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黏膜下肿瘤

胃黏膜下肿瘤

胃黏膜下肿瘤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6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专利文献14215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健康研究、家庭保健、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等; 胃黏膜下肿瘤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静芳、戴伟杰、杨晓钟等。

胃黏膜下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2156 占比:99.95%

总计:142225篇

胃黏膜下肿瘤—发文趋势图

胃黏膜下肿瘤

-研究学者

  • 周静芳
  • 戴伟杰
  • 杨晓钟
  • 王琼
  • 孙素华
  • 任育宏
  • 何洁
  • 刘华
  • 周平红
  • 夏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丽霞; 郑庆芬; 王凯; 张冀豫; 宋明洋; 周洋洋; 杨荟玉; 刘冰熔
    • 摘要: 目的分析术中体位管理对胃黏膜下巨大肿瘤患者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7月在该院消化内科被诊断为胃黏膜下巨大肿瘤(肿瘤直径≥2.0 cm)并接受EFTR的患者。术中调整患者体位以避免肿瘤被胃腔内液体淹没,并分析患者的术中体位与肿瘤位置的关系以及对EFTR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共37例患者纳入研究,术中体位包括:左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和右侧卧位。根据肿瘤的位置,采取对应的术中体位使肿瘤处于高位,术中视野暴露良好,镜下止血、缝合以及其他操作不受胃腔内液体的影响。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EFTR,未见大出血、肿瘤掉入腹腔、显性腹膜炎征象。结论EFTR治疗胃黏膜下巨大肿瘤时,使肿瘤处于高位的术中体位管理应受到重视。通过术前CT确认肿瘤位置或内镜下注水后观察手术视野,均可为患者体位的选择提供依据。该体位管理简单易行,不增加医疗费用,具有降低内镜下操作难度、增加手术安全性和缩短手术时间的优势。
    • 于春洋; 窦广宁; 张运帷
    • 摘要: 和胃黏膜肿瘤相比,胃黏膜下肿瘤的发生率稍低。该疾病患者表现出相关临床症状时间也比较晚。这些患者通常因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前来就诊。对于胃黏膜下肿瘤患者来讲,应用普通胃镜和X射线检查,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诊断结果。为了全面分析胃黏膜下肿瘤超声诊断的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述命题加以分析,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聂锦山; 朱亮; 蔡明琰; 钟芸诗; 张轶群; 周平红
    • 摘要: 目的评价基于超声内镜(EUS)表现的评分系统对鉴别胃黏膜下肿瘤(SMT)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胃SMT患者的资料。通过评分系统预测胃SMT的病理类型。该评分系统包括以下5个基于EUS发现的变量:肿瘤的位置、起源层、回声和形状,肿瘤是否有腔外生长型赋予分值,依据得分范围预测胃SMT的病理类型。结果199例胃SMT患者中,胃间质瘤(GIST)89例(44.7%),平滑肌瘤76例(38.2%),脂肪瘤及异位胰腺各10例(5.0%),其它纤维瘤与纤维性息肉、神经鞘瘤共14例(7.0%)。GIST多见于胃底46例(51.7%)和胃体30例(33.7%);平滑肌瘤贲门24例(31.6%)及胃底部23例(30.3%),而GIST贲门10例(11.2%),异位胰腺多见于胃窦(70.0%),脂肪瘤也多见于胃窦(60.0%)。平滑肌瘤在EUS不规则形51例(67.1%)占优势,类圆形13例(17.1%)、椭圆12例(15.8%);GIST类圆形43例(48.3%)不规则形32例(36.0%)椭圆15例(15.7%);脂肪瘤和异位胰腺以椭形为主9例、8例(90%,80%)。13例胃SMT为腔外生长型,其中11例(84.6%)均为GIST。当评分为0~1分时,评分系统判断病灶为平滑肌瘤的灵敏度75.0%,特异度83.7%,阳性预测值74.0%,准确度80.4%;当评分为2~3分时,GIST的灵敏度77.5%,特异度72.7%,阳性预测值69.7%,准确度74.9%;当评分为4~5分时,脂肪瘤的灵敏度80%,特异度97.4%,阳性预测值61.5%,准确度96.4%;当评分为6~7分时,异位胰腺的灵敏度70%,特异度98.4%,阳性预测值70.0%,准确度97.0%。结论简单的评分系统在无需获取组织的情况下预测胃SMT的病理类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仍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该评分系统的有效性。
    • 许捷鸿; 陈志新
    • 摘要: 背景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往往侵及肌层,边界难以辨认,导致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ision,ESE)操作难度增高,手术过程延长.牙线牵引辅助技术方法简便,能充分显露手术视野,降低手术难度,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目的探讨牙线牵引辅助对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2-03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ision,ESE)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75例,分为AB两组,A组行传统ESE术,共41例;B组行牙线牵引辅助ESE术,共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黏膜下注射补充用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迟发出血、发热等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平均时间为(77.61±7.84)min、B组为(66.24±4.24)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13.51±10.25)mL,B组为(7.91±4.23)mL;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A组为(44.85±4.75)mL、B组为(38.50±4.73)mL,2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黏膜下补充注射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患者迟发出血1例(2.4%),发热2例(4.9%);B组患者无迟发性出血,术后发热1例(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牵引辅助技术可为ESE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实现针对黏膜下肿瘤的精准剥离和挖除,缩短手术时间,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 姜中华; 孔施施; 孙静霞; 王星; 刘郑培; 范志宁
