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管接触溶栓

导管接触溶栓

导管接触溶栓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144099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农村卫生、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导管接触溶栓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倪才方、吴昊、周云等。

导管接触溶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44099 占比:99.94%

总计:144181篇

导管接触溶栓—发文趋势图

导管接触溶栓

-研究学者

  • 倪才方
  • 吴昊
  • 周云
  • 周巧玲
  • 孙蓬
  • 张智辉
  • 林少芒
  • 段鹏飞
  • 沈超
  • 王俊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朱威(综述); 卢冉(审校)
    •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并发症包括肺动脉栓塞(PE)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系统溶栓(ST)、导管接触溶栓(CDT)、AngioJet溶栓等。本文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龚心军; 李昌剑; 车艾青
    • 摘要: 目的观察丹参化瘀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CDT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化瘀汤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D-D)水平、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和综合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患肢疼痛、患肢肿胀、皮肤色泽、彩超得分明显更低,WBC、D-D水平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髌骨上15 cm周径差和胫骨粗隆下10 cm周径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结论丹参化瘀汤联合CDT治疗急性期LDVT疗效良好,可改善患者的疼痛肿胀感和皮肤色泽,降低WBC、D-D水平。
    • 李燕; 葛静萍; 尹媛媛; 刘萍; 赵伯翔; 孔杰; 牟凌
    •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术后实施血红蛋白(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治疗的急性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依据术后Hb尿鉴别诊断评估出血风险,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评价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结果 80例患者术前、术后24 h、48 h、72 h尿红细胞计数分别为(6.53±0.88)个/μL、(51.7±9.15)个/μL、(13.03±1.94)个/μL、(4.70±1.02)个/μL,Hb分别为0、(81.92±7.86) mg/L、(21.50±7.01) mg/L、(7.10±0.7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有9例(22.5%)、17例(42.5%)发生轻微出血,0例、2例(5.0%)发生严重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腿围消肿率分别为(88.12±20.16)%、(71.51±20.10)%,静脉通畅度分别为(85.25±20.41)%、(74.72±20.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和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术后通过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风险评估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有利于早期鉴别血尿,及时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高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 山长星; 陈志丹; 龚斌; 张超; 陈德杰; 谷涌泉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腘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患者恢复良好。3例髂静脉支架植入患者下肢无肿胀,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支架通畅。治疗及随访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大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基层医院中,IVCF+PAT+CDT联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腔内治疗措施。
    • 周亚东; 官云彪; 陈幸生; 薛明; 郑学洵
    • 摘要: 目的 总结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采用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的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期51例,亚急性期12例;髂股型44例,股腘型19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计算即时血栓清除率,并对下肢静脉通畅率进行评分,评价联合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均出现肉眼血尿,但均于(15.46±3.23)h内消失,无肾功能受损表现.63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35±2.37)及(0.35±0.59)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9.46,P<0.05);小腿周径差分别为(4.10±0.91)及(0.75±0.64)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18,P<0.05);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2.95±5.15)及(2.90±3.99)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3.92,P<0.05).AngioJet机械吸栓术后即时造影总体即时静脉通畅率为(80.68±19.50)%,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后静脉通畅率提高到(89.85±12.7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6.45,P<0.01).即时血栓清除达Ⅲ级且仅残留髂总静脉重度狭窄/闭塞的23例患者中,21例行一期髂静脉支架开通.在年龄、性别、病变范围及血栓清除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急性期的即时血栓清除率明显优于亚急性期(P<0.05).患者随访(11.3±3.84)个月(≥6个月),深静脉血栓复发4例(恶性肿瘤晚期1例,家族性易栓症3例),随访6个月时总体静脉通畅率(84.16±21.06)%.结论 采用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快速、安全、有效,急性期疗效较亚急性期好.血栓清除达Ⅲ级且仅残留左髂静脉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可行一期髂静脉支架成形术,短期疗效满意.
