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DNA测序

DNA测序

DNA测序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949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1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9745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法医学杂志、生物学教学、遗传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体质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等;DNA测序的相关文献由236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鲁风、王绪敏、张睿等。

DNA测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1 占比:2.71%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9745 占比:97.12%

总计:20330篇

DNA测序—发文趋势图

DNA测序

-研究学者

  • 任鲁风
  • 王绪敏
  • 张睿
  • 殷金龙
  • 王者馥
  • 冯玉臣
  • 范东雨
  • 陈哲
  • 蔡亦梅
  • 高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逄婷; 刘志伟; 邹茂贤; 叶志权; 胡淑芬
    •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免疫表型,探讨核仁磷酸蛋白1(NPM1)基因突变在初诊AML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血液学特征。方法采用4色荧光免疫标记法对AML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测序法,检测70例初诊AML患者骨髓细胞中NPM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基因突变阳性AML患者的血液学特征。结果70例AML患者中M5型发病率最高,占28.57%。各AML亚型均较高表达CD38、CD13、CD33,而CD34和HLA-DR在M3型患者中的表达率最低。70例AML患者中共检出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13例,突变率为18.57%。NPM1阳性组CD34阳性率(15.38%)低于NPM1阴性组(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M1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一种分子学异常,突变发生率较高,CD34阳性率降低。免疫表型检测可提高AML诊断的准确性。
    • 罗锦琳; 童璐; 邹联洪; 范培芝
    • 摘要: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1(fibronectin 1,FN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敲低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和BCPAP中FN1的表达,通过CCK8实验证明FN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的影响;采用三代测序技术对FN1敲低的TPC-1细胞及其对照组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使用BMKCloud在线分析软件对差异基因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敲低FN1能够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FN1敲低后与对照组转录本的表达差异明显,GO功能富集显示差异转录本主要集中在细胞过程、细胞部分的组成、细胞黏附功能、催化活性功能,在KEGG富集上显示在HIF-1信号途径、糖酵解、碳代谢富集明显,PPI结果显示FN1和HSPA8是关键蛋白。结论:本研究通过细胞实验证明敲低FN1的表达能够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靶向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赵林(编译)
    • 摘要: 癌症的进展部分是由基因组改变驱动的。癌症的基因组表征已显示出驱动因子变化的患者间的异质性,这引出了一个观点,即在癌症患者中生成基因组图谱可利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DNA测序已在实践中实施,但仍不清楚如何使用其结果。
    • 聂丹丹; 王春雨; 毕程程; 胡婷婷; 付海滨; 李玲
    •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林蛙油真伪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集成年雌蛙卵巢组织,经风干制成林蛙油,通过改良方法提取总DNA,以已报道的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黑斑侧褶蛙、牛蛙和中华蟾蜍的COI及cytB基因为模板,设计引物探针.结果 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中仅东北林蛙获得230 bp左右产物,且序列比对与东北林蛙COI序列一致性为99%左右,说明实验对象林蛙为东北林蛙.结论 利用线粒体基因独特的优势,应用PCR扩增东北林蛙COI基因,通过测序确定东北林蛙亚种,建立了东北林蛙亚种及其产品的鉴别方法.
    • 余辉; 田东浩; 许文耀; 赵育樱; 杨薇粒; 潘伟康; 郑百俊; 高亚
    • 摘要: 目的 验证苯扎氯铵制作的大鼠先天性巨结肠模型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变化并探索其规律.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200 g左右SPF级Sprague-Dawley(SD)雌鼠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只,实验组采用0.1%-30 min苯扎氯铵液制作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处理.分别于术后2、3、4周采集上述模型鼠狭窄段、扩张段以及对照组肠段粪菌,提取粪菌DNA.16S rRNA V3-V4区扩增后,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检测,并进行基于OUTs的聚类分析,门水平、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分析.