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胃镜

电子胃镜

电子胃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678675篇;相关期刊345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医疗装备、中国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影像技术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2011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建设与发展大会等;电子胃镜的相关文献由1574位作者贡献,包括乔铁、吴昊天、徐静涛等。

电子胃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78675 占比:99.89%

总计:679407篇

电子胃镜—发文趋势图

电子胃镜

-研究学者

  • 乔铁
  • 吴昊天
  • 徐静涛
  • 文黎明
  • 李政文
  • 黄万潮
  • 王颖
  • 何明科
  • 何群芝
  • 刘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有盛; 招杰; 严衍伟; 何艳婷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精准断流术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60例,入院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编号,奇数者纳入观察组,偶数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序贯注射治疗,即食管静脉硬化+胃底组织胶三明治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下精准断流术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注射次数、硬化剂使用量(聚桂醇+组织胶),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1年随访,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或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注射次数与硬化剂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曲张消失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精准断流术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疗效确切,与传统序贯注射治疗相比,不仅可以减少注射次数与药物剂量,降低患者痛苦,还能够有效减少静脉曲张复发和再出血,且安全性较高,不会增加发热、食管溃疡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史俪璐; 周雅静; 陈慧
    • 摘要: 目的分析电子胃镜检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检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前瞻纳入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检查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胃镜检查依从性并分组;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询问并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重点比较两组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估],分析电子胃镜检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检查依从性的影响。结果124例电子胃镜检查患者中41例检查依从性差,占比33.06%;不同检查依从性的电子胃镜检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低下、疾病不确定感强可能是电子胃镜检查患者检查依从性差的影响因子(OR>1,P<0.05),其中疾病不确定感对检查依从性带来的影响较显著。结论有部分电子胃镜检查患者检查依从性较差,可能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影响,考虑未来可据此提出针对性干预方案,通过干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来改善其检查依从性。
    • 赵修凯; 邱杰
    • 摘要: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78例下咽鳞癌患者行电子胃镜的检查结果,其中男271例,女7例;年龄41~91岁。所有患者均无食管和胃的占位性病变史。根据电子胃镜的检查和活检病理结果,进一步明确术前诊断,并拟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果:278例下咽癌患者中,电子胃镜及活检同期发现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60例(21.6%),其中男58例,女2例;食管鳞癌49例,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1例。60例患者中,11例放弃手术治疗,8例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后再行手术,21例行一期喉、下咽全切除术 + 局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术,15例行一期喉、下咽、食管全切除术 + 胃上提咽胃吻合术,5例行一期喉、下咽全切及颈段食管切除 + 游离空肠移植修复。结论:下咽鳞癌同期发生食管鳞癌的概率较高,电子胃镜检查能有效发现食管及胃的癌及癌前病变,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王利; 晏勇; 唐榛; 张雪; 文黎明
    • 摘要: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行粘连松解术在诊治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电子胃镜代替腹腔镜行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术后腹痛均消失,随访2~48个月,均未再发腹痛和腹胀。结论经脐电子胃镜诊治粘连性肠梗阻优势大,可同时行粘连松解术等镜下操作,具有安全、经济、疗效确切和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张彦军; 张正聪; 苗龙; 祁娜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电子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应用电子胃镜定位后行腹腔镜下胃腔外肿瘤楔形切除术的8例GST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8例GST患者经电子胃镜定位后在腹腔镜下行胃腔外肿瘤楔形切除术,均成功切除病灶,术中无中转开腹及术后死亡。手术时间(71.6±9.8)min,术中出血量(35.0±10.8)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8±0.7)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0±0.4)d,进半流质食物时间(2.7±0.5)d,术后住院时间(6.8±1.7)d。8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肠梗阻、泌尿系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且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证实为GST,切缘均未见肿瘤组织。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所有随访病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电子超声胃镜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电子胃镜手术治疗GST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精准、微创的手术方法。
