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浙江丽水
  • 出版时间: 2015-08-20

主办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呕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最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幽门痉挛、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等.也可以见于其它各系统及各科疾病如儿科、妇科、外科、五管科等.文中阐述临床上治疗呕吐的常用经方.从以上方剂可以看出对实证的治疗注重邪在三阳之位,太阳者用解表法,少阳者用和解之法,阳明者用清泻之法,同时注重不伤胃气,常配生姜、大枣、甘草等。对虚证治法注重胃气及整体阳气,常配以干姜、人参、甘草等。“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临床治疗呕吐可加用生姜、半夏之品。总之,经方在呕吐治疗中主要是辨证为主,抓住病因病机,“知犯何逆—对以不同疾病可以一方多用和一病多方。也可以方证辨证法以取效。在临床运用中结合现代医学,扩大经方的适用范围,如化疗引起的呕吐、药物或手术引起的呕吐等,也要“随证治之”,以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老百姓所谓的'胃病'涵盖医学诸多病种,其治疗可选的中成药非常多,临床用药也比较乱,笔者初步统计153种治胃病的中成药,以例举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可以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传统中成药和现代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制剂、中西药混合制剂,按功效分等;指出了使用时要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对症相结合、掌握方法等三个原则;列举分析了临床按病因使用、按西医病理用药、按中医病机和药物功效使用的三个方法,并要注意用药时机和疗程;分析指出了当今临床使用时不辨证、不注意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等不良现象.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对小鼠的镇静作用. 方法:分别将清、法、姜半夏配置成低、中、高剂量组,浓度0.45,0.9,1.8(g/ml).生半夏配置低、中、高剂量组,浓度0.2,0.4,0.8(g/ml).以地西泮为阳性对照组(0.1mg/ml),以注射用水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容积0.2ml/10g.用自发活动仪,分别测定第3、7、14天小鼠昼、夜12h和24h自主活动总次数及第7天完成给药3h小鼠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每组小鼠8只. 结果:给药结束后3h,地西泮组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各半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清半夏、生半夏、姜半夏高剂量组与各组相应的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法半夏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给药后,生半夏高剂量组白昼及夜间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姜半夏高剂量组在第3天白昼及第7天白昼、夜间自主活动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周后,高、中剂量生半夏组及高剂量姜半夏组对小鼠24h的镇静作用与地西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1周后,高剂量生半夏组白昼自主活动次数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各半夏炮制品镇静作用与剂量相关.生半夏镇静效果最佳.
  • 摘要: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 摘要:《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其记载了不少有关脾胃病的用药,本文参照李东垣的《脾胃论》思想并结合现代临床上脾胃病的治法,对《神农本草经》中的脾胃用药进行归纳分析,将其分为升脾气、温脾阳、养胃阴、清胃火、降胃气和逐积聚六类,这在临床上为医生诊治脾胃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积滞病中医证型分类及分布情况,为小儿积滞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300例积滞患儿四诊信息,经统计学和辨证分型归纳,总结小儿积滞病中医证型分类、分布情况.结果:单纯的积滞型88例(29.3%)、积滞化热型99例(33.0%)、积滞伤脾型108例(36.0%);结论:小儿积滞病中医证型细化分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文中介绍了HP的促进胃癌发生作用及食盐增强HP对胃癌发生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早期除菌预防癌症发生最有效。进一步对HP单独感染后肿瘤样病灶除菌后消退机制进行探讨。此外还对胃肠混合型肠上皮化生、胃型胃癌和肠型胃癌进行介绍。通过嵌合体小鼠实验结果证实H.Pylori是胃癌的促发因素。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本病属中医“痞满”、“胃院痛”等范畴.临床中又分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等症型。临床常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理中丸、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良附丸、安中散等方剂进行治疗。
  • 摘要: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国DILI住院诊治数有升高趋势,也是我国消化病领城中值得深入认识和研究的重大临床问题。25%的肝损是DILI,目后果很严重.急性重症DILI死亡数和恶化出院数比例大,缺乏有效治疗措施.老年人或有基础肝病:病毒肝,酒精肝,脂肪肝等更容易发生DILI。治疗DILI指南推荐:停药,加强支持疗法,解毒,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中药制剂和抗结核药物是导致我国急性DILI及其致死的主要种类,重视中药肝毒性的临床观察及分析总结和研究,特别是中药肝毒性及其毒性剂量的研究,同时要加强中药规范使用和宜传。有必要借鉴美国DILIN计划,开展全国多中心调研建立我国药物性肝病协作研究网络,探索研究药物性肝病免疫学和基因型筛选技术。
  • 摘要:当今在明确CHB患者的肝脏的炎症是由病毒复制启动的,病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是国际医学界治疗CHB的最高共识,是关键性的治疗措施,而中药在抗HBV方面并非优势,作用有限的理念后,如何理性的对待中药及单纯的抗炎保肝治疗问题,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医药治疗CHB的疗效,如何合理、正确、适时的应用好中医药来治疗CHB,如何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CHB各自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完善CHB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优化临床路径:辨证合理应用抗炎、保肝、降酶、退黄中药制剂。此外还发挥中西医优势,构建CHB中西医结合的双重诊疗体系。
