨酸(Cysteine,CYS)加剧棕榈酸(Palmitate,PAL)诱导肝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以人肝细胞株HepG2和Hep3B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LDH、MTT技术以及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通过酶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应用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利用Western bolt技术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量,例如C/EBP同源转录因子(C/EBP homologous transcription factor,CHOP),GRP-78以及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 结果:①PAL可以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②PAL提高HepG2细胞内的GSH水平,但不影响MDA和ROS水平.③CYS显著加剧PAL诱导肝细胞死亡的作用.④CYS/PAL协同作用不影响细胞内MDA和ROS水平.⑤CYS/PAL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例如GRP-78、CHOP和p-JNK的表达.⑥抑制JNK通路可抑制PAL诱导的细胞死亡. 结论:长期摄入高脂食物使肝细胞内CYS浓度升高,并通过激活JNK通路导致内质网应激加强,从而加剧PAL诱导细胞死亡,这对深入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此外,合理控制膳食中氨基酸的补充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 摘要: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是一种将显微成像技术整合于内镜检查的新型内镜诊断方法,可以观察特定组织表面形态学结构,在进行的内镜检查同时作出体内组织学诊断,使内镜具有了"光学活检"的功能,提高了内镜诊断准确性和效率.本文对pCLE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成像技术,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不仅在最初的消化系统腔体结构,目前也有报道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中亦有重要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介入治疗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小肠粘膜COX-2(环氧化酶-2)蛋白表达的影响作用及其关系. 方法:观察2012年09至2013年09期间确诊ABP的住院患者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2.0±15.0岁.根据有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Ranson评分小于或大于等于3分、CT分级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两组.通过提取两组患者ERCP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液及小肠粘膜组织,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及十二指肠粘膜COX-2蛋白表达. 结果:30例ABP患者,经ERCP内镜治疗后,术后1周较术前生化指标明显改善(GPT:76.50±62.0U/L vs.204.64±151.57U/L,P<0.01;GOT:40.14±26.78U/L vs.140.43±104.79U/L,P<0.01;GGT:156.50±116.62U/L vs.295.64±198.27U/L,P<0.01;TBIL:98.27±92.40umol/L vs.160.70±100.4umol/L,P<0.01;B-AMS:20.41±11.32umol/L vs.302.30±102.30umol/L,P<0.01);两组30例ABP患者,血清IL-6表达SAP组明显高于MAP组(45.41±33.63vs.25.27±17.22,P<0.01),经ERCP内镜治疗术后1周较术前患者血清IL-6表达明显降低(SAP组:33.12±7.34vs.60.78±13.26,P<0.05;MAP组:13.22±5.17vs.31.78±12.75,P<0.05);两组30例ABP患者,术前十二指肠粘膜COX-2蛋白表达SAP组明显高于MAP组(100%vs.18.18%,P<0.05),经ERCP内镜治疗术后1周较术前CO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结论:ABP患者经ERCP介入治疗后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明显改善.ABP患者重症者较轻症者血清IL-6及小肠粘膜COX-2蛋白表达高,经ERCP介入治疗术后血清IL-6及小肠粘膜COX-2蛋白表达降低.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的25(OH)D水平,探讨维生素D与CD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D患者的25(OH)D水平,分别比较CD组与对照组;CD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临床表现、有无肠段手术、不同疾病活动程度等的25(OH)D水平;及CD患者疾病治疗前后25(OH)D水平的变化. 结果:48例CD患者25(OH)D水平均低于70nmol/L,全部为维生素D缺乏;其表达水平为17.93±9.80nmol/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3.17±14.18nmol/L,P<0.001;CD组间比较,显示患者CDAI越高,25(OH)D水平越低;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组患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腹泻组;BMI低的患者25(OH)D水平也相对较低.经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后患者25(OH)D水平有明显升高. 结论:维生素D水平与CD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有关,可作为评价病情的一个参考指标,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益于CD患者病情的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Latexin(Lxn)基因转染对CD133+Miapaca-2胰腺癌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通过磁珠分选的方法从miapaca-2胰腺癌细胞株中分选出CD133+胰腺癌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及动物移植瘤成瘤能力.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含Lxn基因质粒转染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RT-PCR及Westen-blot法检测转染后Lxn表达量.CCK8检测Lxn基因转染后对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成功分离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高成瘤能力.RT-PCR及Westen-blot结果显示转染后Lxn在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且有明显的转染剂量依赖性;CCK8结果显示Lxn基因转染后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有明显Lxn转染浓度依赖性(P<0.05). 结论:CD133+miapaca-2胰腺癌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部分特性,Lxn基因转染对CD133+Miapaca-2胰腺癌干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推进式放射状切开术(endoscopic push-radial dissection,EPRD)治疗良性食管狭窄(benign esophageal stricture,BES)的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研究自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确诊为BES并接受EPRD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接受EPRD技术,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2min,切开狭窄段长度1.0~8.0cm,平均3.2cm,无1例出现与内镜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无1例转外科手术.术后随访1~5个月,平均2.8个月,23例患者吞咽困难明显缓解,内镜通过顺畅;1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吞咽困难复发,予再次EPRD并支架置入术,术后症状缓解. 结论:作为一种新的内镜微创治疗方法,EPRD治疗BES疗效肯定,使患者免受反复内镜下探条、球囊扩张治疗之痛苦,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正常结构破坏及手术并发症,疗效迅速,但其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仍有待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柴芍承气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继发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30只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各10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半胱胺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1,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TUNEL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有大鼠肝脏病理损伤,中药组大鼠组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均P<0.05);(2)肠I/R时肝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应用中药后,肝组织CysLTR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减低(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4)肝组织中CysLTR1蛋白表达分别与细胞凋亡、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正相关(r=0.8463、0.8783、0.7708,均P<0.05). 结论:柴芍承气汤能减轻肠I/R继发肝脏损伤的病理损害和降低肝细胞凋亡,并能抑制肝脏组织中CysLTR1的表达,柴芍承气汤可能通过抑制肝脏组织中CysLTR1的表达和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肠I/R继发肝损伤.
