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海口
  • 出版时间: 2011-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因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具有免疫稳态和免疫抑制的特征,成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Foxp3(forkhead/winged helixtranscription factor)又称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不少研究证明,Foxp3在CD4+CD25+Treg细胞上特异性表达,且Foxp3在调控Treg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上是必需的。通过多次拆方研究证实方中主药青黛起到主要治疗作用,青黛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肿消斑。本实验旨在进一步明确中药青黛有效成分靛玉红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对小鼠Treg细胞Foxp3表达影响,进一步阐明中药青黛治疗UC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靶点。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o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肠癖”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在肠道炎症中的枢纽作用及黏膜屏障机制的阐明,抑制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核因子莉(NF-κB)通路的关键分子,阻断UC的炎症反应,进而恢复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中医学认为,UC活动期以湿热蕴结为主要病机,以清热化湿、敛疮生肌为治疗原则,对刘完素治痢名方芍药汤进行化裁,拟制清肠化湿方,用于轻中度UC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实验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 )刺激HT-29人类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实验,和TNBS诱导大鼠UC模型的体内实验,观察清肠化湿方及单味中药地榆对HT-29细胞炎症状态下巨噬细胞迁移,NF-κB, TLR4蛋白的活化、表达,以及肠猫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claudin-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复杂病,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炎性特征的慢性疾病,多先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而后向近端扩展,严重者甚至遍及全结肠,癌变率较高,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肠镜的普及使UC的诊断及检出率越来越高,为中医的辨治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得镜下辨证增加了望诊之外的辨证客观依据,是望诊的延伸。UC的“证”是如今中医研究热点、治疗的基石,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传统证候研究是建立在望、闻、问、切的直观方法基础上,同时辨证过程受医家主观经验的影响,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缺乏客观的、统一的诊断标准;而微观辨证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从而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客观依据。中医证型和理化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逐渐大样本地被报道,但尚无大样本的针对UC中医证型和肠粘膜表象的深入研究。本研究立足于137例AUC的中医证候特点,初步探讨UC诊断金标准下的粘膜象与证候的关系,旨在初步探讨中医宏观辨证和西医微观辨证的相关性,为UC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显示,不同证型和肠镜下的粘膜象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镜下微观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印证中医宏观辨证,能较好指导中医的辨治。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或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致使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盐、胰酶等)反流进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改变,并可并发食管出血、狭窄及Barrett食管。其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疼痛、反酸、反食;若反流至呼吸道可引起咳嗽;若反流至咽部或耳道可引起咽喉炎、中耳炎等症状。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GERD检出率增多。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有升高的趋势。我国尚无胃食管反流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协和医院曾对3000名接受胃镜检查者进行统计,反流性食管炎占5.8%,西方国家报道人群中约10%~20%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检查见胃内容物反流现象或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改变;24小时PH值监测提示有病理性反流或酸灌注试验阳牲或酸反流试验阳牲,即可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西药常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抗酸剂(如硫糖铝片)、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治疗,但疗效不尽人意。中医治疗GERD具有优势。胃食管反流病预后一般良好,反流性食管炎一般多能治愈,但容易反复发作,反流性食管炎重症,若失抬或治疗不当,或年老体弱、病程长,可引起食管溃疡,或疤痕挛缩而引起食管狄窄、梗阻,影响进食,甚致慢性出血,可引起营养不良及贫血。Barrett食管反复发作,可致食管癌变。所以要高度重视胃食管反流病的预防和治疗。
  • 摘要:“病”是疾病全过程、普遍规律的综合诊断,“证”是疾病某一阶段、某一个体的临床诊断。“病证合一”的诊治模式是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旋律,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病证合一”应具有怎样的内涵?本文通过追溯“病证合一”的历史源流,以及总结王坤根教授“病证合一”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病证合一的诊疗模式大致经历了由中医病、中医证合,到西医病、中医证合一,再到中西医病、中医证合一三个阶段。每一次都是同时代的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新知,从而使中医学迈入了新的纪元。至于这一诊疗模式的疗效评价体系,目前尚存争论。