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肢

下肢

下肢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1717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62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1773篇;相关期刊1278种,包括中国残疾人、河北中医、中国骨伤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4年全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全国周围神经学术会议暨东北地区第三届手外科学术会议、第二届海峡两岸职业卫生学术交流研讨会等;下肢的相关文献由325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勇、不公告发明人、王洪波等。

下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62 占比:31.23%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1773 占比:68.56%

总计:17171篇

下肢—发文趋势图

下肢

-研究学者

  • 王勇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洪波
  • 徐秀林
  • 胡秀枋
  • 邹任玲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安美君
  • 刘正士
  • 张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晓; 赵盼超; 李嘉慧; 纪仲秋; 姜桂萍
    • 摘要: 背景:跌倒是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其导致的伤害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多任务行走会增大跌倒风险,对异常儿童影响更大,而日常生活对多任务行走的需求增多。研究幼儿的多任务步态,以期为制定针对性训练与鉴别发育异常或疾病患儿提供理论基础。目的:探究多任务行走对4-6岁幼儿的步态参数及下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34名4-6岁幼儿,进行单任务行走(正常行走)、双任务行走(计算+行走)和三任务行走(携带托盘+计算+行走);使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步态参数,Vixta数字录像机同步录像,通过Anybody仿真建模计算下肢动力学参数,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任务差异、性别差异与交互效应。结果与结论:①双任务行走和三任务行走的标准化步速、步频、跨步长和步宽低于单任务行走;②跨步长的多任务成本随任务的增多而增大;③髋膝踝三大关节的关节反应力-步态周期图像呈现出相同的特点;④髋关节屈曲力矩平均值出现任务差异和性别差异,距下关节外翻力矩最大值出现任务×性别的交互效应;⑤缝匠肌肌力最大值出现性别差异,股薄肌、长收肌、大收肌中束、短收肌和闭孔外肌肌力最大值出现任务差异,闭孔内肌肌力最大值出现性别×任务的交互效应;⑥提示4-6岁幼儿在行走时的步态会受到多任务的影响,表现为步态受损、任务成本增加;对下肢关节的影响体现在髋关节与距下关节;对下肢肌肉力的影响集中在大腿内收和外展肌群;因此应指导幼儿进行锻炼这两大肌群的趣味游戏,以实现更优化的多任务行走模式,降低跌倒发生率,预防跌倒伤害。
    • 王虎军; 王颖鹏; 方伯言; 靳昭辉; 齐琳; 张巧荣; 王丛笑; 郄淑燕
    • 摘要: 背景:步态异常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运动症状,其步态训练方法丰富多样,但对于前臂负重步态训练方法等内容未有研究报道.目的:使用三维步态分析方法评估前臂负重前后帕金森病患者变化,探讨前臂负重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影响的规律.方法:选取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以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30例,分别测量其在正常行走和前臂负重行走两种步行方式下的三维步态参数,比较两种行走方式下受试者的步频、步速、跨步时间、步长时间、单支撑期、双支撑期、步长等时空参数,使用统计参数映射方法确定患者两种行走方式下髋、膝、踝关节在整个步行周期中关节角度曲线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结论:①帕金森病患者在正常行走和前臂负重行走时,其步频、步速、跨步时间、单支撑期、步长等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正常行走时相比,帕金森病患者在前臂负重行走后下肢髋关节屈伸角度在5%-23%、87%-100%步态周期明显增加(P<0.05),膝关节屈伸角度在9%-25%、88%-98%步态周期明显增加(P<0.05),踝关节屈伸角度在92%-100%步态周期增加(P<0.05);帕金森病患者在前臂负重行走后的步频、步速、跨步时间、步长等时空参数与髋、膝、踝关节角度曲线更接近健康受试者;③结果 表明,前臂负重行走时会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过程中的时空参数以及整个步态周期中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前臂负重可即时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能力,有望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步态训练方法之一.说明上肢的力量训练也可能影响到帕金森病患者的下肢康复.
    • 邵洋洋; 张峻霞; 姜美姣; 刘泽龙; 高昆; 于淑晗
    • 摘要: 背景:伴随下肢运动损伤事件频发,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全面了解青年男性佩戴护膝跑步时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变化,对预防下肢损伤有着重要作用.目的:从步态特征变化的角度分析护膝对膝、踝、髋关节的影响,并为健康青年人选择护膝提出建议,预防运动带来的关节损伤.方法:共招募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特定的试验路径中佩戴3种典型护膝(髌骨带、开口式、套筒式)跑步,使用红外摄像和生物力学测力台设备采集膝、踝、髋关节的运动学数据,使用Matlab、Minitab等软件通过编写特定程序对运动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佩戴开口式护膝使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运动活动范围显著减小,踝关节内旋外旋活动范围显著增加,髋关节屈曲伸展活动范围显著减小;②佩戴套筒式护膝使膝关节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踝关节的内翻外翻和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髋关节的屈曲伸展范围显著减小;③提示佩戴护膝不但对膝关节产生影响,还对踝、髋关节产生了影响;佩戴不同类型护膝,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影响不同;建议青年人佩戴套筒式护膝运动预防关节损伤.
    • 邵洋洋; 张峻霞; 姜美姣; 刘泽龙; 高昆; 于淑晗
    • 摘要: 背景:伴随下肢运动损伤事件频发,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全面了解青年男性佩戴护膝跑步时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变化,对预防下肢损伤有着重要作用。目的:从步态特征变化的角度分析护膝对膝、踝、髋关节的影响,并为健康青年人选择护膝提出建议,预防运动带来的关节损伤。方法:共招募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特定的试验路径中佩戴3种典型护膝(髌骨带、开口式、套筒式)跑步,使用红外摄像和生物力学测力台设备采集膝、踝、髋关节的运动学数据,使用Matlab、Minitab等软件通过编写特定程序对运动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佩戴开口式护膝使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运动活动范围显著减小,踝关节内旋外旋活动范围显著增加,髋关节屈曲伸展活动范围显著减小;②佩戴套筒式护膝使膝关节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踝关节的内翻外翻和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髋关节的屈曲伸展范围显著减小;③提示佩戴护膝不但对膝关节产生影响,还对踝、髋关节产生了影响;佩戴不同类型护膝,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影响不同;建议青年人佩戴套筒式护膝运动预防关节损伤。
    • 刘奎伟; 杜纯忠; 杨玉龙; 范一峰; 李亮
