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再通

血管再通

血管再通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6742篇;相关期刊260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基层医学论坛、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2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等;血管再通的相关文献由1128位作者贡献,包括吉训明、刘丽萍、张建军等。

血管再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6742 占比:98.87%

总计:37163篇

血管再通—发文趋势图

血管再通

-研究学者

  • 吉训明
  • 刘丽萍
  • 张建军
  • 毕齐
  • 赵文博
  • 冯莹
  • 刁永鹏
  • 吴川杰
  • 周旭红
  • 李国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水仙; 陈星宇; 阳清伟; 郑维红; 陈中杰; 陈良义; 朱仁敬; 金首跃; 林威
    • 摘要: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 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6例患者经多次单支架取栓血管均未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1例直接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5例患者(5/7)术后90 d m RS评分为1~3分,2例死亡。结论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 李东; 彭明洋; 王同兴; 陈国中; 殷信道; 吴刚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前缺血核心体积(ischemic core volume,ICV)结合相对灌注率在评估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24 h内行MRI检查。灌注加权缺血核心体积(perfusion weighting ICV,pw-ICV)为ICV与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乘。血管完全再通采用mTICI分级评估(0~2a:不全再通;2b~3:完全再通)。预后评估采用3个月mRS评分(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统计学分析pw-ICV在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不全血管再通组(n=68)相比,血管完全再通组(n=132)的治疗前ICV(27.31±19.18 vs.54.45±29.87)较小、pw-ICV(103.82±77.46 vs.216.20±88.19)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不良组(n=71)相比,预后良好组(n=129)的入院NIHSS评分(15.71±6.18 vs.18.27±6.37)较低、治疗前ICV(28.42±17.38 vs.53.51±28.79)较小、pw-ICV(113.27±79.61 vs.221.07±87.37)较小、血管再通率(89.15%vs.23.94%)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pw-ICV(OR 0.930;95%CI:0.854~1.465;P=0.016)为预测急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子。pw-ICV(OR 0.971;95%CI:0.551~1.865;P=0.025)和血管完全再通(OR 5.26;95%CI:1.572~13.179;P=0.037)为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治疗前pw-ICV在血管再通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 陈步翰; 唐永生; 何博源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Solitaire AB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SWIM)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丰顺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16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15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WIM治疗。比较2组治疗优良率、血管再通率及脑内出血发生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术后90 d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管即刻再通率、治疗优良率及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脑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WIM技术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疗效及安全性均较高,可有效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张炎锋; 李晓丹
    • 摘要: 目的:比较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入路方法分为两组,45例患者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腘静脉组;35例患者经患肢胫后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胫后静脉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静脉通畅程度、肢体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第5天,两组血管再通率、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和肢体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腘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胫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宁龙; 黑欢欢
    •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主要为脑血管狭窄或堵塞所致。早期进行血管再通治疗,能有效疏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在AIS预后改善中起到关键作用[1]。但实践显示,血管再通后仍会出现再狭窄/闭塞及出血转化(HT)风险,影响患者预后[2]。HT指发生于AIS后脑内出血现象,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3]。早期预测HT发生及确定其分型,对于血管再通效果和预后改善意义重大。表观弥散系数(ADC)是反应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特性而为疾病诊断提供功能性信息的影像学指标[4]。
    • 樊灿
    • 摘要: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7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ACI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NIHSS、mR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 林小惠; 陈鸿宾; 林菲菲; 袁其琳; 熊文婷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早期(发病7d内)有无神经功能恶化分为临床恶化组(21例)和临床无恶化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前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治疗后7d,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结果临床恶化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D-二聚体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4,敏感度为52.48%,特异度为89.1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低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降低密切相关,可使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发生率显著升高,且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能作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指标,有助于对预后的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订。
    • 尉娜; 路坦; 谭军
    •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程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预测血管再通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56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根据治疗后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分为再通组233例和非再通组23例,比较两组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后2 h的UCH-L1和IMA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UCH-L1、IMA与NIHSS评分相关性及血管再通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价各时间点UCH-L1、IMA预测血管再通的价值。结果再通组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后2 h的UCH-L1、IMA水平、NIHSS评分低于非再通组(均为P<0.05);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后2 h的UCH-L1、IMA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均为P<0.05);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后2 h的UCH-L1、IMA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相关(均为P<0.05);溶栓后2 h的UCH-L1联合IMA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68,敏感度98.71%,特异度86.96%。结论血管再通ACI患者静脉溶栓疗程中UCH-L1和IMA水平均降低,动态联合监测上述指标变化可为预测血管再通、促进预后改善提供客观手段。
    • 吴金云
    •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致死率高、并发症复杂等临床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虽然血管再通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人群对该病认知度低、院前救治能力不高、院内急诊延误等因素及溶栓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出血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了溶栓的疗法应用及成功率[1-2]。
    • 张晓坤
    • 摘要: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MRA与TCD检查,作MRA、TCD的影像分析后,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评估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一致性。结果溶栓治疗前患者动脉血管闭塞的MRA、TCD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一致性分析证实,MRA与TCD评估血管闭塞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85)。溶栓治疗后患者动脉血管再通的MRA、TCD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证实,MRA与TCD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00)。结论TCD与MRA的检查结果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估,TCD诊断血管再通准确性更高,但需由经过专门TCD操作培训且临床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师来完成检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