该模式的疗效评价体系应包括病与证两部分,前者相对明晰,后者则需要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长期临床与科研中不断探索,通过借鉴生存量表、数据挖掘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运用心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手段,进一步规范中医证型的诊断标准、进一步明确中医证型的现代内涵,最终促进“病证合一”诊疗模式的最佳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都可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因此GERD在全球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受到了消化病领域的共同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证据提示我们遗传因素对GERD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从遗传学基本原理来看,个体患病的风险不同可以理解为由于DNA序列变异造成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使然。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称为遗传多态性(genetiic 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谷胱甘肽转硫酶P1(GSTP1)基因变异被认为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RE)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中医学倡导疾病“因人、因地、因时”的个体化辨证治疗模式符合基因多态性的特点,对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间的相关性研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在国内形成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统一标准的背景下,对已采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物样本进行分析,从遗传易感性角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谷肤甘肚转硫酶P1基因多态间是否存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GSTP1突变型基因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这与其他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因此推测GSTPI基因多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易感因素。突变型基因型在Barrett食管中的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其在RE及NERD的分布,这也验证了一些推测,GSTPI多态改变是食管腺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Banett食管发展成食管癌的基因基础,而GSTP1基因多态在反流性食管炎各级中的分布并无差异性。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的心身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昂贵的疾病,相关的医疗费用逐年增加。目前药物、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都被用于该病的治疗,都能取得一定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并不让人乐观,甚至部分患者存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中药因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被不断用于该病的治疗,而且有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盂河医派是中国中医继温病学派之后的一支新军,揽中医之大成,容纳内难伤寒温病和金元各家于一炉,主张和法缓治,在内外妇儿各科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完整的医案流传。为了使中医中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进一步发挥优势,笔者尝试在孟河医派名医医案中探寻该类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孟河医派四大医家临证胃食管反流病相类病症的证治规律,对证治规律进行了总结。但是通过本研究发现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医案中的证治规律研究,仍需要结合主观分析尚能发现规律,若无合理的主观分析,既有可能从一种有信息无知识的境地陷入另一种有信息无知识的境地,也有可能得出错误的规律,此研究结果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有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因其较难治愈,且治后容易复发,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现代医学治疗多用胃酸抑制剂加促胃肠动力药,但存在停药后半年复发,复发率高的局限性。降低复发率是主要的,根据GERD的临床表现,采用《伤寒论》小陷胸汤合白虎汤加味治疗本病30例,观察远期疗效。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疾病,引起令人烦恼的不适和(或)并发症。其典型症状包括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和反酸,在蒙特利尔胃食管反流病新定义中,GERD食管症状综合征除了典型反流症状外,同时还提到了反流胸痛综合症。近年来,有关胃食管反流病伴胸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目前临床上虽然对于胸痛的发病机制众说不一,但其抑酸治疗的疗效得到了肯定,然而复杂的发病机制也使得一部分患者疗效不明显,同时抑酸治疗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多、费用高等缺点。所以本次研究从情绪、GERD炎症分级等方面探讨胸痛发生的可能原因,并采取了临床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疏肝和胃方加减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rn 本次研究证实,疏肝和胃方能够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胸痛、缓解焦虑、抑郁方面优于奥美拉唑:同时能有效的促进食管粘膜愈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因素以及炎症都有可能参与了胸痛的产生,并推断炎症可能不是胸痛加重的主要因素,上述其他机制都有可能参与了胸痛的产生。疏肝和胃方能够在改善胸痛上明显优于奥美拉唑,除了能够缓解情绪精神因素外,可能在其他机制上发挥了作用,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挖掘.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与疑难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89年在南昌制定了《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并于2004年发表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对慢性胃炎包括CAG的诊治和评价进行了规范。近些年,国内外对于CAG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中医药诊治和评价方面尚存在不少分歧,影响和制约了临床研究和学术推广。2008年以来,借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慢性胃炎协作分组平台,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在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初步拟定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讨论稿)”,介绍了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临床诊断的手段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概述,并对疗效进行评估。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在充分参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等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讨论稿)”,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次投票,制订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义,分析了发病机制,总结了诊断标准,并对中医治疗以及临床疗效进行了概述。
