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3-0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

会议文集: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颅内压增高患儿鼻饲安全的护理措施,减少由鼻饲发生的呕吐误吸及其他护理安全隐患.方法:观察组病例按鼻饲常规的操作方法鼻饲,对照组病例除按鼻饲常规的操作方法.结果:对照组病例同观察组发生的呕吐误吸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颅内压增高的患儿在应用20%甘露醇30min推注完后15~30min后进行鼻饲,同时注意患儿的体位、胃管是否在胃内的检查方法及处理好吸痰与颅内高压的关系等,可明显减少呕吐误吸的发生,护理安全措施能保证颅内压增高患儿鼻饲安全进行.
  •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添加治疗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8例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结果:添加CES治疗前(基线)、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和第12周末YGTSS总分依次为(56.75±9.22)分、(39.13±9.43)分、(29.00±9.71)分和(18.63±13.09)分.结论:CES添加治疗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疗效肯定,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患儿的临床、脑电图和影像学特征,探讨TSC患儿的临床发作表现及治疗后效应,以增加对TSC的认识.方法:收集按美国全国结节性硬化症1998年诊断标准对2008年6月-2012年6月于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TSC的7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75例TSC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8/27),就诊年龄在1月-5岁4月,其中11例有家族史,所有患儿均有见有色素脱失斑或咖啡牛奶斑,10例出现鲨鱼皮斑,2例出现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生率为82.67%(62/75例).结论:婴儿期出现癫痫发作伴皮肤改变应考虑TSC可能,及时行头颅CT/MRI影像学检查,由于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但对钙化分辨率较低,所以对于小的无钙化的皮层结节及室管膜下结节,CT检出率不如MRI,两种检查可互为补充,可提高TSC的早期诊断率,及时的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癫痫发作,可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研究疼痛对不同胎龄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疼痛发育的规律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过程将早产新生儿分为26~32周和32~37周2组,前瞻性将新生儿按病情、胎龄、出生体重、性别配对进行研究.结果:不同胎龄新生儿住院期间接受的疼痛刺激有明显差异,胎龄越小接受疼痛刺激越多.结论:早产儿住院期间接受很多疼痛刺激,胎龄越小疼痛越显著.疼痛能对早产儿产生近期病理影响,并影响18个月时远期精细运动和应人能,胎龄越小影响越大.减痛操作能减轻疼痛的近远期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9例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药物治疗方面,单药治疗有5.9%的患儿治疗无效,两种药物治疗有8.4%治疗无效,三种以上药物治疗30%患儿治疗无效.癫痫发作频次对脑电图检查结果(P=0.008)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方面(P=0.029)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治疗效果可能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患儿发作愈频繁,可能易发现脑电图异常,单药治疗效果可能不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及其配套训练方案在新生儿脑损伤患儿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年龄2~3月脑损伤患儿116例随机分为A组、B组,并选取同期正常婴儿30例为对照组C组.结果:3个月评估显示两组患儿发育商都有所提高,但A组患儿发育商显著高于B组(P<0.05);治愈率A组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愈患儿成本分析,A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小于B组,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MS-2及其配套训练方案在脑损伤患儿早期干预中意义重大且可降低医疗成本.
  • 摘要:目的:通过对本院儿内科收治的2例轻微外伤后基底节梗塞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轻微外伤后基底节梗塞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方法:对2例轻微外伤后基底节梗塞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轻微外伤后基底节梗塞的触发因素有很多,需进行相关检查予以明确;发病机制可能与儿童头颈部的发育特点、大脑中动脉与豆纹动脉之间夹角的关系、基底节区钙化灶的存在及基因突变有关系;疾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规范、统一的方案;本病的以后较好.结论:轻微外伤后基底节梗塞的触发因素较多,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经综合治疗后其预后较好,但不排除再次梗塞可能.
  • 摘要: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对过敏性紫癜合并可逆性白质脑病患儿的发病过程以及临床表现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患儿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结果表明,1个月后患儿复查,尿常规:白细胞(1+),头颅MRI正常。随访过程患儿无其他不适。
  • 摘要:目的:观察德国Motomed gracile12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痉孪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6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以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9个月后,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肌力评定表(MMT)评定疗效.结果:9个月后,治疗组患儿下肢的肌张力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肌力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的功能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癫痫宁片(云南省昆明中药有限公司生产)添加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临床疗效.方法:60例小儿难治性癫痫在应用抗癫痫药的基础上加用癫痫宁片治疗,进行自身对照的开放性研究.结果:癫痫宁片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减少发作>50%占55例(%),其中减少>75%26例(%),发作消失12例(%).在服用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副作用.结论:癫痫宁片添加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应用"智七针"疗法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进行早期干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本疗法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纳入脑损伤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结果:干预组婴幼儿发展量表所测得MDI分值达正常化水平比例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社会适应DQ均数高于对照组.干预组GMFM总分得分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围产期脑损伤引起的脑损伤综合征患儿采用"智七针"治疗,能促进患儿智力、大运动、语言、社交发育水平;能改善患儿大脑血液供应;促进患儿额顶叶大脑发育.
