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
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

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江苏无锡
  • 出版时间: 2008-04-18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急救信息化网络化无线联网终端系统在提高急救成功率方面的作用.rn 方法:启用ZX120急救信息预告知系统后统计出60秒钟内完成接听呼救电话、发出出车指令后出车台次、完成院前院内衔人次并与对照组比较,心血管疾病康复出院组、猝死抢救成功率、脑外伤康复出院率与对照组比较.rn 结果:60秒钟内完成接听呼救电话率45.20%,而对照组为28.99%.60秒钟内出车台次率71.96%,对照组61.47%.60秒钟以内完成院前院内衔接率94.35%,对照组为12.46%.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95 P<1%).心血管疾病康复出院率99.80%,对照组为99.26%,猝死抢救成功出院率3.23%,对照组为1.54%,脑外伤康复出院率96.71%,对照组脑为94.82%,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对伤病员实施抢救时间及院前院内衔接时间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伤病员能否及时得到救治及院内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启用ZX120急救信息预告知系统解决了院前和院内伤病员病情信息快速交接问题。统计证实告知系统有助于缩短抢救伤病员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摘要: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肺的非呼吸功能,研究涉及到呼出气中多种生化分子在气道炎症、肺部氧化应激和肺肿瘤等疾病时的变化.通过对呼出气中多种生化分子、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可协助呼吸疾病诊断、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判断及预后估计.近年来新开展的呼出气冷凝液(EBC)成分的检测,具有无创伤、简单易操作、可反复进行等优点,检测EBC中炎性介质最早于1980年由sidorenko提出,通过检测危重病患者EBC中炎症因子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危重病患者肺的氧化应激反应机制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介绍了呼出气冷凝液的收集、成分及检查方法,并简述了呼吸系统疾病EBC检测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骶髂加压螺纹钉治疗骶骼部骨折脱位16例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骶髂加压螺纹钉治疗骶髂部骨折脱位16例观察近期疗效,通过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16例病例均恢复骨盆的完整性、稳定性,无患肢短缩及腰腿痛.4-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
  • 摘要:目的:总结45例颈椎外伤和颈椎畸形患者颅骨牵引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6年颈椎外伤和颈椎畸形患者行颅骨牵引治疗与护理,针对患者心理,颅骨牵引护理、防止并发症护理,配合医生手术.结果:除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复位80%,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未复位,在牵引下手术减压复位,其余术前均完全或基本复位.45例患者牵引过程中未加重脊髓损害,术前均未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及褥疮,按计划实施手术.结论:颅骨牵引是术前重要的治疗措施.密切观察和细心护理是提高其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实用性。方法:本科自2004年11月-2008年2月共应用该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21例.采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后早期使用cpm机训练.结果:骨折复位的效果采用Matta影像评估标准;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3例,解剖及满意复位率85.71%.随访4-3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研究院髋关节功能评价方法;优15例、良4例,优良率90.47%.结论:髂腹股沟入路适合于髋臼前壁、前柱骨折,人部分双柱骨折及"T"型骨折的治疗,是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只要仔细操作、就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摘要:目的:报道复杂类型断指再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桥接、动静脉转位,指背脉转位吻合,静脉动脉化,邻指动脉转位等方法治疗特殊类型断指.结果:临床再植36例,成活33例,成活率91.67%.结论:采用静脉移植桥接、动静脉转位,指背静脉转位吻合,静脉动脉化,邻指动脉转位等方法可以扩大断指再植适应证,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 摘要:本文以胸2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为例,介绍了该例治疗方法如下:全麻下前后联合入路行胸2椎体及附件肿瘤病灶广泛切除,椎管减压,自体骼骨植骨,颈椎前路六孔锁定钦板固定术。术中见胸2椎体溶骨性破坏,灰黄色絮状物质及灰红色脓性液体。切除椎体旁,椎管内肿瘤组织呈灰红色胶冻状,肿瘤组织与硬膜粘连,彻底切除后见椎管内胸髓有压痕。
  •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经验.rn 方法:自2004年9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34例脊柱结核,全部使用2周以上的三至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分别采用以下3种手术方法治疗;(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钉板(棒)内同定;(2)经肋骨小头切除横突切除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3)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rn 结果:34例均植骨成功,2例Frankel分级从B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到E级.术后进行半年以上随访,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第1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2周即可起床活动,矫正角度平均达30°,半年后复查,丢失角度为平均3°.第2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需卧床6~8周,平均矫正角度15°,半年后复查,角度平均丢失5°.第3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2周起床活动,平均矫止角度为10°,半年后复查丢失角度为2°.rn 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手术成功的保证.脊柱结核的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坚强的内固定可使后凸畸形得到矫正、并有利于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 摘要: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下称琥珀氢考)是糖皮质激素的人工合成品.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发作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并得出如下结论:琥珀氢考是水溶性、速效型糖皮质激素。不含醇,避免醇制剂所引起皮肤潮红、心悸、兴奋烦躁和肝脑损伤。体内直接活性形式被利用,不需肝脏转化,减少肝脏受损。是糖皮质激素里糖最弱一种对血糖浓度影响不大.增加肾小球过滤率和肾血流能抑制抗利尿作用,有利尿作用。上述药理学特性,在过敏反应性疾病及危重病急救领域伴有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低下,血糖偏高的患者仍可应用,而且吸收快、起效快、副作用少,适用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哮喘状态、休克等替代疗法及过敏性、自身免疫性、风湿性诸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急性发作时治疗。
  • 摘要:心脏骤停(CA)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导致有效射血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停止的一种状态.若不及时正确处理,可因全身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术(CPR)则是恢复循环和呼吸的方法.随着对心肺复苏血流机制的深入研究,各种改良复苏方法的不断产生、复苏会议的不断召开,加上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在复苏领域中的应用,心肺复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rn 方法: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1000U/kg r-HuEPO治疗组;3000U/kg r-HuEPO治疗组;5000U/kg r-HuEPO治疗组;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采用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大鼠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伤后6h、24h、3d、5d、7d断尾采血,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各组治疗后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的含量.rn 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3000U/kgr-HuEPO和5000U/kg r-HuEPO组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01);r-HuEPO各治疗组血清中IL-6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01).S100B蛋白下降程度与r-HuEPO剂量成正比,中等剂量r-HuEPO能更好降低血清中IL-6的含量.rn 结论:r-HuEPO可能通过抑制脑外伤后S100B和IL-6的合成与分泌,降低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外科内固定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资料1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1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中9例早期行爪形钢板内固定,2例延期行爪形钢板内固定.治愈10例,死亡1例(9.09%).结论:胸腔镜辅助爪形钢板内固定是肋骨骨折内固定的可靠易行的方法.同时应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把握创伤性连枷胸外科内固定的适应症.
  • 摘要:目的:探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与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防治.方法:对21例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采用纯肽爪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肋骨骨折患者,其中12例引起浮动胸壁合并ARDS先兆.全组患者均行纯肽爪形钢板内固定术,全组无死亡病历,术后疼痛显著减轻,呼吸困难恢复,均痊愈出院.随访2-14月,X线发现内固定牢固可靠,对位良好.结论:爪形纯钛肋骨钢板是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并能防治ARDS.
