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息肉切除术

息肉切除术

息肉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89895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全国第二届内镜微创保胆学术大会、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等;息肉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42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团敏、陈萍、何文钦等。

息肉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9895 占比:99.98%

总计:690050篇

息肉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息肉切除术

-研究学者

  • 胡团敏
  • 陈萍
  • 何文钦
  • 刘胜利
  • 史留斌
  • 叶迎安
  • 嵇振岭
  • 彭淑牖
  • 徐建华
  • 杨向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赵诣; 杨嫚; 高远征
    • 摘要: 目的对我国息肉切除术护理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宏观上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借鉴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挖掘,并采用主题词共现分析法和突现词探测算法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果近年来,研究学者对我国息肉切除术护理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偏向于护理路径配合、微创类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不同息肉类型切除术研究及术后护理方法研究相关领域,其中子宫内膜及其切除护理是近年来研究学者较为关注的研究内容。结论我国息肉切除护理相关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其中子宫内膜及其切除护理是学者较为关注的话题。
    • 邓唐华; 刘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在右半结肠小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方便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右半结肠小息肉患者386例,以随机数表划分为两组,各193例。研究组患者行无痛肠镜下内镜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息肉完全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息肉平均直径、术中切除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出血与黏膜下层累及损伤情况。结果研究组息肉病灶完全切除率99.13%与对照组98.6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4,P>0.05);研究组息肉标本回收率98.75%高于对照组96.05%(χ^(2)=11.582,P0.05);研究组术中切除操作时间(1.52±1.20)min较对照组(3.50±1.65)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82,P<0.05)。研究组并发出血率0.52%、黏膜下层累及损伤发生率1.04%较对照组4.15%、5.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6、5.505,P<0.05)。结论内镜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在右半结肠小息肉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具有操作简便、标本回收率高、创伤小等优势,适于临床推广。
    • 郭洁; 方玲
    • 摘要: 目的探究息肉切除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对患者血清中CEA、IL-2、MMP-2以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RT-qPCR)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息肉切除术治疗前后血清中CEA、IL-2、MMP-2和MMP-9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息肉切除术治疗后,CEA、MMP-2和MMP-9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IL-2的mRNA水平略微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切除术治疗后,患者血清中CEA、MMP-2和MMP-9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IL-2的蛋白水平略有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息肉切除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后,患者血清中的CEA,MMP-2以及MMP-9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均有明显下降,IL-2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均略有上升。
    • 杨义超; 王凯悦; 游子萱; 冯璐; 藏媛; 曹哲丽; 熊英
    • 摘要: 目的系统性评价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b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6个数据库,筛选研究CSP和HSP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息肉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时间。结果20项RCT纳入该研究,包含4103例患者,6890枚息肉。其中,CSP 3452枚,HSP 3438枚。CSP与HSP息肉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98~1.01,P=0.596);CSP与HSP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95~1.01,P=0.222)。CSP与HSP标本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99~1.01,P=0.824)。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穿孔):CSP术中出血风险高于HSP(R^R=1.66,95%CI:1.24~2.24,P=0.001),CSP迟发性出血风险低于HSP(R^R=0.31,95%CI:0.16~0.63,P=0.001),CSP与HSP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09~1.22,P=0.097)。手术时间:CSP总操作时间短于HSP(MD=-7.15,95%CI:-8.25~-6.06,P=0.000),CSP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P(MD=-1.86,95%CI:-2.85~-0.86,P=0.000)。结论CSP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与HSP相当,但能降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郭淦华; 张剑杰; 叶淑云; 应旭卿; 施伟国