以α=0.05为显著性水平,采用One-way ANOVA和Bonferroni校正的事后多重检验,或Kruskal-Wallis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狭窄段、扩张段以及对照组肠道菌群总OUTs分别为876.33±27.21、913.00±43.51和6 193.33±1.53,特有OUTs分别为52.00±16.46、64.67±3.78、5 375.33±60.12,各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1).实验组狭窄段、扩张段与对照组菌群ACE指数分别为1 040.15±44.2、959.30±27.95和 11 923.52±36.66,Chao1 指数分别为 1 087.47±130.35、946.63±29.56和10 133.08±69.88,各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1).实验组狭窄段、扩张段以及对照组菌群Shannon值分别为6.46±0.52、6.50±0.37和8.18±0.01,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及实验组狭窄段、扩张段菌群门水平相对丰度较多的是厚壁菌门[(38.46±0.03)%、(72.68±6.15)%、(63.98±7.22)%]、拟杆菌门[(26.76±0.05)%、(24.91±5.98)%、(33.17±6.92)%]和变形菌门[(32.15±0.09)%、(0.70±0.30)%、(0.56±0.14)%],除拟杆菌门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菌群属水平相对丰度前10的菌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苯扎氯铵制作的大鼠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存在肠道菌群变化.
    • 摘要: 最近几年,一种新奇有趣的相亲方式风靡全球,那就是DNA相亲。DNA相亲,顾名思义就是按照DNA匹配度定向相亲,最早发源于瑞士,之后流行于欧美。其大致流程如下:先采集顾客的DNA样本—就像测核酸一样,用棉签在口腔内擦拭数回;然后进行DNA测序,在数据库中寻找较“匹配”的对象推荐给顾客;征得双方同意,开展线下见面活动。
    • 夏若成; 向平; 张素华; 李成涛; 张晓春; 王笑笑; 杨琪; 陈冲; 于欢; 屈轶龄; 王紫薇; 施妍
    • 摘要: 目的 评估叶绿体DNA rbcL序列作为遗传标记鉴定大麻的可行性.方法 检测62份大麻、10份啤酒花及10份葎草DNA的rbcL序列,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96条大麻科rbcL序列.应用MEGA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及种间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 本次大麻及葎草属样本测序所得rbcL序列长度分别为617 bp和649 bp,且在所测大麻样本中检测到2种单倍型.BLAST相似性检索结果显示,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大麻rbcL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大麻种内不同样本间的最大遗传距离(0.0049)小于大麻与大麻科其他物种间的最小遗传距离(0.0129).从中介网络图和系统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麻与大麻科其他物种位于不同分支.结论 rbcL序列可以作为鉴定大麻的DNA条形码,联合rbcL序列的比对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有望成为法医学大麻种属鉴定可靠、便捷的检测手段.
    • 孙永刚; 桂林生; 吴森; 韩银仓
    • 摘要: 以235头高原型牦牛为研究材料,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ACACA基因5'UTR上存在的SNPs,并分析其与牦牛泌乳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ACACA基因5'UTR上存在2个SNP,分别为g.43478T>A和g.43569C>T,均存在3种基因型;χ2检验表明,两个位点均处于Hardy 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且为中度多态(0.50>PIC>0.25).与泌乳性状关联性分析发现g.43478T>A位点上的AA基因型泌乳性状表现最优,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PT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型的泌乳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两个位点存在4种单倍型,位点间不存在强的连锁性(r2=0.027).进一步分析双倍型发现H2H2个体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双倍型(P0.05).
    • 摘要: 测测你的生物学年龄在我们这个年头,给DNA测序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现在又开始兴起另一种测序——给表观基因测序。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后者似乎比前者用处还大。所谓的表观基因是指附在DNA碱基上的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化学物质。它们类似基因的开关,不会改变你的DNA,但可以改变基因的功能,比如让基因失去作用。
    • 韩明哲; 陈为刚; 宋理富; 李炳志; 元英进
    • 摘要: DNA信息存储通过编解码、合成、编辑和测序等过程,实现数字信息写入、存储与读出.其在密度、寿命、能耗和抗电磁干扰等方面较磁、光、电等常规的信息存储介质有较大优势.随着全球数据总量的快速增长, DNA信息存储的优势特性和发展潜力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DNA信息存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分析了DNA信息存储与生命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关联,并依据读写技术特点归纳近年来涌现的"DNA硬盘""DNA光盘""DNA磁带"等几种主要模式、发展现状及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探讨DNA信息存储商业化、大规模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讨论更低成本的数据写入和更快速的数据读出,并指出可行的发展路线.最后,展望了DNA作为新型存储介质在现代存储系统中的发展演化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