  • 摘要: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畲民利用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防治脾胃病,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和单方、验方。疳积理论,是指导畲医临床防病治疗的主要理论之一。畲医认为脾胃病病机是因风、寒、疹等邪气侵犯机体或过食肥甘、厚腻食品或因久病不愈耗伤胃气,而使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机塞滞、风、寒、痞等邪气积滞而成。而畲医药治疗脾胃病以理气和胃为主,重视辩证,要分清虚实,辨别寒热,常用的畲药有柳叶蜡梅(食凉茶)、红白鸟不宿、山苍子根、五爪金龙、天胡要、老鼠屎、山油皂、石吊兰、山胡椒、瑚琳球、山植、穗木、野艾篙等主要验方。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癌基因、抑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探讨中医证型与癌基因、抑癌基因之间的关系,寻求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为中医药早期干预逆转DNA甲基化防止病情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①设计中医证型问卷调查表.②选取180例CA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③C-14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测;④病理学诊断,并进行病理分级积分;⑤检测72例患者胃黏膜中的c-myc、P16、hMLH1DNA甲基化表达.⑥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胃黏膜癌基因、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CAG不同中医证型及甲基化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及甲基化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c-myc及P16基因甲基化率在CAG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hMLH1DNA基因甲基化率在CAG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各证型DNA甲基化与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各证型间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各证型DNA甲基化与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各证型间胃镜病理学分级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myc、p16基因甲基化率与CAG中医各证型有一定相关性.CAG不同中医证型hMLH1DNA基因甲基化率不存在差异.CAG不同中医证型Hp表达存在差异,且实证阳性感染率较虚证更高,中医各证型DNA甲基化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CAG不同中医证型及DNA甲基化与胃黏膜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 摘要:目的:比较健胃愈疡片和雷贝拉唑胶囊修复内镜治疗术后'医源性溃疡'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内镜下应用氩等离子凝固疗法(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医源性溃疡',口服健胃愈疡片、雷贝拉唑胶囊进行临床对照治疗,观察两组药物对'医源性溃疡'修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胃窦黏膜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健胃愈疡片组患者53例,在末次治疗术后1月复查'医源性溃疡'呈红色溃疡疤痕(S1期)48例(90.6%),术后第3月呈白色溃疡疤痕(S2期)52例(98.1%),术后第6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 sonography,EUS)显示为Sc期50例(94.3%).雷贝拉唑组患者50例,在末次治疗术后1月复查'医源性溃疡'呈红色溃疡疤痕(S1期)47例(94.0%),术后第3月呈白色溃疡疤痕(S2期)45例(90.0%),术后第6月EUS显示表现为Sc期40例(80.0%).溃疡愈合质量达Sc期患者健胃愈疡片组优于雷贝拉唑胶囊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胃愈疡片、雷贝拉唑胶囊治疗'医源性溃疡'短期效果相当,远期效果(溃疡愈合质量达Sc期)健胃愈疡片组优于雷贝拉唑胶囊组,笔者认为健胃愈疡片是一种治疗'医源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经ESD治疗的154例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病理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 结果:病变位置包括10个病变位于胃底贲门部,13个位于胃角,25个位于胃体,106个位于胃窦.内镜分型包括11个Ⅰ型,27个Ⅱa型,20个Ⅱb型,26个Ⅱc型,70个Ⅱa+Ⅱc型;病灶范围在0.7~5.5cm之间,平均(3.2±0.6)cm;ESD手术时间为20~155min,平均(69.0±20.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7.4%,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5.5%,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5.5%;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术中微小穿孔3例,术后狭窄2例;154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6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随访142例,随访率为92.2%,随访时间6~36个月,总复发率为3.5%. 结论: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推广.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omic Astrophic Gastriti,CAG)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萎缩,或伴见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CAG列为胃癌前病变(PIGC).积极治疗CAG对预防癌变、降低胃癌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丰富的经验及良好的疗效.然而中医药治疗CAG的尚存在一些问题:对CAG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各医家看法不一,导致辨证分型缺乏统一标准;关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多,实验研究少;多数实验为小样本统计,缺乏大样本、双盲研究。因此,今后对于CAG的中医药研究应统一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多进行药物的实验研究,明确药理作用机制,组织大样本、多中心的系统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为CAG的治疗提供更多经济、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及药物。
  • 摘要:林上助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于'胃脘痛'、'痞症'等范畴,乃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提出'分型辨治,治标求本',分脾胃虚弱、肝气犯胃、寒热错杂、湿热中阻、胃阴不足、瘀血内阻等六型,补益脾胃,益气培土,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可一味佐以健脾益气之药.临证注重黏膜微观辨证,充血、水肿、浸润、出血、糜烂等活动性炎性病变属热证,常用川连、牡丹皮、蒲公英、栀子等清热凉血之品;胃黏膜苍白属虚寒证,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之品;黏膜色泽灰黯,黏膜下血管显露者或颗粒样或结节状隆起属多属血瘀,加三七、莪术、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黏膜充血或出血加白及、三七粉等止血之品;胃黏膜分泌粘液量少,多为阴液亏损,加玉竹、沙参、麦门冬、乌梅、白芍药、石斛等养阴生津之品;肠上皮化生,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薏苡仁、藤梨根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不典型增生,加三棱、莪术、丹参、炮穿山甲、铁树叶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避免滋腻石虫,顾护正气,少用甚至不用滋腻类、矿石类、虫类药物;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注重调理,指导养生,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消痞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片0.359g,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消痞愈萎汤,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Hp感染者加PPI、铋剂联合抗生素组成三联或四联疗法,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病理学的改变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2%、72.