    •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结肠息肉(≥0.5cm)内镜下切除的17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和分析者的息肉特征、术中是否出血及切除方式、患者是否合并相关因素等,及出血发生时间、止血方法;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752例患者共切除4277枚息肉,20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出血率为1.14%。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较未出血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服用阿司匹林、使用低分子肝素、息肉直径≥1.0cm、位于乙状结肠、结肠肝曲、带蒂息肉、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术中有出血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血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95%CI:3.830~35.944)、糖尿病(95%CI:3.455~46.903)、动脉粥样硬化(95%CI:3.963~33.611)、服用阿司匹林(95%CI:1.542~15.340)、使用低分子肝素(95%CI:0.748~15.485)、息肉直径≥1.0cm(95%CI:0.748~15.485)、位于乙状结肠(95%CI:2.813~64.197)、结肠肝曲(95%CI:0.260~258.664)、带蒂息肉(95%CI:4.495~34.657)、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95%CI:1.571~11.472)、术中有出血(95%CI:1.571~11.472)及EMR(95%CI:1.976~39.089)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95%CI:3.749~202.500)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0例出血患者术后24~48h内出血率65%;单纯金属铗止血的成功率达81.8%(9/11),金属铗联合电凝止血均成功100.0%(4/4)。结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抗凝药物,息肉位于肝曲或乙状结肠、直径≥1.0cm、有蒂息肉、EMR或ESD切除、术中出血是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迟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48h;金属铗创面闭合联合电凝治疗是息肉切除术后出血行内镜下止血的首选方法。
    • 耿若琳; 黎永军
    •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首次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且至少有一次肠镜随访结果的患者,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及对照组,分析影响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烟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史、息肉数目及部位、蔬菜、红肉、高钙食物或钙剂摄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吸烟、息肉数目≥3个、进食较多红肉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钙食物或钙剂以及蔬菜的大量摄入是腺瘤复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吸烟、息肉数目≥3个、进食较多红肉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摄入高钙食物或钙剂以及蔬菜的大量摄入是腺瘤复发的保护性因素。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有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
    • 蒯亚仙; 李杨; 徐建华; 王旭; 孙斌
    • 摘要: 目的探究结直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的特点,为临床预防结直肠癌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行2次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2次结肠镜检查中息肉数量,将患者分为多发性复发组(≥3枚)和非多发性复发组(<3枚),分析息肉复发的特点及风险因素。结果在单因素统计分析中,息肉大小(P=0.033)、息肉部位(P=0.002)、息肉色泽(P=0.032)是息肉多发性复发的风险因素。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首检息肉个数(P=0.001)、息肉的部位(P=0.001)是多发性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首次结肠镜检查中息肉数量越多越容易发生息肉的多发性复发,远端结肠更容易出现多发性复发。
    • 吴振文; 王立生
    • 摘要: 目的 预防性夹闭创面对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效果存在争议,因包括息肉大小、形态、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既往的荟萃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限.评估预防性夹闭创面对无蒂息肉切除术后DPPD的影响.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发表的,关于预防性夹闭创面预防息肉切除术DPPB的文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合成95%可信区间(95%CI)相对危险度(RR)的效应量,以比较夹闭创面与不夹闭创面对DPPB的影响.本研究在PROSPERO中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0206907.结果 我们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249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夹闭组DPPB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夹闭组(2.9%vs 6.0%,RR:0.48,95%CI:0.33~0.71,P<0.01).根据息肉位置进行亚组分析,在近端结肠息肉组预防性夹闭创面能显著降低DPPB风险(4.0%vs 10.0%,RR:0.41,95%CI:0.24~0.70),但在远端结肠息肉,夹闭创面与不夹闭创面的DPPB发生率无显著差别(3.8%vs 3.1%,RR:1.23,95%CI:0.45~3.32).结论 预防性夹闭创面能明显降低无蒂息肉切除术后DPPD风险,但夹闭创面降低DPPB风险的效果仅限于近端结肠息肉.
    • 杨琳; 金岭兰
    • 摘要: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息肉应用宫腔镜手术的有效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9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利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使用刮宫术治疗)与研究组(使用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干预,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97.92%,研究组更高;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复发率分别为20.83%、2.08%,研究组更低;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相较于刮宫术治疗,使用宫腔镜手术治疗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且药物安全性高,提高了治疗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