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等基因系

近等基因系

近等基因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46372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国水稻科学、作物学报、华北农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近等基因系的相关文献由1451位作者贡献,包括曾亚文、普晓英、杜娟等。

近等基因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6372 占比:99.70%

总计:146816篇

近等基因系—发文趋势图

近等基因系

-研究学者

  • 曾亚文
  • 普晓英
  • 杜娟
  • 张延滨
  • 杨树明
  • 宋庆杰
  • 杨文香
  • 申时全
  • 刘大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2022年1月17日,《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杨路明教授团队题为“A novel HD-Zip I/C2H2-ZFP/WD-repeat complex regulates the size of spine base in cucumb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与粗糙果实自交系L-SB相比,其近等基因系S-SB果刺及果刺基座较小,外观光滑。
    • 董蓉娇; 彭进乔; 尹元萍; 王天明; 梁坤; 杨晓菲; 董文汉; 张雅琼; 梁泉
    • 摘要: 测定低磷胁迫条件下大豆近等基因系(NIL)根系和叶片中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核糖核酸酶(RNAse)、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为解析大豆根系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机理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高磷(1 mmol/L)、低磷(0.5μmol/L)水培试验,培养15 d后取样,利用试剂盒分别测定2种供磷水平下磷高效相关根形态构型近等基因系(NIL)及其受体亲本BD2(CK)根系和叶片中的ACP、POD、RNAse、IAAO活性。【结果】低磷胁迫条件下,NIL根系ACP、POD、RNAse、IAAO活性均显著高于BD2(CK),分别提高19.91%、10.48%、21.71%、22.31%;NIL叶片ACP、POD、RNAse、IAAO活性均显著高于BD2(CK),分别提高10.47%、26.86%、15.94%、8.7%。NIL根部ACP、POD、RNase、IAAO活性低磷水平显著高于其高磷水平,分别提高31.66%、20.98%、21.93%、41.89%;NIL叶片ACP、POD、RNase、IAAO活性显著低磷水平高于其高磷水平,分别提高14.73%、23.4%、120.95%、18.52%。【结论】NIL在适应磷胁迫环境条件方面显著优于BD2(CK)。本研究大豆根际ACP、POD、RNase、IAAO活性可作为评价磷高效基因型大豆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磷高效遗传研究或育种利用提供依据。
    • 摘要: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研究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合作,首次发现了在一个调控水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TT3)中存在由两个拮抗的基因(TT3.1和TT3.2)组成的遗传模块调控水稻高温抗性和叶绿体蛋白降解新机制,同时发现了第一个潜在的作物高温感受器。通过杂交回交方法把高温抗性强的非洲栽培稻TT3基因位点导入到亚洲栽培稻中,培育成了新的抗热品系即近等基因系NIL-TT3CG14,在抽穗和灌浆期的田间高温条件下增产20%。
    • 叶景秀; 柳海东; 星晓蓉; 李钧; 杜德志
    • 摘要: 本研究前期以中双11(ZS11)作母本、QU作父本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包含282个株系的DH群体,并通过两环境表型考察及DH基因型分型,对甘蓝型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进行分析和定位,在A2染色体21.87~22.91 Mb区间获得一个主效QTL,为了进一步明确甘蓝型油菜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分子标记和KASP技术以ZS11作轮回亲本构建了叶绿素主效QTL单位点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基于DH群体和单位点近等基因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对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宁和互助两个环境中,DH群体叶片SPAD值呈正态分布,双亲SPAD值呈极显著差异,F1的SPAD值呈偏高值分布,表明该性状为部分显性,且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群体叶绿素的含量不同,高海拔和低温条件下SPAD偏高;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SPAD值与单株产量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随样本量的减少而增加;单株产量在两组不同基因型近等基因系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遗传连锁图置信区间,开发了2个多态性较好的共显性InDel标记和基于KASP技术的6个分型较好的SNP标记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筛选的候选标记。本研究为油菜高叶绿素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标记基础,为高光效新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武; 李光玉; 肖颖妮; 胡建广; 李春艳; 李余良; 卢文佳; 李高科; 刘建华