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脘胀满、胃脘疼痛、饮食减少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除胃脘疼痛、嗳气泛酸、胃中嘈杂症状积分下降外(P<0.05),胃脘胀满及饮食减少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胃脘胀满和饮食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Hp转阴率为4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7%(P<0.05). 结论: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CAG伴胃癌的病变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研究乐胃饮加味方对NF-κB和STAT3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以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构建NF-κB(RelA/p65)-PECFP和STAT3-PEYFP载体,转染至SGC-7901人胃癌细胞,LPS刺激后,应用乐胃饮加味方干预.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干预后NF-κB和STAT3蛋白在细胞中的交互作用.结果:经LPS刺激后,NF-κB和STAT3的相互作用增强,用乐胃饮加味方干预后,NF-κB和STAT3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结论:乐胃饮加味方可能通过阻断NF-κB和STAT3蛋白间的交互作用,达到治疗胃癌前病变,预防胃癌生成的目的.
  • 摘要: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struction,AIO)是由于腹腔内粘连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疾病.本文搜索传统中医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阐述了传统中医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机制.祖国医学认为,术后肠粘连可归属于“积聚”、“腹痛”、“关格”等范畴,其病机是气滞血痪,腑气不通所致,主张使用活血化疲,补气理气的治则。现代医学认为手术损伤可造成组织缺血,加上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纤溶活性降低,最终形成粘连,主张使用抗炎、抗纤维化与改善血液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大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大黄素具有这些药理作用。故无论从中医角度还是从西医角度出发,大黄素均是防治术后肠粘连的理想药物,前景广阔。
  • 摘要:目的:总结阎羽临老中医运用疏通清泄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分析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病机、激浊扬清汤的组方用药特色,总结阎羽临老中医运用疏通清泄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结论:阎羽临老中医运用疏通清泄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临床行之有效,值得广大医者借鉴.
  • 摘要:目的:观察百合逍遥散对慢性乙肝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从内分泌、免疫功能探讨其机理. 方法:收集80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并且HAMD评分>17分的CHB.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加百合逍遥散治疗,观察12周.另收集40例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并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的慢性乙肝患者. 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伴抑郁与不伴抑郁状态在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改善抑郁症状,提高免疫功能,抗病毒及改善肝功能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抑郁状态时Cor升高,免疫功能紊乱,IL-2、NK细胞均降低.百合逍遥散能够改善抑郁状态,降低Cor水平,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改善肝功能,从而提高恩替卡韦的应答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泄浊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泄浊化瘀疗法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200例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浊瘀内积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泄浊化瘀方,对照组用硫普罗宁片合壳脂胶囊,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肝脏B型超声及上腹部CT,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LT、AST、GGT、TC、TG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泄浊化瘀方治疗浊瘀内积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不但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而且能有效恢复肝功能和改善血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疗效,总有效率达94%.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消瘤合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门诊与住院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保肝抑瘤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加用健脾消瘤合剂,疗程16周.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瘤体变化,临床症状、体征,生活质量,肝功能ALT、AST、Tbil、AFP,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 结果:健脾消瘤合剂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生活质量评分(KPS)治疗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AST、TBil、AFP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免疫功能治疗组治疗后CD3+、CD4+水平升高,CD8+下降,CD4+/CD8+比值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健脾消瘤合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肝功能,抑制肿瘤标志物指标,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对伴焦虑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以40%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联合不可预知的慢性情绪应激法建立伴焦虑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应用氟西汀及低、中、高浓度丹栀逍遥散煎剂进行干预,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定,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HA、PCⅢ、Ⅳ-C、LN和AngⅡ的变化,取部分肝脏做肝组织病理. 结果:药物干预后,大鼠行为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中、高剂量丹栀逍遥散能显著降低HA、PCⅢ、Ⅳ-C、LN及AngⅡ水平(P<0.01),改善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 结论:丹栀逍遥散能减轻焦虑状态,对肝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其改善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能够调节AngⅡ的水平有关.