  • 摘要:目的:探讨癫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脑电图(EEG)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30例确诊癫痫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后(间隔1年)行长程视频脑电图及血清NSE检查,同时检测74例健康儿童血清NSE为正常对照.结果:癫痫组治疗前血清NSE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全面性发作组和局灶性发作组NSE均升高.结论:癫痫患儿血清NSE变化与脑电图异常相一致,即脑电图异常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血清NSE水平结合脑电图可更好评价癫痫患儿脑损伤程度.
  • 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查找中国人群常染色显性遗传夜发性额叶癫痫新致病基因.方法:对一家系(20名成员,其中7名患者)中四名表型典型患者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四名患者在编码钙连接蛋白4(CaBP4)基因第4外显子均携有新杂合错义突变(c.464G>T,p.G155D),在家系其余患者均发现上述突变,而健康成员无,即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通过与NCBI数据库比对上述突变位于CaBP4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区,用PHD预测突变可引起蛋白结构改变,并且在200名健康对照中为阴性.结论:钙连接蛋白4(CABP4)可能是中国人群常染色显性遗传夜发性额叶癫痫新致病基因.
  • 摘要:目的:观察碳酸钙联合铁剂治疗儿童不安腿综合征(RLS)的疗效.方法:将25例儿童不安腿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碳酸钙联合铁剂(合用组)和单纯铁剂(单用组)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并同时进行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治疗8周后合用组疗效高于单用组,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发生率相仿.结论:碳酸钙联合铁剂治疗儿童不安腿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热性惊厥儿童血清BDNF及NSE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BDNF及NSE浓度均应用ELISA法测定.结果:热性惊厥患儿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发热组及正常对照组(BDNF:F=40.048,P<0.01;NSE:F=73.107,P<0.01);发热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BDNF:P=0.920>0.05;NSE:P=0.891>0.05).结论:热性惊厥儿童血清中高表达的BDNF可能提示大脑神经细胞兴奋性有所增高;热性惊厥儿童血清中NSE的浓度可能间接反映热性惊厥儿童脑组织损伤的程度;热性惊厥儿童血清中BDNF及NSE浓度的检测,简便易行,值得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损伤的评价作用.方法:以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223例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住院的无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的20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入院时和病程2周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比较重症组、危重症组和对照组手足口病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项指标间的差异.采用脑干反应阈值及Hall分级两种方法比较治疗前后脑干听觉电位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17·0软件对组间差异进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23例患儿进入分析,其中重症病例121例,危重症102例,对照组200例.入院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对照组未见异常病例;重症组34例(28.1%)异常,其中脑干反应阈值升高34例,I、Ⅲ或Ⅴ波PL延长9例;Ⅰ~Ⅲ、Ⅲ~Ⅴ和(或)Ⅰ~Ⅴ波IPL延长,Ⅲ~Ⅴ/Ⅰ~Ⅲ峰间潜伏期比>1的13例,Ⅲ和(或)Ⅴ波波幅低平或分化不良3例;危重症组49例(48.0%)异常,其中脑干反应阈值升高49例,I、Ⅲ或Ⅴ波PL延长22例;Ⅰ~Ⅲ、Ⅲ~Ⅴ和(或)Ⅰ~Ⅴ波IPL延长,Ⅲ~Ⅴ/Ⅰ~Ⅲ峰间潜伏期比>1的21例,Ⅲ和(或)Ⅴ波波幅低平或分化不良6例,各波均缺失4例.重症组患儿BAEP异常率、脑干反应阈值、Ⅲ或Ⅴ波PL延长、Ⅲ~Ⅴ和(或)Ⅰ~Ⅴ波IPL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危重症组患儿BAEP异常率、脑干反应阈值、BAEP各项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波PL延长、Ⅲ或Ⅴ波波幅低平或分化不良的发生率与重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重症组和危重症组患儿脑干反应阈值和BAEP分级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脑干反应阈值的改善先于分级数.结论:重症组、危重症组手足口病患儿均存在脑干功能损伤,以脑干反应阈值升高、Ⅲ波PL延长、Ⅲ波和Ⅴ波波幅低平或分化不良为主.Hall分级法和脑干反应阈值可动态评估BAEP变化,推测病情可能的演变。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神经发育疗法与针刺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和脑的影像学改变及对脑瘫患儿脑功能的代偿.方法:采用鲍巴斯(Bobath)神经发育疗法和法通督醒神针刺法治疗脑瘫患儿50例并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后运动发育商、语言、个人社交、社会适应发育商(DQ)针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治疗后头颅CT检查恢复正常9例,2例脑室傍软化灶恢复正常,7例脑皮层发育不良及轻度萎缩者恢复正常.头颅CT恢复率33.33%(13/39),对照组治疗后头颅CT的2例脑发育不良者恢复正常.恢复率4.65%(2/43),针刺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X2=11.257P<0.001.针刺组治疗前28例脑部SPECT脑血流量灌注不足、神经元功能活性减低.治疗后27例恢复正常(占96.43%).对照组治疗前29例脑部SPECT脑血流量灌流量不足、神经元功能活性减低,治疗后恢复正常6例(占20.69%).X2=33.5191P<0.001.结论:本项研究结果表明,Bobath神经发育疗法配合针刺法可促进脑瘫患儿脑功能重建.针刺不仅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恢复,而对语言商,个人社交和社会适应发育商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患儿脑的中央后回及额下回、岛叶、顶下小叶、颞中回等脑部激活.针刺头皮运动区SPECT检查患儿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获得改善.诱导与运动相关区域神经功能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重建,最终促进了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重建.
