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细定位

精细定位

精细定位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遗传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381414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遗传、国际遗传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第五届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等;精细定位的相关文献由944位作者贡献,包括江玲、万建民、李玉梅等。

精细定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81414 占比:99.95%

总计:381610篇

精细定位—发文趋势图

精细定位

-研究学者

  • 江玲
  • 万建民
  • 李玉梅
  • 刘世家
  • 向阳
  • 樊叶杨
  • 范方军
  • 张文伟
  • 张迎信
  • 彭志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辰锋
    • 摘要: 在煤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中,水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大。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是防治导水通道,如何提高陷落柱等导水通道探查和识别的准确性也是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的热点。以黄玉川煤矿X6疑似陷落柱探查为例,通过提取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探测中对导水陷落柱敏感的属性特征,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进行多场多属性信息融合技术精细定位导水通道,结合地质资料及钻孔工程探测,验证了该方法探查陷落柱的准确性,解决了陷落柱等导水通道精细定位的问题,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重要保障。
    • 王好让; 张勇; 于春淼; 董全中; 李微微; 胡凯凤; 张明明; 薛红; 杨梦平; 宋继玲; 王磊; 杨兴勇; 邱丽娟
    • 摘要: 叶片是大豆进行光合碳同化的主要器官,其颜色与光能的捕获力和转化效率有关,也与大豆的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大豆叶色相关基因的挖掘对从光合碳同化途径解析大豆产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黄绿叶是区别于大豆普通绿色叶片的突变类型,是研究大豆叶色相关基因的重要遗传材料。本研究发现了一个黄绿叶突变体ygl2(yellow-green leaf 2),该突变体是由大豆品系GL11自然突变而来,其黄绿叶表型可以稳定遗传。与绿叶野生型GL11相比较,突变体ygl2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降低,株高、百粒重、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利用GL11和ygl2构建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ygl2的黄绿叶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离群体将黄绿叶基因ygl2定位于2号染色体末端SSR标记02_104到02_107之间,区间物理距离为56.1 kb,包含9个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黄绿叶基因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 刘芬; 陈桂华; 王悦; 唐文帮
    • 摘要: 为了解析水稻叶绿体发育和高光效育种中光合作用的机理,本研究以不育系P88S群体中发现的一株淡黄叶自然突变体xws为试验材料,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和光合特征分析,并对其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xws在整个生育期叶片、茎和穗均呈淡黄色。与野生型相比,xws叶片、茎和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xws嗜锇小体消失,类囊体数量减少。xws的净光合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野生型相比均降低。以xws与R032杂交的F_(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将基因精细定位至水稻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WY242和WY119之间,其物理距离为51.7 kb。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叶绿体发育,从而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和分子调控网络途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 白天亮; 李杰; 冉杰; 杨辉; 乔承彬; 李培富; 田蕾
    •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量构成因素是水稻增产的关键因素,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挖掘有利的产量基因对水稻高产具有重要意义。QTL定位是作物农艺性状优异基因挖掘的重要方法。阐述了QTL精细定位策略与群体选择,综述了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粒质量QTL精细定位、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合理利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基因的育种策略,为水稻产量性状优异基因克隆和遗传机制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 牛玉倩; 李征
    • 摘要: [目的]对黄瓜白化叶片突变体进行生理和遗传分析,并对该突变基因al进行精细定位,为阐明影响黄瓜叶绿体发育的重要代谢或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不同背景的黄瓜材料Gy14和9930为亲本,分别与携带白化突变基因的杂合材料649构建F2群体.对F2群体中的野生型和白化突变体进行光合色素含量测定及叶绿体结构观察,同时筛选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结合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突变基因al进行精细定位.[结果]对al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发现刚出土时其子叶颜色浅黄,之后逐渐白化,确定该白化突变为致死突变性状.与野生型相比,al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且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平均降低了 90%以上.通过透射电镜对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al突变体子叶叶肉细胞中几乎无法观察到叶绿体的存在.对al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该白化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通过BSA、分子标记定位、基因组重测序和染色体步移等方法,最终将al基因定位于黄瓜第7号染色体上约66 kb区间内.[结论]黄瓜白化突变的形成与叶绿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由单基因突变产生,定位于黄瓜第7号染色体上.
    • 杨玉花; 白志元; 卫保国; 雷阳; 张瑞军