  • 摘要:目的:本文综述了中医药在急性胰腺炎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方法:检索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等相关数据库,对中医药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在急性胰腺炎方面的理论丰富;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分期序贯论治的相关研究较少;中医药药理研究处于不断深入阶段.结论:中医药参与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中医药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可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对AP并发全身炎性反应造成的其他脏器损害也具有显著疗效,因此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配合吉西他滨(健择)联合替吉奥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晚期胰腺癌患者60例,30例患者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配合吉西他滨(健择)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30例患者单纯应用吉西他滨(健择)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每日一剂,浓缩约300ml,分两次服,共6周;吉西他滨(健择)联合替吉奥方案,21天一周期,连续应用2周期.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近期疗效、CA199、临床受益反应及相关毒副作用临床指标. 结果:相对于吉西他滨(健择)联合替吉奥化疗组,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可以明显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临床受益反应率,并能够减少化疗相关毒副作用. 结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发展.
  • 摘要: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 kappa bingding,NF-KB)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炎症反应,机体免疫,细胞凋亡等过程,是当前热门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研究发现,慢性胰腺炎的发生与NF-KB的活化关系密切,其主要机制为活化的NF-KB转录胰腺星状细胞激活因子,进而激活了胰腺星状细胞,促使胰腺发生纤维化.
  •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纯西医治疗与联合运用中医药通腑导滞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PubMed、维普和中国期刊网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将论文纳入研究,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然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以漏斗图、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 结果:共37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共包含1373例运用中医药通腑导滞法的SAP患者.研究表明与单纯西医组相比,中医药通腑导滞组可明显提高SAP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手术率,OR值分别为2.29(95%CI为1.60~3.28,P<0.00001),4.54(95%CI为3.38~6.12,P<0.00001),0.39(95%CI为0.22~0.46,P<0.00001),0.34(95%CI为0.26~0.43,P<0.00001)和0.35(95%CI为0.25~0.49,P<0.00001).漏斗图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线性回归常数项检验统计量P值分别为0.536、0.556、0.747、0.416及0.605,表明无发表偏倚. 结论:联合运用中医药通腑导滞法治疗SAP能有效地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率及死亡率,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的降气法思想,总结其降气法在治疗脾胃病中应用之经验.方法:通过研读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内容,对相关论述及病例进行分析与归纳,阐述其降气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结果:叶氏在治疗脾胃病时不泥降气一法,常与他法合而为用:胃阳虚弱呕吐之时用温阳降气法,胃阴不足气逆之时用益阴降气法,肝气亢盛犯胃之时用调肝降气法,脾胃不和诸症用苦辛泄降法.结论:叶氏对降气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极具特色,且疗效卓越,值得推广.