  • 摘要:胃癌前状态(亦称胃癌前疾病)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等,其中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和易复发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8~10%,约占胃镜受检病例的16.5~28.9%,西医治疗疗效确切,但约30%~50%的溃疡病治愈后一年内复发,五年内复发率高达100%,其癌变率为2~5%。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特殊类型胃炎,约占胃镜受检病例的3.3~12.7%,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高达17.2~24%,癌变率约5.48%。治疗上根除Hpylori、抑酸以及近年应用微波、电凝等内镜下治疗为主。李玉奇、周学文教授根据胃癌前状态的临床表现,结合《圣济总录》中“胃脘痈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败”的论述,认为胃癌前病变属于中医“胃脘痈”的范畴,在此基础上周老依据《三指禅·卷三·内外痈疽先变脉论》云,“凡属肺痈与胃脘诸痈,总是热毒蕴结,四字该之。”提出了胃癌前状态的病因为“毒热”,文章具体阐述毒热与胃癌前状态的关系,在胃癌前状态“毒热”病因的基础上,确定了清热解毒,消痈生肌的治疗大法,研制出国家中药新药-溃得康颗粒,正在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摘要:胃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干预对于减少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具有明显的疗效,但过去的大量研究并未取得广泛认同的成果,主要是由于在活检取材前后一致性、病理诊断评价的规范性、研究设计的严谨性、疗效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公认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立足于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解决以上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临床试验,评价中药辨证方及中成药摩罗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筛选中药辨证治疗方案,构建疗效评价体系。
  • 摘要:达立通颗粒是江西南昌弘益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促胃肠动力中药新药。达立通颗粒由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焦山楂、焦槟榔、蒲公英、鸡矢藤、延胡索、党参、六神曲(炒)等12 味中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的功效。用于痞满肝胃郁热证(症见胃脘胀满、暖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等症;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亦可应用者).一次1袋,用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于饭前服用,临床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郁热证疗效满意。临床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郁热证疗效满意,药理实验表明达立通颗粒具有促胃肠动力、抗炎、镇痛、护肝利胆、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达立通颗粒能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胃排空及大小肠的推进运动。临床对50460例患者观察结果表明:达立通颗粒和西药促动力药莫沙必利的胃排空效果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烧灼不适等症状及相关体征),达立通颗粒缓解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优于莫沙比利。其安全性好,临床观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为10.2%-17.3%。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出现许多低龄患者。为给脂肪肝中医辨证提供有益参数,本文研究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血生化指标的关系。肝功能指标反映了肝脏的功能状况,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与脂肪肝的辨证分型及发生发展程度有密切联系。血清ALT和AST浓度的升高是脂肪肝病变发展的重要信号。如果能及早提示脂肪肝的发生,则可能避免因长期重度脂肪肝导致肝内代谢紊乱或脂变的肝细胞压迫肝窦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导致诱发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生。因此,在B超初步诊断脂肪肝的基础上,联合肝功能指标的检测既可为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又可作为脂肪肝病情监控和疗效评估的有效手段。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脂肪肝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中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中药复方“脂肝方”经多年临床观察,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旨在探讨“脂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联素抵抗素影响的作用机制,并使其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作为细胞因子的脂联素及抵抗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胰岛素的抵抗以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调控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实验发现脂联素及抵抗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密切相关,且“脂肝方”能有效增加血浆脂联素、降低抵抗素的表达量,改善肝内炎症活动度.实验证实“脂肝方”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剂。
