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家
遗传学家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人类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7篇、专利文献8553篇;相关期刊380种,包括生物学教学、遗传、自然杂志等;
遗传学家的相关文献由469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海若、Z.A.梅德维杰夫、曹玲等。
遗传学家
-研究学者
- 余海若
- Z.A.梅德维杰夫
- 曹玲
- 王济培
- 诺亚
- 陈赛
- Yves Sciama
- 任本命
- 佚名
- 刘枫
- 刘笑春
- 史蒂夫·米尔斯基(Steve Mirsky)
- 叶笃庄
- 奇云
- 徐双华
- 本刊辑
- 杜立新
- 潘新社
- 相洪琴
- 章岩
- 艾蓝
- 菲琳
- 赵寿元
- 赵熙熙
- 钟晓班
- 陈怡芸(编译)
- 陈达
- 陈青青
- 雅德
- 韩旭
- 高翼之
- Aaron Rowe
- Alan
- Alexandra Pihen
- B.
- Baas
- Becho
- Ben Langmead
- Christine Gorman
- David Secko
- DiamondJM
- Dove
- E.
- Eliza Strickland
- Emillie Rauscher
- Ent
- F.
- Goetgheluck-Dragonimage
- J.
- Jean Baptiste Veyrieras
-
-
-
-
摘要:
转座子(transposon)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Barbara McClintock在玉米中发现,在细菌、病毒以及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广泛分布。转座子类似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活跃的转座子对基因组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高等生物通过对转座子DNA进行甲基化修饰将其沉默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
-
-
-
摘要:
新族谱树揭示人类漫长历史,过去20年来,遗传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的整个基因组。牛津大学McVean和同事编译了3609个完整的基因组(除了3个尼安德特人和1个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几乎所有基因组都属于智人种)。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人类族谱,表明人类最早根源于非洲东北部。它还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人类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洲的时间比考古记录显示的早了数万年,这暗示着更早期的迁徙尚未被发现。这两种观点都需要考古学家的证实。
-
-
吴纯新
-
-
摘要:
提到垃圾,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无用的东西。而在我们的体内,有一些DNA,也被称为“垃圾”。那么,这些被称为“垃圾DNA”的,真的是我们体内无用的东西吗?“垃圾DNA”认知与“技”俱进“垃圾DNA”一名从英文“Junk DNA”直译而来,最初由日本遗传学家大野乾提出,用来描述基因组中不能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
-
-
陈秋剑
-
-
摘要:
罗纳德·费希尔1890年生于伦敦,是现代统计学奠基人,同时也是英国统计学家、遗传学家,还是“优生运动”的倡导者。费希尔儿时体弱多病,视力受损,为了减少用眼,他学习数学基本靠心算,反而成就了非凡的几何直观能力和心算能力。14岁时,费希尔进入人著名的哈罗公学学习,在全校数学征文比赛中赢得大奖,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在老师眼里,孩子们分为两种:费希尔和其他人。
-
-
-
-
摘要:
西红柿在夏日阳光下会更加成熟美味。近期的两项研究表明,在基因编辑的帮助下,阳光下成熟的西红柿可以储存维生素D的前体分子。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美国佐治亚大学植物遗传学家Esther van der Knaap说,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国家,“这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生物强化植物可以帮助素食者获得足够的营养。英国萨里大学营养学家Susan Lanham-New说,这一发现“为维生素D开辟了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新时代”。
-
-
王湘蓉
-
-
摘要:
2015年,为提高生命医学领域本科生教育水平,经与美国著名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教授长期讨论酝酿,厦门大学设立第一个书院--博伊特勒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家淮教授任首任院长。书院采取“双轨制”并行运作,启动“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聘请了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一批顶尖专家为学生亲自授课,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
-
-
-
摘要:
朱英国(1939年1月-2017年8月),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莫基人之一。坚持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杂交合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不育系及红莲型杂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败育株与协青早选杂交选育出马协不育系和马协型杂交稻。克隆了红莲型不育基因,发现并定位了红莲型恢复基因Rf5和Rf6;在水稻雄性不育的基础生物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
-
-
-
摘要:
李振声,1931年2月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杨凌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带领课题组通过小麦与长穗佩麦草杂交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育成的“小假6号”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
-
-
宋兴舜;
韩文灏
-
-
摘要: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遗传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文章通过分析中国老一辈遗传学家的家国情怀、潜心教学、科学贡献,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遗传学课程教学中,旨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长学生的学识,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
梅根·罗森
-
-
摘要:
有关卷发的电子邮件热潮始于2016年。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的人类遗传学家雷吉娜·贝茨(Regina Betz)和她的团队刚刚将3种基因与1种罕见且症状显著的疾病联系起来:银色的、亮片似的、纺织玻璃状的头发不能拉直。这种病症被称为蓬发综合征,患者拥有干燥闪亮的头发,它们从头皮处站立起来,就像一团蒲公英绒毛。这样的病例目前仅报告了大约100例。但是经过18个案例的研究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伸出了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