  • 摘要: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4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止痉、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抗病毒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对两组患儿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生酮饮食疗法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的疗效.方法:患者男,12岁,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LGS,已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曲莱、拉莫三嗪、德巴金、开浦兰、妥泰)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来医院后行生酮饮食疗法治疗,采用成品生酮饮食奇酮奶、奇酮饼干和奇酮配餐包(深圳捷利康公司提供),观察发作变化情况,每周监测患儿的身高、体重变化情况,每3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并于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9个月分别复查脑电图一次.结果:患儿在行生酮饮食治疗3天后发作逐渐减少,生酮饮食治疗3个月后未见明显发作,9个月时脑电图明显改善,认知功能明显提高,并已经开始减少了抗癫痫药物的种类.结论:生酮饮食疗法治疗LGS的疗效好,对认知功能改善明显,安全可行.
  • 摘要:目的:拟对上海地区人群进行大规模样本SMA致病基因突变携带率检测,明确上海地区SMA致病基因突变携带率突和突变类型分布.方法:采用多重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上海地区1200例正常孕妇外周血进行SMA致病基因SMN1外显子7缺失进行检测.结果:1200例患者中发现21例携带SMN1外显子7缺失,突变携带率为1.75%.分析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突变携带者中SMN1/SMN2拷贝数检测1:1型3例,1:2型11例,1:3型6例,1:4型1例.结论:上海地区SMA致病基因突变携带率约为1.75%,其中SMN1/SMN2拷贝数为1:2型最为常见.
  • 摘要:目的:评估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抗癫痫药物选用及癫痫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18名患儿,分析癫痫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8例患儿中,惊厥发作控制6例(33.3%).开始用药治疗到平均控制时间19个月(1~33个月),其他12例(66.6%),在随访期间惊厥没有控制,尽管用了多种抗癫痫药物.结论: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发作较难控制,往往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结节性硬化癫痫预后与癫痫发作类型和最初脑电图有无痫性放电相关性最大.婴儿痉挛是结节性硬化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约出现在1/3到2/3的病例中,且也是难治的发作类型.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癫痫的预后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还需更进一步研究.另随着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包括生酮饮食,外科手术及更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甚至是基因治疗的实现),必将改善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的预后.
  • 摘要:目的:报道3例Rett综合征(RTT)MeCP2的基因型突变.方法:2012年9-12月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诊断的RTT,通过留取EDTA抗凝外周血5ml,通过DNA提取,PCR及测序,检测MECP2基因外显子,应用NM_004992.3作为比对系列,进行突变基因分析.结果:3例MeCP2基因突变,包括2例杂合突变和1例无义突变.同时患儿父母进行了MeCP2基因分析,在该位点都正常,表明患儿的无义突变是先发的种系突变.此患儿进一步进行检测CDKL5,发现CDKL5基因存在c.1072G>A,p.E358K(杂合突变),该突变也未见报道与Rett相关.结论:RTT中MeCP2基因具有多种突变.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的临床特征,研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医院神经科门诊的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的1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结果:NF1基因检测结果:6例患儿发现NF1基因突变,其中1例为dupAT的插入,导致移码杂合终止突变,使得蛋白质截断,1例为剪切位突变(c.1527+1G>G/C),导致外显子剪切失败,此两者均为致病性突变,但尚未见报道;1例为剪切位点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另外3例为同义突变,为非致病性,但此3例患儿同时发现多处外显子上的多态位点为纯合子,不排除杂合缺失的可能.结论:儿童神经纤维瘤病表现多样,关注临床特征与治疗随访;NF1基因测序可以帮助部分病例分子诊断;临床表现为NFI型的患儿基因测序阴性者,是否存在点突变之外的其他突变形式如大片段缺失或重复等,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1-2011年度中枢感染脑脊液(CSF)培养阳性患儿病原菌的构成和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培养阳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脑脊液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年间有423位患儿纳入研究,共分离到258株致病菌.结论:医院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肠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为主,临床应及时获得患儿的药敏结果,根据临床特点个体化用药、合理选择抗生素。
