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互作

互作

互作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8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494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保护、种业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等;互作的相关文献由236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永平、向平、贺栋业等。

互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4 占比:2.8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494 占比:97.15%

总计:14919篇

互作—发文趋势图

互作

-研究学者

  • 徐永平
  • 向平
  • 贺栋业
  • 张晓峰
  • 何永强
  • 唐翔
  • 帅江冰
  • 曾若雪
  • 莫虹斐
  • 张利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丽莉; 王浩阳; 郝威铭; 苏克楠; 卢玉婷
    • 摘要: 为了探究喷雾冷冻干燥(SFD)对卵白蛋白(OVA)和卵黏蛋白(OVM)互作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喷雾干燥(SD)和真空冷冻干燥(FD)为对照,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差式扫描量热、扫描电镜等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FD互作蛋白自由水减少,结合水增加,保水性增强.SFD互作蛋白的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比例大,蛋白聚集程度小.在波长340 nm处荧光峰强度为SFD>FD>SD.SFD互作蛋白的变性温度比SD蛋白低了51.37°C,接近FD蛋白.SFD互作蛋白表面是球状结构,内部空间是网络结构.SFD互作蛋白的乳化性、溶解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与FD蛋白接近,均显著优于SD蛋白(P<0.05).SD蛋白比SFD蛋白的表观黏度大;储能模量均高于损耗模量.同时考虑到FD成本较高,认为SFD更适合加工生产.
    • 张翠; 马继琼; 杨奕; 许明辉; 孙一丁; 郭怡卿
    • 摘要: 【目的】揭示水稻化感抗(耐)稗草的转录调控机制,为遗传修饰改良水稻化感性状做铺垫,也为杂草的防控提供新途径。【方法】利用SMART技术,通过同源重组方式,在Y2H菌株中构建水稻受稗草胁迫的酵母cDNA文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NdeⅠ构建OsMYB57 C端缺失的pGBK-OsMYB57诱饵载体,按照Yeastmaker^(TM) Yeast TransformationSystem 2操作检测诱饵自激活活性;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OsMYB57互作蛋白,将所得互作蛋白的编码序列构建至pGAD载体,并与诱饵载体共转化Y2HGold菌株验证蛋白互作,再以BiFC技术进一步验证蛋白间的互作。【结果】酵母cDNA文库库容量为1.36×10^(7) CFU/mL,插入片段在250~2000 bp,平均长度大于1000 bp,重组率为100%,库容量大且质量良好;筛选出4个有注释的互作蛋白,分别是16号RZFP34、50号4HTR、51号BM1PD和74号GTP1;回转验证及BiFC结果显示RZFP34、4HTR、BMIPD、GTP1与OsMYB57在植物细胞中相互作用,其中RZFP34是一个E3亚型泛素连接酶,在植物中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答,且水稻OsRZFP34基因启动子区含有与水稻化感调控有关的水杨酸和茉莉酸等激素响应及MYB转录因子结合域相关元件。【结论】RZFP34通过与OsMYB57互作参与水稻化感转录调控而发挥作用。
    • 吴佳育; 胡伟; 杨智宇; 杨洪一; 李丽丽
    • 摘要: 菌根真菌广泛存在于宿主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改善宿主矿质元素水平,保护植物免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植物根部微生态系统中包含大量不同种类的真菌,如病原真菌、腐生真菌、植物内生真菌等。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部微生态系统中不同真菌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微生物互作网络,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对菌根真菌与植物内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解析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部微生态系统中不同真菌之间的互作机制、维持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 王永祥; 燕海刚; 徐含聪; 傅玉双; 单壮壮; 胡晓晴; 张文伟; 江玲
    • 摘要: 【目的】研究水稻EARLY STARVATION1(OsESV1)基因对水稻淀粉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osesv1突变体,考查osesv1的表型及胚乳淀粉的理化特性,分析OsESV1的表达特性及相关功能。【结果】OsESV1蛋白在植物界中十分保守。osesv1突变体株高、穗长、每穗粒数低于野生型,分蘖数显著多于野生型,叶片中淀粉含量显著下降,籽粒中的直链淀粉含量上升,而总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OsESV1呈组成型表达,并且具有昼夜节律表达的特征。OsESV1蛋白定位在叶绿体内且呈点状分布。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果表明OsESV1蛋白可以与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小亚基(OsAGPS)2a和OsAGPS1互作。【结论】OsESV1基因影响水稻叶片的淀粉合成途径,而对胚乳淀粉合成的影响不明显。
    • 陈宝玲; 杨开太; 黄森; 龚建英; 李秋荔; 汪小玉; 苏莉花
    • 摘要: 为探讨菌根真菌的互作效应,筛选协同互作模式组合,对从野生兜兰新鲜营养根中分离、筛选出的3种菌根真菌(PF02、PF06和PF07),采用单菌接种、双菌混合接种和三菌混合菌种等7种接种方式,开展菌−苗共生培养,筛选出优势菌株PF02和PF07,揭示在实验室环境下接菌方式与接种效应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菌根真菌互作对带叶兜兰植株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显示菌根真菌互作对宿主植株的生物量、保护酶活性及叶绿素总量具有较好的正向效应。3种双菌混合接种方式PF02−PF06、PF02−PF07及PF06−PF07均能有效促进带叶兜兰生物量增长,尤其是PF02−PF06接种方式,抗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叶绿素总量提高显著。选择优化的接种方式,以及能够协同促进、达到共生平衡的最佳接种方式组合,最大限度发挥菌根对宿主植物的益生作用。
