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图位克隆

图位克隆

图位克隆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246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技术通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中国洛阳国际牡丹高峰论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等;图位克隆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仲南、高菊芳、张森等。

图位克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1.0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2246 占比:98.87%

总计:12386篇

图位克隆—发文趋势图

图位克隆

-研究学者

  • 杨仲南
  • 高菊芳
  • 张森
  • 张治国
  • 万建民
  • 周树敏
  • 安丽君
  • 张卫
  • 周鹊
  • 唐绍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宁坤; 李冰; 陈晓艳; 魏亚康; 刘子龙; 薛永康; 陈洪宇; 王桂凤
    • 摘要: 玉米籽粒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玉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十分重要.本研究鉴定了一个新的转座子插入的籽粒皱缩突变体5601Q,遗传分析表明其籽粒缺陷稳定遗传且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构建其B73背景的F2分离群体,通过图位克隆将该突变定位于玉米4号染色体上60.19~62.58 Mb的区间.基因注释分析发现,区间内存在一个已报道参与玉米籽粒发育的基因BRITTLE ENDOSPERM2(Bt2),其编码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限速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的小亚基.籽粒储藏物质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百粒重及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但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为野生型的4.67倍.利用本实验室已确定的Bt2基因突变体1774与5601Q进行等位测验,确认了5601Q是Bt2的一个新的等位突变体.分子鉴定表明,5601Q突变体中Bt2基因的第2个外显子存在一个Mutator 19转座子的插入.综上,5601Q籽粒发育缺陷是由Bt2基因的突变导致,本研究为解析玉米Bt2基因在胚乳储藏物质积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 朱俊兆; 陈宇杰; 吕沈阳; 陈星月; 杨愈之; 郑文娟; 朱世华; 丁沃娜
    • 摘要: 侧根是水稻胚后发育的重要器官,具有吸收养分和稳固植株的作用。本研究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水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水稻侧根突变体Oslrd2,对其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分析、图位克隆、候选基因测序及转基因互补验证。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Oslrd2幼苗期的苗高和根系伸长都受到明显抑制,侧根短且数量少。通过对侧根原基的亚甲基蓝染色和解剖观察,发现相较于野生型,Oslrd2的侧根原基数目降低,且原基和侧根的形态发生膨胀变形;其成熟期的株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也受到显著抑制。遗传分析表明,Oslrd2的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InDel 3与InDel 4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0 kb,该定位区间内包含一个编码α-微管蛋白的基因(LOC_Os11g14220)。测序比对发现,突变体Oslrd2中该基因编码序列(CDS)1176 bp处缺失了一个胞嘧啶(C),以及在1179 bp处的胞嘧啶(C)突变为腺嘌呤(A)。上述突变导致其氨基酸序列中第392位的天冬氨酸(D)变为谷氨酸(E),第393位的异亮氨酸(I)变为终止密码子TAA,翻译提前终止。通过遗传互补验证的转基因植株表型和逆转录PCR(RT-PCR)分析,证实突变体Oslrd2的表型变化是由该基因突变引起的。研究结果明确了OsLRD2基因在水稻根系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解析水稻侧根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段雅如; 高美玲; 郭宇; 梁晓雪; 刘秀杰; 徐洪国; 刘继秀; 高越; 栾非时