  •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的临床与脑电监护(VEEG)资料,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2009~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17例NCSE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17例患儿中单纯NCSE发作有12例,另外5例伴继发于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NCSE)、其中2例有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17例患儿中11例(65%)有明确的病因;VEEG监测发作期主要以基本电活动变慢伴局灶性或全面性慢波的持续或周期性发放为特征;住院期间给予氯硝西泮静注治疗,17例患儿中持续状态完全控制的有12例(70%),好转5例(30%).结论:①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精神和行为异常为NCSE的临床特征,病因多样,儿童NCSE易于误诊;②急救治疗前后VEEG监护是确定NCSE病例诊断与判断疗效的重要手段;③氯硝西泮静脉注射预后与非惊厥状态持续的时间和原发病因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儿童部分性癫痫发作的发作症状学和长程视频脑电图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2年3-12月,常规进行连续4-24h长程VEEG监测(包括清醒、睡眠和诱发实验),对其中6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且确诊为儿童部分性癫痫发作的发作症状学、脑电图特点和癫痫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长程VEEG监测,结合临床发作症状学和同步EEG改变,部分性癫痫发作共62例,男女比例约为2:1.录像脑电图显示其中单一部分性发作52例,兼有部分性和全面性发作6例,部分-癫痫性痉挛混合发作3例,部分-全面-癫痫性痉挛混合发作1例.在发作症状学上,不对称强直、过度运动以及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是三种常见的部分性发作形式,分别为17例(27.4%)、14例(22.6%)和14例(22.6%).结论:儿童部分性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长程视频脑电图在明确部分性癫痫发作症状学、发作起始以及癫痫综合征可提供可靠的脑电-临床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发作期视频脑电图在鉴别癫痫发作类型及鉴别癫痫、非癫痫发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患儿临床资料及视频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EEG共监测到临床发作152次,发作期脑电图记录到痫性放电102次,诊断为癫痫发作20例,其中10例为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痴笑发作1例,获得性癫痫性失语2例;癫痫合并非癫痫发作15例,非癫痫发作25例,其中播散性脑炎、病毒性伴非惊厥持续状态各1例,病毒性脑炎伴椎体外系症状2例.结论:视频脑电图对诊断癫痫发作类型、鉴别非癫痫发作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对波动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进行了介绍,探讨了波动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结果表明,该患儿肌力下降-好转-下降-好转波动性进展缓解达4周,在多次IVIG治疗后好转。
  •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IRE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探讨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并分析1例FIRE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结果:脑电图初期见背景慢化,局灶棘波,病程4个月时出现a昏迷;头颅MRI病程1个月时肿胀,4月时出现皮层萎缩,中央颞区著,丙种球蛋白、激素及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生酮饮食联合苯二氮卓类药治疗后发热及惊厥好转,但残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FIRES多见于学龄期正常儿童,临床上以发热及难治性部分性癫痫为主,病因不明,炎症一直被认为是引发顽固性惊厥及发热的原因,但免疫机制也介入了该病的发生发展,部分患儿激素、丙球有效,癫痫为药物抵抗性,生酮饮食联合抗癫痫药有一定疗效,该病预后差.
  • 摘要:目的:使用行为学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数学认知功能进行研究,探讨ADHD儿童数学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机制.方法:ADHD27例及正常对照组29名,采用20以内加减乘法计算模块刺激,记录行为学并使用BESA软件提取E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为学:ADHD加减乘法计算的反应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t=2.882,P=0.006;t=3.080,P=0.003;t=2.860,P=0.006),正确率低于正常组(t=-3.539,P=0.001;t=-3.825,P=0.000;t=-3.712,P=0.001).结论:ADHD患儿抑制无关信息及注意控制的能力较弱,存在计算认知功能的损害,在选择最佳策略完成认知任务中存在缺陷.