  • 摘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是明末慕名医家缪希雍的医学著作之一,该书汇集了缪氏学术观点、心得体会、所用效方及临床验案等.该书卷三中的一则病案,充分表达了缪氏的滋脾有方、阴虚无骤补以及治病活法,不宜拘滞的学术观点.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强调“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脾虽为阴脏,且为阴中之至阴,脾又喜燥恶润,但治疗上仍须重视脾阴。用药方面,甘寒滋润益阴之品有益于脾。在用甘寒补益之品的同时,必须注意滋补不宜太过,柔润的同时注意清热利湿。临证方面,不宜太过急躁,阴虚之证需要长时间、多药物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好的。临床上,更重要的是灵活变通的思维,面对寻常疾病或者疑难杂症,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旧思维,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下,在治疗无害病人的情况下,用可行的办法去解决某种疾病,就很有可能取得奇效,提高自身的水平,更甚者能得出新的中医理论的观点,使中医能得到发展。
  • 摘要:文中介绍了柴葛连梅汤临证举例随证加减变化治疗慢性泄泻,阐述其病因病机及疗效.内经称本病为洞泄、注下、后泄等,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全面阐述,明确指出风、寒、湿、热、情志均可引起本病,急性泄泻与湿盛密切相关,慢性者多责之肝、脾、肾。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脾虚、脾之升清功能不佳,不能化湿则发病;肝辱脾致脾正常升清功能受损则发病;脾阳依赖肾阳,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致脾阳受损,脾胃腐熟食物功能受损亦发病。治疗过程中准确的辩证分型,把握好肝、脾、肾三脏的关系,正确的选用药物,采用柴葛连梅汤灵活地随证加减和病人的配合,比如食疗对本病的恢复显得相当重要。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一种,是一类病因病机至今仍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本文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UC,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建议轻一中度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或中药专方制剂治疗、难治性UC宜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治疗、重度UC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当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宜选用中药维持治疗。
  • 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是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D-IBS属于中医'腹痛'、'泄泻'范畴,根据病程又归于'久泄'范围.本文通过病案举例辨证论治阐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证治疗.临床治疗过程中,以健脾为基本大法,升清为常用手段;肝郁脾虚者健脾为本、疏肝为辅,而其中又区分土虚木侮、木亢乘土以分而治之;脾虚湿盛者加用温阳药以助脾运,脾肾阳虚者,若为五更泻则多用四神丸;寒热错杂证型有偏寒型和偏热型,寒热偏颇不一,用药权重不一。故临证应辨证论治、随机应对,谨守病机,临证发挥,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运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NA)评估老年干部病房患者营养状况,对营养不良且摄食不能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及护理,有效降低营养不良风险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住院328例老年干部病房患者运用微型营养评估法进行营养评估,对营养不良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包括建立科学的肠内营养护理观念、肠内营养治疗的管理、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结果:328例老年干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18.90%(62例),并通过科学的肠内营养护理降低了老年病人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早期营养评估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干部病房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降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对攻下药的应用进行反思,特别是老年人;方法:对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人应用攻下药要慎之又慎,不能同时应用多种攻下药;结论:大黄、番泻叶均属作用比较强烈的攻下药,对老年病人不要同时使用.大黄可致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黄疸等不良反应.患者手术中发现乙状结肠偏长可能也是大便干结的原因之一.乙状结肠偏长可能与长期服通便药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TWP)对TNBS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的方法建立TNBS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TWP低、中、高剂量组(3、6、12mg/kg)、硫唑嘌呤(AZA)组(6g/kg),每组15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14天.每隔3天评估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14天后解剖所有大鼠,留取相应结肠组织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并对其进行评分.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UC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TRAM,TRIF,NF-κB,IFN-γ)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 结果:DAI评分,大体及镜下表现和评分均提示TNBS 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TWP对UC大鼠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黏膜愈合具有一定作用,该作用与AZA相比相当或强于AZA.RT-PCR及WB实验均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无论在mRNA还是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WP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该信号通路上各节点分子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其中TWP高剂量组中各节点分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与阳性对照组AZA组比较,TWP高剂量组对该信号通路上游因子(TLR4/TRAM/TRIF/NF-κB)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略好于AZA组,而对该信号通路的末端炎症因子IFN-γmRNA及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却略逊于AZA组,但上述两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TNBS UC大鼠模型中,TWP可以通过抑制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抑制IFN-γ的释放,其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TWP对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亲和性优于AZA,但对末端炎症因子IFN-γ的抑制作用略逊于AZA.