  • 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的紊乱被视为IBD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徐长卿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及其主要成分丹皮酚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方面的药理机制,提示徐长卿治疗IBD可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实验旨在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大鼠IBD模型,观察徐长卿对大鼠一般情况、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表现及TNF-α、IL-1β、IL-10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对IBD的作用及机制。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病交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多自肠道远段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少数病例则可呈暴发型发病,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近年来,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对其各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但西医治疗uC由于用药疗程长,药物副作用较大,尚不能有效预防复发,因此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且价格昂贵也令患者难以坚持。中医药辨证治疗UC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中医药能有效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筛选确立了经验方泄浊解毒方,验之于临床疗效显著可靠。本研究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观察泄浊解毒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及IL-1β、IL-4的影响。泄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有效降低IL-1β水平,减轻其引起的肠道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升高IL-4水平,增强其抑制炎症和维持肠道免疫起重要作用,从而促进UC大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与抑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
  • 摘要: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治疗难度大,愈后易复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之一。UC发病与环境、遗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NOD2蛋白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内病原相关模式识别受体(PRRs),NOD2能识别细菌壁的胞壁酸二肽(MDP),介导NF-κB的激活与炎症因子TNF-α等的表达,已有研究证据表明NOD2蛋白与UC发病密切相关。该研究建立TNBS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应用氧化苦参碱(OMT)治疗后,检测大鼠结肠黏膜NOD2和TNF-α的表达。氧化苦参碱(OMT)是中药苦参的主要有效成份,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作用,该实验研究显示OMT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改善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其机制与抑制结肠黏膜NOD2蛋白过度表达,降低大鼠结肠黏膜TNF-α有关。结肠黏膜NOD2蛋白过度表达、TNF-α分泌增多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而OMT可以通过抑制NOD2蛋白过度表达、降低TNF-α分泌,起到减轻结肠黏膜炎症,保护肠黏膜的作用,可能是OM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
  • 摘要:根据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遗传、免疫、感染的发病特点,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我们选择了运用中医体质评估和干预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中医体质的评估分析和干预措施,同时根据疾病自身的病理特点结合辩证与辨病的治疗,运用以上中医“三位一体”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医的辩体、辨证、辨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可以从溃疡性结肠炎的整体和局部,从发生到发展趋势,从动态到稳态等多视角观察治疗疾病,是探讨以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下,对其发病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饮食、起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精神)因素的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依据中医体质的个体差异性和疾病的内在规律性,提出治疗疾病和调整体质的方案,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尤其适用于社区对演疡性结肠炎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保护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健康水平,避免疾病发展到晚期才得到治疗。
  •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且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中医药在此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各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侧重不同,现有中医分型标准存在着不一致、不规范的问题,多是国内同行部分专家的共识意见,或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总结,并未经过循征医学的检验。本研究目的在于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研究UC的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为UC中药方剂的设计提供思路,提高临床疗效。该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症候资料进行聚类分析,探讨UC中医证型的规律。在临床治疗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病情分期属活动期的患者应以泻实为主,而病情分期属缓解期的患者应以补虚为主。
  • 摘要:肝细胞性黄疸与阻塞性黄疸均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范畴。临床上大多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判定是哪一类型的黄疸。纵观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血清腺苷脱氨酶(简称ADA)是反应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而国外学者也证实血清ADA是反应肝实质损伤的指标,而肝细胞性黄疸亦有明显的肝实质损伤。本研究以黄疸阳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黄疸阳黄患者血清ADA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黄疸辨证及鉴别黄疸类型的临床意义。
  • 摘要:罗凌介为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海南省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罗老从事中医40余载,不断总结创新,自拟肝病经验方10余首,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罗凌介教授在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方面的治疗经验以典型医案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总结。