  • 摘要: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fALFF)与行为学相关关系探讨反应抑制的功能机制.方法:本院实习大学生24名,采集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BOLD信号及Go/Nogo任务行为表现,计算fALFF值和个体内变异系数.结果:fALFF与个体内变异系数显著负相关脑区:右直回(BA11,r=-0.66),右额上回(BA10,r=-0.82),左额中回(BA10,r=-0.80),左额下回(BA45,r=-0.78),右顶下小叶(BA2,r=-0.78),左辅助运动区(BA6,r=-0.70),右侧小脑(--,r=-0.63).fALFF与个体内变异系数显著正相关脑区:双侧楔叶(BA18/19,r=0.68),左枕中回(BA19,r=0.73),左枕下回(BA19,r=0.76),双侧舌回(BA17,r=0.77).结论:研究表明前额叶、辅助运动区及小脑在反应抑制功能中有重要作用,默认网络对认知任务的执行效率有影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ALFF信号可以成功预测个体内变异系数.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海人酸诱导的大鼠颞叶癫痫发作后海马区GABAAR亚单位γ2的动态表达以及氯硝西泮预处理对其影响,探讨GABAAR亚单位γ2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癫痫组和药物(氯硝西泮)预处理组;癫痫组再分为致痫6h、12h、1d、3d、7d、15d和30d共7个亚组;药物预处理组再分为假预处理组、预处理6h、12h和1d亚组.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癫痫组各时间点海马区GABAAR亚单位γ2表达明显下降;与癫痫组相应亚组比较,预处理6h、12h亚组海马CA3区及预处理1d亚组海马CA1区及CA3区GABAAR亚单位γ2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0.001).结论:在海马内局部注射海人酸建立的颞叶癫痫模型中,GABAAR亚单位γ2在海马区的表达减少可能是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丢失所致;颞叶癫痫鼠GABAAR亚单位γ2在海马区的表达明显下降后又呈上调趋势,此为癫痫发作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γ2亚单位正调质氯硝西泮可增强癫痫发作急性期海马区GABAAR亚单位γ2表达水平,增强γ-氨基丁酸抑制作用,更好地控制癫痫发作,也进一步说明颞叶癫痫发作早期干预亚单位γ2靶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GB)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的影响,探讨GB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92只新生7天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HIBD模型生理盐水组(H组)和银杏内酯B治疗组(G组).结果:HIBD后海马MMP-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4天达高峰,10天后开始下降;同时MMP-9蛋白表达也明显升高,但表达高峰在HIBD后24小时,4天后开始下降.mRNA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表达相一致.N组可见极少量阳性表达细胞,S组中可见少量阳性表达细胞,G组的大鼠海马CA1区MMP-2、MMP-9的表达也明显升高,但是小于H组,G组的MMP-2、MMP-9的表达与H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IBD可引起MMP-2、MMP-9表达异常,并且呈动态变化;GB对HIBD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抑制了MMP-2、MMP-9的高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究氟哌啶醇联合托吡酯与单用氟哌啶醇治疗儿童Tourette综合征(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5例TS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氟哌啶醇联合托吡酯治疗的研究组和仅给予氟哌啶醇治疗的对照组,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3月后研究组YGTS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月后研究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64%(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哌啶醇联合使用托吡酯治疗TS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氟哌啶醇,且不良反应较少.
  • 摘要: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LEV)单药治疗小儿不同类型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就诊的使用LEV片单药治疗的癫痫患儿进行随访研究.36例癫痫患儿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6月龄至14岁,平均(8.5±4.3)岁;发作类型有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5,强直性发作2例,肌阵挛发作3例,失神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身泛化3例,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8例,枕叶癫痫1例.起始剂量为10~20mg/(kg·d),每天分两次服药,每1-2周逐渐加量增加10mg/(kg·d),目标剂量为20~40mg/(kg·d),平均剂量为(25.6.5±5.6)mg/(kg·d).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为83.3%(30/36),无发作率为63.8%(23/36).其中部分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发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V副反应较少,主要为胃肠不适、头晕、嗜睡、情绪异常等,上述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未发现过敏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有1例加重发作退出随访.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各类癫痫有效,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患儿对其有较好的耐受性.
  • 摘要:目的:观察海仁酸侧脑室注射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E)后不同年龄幼鼠海马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其受体之一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特点,探讨HMGB1-TLR4轴在幼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是否活化及其与神经病理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采用侧脑室注射海仁酸(KA)方法建立不同年龄幼鼠(P9,P21)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在SE开始后2h终止发作,在SE后24h取材.对照组给予等量PBS替代.实验分为P9对照组,P9SE组,P21对照组和P21SE组.结果及结论:幼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的神经元损伤,HMGB1转位和TLR4表达呈现年龄依赖性.幼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的神经元损伤可能与HMGB1-TLR4轴活化有关.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给孕鼠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大鼠宫内感染模型,以研究NAC对LPS引起的胎鼠宫内感染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怀孕的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LPS组、对照组和NAC干预组.结果: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到细胞因子TNF-α和IL-β水平,LPS组较对照组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组的TNF-α和IL-β水平较LPS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NAC组的TNF-α和IL-6水平较对照组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在P9新生鼠脑室周围表达明显,且LPS组较NS组表达减弱(P<0.001).