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1179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双足与保健、现代诊断与治疗、赣南医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术大会暨汪忠镐血管论坛、首届中国布加综合征与静脉疾病介入治疗大会、第五届微创血管外科国际研讨会暨全国下肢静脉疾病微创治疗研讨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文献由46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琼、任书信、余朝文等。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1179 占比:99.52%

总计:41379篇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文趋势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研究学者

  • 李琼
  • 任书信
  • 余朝文
  • 姚武
  • 庄志浩
  • 张丽华
  • 张灵
  • 施敏
  • 施群
  • 曾仲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 王娜; 郭哲
    •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评分表评估下的针对性护理模式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剖宫产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98例,均行剖宫产,产后均实施护理干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VTE评分表评估下的针对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LEDVT发生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指标[住院时间、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干预前后凝血功能[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心理状态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LEDVT发生率0.00%(0/49)低于对照组12.24%(6/49)(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首次离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CL-90评分较低,GQOL-74评分较高(P<0.05);干预后两组D-D、FIB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VTE评分表评估下的针对性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剖宫产后护理,可有效预防LEDVT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凝血功能恢复,从而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 张炎锋; 李晓丹
    • 摘要: 目的:比较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入路方法分为两组,45例患者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腘静脉组;35例患者经患肢胫后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胫后静脉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静脉通畅程度、肢体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第5天,两组血管再通率、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和肢体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腘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胫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李勤; 朱俊龙; 何延政; 刘勇; 何虎强
    • 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与单纯经皮导管接触性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MT组(n=42,给予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和CDT组(n=38,给予单纯经皮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手术前后大、小腿周径差,D-二聚体水平、Villalta评分。结果PMT组患者尿激酶用量少于CDT组患者,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患者D-二聚体高峰持续时间短,下降时间早于CDT组,且下降趋势快。结论PMT治疗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患者的血栓清除率较高,尿激酶用量少,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可减少大、小腿周径差,短中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王占奎; 陈治远; 耿冀洲
    • 摘要: 目的 评价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50例给予置管溶栓治疗者纳入置管溶栓组,53例采用机械吸栓治疗者纳入机械吸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溶栓时间、尿激酶总用量、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血栓清除效果、手术前后患肢肿胀情况以及并发症和随访3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机械吸栓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0.98) d、(7.10±1.45) d,明显短于置管溶栓组的(5.10±1.23) d、(9.56±2.47) d,尿激酶总用量为(109.58±23.57)×10^(4)U,明显低于置管溶栓组的(224.10±36.51)×10^(4)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分级和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机械吸栓组患者健、患肢膝上15 cm处周径差为(1.30±0.32) cm,健、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为(0.92±0.21) cm,明显小于置管溶栓组的(1.73±0.41) cm、(2.48±0.68)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静脉通畅率及安全性方面相当,但前者具有溶栓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张恺欣
    • 摘要: 目的:研究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1年8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LE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标准抗凝治疗,试验组采用CD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血栓溶解效果、静脉通畅率与肿胀消退率,以及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血栓溶解效果优于对照组,血栓溶解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半年内试验组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LEDVT复发。结论:CDT治疗急性LEDVT的效果明显优于标准抗凝治疗,患者治疗后血栓溶解效果更好,短期内静脉通畅率与肿胀消退率更高,有积极推广价值。
    • 熊卫平; 兰翠茹; 杜丛林; 刘艳茹; 盛华; 胡庆龄; 杨鑫磊; 曹霞; 余越
    • 摘要: 目的:分析采用微创导管溶栓术(CDT)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予单纯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予微创CDT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1个月后的患侧与健侧大小腿周径差、髂股静脉再通情况、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大小腿周径差低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周径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CDT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有效降低大小腿周径差,加速血栓溶解,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李移朋; 何春红; 陈路路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技术在DVT患者中的具体操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洛阳市中医院周围血管科2016年12月—2020年5月收治的DVT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抗凝、改善循环药物应用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干预,2组均治疗21 d,比较2组护理前后有效率、症状体征积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经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皮温、皮色、肿胀、疼痛、Homans征、彩色超声多普勒变化总积分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DVT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2项评分均较前降低,观察组经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后患肢肿胀、疼痛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提高DVT患者有效率,显著降低DVT患者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积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 蔡明建; 王虎; 尚昆; 庄岩; 田丁; 张堃
    • 摘要: 目的 了解髋部骨折患者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转化为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慢性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且住院期间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87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1个月超声复查结果,分为血栓消失组与慢性血栓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髋部骨折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慢性血栓组120例,血栓消失组67例.慢性血栓组中远端血栓113例(60.42%),单侧血栓85例(45.45%),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1例.慢性血栓与血栓消失患者年龄、遵医依从性、术后1个月D-二聚体水平比较,P均<0.05.年龄、遵医依从性、术后1个月D-二聚体水平是髋部骨折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髋部骨折患者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展成为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慢性血栓以远端血栓、单侧血栓为主.年龄、术后1个月D-二聚体、遵医依从性为髋部骨折患者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展成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
    • 秦跃辉; 韩建成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顺行与逆行插管途径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5例为观察对象,根据介入治疗中不同插管途径将其分为甲组(n=33,顺行插管介入治疗)、乙组(n=62,逆行插管介入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插管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途径插管后,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血栓溶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甲组股浅静脉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Villaita评分显著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逆行插管途径介入治疗能减轻对静脉瓣膜造成的损伤,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治疗效果更理想,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吴洁
    • 摘要: 目的:本文研究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间.研究患者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差异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的抗凝药物治疗,患者数量为23例.研究组患者选择腔内治疗,患者数量为41例.在治疗过程中采集所有患者的治疗有效性、肢体周径差以及复发几率等数据.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性:39例(95.12%).对照组治疗有效性:15例(65.22%).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明显超过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肢体周径差、复发几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工作中,为患者进行腔内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患者血栓清除效率更高,复发情况更低.腔内治疗是一种效果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