    • 摘要: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 谭伟; 吴丰; 陈洪流
    •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胃腔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采取腹腔镜辅助经胃腔切除术治疗的12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方法治疗肿瘤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中转开腹手术。1例患者切除肿瘤时胃壁穿孔,行胃壁楔形切除及胃腔内全层缝合关闭缺损。手术时间为40~120 min,平均80 min;出血量为10~100 mL,平均40 mL。术后无出血、吻合口瘘、贲门狭窄、反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2天拔除胃管、饮水,术后第2~3天进食流质饮食,引流管留置时间3~5天,住院天数5~7天。术后病理提示1例为平滑肌瘤,余均为间质瘤,肿物直径约17~56 mm,环周切缘5~20 mm。12例术后6~12个月行胃镜检查,见手术部位愈合良好,无溃疡及瘢痕形成,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胃腔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可行,进一步降低了患者手术创伤,较好地保留了器官功能。
    • 李国栋; 李为民; 蒋昆; 吴佳琪; 何承海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在治疗不同大小的胃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为临床内镜治疗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回顾31例胃黏膜下肿瘤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金属钛夹或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夹闭创面,分析并比较不同肿瘤大小(直径≤10 mm、11~20 mm、>20 mm)患者间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病灶和有效缝合创面,肿瘤直径>20 mm组手术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开放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多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20 mm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7.00±8.25)g/L,与肿瘤直径≤10 mm组和11~20 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80,P=0.019)。结论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可用于不同肿瘤大小的胃黏膜下肿瘤切除,其微创、安全及快速康复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 陈杰; 石大伟
    • 摘要: 目的 比较消化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MR)和胃粘膜剥离术(ESD)在胃黏膜下肿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消化科门诊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瘤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内镜术式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黏膜下肿物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肿物残留情况.结果 EMR组手术时间低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SD组,住院时间长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血清NE、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可能优于EMR.
    • 王航宇; 华静; 杜莹莹; 魏书堂; 杨文义; 武利萍; 徐梦阳; 闫春晓; 谭莉霞; 董勇; 杨国威
    • 摘要: 目的:研究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8年3月—2019年7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8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其中32例接受STER治疗,分为A组,26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分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除与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长久于B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P0.05);术后1个月,A组创口愈合率为90.61%,高于B组65.38%(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低于B组26.92%(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STE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情况良好.
    • 吕海涛
    • 摘要: 目的:对胃黏膜下肿瘤(SMTs)采用超声内镜(EUS)诊断后的价值及胃SMTs的EUS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将2017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经超声内镜诊断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I)切除治疗的胃SMTs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纳入患者共80例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分别作为病变起源和病变类型的金标准,评估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分析胃SMTs的EUS下特点.结果:超声内镜诊断后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病变起源及病变类型符合率分别为92.86%和84.62%;经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病变起源及病变类型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对于少见病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切除病变来明确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