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毒基因

无毒基因

无毒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分子生物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9286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遗传、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等;无毒基因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庆华、王玲、郑小波等。

无毒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9286 占比:99.86%

总计:89414篇

无毒基因—发文趋势图

无毒基因

-研究学者

  • 潘庆华
  • 王玲
  • 郑小波
  • 王源超
  • 董莎萌
  • 张正光
  • 李成云
  • 李进斌
  • 王艳丽
  • 赵廷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靳玉丽; 谷田田; 柳洪; 安调过
    • 摘要: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由布氏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当前,小麦白粉病主要通过喷洒化学药剂和改善栽培措施进行防治,与之相比,发掘并利用小麦抗白粉病优异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白粉病流行更为经济、环保和有效的措施。位于小麦5D染色体短臂上的抗白粉病基因Pm2编码一个CC-NBSLRR蛋白,其抗性表现优异,载体材料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应用最广泛的基因之一。本文从Pm2基因位点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等位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基因克隆、功能标记的开发、单倍型分析、无毒基因的研究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Pm2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1)Pm2不同等位基因抗谱存在差异可能是由遗传背景的不同和其他调控因子以及白粉菌高度杂合所致;2)在抗病育种中应当合理布局利用抗白粉病基因Pm2,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3)深入发掘并利用新的抗病基因及优异等位变异,加强种质创新,是保证小麦持久抗性的根本手段。本文为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抗病机制的进一步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兰波; 余建; 霍光华; 李湘民; 杨迎青
    • 摘要: 【目的】为明确江西不同生态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菌群的无毒基因与致病基因分布以及遗传结构。【方法】利用已克隆的8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8个致病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来源于江西5个不同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的189个单孢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计算检测基因在不同地区菌株中的分布频率,并根据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8个无毒基因Avr-pia、Avr-pizt、ACE1、Avr-pit、Avr-pita、Avr-co39、Avr-pik、PRE1在江西5个稻瘟病自然病圃稻瘟病菌的检测频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都昌菌株中Avr-pik检测频率最高,井冈山、丰城、万安菌株中Avr-pizt检测频率均最高,婺源菌株中Avr-pik、Avr-co39、PRE1检测频率最高均为100%,而Avr-pit在所有地区菌株中检出频率都是最低。8个致病基因MNH1、MgATG5、MPG1、MgYCA1、MgS11、MagB、MPS1、CPKA在江西5个地区稻瘟病自然病圃菌株中只检测到7个,MNH1未检测到,且存在较大的分布差异。MPG1在5个地区病圃稻瘟病菌的检测频率均为最高在90%以上。此外,江西5个稻瘟病病圃菌株被划分为11个遗传宗谱,3个优势宗谱JX1、JX2、JX3占总菌株数的75.66%,其他8个小宗谱或稀有宗谱只占总菌株数的24.34%。【结论】对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致病基因和无毒基因动态监测,是指导当地水稻抗瘟品种合理布局与防控稻瘟病流行的有效手段。
    • 邓云
    • 摘要: [目的]分析福建省近年来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情况、无毒基因型,了解无毒基因在不同地区的组成、年份间的动态变化等情况.[方法]于2018—2020年收集并分离福建省9个水稻主产区的中稻穗颈瘟菌株179份,接菌鉴定24份含单个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结果]179个稻瘟病菌株中的强、较强、中等、弱致病力菌株占比分别为26.81%、36.31%、27.37%、9.51%,较强致病力菌株占优势;抗病基因的抗性频率较高的有4个,其中Pi-z5和Pi-9(t)两个抗病基因的抗性频率最高,分别为91.49%和91.25%,Pi-kh和Pi-1两个抗病基因的抗性频率也较高,都高于80%;2018—2020年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下滑20%以上的有9个,分别为Avr-kh、Avr-7(t)、Avr-5(t)、Avr-3、Avr-kp、Avr-19(t)、Avr-km、Avr-z、Avr-ks,出现频率上升20%的无毒基因有1个,为Avr-20(频率由16.67%上升至50.00%);无毒基因在组合数目上共出现了23种类型,含有6、7、8、9、11个无毒基因组合的病菌最多,在群体中的频率分别为10.06%、8.94%、8.94%、7.82%和8.38%.9个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都分布有24个无毒基因,无毒基因分布数量和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区为上杭(49.19%),光泽次之(48.18%),武夷山最低(41.23%).[结论]福建省的大多数稻瘟病菌株对本试验的24个抗病基因表现较强的致病力;Pi-z5、Pi-9(t)、Pi-kh和Pi-1这4个抗病基因的抗性频率最高,尤其是Avr-z5、Avr-9(t)这两个无毒基因在年份间出现频率最高而且稳定,对应的抗病基因在今后的抗性育种中可以重点应用,出现频率低于20%的3个无毒基因为Avr-ks、Avr-b、Avr-ta,对应的抗病基因在应用中需注意观察,谨慎使用.
    • 林羽立