  • 摘要:目的:①研究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和脊髓背角组织C-Fos、SP的影响;②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匹维溴铵组,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束缚应激法制作内脏高敏感性IBS大鼠模型.造模后各组大鼠给予不同容量的直肠气囊注水扩张,观察腹部回缩反射(AWR)情况,进行半定量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算IBS大鼠各组脊髓背角组织C-fos阳性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脊髓背角组织C-fos蛋白;ELISA法检测各组脊髓背角组织SP含量. 结果:①痛泻要方能改善内脏高敏感性IBS模型大鼠AWR评分,降低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率、抑制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减少脊髓背角组织SP含量;②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抑制脊髓背角组织C-fos阳性细胞率、C-fos蛋白表达的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中剂量组与匹维溴铵组之间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减少脊髓背角组织SP含量的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组与匹维溴铵组疗效相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痛泻要方对IBS具有治疗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组织C-fos和SP从而降低IBS内脏高敏感性.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coride,TWP)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以及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WP低、中、高剂量组(3、6、12mg/kg)、硫唑嘌呤(AZA)组(6g/kg),每组15只.造模后第4天,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14天.观察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以及组织学评分,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UC大鼠肠道组织中TLR4/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 结果:模型组大鼠的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及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WP高剂量组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LR4、MyD88、TRAF-6、NF-κB、TNF-α、IL-1β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TWP高剂量组和AZA组较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1);TWP高剂量组与AZA组之间无差异. 结论:TWP能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黏膜愈合,对UC具有治疗作用;其抑制TLR4的表达,影响MyD88引发信号通路下游的TRAF-6表达,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与匹维溴铵在提高结肠镜患者耐受性中的效果.方法:在聚乙二醇电解质液肠道准备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50mg,一日三次,术前1d及当天服用.研究组术前半小时应用加味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10g、枳实10g)药液150ml,膝胸卧位保留灌肠.结果:研究组腹痛满意率85%(51/60),对照组70%(42/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灌肠比口服匹维溴铵更能有效减轻肠痉挛,明显提高结肠镜患者的耐受性.该方法对既往结肠镜检查腹痛剧烈,情绪较为紧张且由于各种原因并不适合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较为适用,可在临床上选择应用.
  • 摘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侵及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常形成溃疡、糜烂、出血、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性病变.通过收集病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清肠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观察疗效,说明本方能很好的改善症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针对性强,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想的效方达药.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方法: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方剂保留灌肠进行治疗,与单纯采用两药治疗30例进行对照(对照组),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明显,有较好的抗炎、改善肠道运动功能、促进溃疡修复及愈合的作用.
  • 摘要:脾胃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著名学术流派,经过漫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日臻完善,被证明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不仅是指导脾胃系统疾病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而且对其它各系统疾病的辨治,甚至对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现代脾胃学说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脾胃学说除包括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功能外,还包括了自主神经、能量代谢、内分泌、免疫及运动等多系统功能在内。所以用脾胃学说指导内科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探索是有理论支持的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是有效的。基于脾胃学说的内科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探索,为临床一些病因不明、病机复杂、疾病急重、症状繁多、治疗棘手的疾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 摘要:文中对健脾益气宣化汤治疗Barrett食管、反流性咳嗽;一贯煎加减治疗肝源性溃疡;镜下喷洒中药粉防治消化性溃疡再出血;内镜下后'人工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镜下碎石联合六磨汤加减治疗胃石症;清胰汤防治ERCP术后胰腺炎;排石汤治疗EST、LG术后残留结石;芍药甘草汤灌肠作为结肠镜术前处置药;增液承气汤在肠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联合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进行介绍。
  • 摘要: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各科杂病中具有较丰富的诊疗经验,对各种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极深.叶氏医案中胃食管反流病的相类病症亦有相关记载,其对该病的中医病机、辨证论治具有非常详细的论述,通过对叶氏胃食管反流病的相类病症医案的研读,对其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深入了解叶氏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学术思想及中医辨治.
  • 摘要:莫耘松主任医师从事脾胃病临床、科研、教学近20余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伴淋巴滤泡形成阶段的治疗有着深入的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淋巴滤泡形成阶段多症见脾胃湿热,在治疗上以'脾胃湿热'立法论治,确立燥湿、渗湿、泻湿、化湿治则,兼以健脾,理气,活血等法,不忘饮食调护,配合心理疏导,临床症状缓解,胃镜病理证实固有腺体萎缩情况好转,粘膜淋巴滤泡明显减少,得到了患者的信任.
  • 摘要:目的:观察病证结合四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上腹痛综合征(EPS)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门诊就诊的HP阳性EPS患者154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病证结合四联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胃四联法;疗程均为2周,2周后停药观察;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停药后1月、3月的症状积分,及停药1月后的HP复查结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并运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HP根除率治疗组为89.2%,对照组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症状和总体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及随访组内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9%,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病证结合四联法治疗HP阳性EPS疗效确切,对HP的根除与标准西医胃四联法相似,在症状的缓解上近期和远期效果均优于标准西医胃四联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 摘要:本文通过脾胃同治的病机及临床案例来介绍毛水泉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证治疗经验.毛师在治疗上强调脾胃的升发,用药偏重升提阳气,补气健脾,遣方常用黄蔑、党参、白术、升麻等药,品类多而用量轻。同时,毛师也不忽视和胃降浊的一面,权衡升降程度和缓急情况,酌情选用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获荃等药,使全方注重升降浮沉的配合,法度严谨。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35例确诊为GIST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分布于胃22例(62.9%)、小肠9例(25.7%)、食管4例(11.4%).患者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包括腹部不适、腹痛、腹胀17例(48.6%),呕血黑便8例(22.9%),腹部肿块4例(11.4%),无任何症状,在体检或就诊其他系统疾病时发现6例(17.1%).免疫组化CD117(+)(34/35),CD34(+)(33/35),SMA(+)(15/35),S-100(0/35).镜下组织学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型.35例病例中开腹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2例,内镜下切除11例. 结论:GIST患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联合应用CD117,CD34,SMA,S-100指标,可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包括内镜下切除、腹腔镜或手术治疗,其中针对小胃肠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成为可能并具有微创的优势.
