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恢复基因

恢复基因

恢复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6350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中国水稻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第五届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等;恢复基因的相关文献由959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廷栋、张改生、牛娜等。

恢复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6350 占比:99.82%

总计:116565篇

恢复基因—发文趋势图

恢复基因

-研究学者

  • 傅廷栋
  • 张改生
  • 牛娜
  • 谢建坤
  • 张强
  • 易斌
  • 杨光圣
  • 沈金雄
  • 胡琼
  • 谭学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怀胜; 张晓祥; 王平喜; 进茜宁; 吴向远
    • 摘要: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饲两用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工业能源等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细胞质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可以分为T型、C型与S型3种类型。不育基因来源于线粒体基因重排形成嵌合基因,新形成的嵌合基因对花药中小孢子的发育产生危害导致败育的发生。恢复基因的存在可以消除不育基因的危害,使小孢子正常生长。由于不育基因为线粒体基因,恢复基因为细胞核基因,对细胞质不育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同样是探究质-核互作关系的桥梁。同时对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玉米利用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玉米生产上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对于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杂交种的制种都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解放劳动力降低制种成本,而且提高了制种纯度增加产量。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特征及近年来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与育性恢复基因进行概述,并探讨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其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 摘要: 朱英国(1939年1月-2017年8月),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莫基人之一。坚持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杂交合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不育系及红莲型杂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败育株与协青早选杂交选育出马协不育系和马协型杂交稻。克隆了红莲型不育基因,发现并定位了红莲型恢复基因Rf5和Rf6;在水稻雄性不育的基础生物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 柳李旺; 李冰霜; 董俊辉; 张晓莉; 王燕; 徐良
    • 摘要: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在萝卜与近缘芸薹属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CMS育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胞核-质互作的分子基础。萝卜CMS不育类型主要有Ogura、Kos、NWB和DCGMS等。Ogura CMS起源于日本野生萝卜,多在四分体-单核小孢子期败育;NWB和DCGMS CMS起源于欧洲野生萝卜,败育发生在单核小孢子时期。现已鉴定到多个萝卜CMS不育基因(orf 138、orf125、orf463和orf463a等)及育性恢复基因(Rfo、Rf3、Rfs、Rfk1和Rfd1等)。通过分析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Rf)的遗传模式、结构特征和相互作用,初步阐明了萝卜Ogura CMS形成与育性恢复机制,即Rf基因所编码的PPR-B蛋白特异结合不育基因orf 138 mRNA,充当核糖体阻断剂特异性地阻止翻译延伸,从而降低ORF138蛋白含量以恢复育性,但是PPR-B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尚需鉴定。此外,本文还对育性恢复基因标记开发、雄性不育系转育以及作为近缘种的不育胞质源等萝卜CMS不育胞质利用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CMS不育性遗传机制与利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重点。
    • 李晓梅; 杨峰; 雍晓平; 陈琳; 冉科; 冉茂林
    • 摘要: 为探明萝卜NWB CMS败育特征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以3个NWB CMS不育系及5个恢复材料为主要试材,利用石蜡切片、电镜扫描法分析了不同核背景下NWB CMS的败育特点,同时通过构建不育胞质与恢复材料F1、F2、BC1群体,分析育性分离情况,揭示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萝卜保持材料转育的NWB CMS不育系的雄蕊败育形态不同,但其不育系花粉败育均从单核小孢子时期开始,只是花粉粒降解程度有差异,总体分为3种类型:A2花丝短缩、花药干瘪、无可见花粉,药室结构皱缩变形,药室内仅有花粉粒外壳,且紧紧挤在一起,呈条状;A3花丝正常、花药饱满,无可见花粉,药室结构基本正常,花粉粒大部分降解,仅有极少量附着在药室壁;A4花丝正常、花药饱满且有大量无功能花粉,药室内有大量内部无法染色的花粉粒,电镜扫描显示这些花粉粒沿着3条萌发沟凹陷,形成多面体.进一步对5个NWB CMS恢复材料遗传规律进行分析,表明恢复基因具有完全显性遗传的特点,不同材料所含恢复基因对数不同,R1含3对基因,R2~R4含2对基因,R5含1对基因.综上,不同核背景下NWB CMS雄蕊败育形态有差异,但败育时期一致,其恢复基因遗传特性因材料而异,结果为萝卜NWB CMS的育种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左志丹; 张梦; 张学贤; 吴建勇; 郭立平; 戚廷香; 唐会妮; 邢朝柱
