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消化道疾病

上消化道疾病

上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7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68133篇;相关期刊405种,包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等;上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文献由173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万岱、刘军、周家璇等。

上消化道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7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8133 占比:99.71%

总计:268906篇

上消化道疾病—发文趋势图

上消化道疾病

-研究学者

  • 张万岱
  • 刘军
  • 周家璇
  • 张亚
  • 张勇
  • 徐辉
  • 曾维政
  • 李增烈
  • 杨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小乔; 贺翊锋
    • 摘要: 不少人有过“肚子抽筋”的经历,感觉腹部突然一抽,还伴有强烈的疼痛感,仿佛胃肠在肚子里打了个结。这种情况就是胃痉挛——曾经不被当作病的病。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所致,常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也可见于上消化道疾病。最初,临床医学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胃痉挛的单独释义,直到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将急性胃痉挛归为独立疾病,不再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不适症状”。
    • 向桢; 安运锋
    • 摘要: 随着当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消化道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也是年度医疗保健支出最昂贵的严重疾病之一[1]。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等,可引起胃灼热/反流、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有些疾病还可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2]。通过有效的筛查诊断手段对消化系统疾病开展早期初级保健,了解各类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主要为侵入性的内镜检查,但由于成本高,疾病监测效果及受检者耐受性等问题制约其作为常规普查手段开展。随着近年来非侵入性检查手段逐步发展成熟,其在临床上开展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围绕近年来非侵入性血清检测相关研究,对其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李振华; 张勤生; 李明彦; 闫赵斌; 李永亮; 张然; 张佳
    • 摘要: 中医学是一门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诊断的真实环境不同于既往“理想”条件下进行的“范式”研究,但中医真实的临床环境与真实世界研究的内涵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对胃镜下胃黏膜色泽表现、胃黏膜血管表现、糜烂或溃疡部位、黏膜表面黏液多少、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无食糜留存、阳性病灶的形状等表现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可以丰富中医学望诊内容,为中医辨证提供可靠的客观指标,成为中医辨证的“第三只眼”;同时,胃镜下所获得的胃镜图像数据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更接近疾病性质或本质的资料,属于中医微观辨证,是完全可行的。通过胃镜下病变部位的颜色、纹理、形状等客观数据,让中医走出仅凭经验和感觉来治疗、记录效果的状态,使中医治疗有客观的证据支持或形成独特的评价体系,使中医诊疗从既往的“手把手”师承般经验传承到客观量化创新转变;借助高端胃镜的先进技术获得的胃镜客观依据延伸中医诊断视野,扩宽中医消化疾病的诊疗效果评价机制,找寻符合中医自身的真实世界科研之路,使中医科研更接近实用化,让中医药凭借真实世界的研究成果走出国门,得到认可。
    • 张婷; 尤宁; 闫红林; 刘咪
    • 摘要: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率调查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消化内科上消化道疾病患者80例,采用北京大学医学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问卷》,分析80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80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率为42.50%,其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癌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率分别为52.50%、35.00%、13.33%、80.0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危险因素包括暴饮暴食、饮用井水/自来水、经常食用腌制品(P<0.05),保护因素包括经常在家就餐、经常食用乳酸制品(P<0.05)。结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率高,危险因素包括暴饮暴食、饮用井水/自来水、经常食用腌制品,保护因素包括经常在家就餐、经常食用乳酸制品。
    • 明娇茜; 姚薇
    •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1]。胃是Hp最易感染的脏器,而口腔是除胃之外Hp易感染的第二个器官[2]。通过口-口、粪-口途径在人际间传播是Hp的主要传播途径[3]。由于牙周组织复杂的组织构成、口腔内食物的残留、适宜的温度与湿度等,为微生物的定居、繁殖及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与环境,在口腔内形成了特定的菌落系统,包括Hp在内的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共生、相互竞争、相互拮抗[4]。Hp在传播过程中易定植于口腔并在口腔内繁殖,口腔内大量定植的Hp可破坏口腔局部的微生态环境,引起口腔疾病[5],还是引发胃部Hp感染的潜在来源,与胃内Hp根除治疗后的复发及其再感染有紧密的关系[6]。Hp在口腔中的感染是诱发或加重牙周炎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牙周炎伴Hp感染患者,不仅要考虑如何治疗牙周炎症,还要考虑Hp的转阴治疗[7]。目前抗生素进行Hp根除是常规治疗措施,但效果尚不够理想,且因药物副作用使患者依从性变差。笔者应用中药漱口液联合Hp根除及牙周干预治疗牙周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 俞小青; 林勉淞
    • 摘要: 近年来,儿童消化性溃疡检出率逐年升高,并以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为主。儿童DU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而且其可导致患儿贫血,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然而在基层医院儿童无痛电子胃镜尚未普及。近年来随着超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及胃肠道超声检查技术的普及,高频超声对儿童DU检出率越来越高。
    • 叶晓芬; 谭涛; 沈李婷; 张永琴; 韩美玲; 沈国理
    • 摘要: 目的分析某部官兵胃镜检查结果情况,为本地区官兵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7至2021-06共10年间在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1768例部队官兵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职别、季节各主要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近10年来该地区官兵常见上消化道疾病依次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伴胆汁反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贲门炎、十二指肠球炎,其检出率分别为97.00%、21.72%、9.95%、5.60%、3.11%、3.00%、1.70%、1.53%、1.41%;除贲门炎外,上述其余疾病的患病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的Hp感染率为44.57%,干部Hp感染率明显高于战士(P0.05)。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伴胆汁反流是本地区官兵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发病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严重程度逐渐增加。
    • 王静; 李丹; 林兵; 张新颜
    • 摘要: 目的分析在上消化道疾病的检查中采取无痛电子胃镜及普通电子胃镜检查的检查准确率。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6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均采取无痛电子胃镜及普通电子胃镜检查,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与普通电子胃镜检查相比,无痛电子胃镜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进行无痛电子胃镜组检查的患者的各项生理水平均较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对患者采取无痛电子胃镜的检查方式可明显提高检出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患者对于疾病检查的满意度明显更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吴华美; 陈小曼; 李建宁
    • 摘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抗体分型检测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21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上消化道疾病种类进行分组,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功能性消化不良(FD)组、消化性溃疡(PU)组、胃癌(GC)组.检测各组Hp感染情况和血清Hp抗体分型情况,抗体包括UreB、UreA、VacA和CagA,分型分为Ⅰ型、Ⅱ型和中间型.结果 218例患者Hp感染率为73.9%,各组Hp感染率比较:PU组、GC组Hp感染率高于PD组、RE组、CSG组、C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抗体分型分布比较:CAG组、PU组、GC组Ⅰ型占比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U组、GC组UreB阳性率、UreA阳性率均较FD组、RE组、CSG组、CAG组、PU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U组VacA阳性率均高于FD组、RE组、CSG组、CAG组、P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组CagA阳性率较FD组、RE组、CSG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消化道疾病普遍存在Hp感染,尤其以PU患者、GC患者Hp感染率最高,Hp抗体主要为Ⅰ型;进行Hp抗体分析利于病变程度判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疾病预后.
    • 曹兰云
    • 摘要: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验证气钡双重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有效性。 方法:随机抽取 2020 年1 月~2020 年 10 月期间治疗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 200 例,均接受气钡双重造影。 结果:诊断出 159 例黏膜病者(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20 例黏膜下病变者(胃平滑肌瘤、食道癌、胃癌);16 例器官结构改变者(食管裂孔疝、憩室),5 例器官功能改变者。 结论:在上消化道疾病鉴别与诊断中,气钡双重造影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