  • 摘要:目的:研究体内核转录因子KLF4是否与VEGF启动子上游DNA序列相互作用.rn 方法: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法鉴定人胃癌AGS细胞内KLF4与VEGF启动子上游DNA序列相互作用,通过检索VEGF基因序列,发现在VEGF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存在三个KLF4结合位点,针对这三个KLF4结合位点核心DNA序列(CACCC)设计三对PCR引物,利用KLF4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沉淀,PCR扩增.rn 结果:针对VEGF上游启动序列三个潜在的KLF4结合位点设计的引物,以KLF4特异性结合的DNA片段为模版,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体内KLF4可能与VEGF启动子上游DNA序列相互作用.
  • 摘要:急性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自1819年Imennec首次报道肺栓塞以来,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而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急性肺栓塞死亡率仍然较高,未经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高达25%~30%,很大程度上因为肺栓塞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极高.肺栓塞所致的死亡常出现在发病在后早期,其中44%死于栓塞后15分钟以内,另22%死于栓塞后2小时内,而得到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可以降至2%~8%.肺栓塞死亡率与许多临床特征有关;表现为动脉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的肺栓塞患者死亡率更高.通过肺扫描或螺旋CT证实的血栓栓塞,超声心动图或螺旋CT示右室过负荷,也被认为与院内死亡率有关.血浆肌钙蛋白浓度升高与右室过负荷及肺栓塞患者院内不良事件有关.因此,对肺栓塞患者正确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进行危险分层显得尤为必要.危险因素多的肺栓塞忠者将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如溶栓,介入或手术取栓等进而减少高危患者的死亡率,而危险因素少的患者预后一般良好,甚至仅需一股的抗凝治疗.
  • 摘要: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并不少见,但对于严重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尚有争议.自2000年11月至2005年12月五年间,本院脊柱外科采用颈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30例,获得满意复位和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外科危重病患者的凝血障碍最常见于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或大量输血输液等患者,且易发生继发性纤容亢进(DIC),病情十分凶险.是导致外科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探讨外科危重病患者凝血障碍的防治措施,合理使用肝素治疗来改善此类患者的愈后.rn 方法:观察60例外科危重病人的凝血功能变化,并对其中的30例患者进行了小剂量肝素预防性干预治疗.rn 结果:60例外科危莺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高达90%以上;30例患者接受小剂量肝素治疗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B)、D二聚体(D-D)、及抗凝血活酶Ⅲ(ATⅢ)较快恢复正常,4例患者伤口渗血也完全停止,无1例死亡;无肝素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DIC,伤口渗血不止,死亡4例.rn 结论:外科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高达90%以上,小剂量普通肝素干预治疗外科危重患者凝血机能紊乱能改善此类患者的愈后,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
  •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百草枯中毒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rn 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和对照组、急性百草枯中毒组和长托宁治疗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中毒组用百草枯25mg/kg灌胃染毒;治疗组于染毒同时腹腔注射长托宁,分别测定染毒后3h、6h、12h、24h大鼠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和肺湿/干重比(W/D),并观察肺纰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染毒组除3h亚组外,MPO含量、MMP-9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长托宁治疗组MPO含量、MMP-9活性均明显低于染毒组(P<0.05);12h、24h染毒亚组W/D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长托宁治疗组明显低于中毒组(P<0.01).rn 结论:MMP-9及活化扣留的中性粒细胞可能是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长托宁可能通过调控MMP-9和MPO的活性从而发挥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减轻肺水肿,延缓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发展,减轻染毒大鼠肺组织损伤.
  •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早期行神绎端-端吻合,以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神经端-端吻合对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健康8周龄SD大鼠78只,雄性,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6只)、坐骨神经切断组(B组,36只)、坐骨神经切断后端-端吻合组(C组,36只).A组不做处理,B组于梨状肌下0.5cm处完伞切断坐骨神经,C组完伞切断坐骨神经后即刻用9/0丝线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术.分别于术后1d、4d、9d、14d、21d、28d处死动物,取脊髓L4-6节段行HE染色、Bc1-2、Bax免疫组化、Tunel染色进行观察.rn 结果:C组凋亡神经元数目要明显少于B组.rn 结论:人鼠坐骨神经损伤以后,即刻施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术能够保护受损运动神经元.
  •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通道)在这种保护机制中的作用.rn 方法:复制雄性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IP组以肝缺血5 min再灌注10 min作预处理;IP+5-HD组是在IP组基础上,使用微最注射泵经大鼠门静脉注射mitoKATP通道特异性阻滞剂5-HD进行预处理;DE组以静脉注射mitoKATP通道选择性开放剂DE作为预处理;DE+5-HD组是在DE组基础上再予静脉注射5-HD进行预处理;对照组(C组)以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预处理;上述5组均在预处理后行肝缺血45 min再灌注60 min;缺血方式为70%肝脏热缺血.假手术组(S组)仅行开腹,不作任何其它处理.完成预定实验操作后分别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ATP酶活力、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最、湿重/干重(W/D)的测定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变化.rn 结果:C组ATP酶活性与肝损伤指标ALT与LDH活性、MDA含量与W/D比值均明显高于S组(P<0.01).肝脏在光镜与电镜下的显微与超微结构损伤明显;IP组与DE组的各项肝组织损伤指标均明显好于C组,ATP酶活性低于C组(P<0.05,P<0.01),而IP+5-HD组、DE+5-HD组的肝损伤指标分别差于IP组、DE组,ATP酶活性高于IP组、DE组(P<0.05,P<0.01);在SOD活性方而,C组明显低于S组(P<0.01),IP组低于S组,高于C组(P<0.01),DE组与C组相比无差异,IP+5-HD组、DE+5-HD组SOD活性分别与IP组、DE组相比无差异(P>0.05).rn 结论:mitoKATP通道参与IP抗肝硬化人鼠肝I/R损伤的保护效应,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肝组织ATP酶活性,减少ATP大最分解,改善肝能量代谢,增加能量储备;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肝组织微循环,减轻肝脏水肿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提出改善诊治效果的措施.rn 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8月~2007年8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并发症和预后情况.rn 结果:1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主要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伤和坠落伤.恢复良好54例(38.2%),中残43例(30.3%),重残17例(11.9%),植物生存11例(7.7%),死亡17例(11.9%).主要死亡原因为颅腑损伤、ARDS和创伤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多见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ARDS、泌尿系统感染、癫痫和应激性溃疡.rn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部损伤病情复杂严重,创伤外科转科一体化救治模式和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程序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脓毒症(Sepsis)是指机体对感染所产生的炎性反应,或者说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它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缺血、外科大手术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诱发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由于重视了对脓毒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使得临床医疗方面开始摆脱单一器官概念的束缚,患者的整体性和器官之间的相关性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具体化.基础医学发展的特点从基因研究到蛋白质组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对危重症的理解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临床上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治疗办法止在逐步降低着危重病的死亡率,并正在被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本文阐述了严重外科脓毒目前分型标准;诱因;高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代谢特点;临床救治方而的主要进展.着重介绍了国际上脓毒症治疗指南与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相融合的重要性。
  •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压力并评估其在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将58例超声心动图资料完整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晕厥、咯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患者S1Q3T3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及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肺动脉高压可作为评价急性肺栓塞严重性及预后不良的指标.