  •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5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腹痛患者103例.以评估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胶囊内镜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为66.99%,其中发现小肠糜烂为多见(41.75%),其次为小肠克罗恩病(8.73%)与国内研究情况相符。总之,胶囊内镜操作简单,可视,无创,安全,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感染,患者耐受性好,对小肠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控制镜头,依赖于患者胃肠动力,不能活检,不能行内镜下治疗。故作为不明因腹痛的诊断手段,除了胶囊内镜检查,如能结合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气囊小肠镜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率并且可以开展治疗工作。
  • 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的诊治特点.方法:选取医院自2011年2014年收治的30例NSAIDs相关性溃疡病例,总结其临床及内镜下特点,指导临床诊治.结果与结论:NSAIDs是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个常见病因,老年人多发,常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内镜表现为广泛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程度与服药种类、时间及剂量呈正相关.对需要服药者应合理规范用药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TM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1.运用基因表达芯片技术,同时检测6对胃癌及配对癌旁非肿瘤组织样本中lncRNA和mRNA的表达谱,筛选胃癌中差异表达的lncRNA.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50对胃癌及配对癌旁非肿瘤组织样本中验证lncRNA-MTM的表达情况,并分析lncRNA-MTM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7个人胃癌细胞系(AGS、BGC823、HGC27、MGC803、SGC7901、MKN28和MKN45)和一个人胃粘膜细胞系(GES-1)中检测lncRNA-MTM的表达.通过干预(过表达及小干扰RNA干扰)胃癌细胞中lncRNA-MTM的表达,并结合体外细胞功能学试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试验、流式细胞周期和凋亡检测、CCK-8细胞增殖试验、平板细胞克隆形成试验)研究lncRNA-MTM在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细胞迁移及侵袭等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4.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lncRNA-MTM可能相互作用的靶蛋白,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 结果:1.芯片结果显示,与配对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上调的lncRNA有501个,下调的lncRNA有191个,lncRNA-MTM是其中表达下调的一个长链非编码RNAo2.在50对组织中验证发现,与配对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lncRNA-MTM的表达显著下调(p<0.001),平均下调倍数为2.69倍。1ncRN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p<0.05)、肿瘤侵润深度(p<0.05)及淋巴结转移情况(p<0.05)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3.与GES-1相比,lncRNA-MTM在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中表达上调,而在AGS,HGC27,MGC803,MKN28和MKN45中表达下调。在相对低表达的胃癌细胞HGC27,MGC803中,过表达lncRNA-MTM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的凋亡(p<0.05)。而在相对高表达的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中敲低lncRNA-MTM的表达,则表现出相反的生物学行为改变。4.根据芯片结果,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ncRNA-MTM与148个mRNA存在正相关,与114个mRNA存在负相关。通过q-PCR验证发现,lncRNA-MTM可能与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蛋白(MTs)和金属基质蛋白酶家族蛋白(MMPs)存在相互作用,并通过MTs和MMPs发挥生物学作用。 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MTM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可能通过与MTs和MMPs等蛋白相互作用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重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反流性食管炎重叠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患者口服疏肝行气汤8周,计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症候评分及总评分,治疗后内镜有效率评估.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反酸、胸痛、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烧心症状评分无显著下降(P>0.05),内镜评估总有效率45.6%.结论:自拟疏肝行气汤对反流性食管炎重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症状缓解有较好疗效,但修复食道黏膜损伤作用有待商榷.