在P9新生鼠脑白质中,GFAP在LPS组较NS组表达增强.MBP阳性染色NAC组较LPS组增强(P<0.05);GFAP阳性染色NAC组较LPS组减轻(P<0.05).NS组与NAC组MBP、GFAP表达无差别.结论:孕期感染可致胎鼠和新生鼠脑损伤,孕期补充NAC能降低孕期感染所致脑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连接蛋白43和半通道在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后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为脑缺血的治疗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手段.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分钟后,再分别灌注0,4和24小时.处死大鼠,得到大鼠脑组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Cx43,HCl和CASP3的变化.星形胶质细胞转染后得到无Cx43基因表达的的shRNA星形胶质细胞,经缺氧/再灌注处理,分别在再灌注0,4和24小时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MTT法),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Cx43,HCl和CASP3的变化.结果及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凋亡,Cx43及半通道在星形胶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及发展的机制之一,为临床应用Cx43及半通道阻滞剂挽救神经胶质细胞奠定了理论基础。
  • 摘要: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对兄弟二人同患脊髓—肌萎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对策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两患者中哥哥给予针灸、理疗、Vital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经随访患儿在1岁时因患肺炎而死亡。
  • 摘要:目的:回顾总结首次惊厥发作未给抗癫痫治疗患儿的预后.方法:以2008年12月~2011年11月我院儿科门诊部、住院部共诊治首次非热性惊厥发作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结果:6个月~3年随访,52例MR及VEEG均正常且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者,惊厥复发6例(11.5%);24例脑MR、VEEG异常或神经系统异常者惊厥复发15例(62.5%),再次发作在首次发作6月以内者11例(73%).结论:脑MR、VEEG异常或神经系统异常者组惊厥复发显著高于MR及VEEG均正常且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者组(P<0.01).建议对脑MR、VEEG一项以上为异常或有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异常患儿首次非热性惊厥发作后应给于抗癫痫治疗.对脑MR、VEEG均正常且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患儿首次非热性惊厥发作后,可暂不给抗癫痫药物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31例急性小脑共济失调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感染后小脑共济失调99例,病毒性小脑炎3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站立、行走不稳115例次、取物不准确65例次、肌张力减低65例次、言语障碍58例次、腱反射减弱40例次、眼球震颤28例次、震颤26例次.10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8周,17例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出院时95例患儿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6例明显好转,平均住院16d.结论:儿童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多发生于病毒感染之后,症状和体征常常限于小脑功能障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后小脑共济失调,疗效满意,预后好.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CMV感染婴幼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符合2012年修订CMV感染诊断标准的CMV感染婴幼儿637例为研究对象.结果:637例(1274耳)CMV感染患儿中,236例(323耳)异常,剔除中耳炎78例(99耳),本文CMV感染患儿BAEP异常28.26%(158/559).156例反应阈增高患儿中,轻度52.76%(83/158),中度45.53%(69/158),重度及极重度2.56%(4/158),提示CMV感染可造成婴幼儿单耳或双耳不同程度听力受损,以单耳受损较多见,听力障碍的程度以轻度及中度为主.结论:BAEP检测可以早期发现CMV感染婴幼儿致感音神经性耳聋,应予早期干预治疗.
  • 摘要: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对患儿的发病过程以及临床表现进行了介绍,并对患儿进行了血常规、腹部B超等检查,结果表明,患儿诊断为(1)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症,(2)癫痫。入院后予以苯巴比妥肌注后改口服止痉,并补充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醉改善循环,呋塞米静推利尿以及抗感染治疗,患儿入院后抽搐未再发作,浮肿消退不明显,入院第6天家长要求自动出院。
  • 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对其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象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年龄为2~12岁的孤独症儿童,共90例,均资料完整,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患有影响患儿家长生存质量的疾病或观察期间其父母不合作者.正常对照组为随机选取南海2个幼儿园、小学的同龄正常儿童的父母120例采用普适性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对90例孤独症患儿父母及120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评定.结果:(1)孤独症组父母的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评分均低于正常父母组(P<0.01).(2)低功能孤独症组的父母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高功能孤独症组(P<0.01).(3)患儿家长的生存质量与患儿病情程度呈负相关,与智力水平呈正相关(P<0.01)本研究孤独症组父母的生理领域、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心理领域以及总体生存质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孤独症损害了患儿父母的生存质量,尤其在生理职能、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功能患儿组的父母各单一领域的生存质量均高于低功能患儿组的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患儿智能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父母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孤独症分级越高,智能障碍越高,父母的生存质量越差.结论:孤独症儿童对患儿父母生存质量有影响,低功能孤独症患儿则影响更大.
  • 摘要:目的:探讨自闭症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自闭症患儿组的研究对象来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佛山顺德妇幼保健院、佛山市禅城儿童康复中心等四个临床协作中心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正常对照组的研究对象来自佛山市南海幼儿园、小学及中学随机抽取的班级全部儿童.自闭症患儿共计200例(男118例,女82例;2-4岁的80例,5-7岁87例,8-12岁33例).结果及结论:自闭症组儿童生存质量存在明显的损害,因此社会要高度关注这类疾病患儿的家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存质量,积极进行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相结合治疗,以减轻患儿的症状,保持社会功能和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争取回归主流社会.