    • 摘要: 尖孢镰刀菌是一种能引起多种农作物枯萎病的土传真菌病害.尖孢镰刀菌在与农作物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效应蛋白.研究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致病机理有助于深入理解尖孢镰刀菌与农作物的互作机制,为植物抗病改良提供更多的理论方法.本文综述尖孢镰刀菌与农作物互作产生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分别在分泌蛋白组、致病效应子、致死效应子及无毒效应子等方面做了重点介绍,同时对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 刘伟; 魏松红; 朱丽珺; 王海宁; 张照茹; 李昕洋
    • 摘要: [目的]本文研究了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和无毒基因的构成,为辽宁省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及抗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7个水稻鉴别品种对2017-2018年采自辽宁省各个稻区的151株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根据已克隆的10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群41个生理小种,ZA和ZB为优势种群,占比分别为42.36%和31.76%,ZC、ZD、ZE和ZF占比分别为5.96%、3.97%、3.31%和12.58%,未检测到ZG种群.供试菌株全部携带无毒基因Avr-Pi9;大部分菌株携带无毒基因Avr-Pita、AvrPiz-t、Avr-Pik、PWL2和ACE1,携带频率分别为:90.07%、94.04%、93.38%、92.72%、98.68%;无毒基因Avr-Pib携带频率较低,仅有27.81%;无毒基因Avr-Pii、Avr-CO39和AvrPia未检测到.[结论]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无毒基因组成结构复杂,在辽宁省水稻品种布局中,应推广含有Pita、Pi9、Pizt和Pik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
    • 兰波; 孙强; 张晓阳; 杨迎青; 钟玲; 李湘民; 霍光华
    • 摘要: 为明确江西水稻种植区稻巨座壳菌(稻瘟病病菌)的年际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7个中国鉴别寄主与30个单基因鉴别品系两套鉴别寄主分别鉴定分析了2006-2018年间从江西37个水稻主要种植县市分离的1 161个稻瘟病单孢菌的生理小种、致病力、致病类型与无毒基因型等.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稻瘟病菌可以分成7群49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ZC群为优势种群,ZB13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8.00%,以毒性较强的强致病力菌株为主;江西稻瘟病菌在生理小种构成、优势小种、致病力年际变化方面均具有3-5年的周期性;江西历年稻瘟病菌的致病类型较为丰富且存在年度差异,菌株致病类型占各年度总菌株数的82.79%-98.21%,优势致病型菌株占当年总菌株的3.57%-5.77%;历年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个数为24-29个,其中Avr-Pizt、Avr-Piz5、Avr-Pik、 Avr-Pik(C)在历年供试菌株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与之相对应的抗瘟基因在江西抗病育种与抗性品种布局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金聪; 谢建坤
    • 摘要: 在病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菌分泌大量效应蛋白帮助其侵染植物,因此效应蛋白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该文基于大量白粉菌效应蛋白的研究成果,就近年来白粉菌效应蛋白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功能效应蛋白鉴定及其作用机理和无毒效应蛋白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白粉菌致病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田红刚; 刘永巍; 张景龙
    • 摘要: 于2010、2012、2013年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宝泉岭、五常、牡丹江、绥化和佳木斯这6个水稻主产区的23个县及农场,从空育131及其它13个水稻主栽品种上采集的感病穗颈节分离、获得63个单孢菌株,并利用国际水稻所的31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研究了这些菌株的致病性及抗稻瘟病基因抗谱.获得如下结果:①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强致病力菌株占31.7%,较强致病力菌株占46.0%,中等致病力菌株占22.2%.②抗性基因Pi-9、Pi-ta2(R)、Pi-z5(CA)、Pi-12(t)和Pi-ta2(P)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抗谱较宽(74.6%~93.7%),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抗性基因Pi-a(A)、Pi-t、Pi-sh(B)、Pi-7(t)和Pi-19(t)的抗谱很窄(4.8%~19.0%),在育种与生产中宜谨慎使用[1].
    • 杨军; 马惠; 陈博聪; 孙召文; 林香青
    • 摘要: 为了明确山东省稻瘟病病菌无毒基因类型及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根据已经公布的A VR1-CO39、A VR-Pita、ACE1、AvrPia、AvrPii、AvrPik、AvrPiz-t、AvrPi9 8个无毒基因引物,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对2018年在山东水稻主产区收集分离的123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了无毒基因类型鉴定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无毒基因A CE1、AvrPiz-t、AvrPi9出现频率都为100%;无毒基因AVR1-CO39、AVR-Pita、AvrPia出现频率分别为87.80%、90.24%、10.57%;无毒基因AvrPii、AvrPik出现频率都为0.根据基因对基因假说,可以在山东稻区选育和推广携带抗病基因Pi-33、Piz-t、Pi-9、Pi-CO39、Pi-ta的水稻品种来减轻稻瘟病为害,而抗病基因Pi-a、Pi-i、Pi-k不适合在山东稻区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