    • 徐风云; 孙殿礼
    • 摘要: 目的:分析电子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择本院经病理活检诊断为胃溃疡的10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电子胃镜检查与X线钡餐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观察胃溃疡患者电子胃镜检查与X线钡餐检查影像学特征。结果:电子胃镜检查胃溃疡检出率为98.04%,X线钡餐检查胃溃疡检出率为83.33%,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绝大多数胃溃疡患者经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征象,49.02%患者经检查可见龛影底部有“环影”征,50.98%患者经检查可见粘膜纠集征象。电子胃镜检查胃溃疡患者可见66.67%患者有溃疡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现象,90.39%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病灶周围上皮再生形成红晕,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恶性胃溃疡患者电子胃镜检查可见指压征、龛影尖角样改变。结论:电子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符合率更高,可根据患者病灶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良恶性胃溃疡,值得应用。
    • 李玉玫
    • 摘要: 目的 研究经电子胃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配合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行经胃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期优质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清除率及情绪状态.结果 采用围手术期优质护理配合后,观察组患者的异物清除率(97.39%)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手术后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电子胃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对于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非常方便、简洁,是对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在对患者治疗时,护士有效配合医生完成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确保手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夏洪芬; 李富裕; 罗林; 魏渊; 白毅平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上消化道异物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探讨消化道异物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及电子胃镜取出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该院1996-2017年收治的101例年龄小于18岁、行上消化道异物电子胃镜取出的患儿资料,分析上消化道异物性质、嵌顿位置、并发症及电子胃镜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学龄期(6~<13岁)和学龄前期(3~<6岁)患儿发生上消化道异物的占比明显高于幼儿期(1~<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例患儿中食源性异物21例(20.79%),非食源性异物中以金属为主.学龄期患儿食源性异物占比明显高于学龄前期和幼儿期(P<0.05).非食源性异物中,硬币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金属异物(P<0.05).硬币异物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患儿中的占比高于幼儿期(P<0.05).青春期(13~<18岁)患儿常规性消化道异物(食源性异物和硬币)占比明显低于学龄期和学龄前期(P<0.05);青春期非常规性消化道异物(除食源性异物和硬币外)占比明显高于学龄期和学龄前期(P<0.05).异物嵌顿于胃和食管的例数明显多于口咽部(P<0.05);食管上段发生异物的占比明显高于食管中段和食管下段(P<0.05).消化道异物电子胃镜取出的总体成功率为97.03%;鼠齿钳是最常用的钳取器械(51.40%),在硬币异物取出中使用率明显高于非鼠齿钳器械(P<0.05).结论 各年龄段儿童均易发生上消化道异物,以金属异物居多;电子胃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成功率高,鼠齿钳最常用.
    • 刘鸿儒; 吴锋; 尚国印
    •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子胃镜加用透明帽对食管异物取出手术的辅助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食管异物取出手术的患者42例.根据随机数字的方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使用电子胃镜将异物取出,观察组采用电子胃镜联合使用透明帽将异物取出.比较2组的治疗耐受性、异物取出时间消耗情况、手术视野清晰情况、异物取出成功率情况、异物取出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耐受性优于对照组(优5例/良14例/差2例vs.优1例/良13例/差7例)(P0.05).观察组的手术视野清晰度优于对照组(80.95%vs.52.38%)(P<0.05).观察组在异物取出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29%vs.42.86%)(P<0.05).结论 电子胃镜加用透明帽完成食管异物取出手术,可以提升患者的耐受性,降低异物取出的难度,为医师提供良好视野,缩减手术耗时,提升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 许勇; 黄涓涓; 陈俊杰; 赖亚栋; 庄涵虚
    • 摘要: 目的 了解下咽部及食管上段异物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9年7月—2020年2月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并明确诊断为下咽部及食管上段异物的病例.其中咽部异物170例,食管上段异物96例.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治疗手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下咽部异物与食管上段异物临床表现均有明确饮食不慎或误吞史,以吞咽疼痛及异物感为最常见表现.下咽部异物经喉镜取出158例,电子胃镜取出11例,支撑喉镜下取出1例;食管异物经电子胃镜成功取出95例,外科手术取出1例.咽部异物中,细长型鱼刺占比达到91.76%(156/170),食管上段异物中,鱼刺占37.50%(36/96),骨头占36.46%(35/96).结论 下咽部异物与食管上段异物临床表现相似,均以细长型异物为主,但食管上段异物的并发症比下咽部异物发生率更高;电子胃镜可以发现喉镜漏诊的下咽部异物,并顺利取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