  •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10日至2012年10月20日在我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脑瘫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的得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A、B、C、D各能区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脑瘫康复的基础上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了解E:CAS认知评估系统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认知功能评估情况并探讨其对ADHD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版CAS认知评价系统(E:CAS)分别对61例ADHD儿童以及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1例正常儿童进行测验,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E:CAS测验对ADHD的预测价值.结果:ADHD儿童和对照组儿童的E:CAS四个分测验中的计划(24.18±5.64vs.30.07±5.28,p<0.01)、同时性加工(33.97±7.64vs.36.90±7.20,p<0.05)、注意(26.52±6.80vs.31.21±5.86,p<0.01)以及总分(117.85±21.45vs.132.48±17.95,p<0.01)量表分均有显著差异.两组E:CAS12个小测验中的数字匹配(8.77±2.33vs.10.87±2.31,p<0.01)、计划编码(7.87±2.37vs.9.44±2.61,p<0.01)、计划连接(7.54±2.29vs.9.75±2.01,p<0.01)、非言语矩阵(10.05±2.79vs.11.23±3.19,p<0.05)、表达性注意(9.02±2.47vs.10.34±3.03,p<0.01)、数字检测(8.16±2.31vs.10.08±1.86,p<0.01)、接受性注意(9.34±3.68vs.10.78±3.20,p<0.01)的量表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对12个小测验进行Logistic回归发现与ADHD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是计划连接(OR=0.704,95%CI:0.561-0.884,p<0.01)和数字检测(OR=0.755,95%CI:0.606-0.976,p<0.05).对两者绘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26(p<0.01).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的含有计划连接(B=-0.351,p<0.01)和数字检测(B=-0.267,p<0.05)两个预测变量的模型得到新的预测变量Y,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785.结论:ADHD儿童E:CAS测验中的计划、同时性加工、注意、总分量表分均低于正常儿童;计划测验中数字匹配、计划编码、计划连接小测验;同时性加工测验中非言语矩阵小测验;注意测验中表达性注意、数字检测、接受性注意小测验量表分均低于正常儿童.其中计划连接、数字检测小测验对ADH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有效性,血药浓度和剂量、合并用药以及年龄关系的研究.方法:搜集124例病例,按照LTG单药及联用分为4组:单用拉莫三嗪组49例、拉莫三嗪+丙戊酸组48例、拉莫三嗪+卡马西平组14例、拉莫三嗪+其他(托吡酯或氯硝安定)13例。结果:本研究中拉莫三嗪的抗癫痫总有效率为79%.与丙戊酸合用可以升高LTG的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剂量血药浓度相关性提高.与卡马西平合用可以降低LTG的血药浓度,降低疗效;丙戊酸血药浓度在40~80μg/ml时,对于LTG的血药浓度/剂量比值影响一致,不随丙戊酸的血药浓度发生改变.小年龄段患儿LTG剂量和浓度相关性差,大年龄段患儿LTG血药浓度和剂量比值高于小年龄段患儿.结论:拉莫三嗪使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儿发作类型、年龄、合并用药种类剂量等因素,总好是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以及最小的副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不典型失神的电-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3例2007.1-2012.3期间在我院儿科确诊为不典型失神的患儿进行临床发作类型、对药物反应等资料分析.所有患儿均在我院接受过1次以上脑电图监测.结果及结论:①不典型失神发作儿童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发病年龄较小,渐进性认知障碍,且在发育过程中有非特异性的脑损伤.②单纯不典型失神发作与非单纯不典型失神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非单纯不典型失神组损害程度相对重,单纯不典型失神发作相对良性.
  •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专科医院癫痫的患病特征、病因、发作类型和电临床综合征分布,尝试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的新癫痫分类在小儿癫痫中的应用.方法:制定专项调查表,收录2005年7月至201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癫痫儿童资料,依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2010年新癫痫分类,2011年8月起采用2010年新癫痫分类进行分析,而在2011年8月前收集的患儿资料按2010年新分类进行分析及进一步的检查.所获资料由Epidata软件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P值取0.05.结果及结论:低龄儿童是小儿癫痫的防治重点,癫痫复发多在首发后的近期;未知的病因占所有病因的约四分之一;局灶性发作多于全面性发作.2010年新分类在儿童癫痫中有其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在高热惊厥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热惊厥组(FS组)、FS+HDX(内源性SO2产生抑制剂)组和FS+不同浓度SO2供体(1μmol/kg,5μmol/kg,10μmol/kg,50μmol/kg,100μmol/kg)组,每组12只.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反复高热惊厥后血浆和组织中SO2表达增高;AAT1和AAT2的mRNA表达明显增强;与FS组相比,FS+HDX组大鼠的海马发芽进一步加重,1μmol/kg、5μmol/kg和10μmol/kg的SO2供体组海马发芽减轻,100μmol/kg的SO2供体组海马发芽进一步加重.结论:内源性SO2参与了高热惊厥脑损伤的发病过程;不同浓度的SO2在高热惊厥脑损伤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 摘要:目的:本文报告KD治疗2例LKS近期(3月内)与1例长期(12月)临床疗效与脑电评估疗效.方法:3例LKS进行了生酮饮食治疗;基本信息与服用KD治疗指征:例1(4岁男性)药物难治性癫痫;例2(女性3岁)拒绝激素服用;例3(女性12岁)反复癫痫并认知障碍与反复ESES现象,且对LEV与激素治疗无效;KD治疗方法:采用的是经典生酮饮食方案(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方案),KD治疗依从性良好.结果:①例1KD疗程2月疗效评估:血酮稳定(3.5-4.5mmol/dl),癫痫发作减少30%;认知观察语言及认知改善尚不明显;②例2KD疗程5月疗效评估:癫痫发作减少大于50%,疗效随血酮波动不稳定;认知观察语言理解略见增多;③例3KD疗程12月疗效评估:癫痫发作控制1年;脑电评估KD2月ESES消失,KD5月痫样放电减少,KD10月脑电图正常;KD治疗前后认知明显改善明显.结论:生酮饮食治疗LKS例3有效(癫痫发作控制1年、认知提高与ESES消失);例2与例3病例KD治疗疗效有待评估.