    • 曹晓蔓; 张亚光; 张峰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JAZ与NINJA蛋白离体和活体互作以及2个蛋白复合体晶体筛选的体系,并获得2个蛋白复合体晶体。[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法用于活体条件下JAZ与NINJA蛋白互作区域的验证;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氢氘交换质谱(HDX)和Alpha Screen验证JAZ与NINJA蛋白的互作区域并进一步筛选2个蛋白互作的最小区域;使用原核(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等手段获得NINJA截短蛋白。将NINJA截短蛋白与JAZ多肽按照物质的量比为1∶1.5混合孵育一段时间,通过坐滴结晶方法进行复合体结晶,最终获得复合体晶体。[结果]成功创建了JAZ与NINJA离体和活体互作体系;获得JAZ多肽与NINJA(342~406)的复合体晶体的条件分别是0.2 mol·L^(-1) CaCl_(2)·2H_(2)O、0.1 mol·L^(-1) BIS-Tris(pH6.5)、45%2-甲基-2,4-戊二醇与0.2 mol·L^(-1)醋酸铵、0.1 mol·L^(-1) Tris(pH8.5)、45%2-甲基-2,4-戊二醇。[结论]JAZ蛋白ZIM结构域的TIFY基序和羧基端与NINJA(342~406)是JAZ与NINJA蛋白互作所必需的;JAZ蛋白ZIM结构域是JAZ同源和异源互作所必需的;成功获得了JAZ与NINJA复合体晶体。
    • 宿翠翠; 王振龙; 施志国; 邓超超; 高正睿; 赵玺; 张靖; 柳洋; 魏玉杰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与保水剂互作对河西地区黄芪干旱缓解效果,明确该地区黄芪种植最佳施肥方式,为黄芪高效经济绿色人工栽培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的表型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抗氧化物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对不同处理缓解黄芪干旱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增施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会促进黄芪整体生长,有机肥与缓释尿素互作对黄芪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其与普通尿素互作,增施保水剂后,地下生长促进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表现最佳,地上生长促进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互作表现最佳;与对照处理比较,其他处理各指标均表现出对干旱胁迫的缓解,其中以B+OM+HN处理表现最为显著(P<0.05)。B+OM+HN处理对河西地区黄芪干旱缓解效果最佳。[结论]该研究为黄芪高效经济绿色人工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 封小慧; 张宾; 孙江华
    • 摘要: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林业入侵种。松材线虫与墨天牛属Monochamus昆虫之间互利共生,形成紧密的共生复合体。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伴生微生物在松材线虫的成功入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综述松材线虫、媒介昆虫、寄主植物等不同来源伴生微生物与松材线虫-媒介天牛复合体的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松材线虫-媒介昆虫伴生微生物的组成及其地理变异;然后,从影响松材线虫的生长繁殖、致病性、入侵性、逃避天牛免疫等角度分析伴生微生物对松材线虫-媒介天牛复合体的影响,总结松材线虫及媒介天牛对伴生微生物组成与结构的影响;最后从应用视角探讨通过伴生微生物遗传改造、微生态调控等手段操纵微生物与松材线虫-媒介天牛互作关系,从而发展松材线虫病的导向性防控技术。
    • 姚丹
    • 摘要: 生物固氮是自然界最为主要的氮素积累方式,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固氮量占全球生物固氮总量的65%以上,是目前重要的固氮系统之一。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能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系统抗性,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单一根瘤菌在多种土壤环境下,仍存在适应能力差、结瘤效率低和促生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目前已将目光聚焦于植物根际促生菌与根瘤菌共接种,从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本文就植物根际促生菌与根瘤菌共接种组合对植物生长、抗逆性的影响及相应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深入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和根瘤菌相互作用,以期为生产高效复合菌肥,从而提高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进行了展望。
    • 张亿清; 李娟; 戚南山; 廖申权; 吕敏娜; 林栩慧; 蔡海明; 胡俊菁; 张健騑; 李玉谷; 孙铭飞
    • 摘要: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核酸长度>200 nt、不编码或具有有限编码能力的RNA,早期一直被认为是遗传暗物质,但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lncRNAs被发掘。研究表明,lncRNA作为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能在组蛋白修饰、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等方面影响基因表达,几乎参与所有的细胞生物学过程。顶复门原虫是一类专性胞内寄生虫,入侵机制复杂,对顶复门原虫与宿主的互作研究已成为新型抗虫药物的研发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作为一类新型调控因子广泛参与到顶复门原虫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包括感染免疫、发育分化和信号传导等细胞生物学过程,既可帮助宿主抵御寄生虫入侵,也可协助寄生虫在胞内增殖发育,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笔者通过对lncRNA的生物学分类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概述,综合近年来lncRNA在以弓形虫、疟原虫和隐孢子虫为主要代表的顶复门原虫的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lncRNA在宿主免疫反应、寄生虫发育分化和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顶复门原虫致病机理研究及高效防控技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