    • 摘要: 【目的】基于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高密度遗传图谱初步定位结果,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对西瓜果形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并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有助于全面研究果形基因的功能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利用114份纯合西瓜品系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及其果形指数表型进行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分析,结合GBS高密度遗传图谱初步定位结果确定果形基因候选区段,以商业小型西瓜品种纯化所得品系K2(椭圆形、FSI=1.54±0.13)和L1(圆形、FSI=1.11±0.07)为材料构建F2群体,通过开发分子标记对果形基因ClFSI进行精细定位,根据西瓜参考基因组‘97103’v1注释信息确定候选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验证。【结果】利用1152份F2群体,最终将ClFSI精细定位于3号染色体的FMFSI-1与FMFSI-2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63 kb区间内,共包含5个注释基因。其中Cla011257属于已报道与控制果实纵径和果形相关的SUN基因家族。经测序分析发现,西瓜椭圆形品系K2在该基因第3外显子上存在两个非同义突变位点Chr3:26846636 G-A和Chr3:26847041 G-A(‘97103’v1),分别导致天冬酰胺(Asn)替换为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替换为赖氨酸(Lys),并利用Chr3:26847041突变位点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FSICAPS-2。qRT-PCR分析表明,K2(椭圆形)与Charleston Gray(细长形)中候选基因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L1(圆形)。【结论】本研究将控制西瓜果形的ClFSI精细定位于3号染色体63 kb区间内,推测Cla011257为最终目的基因,Chr3:26847041和Chr3:26846636突变位点是导致果形不同程度伸长的重要位点,并开发了可以同时鉴定Cla011257多种突变类型的功能标记FSICAPS-2。
    • 陈光; 李佳; 杜瑞英; 王旭
    • 摘要: 通过盐胁迫筛选EMS诱变的粳稻突变体库,挖掘盐逆境响应关键基因,鉴定出一个盐敏感突变体。在100 mmol/LNaCl处理下,突变体严重萎蔫,叶片褪绿黄化,地上部Na~+的积累显著高于野生型。盐胁迫后,突变体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并且源叶中的蔗糖含量增加,而根中的蔗糖只有野生型的83%。突变体源叶中参与糖转运的几个关键基因表达下调,进一步表明糖分向库器官根系的分配受抑制。突变体库组织中较低的蔗糖含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对碳营养的需求,导致水稻耐盐性降低。通过图位克隆确定候选基因,将其命名为SS2,互补实验可以恢复突变体的盐敏感表型,盐胁迫下生长的互补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植株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SS2通过调控体内糖分转运,对水稻的生长和盐胁迫响应起重要作用。
    • 陈冰; 陈国鑫; 张治国
    • 摘要: 开花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水稻的花期决定着水稻的地区适应性和最终产量.人工选择使水稻从短日照向长日照、低纬度向高纬度扩张,因此水稻已逐渐进化出适应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调控机制.目前,虽然鉴定了一些影响水稻长日照的开花基因如SDG724、RFT1、EHD4、DTH2,但是挖掘水稻长日照开花基因还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筛选水稻突变体库,获得一批在长日照下花期有显著差异的突变体材料,其中一份突变体lfm1(late-flowering mutant1),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延迟,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时间正常.通过图位克隆,将Lfm1基因初定位至第8染色体端粒附近.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将Lfm1基因定位于分子标记8-0.269和与8-0.283之间,范围为12 kb,该区域包括3个候选基因.经测序分析发现,在突变体lfm1中,LOC_Os08g01420基因的第六外显子2800处缺失9个碱基,突变体lfm1等位于已报道的突变体ehd3.在适度(中日照条件下,~12 h/12 h)的光照条件下,突变体lfm1表现为穗粒数增多,生育期略延长,具有应用于生产的潜力.Lfm1基因的克隆为培育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水稻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 刘鹏飞; 谷俊刚; 毕燕会; 周志刚
    • 摘要: UV性别决定系统在一些低等生物生活史的单倍体阶段展现出特定的进化和遗传特性.实验构建了一个海带雌配子体基因组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结果显示,该文库包含31872个克隆,插入片段平均长为115 kb,覆盖6.57倍的海带基因组.利用海带雌配子体特异性的标记FRML-1488的序列为探针筛选BAC文库,获得4个阳性BAC克隆.随机挑选一个克隆(638-C12),通过Roche454第二代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并经过间隔序列的扩增、克隆和测序,了解到该BAC克隆的插入片段长为86996 bp.该序列位于海带基因组的Scaffold285上,占后者序列总长的22.4%.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雌配子体特异性标记FRML-1488的上游存在大量的微卫星以及Copia逆转录转座子等重复序列.推测BAC克隆638-C12的插入片段可能与海带U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相关.本研究是BAC文库在海带性别相关序列图位克隆的首次应用报道,将有助于海带性别染色体结构的揭示及性别决定机制的解析.