    • 张亮; 杨志明; 吴欢; 李子璇
    • 摘要: cqvip: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zation,SMAE)仅占住院患者的0.1%,但死亡率很高[1]。在过去的50年中,减少该病死亡率主要依靠早期诊断和及时外科干预;至今仍没有较权威的治疗指南[2-6]。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兴起极大改善了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但SMAE患者的死亡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高达60%~90%。本文就SMAE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冯松林; 余皓; 周浩戈; 郭剑; 吴欣择; 李朝阳; 施森
    • 摘要: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联合Angiojet机械吸栓在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共计29名LEDVT伴IVCS患者,将CDT联合Angiojet患者作为研究组(n=11),单纯CDT患者作为对照组(n=18),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消除率、静脉通畅率、尿激酶使用量和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中技术成功率100%,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大腿肿胀消除率为[(87.19±2.46)%和(52.42±3.53)%,P<0.05],小腿肿胀消除率为[(95.45±0.65)%和(86.74±2.14)%,P<0.05],血栓清除率为[(92.89±3.13)%和(82.23±2.93)%,P<0.05],溶栓时间为[(31.13±7.71)h和(81.50±11.77)h,P<0.05],尿激酶量为[(138.00±34.36)×104 U和(296.90±35.68)×104 U,P<0.05],住院时间为[(7.18±0.52)d和(10.33±0.73)d,P<0.05];研究组均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两组均无急性肾损伤、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相比单纯CDT疗效,CDT联合Angiojet机械吸栓在LEDVT伴IVCS患者中具有肿胀消退快、溶栓效率高、溶栓时间短、尿激酶使用少、出血风险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期疗效可靠.
    • 杨亮; 姚双龙; 胡世兵; 王洵; 柳昂; 顾玉明; 祖茂衡; 徐浩; 李宝新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A组),28例接受单纯CDT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静脉通畅率,手术前后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A组PMT后即刻血栓清除率>90%(Ⅲ级)14例,50%~90%(Ⅱ级)14例.A、B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64±1.31、2.68±1.76,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34.29±97.69)万U、(420.71±86.92)万U,溶栓时间分别为(6.96±2.60)d、(12.07±3.02)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4±5.49)d、(17.82±4.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2.58±13.77)%、(74.88±1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出现血红蛋白尿,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安全,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 陈炳基; 李荣宾; 金少雄; 杨建胜
    • 摘要: 目的 比较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大腔导管和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3月所有接受溶栓治疗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4例采取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大腔导管吸栓+同期支架治疗的患者分为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组,30例采取CDT+分期支架治疗的患者分为CDT组,比较两组的手术和疗效指标.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至少一年的随访.结果 PMT组尿激酶用量(26.88±10.78)万U,平均住院时间(3.90±1.10)d;CDT组尿激酶用量(74.56±33.18)万U,平均住院时间(8.87±3.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大腔导管在一站式处理髂静脉病变、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及降低了溶栓风险和溶栓药物用量等方面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剑;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钱成; 刘亮; 汪涛; 倪国庆; 陈国平
    • 摘要: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手动经导管抽吸血栓清除术(mPAT)治疗急性肢体缺血(ALI)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两中心接受CDT或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的73例A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1例(41条患肢),mPAT组32例(33条患肢).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30 d内临床疗效、术后及随访期患肢踝-肱指数(ABI)值、术后1年保肢率和无截肢生存率.结果 CDT组、mPAT组初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1.2%(21/41)、27.3%(9/33)(P=0.037),分别有11条、17条患肢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技术成功率分别提高至78.0%(32/41)和78.8%(26/33)(P=0.939);术中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分别为0例和4例(13.8%)(P=0.036);术后患肢平均ABI值分别为0.72±0.08、0.72±0.10,较术前0.31±0.11、0.32±0.08均有显著改善(P0.0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4%(35/41)、81.8%(27/33)(P=0.681),其中亚组RutherfordⅡb级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5%(6/11)、70.6%(12/17)(P=0.6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2个月保肢率分别为92.7%、90.9%(P=0.767).结论 CDT和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ALI的临床疗效相似.CDT初始技术成功率高于mPAT,初次mPAT后多数患者需要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mPAT术中可能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