    • 摘要: 为了加速大豆主茎节数候选基因的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并为大豆主茎节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与大豆主茎节数相关数量性状区间(QTL),结合双亲重测序信息开发QTL区间InDel分子标记,实现了大豆主茎节数相关主效QTL区间的精细定位。本研究以少主茎节数C025材料为母本,多主茎节数中119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102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取自交系中极端少主茎节数30株和极端多主茎节数30株,构建两个极端混池,利用传统分群分析法(BSA)和全基因组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手段(SLAF-Seq)相结合的方法在4号染色体检测到与大豆主茎节数相关的5个QTL。为了进一步缩小QTL区间,依据双亲材料的高通量重测序信息,获取QTL区间的插入缺失位点(InDel)信息,并开发InDel标记。首先利用InDel标记在F2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主效位点落在第3个QTL区间。其次在主效区间开发8个共显性InDel标记,结合RIL群体全部株系进行表型鉴定,最终获得9个交换单株,将主效区间分为6种交换类型,结合表型分析最终将大豆主茎节数位点精细定位到InDel标记Chr04-38和Chr04-46之间,其区间只有171.9 kb,包含候选基因6个,实现了大豆主茎节数的精细定位。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与极端混池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与大豆主茎节数相关区间,并结合双亲重测序信息开发关联区间InDel分子标记,精细定位大豆主茎节数。本研究开发的Indel标记Chr04-38和Chr04-46与大豆主茎节数紧密连锁,有利于后期大豆主茎节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王晨; 王备芳; 张迎信; 曹永润; 张越; 江敏; 边康吉; 张小惠; 刘群恩
    • 摘要: [目的]为进一步解析水稻抗病分子机制,对类病斑突变体lm8015-2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EMS诱变籼稻中恢8015,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lm8015-2.对突变体lm8015-2及其野生型的叶片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色素含量、防御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将粳稻02428与突变体lm8015-2杂交获得的F2群体用于遗传分析,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突变体的红锈状斑点自播种3周后于叶尖出现,分蘖期缓慢扩散至全叶及整个植株,至抽穗期可致整个叶片枯亡.lm8015-2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的诱导,其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EB染色与DAB染色结果表明,lm8015-2中发生了大量的过氧化氢沉积与细胞死亡.与野生型相比,lm8015-2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上升,同时伴有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和丙二醛含量上升.遗传分析表明,lm8015-2类病斑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的W32-85和C32-8两个引物之间,物理区间为104 kb.测序结果表明该区间内候选基因LOC_Os05g48390的起始密码子(ATG)发生了单碱基替换突变(T变为A),导致起始密码子缺失.qRT-PCR结果表明,lm8015-2中部分防御基因被激活,表达显著上调.[结论]LM8015-2与LTN1互为等位基因,其突变可能增强了部分防御基因的表达.
    • 孙洁; 顾天伟; 朱大龙; 毕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易感基因外显子区候选致病位点.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病例组为101例DR患者,对照组为103例非DR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FastTarget目标区域富集二代测序技术对中国人群DR易感基因TBC1D4、COMMD6、UCHL3、LRP2、BBS5、ARL4C和SH3BP4外显子区进行捕获测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评估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和计数法评估常见、罕见变异与DR发生之间的关联.对于鉴定的DR相关变异,采用功能注释来评估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病例组的年龄低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病程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2个常见变异中,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位点与DR风险关联(P<0.05),分别为 LRP2基因 rs13417389、LRP2基因 rs2229267、LRP2基因 rs2229268、LRP2基因rs886055072.鉴定了 14个DR相关功能性罕见变异,其联合注释相关损耗(CADD)评分均>20,分别为 LRP2基因 rs764804647 G>A、LRP2基因 rs538396567 T>A、LRP2基因 Chr2:170010984 T>A、LRP2基因 Chr2:170050282 C>A、LRP2基因 Chr2:170129538 T>A、LRP2基因 Chr2:170129538 T>C、LRP2基因 Chr2:170129539 G>A、LRP2基因 Chr2:170129539 G>T、LRP2基因 rs754796717 G>C、LRP2基因 rs529409328 C>G、UCHL3基因 Chr13:76135016 A>G、TBC1D4基因 Chr13:75876471 C>A、TBC1D4基因 rs201459702T>C、SH3BP4基因 Chr2:235950303 G>A.结论 发现的 14个DR相关功能性罕见变异可作为中国汉族人群DR候选致病位点.
    • 田彪; 钱前; 高振宇; 丁仕林; 刘朝雷; 阮班普; 姜洪真; 郭锐; 董国军; 胡光莲; 郭龙彪
    • 摘要: 为了解析水培苗期根系相关性状的遗传调控,以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Nipponbare,NPB)为亲本的148个株系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水稻幼苗根系相关性状开展QTL分析.在2次重复中共检测到26个控制最长根长、总根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直径的QTL,分布在水稻第1、2、4、7、9、10、11号共7条染色体上,发现了水稻第2、4、7和10号染色体上的4个QTL簇,包括第4号染色体上控制最长根长的QTL qLRL4.为了精细定位该QTL,我们构建了以9311为背景、插入缺失标记IND4-1和IND4-4间来自NPB的近等系NIL-qLRL4.利用NIL-qLRL4和9311构建的F2群体,最终将qLRL4精细定位在标记IND4-1和IND4-3之间约68.23 kb的区间内并预测了候选基因.此根长QTL的精细定位将有助于水稻根长遗传机理的研究,为探究水稻根系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周练; 蔡一林; 刘朝显; 陈秋栏; 王文琴; 姚顺; 赵子堃; 朱思颖; 洪祥德; 熊雨涵
    • 摘要: 玉米籽粒与产量和营养品质密切相关,控制籽粒发育基因的功能研究对解析籽粒发育分子机制,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籽粒营养品质提供重要依据.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处理B73花粉,筛选到一个玉米籽粒缺陷突变体defective kernel 54(dek54).dek54表现出成熟籽粒变小、皱缩、颜色发白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dek54是一个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体.石蜡切片显示dek54淀粉胚乳细胞形状不规则且排列致密,扫描电镜观察成熟籽粒胚乳中心区域发现dek54淀粉粒周围蛋白体比野生型少且排列疏松.dek54成熟籽粒的总蛋白、醇溶蛋白、各氨基酸组分和全氮含量相比野生型都显著降低.利用F2分离群体中的1566个dek54单株,把dek54定位在7号染色体标记SSR6和SSR7之间,物理位置约为290 kb.该区间有3个基因,基因测序发现Zm00001d019294基因第2个外显子上第351个碱基由G突变为A,从而导致蛋白翻译的提前终止.该基因在玉米籽粒中特异性表达,且在12 DAP(days after pollination)籽粒中表达量最高.通过CRISPR/Cas9系统进行靶向突变确定候选基因Zm00001d019294导致该突变表型.Dek54编码一个与ZmNRT1.5(nitrate transporter)具有较高同源性的MFS(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家族蛋白并定位在玉米原生质体的细胞质膜.该研究为揭示dek54在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