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914638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2009上海市消化内镜学术年会、四川省医学会第十四次消化系统疾病暨消化内镜学术会议等;内镜黏膜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76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平红、姚礼庆、李晓波等。

内镜黏膜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14638 占比:99.97%

总计:914892篇

内镜黏膜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内镜黏膜切除术

-研究学者

  • 周平红
  • 姚礼庆
  • 李晓波
  • 刘春
  • 张晓博
  • 戈之铮
  • 李红玉
  • 杨宏伟
  • 杨宪武
  • 赵树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亚玲; 张虹; 彭淑莉
    • 摘要: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1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2例。研究组给予EMR治疗,对照组给予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及未出血组,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25例,未发生出血77例。切除方式、息肉直径、息肉位置、病理类型、息肉数目、息肉形态是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促进患者恢复,但临床需重视上述危险因素,并早期采取预防治疗措施。
    • 陈园园; 闫明明; 张素梅
    •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EGC)及其癌前病变患者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行EMR的EGC及其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出血组9例和未出血组15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出血的因素。结果:166例患者中有9例发生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42%;出血组患者主要病变部位、病变直径、病变数目、浸润深度和主刀医生年资与未出血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主要病变部位位于贲门-胃底部[OR=8.240,95%CI(2.871,23.653)]、病变数目≥2个[OR=1.692,95%CI(2.252,13.093)]、病变直径≥2 cm[OR=6.713,95%CI(2.667,16.897)]、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OR=4.067,95%CI(1.671,9.903)]及主刀医生年资<5年[OR=3.908,95%CI(2.031,9.521)]均为导致EM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主要病变部位位于贲门-胃底部、病变数目≥2个、病变直径≥2 cm、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和主刀医生年资<5年是导致EGC及其癌前病变患者EM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具备这类影响因素的患者,做好术前评估,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 朱泽雪; 杨锐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术后述情障碍与家庭关怀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信阳市人民医院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的83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TAS-20)评估患者的述情障碍水平,采用家庭关怀指数(APGAR)评估患者的家庭关怀程度。询问并记录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不同资料特征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术后TAS-20评分,记录患者APGAR平均得分情况,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术后述情障碍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结果经评估,83例早期食管癌内镜术后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时TAS-20得分为(58.67±2.54)分;不同资料特征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术后TAS-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评估,83例早期食管癌内镜术后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时APGAR得分为(5.45±0.37)分;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术后述情障碍(TAS-20评分)与家庭关怀度(APGAR评分)呈负相关(r<0,P<0.05);经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95.242-6.704X,其中回归模型F值为1143.766,R^(2)为0.934,调整后R^(2)为0.933;结果显示,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术后述情障碍与家庭关怀度有关(P<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术后患者述情障碍与家庭关怀度有关,良好的家庭关怀度有助于降低患者述情障碍程度。
    • 钟谊堂; 黄启聪; 黄海兵
    • 摘要: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SDS评分。方法方便选取大埔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256例大肠广泛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8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余128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SDS评分,手术时间及术后饮食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8.44%高于对照组88.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48,P0.05);治疗后,研究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50,P<0.05)。研究组、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后饮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00、34.013,P<0.05)。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治疗大肠广基息肉有效,有助于患者自身治疗的质量控制,对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推广至临床实践。
    • 何修玲; 刘燕
    • 摘要: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济南市钢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早期胃癌患者,选例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将手术过程中及结束时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在术后48 h观察期出现黑便、呕血、便血症状的患者分为术后出血组(10例),手术过程中及结束时未出现活动性出血,且在术后48 h观察期未出现黑便、呕血、便血症状的患者分为术后未出血组(190例)。对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并筛选其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出血组中患有心血管疾病、服用氯吡格雷、具有多发病变情况、主要病变大小≥2 cm、主要病变部位在胃底-贲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术后未出血组,术后出血组的年龄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有心血管疾病、服用氯吡格雷、具有多发病变情况、主要病变大小≥2 cm、主要病变部位在胃底-贲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均为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2.217,1.665、3.328、2.426、4.007、2.250、2.277,均P<0.05)。结论高龄、患有心血管疾病、服用氯吡格雷、具有多发病变情况、主要病变大小≥2 cm、主要病变部位在胃底-贲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均为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发生情况,并依据其制定急救预案,降低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 李大军; 杨静; 吴保健
    • 摘要: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光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将60例采取瑞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A组;将60例采取全身麻醉患者临床资料纳入B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0min(T2)、切皮后10min(T3)、手术结束(T4)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T1、T2时点MAP、HR呈下降趋势,于T3、T4时点呈上升趋势.与B组比较,A组MAP、HR变化幅度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方案比较,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切除术中实施瑞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方案,能有效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
    • 徐再玲; 刘俊伟; 季晓军; 张琳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环切内镜黏膜切除术相较于传统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肠道腺瘤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EMR-P治疗,对照组实施EMR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圈套器使用次数、残留灶处理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术后出血率、穿孔率以及切缘阳性率;两组根据肿瘤大小不同比较一次性切除率以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圈套器使用次数、残留灶处理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20mm,观察组一次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P相较于传统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总体上具有较好优势,可提高一次性切除率,减少残留病灶,肿瘤直径大于20mm,EMR-P一次性切除率高、复发率低,肿瘤直径小于20mm,EMR可提高其一次性切除率并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 刘涛; 华传曾; 胡文海; 王桂周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止血夹预防胃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于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胃息肉切除术的患者100例,根据是否行预防性止血夹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常规药物及止血夹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迟发性出血率、大便潜血转阴及出院时间、术后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浓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即时止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迟发性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体分析发现: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内比较:两组术后24 h及48 h较术后12 h收缩压升高、心率下降,术后48 h较术后24 h收缩压升高、心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4、48 h较术后12 h舒张压升高,术后48 h较术后24 h舒张压升高,而对照组术后48 h舒张压高于术后12、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5 d血红蛋白较术后1 d升高,术后5 d较术后3 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2、24、48 h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术后1、3、5 d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胃息肉切除术中采取预防性止血夹可有效止血,预防迟发性出血发生.
    • 潘维来; 黎永华
    • 摘要: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2周,对照组CD3+和CD3+CD8+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均有良好效果,但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并发症相对较少,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值得应用.
    • 毛兰芳; 刘倍吟; 郑敏; 井年娟; 张晶; 汪龙德; 刘俊宏; 吴晓燕; 吉文举; 苏海燕; 陈怀霞; 李雪嫣
    •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年龄段结肠息肉、结肠癌的发病情况,探讨结肠息肉的分布特点.观察冷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APC)、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按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以及病理结果等因素,对我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的327例患者中结肠息肉与结肠癌发病情况以及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27例经过病理诊断的患者中,结肠息肉检出率为58.7%,结肠癌检出率为11.9%.结肠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而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性别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的发病率无关;结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增生性息肉次之;结肠息肉以单发息肉为多,结肠在多部位有多发息肉类型.结论:男女患者40岁以上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的检出率升高,因此40岁以上有肠道症状者应进行结肠镜筛查.可根据息肉单发和多发的特点,结合息肉的大小、性质,选择一种或联合两种的内镜下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手术安全,以EMR息肉切除术最为常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