  • 摘要:目的:观察萎胃化逆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观察组给予萎胃化逆汤治疗,每日1剂.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积分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45.83%,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26.1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病理积分均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上升(P<0.05),对照组CD3+上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萎胃化逆汤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根除HP,改善免疫功能.
  • 摘要:目的:分析大承气汤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disc、重庆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有关应用大承气汤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RevMan5.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个研究,共1308名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承气汤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承气汤对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独常规的西医治疗,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及APC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zoxymethane,AOM/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化学诱导方法构建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大鼠模型: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先腹腔注射AOM10mg/kg,浓度为2mg/ml,1周后开始自由饮用3%DSS溶液,饮用14天,此为一个循环,连续3个循环.造模开始第一天开始给药,每天一次,连续给药9周.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大便性状等.实验结束,观察结肠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变化;并行免疫组化观察各组结肠粘膜中APC的表达情况. 结果:①模型组大体形态:符合溃疡性结肠炎及癌变表现特点.②模型组的病理结果:结肠粘膜轻度异型增生20.0%(2/10),中度异型增生30.0%(3/10),重度异型增生10.0%(1/10).③各组DAI评分比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美沙拉嗪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各组结肠大体形态评分比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美沙拉嗪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低剂量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⑤各组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比较结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⑥各组肠粘膜APC积分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自拟中药方肠愈宁能明显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大鼠模型的临床症状,改善组织病理类型,减少溃疡性结肠炎癌变.这种作用可能与中药肠愈宁能调控抑癌基因APC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miR-199a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中的表达情况及雷公藤多苷(TWP)对其的干预作用. 方法:9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5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硫唑嘌呤(AZA)组、TWP低剂量组、TWP中剂量组、TWP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五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六组正常饮食水,另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次/日灌胃,AZA组给予AZA混悬液1次/日灌胃,TWP低、中、高剂量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TWP混悬液1次/日灌胃,治疗14天.14天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通过肉眼对结肠大体组织损伤进行评分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对结肠黏膜损伤病理组织学评分(CMDI);采用芯片分析法来检测miR-199a在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表达与否及其各组间的表达差异性;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来验证各组结肠粘膜组织中miR-199a的表达差异性,并在milwalk数据库中预测其下游的靶基因;最后通过表达谱分析来验证milwalk中预测的靶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并在DAVID数据库中找到miR-199a可能通过的相关信号通路来调节靶基因,从而来影响UC的活动. 结果:①TWP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炎症较模型对照组改善,其中高剂量组CMDI评分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芯片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中miR-199a-3p较正常对照组上调(P<0.01),TWP中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下调(P<0.05),AZA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模型对照组中miR-199a-5p较正常对照组上调(P<0.01),TWP高剂量组、AZA组较模型对照组均下调(P<0.05).③RT-PCR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中miR-199a-3p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TWP的中、高剂量组和AZA组中miR-199a-3p的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均下调(P<0.05);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中miR-199a-5p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TWP中剂量组中miR-199a-5p的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下调(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④模型对照组中FASL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上调(P<0.05),TWP高剂量组中FASL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ZA组中FASL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⑤靶基因FASL受miR-199a的调节,其作用机制与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 结论:miR-199a在TNBS UC大鼠中有上调表达,TWP能有效地改善UC的炎症活动,对UC活动时上调的miR-199a具有下调作用.FASL是miR-199a的下游靶基因,其在活动性UC大鼠中呈现上调表达,而FASL又与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TWP通过miR-199a来调节下游信号通路可能并不涉及FASL靶基因的途径.
