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菌
稻瘟菌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7644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稻瘟菌的相关文献由4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云锋、彭友良、王振中等。
稻瘟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7644篇
占比:99.83%
总计:87797篇
稻瘟菌
-研究学者
- 李云锋
- 彭友良
- 王振中
- 王宗华
- 鲁国东
- 李华平
- 李成云
- 聂燕芳
- 张世宏
- 冷梅钦
- 赵文生
- 郑武
- 王艳丽
- 刘文德
- 吴奇
- 杨俊
- 杨静
- 林艳
- 邱德文
- 郑服丛
- 刘林
- 刘金亮
- 姜华
- 孙国昌
- 李桂华
- 杨秀芬
- 沈瑛
- 潘洪玉
- 王一
- 王宝华
- 王锋
- 郑士琴
- 陈在杰
- 陈松彪
- 魏士平
- 张燕
- 曾洪梅
- 梁廷敏
- 田大刚
- 纪春艳
- 袁京京
- 郭新睿
- 郭立华
- 钟德斌
- 陈子强
- 陈继圣
- 任金平
- 侯占军
- 刘峥
- 刘晓梅
-
-
林艾佳;
吴奇;
倪瑞莲;
陈恒;
卫冕;
李成云;
王一
-
-
摘要:
稻瘟病严重威胁全球水稻的产量,钙离子信号通路参与了稻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了解这些过程中菌株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对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GCaMP6s作为一种细胞质钙离子感受蛋白在动物和植物中已有大量应用。本研究利用不同稻瘟菌菌株构建了GCaMP6s基因的异源表达菌株,在0.01 g/mL钙离子处理下,GCaMP6s在稻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中稳定表达。此外,GCaMP6s异源表达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没有差异,表明GCaMP6s基因的异源表达不影响稻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本研究获得了GCaMP6s异源表达的稻瘟菌菌株,为后续研究稻瘟菌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变化与菌株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提供研究材料。
-
-
-
-
摘要: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通过分析水稻稻瘟菌如何利用效应蛋白操控线粒体分裂,探究了线粒体分裂和抗病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了线粒体动态发育在植物免疫反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
-
刘刚
-
-
摘要: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稻瘟菌侵染水稻时分泌的葡聚糖内切酶进人水稻质外体,降解水稻细胞壁半纤维素,释放特异的寡糖分子激活了水稻细胞免疫反应。
-
-
-
郑庆伟
-
-
摘要:
自然界存在非常多的微生物,但对于特定的寄主而言,只有极少量的微生物进化成为致病菌并对寄主进行侵染。揭示这些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的机制对于在生产上防控这些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互作卓越中心研究员刘俊团队发现了丁香假单胞菌和稻瘟菌侵染植物的新机制,并解析其作用途径。
-
-
刘刚
-
-
摘要:
自然界存在非常多的微生物,但对于特定的寄主而言,只有极少量的微生物进化成为致病菌并对寄主进行侵染,揭示这些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的机制对于在生产上防控这些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互作卓越中心研究员刘俊团队发现丁香假单胞菌和稻瘟菌侵染植物的新机制,并解析其作用途径。
-
-
-
陈勇辉;
叶若松;
龚金荣;
曹根凤
-
-
摘要:
为开发一种高效、环保、多功能的荷叶促生长剂,以荷叶为试材,研究稻瘟菌激活蛋白对荷叶生长及其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浓度为2.5μg·mL-1稻瘟菌激活蛋白处理后,荷叶发芽率相比对照组提高了33%,培养30 d后荷叶数量较空白处理增加79%;同时,经浓度为2.5μg·mL-1稻瘟菌激活蛋白处理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荷叶中总黄酮、可溶性糖及生物碱含量分别提高72.2%、56.1%及59.1%,荷叶提取物的羟自由基清除率为87.3%.可见,稻瘟菌激活蛋白可有效促进荷叶生长,增强其抗氧化活性.