  • 摘要:目的:观察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符合纳入标准门诊患者随机进入埃索美拉唑组,黛力新组及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组,每组分别20例.治疗方法:埃索美拉唑20mg bid,黛力新10.5mg bid,治疗时间8W. 结果:①三组治疗前后癔球症症状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在1周、4周和8周下降积分均较其他两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埃索美拉唑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5%,黛力新组总有效率为73.7%,黛力新加耐信组总有效率为100%,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测定表(HAD)三组治疗前后评定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④三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积分均明显增高(p<0.05),组间比较,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组较其他两组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咽异感症症状改善快,疗效高,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在咽异感症患者治疗中可作为首选.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分析浙江省八个地区30家医院88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现状,比较不同Hp根除方案在慢性胃炎患者中抗Hp疗效的差异,以期对浙江省乃至全国慢性胃炎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1.纳入浙江省2011年10月-2013年12月882例慢性胃炎患者,对于Hp阳性患者给予标准三联、标准四联、个体化方案进行根除Hp治疗.2.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治疗方案选择及Hp根治方案疗效评估等信息.3.通过分析不同Hp根除方案的根除率、临床症状好转率、胃镜病理改变情况等评估不同Hp根除方案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疗效. 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慢性胃炎患者共882例,其中失访22例,剩余860例患者中Hp阳性占48.3%(415例),Hp阴性占51.7%(445例)。2.在Hp阳性的患者中,比较不同Hp根除方案的Hp根除率。标准三联、标准四联、个体化方案的根除率分别为78.3%,95.1%,78.7%,其中标准四联方案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3.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Hp的根除率差异,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根除率分别为77.0%和80.5%(p>0.05)。4.评估三种Hp根除方案患者胃镜病理改变(活动性、炎症、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的好转率,标准三联方案分别为15.1%,0%,4.1%,6.1%,5.4%,标准四联方案分别为28.6%,4.0%,10%,8.7%,6%,个体化方案为15.5%,1.0%,7.3%,6.2%,6.2%,提示标准四联方案在根除Hp同时,可能对胃炎活动性、炎症程度的改善有所帮助。5.评估三种Hp根除方案患者临床症状(上腹痛、烧心反酸、暖气恶心、早饱腹胀)的好转率,标准三联方案分别为40.0%.11.5%.33.3%,18.8%,标准四联方案分别为41.7%,75.0%,50.0%,33.3%,个体化方案为50.0%,30.0%,38.5%,23.3%,提示标准四联方案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可能优于其他方案。6.Hp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采用抑酸联合粘膜保护治疗方案的占42.69%,采用抑酸联合粘膜保护和调动力剂治疗方案的占34.62%。抗焦虑抑郁治疗为8.5%(38/445),且在胃镜病理诊断为萎缩和非萎缩胃炎的患者中,抗焦虑抑郁药物使用率无差异,均为4.33%。 结论:浙江省慢性胃炎的治疗尚缺乏实用的诊治共识,目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多以抑酸联合粘膜保护治疗方案为主。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标准四联方案有较高根除率,且对其临床症状和病理的改善有一定帮助。
  •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EUS-FNA)对常规影像学及内镜诊断不能明确起源与性质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常规影像学CT、MRI、B超及内镜提示腹腔、纵膈、盆腔等部位占位病变,起源与性质不能明确者行EUS-FNA,其中纵膈1例,纵膈腹腔1例,后腹膜2例,胃壁1例,腹腔3例,盆腔1例.穿刺标本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9例穿刺操作均成功,获取组织标本行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穿刺次数1-4次,平均2.4次.病理结果9例中8例明确诊断,其中诊断纵膈炎性肿块1例,后纵膈腹腔腺癌1例,胰腺恶性肿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贲门癌术后转移灶1例,巨大间质瘤1例,胃部壁外生长腺癌2例,1例盆腔占位不能明确性质起源,诊断准确率89%.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EUS-FNA对常规影像学及内镜诊断不能明确起源与性质占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主诉和胃镜诊断特点和疾病谱的分布情况,总结老年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常见疾病的预测因素. 方法:老年患者胃镜检查前接受结构式问诊,高年资内镜医生对其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并记录,统计不同年龄层胃镜诊断的差异以及相关的不同影响因素. 结果:胃镜诊断慢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均无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等情况)占237例(28.0%),平均年龄72.9±6.2岁,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65例(19.5%),慢性萎缩性胃炎72例(8.5%),相关疾病(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的疾病)432例(51.0%),消化性溃疡116例(13.7%),上消化道恶性肿瘤62例(7.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老年患者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较高,特别是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与年龄相关。男性和消化道报警症状是老年患者胃镜检查发现重要疾病的主要预测因子。
  • 摘要:文中介绍了1例腹痛病理的诊疗过程。与病理科医生沟通后,发现患者的坏死灶内可见少量网状纤维;据皮肤科会诊意见予以抗梅毒治疗。治疗后6月患者腹痛缓解;复查肝脏CT,右肝肿块有缩小。最后诊断:肝肉芽肿(梅毒性考虑),工H期梅毒(潜伏型)。梅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人类独有,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传染源,感染梅毒的人的皮损及其分泌物、血液中含有梅毒螺旋体,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晚期梅毒也称三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树胶肿/梅毒瘤),与结核性肉芽肿有时难以区分,但其坏死不彻底,在凝固性坏死灶内可见网状纤维支架,后期树胶肿可被部分吸收、纤维化,但很少发生钙化,10-20年可侵犯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可引起脑膜炎,脊髓痊和麻痹性痴呆等;而晚期梅毒仅累及肝脏者少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