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病基因

致病基因

致病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人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5篇、会议论文106篇、专利文献88687篇;相关期刊467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致病基因的相关文献由243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柠、李薇、查定军等。

致病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5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88687 占比:98.93%

总计:89648篇

致病基因—发文趋势图

致病基因

-研究学者

  • 王柠
  • 李薇
  • 查定军
  • 梁鹏飞
  • 王淑娟
  • 陈万金
  • 姚香平
  • 李琼
  • 邱建华
  • 陈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舒甜; 胡豪畅; 沈才杰; 林少沂; 陈晓敏
    • 摘要: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左心室肥厚为突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率为1/500~1/200。目前已发现超过30个基因的1500种突变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致病基因变异连同修饰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使得疾病表型极具异质性,临床表现上从无任何症状到心源性猝死均可发生,病理表型主要包括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及纤维化、心肌缺血等。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究HCM基因型对表型的影响,并基于遗传背景对HCM的治疗方法进行研发。本文以HCM基因型–表型的关联为重点,从HCM的致病基因、关联影响因素和最新治疗手段等多方面综述了HCM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HCM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向提供遗传学方面的思路。
    • 王晓建
    • 摘要: 罕见病是一大类特殊病症的总称,绝大多数罕见病都是遗传病,具有发病早、病情重、预后差等临床特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以个人基因组为基础的精准医学策略是研究罕见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疾病遗传机制、临床分型和治疗手段上不断突破,成效斐然。在为既往所取得进步鼓舞的同时,罕见病精准医疗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超过40%罕见病尚未发现致病基因;很多疾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关系不明;超过90%的罕见病缺少靶向药物等。本研究重点讨论罕见病精准医疗的现状和挑战,呼吁采取更多行动,响应“生命至上”国策,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加强罕见病基础研究,加快罕见病药物研发,为罕见病患者和家庭带来更多温暖和希望。
    • 陈永嘉; 凌捷; 贺楚峰; 梅凌云
    • 摘要: 目前已发现与非综合征型聋相关的致病基因有120余个(http://hereditaryhearingloss.org),其中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COCH)基因是首个被报道伴有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即DFNA9(deafness autosomal dominant 9)型聋致病基因。迄今为止文献共报道了27个与DFNA9相关的COCH基因突变致病位点,并发现其突变位点与听力和前庭表型密切相关[1~4]。
    • 何萍萍; 张郁青; 周宇; 梁晴; 陶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两个汉族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查,探讨家族性D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个患有家族性DCM的汉族家系的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询问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3.0T心脏磁共振。同时为先证者及每个家系成员抽取5mL外周血,应用芯片捕获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基因的突变情况,初步确定突变位点,对高通量测序中出现的疑似致病位点,均通过一代测序验证以最终确定突变位点。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定期门诊和电话随访。另选取性别、年龄、种族与上述家系成员相匹配的健康人群120名作为对照。结果:其中一个家系(家系1)的先证者携带SCN5A-E6、TTN-E54、TTN-E43、TTN-E275两种基因的四种变异,3种预测软件预测这4种突变均为有害突变,而其弟弟、弟弟的儿子及孙女则均携带SCN5A-E6基因变异,且先证者及弟弟、弟弟的儿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另一个家系(家系2)的先证者携带TTN-E288、DSP-E2两种基因的变异,3种预测软件预测这2种突变均为有害突变,而其父亲和儿子均携带TTN-E288基因的变异。两个家系的其余家系成员及120例健康对照人群均未检出上述基因变异位点。结论:两个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相关报道,其可能与我国汉族家族性DCM发病有关,且携带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患者可能呈现相似的临床表型,携带多致病基因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江华维; 张利伟
    • 摘要: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视网膜疾病,以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为特征。FEVR的临床表型较多,典型的特征是视网膜皱褶;FEVR的遗传方式也较多,具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包含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其他的散在遗传方式。迄今为止已经证实9个FEVR致病基因:NDP、FZD4、LRP5、CTNNA1、TSPAN12、ZNF408、KIF11、CTNNB1、JAG1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Wnt、Notch和Norrin-β-catenin等信号通路。本文从上述9个FEVR致病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综述。
    • 刘健; 顾扬; 程玉虎; 王雪松
    • 摘要: 通过分析基因突变过程,提出利用强化学习对癌症患者由正常状态至患病状态的过程进行推断,发现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基因突变.首先,将基因视为智能体,基于乳腺癌突变数据设计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环境;其次,为保证智能体探索到与专家策略相同的策略和满足更多智能体快速学习,根据演示学习理论,分别提出两种多智能体深度Q网络:基于行为克隆的多智能体深度Q网络和基于预训练记忆的多智能体深度Q网络;最后,根据训练得到的多智能体深度Q网络进行基因排序,实现致病基因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方法能够挖掘出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
    • 摘要: 近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尹玉新教授团队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宋勇峰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OTUD3感知葡萄糖和脂肪酸等代谢信号,调控能量代谢的机制,由此为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也为制定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 血友病是一类以出血表现为主的罕见遗传病,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其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女性拥有两条X性染色体,而男性为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所以杂合子(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另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正常)的女性通常不患病,为携带者;只有当女性为纯合子(两条X染色体上基因均异常)时才患病,而半合子(X染色体上基因异常)的男性即可患病。
    • 雷彬; 陈柯
    • 摘要: 牙本质发育不良Ⅰ型(DD-Ⅰ)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牙本质形成障碍疾病,乳恒牙均可受累。该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牙冠外形色泽正常,牙齿松动明显,可伴有自发性牙槽脓肿或囊肿等。影像学检查则可见牙髓腔消失或呈“新月形”牙髓残余,根短钝或无牙根等表现。关于DD-Ⅰ的发病机制已为大多数学者所研究,其临床治疗通常具有挑战性,本文对近年来DD-Ⅰ的临床分型及表现、致病基因、组织学特点、治疗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一定的指导。
    • 兰波; 余建; 霍光华; 李湘民; 杨迎青
    • 摘要: 【目的】为明确江西不同生态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菌群的无毒基因与致病基因分布以及遗传结构。【方法】利用已克隆的8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8个致病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来源于江西5个不同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的189个单孢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计算检测基因在不同地区菌株中的分布频率,并根据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8个无毒基因Avr-pia、Avr-pizt、ACE1、Avr-pit、Avr-pita、Avr-co39、Avr-pik、PRE1在江西5个稻瘟病自然病圃稻瘟病菌的检测频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都昌菌株中Avr-pik检测频率最高,井冈山、丰城、万安菌株中Avr-pizt检测频率均最高,婺源菌株中Avr-pik、Avr-co39、PRE1检测频率最高均为100%,而Avr-pit在所有地区菌株中检出频率都是最低。8个致病基因MNH1、MgATG5、MPG1、MgYCA1、MgS11、MagB、MPS1、CPKA在江西5个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菌株中只检测到7个,MNH1未检测到,且存在较大的分布差异。MPG1在5个地区病圃稻瘟病菌的检测频率均为最高在90%以上。此外,江西5个稻瘟病病圃菌株被划分为11个遗传宗谱,3个优势宗谱JX1、JX2、JX3占总菌株数的75.66%,其他8个小宗谱或稀有宗谱只占总菌株数的24.34%。【结论】对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致病基因和无毒基因动态监测,是指导当地水稻抗瘟品种合理布局与防控稻瘟病流行的有效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