  • 摘要: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有时仅表现为轻度的间质型肺炎,容易造成漏诊.PCP患者多因呼吸衰竭在数周内死亡.虽然PCP病死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70%-77%患者可望治愈.因此,本文及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介绍本院急诊科使用绿卡抢救多发伤患者的流程与管理,探讨这种紧急绿色通道建立对抢救多发伤患者的作用.方法:对本科绿卡使用登记本上的476例多发伤患者资料信息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使用绿卡抢救多发伤的时间是20-48分钟,比不使用绿卡时减少12-27分钟.476例忠者家属在抢救工作完成前后均未与本科发生纠纷,在抢救工作完成后对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满意度达100%.
  • 摘要:肺孢子菌肺炎(PCP)是艾滋病(AIDS)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其重要的致死原因.HIV感染者一旦发生PCP,便可诊断为疾病进展到AIDS阶段.本文就HIV感染/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论述.
  • 摘要: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常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容易感染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PC),而且一旦发病,往往合并其他感染,迁延不愈.近年来,老年人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临床表现及诊治有其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创伤的发生的特点和规律.rn 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急诊抢救的严重创伤患者2891例,按创伤类型、创伤原囚、年龄、性别及时问分布特征等进行回顾件临床分析.rn 结果:①年龄段分布,年龄≤39岁1183例,占40.9%;40~59岁1117例,占38.6%;60~79岁394例,占13.6%;≥80岁59例,占2.1%.②8年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③抢救病种分布,颅腩外伤1626例,占56.2%;各种骨折412例,占14.3%;多发伤227例,占7.8%;腹部外伤272例,占9.4%;胸部外伤80例,占2.8%.④创伤发生按季度统计,一季度578例,占20.0%,二季度742例,占25.7%,三季度813例,占28.1%,四季度758例,占26.2%.以三季度创伤发生病例数最多.⑤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⑥病死原因,颅脑外伤79例,占44.9%;多发伤71例,占40.3%;心跳呼吸骤停19例,占10.8%.rn 结论:严重创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必须加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及早诊断,把握创伤抢救的时效性,积极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摘要:目的:总结浮膝损伤的急救与治疗经验,以期发现防治并发症及改善术后远期功能的方法.rn 方法:分析1997.6~2006.7期间96例病人99肢的现场处理及手术处理,对日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受伤初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rn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5年,早期一次手术者优良率为90.7%,分次手术者为72.5%.现场有效的固定及早手术固定能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髓内钉、锁定接骨板等固定牢固,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效果理想.rn 结论:浮膝损伤现场急救与及早手能有效的防止脂肪栓塞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并根据骨折类型选抒合理的坚强内固定方案对日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合理应用CT检查诊断骨关节创伤及选择最佳实施方案.方法:对45例经CT诊断的骨关节创伤病例的扫描技术及CT图像进行分析,其中42例有X线平片对比.CT扫描办法常规采用3mm~5mm层距、层厚仰卧轴位连续扫描.X线平片已显示骨折线者扫描平面与骨折线垂直或尽可能形成较人角度.可疑骨折部位加冠状位或2mm层距、层厚薄层高分辩率扫描.并结合冠状面和失状面图像重建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综合分析.结果:CT检查45例共有67个部位显示骨折.其中只有单个部位骨折者32例,占71.1%;多个部位同时发生骨折者13例,占28.9%.X线平片42例只有26例38个部位显示骨折征象,骨折诊断率61.9%.结论:合理应用CT检查诊断骨关节创伤,并选择最佳实施方案扫描及观察,对提高骨关节创伤的诊断水平、协助临床制定治疗办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胃大部切除术的效果,对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部疾病的病例206例及防止手术并发症发生进行临床分析.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经胃人部切除术治疗胃部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4例,女72例,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取仰卧位上腹正中切口打开腹腔,切除胃的远侧端2/3~3/4,行Billrtoth Ⅰ式胃十二指肠吻合术61例,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术145例.全部病人经0.5~5年随访观察,平均随访时间3.1年.rn 结果:206例病人经胃大部切除术后,其中有28人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分布如下;倾倒综合症5例;十二指肠残端破裂4例;溃疡复发、胃排空障碍、术后梗阻、营养缺乏各3例;术后出血、残胃癌各2例;碱性返流性胃炎、腹泻、吻合口瘘各1例.206例病人经Visk分级标准进行术效果评定,其中Ⅰ级80例,Ⅱ级102例;Ⅲ级14例;Ⅳ级10例.rn 结论: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有;急性胃穿孔、重度急性大出血、疤痕性幽门梗阻、胃溃疡恶性变可能、顽固性复发性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有重度肠上皮化生或3度非典型增生、特殊溃疡病、胰腺性溃疡病等.在施行胃大部切除术时,手术人员一方面必须非常熟悉胃十二指肠及其临近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在此理论基础指导下进行手术,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操作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这样才可能尽量避免术中邻近脏器的损伤和线结被剪断,术后缝线脱落,以及减少出血等情况的发生.对于胃大部切除术胃切除的范围,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及吻合u的大小等则过多依赖于手术人员的临床经验.手术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出并发症,应冷静并迅速地作出处理,必要时再次手术治疗,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保守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10例胰腺假性囊肿应用CT引导下穿刺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10例全部治愈。结论:胰腺假性囊肿CT引导下穿刺治疗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囊肿穿刺引流加生长抑素可以作为有效治疗方案。胰腺假性囊肿,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常见并发症,是影响胰腺炎治疗效果的一个棘手问题。传统方法认为待囊肿成熟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但这些重症胰腺合并假性囊肿常有严重的压迫消化道,感染等临床症状,明显影响胰腺的疗程和治疗效果。本院近年来,早期在CT引导下穿刺抽吸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腹腔引流术治疗重症胰腺炎中的疗效。方法:用中心静脉导管Seldinger置管法腹腔引流术治疗20例重症胰腺炎(非胆源性)。结果:20例患者未经手术,17例患者2~8天后腹部症状减轻,血尿淀粉酶下降至正常,病情好转。结论:Seldinger置管法腹腔引流术可作为重症胰腺炎非手术引流方法。
  • 摘要:目的:利用改良氧利用率MO2UC[Modify 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 O2UC=(SaO2-SvO2)/saO2]指标对心肺复苏期间自主循环恢复早期的氧代谢进行监测研究。rn 方法:前瞻性地监测10例心肺复苏病人(男8,女2,年龄49.4±16.0岁)复苏中的动脉及相关静脉血气,计算改良氧利用率,并进行动态观察,成活与死亡组之间的MO2UC值用SPSS软件包中的均数T-Test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1、成活组MO2UC为0.31±0.08;死亡组MO2UC为0.71±0.25,P<0.001,有显著性差异。2、复苏结果比较:无任何效果(3例),死亡,其MO2UC变化呈现出高值或上升趋势(MO2UC=0.82±0.16)。自主循环恢复(2例),最终死亡,其MO2UC呈下降趋势(MO2UC=0.50+0.29)。自主循环、呼吸、意识恢复(5例),其MO2UC为0.32±0.08。,1例病人表现出了循环恢复过程的MO2UC曲线由低于正常值渐增至正常值,然后超出危险限,出现峰值,最后恢复正常值的变化提示了复苏成功后早期几个循环和代谢的变化阶段。rn 结论:1、我们可以用MO2UC-循环状态对心肺复苏早期进行分期:第一期,大循环恢复(5~30分钟)、第二期,微循环障碍或/和细胞氧利用抑制(0.5~2小时)、第三期,细胞氧代谢恢复和偿还组织氧债(2~4小时)、第四期,恢复正常(3~6小时)几个临床过程。大循环恢复、微循环障碍或/和细胞氧利用抑制阶段是临床用药的好时机。2、心脏复跳的典型改良氧利用率曲线的变化意义在于它还可以作为病人危重程度的预警指标。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患病特点.rn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3月-2005年1月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七所三级甲等医院545例MODS患者(老年172例,非老年37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老年和非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患病特点.rn 结果:本资料中,老年组重症感染、休克的比例(28.7%,24.1%)显著高于(P均<0.01)非老年组(16.3%,17.4%);严重创伤、重症胰腺炎(6.7%,7.0%)的比例显著低于(P均<0.01)非老年组(14.5%,16.3%).65.1%老年MODS患者最终死亡,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病死率(47.1%,P<0.001).老年组脓毒症、重症脓毒症的发生率(81.8%,66.5%)显著高于(P<0.05)非老年组(66.2%,56.4%).老年组住ICU时间显著高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发生5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者的比例(78.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70.3%,P=0.037);老年组发生2~4个和5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病死率(45%,70.6%)显著高于相应的非老年组(19.6%,58.7%,P=0.018).老年组脑功能障碍的发生率(75.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62.8%)(P=0.003).老年组发生肺、胃肠、脑、心、肝、肾、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或P<0.01).81.5%老年MODS患者既往有慢性病史,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41.9%,P<0.001).rn 结论:在各种原发病因中,老年MODS患者重症感染、休克的比例高于非老年患者,而严重创伤、重症胰腺炎的比例低于非老年患者.与非老年忠者相比,老年MODS患者病程迁延,病情较重,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系统数、既往慢性基础病比例和数目、脑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总住院病死率和发生各脏器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均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rn 方法:将59例GCS评分3~8分的重型颅腩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及相应手术治疗外,对照组30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吸衰竭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29例伤后或术后即刻应用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伤后6个月的生存状况.rn 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 等血气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P<0.05),通气时间更短(P<0.05).伤后6个月观察组生存质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状态及预后转归.
