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59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4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82516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药师协会微创外科医师学术交流会暨湖北省腹腔镜外科年会、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六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等;下腔静脉滤器的相关文献由1620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建平、刘建龙、张希全等。

下腔静脉滤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4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2516 占比:99.35%

总计:83058篇

下腔静脉滤器—发文趋势图

下腔静脉滤器

-研究学者

  • 顾建平
  • 刘建龙
  • 张希全
  • 楼文胜
  • 郭曙光
  • 陈翠菊
  • 凌宝存
  • 周兴立
  • 尹存平
  • 张十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静; 王菲
    • 摘要: 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IMCVT)是指发生于小腿部位的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原发并局限于小腿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静脉丛,具有发病率较高、起病隐匿、患者症状轻微、体征不明显的特点。这导致此病易被误诊漏诊。随着病情的进展,此病患者可出现血栓向近心端蔓延、肺栓塞等情况,从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主要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存在肺栓塞发生风险的患者,可考虑通过安置下腔静脉滤器达到预防其发生肺栓塞的目的。但对于上述预防方法,相关诊疗指南均未给予明确的指导意见。但由于IMCVT的进一步进展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医生应对此病患者病情的变化给予高度重视,以帮助其安全度过整个治疗阶段。本文现就IMCVT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期为日后临床上更好地对此病进行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 王爱芳; 米艳
    • 摘要: 目的浅析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纳入本单位于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的15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治疗前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总结护理要点。结果15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术后定期复查了解滤器与肺部情况,随访20个月,未出现1例肺动脉栓塞发生情况,138例患者患肢肿胀表现完全消退,其他12例患者患肢肿胀表现也获得明显改善,患者无相关不适症状,可正常工作、生活。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IVCF治疗可有效预防PE发生,护理要点包括术前准备、术前病情观察、术后穿刺部位护理、输液观察、抗凝用药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
    • 王辰萌; 余朝文; 聂中林; 卢冉; 官泽宇; 王孝高
    •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下腔静脉变异(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IVCM)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6例下腔静脉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双下腔静脉(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DIVC)变异12例,其中9例合并下肢DVT(5例合并左下肢DVT,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导管溶栓术,3例合并右下肢DVT,行右位IVC滤器植入术,1例合并双下肢DVT,分别于左右位IVC各置入1枚滤器),3例合并不明原因双下肢肿胀,给予消肿治疗;左位下腔静脉(left inferior vena cava,LIVC)变异4例,其中2例因下肢肿胀行左下肢深静脉造影发现,给予消肿治疗,2例合并右下肢DVT术中经左股静脉穿刺造影发现,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中1例同时行置管溶栓术。放置永久性滤器1例,可回收滤器10例,所有DVT患者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结论IVCM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合适位置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唐雅琪; 泮思林; 罗刚
    • 摘要: 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肺栓塞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常规IVCF可能引起远期并发症和二次有创手术。新型IVCF由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可降解材料制成,置入体内可逐步降解,直至过滤作用消失,达到阻止血栓进入肺组织栓塞目的。生物可降解IVCF可减少长期置入体内相关并发症,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弥补了现有IVCF不足。该文从不同应用材料、可显影性研究、可转化性研究等方面阐述生物可降解IVCF前沿发展,比较各型生物可降解IVCF功能特点,提出处理材料水解后碎片、明确降解时间窗、减少移位、展开临床试验等必要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聂梦林; 汪海洋; 付健; 刘凡运; 孙建明