    • 摘要: 选用1对同质异核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黄河流域棉区(河南安阳)和长江流域棉区(江西九江)2个生态点种植,对棉花苗期生长、全生育期主茎功能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花药发育状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恢复基因对棉花苗期生长、花药发育以及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2)恢复基因对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3)恢复基因可以显著增加棉花纤维长度.本研究对棉花胞质不育恢复系的选育和改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欢欢; 崔贵梅; 王长彪; 王晓清; 郝曜山; 杜建中; 王亦学; 孙毅
    • 摘要: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方法确定晋玉1A的雄性不育类型,鉴定玉米种质资源对该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并测定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为应用晋玉1A雄性不育系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海南乐东、山西晋中、忻州和运城,调查晋玉1A连续3年田间的育性;对晋玉1A与郑58的雄花、花药、花粉进行观察比较;对晋玉1A与昌7-2杂交F1代的花粉进行I2-KI染色观察;用专性PCR方法对晋玉1A的不育类型进行鉴定;以晋玉1A作母本,与1 58个自交系进行测配,对F1代进行田间育性调查,以筛查与之适配的恢复系与保持系;对以晋玉1A配制的可育杂交种F2代群体和BC1群体,进行育性调查;对晋玉1A及郑58与1 0个玉米自交系杂交F1代的籽粒产量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晋玉1A在以上4个地点,连续3年的田间不育性状保持稳定.晋玉1A与郑58的雄花外形相似,但其颖壳不开裂,花药不外露,无花粉散出.I2-KI染色表明,晋玉1A的花粉完全败育.对晋玉1A与昌7-2杂交F1代植株花粉的显微观察表明,64.4%的花粉粒能够被I2-KI正常染色,35.6%花粉粒败育,说明该不育系属于配子体不育类型.经专性PCR鉴定,晋玉1A和昌7-2的细胞质都属于S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昌7-2核基因组携带恢复基因,掩盖了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表型.郑用琏等设计的专性鉴定引物特异性更强.在以晋玉1A作母本进行测配的158个自交系中,鉴定出96个保持类型,47个恢复类型和15个半恢复类型.在以晋玉1A配制的可育杂交种F2代群体中,存在3.1%-8.7%的不育株,表明恢复系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晋玉1A和郑58分别与1 0个自交系配制的同父异母杂交种之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对这些杂交种F1代配合力分析表明,晋玉1A的一般配合力略高于郑58.[结论]晋玉1A属于S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状稳定,花粉完全败育,在现有玉米种质资源中有一定量的恢复与保持类型材料.它与昌7-2杂交的F1代植株能够产生正常雄穗并散出可育花粉.微效恢复基因的存在使得花粉可染率向可育方向偏移,并导致F2群体中出现不育株.用晋玉1A和郑58分别与相同父本配制的杂交种间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晋玉1A的一般配合力比郑58略高,可以在玉米杂交种选配中使用,也可用于转育新的不育系.
    • 尹明智; 胡燕
    • 摘要: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创制油菜杂交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恢复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和恢复系15-R1为亲本,以F2群体构建了2个极端性状混池,采用BSA-seq技术方法,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 表明:(1)不育系1193A与恢复系15-R1之间共获得非同义突变的SNPs共33 883个,混池间共有7 996个非同义编码突变.(2)InDel检测与注释结果表明,亲本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2 918个,混池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840个.(3)综合SNP和InDel的关联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于C09染色体上的0~880000区域,总长度为880 kb.(4)对候选区域的SNP和InDel注释发现,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40个,混池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65个,亲本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7个,混池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儿个;对候选区间内的编码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共注释到162个基因,其中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11个,移码突变基因5个,这些基因可能与育性恢复有关.
    • 摘要: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学现象。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败育但其他组织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因此细胞质雄性不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种生产。细胞质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细胞核与线粒体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而大部分恢复基因由核基因组编码。两套不同的基因组如何协同调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长发育,其中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