  • 摘要:目的:了解苯丙酮尿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苯丙酮尿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9例患儿中7例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2例为BH4缺乏型.5例患儿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表现,5例合并癫痫发作,4例患儿有毛发、皮肤及虹膜色泽变浅表现,且尿液及汗液中同时有鼠尿样臭味.5例合并癫痫患儿脑电图均异常,其中3例有头颅影像学异常表现.9例患儿治疗后在精神运动、智力发育上均有改善,并发癫痫患儿癫痫逐渐控制好转.结论:苯丙酮尿症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表现形式多样,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临床容易误诊,早期治疗本病预后良好,因此早期诊断本病是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治疗的疗效及最佳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IS随机分为分为A,B,C共3组.A组每天静滴ACTH20IU,B组每天静滴ACTH40IU,A、B两组治疗2周时评价:如有效则改为泼尼松口服;如效差或无效,则ACTH继续原量再静滴2周后改为泼尼松口服.C组常规口服氯硝基安定联合德巴金糖浆.结果: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在控制痉挛发作、改善EEG高峰节律紊乱、降低复发率及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B组高于A组(P<0.05).结论:ACTH是治疗IS的有效药物,小剂量20IU∕d疗效显著而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摘要: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脑性瘫痪疾病病因,对已存在的高危因素的患儿,及早干预,阻断脑瘫形成的路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脑瘫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2007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40例脑瘫患儿进行病因分析.结果:在高海拔地区,孕期感染及新生儿重症肺炎为脑瘫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本组资料140例中,新生儿窒息最多41例(29.2%),其次是核黄疸17例(12.1%),孕期感染、早产各12例(8.57%),颅内出血11例(7.85%),肺炎并呼吸衰竭10例(10.7%),产程延长或急产7例(5.0%),羊水早破5例(3.57%),化脓性脑膜炎、先兆流产各4例(2.86%),妊娠反应严重、过期产各3例(2.14%),妊娠期情绪剧烈波动、近亲结婚各1例(0.71%),原因不明9例(6.42%).结论:高海拔地区脑瘫的防治工作应加强对孕妇的宣传教育,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加强孕期保健、胎儿监护,防止各种窒息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过度换气(HV)诱发试验脑电图(EEG)诊断儿童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244例,按临床诊断分癫痫组和非癫痫组.①癫痫组: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5岁~12岁,其中5岁~9岁者为多共87例(占71.3%),癫痫病程为3天~2年.②非癫痫组:122例,男52例,女70例,年龄5岁~12岁,均无癫痫病史,其中头痛63例,头晕36例,晕厥18例,癔病5例。结果:癫痫组诱发前背景EEG为θ波者89例,α波者29例,表现为不规则者4例.诱发时EEG慢波演变17例,慢波明显增多者29例,出现α波EEG6例,呈阵发性θ或δ节律者23例,慢波延缓消失9例,不对称慢波反应1例;癫痫样放电37例(30.3%).异常的应占总数57.4%(70/122).诱发试验距末次癫痫发作时间在1周以内者,癫痫样波出现率为40.6%(28/69),在1个月以内者为20.6%(7/34),在1~6个月者为10.5%(2/19),可见末次癫痫发作距EEG检查时间越短,其HV诱发EEG异常波出现率越高.非癫痫组122例诱发前背景EEG为θ波者75例,α波者44例,不规则3例.诱发时EEG无明显反应者95例,出现α波EEG4例,慢波明显增多14例,阵发性θ或δ节律者6例,慢波延缓消失3例,异常反应占总数7.4%(9/122),无1例出现癫痫样波.结论:HV诱发试验对提高癫痫诊断率有肯定的价值,特别是出现癫痫样放电的意义就更大,我们的体会是熟练正确地掌握HV诱发试验是提高检出率的关键所在.本文HV诱发试验的副作用除癫痫组2例在HV后出现临床大发作外,其余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践证明HV诱发试验不仅可以提高癫痫的阳性率,而且确实是一种简单、经济、安全的诱发方法,应常规正确使用.但当急性颅内压增高、急性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时,不应作HV诱发试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