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3年内共计2107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7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94605篇;相关期刊580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进展、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河北省第五届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等;基因编辑的相关文献由55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雪梅、杨光宇、向海英等。

基因编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7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4605 占比:98.86%

总计:95695篇

基因编辑—发文趋势图

基因编辑

-研究学者

  • 李雪梅
  • 杨光宇
  • 向海英
  • 曾婉俐
  • 王磊
  • 李晶
  • 张建铎
  • 蒋佳芮
  • 许力
  • 黄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兆伟; 莫祖意; 孙聪颖; 师宇; 尚平; 林伟伟; 范凯; 林文雄
    • 摘要: 为探究转录因子OsNAC2d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水稻耐旱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对粳稻中花11中的OsNAC2d基因进行突变,并考察osnac2d突变体在田间种植下的农艺性状,以及突变体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情况和OsNAC2d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OsNAC2d基因主要在水稻成熟籽粒、叶片和花药中表达,在根系和茎中的表达量较低,并且受干旱胁迫诱导,在10株阳性OsNAC2d基因突变株系的T2代植株中,筛选出6种纯合osnac2d突变体,田间试验调查表明,osnac2d突变体与野生型中花11相比,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时,osnac2d突变体幼苗的根系与植株生长、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均受到抑制,且OsNAC2d在osnac2d突变体中的表达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野生型水稻的OsNAC2d表达则受干旱胁迫诱导而增强,植株生长与生物量积累未受到显著抑制,表明转录因子OsNAC2d正调控水稻响应干旱胁迫。创建的osnac2d突变体材料为进一步揭示OsNAC2d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响应干旱胁迫的精细调控机制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
    • 马笃军; 彭力平; 周紫琼; 赵静; 朱厚均; 蒋顺琬; 钟静; 佘锐豪
    • 摘要: 背景:基于前期研究,课题组通过蛋白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RAB39B基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软骨分化可能存在相关性.目的:探讨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敲除RAB39B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9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敲低RAB39B基因稳转细胞系,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载对照组、RAB39B基因敲除组,通过Western blot鉴定CRISPR/Cas9系统对RAB39B的敲除效果,CCK-8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qRT-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COLⅡ、COLⅩ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相关通路RHOA、LIMK、Sox9蛋白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敲除RAB39B基因质粒的慢病毒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96 h后荧光显著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验证RAB39B基因敲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RAB39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空载对照组比较,RAB39B基因敲除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COLⅡ、COLⅩ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RHOA、LIMK、Sox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③结果 表明,CRISPR/Cas9系统编辑敲低RAB39B基因后能够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同时促进细胞凋亡,降低其软骨细胞分化能力,说明RAB39B基因可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软骨分化能力产生影响,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 基因编辑育种创制抗病高产小麦新种质。白粉病是危害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及品质,重病田减产高达40%。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龙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肖军团队合作,阐明了小麦新型mlo突变体既抗白粉病又高产的分子机制。
    • 生物谷(整理)
    • 摘要: 类器官是由干细胞或者从患者机体中提取的肿瘤组织在特定的3D体外微环境下自组织发育而来、高度模拟体内真实器官特征的小型化体外器官模型,其并不是真正的人体器官,但在结构和功能上能模拟人体器官。凭借独特的模拟性能,类器官在再生医学、基因编辑、精准医疗、器官发育、疾病建模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类器官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
    •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科技创新团队联合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基因组研究中心,成功建立了一种名为报告RNA富集的双引导RNA核蛋白(RE-DSRNP)的高效编辑技术体系,可用于快速制备无外源DNA基因编辑克隆猪,并利用该体系首次成功获得了WIP1基因编辑的雄性繁殖障碍模型猪。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
    • 王鑫; 杨晓颖; 田瑶; 周诗晨; 兰志鹏; 王馨翊; 胡又川; 梁闪闪; 张泗举; 栾维江
    • 摘要: 为了揭示水稻中FT-like亚家族成员的生物学功能,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其中的OsFTL4、OsFTL5、OsFTL6、OsFTL7和OsFTL11进行基因编辑.在5个基因的编码区各选择1个靶点构建1个融合的sgRNA表达框,将表达框装载到CRISPR/Cas9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侵染水稻品种中花11的愈伤组织,得到转基因植株.利用靶点区域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测序分析,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突变,分别为osftl4osftl5osflt6三突变体、osftl4osftl5osflt6osftl11四突变体和osftl4osftl5osflt6osftl7osftl11五突变体.这些突变均导致目标基因序列发生移码突变,进而影响氨基酸序列.观察突变体表型,发现3种类型的突变体均出现了叶片早衰的表型.
    • 谢小萍; 何晓波
    • 摘要: 随着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异种移植、合成生物学、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日趋紧密,医学新兴科技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见图1)。近年来,“基因编辑婴儿”“头颅移植”“公鼠孕育实验”“猪心人体移植手术”等事件相继见报,新兴科技伦理问题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巨大风险,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新兴科技领域产生的风险,规范引导科技创新行为。
    • 高亚军; 李欣樾
    • 摘要: 对人类胚胎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临床应用方面合理利用可帮助人类摆脱疾病的困扰,但也可能被滥用,若使用不当就会使人类背负未知的风险。贺建奎团队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强烈抵制。到目前为止,我国缺乏完备的专门性法律以规制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行为,相关规范散见于各规范条文中,缺乏系统性且效力位阶较低,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较轻。应制定人类基因编辑专门法律,厘清医学研究与违法的边界,并提高刑法中的量刑幅度,强化对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法律规范。
    • 摘要: 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表论文称,他们对培养皿中的人类细胞和活小鼠的脑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向其中添加通道蛋白TRPA1,首次用超声波激活了这些细胞。这种新方法为实现无创性脑深部刺激、开发体外起搏器和胰岛素泵铺平了道路,有望更好地治疗癫痫、心脏病等疾病。该研究负责人斯雷坎特·查拉萨尼说:“无线通信是未来。我们已经知道超声波可以安全地穿透骨骼、肌肉和其他组织,这使其成为操纵身体内部细胞的终极工具。”
    • 翟志勇
    • 摘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在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人的生命、自由、隐私、安全等带来各种各样的威胁和风险。我国已经在医疗等领域制定了专门的科技伦理规范,但将科技伦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际上始于2018年。2018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科技“作恶”已经开始挑战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底线,急需建立完善的科技伦理和治理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