  • 摘要: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损伤是颅脑损伤中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重型颅脑损伤.我院自1994年至2003年对原发性脑干损伤和继发性脑干损伤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 摘要:创伤后机体代谢增高,组织分解加剧,氮丢失增加,并且机体为修复创伤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加.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自己摄入足够的合理的能量,多数患者需通过临床营养支持来满足机体需要。科学合理的临床营养支持可显著的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创伤后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法是首先估算总热量,再考虑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及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量。由于创伤后代谢改变的特殊性,创伤患者临床营养支持在支持途径、时机、部位、营养支持的需要量、监测指标及营养支持处方的组成方面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 摘要:迅速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全身静脉穿刺有"8个部位---16点"(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入路、锁骨下静脉下入路、头静脉、贵要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共8个部位,双侧共16点)可以做为穿刺放置套管、置入导管.只能做一个部位的大静脉穿刺不能满足严重和复杂病情病人的抢救,对多部位不同手法的穿刺置管技术均要全面掌握,以适应特殊条件下病人的急救需要.现就全身8部位16点静脉通路的建立方法和原则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外科危重病患者的凝血障碍最常见于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或大量输血输液等患者,且易发生继发性纤容亢进(DIC),病情十分凶险.是导致外科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探讨外科危重病患者凝血障碍的防治措施,合理使用肝素治疗来改善此类患者的愈后.rn 方法:观察60例外科危重病人的凝血功能变化,并对其中的30例患者进行了小剂量肝素预防性干预治疗.rn 结果:60例外科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高达90%以上;30例患者接受小剂量肝素治疗后血小扳(PLT)、纤维蛋白原(FGB)、D二聚体(D-D)、及抗凝血活酶Ⅲ(ATⅢ)较快恢复正常,4例患者伤口渗血也完全停止,无1例死亡;无肝素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DIC,伤口渗血不止,死亡4例.rn 结论:外科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高达90%以上,小剂量普通肝素干预治疗外科危重患者凝血机能紊乱能改善此类患者的愈后,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
  • 摘要:氯气中毒有突发性、群体性、隐匿性、快速性和高度致命性的特点.氯气是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在高压下液化为液氯.可溶于水和碱溶液.在高热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光气.本文就氯气中毒医疗卫生救援院前急救工作规范进行简介.
  • 摘要:通过对本市农村现有急救服务网络现状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构建符合本地乃至全省、全国实际的城乡一体化急救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为建立卫生现代化和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 摘要:目的:分析郑州市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rn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郑州市区"120"呼叫资料并进行分析.rn 结果: 2003~2007年郑州市院前急救出诊次数年平均增长率18.95%,救治患者例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44%.院前急救前10位疾病分别是;1.创伤(45.18%)2.酒精中毒(5.56%)3.冠心病、心绞痛及心梗(3.94%)4.脑血管疾病(2.33%)5.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1.95%)6.CO中毒(1.67%)7.猝死(1.54%)8.癫痫(1.48%)9.高血压(1.41%)10.分娩(1.06%).院前急救三大类疾病救治人数逐月统计显示;创伤患者1~3月份较少,7~11月份达高峰,月均救治2561人次;心血管疾病秋冬季节(11月、12月和1月)发生比例高,中毒类疾病冬季(12月、1月)稍高,逐月波动较均衡.院前急救患者男女之比为1.49;1;70~80岁和40~50岁年龄段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18.73%和14.37%;日出诊的时间段分布4;00~6;00人数最少(2.88%),14;00~16;00和20;00~22;00为出诊的两个高峰,分别占全天出诊的11.42%和11.72%.rn 结论:创伤、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中毒的抢救是郑州市区院前急救主要对象,加强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抢救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发挥急救网络在院前急救中所起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上胸椎病变经改良胸骨柄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临床7例上胸椎病变患者,2例结核,5例椎体肿瘤;T1椎体3例,T2椎体2例,T3椎体1例,T4椎体1例;采用经改良胸骨柄入路切除椎体病灶.结果: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6例不全瘫患者术后患者感觉运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患者术前已瘫痪,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恢复.结论:经改良胸骨柄入路能较好显露上胸椎,进行椎体病灶切除、脊柱重建、钢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核转录因子KLF4是否下调胃癌AGS细胞VEGF的表达.rn 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AGS细胞,分为四组,分别为:转染空质粒24小时对照组、转染空质粒48小时对照组、转染KLF4表达质粒24小时组、转染KLF4表达质粒48小时组.构建KLF4表达质粒,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分别转染空质粒、KLF4表达质粒到AGS细胞,24、48小时后提取总RNA和蛋白,适时荧光定量RT-PCR法、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KLF4和VEGF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转染KLF4表达质粒24、48小时后,胃癌AGS细胞KLF4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性增加,相对应地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性的降低(P
  • 摘要:目的:研究体内核转录因子KLF4是否与VEGF启动子上游DNA序列相互作用.rn 方法: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法鉴定人胃癌AGS细胞内KLF4与VEGF启动子上游DNA序列相互作用,通过检索VEGF基因序列,我们发现在VEGF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存在三个KLF4结合位点,针对这三个KLF4结合位点核心DNA序列(CACCC)设汁三对PCR引物,利用KLF4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沉淀,PCR扩增.rn 结果:针对VEGF上游启动序列三个潜在的KLF4结合位点设计的引物,以KLF4特异性结合的DNA片段为模版,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体内KLF4可能与VEGF启动子上游DNA序列相互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多发伤伴腹部损伤的全程专业化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rn 方法:收集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收治的675例多发伤伴腹部损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急诊室滞留时间、确定性手术前时间、死亡率、救治成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评估救治效率和救治效果.rn 结果:急诊室滞留时间平均为1.7±0.2小时.其中实施手术者平均为1.3±0.1小时.确定性手术前时间平均为2.2±0.3小时,排除先送入病房观察再送入手术室患者,平均为1.5±0.2小时.死亡率7.3%;救治成功率91.2%.平均住院时间20.5±1.3天.rn 结论:全程专业化救治对提高救治水甲有重要意义;早期生命支持并减少急诊室滞留时间是救治成功的重要基础;及时合理的后期生命支持和急诊手术治疗是救治效果的决定因素;致死性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是提高救治效果的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护生在急诊实习期间的带教方法,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方法:将"引导-探究"教学法应用于急诊临床带教.结果: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后,护生的实习考评成绩、操作成绩及理论成绩均明显高于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护生,(P<0.05,P<0.01);护生反应良好,提高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论:对急诊科实习护生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教学,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 摘要:针对专科医师急救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论证了专科医师急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培养方式。目的:提高专科医师的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方法:根据急诊医学教学特点和急诊急救的临床特点,着力培养轮转医师临床思维处理能力的急诊医学教学。本文的做法与体会如下:一是培养专科医师临床思维能力,首先注重教学结构建设;二是培养专科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关键是改善教学方法:①以症为纲,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②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③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培养急救的三种能力,即:急救应急反映能力、急救思维处理能力、急救协调能力。三是培养学员临床思维能力,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①注意培养良好医德;②教其方与教其法相结合;③学知识与严格规章制度相统一。结论:通过优化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了轮转医师的急救的三种能力;即急救应急反应能力,急救思维处理能力,急救协调沟通能力。
