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谱

族谱

族谱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8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7篇;相关期刊474种,包括寻根、炎黄纵横、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等;族谱的相关文献由815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恒、常建华、老毕等。

族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8 占比:93.3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86%

专利文献>

论文:47 占比:5.79%

总计:812篇

族谱—发文趋势图

族谱

-研究学者

  • 余恒
  • 常建华
  • 老毕
  • 邹华享
  • 张廷银
  • 冯尔康
  • 吴敢
  • 吴才茂
  • 吴留戈
  • 彭智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志超; 于成华
    • 摘要: 谱牒研究一直以来是历史学研究的分支之一,对于历史、地方文化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及VOSviewer,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相关谱牒研究的期刊论文,绘制出近二十年谱牒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并对近十年热点主题及研究前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研究机构及学者之间缺乏沟通合作,相互之间合作较少;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研究热点主题,主要有家谱、族谱、宗族、春秋时期、谱牒、档案馆、家族文化、《世本》等;某个时期或者某部著作的章节细化的研究成为我国谱牒研究的主要趋势。
    • 钟福民; 杨志坚
    • 摘要: 客家族群主要聚居于赣闽粤毗邻区。客家族谱中多有“禁砍伐”“保山林”等生态保护规约。客家族谱强调对坟山、案山、后龙山、水口等区域的保护,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惩罚机制和动力机制。客家族谱中的生态保护规约,反映了客家人普遍的风水观念、祖先崇拜观念与追求“人文蔚起”等观念,并赋予山水树木以丰富的文化意义,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文资源,建构客家聚落的文化空间。
    • 贾庆军; 魏浩然
    • 摘要: 方孝孺的正统观基于儒家礼义思想,核心是血缘家庭伦理,族谱为正统礼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孝孺的族谱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族谱的基本理论,包括谱以载道说和谱本体论;一是族谱的具体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睦族)和个人实践(君子)。在理论方面,方氏发展出了一套谱本体论:天下皆属于一宗,众谱终汇成一谱。族谱不再是低于先王之法、天道、古道思想的存在,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被记录下来的先王之法、天道、古道都是谱的某种表现形式。
    • 王振忠
    • 摘要: 族谱一向是宗族史研究的主要史料,但在正式刊刻的族谱之外,族谱编修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关文书并不多见,却往往具有特殊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聚焦的歙县南乡东源张叙伦祠文书抄稿本,是反映1920年代徽州修谱、理主的民间历史文献,其内容具体而微,从中可见民间修谱之实际运作情形。特别是书中收录了大批信函,为我们了解民间修谱之复杂过程,提供了不少生动的细节。由张叙伦祠文书可见,在温情脉脉的宗情族谊背后,宗族成员之间有着诸多讨价还价甚至恶语相向的对话与谈判。较之正式刊行的族谱文本,该文书展示了宗族社会背景下颇为真实的一面——民国时期,旅外商人与桑梓故里亲族之关系呈现出松弛的迹象。而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迁居外地的支派,有不少已将生活重心由祖籍地缘转向了新的社会圈,他们以侨寓地为中心重修族谱、重建祠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人由最初的侨寓转而逐渐土著化,年深日远,对于故土乡族之感情日趋淡薄,对桑梓旧里之修谱活动亦不再热衷。二是由于故土乡族对于异乡侨居族人之资金支持存在着过高的期待,但在其时年年军阀混战、传统商业普遍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一味要求后者为远在数百里之外的修谱活动提供太多的支持,显然极为困难。因此,在修谱过程中,宗情族谊与经济利益时常发生矛盾,彼此之间的冲突遂在所难免。
    • 摘要: 新族谱树揭示人类漫长历史,过去20年来,遗传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的整个基因组。牛津大学McVean和同事编译了3609个完整的基因组(除了3个尼安德特人和1个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几乎所有基因组都属于智人种)。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人类族谱,表明人类最早根源于非洲东北部。它还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人类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洲的时间比考古记录显示的早了数万年,这暗示着更早期的迁徙尚未被发现。这两种观点都需要考古学家的证实。
    • 苏东来
    • 摘要: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通俗称为书信,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区之一,同时也较多保存着清初以来客家移民历史记忆和客家民间文献的“聚宝盆”。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大批保存在客家族谱中的信札文书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以收录于客家族谱中的书札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客家书札的基本概况、主要内容、文献价值进行探讨,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清代以来四川客家乡村社会变迁及平民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轨迹。
    • 粟品孝
    • 摘要: 江州周氏宗族是指宋儒周敦颐定居江州之后的族人,他们在南宋至元明时期数百年间多次迁徙。两宋之交的战乱对其打击巨大,周子长子周寿一系遭受重创,六子中五子不见有子嗣,第五子季仲之子周兴裔(周子四世孙)或背井离乡,约在南宋中期卒葬苏州(时称平江府)常熟县;兴裔长子周昺续任常熟县尉,遂家于此,兴裔后被尊为苏州周子后裔的始祖。留居江州的周子次子周焘一系在南宋晚期再有迁徙,其中周子五世孙周洵携全家返回道州;续居江州的周子后裔则在元朝末年受到兵乱冲击而散走他方,其中周子九世孙周铅得避居江州瑞昌县。至明代中期,道州的周洵后人周伦(周子十三世孙)又迁回江州(时称九江府)为周子守墓,并与瑞昌的周子后裔相认,共续濂溪血脉。而迁至常熟的周昺一系,从宋末元初的周才(周子七世孙)到明朝后期的周与爵(周子十七世孙)一辈,历时数百年,先后有族人迁居吴县县城和长洲县城,实际均在苏州城内移徙。
    • 林艳
    • 摘要: 族谱是珍贵的人文资料,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两岸族谱资源,让族谱承载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文章盘点了两岸族谱现藏情况和两岸族谱数据库建设现状,针对两岸族谱数据库在检索、内容揭示深度、溯源和体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以B/S架构、大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等为技术路线,运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挖掘姓氏谱牒数据资源,建成先进可扩展、标准开放化和可持续运行的谱牒展示应用平台。
    • 王霄冰
    • 摘要: 作为中国宗族组织的重要标识物,族谱具有法国历史学家诺拉所谓的“记忆之场”的文化特征。它承载着一个家族乃至国家的文化记忆。从历史发展来看,族谱记录宗族谱系和人员名单的现实功能逐渐衰退,记忆功能日趋增强,其内容也并非完全是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而是带有记忆性文本的特征。今后,民俗学对于族谱的研究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推进:一是将其中的远古祖先叙事视为古代神话传说的活态传承方式,研究其体现在不同异文中的讲述策略;二是研究不同姓氏或支派的族谱和国家正史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礼俗互动、大传统与小传统相互交织的文化传承机制;三是透过修谱行为以及族谱中的世系图和行第排列观察中国家族的组织方式与秩序结构;四是研究族谱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的传播及其在地化特征。
    • 颜郡
    • 摘要: 闽台客家族谱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的伦理教化功能。其中蕴含着大量家庭教育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如“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爱国爱家、克己奉公,尊祖敬长、孝悌仁爱,修身立德、崇尚仁义,立身齐家、勤俭持家”的教育内容,“强勉、居敬、勤思、笃行”的学习方法。闽台客家族谱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重视儿童启蒙教育、凸显道德教育重要性、务实进取的价值取向等特点,对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