    • 朱玉君; 左紫薇; 张振华; 樊叶杨
    • 摘要: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一般由少数主效QTL和大量微效QTL共同控制.水稻主效QTL克隆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微效QTL由于遗传作用弱,表型鉴定易受测量误差影响,克隆进展缓慢,但微效QTL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一种水稻微效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新途径.该途径包含2个阶段:1)应用剩余杂合体构建近等基因系群体进行目标QTL的精细定位;2)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候选基因突变体验证基因功能.应用该策略笔者所在团队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精细定位了6个微效粒重和粒型QTL,并成功克隆首个微效粒重QTL.该技术可在方法上为水稻QTL克隆及新种质创制提供更多选择.
    • 冯连杰; 安文静; 刘迪; 刘亚菲; 王凯婕; 梁卫红
    • 摘要: 表皮毛作为大多数陆生植物表面的常见结构,不仅增强了植物抵抗干旱、紫外线和病虫害等不良环境因素的能力,其发育形成过程更是研究植物细胞命运分化的重要模型,因此对表皮毛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模式植物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的一些关键基因已被克隆,表皮毛发育的调控机制也逐渐明了.但是有关水稻表皮毛发育机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不清楚,近年来一些水稻表皮毛相关基因陆续被鉴定或克隆,对其功能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综述了水稻表皮毛相关基因的研究历程和进展,归纳了水稻表皮毛发育的调控途径,并展望了水稻表皮毛相关基因在光叶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 李京琳; 李佳林; 李新鹏; 安保光; 曾翔; 吴永忠; 黄培劲; 龙湍
    • 摘要: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目前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中广泛利用的两种不育系,然而这两种不育系分别具有组配不自由和育性不稳定的缺陷.隐性核雄性不育系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创制、鉴定和利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将成为新一代杂交水稻技术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筛选9311的辐射诱变突变体库,获得了一个无花粉型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ptc1-2.图位克隆发现ptc1-2的突变位点位于9号染色体上,是一段包含PTC1编码区在内259.37 kb的大片段缺失.共分离检测表明,雄性不育表型是由ptc1-2突变位点造成的.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tc1-2突变位点回交转育至两系不育系C815S和三系保持系五丰B中,在BC3F3世代分别获得与轮回亲本性状相似的隐性核不育系C815G和五丰G.配合力分析表明,C815G和五丰G分别具有与C815S和三系不育系五丰A基本相同的配合力水平.本研究为隐性核不育系的创制提供了新的基因和材料资源,并证实了隐性核不育系代替现有三系和两系不育系的可行性.
    • 尚江源; 淳雁; 李学勇
    • 摘要: 穗型是决定水稻(Oryza sativa)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从粳稻品种圣稻808 (SD808)的EMS诱变突变体库中发现4份短穗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穗长、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和穗粒数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基因定位和图位克隆表明,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受同一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PAL3 (PANICLE LENGTH3).PAL3编码一个含12个跨膜结构域的多肽转运蛋白.pal3-1和pal3-2的点突变造成保守区域的氨基酸发生非同义突变;pal3-3的点突变造成第1外显子和内含子拼接错误;pal3-4的点突变造成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导致第12个跨膜域缺失.对PAL3进行单倍型分析,共鉴定出9个单倍型(Hap1-Hap9),其中Hap1-Hap3为主要单倍型.Hap1以粳稻为主,Hap2同时包含籼稻和粳稻,Hap3则以籼稻为主.Hap1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Hap2和Hap3可能起源于一年生普通野生稻(O.nivara).统计分析结果表明,Hap3的穗长显著高于Hap1和Hap2,其具有提高穗长的潜力.该研究揭示了多肽转运蛋白对水稻穗型的重要调控作用,为水稻穗型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