  •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大鼠一般情况及大便情况的改变,并通过测定血清IL-1β、TNF-α及结肠组织中IL-1β、TNF-α的含量,明确雷公藤多苷对UC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5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硫唑嘌呤组、雷公藤多苷低剂量组、雷公藤多苷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五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六组正常饮食水,用不同药物治疗14天.通过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及大便情况初步评估疗效,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ting法测结肠组织IL-1β、TNF-α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测IL-1βmRNA、TNF-αmRNA表达水平. 结果:①雷公藤多苷组大鼠结肠粘膜炎症较模型对照组改善,其中高剂量组CMDI评分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雷公藤多苷可下调血清IL-1β、TNF-α水平,其中雷公藤多苷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雷公藤多苷可降低结肠组织IL-1β、TNF-α的表达,其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雷公藤多苷可下调IL-1βmRNA、TNF-αmRNA表达水平,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的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表达量与药物剂量呈负相关. 结论:雷公藤多苷能使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及肠粘膜形态学得到较好改善,能够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结肠粘膜组织IL-1β、TNF-α表达,控制炎症.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粘膜LPS/TLR4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阳性对照组,低、中及高剂量中药雷公藤多苷灌胃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用DSS复制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雷公藤多苷灌胃给药21天后,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肠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染色,激光共聚集焦显微镜观察分析NF-κB表达及分布. 结果:三组中药灌胃组较阳性对照组TLR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但中、高剂量中药灌胃组、阴性对照组与正常组两两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雷公藤多苷能够抑制LPS/TLR4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UC小鼠的炎症反应,对UC发病起到一定得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TWP)对TNBS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iR-146a,miR-146b及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的方法建立TNBS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TWP低、中、高剂量组(3、6、12mg/kg)、硫唑嘌呤(AZA)组(6g/kg),每组15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14天.每隔3天评估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14天后解剖所有大鼠,留取相应结肠组织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并对其进行评分.采用qPCR法检测miR-146a,miR-146b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UC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MyD88/TRAF-6/N F-κB/TNF-α/IL-1β)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 结果:DAI评分,大体及镜下表现和评分均提示TNBS 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TWP对UC大鼠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黏膜愈合具有一定作用,该作用与AZA相比相当或强于AZA.qRT-PCR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miR-146a,miR-146b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药物TWP及AZA均可显著抑制miR146a,miR-146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TWP中剂量组对两者的抑制作用最强.RT-PCR及WB实验均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无论在mRNA还是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WP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该信号通路上各节点分子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其中TWP高剂量组中各节点分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与阳性对照组AZA组比较,TWP高剂量组对该信号通路上游因子(TLR4/MyD88/TRAF-6/NF-κB)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略好于AZA组,而对该信号通路的末端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mRNA及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却略逊于AZA组,但上述两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TNBS UC大鼠模型中,TWP可以通过抑制miR-146a,miR-146b的表达,进而抑制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释放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其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TWP对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亲和性优于AZA,但对末端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的抑制作用略逊于AZA.
  •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大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便秘的小肠传递时间(SBTT)的影响. 方法:29例急性脑梗死并发便秘的患者作为治疗组,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复方大黄液通畅腑气,通过呼气氢试验(BHT)分别测定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小肠传递时间. 结果:急性脑梗并发便秘患者服用复方大黄液前后SBTT分别为(112.1±18.8)min和(78.6±16.4)min,SBTT明显缩短(P<0.01),有显著差异;对照组SBTT为(74.7±12.2)min,治疗后与之比较(P>0.01),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肠道运动方面的异常,复方大黄液能够改善肠道运动情况,可用于急性脑梗死并发便秘的治疗,并且临床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鳖甲煎丸不同提取方法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并探究水提物与醇提物对其增殖作用的异同. 方法:建立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模型,采用MTT法观察水提物与醇提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来探讨鳖甲煎丸提取物对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表明,鳖甲煎丸水提物与醇提物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作用表现有一定差异.水提物在浓度0.125mg/ml作用24h抑制作用最佳(P<0.05),并在0.125~2.000mg/ml浓度范围,抑制效果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68.而醇提物在0.125~2.000mg/ml浓度范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但表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结论:鳖甲煎丸水提物和醇提物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水提物在0.125~2.000mg/ml浓度范围,抑制效果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醇提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则表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其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 摘要:目的:调查酒精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候,研究体质与证候的关联性,为酒精性肝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调查体质,制定问卷,调查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 结果:200名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痰湿质占35.5%,湿热质占28.5%,气虚质18%;痰湿蕴结型占28.5%,肝胆湿热型占24.1%,肝郁脾虚型占20.7%,肝气郁结型占14.7%,肝阴不足型占4.1%.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显著性正相关(P<0.01),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显著性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正相关(P<0.05),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显著性正相关(P<0.01). 结论:酒精性肝病中医体质分型中痰湿质、气虚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中痰湿蕴结和肝郁脾虚型居多,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正相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