  • 摘要:通过对老年人猝死心肺脑复苏完全成功的10例进行总结,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72.8岁.叙述了包括复苏程序、复苏用药、观察与监护内容、合理纠正酸中毒等措施.①诊断、抢救及时,迅速按心肺脑复苏程序,初级与高级生命支持并举,CABD或ABCD步骤同步进行,室颤者迅速除颤.②开通气道,排除异物,气管插管人工通气,保证充分供氧,使氧分压在100mmHg以上,轻度过度换气,保证心肺脑得到充分氧合血流灌注是复苏成功的关键.③合理应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补充硫酸镁.④补碱的指征;有效自主心律10分钟未恢复,pH<7.2,碳酸氢根<15mmol/L,伴复苏后严重休克.⑤脑复苏;自主循环重建后,立即把病人转入监护室,用冰帽头部重点降温,空调控制室温预防复苏后高热,对促进脑复苏成功是简单有效的措施.若脑水肿明显者,甘露醇每天用量250ml左右或甘油果糖250~500ml,并用适量血浆或白蛋白,既不影响复苏后的血容量及血粘度,又可改善氧输送,是防治复苏后MODS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爆炸复合伤的特点和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9例爆炸复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9例患者经过早期的积极救治,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爆炸复合伤是一种最难急救的伤类,其核心是难以诊断,难以把握救治时机,发生合并症多,护理要求高.早期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如;加强创而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实施呼吸道管理、控制肺部感染、早期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爆炸复合伤的救治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急救护理新模式后危重创伤急救的护理质量。方法: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急救新模式对77例预告知中重度创伤患者评估其危重情况及伤情,并快速作出计划,迅速实施急救措施,然后进行评价。结果:应用急救护理新模式后,68例中重度创伤患者全部病情稳定后转入相关科室或EICU继续治疗,跟踪治愈率上升了18.6%,死亡率比以前下降了43.4%。结论:急救护理新模式在危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明显提高了急救的护理质量,也提升急救护理队伍的应变和护士的综合能力。
  • 摘要:通过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和防范对策。要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工作,以及急救药品和器材的准备,加强相关科室的协调,加强急救技能训练,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和护送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 摘要:目的: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安伞、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分析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制订丰富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持续改进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纠纷.结果: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护理纠纷、护理工作安全隐患的发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摘要:根据国家卫牛部发布的资料,损伤与中毒的死亡率位于第五位.急性中毒事件伤害的人群多,而且急性中毒的病情变化快、发展快,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告病重,易发牛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症,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为进一步提高急性中毒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对急性中毒救治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探讨.1是注意急性中毒的方式与中毒谱的变化;2是重视急性中毒的诊断问题;3加强毒物的清除:4是用好急性中毒的救治要点与技巧;5是关注重度急性中毒致MODS的认识与救治;6是提高群体中毒事件的应急救治.
  • 摘要:目的:多脏器损伤时合并胰腺损伤患者的病情均较严重,由于胰腺位置深在,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易造成漏诊.本文探讨胰腺损伤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笔者总结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6例胰腺外伤病例,以期探讨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3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发生胰瘘5例,十二指肠瘘2例,切口及腹腔感染例(88.9%)治愈,死亡4例(11.1%).结论:提示对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应注意严密观察及短期内影像学的动态对比检查,对疑似病例及时剖腹探查是胰腺损伤早期诊断的关键.应根据损伤部位及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VSD负压引流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方法:使用VSD负压引流对10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引流期间一例患者2天后出现堵塞,及时冲洗后通畅,余9例引流良好,顺利拆下VSD下敷料。体会:VSD负压引流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保持有效、持续的负压引流是护理重点.
  • 摘要:本文以某科自2004年10月~2008年1月52例骨质疏松患者为例,应用后外侧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效果良好,现就其治疗进行报告。
  • 摘要: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严重创伤、烧伤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脓毒症研究的现状,并就脓毒症的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为适应突发灾害事故、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的需要,为整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探讨创建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的体会.rn 方法:在常州地区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它由GoTa无线集群通信功能的伤病员预先告知会诊系统、流动便携式ICU病房"及医院内采用整体化治疗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系统工程.rn 结果:其核心是大大缩短伤病员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极大提高现场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经过对特重型多发伤死亡率和治愈率的统计,前25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15例占60%,治愈1例占4%,好转3例占12%,没愈6例占24%.新模式22例严重多发伤伤员死亡5例占22.6%,治愈5例占22.6%,好转11例占50%,没愈1例占4%.实施新模式死亡率比前下降了43.4%,治愈率上升了18.6%.rn 结论:这种伤病员的现场施救、信息网络告知、途中救护到院内抢救、手术住院治疗等连续性急救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急救模式,赢得了抢救伤病员的黄金时间.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现场伤员救治链”。能够降低突发灾害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 摘要: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都源于战争,院前急救是灾难医学的基础,灾难医学是院前急救的深化和外延,由于其社会性比其他许多医学学科的发展都备受社会的关注,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新热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院前急救的现状,并就灾难医学进行浅谈。
  • 摘要: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rn 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rn 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人,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rn 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 摘要: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要快捷、准确的救治伤员,又要有效的保护医护人员,掌握灾害事故现场急救程序在实践中体会十分重要.现场根据参加十六次突发事故的现场急救的体会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对现场医疗急救程序进行探讨.