-
-
李晨
-
-
摘要:
近日,《植物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一种水稻与稻瘟菌互作的新机制,证明水稻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在植物先天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创制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候选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研究员宁约瑟介绍,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调控在植物与病原菌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原菌分泌的一些效应蛋白,可作为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植物的蛋白酶活性,从而破坏植物免疫反应。
-
-
谢鑫;
蒋君梅;
王勇;
任明见
-
-
摘要:
基因敲除是研究真菌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丝状真菌敲除多采用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对基因组的靶标进行同源替换,然后采用抗生素对转化子进行筛选,但这存在着筛选效率低、假阳性率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以稻瘟菌为研究对象,采取以下步骤对此进行优化:1)构建HPH-GFP(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2)分别用带有接头序列的引物克隆待敲除基因上、下游片段;3)克隆上、下游片段与HPH-GFP组成嵌合体片段;4)嵌合体片段转化真菌原生质体;5)对敲除突变体进行筛选.结果 表明,该法操作简便、高效,除了用潮霉素HPH作为筛选标记外,还可用GFP作为荧光筛选标记,极大提高了筛选效率,可用作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
-
-
孙庚;
靳春鹏;
陈婷婷;
刘金亮;
任金平;
刘晓梅;
张世宏;
潘洪玉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研究针对稻瘟菌中Avr-Pita与AvrPiz-t两个无毒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吉林省103株稻瘟菌菌株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AVR-Pib、ACR-C039、PWL2和ACE1 4个无毒基因在其中85个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绘制出基于这6个无毒基因的指纹类型。结果表明,Acr-Pita基因和AcrPiz-t基因在吉林省稻瘟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41%和62.14%;建立的指纹类型显示,85株稻瘟菌分布于9种类型中,其中类型1为主要类型,其分布频率为40.00%;根据30个已知生理小种的菌株在指纹类型中的分布情况,初步发现类型7与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ZEI可能存在对应关系,并应用于稻瘟菌优势生理小种的特异性分子检测;其他指纹类型与中国生理小种并无明显对应关系。本研究明确了无毒基因Avr-Pita与AvrPtz-t维吉林省稻瘟菌中的分布情况,构建了无毒基因的指纹类型,为水稻抗瘟育种和稻瘟菌优势小种的分子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
-
-
陈小林;
孙静;
杨俊;
黄金光;
王大伟;
彭钊;
薛敏峰;
赵文生;
张燕;
彭友良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真菌为了生存,进化了一系列机制来感应和适应生境的变化.有关裂殖酵母、白色念珠菌、构巢曲霉等真菌感应和适应环境pH变化的机制,已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感应和适应环境pH变化的机制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没有报道.在前期研究中,本实验室以稻瘟菌P131菌株为受体,构建了含有近7万个独立转化体的ATMT突变体库.作者通过筛选该库获得了9个菌落颜色和大小相似、产孢量减少、且对碱性pH值敏感一致的菌丝生长缓慢突变体.提出了一个有关稻瘟菌PacC-pH信号途径及其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致病性调控机理的模型。
-
-
-
-
-
王煜涵;
贾保磊;
李健;
张世宏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烯脂酰CoA水合酶(Enoyl-CoA hydratase,ECH)作为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关键酶,参与脂肪酸分解供能、植物生长代谢和逆境应答信号的系统发育。在调控稻瘟菌致病性方面,β-氧化途径以及其代谢终产物乙酰CoA对于附着孢的生长发育和侵染植物是必须的。本研究将从稻瘟菌中克隆ECH,进行原核表达以及纯化,目的为进一步研究ECH所介导的脂肪酸β-氧化途径对模式病原真菌稻瘟菌侵染植物的影响以及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这不仅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它病原真菌的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
赵文生;
许欣然;
李艳萍;
黄金光;
张玮;
范军;
张世宏;
彭友良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鉴定植物诱导型基因启动子的关键顺式元件及其互作的反式因子,有助于深入揭示植物防卫反应的表达调控机制,并对抗病植物基因工程有指导意义.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克隆了水稻中两个受稻瘟菌侵染诱导的Borman-Birk型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sPinA和OsPinB.特异性RT-PCR分析显示,OsPinA除受稻瘟菌侵染诱导外,还受SA、MeJA和机械伤害诱导.为鉴定OsPinA基因启动子中的稻瘟菌诱导性关键顺式元件,作者克隆了其翻译起始位点上游5'端进行了系列缺失,分别与GusA报告基因融合并转化水稻。本研究鉴定了水稻OsPinA基因中应答稻瘟菌侵染的一个尚未报道的顺式元件,并确定了其核心序列;同时分离了与此顺式元件互作的两个蛋白因子OsJAZ和OsbHLH,并证明OsJAZ和OsbHLH之间在细胞核内存在蛋白一蛋白互作。根据上述结果,作者推测:OsJAZ和OsbHLH可能通过互作并共同结合同一顺式元件来控制OsPinA基因诱导表达的“开关”,并调控防卫反应的表达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