  • 摘要:大肠癌是指发生于结肠、直肠的恶性肿瘤。其好部位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位居肿瘤第二位。大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五位,而且其上升趋势明显,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目前我国每年大肠癌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等国家提前12~18年。《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将大肠癌与肺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列为我国现阶段重点防治的八大癌症。因此大肠癌的防治任务非常必要。通过观察健脾清肠法对大肠薪膜机械屏障(黏膜组织病理学、肠黏膜ZO-1跨膜蛋白、occludin跨膜蛋白),化学屏障(粘蛋白核3-O聚糖Core3-derived O-glycans),免疫屏障(血清IL-6, TNF-α,),生物屏障(肠道菌群)等多方面作用及参与肠黏膜修复信号传导通路的情况探讨健脾清肠法如何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控制肠道炎症和可能的作用靶点,为防止大肠癌的复发转移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思路。
  • 摘要:对古今文献中有关中医小肠腑病小肠气滞证的论述,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为今后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并通过对20位中医专家进行咨询论证,以了解现代临床对小肠气滞证的症状范围的认识,及其治疗用药情况。经过临床调查研究,进一步确定小肠气滞证的证候特点,并总结出其证候分布特点和治疗用药规律等。
  • 摘要:肝着、积聚、肝瘟等三个肝病是临床常见的肝脏传染病,这类患者常常出现气滞、气郁、气逆、气虚,甚至气绝等,临床症多见:胸脘胁肋满闷不适,甚则胁肋疼痛,且常伴有食少纳呆,大便不调等症,病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文拟从中医常见肝病病症、肝病从气论治、典型案例等三个方面谈谈龙祖宏治疗肝病的经验,以利临床同道共同提高对肝病的诊治水平。
  • 摘要:中药穴位贴敷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后《内经》、《理论骈文》等多部古医籍也都有贴敷疗法的载录,历代医家对此法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沿革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多以中医整体观念、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治疗疾病。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三伏天运用穴位贴敷治疗脾胃病已十余年,即在“三伏天”选择特定穴位中药贴敷,此法除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特定部位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五运六气”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天人相应”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疗原则,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对贴敷疗法时机选择的中医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初探“经络法时中医外治法”的理论观点。
  • 摘要:蔡淦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十载,学验俱丰。是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制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蔡淦教授尤其擅长胃肠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临证遵循李东垣脾胃学说和吴鞠通“治中焦如衡”的学术思想治疗各种疑难病证,疗效卓著,医名远扬。蔡师熟谙医理、对中药的性味、功效、配伍等也有独到见解,其用药虽多溯源于典籍,却遵古而不泥古,每多创意。在临证选方用药时常细心揣摩,以使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用药经验,尤其在药对的应用上颇具匠心。本文将导师治疗胃肠病常用药对经验进行了总结,以飨周道。
  • 摘要:马骏从医56载,未及弱冠便师承当地名医研习岐黄医术,青年时期又幸得蒲辅周、路志正等名医大家耳提面命,功底深厚,学业有成。临证中勤学善思,精于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灵活,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更是经验丰富,颇有造诣,其治疗脾胃病贵在平衡中正通顺,法宗升降润燥通补等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四逆散(偏于脾虚时常改用为四君子汤)、左金丸、金铃子散、二陈汤是脾胃病诊治中常用的方剂,临证中马骏医师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机制常常合方使用,并形成“肝脾(胃)同病,四左金陈”较为固定和成熟的治疗方法,现本文就其内含的学术思想辨析一二。“四左金陈”的组合与临床应用体现了了马骏对脾胃病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和疾病本质的把握,也体现了马骏对和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提示“四左金陈”合方是一张组方合理、构思巧妙、功效显著的脾胃病治疗基础方。
  • 摘要: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其中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以功能性改变为特征的排便障碍称为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constipation,CFC)。北京地区18~70岁成年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而老年人功能性便秘发病率更高达10%以上。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病的便秘甚至可导致生命意外,这些在老年人群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年功能性便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制定有效地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方案,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研究逐渐深入,文献分析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多责之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无力,输布及传送的功能减弱,老年功能性便秘多以虚为主,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虚证是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主要证候特点,不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型,但总以脾虚气滞为其根本特点,贯穿疾病始终,因此健脾理气也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重要法则。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试图阐明健脾理气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优势效应环节,探索老年便秘的中医药干预模式和规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