  • 摘要:为有效预防学生发生运动性猝死,本文应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运动性猝死的前驱症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让学生对前驱症状的出现引起足够的重视,达到能有效的阻止运动性粹死的发生.
  • 摘要:目的:分析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致急性肝损害作用.rn 方法:对41例广州管网线虫病患者接受阿苯达唑治疗后出现的急性肝损害(肝功能变化)、基础疾病及转归进行分析.rn 结果:(1)用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疗程结束后,26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范围为42.00 U/L~252.00U/L,平均(97.66±56.66)U/L;9例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范围为41.00 U/L~131.00U/L,平均(60.66±29.34)U/L;13例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范围为56.90U/L~213.00U/L,平均(99.52±46.65)U/L;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质及胆红素水平未见显著变化.(2)阿苯达唑治疗过程中,同时加用保肝药物(甘利欣、肝泰乐)组68.42%(13/19)氨基转移酶升高,未使用保肝药物组59.09%(13/22)氨基转移酶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异常者停用阿苯达唑后开始出现好转,出院2个月后血清氨基转移酶大多恢复至正常水平.rn 结论:口服阿苯达唑可导致急性肝损害,其剂量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临床应用时注意监测肝功能,并合理使用保肝药物.
  • 摘要:目的:观察苦参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48例黄疸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在应用茵栀黄、丹参、还原犁谷胱甘肽基础上加用苦参碱治疗;对照组21例,应用茵栀黄、丹参、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丁对照组(P<0.05)。结论: 苦参碱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方面有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rn 方法:将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均常规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最佳PEEP+潮气量5~8ml/kg).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并记录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以比较其预后.rn 结果: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有效率达90%,与对照组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十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rn 结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ARDS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 摘要:随着近年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应用,使移植术后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发病有明显增加,发病率在肾移植为2%~11%,在肝移植为3%~20%,在心肺移植可高达88%,发病主要在术后3~6个月.如未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发生PCP后病情迅速恶化,易发生ARDS,并发多重感染,病死率极高。本文就PCP的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 摘要: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腹泻患者粪中常见细菌致病基因,建立快速、敏感、特异的PC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临床。采用常规培养生化血清学鉴定方法,PCR方法及多重PCR分别对31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标本进行检测,常规培养生化血清学鉴定方法分离出福氏痢疾杆菌24例,宋内痢疾杆菌23例,志贺痢疾杆菌1例,23例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聚集性大肠杆菌,均为0例。PCR检测痢疾杆菌140例,沙门氏菌65例,副溶血弧菌20例,空肠弯曲菌18例,致病性大肠杆菌8例,产毒性大肠杆菌5例,聚集性大肠杆菌5例。多重PCR检测结果同PCR。可见PCR不仅可提高病原体检测的阳性率,而且可以检测出常规培养生化血清学鉴定方法不易鉴定出的病原体,可提高检测的灵敏性。
  • 摘要:目的:通过与传统细菌培养生化血清学鉴定方法比较,明确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可提高沙门氏菌检出率.rn 方法:分别应用传统细菌培养生化血清学鉴定方法及普通PCR方法,对30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标本进行检测,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rn 结果:30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标本中,传统法分离培养出沙门氏菌29例,阳性率9.67%;普通PCR检测沙门氏菌粪标本,高侵袭性位点A(hyperinvasive locus A,hilA)阳性65例,阳性率为2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传统法分离培养阳性的标本,PCR检测均为阳性。65例急性腹泻患者粪标本采用普通PCR法扩增得到的hilA基因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发表的标准菌株序列比较,一致率为100%.rn 结论:与传统细菌培养生化血清学鉴定方法相比,PCR法可提高腹泻患者沙门氏菌的检出率,缩短检出时间,适于临床快速诊断.
  •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针对痢疾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志贺菌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及其价值评估.
  • 摘要:目的:总结高龄患者髋部骨折临床治疗效果,分析高龄髋部骨折特点及诊治注意事项.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8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共2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随访时间6月-5年.结果:除2例患者意外死亡外,其余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若无明显禁忌证应争取尽早手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应重视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早期功能锻炼亦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应用骨盆前后环外固定器多发伤C型骨盆骨折方法和治疗效果.rn 方法:从2005年11月~2007年8月16例多发伤合并C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ISS评分29分(19~58),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9~52岁,平均36.5岁.骨盆Tile分型;C1型11例,C2型3例,C3型2例.均合并休克,急症应用髋臼上前环外固定器和后环骨盆钳外固定治疗.分析手术时间、复位情况、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rn 结果:外固定器手术平均时间45~90分钟,平均63.5分钟,术后4例死亡,1例脑外伤,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12例获得2~23个月随访,甲均9.1个月.4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大腿外侧麻木,无骨不连及骨折移位,Majeed记分,优6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3.3%.rn 结论:应用骨盆前后环外固定器的可恢复C型骨盆骨折稳定性,减少出血,从而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适用于多发伤C型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消化功能障碍的成因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45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0.4±2.3)天.45例均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TPN)、生长抑素及其他药物.结论:术后消化功能障碍多发生手术后3~8天[(6.3±2.3)天]。
  • 摘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的脓毒症(sepsis)、创伤、烧伤、或严重炎性损害等急性病变持续至少24-48h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发生2个或以上脏器功能障碍,如不进行有效干预,无法维持内环境平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约有15%的内外科疾病发展为MODS,其病死率随受累器官数量和持续时间而成比例地增加.虽经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治疗探讨,其病死率并未显著降低.MODS的确切病亡率尚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最近一组国内外的病死率综合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我国共1799例MODS的总病死率约为47.5%,国外MODS的病死率在29.6-91%不等.因此MODS已为当前医务工作者所关注,本文就如何运用中西医结合救治MODS进行探讨,以期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
  • 摘要:颈部大血管损伤的危害性不仅在于短时间内的大出血,而且在于对大脑血供的影响及血肿对气道的压迫,若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随时会有死亡的危险.本文就某院自1996~006年急诊收治的22例颈部火血管损伤的救治情况进行报告。
  •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期间入住本院的208例脓毒症病例,根据是否发生MODS分为两组,将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使用SPSS 13.0软件对其进行二分类的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既往慢性病史、吸烟饮酒史、入院后24h内白细胞计数、血糖、肌酐、动脉血pH值、动脉氧分压、Glasgow昏迷评分(GCS)、APACHE Ⅱ评分、住院天数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感染部位、手术情况、细菌培养生长、体温、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红细胞压积、血钠、血钾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有慢性病史、血肌酐、血糖、住院天数、GCS分值对发生MODS有显著影响.rn 结论:可以用血肌酐、血糖及GCS评分作为脓毒症患者可能发生MODS的参考指标,既往有慢性病史也是危险因素,住院天数是脓毒症患者发生MODS引起死亡的保护因素.