    • 摘要: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温下萌发能力不同的甜玉米自交系,鉴定甜玉米耐低温萌发的相关基因.[方法]利用低温萌发能力强的甜玉米自交系Scil-H7th为供体构建近等基因系,获得不同低温萌发能力的材料,通过生理指标测定、转录组分析和qRT-PCR,筛选分析与低温萌发相关的基因.[结果]对自交系在不同萌发时期和同一萌发时期自交系之间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获得不同材料在相同萌发时期4个比较组中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410个,其中,65个基因只在高种子活力材料Scil-H7th和近等基因系L18中表达,在低种子活力的轮回亲本Scil-C4th中不表达;这些基因中有32个基因的功能已知,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量分析,筛选出有交集的20个DEGs,推测这些基因与低温萌发密切相关.利用qRT-PCR对其中最有可能参与低温萌发的7个上调表达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其中编码UDP-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基因Zm00001d037383(UGT1)在DP胚部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推测该基因在甜玉米耐低温萌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了甜玉米耐低温萌发的相关基因,为后续创制低温萌发能力更强的甜玉米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 张红; 黄志银; 李梅; 范伟强; 华德平; 王超楠
    • 摘要: 为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大白菜抗根肿病近等基因系的筛选效率,以抗根肿材料G 57作为供体亲本,具有优良性状的感病材料H 227作为轮回亲本,利用分子标记前景及背景选择的方法,分别从分子标记筛选的群体数量以及开展轮回亲本背景选择的最初世代等方面加以研究,探究了影响筛选效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结果发现,各回交群体样本量为18时,目标单株的筛选效率最佳;同样本量下,从BC2 F1代起开展背景筛选,获得理想单株的概率最高,群体内变异系数最小.试验通过对植株遗传回复率的分析,探索了适宜青麻叶大白菜根肿病的高效分子选育技术体系,加速了青麻叶大白菜抗根肿近等基因系的构建进程.
    • 韩玉洲; 张勇; 杨阳; 顾正中; 吴科; 谢全; 孔忠新; 贾海燕; 马正强
    • 摘要: 株高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潜力,也是植株抗倒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有大量株高相关QTL被鉴定到,但大多QTL的遗传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前期利用小麦品种群体,通过关联分析鉴定到一个小麦株高主效QTL Qph.nau-5B.为了评价该QTL的效应,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别构建了以南大2419、吉春1016和郑麦9023为供体亲本,中优9507为背景的3种等位变异的近等基因系,背景回复率均高于93%.在7个独立的试验环境中,所有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较轮回亲本均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11.1 cm(10.3%).Qph.nau-5B不同等位变异效应强弱不同,其中来源于吉春1016和郑麦9023的等位变异平均降秆效应相似(12.4 cm),显著大于南大2419的等位变异(8.6 cm),但各等位变异相对降秆效应大小受环境影响.此外,Qph.nau-5B对单株穗数、穗长、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无明显负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Qph.nau-5B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可为小麦的株型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 高阳; 刘娟; 刘一诺; 侯非凡; 王金耀; 邢国明; 李森
    • 摘要: 黄瓜心皮数基因CsCLAVATA3(CsCLV3)对提高黄瓜果实单果重和改良商品性状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CsCLV3对黄瓜果实发育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以'长春密刺'(CCMC)为轮回亲本,'True Lemon'(TL)为供体亲本,获得CsCLV3近等基因系,利用SSR和GBS测序对筛选的3心皮纯合型与5心皮纯合型单株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显示渗入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利用由310个单株构成的BC3F2群体对黄瓜心皮数目(CN)、果实长度(FL)、果实粗度(FD)、种子数量(SN)、成熟单瓜重量(FW)以及种子百粒重(HGW)进行表型分析及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CN、FL、FD、FW、SN、HGW均为双峰分布,符合1:1的孟德尔分离定律,各性状与心皮数目极显著相关;近等基因系中5心皮纯合型的CN、FD、FW、SN高于3心皮纯合型,FL、HGW低于后者;在1号染色体心皮数连锁标记D1位置定位到CN、FL、FD、FW、SN和HGW的QTL,遗传贡献率分别为95.3%、55.2%、89.7%、83.2%、87.9%、93.9%,且均与CsCLV3共分离.本研究表明CsCLV3在调控黄瓜心皮数的同时对果实FL、FD、FW、SN、HGW具有调控多效性.
    • 王晓娟; 郭姚淼; 张凯歌; 杨路明; 杨森; 朱华玉
    • 摘要: 黄绿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体发育和光合能力的重要材料,前期精细定位到一个控制叶色的CmGLK基因.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功能,以黑皮甜瓜自交系HB42为轮回亲本,黄绿叶色突变体M68为供体亲本;利用与黄绿叶色共分离的cmglk-dCAPS1标记为前景选择标记,及163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染色体上分布相对均匀的SSR标记为背景选择标记,构建了HB42遗传背景下的cmglk近等基因系,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回交两代后的入选群体平均背景回复率超过非选择条件下的理论值,BC1F1和BC2F1世代最高背景回复率单株分别为81.63%、93.98%.背景回复率最高的3个BC2F2代cmglk纯系植株的表型显示其叶色表型均为黄绿色,成熟期果实大小和含糖量与野生型相比也显著下降.
    • 左志丹; 张梦; 张学贤; 吴建勇; 郭立平; 戚廷香; 唐会妮; 邢朝柱
    • 摘要: 选用1对同质异核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黄河流域棉区(河南安阳)和长江流域棉区(江西九江)2个生态点种植,对棉花苗期生长、全生育期主茎功能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花药发育状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恢复基因对棉花苗期生长、花药发育以及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2)恢复基因对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3)恢复基因可以显著增加棉花纤维长度.本研究对棉花胞质不育恢复系的选育和改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