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肠腺瘤

大肠腺瘤

大肠腺瘤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082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卫生职业教育、临床消化病杂志、中国肛肠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中国天津肠道疾病大会暨消化内镜新技术论坛、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2010南方消化论坛暨第六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等;大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由904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刘镜文、周殿元等。

大肠腺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6.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5082 占比:93.75%

总计:5421篇

大肠腺瘤—发文趋势图

大肠腺瘤

-研究学者

  • 刘镜文
  • 周殿元
  • 袁禧先
  • 魏茂富
  • 万田谟
  • 刘冠兰
  • 刘思德
  • 卢义生
  • 康东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翰蔚
    • 摘要: 息肉是指长在人体内突出于组织表面的赘生物,由黏膜或黏膜下层组织隆起形成。常见的息肉为椭圆形或条状,诸如鼻息肉、声带息肉、胆囊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生活中,发现体内长有息肉的人很担心息肉会恶变,而事实并不如此。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它由腺体组成,是一类大肠息肉的统称,是大肠内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腺瘤性息肉是一类良性肿瘤,它是生长在大肠腔里面附着在肠壁上的一种突起性病变。
    • 王超; 陈见苏; 刘兰仔
    • 摘要: 目的:探究与分析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NNMT)在大肠腺癌与大肠腺瘤的表达差异及对大肠腺癌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取材的正常大肠黏膜组、大肠腺瘤组及大肠腺癌组,各50例。对比NNMT mRNA及其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大肠腺瘤组及大肠腺癌组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析NNMT表达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比不同NNMT表达情况下大肠腺癌患者短期生存期。结果:大肠腺瘤组、大肠腺癌组NNMT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大肠腺癌组NNMT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大肠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NMT表达情况大肠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患者均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NNMT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为50.00%(14/28),低于NNMT阴性表达患者的90.91%(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5,P=0.002)。结论:NNMT在大肠腺瘤与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性,NNMT阳性表达患者的短期生存率较低。
    • 任宁
    • 摘要: 目的:分析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腺瘤的漏诊率与漏诊腺瘤特征.方法:选择医院在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实施结肠镜检查并进行腺瘤切除治疗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患者术后120天进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将两次检查中腺瘤的特征、患者的临床症状等进行详细记录,分析腺瘤的漏诊情况、腺瘤特征与腺瘤漏诊率的关系.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的患者中,有58例患者发生腺瘤漏诊,患者的漏诊率为29.00%,2次检出的腺瘤有452颗,1次漏诊的腺瘤有92颗,腺瘤漏诊率为20.35%.对腺瘤特征与腺瘤漏诊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部位等均会造成漏诊.结论:结肠镜大肠腺瘤的漏诊率较高,掌握漏诊腺瘤的特征,便于预防腺瘤漏诊.
    • 吴瑞芬; 安书卷
    • 摘要: 为分析CEA、TNF-α和G-17联合检测在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早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32例大肠癌患者作为观察1组,40例大肠腺瘤患者作为观察2组,30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外周血液中CEA、TNF-α和G-17水平.结果显示,观察1组CEA值主要分布在>20.0 ng/mL,观察2组CEA值主要分布在5.1~20.0 ng/mL,对照组CEA值主要分布在0~5.0 ng/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TNF-α水平为(61.35±9.36)μg/L,明显高于观察2组的(45.55±12.88)μg/L和对照组的(9.66±7.31)μg/L(P<0.05);且观察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G-17水平为(24.45±3.36)μg/L,明显高于观察2组的(14.15±8.76)μg/L和对照组的(6.74±5.66)μg/L(P<0.05);且观察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外周血CEA、TNF-α和G-17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早期筛查诊断的重要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 张静霜; 薛丽媛
    • 摘要: 目的:探究在预防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中,应用健脾祛湿方加减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于本院近2年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中选取120例患者展开研究,基于患者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术后给予健脾祛湿方加减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对照组复发率为18.33%,观察组为6.67%,对比之下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5.41±1.02)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患者术后行健脾祛湿方加减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健康.
    • 熊晓杰; 谷云飞
    •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方对大肠腺瘤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复发率.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大肠息肉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后,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以健脾祛湿方(党参、生黄芪、茯苓、猪苓、乌梅、炒苍术、炒黄芩、赤芍、山药、薏苡仁、佩兰、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甘草)为主方临证加减治疗;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复发31例,总复发率为25.8%,其中治疗组复发率(15%)低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祛湿方对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改善临床症状及预防术后复发有明显疗效.
    • 林燕端; 邓晓敏; 傅诗书
    • 摘要: 目的:评价中药口服对经内镜摘除后大肠腺瘤的防治作用.方法:搜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中医药防治大肠腺瘤息肉术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1103例患者,以临床有效率为观察指标的有5篇,异质性检验Chi2=0.67、df=4(P=0.96)、I2=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统计OR=3.56,95%CI:[2.03,6.23],Z=4.45(P<0.0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半年复发率为观察指标的有10篇,异质性检验Chi2=9.26、df=9(P=0.41)、I2=3%,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OR=3.29,95%CI:[2.30,4.69],Z=6.54(P<0.00001),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1年复发率为观察指标的有7篇,异质性检验Chi2=6.01、df=6(P=0.42)、I2=3%,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OR=4.21,95%CI:[2.88,6.16],Z=7.41(P<0.00001),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口服对降低内镜下切除大肠腺瘤复发率有效,同时改善术后腹痛腹泻症状,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为代表的健脾方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徐超; 周青
    • 摘要: 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介于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之间的新兴学科.中医未病先防实质上就是通过纠正、改善体质,实施疾病三级预防.大肠癌作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减少大肠癌死亡的因素中,大肠癌癌前病变(大肠腺瘤)的早期诊治、综合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肠道腺瘤局部炎性反应微环境与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将中医体质学说与中医治未病有效结合是中医预防大肠炎-瘤转变、腺瘤癌变的切入点和有效手段,将为大肠腺瘤的进一步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依据,利用系统生物学所具有的整体研究思路来开展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将中医治未病、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基础实验研究成果有机的结合,建立融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生化检测、现代遗传免疫研究、肠道微生态于一体的现代技术平台,实现由未病先防向临床转化应用,为中医药防控炎-瘤转变提供技术示范.
    • 陈志杰; 戈焰; 李紫昕; 郑芷莹
    • 摘要: 总结邱健行教授自拟清肠化浊消瘤方防治浊毒内蕴型大肠腺瘤复发的经验.邱健行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大肠腺瘤患者以浊毒内蕴型居多,可兼夹肝郁、脾虚、血瘀,浊毒之邪潜伏肠道难以根除,故大肠腺瘤术后常有复发;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祛浊为法,自拟清肠化浊消瘤方(主要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猫爪草、三棱、炒薏苡仁、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等组成)为基础方,临证时佐以疏肝运脾化瘀之品,促进肠道及肝脾功能的恢复,并随证加减;根据咽喉查体及传统舌诊与脉诊结果,判断机体气血阴阳变化,斟酌剂量及药性,以改善浊毒内蕴型大肠腺瘤患者之临床症状、预防腺瘤术后复发;并重视患者的日常饮食起居的调护,以杜绝浊毒化生之源.改良缓慢减药的服药方式,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及巩固了疗效,避免停药后的疾病复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