  • 摘要: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起病急骤,病情危重.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本文采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肺水肿,取得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提出改善诊治效果的措施.rn 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8月~2007年8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并发症和预后情况.rn 结果:1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主要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伤和坠落伤.恢复良好54例(38.2%),中残43例(30.3%),重残17例(11.9%),植物生存11例(7.7%),死亡17例(11.9%).主要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ARDS和创伤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多见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ARDS、泌尿系统感染、癫痫和应激性溃疡.rn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部损伤病情复杂严重,创伤外科转科一体化救治模式和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程序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讨论老年人多发伤早期正确诊断与治疗的重点。方法:38例老年人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及疗效分析,进行院前-院内-ICU一体化救治。 结论: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才能正确诊断,严密的观察及早期抗休克,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下确定性救命手术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rn 方法:建立由急救医师以"白金十分钟"的理念对病人进行链式流程复苏、由专科医师实行确定性救命手术的互助型创伤小组工作模式,总结分析1993年~2005年2428例中等严重度以上的急诊创伤病例.rn 结果:伤员构成;男1882例,女546例,男女比例为3.45;1;年龄30.5±17.2岁(4~86岁);创伤评分(T)11.5±3.5、CRAMS 评分7.46±2.4;严重度;中度(ISS<13)1250例(51.5%)、重度(ISS 13~25)838例(34.5%)、极重度(ISS>25)40(14.0%).合并伤;复合伤29例(1.2%),多发伤687例(28.3%),休克1076例(44.3%),其中创伤性休克767(31.6%),失血性休克309(12.7%);死亡197例(8.1%),其中主要引起死亡的原因按脏器分类;脑140例(71.1%),腹45例(22.8%),胸8例(4.1%),大血管4例(2.0%);抢救互助情况;急救部完成抢救手术481例,急救部+专科手术1440例,急救部+SICU完成507例.rn 结论: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在当前城市创伤救治中仍具有普遍意义,加强急救与专科的密切协作是救治成功关键.
  • 摘要:目的:比较小儿烧伤术前口服复方氯胺酮混合液与常规肌注安定阿托品的临床效果.rn 方法:择期行烧伤手术的小儿60例年龄选择1~8岁,随机分为2组.Ⅰ组KMA(氯胺酮5mg.kg-1、咪达唑仑0.5mg.kg-1、阿托品0.03mg.kg-1)术前30min0.25ml.kg-1口服.Ⅱ组安定0.2mg.kg-1邯可托品0.015mg.kg-1术前30min肌注.观察指标;对术前用药的接受程度、给药后的血氧饱和度、镇静状态评分,与父母分离的程度、静脉穿刺时的反应和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rn 结果:Ⅰ组口服用药30分钟后小儿安静合作、能与父母分离,静脉穿刺及麻醉诱导平稳,Ⅱ组肌肉注射给药85%小儿不能接受、哭闹、给药30分钟后难与父母分离、静脉穿刺及麻醉诱导不平稳.两组差异显著(p<0.01). 结论:小儿术前口服复方氯胺酮混合液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肌注安定阿托品,是为理想的麻醉前用药.
  • 摘要:目的:探讨呼衰患者急诊抢救流程指南.rn 方法:1992~2002年,急救对2548例(其中创伤1823例,非创伤725例)急诊抢救患者的呼吸通路阶梯管理进行统计分析及操作者登记调查.rn 结果:男1876例,女672例,男;女=2.79;1,年龄4-86岁,创伤病员平均年龄32.3±19.8岁,非创伤病员平均年龄65.2±17.3岁.创伤病员以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最突出,占创伤病例总数60.2%,非创伤病员以50-59岁和60-69岁两个年龄段为主.呼吸支持方式采用复苏体位816(32.0%)、开放气道清除呕吐物314(12.3%)、鼻塞鼻导管吸氧2311(90.7%)、面罩给氧124(4.8%)、气管插管254(10.0%)、气管切开195(7.7%)、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58(2.3%)、环甲膜穿刺25(1.0%).rn 结论:对急危重呼患者进行呼吸阶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危重病人呼吸管理效果,是值得推荐的呼衰急诊抢救流程指南.阶梯化管理即;二类、四阶梯、10方法.无创类和有创类;第一阶梯;徒手方法阶梯(1复苏体位、2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3胸背按压);第二阶梯;氧疗支持阶梯(4鼻塞、鼻导管吸氧、5面罩类给氧、6气管插管/氧疗)第三阶梯;有创气道阶梯(7环甲膜/气管穿刺、8气管切开,气管穿刺扩切术或旋切术);第四阶梯;机械通气阶梯(9简易呼吸器/简易呼吸机类、10常规呼吸机类).
  •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为的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生态破坏、现代工业化的先进性及复杂性的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多样化和高速性等因素所导致的灾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灾害是社会悲剧的罪魁祸首,可以摧毁我们的社区及财产,因此,采取快捷、有效的现场接诊、分类伤病员,实施救护及后送途中监护对抢救的成功率起到决性的作用.
  • 摘要:目的:介绍运用半腱肌肌腱移重建喙锁韧带加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Ⅲ°脱位.rn 方法:运用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关节Ⅲ°脱位16例,10例随访评定效果.rn 结果:随访10例,6-8个月取出钢板后,1个月随访,未再次发生脱位,功能恢复满意.rn 结论:本方法采用自体肌腱一半腱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并用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Ⅲ度脱位.在固定脱位的同时,重建一条喙锁韧带可更有效的避免因单纯钩钢板内固定导致的疼痛、活动受限以及钢板断裂松动需取山内固定物而再次脱位的可能。半腱肌已广泛用于十字交叉韧带重建,效果得到肯定,它的韧性强度,可用长度比其他肌腱优越,用于移植重建喙锁韧带应有可施性。
  •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联合监测作为相关的牛化指标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可能性。rn 方法:测定60例脓毒症患者第1天、3天、7天、出院前最后一次或死亡前最后一次TNF-α和CRP,按预后把患者分为非死亡组组与死亡组。rn 结果:入院时和入院后脓毒症患者死亡组血清TNF-α和CRP水平均高于非死亡组(P<0.05),且其动态变化量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血清TNF-α和CRP含量变化呈正相关(γ=0.367,P<0.05)。rn 结论:血清TNF-α和CRP水平变化与脓毒症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相关,TNF-α和CRP的持续高水平说明病情严重,是预后不良的表现,联合监测可能作为相关的生化指标,有助于判断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
  • 摘要:目的:研究针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基因的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技术对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被缺血再灌注诱导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抑制作用.rn 方法:将培养的BV-2细胞随机分为C组(正常培养组)和IR组(缺血再灌注组)两大组,其中IR组又分为N组(非转染组)、T组(TLR4-siRNA转染组,转染质粒pEGFP-H1/TLR4-siRNA)、TC组(对照siRNA转染组,转染含对照序列的质粒pEGFP-H1/对照-siRNA)和TB组(空白对照组,加入pEGFP-H1质粒)四个亚组.