    • 摘要: 目的探讨球囊移位和导丝成襻Loop技术取出倾斜贴壁的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IVCF)的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处理的31例IVCF倾斜贴壁回收困难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为(57.9±16.4)岁。滤器留置(7~693)d,术中采用球囊辅助移位、导丝成襻Loop技术解除回收钩贴壁状态,取出滤器。记录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下腔静脉(IVC)通畅性。结果31例倾斜贴壁IVCF均成功取出,其中应用Denali滤器3例,OptEase滤器20例,Celect滤器6例,Günther Tulip滤器2例。采用球囊辅助移位技术12例,导丝成襻Loop技术19例(单Loop 6例,同向双Loop 9例,双向双Loop 4例)。手术时间为35~157 min。回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68%(3/3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4~48个月,1例因颅内胶质瘤死亡,IVC通畅率为100%。结论采用球囊移位、导丝成襻Loop技术可有效解除滤器倾斜,提高倾斜贴壁所致取出困难的可回收IVCF回收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利国; 张秀军
    • 摘要: 下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肺栓塞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滤器置入数量逐年增加,滤器回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逐渐引起关注。不仅滤器回收率偏低,而且长期留置容易诱发各种滤器相关并发症,滤器倾斜和超期置入等原因造成的回收困难也增加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失败率。术者有必要熟悉滤器的特点,掌握多种回收技术,以提高滤器回收的成功率。该文根据现有滤器类型和特点,分析了造成滤器回收困难的常见原因,系统总结了导丝指引技术、球囊扩张技术、导管修正技术、导丝成襻技术、支气管钳或活检钳技术、准分子激光技术、圈套器切割技术以及一些非腔内手术方式等多种滤器回收策略。
    • 姜广伟; 张晓宇; 牛帅; 丁殿柱; 吕柏楠
    • 摘要: 目的探讨导管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早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形成(IVCF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过程中发现的25例早期IVCF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吸栓组(n=15,给予导管吸栓联合CDT治疗)和单纯抗凝组(n=10,仅给予单纯抗凝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滤器取出情况、吸栓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相关并发症[血管鞘周围渗血、肺动脉栓塞(PE)、大出血、重要脏器出血、下腔静脉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出院后1、3、6、12个月)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结果吸栓组中2例患者经导管吸栓后一期取出滤器,13例患者行导管吸栓联合CDT治疗,滤器取出成功率为100%;单纯抗凝组的滤器取出成功率为20%。吸栓组患者的中位溶栓时间为30(25,50)h,中位尿激酶用量为78(71,150)万U。吸栓组中,5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发生血管鞘周围渗血;所有患者均无PE、大出血、重要脏器出血、下腔静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单纯抗凝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PTS发生率高于吸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吸栓联合CDT是治疗早期IVCFT安全、有效的手段,有助于提高滤器回收成功率,降低下肢深静脉PTS的发生率。
    • 曹俊雄; 诸治栋; 曹杰; 金伟; 吴丹宁; 陈翔
    •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大危害是血栓脱落导致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风险较高的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PE的有效方法[1-2].临床上置入的腔静脉滤器多为临时的、可回收的滤器,待DVT治愈后,腔静脉滤器就应该取出,避免长期留置.然而,部分患者的滤器因置入位置不佳或置入后移位等原因会发生滤器倾斜,导致回收钩的头端靠近或紧贴下腔静脉管壁,这种情况下回收滤器的圈套器较难套住回收钩,常规的取滤器方法将无法将其取出[3].对于这部分因回收钩头端贴壁或靠近血管壁而导致无法通过配套回收装置回收的滤器,作者采用自制圈套器的方法,成功完成这些腔静脉滤器的回收.现报道如下.
    • 王玲玲; 李来有; 黄景香; 赵晨晨; 李庆荣; 李顺宗; 李智岗; 赵伟超
    • 摘要: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 embolism,PTE)简称肺栓塞,其栓子9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是心血管病中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病因[2]。急性PTE超过2个肺叶的栓塞或伴有持续低血压>15 min,并排除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败血症等原因时,称为大面积肺栓塞,病死率>15%,需尽早识别并积极处理[3]。尽快恢复患者肺动脉血流,改善循环及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是治疗AMPE的关键[4]。我院于2021年12月对1例下肢静脉血栓合并AMPE患者行综合介入治疗,通过局部药物溶栓、机械清除肺动脉血栓,并置入腔静脉滤器防止再次肺栓塞,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于术后5 d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未见相关并发症。报告如下。
    • 山长星; 陈志丹; 龚斌; 张超; 陈德杰; 谷涌泉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腘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患者恢复良好。3例髂静脉支架植入患者下肢无肿胀,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支架通畅。治疗及随访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大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基层医院中,IVCF+PAT+CDT联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腔内治疗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