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圈套器

圈套器

圈套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874047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临床医学、临床消化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南方消化论坛暨第六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第三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2009年第三届中-美妇科泌尿、盆底重建外科学术研讨会等;圈套器的相关文献由1018位作者贡献,包括许荣春、C·P·汉考克、李常青等。

圈套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74047 占比:99.99%

总计:2874215篇

圈套器—发文趋势图

圈套器

-研究学者

  • 许荣春
  • C·P·汉考克
  • 李常青
  • 沈正华
  • M·怀特
  • 张融南
  • B·桑德斯
  • 严航
  • 唐志
  • 宋言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严璟; 张司欧; 皮智轩
    • 摘要: 目的:观察在内镜下切除大肠带蒂息肉时预先用钛夹在息肉蒂部结扎预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7月我院内镜中心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3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82例(息肉198枚),对照组188例(息肉222枚),试验组预先用钛夹在息肉蒂部结扎再行高频电切除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肠息肉,对照组单纯高频电切除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并进行术后3~9个月随访,分析组间术后病理,术中术后出血、穿孔差异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大肠息肉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无术中出血、穿孔,无术后迟发性穿孔,术后便血1例(0.55%)。对照组术中出血8例(4.26%),无术后迟发性穿孔,术后便血14例(7.45%)。试验组术中出血及术后便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带蒂大肠息肉预先用钛夹在息肉蒂部结扎,预防出血更具有优势,提高了大息肉内镜下的切除率,显著降低了内镜治疗发生出血、穿孔的风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
    • 高佰新; 李芳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圈套器联合α-糜蛋白酶和5%碳酸氢钠治疗胃石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住院的58例胃石症患者,均给予α-糜蛋白酶8000U/bid、5%碳酸氢钠60mL bid早空腹、晚饭后口服,3~5天后复查电子胃镜,若胃石直径大于2cm,再次行圈套器治疗,进一步评估疗效。结果:圈套器联合α-糜蛋白酶和5%碳酸氢钠治疗,57例复查胃镜胃石消失,1例小肠梗阻转外科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胃石症以植物性胃石为主,圈套器联合α-糜蛋白酶和碳酸氢钠治疗胃石症有效率高,痛苦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朱向峰; 张锋; 胡冬兰
    • 摘要: 上消化道异物是指在上消化道内不能被消化且未及时排出而滞留的各种物体,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占急诊内镜诊疗的4%[1]。若处理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内镜检查被认为是去除食管内异物的主要工具。相较于普通外科手术,经内镜取异物简单方便,可减轻患者痛苦、并发症少、成功率高,为一种有效的消化道异物取出方法[2]。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透明帽放置于胃镜前端,通过异物钳取出异物,但对于复杂疑难的异物,使用常规方法就无法顺利完成,可能还会对胃和食管黏膜造成严重损伤。我院内镜中心运用双钳道胃镜联合鼠齿钳、圈套器和透明帽顺利从胃内取出打火机1例,现报道如下.
    • 刘永辉; 陈晓花
    • 摘要: 目的:探讨对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予以圈套器和橡皮圈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6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圈套器和橡皮圈辅助ESD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总时间,统计两组一次完整切除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出院随访,并应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予以圈套器和橡皮圈辅助ESD治疗的价值较高,与单纯性ESD治疗相比,不仅可以缩短治疗时间,还能将肿瘤病灶彻底清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罗萍; 任权; 段香梅; 刘爱民; 杨丹; 况晶; 杨雪澜; 沈文拥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全层切除胃底小间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诊断为胃底小间质瘤并行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切除术的89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89例患者均1次性完成手术、术中均未见明显出血,中位手术时间为32 min(范围20~50 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测核分裂像均小于5个/50 HPF,1年后复查胃镜原手术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全层切除胃底小间质瘤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手术步骤简单,该手术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初学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姜中华; 孔施施; 孙静霞; 王星; 刘郑培; 范志宁
    • 摘要: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 曹俊雄; 诸治栋; 曹杰; 金伟; 吴丹宁; 陈翔
    •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大危害是血栓脱落导致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风险较高的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PE的有效方法[1-2].临床上置入的腔静脉滤器多为临时的、可回收的滤器,待DVT治愈后,腔静脉滤器就应该取出,避免长期留置.然而,部分患者的滤器因置入位置不佳或置入后移位等原因会发生滤器倾斜,导致回收钩的头端靠近或紧贴下腔静脉管壁,这种情况下回收滤器的圈套器较难套住回收钩,常规的取滤器方法将无法将其取出[3].对于这部分因回收钩头端贴壁或靠近血管壁而导致无法通过配套回收装置回收的滤器,作者采用自制圈套器的方法,成功完成这些腔静脉滤器的回收.现报道如下.
    • 钟雄平; 王胜炳; 汪福群; 曾安祥; 张德强; 陈奕金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vs.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 周斌; 张金顺
    • 摘要: 目的 研究比较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圈套器套切术治疗2~4cm巨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结直肠2~4cm巨大息肉(包括LST等不同形态息肉)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36例)行ESD治疗,B组(36例)行圈套器、止血夹联合治疗.结果 A组的手术治疗时间略长于B组,而整块切除率则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均无息肉复发者;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小于B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382,P<0.05);术后1个月,A组的IL-1β、IL-6、IL-8的指标水平均小于B组(P<0.05).结论 ESD是治疗2~4cm巨大息肉的有效方法 ,疗效明显,术后出血率较低,对机体炎症反应影响更小,术后1年内无复发情况出现,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吴振文; 王立生
    • 摘要: 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该方法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为解决该手术方法的技术难题,各种牵引技术应运而生.钛夹辅助圈套器牵引技术因其设备简单、操作灵活等优势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其可有效地应用于辅助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胃黏膜病变、胃上皮下肿瘤、结肠黏膜病变,同时钛夹辅助圈套器牵引技术还应用于辅助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辅助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插管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