    • 摘要: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TV)三维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深静脉各段内血栓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经DSA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确诊前均行直接法下肢静脉CTV三维图像检查。比较CTV三维图像检查的下肢深静脉各段内血栓分布与DSA检查的差异,并分析CTV三维图像检查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记录两种检测方法不良反应。结果:CTV三维图像检查在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段血栓检出率均略低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V三维图像与DSA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913,一致性显著,且CTV三维图像还发现DSA未检出的3段髂内静脉血栓及5段股深静脉血栓。CTV三维图像主观图像质量分级及SNR、CNR的均值分别为1.15级、53.02、3.04。两种检查方法不良反应均较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法下肢静脉CTV三维图像检查可明确下肢深静脉各段内血栓分布情况,图像质量良好,具有良好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双; 苏兰君; 于贵阳; 陈晓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细化手术配合方案对腹主动脉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7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配合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89例。统计并比较术后1 d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速度(Vm)、收缩峰血流速度(Vp)]、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对术中配合的满意度,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Vm和Vp快于常规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对术中配合的满意度及术后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介入治疗的腹主动脉瘤合并下肢DVT患者,精细化手术配合方案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加快患者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提高医患满意度,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 李治; 孙东辉; 宋郁; 张新漉; 胡粉英; 闫磊; 田一童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奥司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地奥司明应用剂量的不同分为高剂量组(0.90 g早、晚各1次口服)、低剂量组(0.45 g早、晚各1次口服)各63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静脉曲张CEAP分级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Kruppel样转录因子2(KLF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serpine-1)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CEAP分级Ⅰ级患者比例高,Ⅴ级患者比例低(P0.05)。结论高剂量地奥司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调节KLF2、serpine-1水平,且安全性高。
    • 杨宇轩; 陈佳伟; 刘拴; 谭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序贯阿司匹林治疗对单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116例单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序贯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和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 d、用药后5周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峰流速、平均血流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周内下肢DVT发生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10 d、5周,两组患者的APTT、PT均较用药前延长,D-D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P<0.05);用药后5周,观察组患者的APTT、PT均较用药后10 d延长,D-D水平较用药后10 d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APTT、P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用药后10 d、5周,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量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用药后5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峰速度较用药后10 d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用药后5周内,观察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1.72%(1/5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79%(8/58)(P=0.037)。用药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 相较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单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序贯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降低DVT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高志娟; 曹菁; 李敏
    • 摘要: 目的对比小剂量腰麻与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不同应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3月96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全麻组48例接受全身麻醉,腰麻组48例接受小剂量腰麻(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比较两组体征指标、应激指标、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腰麻组与全麻组T0、T1、T2时间点的HR、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T1时间点的SpO_(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麻组T2时间点的SpO_(2)水平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麻组T1时间点的GLU与CA水平、T1与T2时间点的CORT水平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麻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全麻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结论小剂量腰麻与全身麻醉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均有良好效果,相比之下小剂量腰麻手术应激反应更轻,术中不良反应更少,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 王一斯; 张天津; 矫翠翠; 徐萍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120例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干预+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均连续治疗4 w。于治疗前、治疗4 w时评估两组下肢肌张力(Ashworth量表)、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下肢痉挛程度[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对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治疗4 w时Ashworth量表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w时,两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 w时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腹针联合温针灸可促进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