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置管溶栓

置管溶栓

置管溶栓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9342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护理实践与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云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云南省医院协会血管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药师协会微创外科医师学术交流会暨湖北省腹腔镜外科年会等;置管溶栓的相关文献由735位作者贡献,包括楼文胜、陈国平、聂中林等。

置管溶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9342 占比:99.62%

总计:59567篇

置管溶栓—发文趋势图

置管溶栓

-研究学者

  • 楼文胜
  • 陈国平
  • 聂中林
  • 高涌
  • 何旭
  • 余朝文
  • 倪才方
  • 宋进华
  • 汪涛
  • 苏浩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斌
    • 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成形术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开通率、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6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3例)和研究组(34例)。常规组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而研究组采用血管成形术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血管开通率、治疗前后足背动脉搏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联合置管溶栓治疗,能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其足背动脉搏动,且无明显并发症增加。
    • 郑枫; 吴世勇; 蔡佳霖; 陈宁恒; 张闯; 张秀丽; 郭学利
    • 摘要: 目的:探讨Straub Aspirex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9-01-2021-08期间66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MT+CDT联合治疗33例(PMT+CDT组),单纯CDT治疗33例(CDT组)。分别记录两组的肢体消肿率、血栓清除率、并发症、尿激酶应用剂量、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以及随访过程中Villalta评分与血栓复发情况等的差异。结果:PMT+CDT组与CDT组的临床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100%vs 93.48%,P>0.05)。术后PMT+CDT组较CDT组大腿消肿率(63.7±19.3%vs 34.7±17.7%)以及小腿消肿率[65.60(47.70-79.20)%vs 42.50(25.00-64.6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PMT+CDT组和CDT组分别有2例和7例发生血栓后综合症(P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MT+CDT组Villalta评分低于CDT组[1.55(0.50-2.00)分vs 3.09(1.50-4.00)分,P<0.05]。PMT+CDT组再狭窄发生率少于CDT组(0%vs 15.15%,P<0.05)。结论:PMT联合CDT与单纯CDT治疗DVT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前者在血栓溶解率、肢体消肿率、尿激酶使用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明显,再狭窄发生率也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 张炎锋; 李晓丹
    • 摘要: 目的:比较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入路方法分为两组,45例患者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腘静脉组;35例患者经患肢胫后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胫后静脉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静脉通畅程度、肢体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第5天,两组血管再通率、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和肢体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腘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胫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朱威; 卢冉; 余朝文; 聂中林; 陈世远; 宋涛
    • 摘要: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CDT)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抗凝、置管溶栓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术前1 d、术后每天监测2次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至术后7 d,计算置管溶栓术前1 d、术后3 d、术后7 d的静脉通畅度评分。结果37例患者在行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肺栓塞症状。本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腘窝穿刺点出血,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未予特殊处理,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平均值在DVT溶栓过程中先呈升高趋势,在术后2 d达最高水平,最高值为77.4 mg/L,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平均值在置管溶栓过程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 d静脉通畅度评分为(3.7±0.9)分,术后7 d通畅度评分为(2.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监测溶栓时间及治疗效果的指标,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监测停止溶栓和出血情况的指标,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可以作为血栓清除的指标。
    • 时明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置管溶栓结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ASO病人的临床资料,直接行腔内介入的病人中选择48例为对照组,置管溶栓后行腔内介入治疗的病人中选择48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足部皮温、足趾血氧饱和度(SO2)、踝肱指数(ABI)、视觉模拟评分(VAS)]、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径、血流量、血流峰速)、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支架置入率、截肢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性。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足部皮温[(16.25±2.17)°C比(27.67±3.27)°C,(15.81±2.41)°C比(26.84±3.56)°C]、足趾SO2[(25.31±5.64)%比(87.16±8.3)%,(24.71±5.97)%比(85.64±6.84)%]、ABI[(0.23±0.10)比(0.83±0.12),(0.25±0.09)比(0.85±0.11)]均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 置管溶栓结合多种腔内介入术与单独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均可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增加足背动脉血流量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且并发症少,但介入治疗前行置管溶栓可减少支架置入和截肢发生,且时间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王强; 王涛; 梁思渊; 周龙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AngioJet吸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DVT患者7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AngioJet吸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栓清除效果、Villalt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血栓清除效果优于对照组,平均溶栓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AngioJet吸栓可快速清除下肢DVT,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Villalta评分。
    • 裴元民; 张萌; 尹华山; 郭希伟; 王国栋; 孙学玲
    • 摘要: 目的 对比置管溶栓结合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ASO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参照组,各组均45例,前者提供置管溶栓+腔内介入治疗,后者仅行腔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 干预组血管开通及截肢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手术用时及住院用时均多于干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置管溶栓、腔内介入治疗联用于ASO患者中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血管开通率,降低截肢率,还能促进康复,使患者早日痊愈,值得采纳和推荐。
    • 魏露; 陈伟; 熊智巍; 赵晨阳; 肖衡; 谢世伟; 李庚午; 唐相君
    • 摘要: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时机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IVCS伴DVT患者97例,按照髂静脉狭窄程度分为甲组(n=38)先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植入术,再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乙组(n=59)CDT治疗后再行PTA合并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术治疗后血栓消除情况、溶栓时间、健患肢周径差值、患肢消肿率;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后比较髂静脉通畅情况、Villalta评分及并发症。结果两组血栓评级、血栓消除率、健患肢周径差值及患肢消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溶栓时间短于乙组,术后3年髂静脉通畅率低于乙组,Villalta评分高于乙组,发生支架受压例数多于乙组(P<0.05)。结论对于IVCS伴下肢DVT患者,若静脉重度狭窄可选择先行PTA合并支架植入术再经CDT治疗,能缩短溶栓时长,提高溶栓效率而不影响近期治疗效果。
    • 王占奎; 陈治远; 耿冀洲
    • 摘要: 目的 评价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50例给予置管溶栓治疗者纳入置管溶栓组,53例采用机械吸栓治疗者纳入机械吸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溶栓时间、尿激酶总用量、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血栓清除效果、手术前后患肢肿胀情况以及并发症和随访3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机械吸栓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0.98) d、(7.10±1.45) d,明显短于置管溶栓组的(5.10±1.23) d、(9.56±2.47) d,尿激酶总用量为(109.58±23.57)×10^(4)U,明显低于置管溶栓组的(224.10±36.51)×10^(4)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分级和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机械吸栓组患者健、患肢膝上15 cm处周径差为(1.30±0.32) cm,健、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为(0.92±0.21) cm,明显小于置管溶栓组的(1.73±0.41) cm、(2.48±0.68)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静脉通畅率及安全性方面相当,但前者具有溶栓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吴鸿飞; 肖占祥; 曾昭凡; 戚悠飞
    • 摘要: 目的探讨髂静脉支架应用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6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否接受髂静脉支架植入而分为支架组(213例)和对照组(173例),比较并发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和生活质量CIVID-2评分。结果支架组术后12个月的累积一期通畅率为76.5%,一期辅助通畅率为79.1%,二期通畅率为84.7%,术后12个月瓣膜反流(P=0.013)和下肢DVT复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37)。支架组的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PT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2个月:P=0.026;24个月:P=0.014),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12个月:P=0.033;24个月:P=0.006)。结论髂静脉支架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DVT安全性高,瓣膜反流发生率低,支架通畅率高等优点,且能降低中期的PTS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