运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pEGFP-H1/TLR4-siRNA转染至培养的BV-2细胞,观察细胞系中荧光表达强度,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BV-2细胞TLR4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基因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各组BV-2细胞TNF-α含量变化.rn 结果:将pEGFP-H1/TLR4-siRNA转染至BV-2细胞后,EGFP的表达率为(67.58±7.16)%;各组BV-2细胞经缺血再灌注处理后,TLR4、NF-kB mRNA水平以及TNF-α含量均较缺血再灌注前明显升高,而转染组中TLR4和NF-kB mRNA表达则得到部分的抑制,TNF-α含量(0.96±0.35 ng/ml)较未转染组明显减少,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针对TLR4mRNA的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抑制BV-2细胞经缺血再灌注诱导的TLR4和NF-kB基因的表达,分泌TNF-α含量减少,表明针对TLR4 mRNA的RNAi技术可以有效的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BV-2细胞的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在toll-like receptor4(TLR4)参与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lung injury,ALI)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内皮源性或髓源性细胞表面TLR4介入ALI的作用及机制.rn 方法:采用TLR4 基因突变(C3H/HeJ品系,TLR4mut/mut)及野生型(C3H/HeN,TLR4+/+)小鼠,运用骨髓移植的方法建立"内皮细胞TLR4+/+髓系细胞TLR4mut/mut"(WT/Mutant;受体/供体)及"内皮细胞TLR4mut/mut髓系细胞TLR4+/+(Mutant/WT;受体/供体)嵌合体小鼠,然后经尾静脉注射LPS(5mgXkg-1)复制LPS攻击致ALI模型,5小时处死小鼠,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et/dry weight,W/D),肺通透指数(lung permeability index,LPI),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炎症因子及黏附分子水平,分析内皮或髓系细胞表面TLR4介入ALI的机制.rn 结果:以肺组织W/T及LPI为衡量指标,TLR4mut/mut小鼠肺损伤较TLR4+/+小鼠较轻,WT/Mutant组小鼠肺组织损伤较Mutant/WT组高(P<0.05),且WT/Mutant组与WT/WT组无显著性差异.WT/Mutant组小鼠肺组织MPO水平、ICAM-1表达水平较Mutant/WT组高,且ICAM-1表达水平WT/Mutant组小鼠与WT/WT小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内皮细胞源性TLR4通过调控ICAM-1的产生而增强中性粒~(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肺组织招募以介导ALI.但是炎症凶子TNF-α、IL-1 β的水平Mutant/WT组较WT/Mutant组高,提示TLR+/+小型PMN细胞是ALI中促炎因子释放的主要成员,其作用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rn 结论:内皮源性TLR4通过调控黏附分子表达而促进PMN肺组织招募,在介导LPS诱导的ALI中的发挥核心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在白金10分钟内快速判断创伤程度并启动创伤小组急救流程.rn 方法:回顾性结合我部近1992-2005年创伤患者抢救的早期判断,采用1、经验判断和徒于查体、2、四项启动创伤小组指标(A检查生命体征和意识水平、B评价解剖创伤、C评价有证据的损伤机制和高能因素、D基础情况);3、系统查体三步骤进行快速的伤情判断.rn 结果:选择中等严重度以上伤员2428例进行研究,经徒手血压判断有961(39.6%)例伤员血压低于90mmHg;经创伤小组启动指标A、B两项判断,92.1%的病例需要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按本院创伤严重度分类;中度1250例(51.5%)、重度838例(34.5%)、极重度40(14.0%).rn 结论:可以在1分钟内多部位徒于触诊迅速判断异常血压、并有一定的准确性;本研究的三步骤判断启动创伤小组的流程措施可大部分在1-3分钟内、部分在3-7分钟内启动创伤小组抢救流程.在白金十分钟初步快速判断伤情在急救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对创伤的救治过程中,人们常常遇到两类过程,一是早期进行确定性的抢救手术或复苏,之后进行康复过程直到痊愈;目前大家共同的认识是要强调加强对创伤的早期复苏,减小机体的打击强度和缩短打击的持续时间,以减少其发生率.本文根据我院创伤急救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对于早期创伤急救的一种思路,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借鉴.
  • 摘要:灾难和突发事件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如何将灾难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突发灾害防御与应急能力现状,并就EMSS的应急应对能力的对策与建议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大学本科五年制急诊医学专业是一开设仅六年的新专业,且由于急诊医学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毕业考试为五年制急诊医学专业获得学位的最后节点,该考试的设置应全面考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深度的运用,了解急诊医学的最新进展.rn 方法:考试实行模块相加,考生必须通过理论操作模块及模拟诊疗模块,每个模块设主考四人监考四人,完成相关考试内容,设巡考及考务人员.rn 结果:94%的学生通过考试,6%的学生进入补考单元.rn 结论:该考试的设置满足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遴选学生的要求,经过考试检验了学生的理论及临床能力,为判断学生是否具有住院医师的素质及能力提供了依据.
  • 摘要:除颤仪发明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三、四十年直流电除颤更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尤其是包括院前急救在内的急救医学.电除颤的适应症包括紧急适应症与选择适应症.紧急适应症为心室颤动(室颤)性心脏骤停,也包括室颤的前奏-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扑动(室扑),其模式为非同步;选择适应症包括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某些快速性异位性心律失常,即心房颤动与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速,其模式为同步模式.本文介绍了单相波除颤仪与双相波除颤仪,并就其电除颤技术的发展进行论述.
  • 摘要:探讨对新护士进行专业急救技能培训的方法,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新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急救能力,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
  • 摘要:目的:针对急诊科的特点,探讨一种更加快捷的静脉输液步骤.rn 方法:选择来急诊科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0例)按旧的静脉输液步骤进行输液,观察组(300例)按在排气环节改进过的静脉输液步骤进行输液.将两组患者从进输液室配好药后捅输液器开始至患者输上液体调节好滴数为止的时间进行对比,同时统计患者和输液护士对此次静脉输液的满意度及相关因素并进行比较.rn 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时间为(4.02±1.06)min,观察组的平均时间为(2.76±0.8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患者和护士对此次静脉输液的满意率分别为72.0%和81.7%,观察组的患者和护士对该次静脉输液的满意率分别为92.70%和96.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rn 结论:在排气环节改进后的静脉输液操作加快了静脉输液操作速度,提高了患者和护士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探讨几种常用的、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计算机软件的相关功能,以及作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的计算机知识.方法:将这些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相关知识应用于学习、工作和教学当中.结果:让大家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改善教学方法,提高信息化办公程度.
  • 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协和医院急性中毒的最新流行病学特点,为急性中毒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期问583例资料完整的门诊及住院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所调查患者当中男289例(49.57%),女294例(50.43%),男女之比1;1.02;高发年龄段为21-40岁(42.20%),且男女之比1;1.28(P<0.05);中毒患者职业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无业人员、农民、工人和儿童;中毒类型主要是药物中毒174例(29.85%),其次是酒精中毒90例(15.44%)和农药中毒88例(15.09%);中毒时间分布特点呈无规律性波动;自杀是中毒的主要原因(254例,占43.57%);治愈或好转522例(89.54%),未愈或死亡51例(8.75%).rn 结论:急性中毒防治的关键在于强化人们身心健康教育以及提高急诊医疗救治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缺损应用VSD负压引流技术后的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08年2月选择四肢软组织缺损且不能一期手术闭合创面病例10例,彻底清创后,应用VSD敷料覆盖创面,持续负压引流.结果: 术后7-9天拆除VSD敷料,创面清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达到二期手术修复所需的创面条件.讨论:VSD负压引流技术处理四肢软组织缺损创而疗效确切,可以明显缩短治疗周期.
  • 摘要: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一种隐匿起病的慢性致残性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各种治疗方法不断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现对股骨头坏死的非手术治疗和姑息性手术治疗的进展加以综述.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本科2002-2007年收治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病例16例, 探讨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rn 方法: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经后路手术治疗,其中Apofix椎板夹技术5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Magerl技术)4例,后路寰枢椎钉板(棒)固定植骨融合技术7例。rn 结果:随访6-18月,植骨全部融合,术前不同程度的局部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均明显改善.rn 结论:Apofix椎板夹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技术及后路寰枢椎钉板(棒)固定植骨融合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